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2W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積累幾個文言實詞;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理解文中引用古書、古人的論説的作用;瞭解意動用法。

3、借鑑古人關於“問”的論述,培養虛心好問的良好學風,增強“勤學好問”的意識。

【重點難點】

1、重點:對“學必好問”主張的理解把握。

2、難點:“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區別。

【課文提示】

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塗。清代桐城(現在安徽省桐城縣)人。十四歲時,拿自己寫的文章拜謁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賞識他,盡力教他古文作法,後來成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與方東樹、梅曾亮等齊名,詩也很好。

【正音正字】

①臆度 (duó,猜測) ②問難 (nàn, 駁詰)

③幾於古時(jī ,接近) ④強以為知(qiǎng,硬要)

【判斷句式】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

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學課文】

1、朗讀課文。

2、本文課題《問説》是什麼意思?能否從中看出本文的文體?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 首句是中心論點:“君子之學必好問”。 )

【課文簡析】

本文的語言風格古樸。在句式運用上,注意整齊的排偶句與靈活的散文交錯運用,奇偶互現,錯落有致,以取得波瀾起伏,氣勢雄壯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當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課文節選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論。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接着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係,再轉而強調指出:好學一定要勤奮。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論。從正反兩方面詳細闡明為什麼要勤問。

第2段,從正面闡明“問”的重要作用:問不擇人,問必有得。作者分兩方面論述:①説明不管問什麼人都會有收穫。②引儒家經典和大師的話,先是暗引,後是明引,證明“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條件,增強文章的説服力,深刻闡明中心論點。被刪除的是②:

《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被刪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問為例,對比古今的不同表現,分兩個層次:①古人好問,不擇事,不擇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學而無問,為下文鍼砭時弊作了鋪墊。

第4段、針對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從問的內容和對象兩方面進行批評。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構成鮮明對比:古人“不擇事而問”而今人“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擇人而問”而今人對“賢於已者;忌之而不願問”,對“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對“等於己者,狎之而不甘問”。這個層次對今人的批判與前面第2段關於問各種人都能有收穫的論述、第3段“古之人,不擇事而問,不擇人而問”遙相呼應。此段刪除的文字是:

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被刪除的第5段、批判今人“非所問所學”的不良風氣。作者指出今人問的三種不良動機:“快言論”、“試其能”、“容其短”。最後以感歎句作結,再以“不能幾於古”進行對比,批評今人。

被刪除的第6段,推究今人不好問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7段):作者申説自己的主張。這一段原文是這樣的:(劃線為課文保留)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不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六個“思維訓練”題進行預習。

4、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瞭解桐城派的概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翻譯: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正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方面,可是還不瞭解那些細節,除了問,怎麼解決問題呢?

要點:達:通達。 識其大矣、不知其細:其:指示代詞,可譯為“那”。 其奚決焉:其:語氣副詞,表反問語氣。

原文: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翻譯:(對於)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們詢問藉以破除疑問,(這就是孔子)説的“到有學行的人那裏匡正自己”了。(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詢問藉以獲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説的“有才能的向沒才能(的人)詢問,知識多的向知識少(的人)詢問”了。(對於)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詢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説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翻譯:(認為)自己對別人錯,是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勉強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那麼一輩子幾乎沒有值得問的事情了。(對於)比自己賢能的人,(就)妒忌他而不願意向他詢問;(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而(認為)不值得向他詢問;(對於)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不敬重他而不甘心向他詢問,像這樣,那麼天底下幾乎沒有值得問的人了。

原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翻譯: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不瞭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瞭解的事物;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聖人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專門在某些人手裏,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缺少嗎?因此尊貴的人可以問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而老人也可以問年輕人,只要學習中有成就便可以了。

【思維訓練】(根據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 ①提出論點,闡明問與學是相輔相成的。

②從正面闡明“問”的重要作用,指出問不擇人,有問必得。

③針對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從事和人兩方面進行批評。

④作者申説自己的主張。 )

2、“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否定句式有什麼作用?

