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優質課程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56K

八年級上冊語文優質課程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課文原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

第一單元

1、新聞兩則三課時√√(二課時) √(會員)

2、蘆花蕩√ √(原創 四課時)√ √(長、詳)

3、蠟燭√詳案 √√(原創) √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簡) √ √探索型√

5、親愛的爸爸媽媽√① √② √

第二單元

6、阿長與《山海經》√ √三則

7、背影√ √ √

8、台階√(Doc版,一課時) √ √二則

9、老王√簡案 √(詳) √

10、信客√(簡)(詳)各一份 √ √

第三單元

11、中國石拱橋√簡案 √ √二則

12、橋之美√兩則 √(創新研究) √

13、蘇州園林√ √

14、故宮博物院√ √ √

15、説“屏”√(簡) √ 名師√

第四單元

16、大自然的語言√簡詳各一則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 √

19、生物入侵者√(簡) √

20、你一定會聽見的√ √ √

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 √ √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 愛蓮説優秀√√ √ √√陋室銘2課時

23、核舟記√詳案√(詳)第二課時 √ √

24、大道之行也√優化教學方案 √ √(簡)

25、杜甫詩三首 望嶽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單元

26、三峽√①√珍藏版 √ √

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寺夜遊 √

28、觀潮√(2課時) √詳略各一則√(名師)

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詩四首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登岳陽樓√√ (名校資料)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蘇州園林在設計和建造上的獨特創造,從而領略蘇州園林的建築美。

2、學習本文圍繞説明對象的特徵進行總説和分説的結構。

3、體會課文説明語言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1、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理清説明順序。

2、學習由整體把握到具體制訂的讀書方法。

3、總分式的結構和生動嚴密的語言。

教學難點:

初步鑑賞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州的園林。

二、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聖陶,以字行。江蘇蘇州人。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簡介蘇州園林:

首先讓學生明白,“蘇州園林”不是某個園林的名稱,而是指蘇州這個地方的園林羣體。比較出名的有這些園林: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網師園、怡園。

四、整體感知:

(一)朗讀課文: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注意字詞的讀音。

2、學生齊讀課文,注意朗讀節奏的把握。

(二)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説明要點及説明順序:

1、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讀課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組討論完成結構層次劃分;

(3)全班訂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説明蘇州園林的地位及特點。

第二部分(3-9)分類具體説明蘇州園林的藝術美。

第三部分(10)總結全文。

2、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什麼?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説明這個特點的?

課文從遊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這就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文章是先從亭台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再從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築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説明這個特點。

3.本文的説明順序是怎樣的?

文章採用先總後分式的結構展開。

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説明。園林建築特點的概括介紹和分類説明互相照應,前後提挈。“圖畫美”這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為線索貫穿全篇。

五、佈置作業:

抄寫字詞注音,完成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本文的説明方法。

二、新授:

(一)課堂小測:

1、點名説出説明方法的種類。

2、點名説出各種説明方法的特點及作用。

(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説明方法,結合實例體會其作用。

舉例子:

“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作比較: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打比方:

“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引用:

“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摹狀貌:

“有幾個園裏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遊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悦,可是沒法説出來。”

(三)揣摩語句,體會其豐富的內涵;精讀4、5兩節:

1、這一節説明了什麼?

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幾句寫假山,哪幾句寫池沼?這是哪種結構形式?

1句、2-3句、4-11句,總分式。

3、寫池沼除了寫水還寫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安排?

還寫了橋、石岸、花草、魚。處處寫“畫”。

4、“藝術”和“技術”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調換。概念層次高下不同文章重點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換,為什麼?

