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5W

九年級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酸的通性。

2.瞭解和初步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不能發生。

3.從物質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觀點出發,瞭解某種酸的通性和特性。

實驗準備

藥品:鎂條、鋅片、鐵片、銅片、稀鹽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濃度都為10%~20%左右)、紫色石蕊試紙、無色酚酞試液、氧化銅粉末、氧化鐵粉末、氫氧化鈉溶液、氯化鋇溶液、硝酸銀溶液。

儀器:投影儀、培養皿、試管、滴管、酒精燈、試管夾。

教學過程

【引言】上幾節課我們學過鹽酸和稀硫酸能跟酸鹼指示劑、某些金屬、某些金屬氧化物、鹼、某些鹽反應。這節課我們將探討酸的共同性質。

【板書】酸的通性

【自學】請同學們閲讀課文酸的分類和酸的命名,瞭解酸的分類標準和名稱的讀法。

【板書】

HCl

H2SO4

H3PO4

HI

H2SiO3

H2SO3

HF

H2CO3

HBr

H2S

師: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無氧酸、含氧酸,並讀出名稱。

(學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樣讀?

【講述】同種元素組成酸時,價態有高有低,所以名稱有高、亞、次之分。

今後在高中化學課中將會學到。

【板書】一、酸溶液跟酸、鹼指示劑的反應

【演示】把稀硫酸、鹽酸和稀硝酸分別倒入三隻培養皿中,放到投影儀上,觀察屏幕上所顯示溶液的顏色。然後滴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屏幕上的現象。再取以上三種溶液,倒入另外三隻培養皿中,放到投影儀上,滴入無色酚酞試液,再觀察屏幕上顯示溶液的顏色。

【小結】由學生得出結論,然後在書上勾劃。

【板書】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屬的反應

【演示】將已除鏽的鎂條、鋅片、鐵片、銅片分別裝入四隻盛有稀硫酸的培養皿中,放到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屏幕上顯示的現象。

師:金屬跟酸溶液是否都反應?現象如何?

生:不是,銅跟稀硫酸不反應,其他培養皿中都有氣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鎂跟酸反應最激烈,鋅次之,鐵較差。

師:生成的氣體是什麼?

生:生成的是氫氣。

【小結】通過以上實驗事實,説明金屬能不能跟酸反應,與金屬的性質有關。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總結出常見金屬的化學活動性順序。

【板書】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講述】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從左到右,金屬的活動性逐漸減弱。

九年級化學課程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瞭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瞭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瞭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説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閲讀)課本有關內容,並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對日常生活現象和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理解理解物質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標:能夠區分哪些屬於物理變化,哪些屬於化學變化;哪些屬於物理性質,哪些屬於化學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並使他們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 學 設 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後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麼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製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鏽?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澱等現象;

3、實驗後,物質的物質的色、態、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後,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於水後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象變化後的物質變化後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澱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生了狀態和形態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澱的生成,有氣體生成,並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繫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變成液態

熔點:熔化的温度

沸點:液態變成氣態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澱、吸熱和放熱、發光等。

4、聯繫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瞭解常見化肥的種類並能舉例。

2、過程與方法:探究初步區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瞭解常見化學在使用和貯藏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化學是有用的,同時瞭解在化學發展中尚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學重點:探究初步區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

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實驗準備:碳酸氫銨、硫酸銨、磷礦粉、氯化鉀、熟石灰、水、氯化鋇溶液、硝酸銀溶液;試管、藥匙、鐵架台、酒精燈、鐵片、研缽;火柴。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隨着世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農產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大,提供優良的種子和增施化肥已經成為農作物增產的最有力措施,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化學肥料的相關知識。

二、出示學習目標(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現)

1、瞭解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瞭解常見化肥的種類並能舉出1——2例。瞭解農藥、化肥的負面影響。

2、探究初步區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瞭解常見化肥的性質、貯藏和使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三、學習“化肥簡介”部分

1、出示自學指導:閲讀教材,找出黑板上檢測題的答案,在書上相應地方做記號,記號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學檢測題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種元素是什麼?

2)列舉常見的氮肥、磷肥、鉀肥、複合肥各2~3種。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麼危害。

4)用自己的話説出農藥進入人體的1-2條途徑。

3、學生自學。

4、小組交流(主要是針對上述四個自學檢測題交流)。

5、學生彙報自學結果,根據情況點拔(學生能解決的由學生自己解決)。

1)化肥的種類可以從化學式來確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鉀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鉀中的兩種或三種的叫肥。一般説來,磷肥的名稱中有一個“磷”字,鉀肥的名稱中有一個“鉀”字,氮肥的名稱有什麼規律呢?