( 加強語氣,突出問的重要性。 )

3、“舍問,其奚決焉?”這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 這句用了反問。 強調問的重要性,,增強語勢,鮮明而有力地指出問的正確態度,不分貴賤老幼,“唯道之所成”。 )

4、“問與學,相輔而行”的理由是什麼?

(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

5、為什麼應該向不同人等詢問?

( 因為問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穫:問“賢於己者”可以“破其疑”,問“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問“等於己者”可以“資切磋”。 )

6、第三段的兩個“如是”意思是什麼?它們分別指代什麼?

( “如是”的意思是:像這樣。 前者指代:“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後者指代:“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 )

7、作者有什麼理由認為問是不分聖愚、貴賤、老幼的?

( ①“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②“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 )

8、學習本文以後,你有什麼收穫?

( 既要刻苦好學,又要謙虛勤問。 )

9、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問”在學習中的作用。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布魯塞爾大廣場》。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2、學會抓住意象欣賞詩詞。

3、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意境與語言。

教學難點:

1、鑑賞詞作的意境。

2、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創作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詞的有關知識。

2、瞭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創作背景。

二、教學新課:

1、師範讀課文,生自讀,注意詞的感情基調及節奏。

2、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説出本詞創設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罷”,而詞中作者卻“日晚倦梳頭”,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麼心態?

(3) “聞説”“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説明了什麼?

(4)本詞的作者是如何抒發感情的?

學生合作學習10分鐘,教師個別進行輔導,然後集體交流。

3、重點解讀:

鑑賞這首詞美在哪裏?

學生自主考慮,尋找“美點”,集體交流。

4、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蒐集古人寫“愁”的句子。

三、總結:這首詞與《望江南》有什麼相同之處。

學生可各抒己見,教師總結。

四、類文閲讀:

李清照的《醉花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詞。

2、練習第一二題。

《武陵春》課堂實錄

師:中國古代就有這樣一位曠世才女,我們穿過歷史的煙霧來學習這首《武陵春》

先自由朗讀課文二遍

男生再讀一遍,請女生點評,

生:淚先流,這裏沒有讀好,“淚”應該重讀

師:你點評得很好,你能再讀一遍嗎?

讀完後,再請該生推薦別人來讀,並問學生推薦理由——讀的很有感情

被推薦女生讀

師:讀得好,高境界,入情入境

本詞中的情感是什麼?哦“愁”,帶着淡淡地哀愁我們讀一遍

接下來,我們去品讀一下詞的上半闋

幻燈:你從哪些地方讀到了作者的內心的哀愁?

生:物是人非,這裏——作者睹物思人,……在喪夫之痛後——

生:日晚倦梳頭,內心的哀愁使她無心去梳粧,倦,説明內心有愁不在乎外在的打扮……

生:想到自己人老珠黃,無人欣賞

生:風停了,花已經凋謝了……所以風住塵香這裏也寄託了哀愁,作者是用景物來代替

生:話還沒有説出口,就已經流淚了,因為內心的愁太多太重,只能化作內心的眼淚

生:很多事情都不想做,事事休

師:我們讀到生活的態度是消極的,絕望的

生:因為悲痛所以寫這樣的景色

師:上闋未着一愁字而寫盡愁緒,你們知道他的丈夫嗎?誰介紹一下

生:四個太學士,趙明誠……

生:是一位金石考據家

師:介紹一下她們的婚姻美滿的生活……而如今……

下面請女生讀,傳達一下那種悲痛,請男生點評……

生,讀得很好,十分的哀愁

師:這麼重的愁緒有沒有去排遣一下

幻燈:品下闋,圈劃體現人物心理變化的詞,並且用自己的話説説詞人的心理活動

生:聞説,也擬,只恐

可見詩人的心中有重量極大的哀愁

師:有沒有成行?