不能替換,感情色彩不同。

三、總結: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説明順序合理,説明方法得當,既突出了被説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楚有序,實為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複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鑑作者説明的技巧,力求學以致用。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三、四。

2、請用一段文字介紹你所在的班級室內佈置情況,要求説明順序條理,至少運用兩種説明方法。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8課《橘頌》教案 篇三

一、説校本課程

我校校本課程《柑橘文化》從2005年開始啟動實施,制定了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課程綱要,開發了各年級校本課程教材,校本課程《柑橘文化》申報市級課題於2018年12月順利結題。一直以來,我校高度重視校本課程,得到了縣教研信息中心的精心指導,全體教師認真落實校本課程教學,全校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中提升了素養,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肯定與讚揚。《橘頌》課時是校本課程《柑橘文化》“開發柑橘”中《柑橘栽培歷史》單元的內容,適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

二、説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能朗誦《橘頌》,,初步瞭解詩詞大意。

(2)從詩詞中瞭解中國古代柑橘栽培歷史。

(3)淺析愛國詩人屈原的《橘頌》,體會柑橘的優秀品質,從中感悟屈原精神

2、學習重點

通過淺析《橘頌》,從詩詞中感受中國悠久的柑橘栽培歷史,從中感悟屈原精神。

3、學習難點

理解楚辭《橘頌》的大意

三、説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通過展示學校教學樓主樓梯牆上的《橘頌》圖片導入新課。

淺析《橘頌》

1、通過試讀、聽媒體讀、自由讀、點名讀等達到有感情朗讀的要求。

2、學生對照手中學習單中詩詞註釋初步掌握詩詞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3、出示課堂交流(一),先小組內同學交流,再小組選派代表班上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柑橘栽培歷史,進一步理解詩詞大意

認識屈原

1、出示屈原銅像和屈原祠山門圖片,引出《橘頌》作者屈原。出示屈原生平簡介,讓學生初步瞭解屈原。

2、出示課堂交流(一),先小組內同學交流,再小組選派代表班上交流,深入感悟屈原精神。

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和課後實踐,深化對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説板書設計

1、附板書設計

屈原

秭歸人

矢志不渝

榮辱分明

為國為民

上下求索

2、板書設計説明

板書內容有課題,“屈原,秭歸人”,以及屈原精神的關鍵詞。力求簡明扼要,抓住重點。

五、説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淺析《橘頌》詩篇和感悟屈原精神,不僅讓學生了解柑橘栽培歷史,還讓學生初步學習《橘頌》,感悟屈原精神,受到屈原文化薰陶。國小六年級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對古文楚辭《橘頌》理解有較大難度,另外,對於屈原,時空跨度大,感悟屈原精神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因此,佈置學生課前蒐集屈原資料,課後閲讀屈原詩詞,能更深入的瞭解屈原。畢竟是國小生,只能讓學生初步瞭解,不能有過高要求。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8課《橘頌》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和《楚辭》鑑賞的有關知識。

2、掌握課文中重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詩文大意,並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4、瞭解詠物詩的基本特點。

5、培養學生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詠物詩寓情於物的寫作特點和作者寄予詩中的愛國情懷。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了。《漢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於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晏子春秋》所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説的就是這種情況。 這不是一大缺憾嗎?但在深深熱愛着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閒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二、提問預習(小組討論積分)

1、本詩選自( ),作者( ),我國( )(時代)偉大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的( )風格。代表作有( ) 等。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深固難徙( ) 剡棘( ) 圓果摶兮( ) 梗其有理(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徠: )

⑵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遷: )

⑶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壹志: )

⑷曾枝剡棘,圓果摶兮(曾: )

⑸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紛緼: )

⑹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廓: )

⑺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蘇世: )

⑻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離: )

三、師範讀課文、生用心體會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誦讀領會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生自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説出詩歌大意。(小組討論)

(明確)天地間嘉美的桔樹,適應南方肥壤沃土。稟受天命不可遷植,只肯永遠生地南楚。根深蒂固難以遷徙,專心致志堅定不移。葉兒碧綠花兒素結,繁枝茂葉令人欣喜。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圓圓果實掛滿樹枝。青果黃果色彩斑斕,紋理花色燦爛絢麗。皮色鮮明內瓤純潔,猶如君子擔當道義。長得繁茂修飾得體,形象脱俗美麗無比。讚歎你從小立志,與世俗迥然有異。獨立於世不肯遷移,這志節多令人驚喜。節制自守虛心謹慎,始終不會犯過失咎。秉持美德公正無私,可也天地一樣不朽。我願與你生死相交,相與為友天長地久。淑麗端莊終不淫逸,生性梗直知情識理。年齡雖小卻品高潔芳,堪作兄長可為我師表。品行高潔好比伯夷,樹立楷模千古光照。

