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8W

八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內容預覽:

《白洋潮》教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落實字詞,理解文意,熟讀成誦,領略白洋潮的壯麗之美。

2.學習作者比喻寫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多角度描寫的手法。

3.瞭解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樹立科學人生觀。

【重點難點】

1.重點:體會白洋潮景觀的壯麗,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比喻等寫景的方法。

2.難點:從不同角度描繪景物特點的描寫方法。

【課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遊記。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濱;潮,本文描寫對象。

2.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學家。他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具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窮愁潦倒而堅持著述。其小品文聲譽尤高,多描寫江南山水風光,民風民俗和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文筆綽約,富有詩意。其著作有《石匱書》、《琅環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鏃zú

闢bì 礴bó 龕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積累詞語】

實詞:

①故事:舊例。 ②喧傳:哄傳。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個接一個來,踵,腳後跟。

⑦辟易:驚懼後退。 ⑧礴:拍擊。 ⑨旋:很快。

虛詞:

①看之驚眩(代詞,動詞之後指事物性狀,這裏指代湧起的潮水。)

②歲歲如之(指示代詞,這樣,這裏指代“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

③怒雷鞭之(代詞,動詞之後指事物,這裏指代湧起的潮水。)

④則颶風逼之(代詞,動詞之後指事物,這裏指代湧起的潮水。)

⑤從海寧而來(句中連詞,表示行動)

⑥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句中連詞,表示行動)

⑦勢欲拍岸而上(句中連詞,表示行動)

⑧旋卷而右(句中連詞,表結果)

⑨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句中連詞,表結果)

【初學課文】

1.朗讀課文。

2.從表達方式看,全文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記敍——交代看潮的時間、地點和人物。

描寫〈 “立塘上”-“顏始定” 〉正面描寫潮水漲起的過程。

議論——提出疑問作結,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3.寫海潮起來時,作者是怎樣觀察的?找找課文相關的詞。

作者是從遠及近觀察、描寫的。 相關的詞語有:見、稍近、漸近、再近。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瞭解張岱的生平及其有關文學知識。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翻譯:舊例,在三江看潮,實際上無潮可看。午後有人喧鬧着傳説:“今年暗漲潮啊!”每年都這樣。

要點:故事:古義-舊例。今義-表現講述對象的事情。 喧傳:哄傳。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恆嶽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餘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譯: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弔唁朱恆嶽少師,(我)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點: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個接一個來;踵:腳後跟。

原文: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

翻譯:站在海塘上,遠遠望見潮頭像一條白線,從海寧奔來,一直衝到向塘上。

要點:而:句中連詞,表示行動。

原文: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羣小鵝擘翼驚飛。

翻譯:稍稍近了一點,就隱隱露出白色,像驅趕着千百羣小鵝張開翅膀,拍水振飛。

要點:擘翼:張開翅膀拍水飛迸。

原文: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

翻譯:(潮水)越來越近,噴出泡沫濺起水花,蹦跳起來好像百萬雪白的雄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們一樣,所有的獅子聚集在一起,沒有一頭甘願落後而爭先。

要點:蹴起:蹦跳。 鏃鏃:同簇簇,形容攢聚。

原文: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

翻譯:再近一點,就如颶風逼迫它們,順勢要拍岸而上。

要點:之:代詞,動詞之後指事物,這裏指代湧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譯:看潮的人驚恐地退開,跑到塘下躲避。

要點:辟易:驚懼後退。

原文:潮到塘,盡力一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

翻譯:潮水衝到塘上,用盡力量噴薄而起,水花激射,濺起幾丈高,濺到的地面都濕了。

要點:礴:拍擊。

原文:旋卷而右,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翻譯:潮水快速卷向右邊,被龜山一擋,轟隆着好像十分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擊碎一樣,在半空中飛舞。

要點:旋:很快。 龍湫:雁蕩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翻譯:看了這個景象(讓人)心驚目眩,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原文: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翻譯:先輩説:浙江的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了,是為什麼呢?