其實詞人最喜歡遊山玩水,泛舟河上

生:可以從如夢令中得到印證,(並且背誦一遍)

師:你素養很好,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少年時代的詞,你讀到了什麼?

生:表現夏日郊外遊玩時的歡樂和喜悦

師: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對吧

再補充一首《一剪梅》這首寫在新婚不久,丈夫外出遠行時,看看流露出的情感有什麼不一樣

生讀一遍

生:感受到了淡淡地哀愁,相思之愁

是一種少婦的情懷(全場笑)

師;痛苦嗎?

生:不痛苦,因為等待丈夫歸來,始終有個相愛的人在一起。

師:哪裏看出的?

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師:無論在少女時期還是在新婚不久,她都在登船遊玩,但是現在怎麼不去呢?

幻燈:內容是李清照悲慘的流浪事蹟的介紹

教師範讀,配樂,學生思考

曾經那麼幸福有限的女子,如今為何愁腸百結了呢?

學生沉浸在教師的朗讀中。教師

幻燈“試用‘你若問我愁幾許,只因——————’”的句式寫詞人內心的獨白。

幾分鐘後

生:……只因家國破

生:只因後生命悲矣

生:……只因夫亡……

……

師:家國之痛,孀居之悲,將詞人的愁凝成1重,別説是詞人,就是我們也難以承受

齊讀一遍——

用一段話來印證詞人九百年前高貴的靈魂

屏幕上一段,抒情很濃的文字,教師個人的創作

再一次朗讀全詞。全場沉寂。

《武陵春》教學片斷實錄

一、課前綢繆

師:我們古人寫“愁”,可以説是窮形盡相,淋漓盡致,感人肺腑。讓我們回憶一下,從你所知道的詩詞當中搜尋,總結一下,古人通常是通過哪些物象來寫愁的?用詩詞來證明。

生:用月亮來表現愁。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生: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生: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生:用水來表現愁。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胭脂淚,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生:用酒來表現愁。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生:范仲淹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生:用梧桐來表現愁。李後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生:用山來表現愁。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生:李白、杜甫用頭髮來表現愁。李白是“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杜甫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師:這樣看來。只要詩人詞人的心境是鬱愁的,天地萬物都會被感染上愁緒,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就是這個道理。詩人們愁腸百結,所以百般寫愁。我們再來看看他們是怎樣具體抒發愁緒的。

師:詩人們抒發自己的愁緒。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觸景生情,以景襯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老師説詩詞句,大家説詩人的情感表達方式。

師:“巴山夜雨漲秋池。”

生:觸景生情,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師:“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生:直抒胸臆。

師:“楊花落儘子規啼”、“東風無力百花殘”。

生:觸景生情,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師:“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生:直抒胸臆。

……

師:通過具體物象來寫愁,或觸景生情,以景襯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讓澎湃的情潮溢出心堤。我們今天再學一首婉約詞《武陵春》,看看李清照又是怎樣寫出自己的愁苦的。

二、背景介紹。

紹興五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武陵春》這首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淒涼,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斷和思想感情。

三、朗讀指導。(示範朗讀)

四、研讀

師:你認為這首詞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文眼)

生:愁。

師: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緒?作者是怎樣寫愁的。

生:從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來寫愁。

生:扣住細節來寫愁。

生:運用新奇的比喻來寫愁。

生: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師板書

描摹動作神態

扣住細節愁新奇比喻

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五、欣賞

師:“風住塵香花已盡”。風兒停了,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闌珊(將盡)的季節。

師:是人憐花乎?還是花憐人?