2)一方面,化學肥料及農藥促進農作物增產,體現了化學科學的價值,另一方面,從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帶來的危害,我們也看出科學發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學習“化肥的簡易鑑別”

1、出示自學指導2:閲讀教材第80頁到81頁,瞭解實驗的步驟和方法(3分鐘),

2、出示自學檢測題2:

1)怎樣從3種化肥中區分出磷肥?

2)怎樣區分氮肥和鉀肥?

3)銨態氮肥有什麼化學性質?我能寫出熟石灰與硫酸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使用和貯藏應注意什麼呢?

4)某農科所現有碳酸氫銨、硫酸銨、硫酸鉀、磷礦粉、氯化鉀,因某種原因,造成標籤模糊,無法看清,你能幫忙區分開來嗎?

3、出示實驗指導:

學生1:以硫酸銨、碳酸氫銨、磷礦粉、氯化鉀為代表觀察氮、磷、鉀肥的顏色、狀態、和溶解性。

學生2:以硫酸銨為代表灼燒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燒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進行,以便節約時間

學生3:以氯化鉀為代表灼燒和加熟石灰研磨。灼燒和加熟石灰研磨交叉進行,以便節約時間。

其餘學生:觀察現象,填表並分析,完成檢測題,先獨立思考,然後可以討論交流。

4、學生實驗,回答檢測題2,先獨立做,後交流。

5、針對自學檢測題點拔。若有多餘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做實驗檢驗硫酸銨和氯化銨,還可以看第82頁本課題小結中的表。

五、課堂訓練

1、硝酸鉀、硫酸鉀、磷酸銨中屬於複合肥料的是和;它們所含的營養元素分別是和、和。

2、最主要的化學肥料有、、、。為了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應施肥,如:;某農作物的葉子發黃,生長髮育遲緩,應施用肥,如;要增強農作物的抗病蟲害和抗倒伏的能力,要施用肥,如:。

3、小山家的棉花葉子發黃,且出現倒伏現象。請你幫他參謀一下,建議他購買的化肥是( )

A.硫酸銨 B.硝酸鉀 C.磷酸鈣 D.氯化鉀

4、下列化肥中,從外觀即可與其他化肥相區別的是( )

A.硫酸鉀 B.硝酸銨 C.磷礦粉 D.氯化鉀

5.銨態氮肥的檢驗方法是;使用銨態氮肥時要注意。

6、根據下表中左欄所列化肥的性質,從下列使用注意事項中選擇合適的項(可選多項),將基序號填入表的右欄中。

a. 貯存和運輸時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曝曬;施用後要蓋土或立即灌溉。

b.不要與鹼性物質混放或混用。

c.不能與易燃物質混在一起;結塊時,不要用鐵錘砸碎。

d.不宜長期使用。

九年級化學課程教案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恆定律,能説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②能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恆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從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安排在學生學習定性認識化學反應之後,是對化學反應的後續學習,又是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在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恆定律,學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學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

三、教學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

1、在課前就進行實驗分組,將實驗能力強和實驗能力弱的同學混合搭配,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

2、佈置每個實驗小組先對學案中的四個實驗方案進行探討,對實驗內容和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有個大致瞭解。

(二)教法選擇

直觀性教學、小組合作式教學 、實驗探究教學法、練習法等。

(三)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學生觀看實驗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發現 學生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動手畫水分子分解圖、

突破難點 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以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體驗,在發現中學習,引導學生採用“觀察、實驗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討論 、分析、練習、小結反思”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蒐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組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第1步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課時引入]演示實驗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設問] 火柴燃燒後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後什麼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呢?

傾聽學生的見解

(第2步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實驗探究]演示白磷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引導]1。稱量時天平應注意調平;2。白磷燃燒時,錐形瓶底部應預先裝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燒紅後往錐形瓶中塞時動作要快,塞子要塞緊,不能漏氣。4、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天平的變化。

[歸納]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天平用於實驗,用定量的實驗法研究_分解與合成中各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簡史。

(第3步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提問]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後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如果你們按照學案上的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再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又會是怎樣呢?與老師剛才所演示實驗的結論是否相同?