要點:漱激:沖刷激盪。

【朗讀課文】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根據自己的情況,完成若干思維訓練題。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課文簡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也寫不盡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以其精妙的筆法,為我們揭開了白洋潮的面紗。

這篇小品文,記敍了作者在白洋村觀潮的全過程。文章以時空為序,由遠及近,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白洋潮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個奇觀,寫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氣勢和雄壯之美。

對白洋潮,文章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細膩的描寫。文章寫景生動,用詞精準,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展現了白洋潮的壯麗風光。

【思維訓練】(根據情況,選擇若干練習)

1.從遠及近,作者分別描寫了潮水的哪些狀態和特點?

遠見,“潮頭一線”。-潮頭整齊有序。

稍近,“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羣小鵝擘翼驚飛。”-潮流急速挺進。

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潮水鋪天蓋地,勢不可擋。

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浪潮洶湧猛烈。

最後,“潮到塘,盡力一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海潮氣勢磅礴。 )

2.課文是怎樣烘托海潮之大的?

從觀潮者的反應來襯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寫觀潮者退避,這是從人們的動作,表現潮水來勢洶湧。

②“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這是寫觀潮者的心理由緊張到舒緩的神態變化,表現潮水的威力令人心驚膽戰。

3.本文是如何從正面和側面描寫白洋潮的?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正面描潮水的特點,逐步推進,從遠及近,用墨越來越濃,形容越來越密。〈詳見第1題〉

側面描寫觀潮者的反應:坐立不安、心驚膽戰。〈詳見第2題〉

作者這樣寫,襯托了白洋潮的聲勢巨大,讓人恐懼,突出潮水的威力無比,頗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別指代什麼?

①歲歲如之。 ( 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萬雪獅。 )

③颶風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驚眩…… ( 旋卷而右,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本文多處運用比喻修辭:①如驅千百羣小鵝擘翼驚飛。②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③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6。 “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句中的“雪獅”為什麼不能改作“雄師”?

因為“雪獅”不僅寫出潮水的聲威氣勢,還顯示其潔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師”只能寫出潮水的聲勢,但無法顯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問句結尾語氣比較強烈,內容與開頭的“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形成對比,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白洋潮的壯美的讚歎之情,而且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引人探索原因。

8。 摘錄一個佳句,並且作簡單的品析。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天目》。

【教學後記】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背誦並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閲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閲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 VCD、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繫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 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 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户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⑴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⑵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⑶教師範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其餘學生循聲低和。

⑷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⑴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説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⑵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⑶滿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户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摺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説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教師可以播放科幻 VCD 片,激發學生想像。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給下面這段文字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規範的譯文,請學生讀後評價,並説出簡潔正確的譯法。

大道推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負責工作,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人不單單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單單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讓老人有人養老送終,讓年輕人得到重用,讓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長大,讓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讓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所以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叫理想社會。

────────

【注】

正確譯文,參考教參P207相關資料。

七、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完成下列練習:

⑴解釋加粗的詞。

①選賢與能

②講信修睦

③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歸

⑵翻譯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②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③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優秀教案 篇三

【方案一】

教學角度:指導學法,引導自主發現,習得表達技巧,提高語言能力。

主要教學步驟:

1.學法簡介,導入課文。

2.自由讀全文,力求從內容、結構、寫法、語言等角度説説自己的發現。

3.點讀、齊讀,出示“研究”題:本文表現橋之美的多種寫法。

4.教師示範,引導深入“發現”(用“我發現了 ”的句式發言。)

5.研討發言內容並探究規律,教師歸納:

①專業解説——用繪畫術語闡釋橋之美;

②細筆描摹——用生動語言描繪橋之美;

③對比突現——在與背景或事物的對比中突出橋之美;

④虛實互襯——實景與想像結合表現橋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讚美橋之美;