總結:

詩人以橘樹為喻,表達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質和理想的堅定意志。“橘”與詩人屈原的形象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體現了詩人屈原忠於楚國,至死不渝的精神,體現了詩人高潔的人格形象等。作者借橘樹讚美堅貞不移的品格。作者認為橘樹是天地間最美好的樹,因為它不僅外形漂亮,“精色內白”“文章爛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貴的內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長在南國,這是一種一心一意的堅貞和忠誠,再如它“深固難徙,廓其無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這使得它能堅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無私的品格。最後作者表達了自己願意以橘樹為師,與之生死相交的願望,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達。

第二課時

五、討論

1、歌德説:“象徵的奧妙就在於每個情節必須本身就有意義,同時指向某種意義更大的情結。”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試着舉例子。

松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鬆:敖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紅豆:借指 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

菊:隱逸,高潔,脱俗。

桃花:象徵美人。

蘭:高潔。

月:人生的圓滿、缺憾,思鄉,思親。

2、本文的橘有什麼特質?請在文中找出原詩,它本身的意義在哪裏?

3、在本文中橘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4、請同學們概括文章的主旨。

六、攙扶式鑑賞,教給學生詩歌的鑑賞方法。

明確(師生共同總結)

《橘頌》可分兩節,第一節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筆“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樹堅挺的綠橘,突然升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紮根於“南國”之土,任憑什麼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橘樹是可敬的,同時又俊美可親。詩人接着以精工的筆致,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花般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只是為了防範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有“精色內白”,光彩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緼宜修”、如此堪託大任!本節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裏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讚美之情。

橘樹之美好,不僅在於外在形態,更在於它的內在精神。本詩第二節,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過對“蘭”、“椒”(喻指執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後,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縱然面臨百花“並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鬱鬱葱葱,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願歲並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並願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鬥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後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讚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徵,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上了!

從現在所能見到的詩作看。《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繫起來,給予熱烈的讚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雲銘所讚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的奇特境界。從此以後,南國之橘便藴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無疑僅屬於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

七、品位詩歌,鑑賞和體會藝術技巧。

再讀課文,仔細體會詩歌使用的高妙的藝術技巧,體會其妙處。

八、遷移延展,開拓視野,提高鑑賞水平。

狼子野心

[清]紀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

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羣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齧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

此事從侄虞悼言。

“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暱,而陰懷不測,更不止於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

註釋

①俟:等待。

②遁逸:深深地隱藏

九、作業:

請同學們仿照《橘頌〉的寫作手法,選擇身邊的一件事物進行描繪。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五

內容預覽:

第7課《海思》教案

【教學構想】

本文屬於學者型散文,其知識含量的豐富,思維方式的獨特體現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過對海的博大、壯闊的描述,引出有關海的種種聯想,進而引出海與人類的關係,作者縱情讚揚了海的壯闊之美,讓我們感受人類在大海面前的渺小。從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們懂得了大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類心靈的家園。

本文的教學應注重以下三點: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內容,學會編寫閲讀提要是學習本文的主要任務。

其次,在文學欣賞上,不要忽視語言的魅力。本文寫景語言生動形象,在聯想與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氣勢。如何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用朗讀激發學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內涵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第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應着力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產生的聯想與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發,思的方向,思的廣度,思的深度,處處體現着作者的智慧。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獨特思路,研究這種奇特的聯想中闡發的主題,探討作者思想的深度。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結構,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產生的獨特的聯想和深邃的思考。

3、體會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編寫閲讀提要。品讀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作者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安排]兩課時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學會編寫閲讀提要。

2?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品讀富有哲理的語言。

4?關注作者獨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歸納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幾組海水翻騰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談自己的感受。

(借用圖片這一直觀教學用具,能使學生很輕鬆地進入學習境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展開想象,喚起學生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

2、教師小結,引入文本。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疏通生字、生詞。

2、再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層次。

在學生仔細閲讀課文之後,要求他們着重思考幾個問題: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內容間的轉換?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樣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

③作者圍繞海所做的思考是為了表達什麼感情?