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裏?

[設問]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質量不守恆?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恆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問]請同學們討論可採取什麼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難點)

[設問]為什麼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讓同學們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並思考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

(第5步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練習] 讓學生做學案中的練習,在學生做完後進行練習講解。

[小結]談談本課題學習後你有什麼收穫與啟示?

[教師評價]1、通過本課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蒐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

2、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

[佈置作業]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觀察實驗

分組交流、討論,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的猜想有: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③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觀察、聽講、思考]

[小結]天平最終還是保持平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傾聽。

[實驗與探究]方案一: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方案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案三: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後質量的測定。

學生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任選兩個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前,小組內討論學案上的實驗步驟後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根據所做實驗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實驗後小組內交流討論

[分析與交流]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所得結論,組內分析原因,組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交流]學生思考、討論後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與措施。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為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氣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轉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反應前並沒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2、如果設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杜絕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天平指針就不會偏轉了。

3、無論是密閉還是敞口系統,質量守恆的規律都客觀存在,也就是説質量守恆定律適用於任何化學反應。

學生欣賞動畫

[學生分析、交流、發言]

[歸納]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 做學案中的基礎題及提高題

[學生交流]

激發學生興趣,設疑引入

幫助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形成初步意識,為後面分組驗證實驗打下基礎。

使學生了解一些化學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也能夠像化學家一樣學好化學的信心。

讓學生親自動手,象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現,從而感覺科學探究的神聖,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激發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圍。

利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情境,及時進行分析,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正確操作重要性的認識,發展和提高學生分析、思辯等多種能力,並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通過用圖畫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變化過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守恆定律,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遇到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昇華的過程。

九年級人教版化學教案 篇六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一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為學生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元素,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打好了基礎。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元素的概念;瞭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元素週期表發現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元素週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律性聯繫,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符號的意義和元素週期律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説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説,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於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宏觀組成已經有了一定積累,但對於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説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現法。

四、説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説教學過程

(一)温故導入

教師通過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複習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構成物質的幾種粒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分子)的關係,並重點強調數量關係: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是本節知識學習的基礎,在開始新課前複習有關原子的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為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二)新授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圖片,包括藥品(含氟牙膏、加碘鹽、葡萄糖酸鈣、各種維生素複合劑等)、各種礦泉水和音量、各種食品包裝等,通過閲讀、比較這些物品給出的信息,讓學生體會標識中的元素種類、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對人體的作用等。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進行講解闡釋。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築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説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閲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硅、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係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於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鋁、鐵),並指出跟生物關係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化學反應裏,分子發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通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瞭解。

學生自主閲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一議:為什麼要採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則是什麼?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並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注意事項,為進一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週期表,學生初步瞭解元素週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字的意義、瞭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瞭解化學週期表對於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並通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週期表。元素週期表的發現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通過呈現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材料如下:新華社2002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現的兩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數據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複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複做該實驗時,也製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本題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多方面地瞭解科學。具體來講,該事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科學家也是人。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科學研究的過程、侷限性以及所涉及的問題,有助於學生脱離那種對科學的簡單化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雖然科學家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工作時,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也會犯錯。

(2)科學是動態的“求真”的過程。“不正當科學行為”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斷地接受檢驗。科學不是永遠不犯錯誤,但正是因為科學最終必須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有自我糾錯機制,所有欺詐行為終將會被科學界內的同行揭穿而身敗名裂,科學的不正當行為還會誤導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學的發展,有的甚至可能傷害人類生命,

(3)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複的。如果不可重複,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複性是科學最根本的一條準則。通過這種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科學學習,特別是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收集證據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我給予指導。讓學生觀察每週期開頭的是什麼類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麼類型的元素,結尾的是什麼類型的額元素,這説明元素之間存在着什麼規律性的聯繫?與“元素週期表”這個名稱是否有關係?之後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其中的規律。通過此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於元素週期表的認識及規律的把握。

(三)拓展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巖石的標本和各種礦物標本,瞭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常用藥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標,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比較它們在使用後對人體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並嘗試説説實際生活與本節課所學內容存在怎樣的聯繫。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本77頁練習題

2、鞏固複習本節課所學:元素、元素符號、元素週期表相關知識

六、説板書設計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二)元素符號:書寫規則

(三)元素週期表:規律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現象。

2、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用置換反應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能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