⑥概括點示——用提煉式語言評價橋之美。

6.回扣學法,進行學法小結:“發現”是有效的讀書法。

讀,要有自己的發現,並能提煉、概括、歸納、總結出規律。

7.拓展實踐:這篇小品文語言很有個性,可“發現”的內容很多,如轉折句的妙用、專業術語的運用、語句的情味美……,要求寫一則讀書筆記:説説自己的新發現。

【方案二】

教學角度:比讀——求同析異,拓展思維,體會不同的説明風格。

主要教學步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展開想象,初步體會個性化語言。

2.默讀,逐段概括信息要點,歸納組合,整體把握文意。

3.引導比較《中國石拱橋》,粗略感知兩文內容、語言風格的差異:

①用條理化語言介紹兩文有關橋的知識;

②各用一句話表達讀後感受。

4.分組活動,深入比較:

①兩文説明對象的異同;

②兩文説明角度的不同;

③兩文總説與分説的體現;

④兩文引用的妙用;

⑤兩文説明方法的異同;

⑥兩文描述性語言的特色;

⑦兩文例證説明的特點。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從説明對象、説明角度、説明順序、説明方法、語言特徵等方面設計表格,對比歸納整理。

6.課外收集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體會獨特的説明風格。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認識和了解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3.感受作品中藴含的父子之情、同學之情,以及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培養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和互助友愛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難點:

1.重點:抓住重點,有條理地複述故事。

2.難點:認識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體會苦難生活之於人的意義。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誰都離不開書籍。

想一想,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請學生説説,並談談閲讀感受)不少同學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已經記不清了,但詩人牛漢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卻永志難忘。那麼,他讀的第一本書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牛漢去了解圍繞着第一本書演繹的故事,在體味語言特色的基礎上,把握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

二、整體感知1.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酷(kù)似摻(ch1n)脊(jǐ)背枉(w3ng)讀

2)解釋下列詞語: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悽慘:淒涼悲慘。奧祕:奧妙神祕。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酷似:極像。

2.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在美妙的音樂中欣賞《我的第一本書》的朗讀,初步感知全文。

3.默讀課文,請學生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要求:

A.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生的過程。B.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C.語言簡練生動,表達自然流暢。思考下列問題:(1)説説“我的第一本書”的含義。

明確:“我的第一本”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藴含着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温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2)作者是懷着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呢?

明確: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學生,他是懷着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因為那本書裏深藏着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着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温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繫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明確: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窮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特意地補述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着藍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裏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什麼“出息”?作者為什麼作這樣的交待?

明確: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這説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書讓父親裝訂完整時,喬元貞哭着對“我”説,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還能有什麼發展可言呢?還能有多大“出息”?在這裏,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了。總之,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着辛酸的“訴説”,對苦難生活中小夥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生活與人生。

3.“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

明確:這裏的“枉”可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的,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書裏鑲嵌着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情,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運用雙關的修辭,“本”既指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五

【設計意圖】

1、本單元的寫作是學習描寫景物。要培養學生學會調動所有感官觀察景物的習慣,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提高寫景的水準。

2、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使他們在寫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養親近自然的習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的情趣。

導入語:

美好的景色描寫,能讓人如身臨其境,神遊其中。它是春賞百花夏觀雨,秋品金菊冬踏雪的浪漫;它是臨池照影、望月思親的感懷。一切景語皆情語,能渲染氣氛,可烘托心情,會鐫刻年輪,可銘記時光。完美的景色描寫,能把讀者的心牽入作者筆下的情境中。

四季風光流轉,時光荏苒消逝,你我俱在其中,走過的路,路過的橋,看過的風景,就請你,嘗試着用筆來寫就美文吧。

本次活動,我們以通關為形式,逐級打通,掌握寫好景物的祕籍,練就自己的生花妙筆吧!