生:眾説不一。

師:你們説的都説得通。但老師認為是人花相惜,情景交融,物我一體。這種理解更生動些。注意賞析的時候要融情於景。

師:“日晚倦梳頭”,日上三竿仍無心梳洗,這句話採用含蓄手法,通過婦女特有的生活細節——倦於晨粧,反映了詞人的滿懷愁緒。為什麼詞人倦於梳頭呢?用對稱句來賞析。

師:紅顏已老。

生:韻華已逝。

師:丈夫不在。

生:知己難覓。

師:對生活失去信心,

生:對現實充滿失望。

師:所以詞人懶於晨粧。

師:“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請美好的回憶來反襯現實的孤苦。要求句式對稱。

師:以前:夫唱婦隨,郎才女貌。朝看日出。

生:晚數星星。

師:短鋤栽花。

生:長詩佐酒。

師:以前夫婦倆攜手遊天下名山,

生:並肩讀千古奇文。

……

師:説不盡的美好,道不完的甜蜜,然而,這一切都不在了,只有山川依舊。請用晏殊的詞句來表達這種物是人非的滄桑感覺。

生: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師:“欲語淚先流”,欲説無語,欲訴無人,唯有借兩行熱淚傾瀉心中的無限哀愁。那奪眶而出的眼淚,是內心萬重憂愁的外在表露。

師:“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詞人卻把它比作可承載、可觸摸的實體,説自己的愁重得連船都載不動。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説説這三句是怎樣把作者的心情寫得一波三折的?

生:“聞説”、“也擬”、“只恐”這三個動詞寫出了作者試圖排遣愁緒的做法。前兩個詞給人一種希望,好像可以為作者鬆一口氣,而“只恐”又讓人跌落到作者的萬丈愁緒中,三個詞寫出了作者的沉重、無奈,又緊緊抓住了作者的心。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六、師總結、生朗讀品味。

七、拓展延伸

想一想還有哪些寫愁的詩句,請找出來背一背,並説明其特點。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內容預覽:

第7課《海思》教案

【教學構想】

本文屬於學者型散文,其知識含量的豐富,思維方式的獨特體現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過對海的博大、壯闊的描述,引出有關海的種種聯想,進而引出海與人類的關係,作者縱情讚揚了海的壯闊之美,讓我們感受人類在大海面前的渺小。從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們懂得了大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類心靈的家園。

本文的教學應注重以下三點: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內容,學會編寫閲讀提要是學習本文的主要任務。

其次,在文學欣賞上,不要忽視語言的魅力。本文寫景語言生動形象,在聯想與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氣勢。如何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用朗讀激發學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內涵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第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應着力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產生的聯想與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發,思的方向,思的廣度,思的深度,處處體現着作者的智慧。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獨特思路,研究這種奇特的聯想中闡發的主題,探討作者思想的深度。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結構,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產生的獨特的聯想和深邃的思考。

3、體會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編寫閲讀提要。品讀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作者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安排]兩課時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學會編寫閲讀提要。

2?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品讀富有哲理的語言。

4?關注作者獨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歸納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幾組海水翻騰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談自己的感受。

(借用圖片這一直觀教學用具,能使學生很輕鬆地進入學習境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展開想象,喚起學生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

2、教師小結,引入文本。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疏通生字、生詞。

2、再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層次。

在學生仔細閲讀課文之後,要求他們着重思考幾個問題: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內容間的轉換?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樣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

③作者()圍繞海所做的思考是為了表達什麼感情?

學情預測: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過渡句的選擇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對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對比理解可能會有些困難,教師應該作適當的指導。

學情反饋:關於第一個問題,學生能夠從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織進一張藍色的大網中,這種可見而不可觸的蔚藍色,似有似無,給人一種遐想,一種飄渺,一種思想的馳騁,從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過渡到寫心中的大海。

對於第二個問題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偏離文本的內容,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作者聯想的觸發點海的深和廣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搖動中產生新的思考。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對於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師應依據文本內容作適當提示,如引導學生看議論抒情句,讓學生全面把握作者愛海的博大精深,愛海的包容一切,愛海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由表及裏,從理清文本結構入手,儘量激發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意識,基礎的內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會使學生泛泛而談。)