3、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並能用圖表和化學語言表達有關的信息。

4、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五彩紛呈的化學現象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勇於創新實踐、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有趣的實驗與老師的點撥中輕鬆掌握化學知識,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難點:初步運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掌握新的化學反應及反應類型。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鎂條、鋁片、銅片、鐵片、酒精燈、坩堝鉗、火柴、砂紙、稀HCl、稀H2SO4、試管(若干)。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鐵、鎂等金屬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以及化學方程式。

二、新課導入

師:鋁和鐵相比較,具有哪些優良性能?為什麼飲料罐通常都用鋁做而不用鐵?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黃金市場能用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為什麼有些人會上當?可用什麼辦法來鑑別它們呢?

生甲:黃銅與黃金的密度不同,測一下它們的密度即可區別。

生乙:黃銅與黃金的硬度不同,把它們互相刻畫,硬度大的為黃銅,小的為黃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煉”。用火燒一下,變黑的為黃銅,不變色的為黃金。

……

師:甲、乙兩種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物理性質,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化學性質。

師: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屬,就需瞭解金屬的各種性質。上個課題我們學習和研究了金屬的物理性質,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三、新課教學

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課件展示黃金項鍊、銀戒指、學生用的小刀、鎂條等金屬物品。學生觀察其表面顏色。

師:是誰給純淨的金屬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氣!

師:確切地講,是空氣中的氧氣。

【實驗探究1】

步驟:1.分別把鎂條、鋁片、銅片用砂紙打磨後放在空氣中,過一段時間觀察並記錄現象。

2、用坩堝鉗夾住鎂條、鋁片、銅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並記錄現象。

現象:1.鎂條、鋁片表面變暗,銅無變化。

2、鎂條在空氣中劇烈燃燒;鋁片表面失去光澤;銅片表面變黑。

結論:金屬可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活動]請三位同學上黑板書寫: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師:鐵在純氧中點燃能反應嗎?若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3Fe+2O2Fe3O4

師:根據上面的反應,我們可得出金屬具有什麼樣的化學性質?

生:金屬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討論]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發生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相同嗎?

生:鎂、鋁等在常温下就能與氧氣反應;鐵、銅等在常温下幾乎不與氧氣反應,但在高温時能與氧氣反應;“真金不怕火煉”説明金即使在高温時也不與氧氣反應。

[講解]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性質除了可用於鑑別物質(如黃銅與黃金的鑑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就是由於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其表面生成一層緻密的氧化鋁薄膜,從而阻止鋁的進一步氧化。鋁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裏產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並被廣泛應用,除了因為改進了鋁的冶煉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鋁的密度較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鋁的抗腐蝕性能好。

師: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為什麼通常鋁製品卻很耐腐蝕?為什麼不宜用鋼刷、砂等來擦洗鋁製品?

生:鋁製品耐腐蝕是由於鋁可以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其表面形成一層緻密的氧化鋁保護膜;若用鋼刷、砂等來擦洗鋁製品,容易把氧化鋁薄膜除掉,從而起不到保護作用。

師:我們平常所説的“電化鋁”實際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鋁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鋁保護層的鋁製品。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八

一、素質教育目標

1. 知識目標: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並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 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恆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

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 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象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別。

解決辦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台(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鹼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 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繫。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徵、伴隨的現象等方面加以區別;從變化發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係尋找它們的聯繫。

2. 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象,如變色、發光、放熱、放出氣體、發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於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遊化學世界”(北京西城電教館,17分鐘),也可利用幻燈片引入新課,或由學生自己蒐集資料,如:化學史、元素的發現史、化學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學、化學與生活等,由學生的發言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麼的?

[學生討論] 化學是研究什麼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澄清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製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麼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麼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容。化學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象的程序: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麼顏色的沉澱產生等。

變化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説現象不説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後物質的顏色、狀態、並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編號 變化前的物質 變化時發生的現象 變化後產生的物質

1

液態的水

沸騰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玻璃

又凝結成液體 液態的水

2 藍色塊狀的膽礬 塊狀固體被粉碎 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實驗3]鎂帶的燃燒

[實驗4]加熱鹼式碳酸銅

3

銀白色的鎂帶

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

發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鎂粉末

4

綠色粉末狀的

鹼式碳酸銅

加熱後,綠色粉末變成黑色,

管壁出現小水滴,石灰水變

渾濁 三種其他物質:氧

化銅(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麼共同特徵?實驗3、4有什麼共同特徵?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物質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生物理變化的依據。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徵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麼本質區別和聯繫?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什麼?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着物理變化 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着化學變化