第一關、突出特徵

【美文欣賞】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着蓑,戴着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

——朱自清《春》

作者抓住春雨細密、輕盈、綿長的特點。從靜景寫到動景,由近寫到遠,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綿綿的朦朧剪影圖,意境深遠,十分誘人。

【寫作祕籍】

抓住特徵細描繪,筆下景物有神韻。

世間萬物皆有個性,自然風景各具神韻。寫出景物的特點與特徵也就是要寫出該景物與其他景物的不同之處,寫出個性,寫出神韻。只有這樣,才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描寫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增色。準確、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有助於把景物寫得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美好感受。

【習作展示】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綠。我揉了揉眼睛望着通往家門口的一條鄉間小路,那幽幽的小路已經被綠色小草覆蓋,嫩嫩的枝條沾了些小小的水珠,在微風吹動下閃爍着光芒,就像晶瑩剔透的小珍珠。我順着這條小路慢慢地向前走,小路兩邊垂楊柳已經長滿細細的枝葉,我摘下一片嫩葉放在手掌心感受着春天的生機,嫩葉是綠色的,滲透出一點淡黃的顏色,它是那麼的嬌嫩。

——王佳浩《我愛春天》

老師:王佳浩抓住了春天充滿生機的特點來寫,生動細膩地描繪了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景象。

第二關、多感並用

【美文欣賞】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醖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春》

最難描繪是春風。

朱自清以多種感官感受春風,把春風寫得有感有情。

從觸覺上感受,“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輕柔、温暖,充滿了愛意,讓人依戀;從嗅覺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濕潤,青草味清爽,花香,濕潤、清爽、淡香由輕風融在一起,使人沉醉;從聽覺上感受,輕風中傳來了一曲鳥鳴、流水、短笛相和的和諧悦耳的春之圓舞曲,令人入迷。

【寫作祕籍】

聽觸嗅味多感官,立體展示全方位。

自然景物有顏色、味道、質地、形狀等各方面的特徵,而要把它展示出來,給讀者立體的感受,就要善於多角度描寫,從不同的側面入手描繪。如在寫景時,很多人只習慣於描繪看到的事物,這樣難免單調。其實,我們不妨充分調動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描寫景物,從而構建一幅立體的圖畫,帶給讀者真切的感受,讓讀者如歷其境、如見其景。

【習作展示】

秋天,瓜果飄香。風裏帶來些濕潤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野菊的清香,和甜絲絲的成熟的果實的味道釀在一起,愈釀愈濃。瞧,果園裏,一個個黃澄澄的梨像金色的小燈籠掛滿枝頭,好像在慶祝秋天的豐收。卸去紙袋的紅彤彤的蘋果像一個個圓滾滾胖乎乎的小球,有的兩個湊在一起,似乎在説悄悄話,還有的三五成羣,彷彿在開豐收大會。葡萄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綠的、深紅的、淡黃的、深紫的……熟透的石榴忍俊不禁似的咧開了嘴,露出了光滑瑩潤的石榴籽,真是讓人唾液潛湧。我掰下一粒石榴,放進嘴裏,哇,又酸又甜,回味無窮。

——樊石林《我愛秋季》

老師:樊石林這段文字以嗅覺感其香氣,以視覺觀其色狀,以味覺品其滋味,展現了一幅立體的果園的豐收的景象,讀來不覺讓人神往。

第三關、寫之有序

【美文欣賞】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這一段圍繞“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層層鋪寫,把各個細部的色、態、光一一展現出來。寫得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筆法活脱,又不失參差錯落之致。

【寫作祕籍】

寫之有序條理清,重點突出層次明。

我們觀察和描寫景物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或按空間順序,以一點觀察點的轉移為線索,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裏到外,由外到裏,或由中間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寫,要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或按時間順序,寫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時間的特點,使文章富於變化,搖曳生姿。

【習作展示】

一夜細雨。清晨,被一陣啁啾鳴囀的鳥聲叫醒耳朵,慢步走至陽台,推開窗户,清新

冷冽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心清神淡,怡然自得。雨已經停了,但見窗外樹木棵棵挺

立,精神抖擻;近處原野,未成熟的莊稼綠意葱蘢,青翠宜人;遠處橫亙的嵯峨山肌

理明媚,格外清新,給人以無限遐思。

——楊宸《秋晨》

老師:楊宸這段文字以空間為序,由近及遠,依序描寫了窗外樹木、近處原野、遠處嵯峨山,像是一幅層次分明,遠近景相映襯的水墨畫。

第四關、動靜結合

【美文欣賞】

例1: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素湍”即為白色的急流,“綠潭”則是碧綠的深水,“回清”迴旋的清波,而“倒影”又為倒影着山石林木的影子,“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動靜交叉,有張有弛;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例2