全班交流各自編寫的閲讀提要,並要求學生進行板書設計。

學情反饋:實踐證明,這一過程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又能檢驗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程度。

三、細品文本。

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眼前的大海,並設計朗讀方案。

學情預測: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架空,教師要提出明確細緻的要求,比如:這裏寫的是什麼內容?從哪個角度寫的?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才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哪個詞用得最好?用細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將朗讀設計落到實處。

學情反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明確細緻的要求,確實能夠讓學生走進課文。如果能配以音樂朗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這一過程的設計既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又鍛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讓學生通過品味朗讀深入探究描寫海的壯麗圖景所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課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讀

選擇文章中富於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進行品評,在深入探尋句子含義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對於是,我明淨的心頭又湧上一汪藍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裏這兩個句子難以理解,教師要在此作適當點撥。

五、積累佳詞美句

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1.教師提出疑問:課題為海思,那麼作者圍繞海作了哪些思考?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思考?這一步只要求學生在互相探討的基礎上談出自己的觀點。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這一過程主要是強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有自己的思考)

學情反饋:學生基本上能從作者聯想奇特的角度去討論,但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思考以及作者為什麼要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學生卻心存疑惑。教師應介紹樑衡的散文特點及其大散文觀,讓學生在作者作品風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獨特的思考。

2.在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奇特的聯想中,引導學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這一設計將閲讀與寫作緊緊聯繫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進行想象思維訓練

1.藉助具體物象,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①金錢確實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它不是萬能的,如金錢能買牀鋪,不能買甜蜜的夢;能買書,不能買到知識請你聯想它的作用和侷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寫了一首詩《0的斷想》:

0是謙虛者的起點,驕傲者的終點;

0的負擔最輕,但任務最重;

0是一面鏡子,讓你重新認識自己;

0是一隻救生圈,讓弱者隨波逐流;

請你運用發散思維續寫下去。

③我撲在書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是文學家關於書的比喻,它還可以比喻成什麼?運用發散思維展開聯想,請口頭表達。

2.超越時空侷限,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美國科幻小説《地球上最後的一個人》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在房間裏,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請你作合理想象。

創新提示:

①能買藥物,不能買健康;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能買房屋,不能買家庭;能買選票,不能買人心

②0是一塊空地,可種五穀;是煙圈,虛度年華;是鐵環,組成堅韌;是戰鼓,激人奮進

③書是進步的階梯、知識的源泉、駛向知識海洋的船(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隨時引導。)

(這一過程是在閲讀文本基礎上進行的延伸與拓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及創新能力。)

三、佈置作業

以大自然的啟示為題,深入觀察、研究,獲得自己獨特的發現,寫一點自己的思考。

(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潛心思考的習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一些閲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

【板書設計】(一)

7海思

內容:海的波瀾壯闊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與人類的關係

目的:愛海的博大精深,愛她的包容一切,愛她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板書設計】(二)

7海思

海:洶湧澎湃波瀾起伏海天一色

思:(聯想)海的深和闊

(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後記】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樑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時空的聯想,奇特的感受,大氣磅礴的語言,不僅增加了本文的藝術魅力,而且也讓讀者受到震撼和啟迪。

如何處理這篇散文的重難點?如何落實新課標下的三個維度?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嘗試:

1.語文課注重體現出語文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解讀文本的習慣與方法,注重聽、説、讀寫四個方面的結合,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2.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變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特別是學生自己寫板書的這一過程,不僅強調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

3.注重閲讀與寫作的整合。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怎樣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高寫作的能力?在最後一個拓展思維的環節設計中,着重體現、強化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借鑑與拓展。激活學生的思路與創造力,這不僅體現學習《海思》一文的重點,也加強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並積累“唏噓、詰問、焦灼、伎倆、顛沛、窮愁潦倒、連聲諾諾”等詞語。