解答此類題要熟悉下列要點: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現象

物質的狀態、形狀等發生

變化 放熱、發光、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澱

等等

實例 冰→水→水蒸氣,汽油揮發,

木材製成桌椅 鐵生鏽、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爛

根本區別

(判斷依據) 是否生成其他物質

關係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鹼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等 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定性等

九年級化學課程教案設計 篇九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瞭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瞭解空氣的組成;瞭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着一種“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國小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空氣。

(提問)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瞭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空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氣的組成

1、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佔總體積的4/5,氧氣約佔1/5.

(提問)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並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於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空氣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後,教師操作。

(提問)

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麼物質?

③為什麼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麼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佔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餘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麼?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空氣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於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説)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並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後來,隨着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髮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瞭解一下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稀有氣體因在空氣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閲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空氣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一般來説,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着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空氣,就會帶來空氣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空氣污染事件,以説明空氣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氣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空氣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空氣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 L空氣,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空氣,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空氣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略。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十

第三章 糖類 蛋白質

教學目的要求: 1. 使學生掌握糖類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 蔗糖 澱粉 纖維素的組成和重要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變和跟烴烴的衍生物的關係。

2. 使學生掌握蛋白質的基本性質,掌握氨基酸的兩性和了解多肽和肽鍵的初步知識,認識蛋白質是生命現象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3. 使學生了解糖類 蛋白質(包括酶)在工農業生產 日常生活的廣泛用途以及在現代化科學技術上的重要意義。

4.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澱粉 蛋白質的鑑別方法。

第一節單糖

目的要求: 1. 使學生了解糖類的組成和分類。

2.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的結構簡式和重要性質,瞭解葡萄糖的製法和用途。

3. 使學生了解果糖的性質和它在結構上跟葡萄糖的差別。

教學重點: 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教學方法: 引導和啟發和實驗驗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 什麼是糖? 哪些物質屬於糖?

[學生討論]

[講解] 糖類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 曾經用一個通式來表示: Cn(H2O)m;這是因為在最初發現的糖類都是有C、H、O三種元素組成,並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個數比恰好是2:1.當時就誤認為糖是由碳和水組成的化合物。 現在還一直在沿用這種叫法,通式並不反映結構: H和O 並不是以結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通式的應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 C6H12O5

甲醛 乙酸 乳酸等

[設問] 如何給糖類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呢?

[板書] 糖類: 從結構上看,它一般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們的物質。

[板書] 糖的分類: 單糖 低聚糖 多糖

[過渡] 在單糖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葡萄糖 果糖 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下面我們有重點的學習葡萄糖以及簡單瞭解其它單糖。

[板書] 一 . 葡萄糖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物理性質: 白色晶體 溶於水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分子式: C6H12O6 (180) 最簡式: CH2O (30)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 CHO

或CH2OH(CHOH)4CHO (CHOH)4

CH2OH

化學性質:

還原反應:氧化反應: 與新制Cu(OH)2作用銀鏡反應

CH2OH-(CHOH)4-CHO + 2[Ag(NH3)2]+ 2OH- CH2OH-(CHOH)4-COO- + NH4+

+ 2Ag + H2O + 3NH3

CH2OH-(CHOH)4-CHO + 2Cu(OH)2 CH2OH-(CHOH)4-COOH+ Cu2O + H2O

與氧氣反應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酯化反應: 與乙酸 乙酸酐作用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指導] 讓學生學會寫複雜的反應方程式。

製法: 澱粉催化(硫酸)水解

催化劑

(C6H10O5)n + nH2O nC6H12O6

用途

營養物質: C6H12O6 (s)+ 6O2(g) 6CO2(g) + 6H2O(l) + 2804kJ

醫療 糖果 制鏡和熱水瓶膽鍍銀

二 . 果糖

分子式: C6H12O6 (與葡萄糖同分異構) 式量180

存在水果 蜂蜜 比蔗糖甜

純淨的果糖是白色晶體,通常是粘稠的液體,易溶於水。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多羥基酮)

化學性質: 可以發生銀鏡反應!

三 . 核糖

CH2OH-CHOH-CHOH-CHOH-CHO (核糖)

CH2OH-CHOH-CHOH-CH2-CHO (脱氧核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