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裏,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裏。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

——季羨林《清塘荷韻》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時候,作者把"動"的感受融和到"靜"的景物中。在池塘畔,四周靜得人們可盡情地吮吸縷縷的清香,即使一片蓮瓣落入綠肥紅豔的水中,也未打破寧靜,真靜得出奇!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

【寫作祕籍】

先靜後動是規律,動靜結合有靈性。

一味繪靜,則呆板;一味寫動,則嘈雜。

自然萬物,有的相對靜止,有的不斷變化。因此,描寫景物,既要寫出靜止時的優美景色,又要寫出運動變化的動態美,靜態與動態搭配,形態與姿態配合,寫活寫動,景物才能筆筆生輝,形象起來。

寫這類文章,一般是先採取靜態描寫,然後再根據事件的發展和需要,進行動態描寫。這樣寫,文章才會靈動起來,既有生命,又有靈性。

【習作展示】

秋天,雖然一些嬌嫩的花兒枯萎了、凋謝了,但那菊花卻迎着燦爛的陽光,肆意怒放。黃的似錦、白的如雪、紫的像霞。那一棵潑潑灑灑,像龍飛鳳舞;這一朵熱熱烈烈,像節日焰火;那一株晶瑩美麗,像精緻的珊瑚;這一枚絲絲縷縷,如飄揚的髮絲。一陣微風吹過,朵朵菊花又似搖曳着精美的裙襬,優雅又婀娜地起舞,讓人目不暇接,不知看那一朵才好。

——惠勇蕾《我愛秋天》

老師:惠勇蕾筆下的菊花,既有色之繽紛,又有形之多姿;既有靜態描摹,又有動態描寫,生動優美,靈動鮮活。

總結語:

本節課我們以通關升級的方式學習描寫景物,請牢記我們的寫作祕籍:

抓住特徵細描繪,筆下景物有神韻。

聽觸嗅味多感官,立體展示全方位。

寫之有序條理清,重點突出層次明。

先靜後動是規律,動靜結合有靈性。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永不返程的旅途。比目的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林一天地,一水一乾坤。且讓我們邊行走,邊記錄,寫出屬於你自己的山川林海、四季風光。

【優秀習作】

我愛冬天

耿佳敏

盼到了,終於盼到了,冬天來了。

冬爺爺邁着緩慢而沉重的步子來了,他像是在擔心我們生他的氣,還為我們帶來了好多好多禮物。

看呀!他為小草蓋上了潔白的羽絨被,給樹姑娘穿上了晶瑩的白紗裙,給房屋蓋上了一頂温暖的白線帽,為遠山帶來了量身定做的一套雪白的狐皮大衣。放眼望去,玉樹瓊枝、粉粧玉砌,大地上充滿了詩情畫意,好一個潔白無瑕的世界!

當然,和藹可親的冬爺爺也給人們帶來了禮物—————漫天雪花。雪花像美麗的舞蹈家,在天空中輕盈地翩翩起舞;又像冬爺爺派出的使者,温柔地告訴人們冬天到了,忙了一年了,該休息休息了。

上學路上,我伸出手,接住一朵雪花,仔細觀察了一番。小雪花共有六個瓣,是一個個透明的小冰晶,如同玉屑瓊渣一般,又精美又可愛,只是一忽兒就化了。路上滿是鬆軟的雪花,踩上去咯吱咯吱作響,有趣極了!