2、瞭解信客職業及其品質。

3、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繼續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學習方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揣摩其寫作意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信客的風雨生涯中、感悟人生。樹立誠信為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培養學生潔力自好、待人寬容、任勞任怨、等品格。

重、難點:

1、感受本文的語言、體會人物品格

2、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揣摩品味語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準備:預習、識記字詞、掃清閲讀障礙、閲讀課文、疏通文章脈絡。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正如一則廣告語所説的“呼機、手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電信業的迅猛發展,給忙碌的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手機短信拜年已成為一種時尚,提及20世紀初期的鄉,對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人——信客。也許人們難以想象,其實在很長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餘秋雨《信客》將向我們講述這段故事。“信客為遠行者們效力,自己

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今天,讓我們通過文章《信客》去認識信客,去體會他的苦澀人生。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情況)(課件展示)

1、正音

2、釋義

3、理清行文脈絡:做信客的原因——怎麼做信客的——怎麼不做信客的——為什麼當教師、校長也是好樣的。

三、啟發探究:

1、填充信客檔案:信客是我們的主人公,那麼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樣一個人呢?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老師設計了一個信客檔案,請同學們快速閲讀課文,從文中捕捉重要信息。老師邊問學生邊答來填充檔案的內容。(課件展示)

職業:信客。

身體狀況:老犯胃病和風濕病(職業病)(第12段)

收入情況:收入微薄(第3段)

最高興的事:幾十年來從未失過會一封信,一件物品:給焦急等待的家屬送去了在外親人的消息;他的工作被鄉親們還有老信客認為,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楊(信客的幸福快樂是建在別人的幸福快樂的基礎上的)。

最痛苦的事:報死訊、被懷疑、被誣陷、被打、被扭送到巡捕房。

最敬重的人:老信客(最後一段)

座右銘:信客信客就是一個信字(誠信是信客的生命)。

2、用一個字概括你對信客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苦)。

3、學生暢談信客形象,師歸納。

明確:誠信無私、任勞任怨、待人寬容、善良厚道、屬盡職守、潔身自好、忍辱負重。

四、小結:

信客就是這樣一個人:儘管時常飽受職業病的困擾;儘管收入永遠和付出不成正比;儘管有時還要蒙受無端的猜疑,誣陷和欺凌,但他牢記老信客的教誨,誠信無私,從不雁過拔毛,風得忘義;心胸寬廣,所有基、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他有情有義,總是以最恰當的方式處理郵件兩頭的難事。他用大半輩子辛勞履行自己的承諾,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同學們,這是一個多麼樸實感人的形象。你們在閲讀過程中一定也遇到了許多震顫你心靈,讓你感動的語句和片斷,下面請你們把它們自由地、小聲地、深情地朗讀出來。

第二課時

一、品味佳句、體會風格

1、請同學們把剛才找出來的感動你的名子讀給大家聽並對其作一品析,教師作適當引導。(可側重從它們所表現出的人物品質分析它的美感)

它們可能是:

①第三世界16自然段“闖蕩都市的某個謀生者……連聲諾諾”

②第18自然段:“直到他流了幾身汗……堆在他的肩上。”

③第22段中的“傳喚來的同鄉……他不想讓滇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

2、文中還有一些含義豐富的美句,你們都懂它的含義嗎?可以提出來,師生一同討論解決(提示:可從修辭角度,重點詞句等理解它們的深刻含義和表達效果)

如:①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

②信客沉穩地點點頭,他看得太多,對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裏的升沉榮辱,震顫着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未梢。

③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回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3、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①質樸的典雅。

②精闢而又暢達。

二、互動合作:展示作品人物形象

請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試寫一段話,描寫信客基碑上的文字,或某一補白性的文字,鼓勵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筆,並作簡要點評

參考示例:(多媒體顯示)

三、遷移拓展,尋找現實生活中的信客。

1、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像信客一樣,默默奉獻着,而又處在社會下層的平凡人?請舉一兩例,並談一談你對他們的看法。