到了學校,就聽見孩子們歡樂的叫喊聲。下課了,一羣羣孩子在操場上堆雪人、打雪仗,衣服上、頭髮上、手套上,到處都沾滿了雪,他們也不在意,臉上洋溢着快樂的笑容,玩得開心極了。我跑出教室,立即加入到打雪仗的行列中。我迅速團了一個雪球,可是這雪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故意跟我過不去似的,偏偏團不緊,可能是雪太蓬鬆的緣故吧!還沒等我團完,一個老大的雪球向我飛來,我哪裏來得及躲,雪球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頭上。我猛地抬起頭只見同桌在一旁詭笑。不用多説一定是他!我抓起一把雪向他扔去,他哪裏肯吃虧,又來反擊我了。上課鈴響了,同學們才依依不捨地回到教室。

望着窗外飄飄揚揚的雪花,我不禁想起一句農諺:"瑞雪兆豐年"。這場大雪來得很及時,一定會給明年的小麥帶來豐收。

我愛冬天,因為冬有着冷若冰山的嚴峻,長天一色的蒼茫,更有着包容萬物的慈悲,無私饋贈的慷慨。

早春生機勃發,盛夏激情熱烈,金秋收獲累累,我卻獨愛這昭示希望的寒冬。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詩意

●理解詞人情感主線。背誦全詞

2、過程與方法:

●理清借景抒發人生哲理層次,體味描寫的精妙

●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詞中藴含的人生感悟

●培養樂觀曠達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誦讀詞,進而把握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2、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設想:

通過朗讀、想象把無形的意境轉化為有形的畫面,以此來品味詞的妙處;借用多媒體手段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積極鼓勵學生互助學習。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蘇軾圖片、古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並出示“學習目標”:

明確:一首詞的意境往往是由畫面構成的,我們要學會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每一首詞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要體會的是詞中藴含的人生感悟。

二、蘇軾及其背景介紹(結合幻燈片);教師配樂範讀全詞(課件出示課文內容):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2、教師問:“這樣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們心裏會怎樣?” (幻燈片出示問題)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鬱、淒涼。” (幻燈片出示總結)

3、教師由此發問:“然而蘇軾是用何種心態去面對這種艱難處境的呢?” (幻燈片出示問題)

學生沉思中,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配樂範讀全詞。

全體學生初讀全詞:

1.播放朗讀的音頻文件

2.學生在音樂聲中自讀,體會朗讀要領。

3.由學生推薦朗讀較好的同學誦讀

四、整體感知全文:

學生自由朗讀全詞,並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討論幫助。然後請學生髮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教師提醒重點:

1、子規——布穀鳥;白髮——代指老年;黃雞——代指時光流逝。(幻燈片提示)

2、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蘇軾的心境引入畫面賞析:

1、教師提問:“大家覺得蘇軾在遊清泉寺時心情是怎樣的?”

對學生各種不完全的回答,教師隨機引導。

2、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能體會出這幅畫面的意境,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出詞人的心情。下 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着朗讀走進這幅畫面,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 麼。”[上闕寫景,描繪了三幅畫面:——山下小溪邊,長着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鬆間沙路潔淨無塵,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布穀)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下闕轉入抒懷:——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 (幻燈片出示圖片)

3、向學生介紹畫面賞析的方法:反覆誦讀、抓住特徵、調動感官、聯想想象。

六、學生評點詞的意境。

學生口頭交流所看到的畫面。學生老師共同評點,最後點出這首詞的意境是“清淡幽靜”。

全體、個人朗讀全詞。

由畫面意境引出詞人心情:

1、教師提問:“一個人在什麼樣的心情下,筆下的景物才會如此清淡幽靜?”

學生討論後答:“平靜、寧靜。” (出示幻燈片)

2、教師緊跟着問:“蘇軾面對挫折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這體現了他什麼樣的人生

態度?”

學生答:“曠達樂觀。”(出示幻燈片)

3、教師再設置疑點:“那麼蘇軾會不會就此放棄世俗的一切,不再執着於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學生可在老師的提示下,看詞的下片,從而得出答案。

教師補充:“事實上,蘇軾在屢遭貶謫的晚年仍敢怒敢罵,可見他的堅毅執着。” (出

示幻燈片)

九、朗讀下片,理解含義。

1、學生自由暢談對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啟發。

2、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指引 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勇往直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同學們,你們説對嗎?” (出示幻燈片)

十、全詞小結:

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啟示。 (出示幻燈片)

情——寧靜自適

景——清淡幽靜 情景理交融

理——曠達樂觀

十一、學生自由背誦全詞:

十二、拓展練習: (出示幻燈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現的畫面,説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1、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對美好晚景的戀惜和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美好事物的留連,對時光易逝的悵惋,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希望。)

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詞。

2. 積累藴含人生哲理的詩詞句五條。

教學反思:

我對傳統詩歌教學模式有自己的困惑。傳統的詩歌教學基本是一種誦讀加教師解讀賞析的教學,詩詞學習課堂,由教師範讀或聽朗誦錄音開始,接下來分析詩詞內容,這中間也有叫學生來賞析,但基本是教師把自己對詩歌的解讀講解給學生,然後再以誦讀結束。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意境的體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等情況,教師都不能清晰地知曉掌握,學生仍然是被動學習,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或者説根本不可能發揮全體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教學效果總是不如人意。

有了網絡教學平台,就有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我想在傳統誦讀的基礎上,利用教學平台,讓每個學生對詩歌的真實理解得以展現,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還是擦邊膚淺,那都是他個人的解讀,他在試着走近詩歌。如果在主觀理解的基礎上,他能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點撥和指導,那麼他接下來的進一步鑑賞也必將會成為他個人的主動思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裏,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主動自發的狀態中,學習效果就比只聽教師賞析要好。

上這一課的指導思想有些亂,是兩種教學思想在衝撞,既希望學生在課上充分發揮自主,想讓他們放開來談,適當加以引導推進,又沒有擺脱自己的舊觀念,總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結論給學生,拉着學生往自己的設計好模子裏走。教什麼和引導什麼、學什麼和還需掌握什麼,這兩點在課上體現的不明顯。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體現充分。

對於整合後的語文教學,不同文體的教學有什麼特點,自己認識不清。比如帶思辨性的散文、文學色彩很濃的小説和科學知識偏重的文章的教學,在虛擬和現實課堂裏教學的呈現方式和古代詩歌教學一樣嗎?如何充分的發揮虛擬和現實課堂相連接和優勢,達到古代詩歌教學的效果?這個“宋詞學習”的教學設計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結合的優勢,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穫,我現在還沒有想明白。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七

一、導語

把先哲聖賢當作自己的朋友。以激發學生認識讀懂陶淵明。

二、感知內容,讀詩識人

在討論確定分析的角度。老師把學生髮言有價值和啟示性的點以關鍵詞的形式,寫在黑板上。

1、討論角度及內容:

⑴ 時間:

⑵ 身份:

⑶ 原因:

⑷ 情感:

⑸ 境遇:

⑹ 主動被動:

2、總結:

⑴ 分析感知內容的方式角度。

⑵ 學生總結此種分析的結果:

在痛苦的追求中,陶用了30年的時間人生真諦,在縣令和農民兩種身份中做了主動選擇,最終把田園做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歸宿,從而也成了無數人安身立命的家園。

(此中,可以從學生各方面的回答中予以總結。)

三、以上內容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在這些內容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精彩,為什麼

1、精彩一:田園的景物及景物特點。

景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煙雞狗)

特點(真實幽雅開闊寧靜和諧)

關係(遠近動靜對比襯托)

關鍵詞(曖曖依依蔭羅誤拙本)

2、精彩二:用藝術手段選擇景物(比喻)

官場(塵網、樊籠)

自己(羈鳥、池魚)

心房(户庭、虛室)

3、精彩三:情感與景物的合一

總結:以上是意象的三個特點。

四、真情體驗一:讓意象活起來

1、在彭澤縣衙裏:

2、在迴歸的路上:

3、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真情體驗二:

其實,我們還有更重要的朗誦:那就是將來,我們身心受到侮辱的時候,能大吼一聲“我不幹了”,讓這首詩脱口而出,詠而歸,成為自己的鼓舞和支持,成為人生的宣言。

五、課外拓展

設計一:為陶淵明寫一生平簡介。

設計二:用給定的關鍵詞寫一段評論。

設計三:如果在現實中你碰到陶淵明的情況,你該如何選擇。比如《快樂老家》。

六、推薦書籍

《面向秋野》、《古典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