例如:馬路上維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協管員、清潔工……。

師可補講關於四川藏族自治縣的鄉村郵遞員王順友的故事。

小結:他們雖工作平凡,但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同學們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將來從事的也像信客一樣普通平凡的工作,我們雖然不能做偉大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將來就算是一名清潔工,你也要像貝多芬繪畫一樣,全身心地投入,熱愛、忠誠於我們的職業,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無怨無悔,生命才有意義。課上到這裏,老師不禁想起一首歌,歌中這樣唱道……(多媒體展示《好大一棵樹》的歌詞,師生齊讀,讀後放這首歌,在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四、會考鏈接:佈置作業

1、按例名仿寫:

例1、同情是一縷春風,讓枯禿的枝頭綻出新綠。

同情是 。

例2、信譽就是你立足社會的通行證。

信譽就是你 。

信譽就是你 。

例3、真誠,友誼的橋樑,沒有它,人們之間就失去應有的平和與信賴。

批評, 。

2、請同學們以“誠實為話題,寫一篇小短文,可以談看法,也可以講故事。”

板書設計:

信客

脈絡

做信客的緣起

怎麼做信客的

怎麼不做信客的

為什麼當教師、校長是好樣的

品格素質

任勞任怨

誠信無私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五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育目標:

1、朗讀課文,疏通文言課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3、培養學生自強精神和正義感。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人物對話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部分:

中國歷史上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説法。戰國最後十多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消滅了各諸侯國。公元前3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屬小國,在它的宗主國魏被消滅之後,一度保持着獨立的地位。這一次,秦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餌以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張儀入楚,許諾給楚六百里地,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楚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與趙文王交換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懷王的故轍,還是學藺相如的榜樣,與虎狼之秦做針鋒相對的鬥爭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倉鷹擊於殿上(“倉”通“蒼”,青灰色)

3、輕寡人與(“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4、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僅僅)

5、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二。一字多義:

以: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憑藉)

3、徒以有先生也(因為)

4、以君為長者(把)

《唐雎不辱使命》備課資料

一、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書。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訂,具體作者已不可確考,普遍認為不像是出於一人之筆,也不像是出於一時之作。全書按國別編輯,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12國策,共33篇,上起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載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事件,着重記錄了謀臣策士的策略權謀、言論舉止,反映了戰國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極其尖鋭的社會鬥爭。

二、基礎知識

1、正音

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搶地(qiāng)

韓傀(guī) 休祲(jìn) 縞素(ɡǎo) 色撓(náo)

2、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安放)

(2)輕寡人與(“與”通“歟”,語氣詞“嗎”)

(3)倉鷹擊於殿上(“倉”同“蒼”,青色)

(4)寡人諭矣(“諭”同“喻”,明白,懂得)

3、詞類活用

(1)請廣於君(廣:形容詞活用動詞,“擴大,補充”)

(2)輕寡人與(輕:形容詞活用動詞,“輕視,看不起”)

(3)天下縞素(縞素:名詞作動詞,“穿戴喪服”)

(4)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伏、流均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亡”)

4、一詞多義

(1)使

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前一個是“派遣”,後一個是“出使”)

(2)雖

A、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轉折連詞)

B、雖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設連詞)

(3)徒

A、免冠徒跣(光着)

B、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4)夫

A、此庸夫之怒也(fū 成年男子名詞)

B、夫專諸之刺王僚也(fú 發語詞無義)

(5)以

A、以頭搶地耳(以:介詞“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詞“憑藉”)

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詞“因為”)

D、以大易小(以介詞,用)

5、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説:“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説:“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説:“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説:“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而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氣勢洶洶地發怒了,對唐雎説:“您曾聽説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説:“我未曾聽説過。”秦王説:“天子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説:“大王曾經聽説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説:“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着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説:“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要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長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請坐!怎麼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三、整體把握

1、這篇文章所記敍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2、結構內容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鉅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狀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鋭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説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跑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3、作者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

(1)通過對話,表現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

本文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敍述,幾乎全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

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

沉着幹練,口鋒鋭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躍然紙上。

(2)運用多種形式的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兩個相對而

存在的人物,他們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語言、行為等都截然不同,

在尖鋭、矛盾衝突及多方面的對比襯托中突顯人物,奇妙無比。

唐雎的性格:從容鎮定、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具有凜然正氣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驕橫、狂暴、陰險狡詐、貪得無厭、外強中乾的封建統治者的形象。

四、模擬試題

1、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選自《xx 》是西漢末年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這部書中有許多寓言:如xx 、xx 、xx 等至今為人所稱引。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大王加惠 (3)請廣於君

(4)秦王怫然怒 (5)休祲降於天

(6)寡人諭矣 (7)唐雎不辱使命

(8)輕寡人與 (9)豈直五百里哉

(10)免冠徒跣 (11)以頭搶地耳

3、翻譯下列重要句子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2)布衣之忠,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3)若士之怒,伏屍二人,流血千里,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4、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甲】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將至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地。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A、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B、長跪而謝之( )

C、吏二縛一人詣王( )D、齊人也,坐盜( )

(2)用現代漢語説説下面句子的意思。

A、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C、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3)秦王對唐雎説“秦滅韓亡魏”有什麼言外之意?

(4)楚王戲晏嬰,你認為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為什麼?

(5)這兩個語段都是關於使者在外交上應對君王的故事,二人都大獲全勝。想想看,

唐雎跟晏子所採用的應對方式有什麼不同?

(6)想象一下,從此以後,秦王還會奪取安陵嗎?為什麼?請寫一段探究性文字。

7)列舉我國曆史上兩個其他“不辱使命”的外交者,並簡要敍述他們的故事。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六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及優美的描寫日出的句子。

2、積累古代詩人留下的描寫“日”的詩句。

相關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掌握重點字詞。

2、瞭解作者及寫作意圖,把握本文主旨:積累優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徵意義。

3、揣摩語句,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抒發自我內心的思想感情。。

評價任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閲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板書課題)

《雲海》同步練習

【語言基礎知識】

1、漂亮的書寫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請把下面這句話正確、規範、美觀地抄寫在方格內。

落日慈愛地注視着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願離去。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混沌( )( )鬼蜮( )什物( )汩汩( )纖纖( )醖釀( )( )顫抖( )模糊( )自省( )

3、選字填空。

驚___(賅駭) (震振)___撼(弧孤)___線

懊___(誨悔)輝___(皇煌)山___(顛巔)

4、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獨處自省:

適逢其時:

迴光返照:

5、讀下面這段文字,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bì( )日,浩瀚無yín( )。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dǔ( )堅固的牆。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類,卻已經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驕傲的代表。

【語言表達訓練】

6、《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文章寫了哪兩個地點的不同落日?作者分別有怎樣的反應?

7、“偶爾有走錯路的一團雲,慌慌張張一頭撞到山上。“轟”地一下,胖乎乎的雲變成暈頭暈腦的絲縷狀,隨後拖長了身體,又瘦又薄地從山頭上漫過。好不容易脱身出來,巨大的身軀已經損失了許多,萬分懊悔地向遠方溜走。”加點的詞語什麼表達作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過程與方法

1、聯繫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原因。

導入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國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説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説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學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學生了解文章體裁介紹時代背景 這篇散文記敍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指導預習

1 做到藉助課文註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瞭解,為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 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敍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敍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讚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説説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閲讀全文,教師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閲讀的時間與速度。)

進行研討

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註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進行研討

(4)遺民:

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裏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並掌握補充註釋進行研討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

①“我”在東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離開仙台後。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誌。

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弄清左邊的這些問題和內容教學後記:學生能聯繫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