學情預測: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過渡句的選擇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對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對比理解可能會有些困難,教師應該作適當的指導。

學情反饋:關於第一個問題,學生能夠從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織進一張藍色的大網中,這種可見而不可觸的蔚藍色,似有似無,給人一種遐想,一種飄渺,一種思想的馳騁,從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過渡到寫心中的大海。

對於第二個問題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偏離文本的內容,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作者聯想的觸發點海的深和廣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搖動中產生新的思考。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對於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師應依據文本內容作適當提示,如引導學生看議論抒情句,讓學生全面把握作者愛海的博大精深,愛海的包容一切,愛海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由表及裏,從理清文本結構入手,儘量激發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意識,基礎的內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會使學生泛泛而談。)

全班交流各自編寫的閲讀提要,並要求學生進行板書設計。

學情反饋:實踐證明,這一過程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又能檢驗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程度。

三、細品文本。

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眼前的大海,並設計朗讀方案。

學情預測: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架空,教師要提出明確細緻的要求,比如:這裏寫的是什麼內容?從哪個角度寫的?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才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哪個詞用得最好?用細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將朗讀設計落到實處。

學情反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明確細緻的要求,確實能夠讓學生走進課文。如果能配以音樂朗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這一過程的設計既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又鍛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讓學生通過品味朗讀深入探究描寫海的壯麗圖景所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課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讀

選擇文章中富於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進行品評,在深入探尋句子含義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對於是,我明淨的心頭又湧上一汪藍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裏這兩個句子難以理解,教師要在此作適當點撥。

五、積累佳詞美句

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1.教師提出疑問:課題為海思,那麼作者圍繞海作了哪些思考?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思考?這一步只要求學生在互相探討的基礎上談出自己的觀點。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這一過程主要是強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有自己的思考)

學情反饋:學生基本上能從作者聯想奇特的角度去討論,但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思考以及作者為什麼要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學生卻心存疑惑。教師應介紹樑衡的散文特點及其大散文觀,讓學生在作者作品風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獨特的思考。

2.在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奇特的聯想中,引導學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這一設計將閲讀與寫作緊緊聯繫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進行想象思維訓練

1.藉助具體物象,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①金錢確實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它不是萬能的,如金錢能買牀鋪,不能買甜蜜的夢;能買書,不能買到知識請你聯想它的作用和侷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寫了一首詩《0的斷想》:

0是謙虛者的起點,驕傲者的終點;

0的負擔最輕,但任務最重;

0是一面鏡子,讓你重新認識自己;

0是一隻救生圈,讓弱者隨波逐流;

請你運用發散思維續寫下去。

③我撲在書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是文學家關於書的比喻,它還可以比喻成什麼?運用發散思維展開聯想,請口頭表達。

2.超越時空侷限,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美國科幻小説《地球上最後的一個人》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在房間裏,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請你作合理想象。

創新提示:

①能買藥物,不能買健康;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能買房屋,不能買家庭;能買選票,不能買人心

②0是一塊空地,可種五穀;是煙圈,虛度年華;是鐵環,組成堅韌;是戰鼓,激人奮進

③書是進步的階梯、知識的源泉、駛向知識海洋的船(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隨時引導。)

(這一過程是在閲讀文本基礎上進行的延伸與拓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及創新能力。)

三、佈置作業

以大自然的啟示為題,深入觀察、研究,獲得自己獨特的發現,寫一點自己的思考。

(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潛心思考的習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一些閲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

【板書設計】(一)

7海思

內容:海的波瀾壯闊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與人類的關係

目的:愛海的博大精深,愛她的包容一切,愛她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板書設計】(二)

7海思

海:洶湧澎湃波瀾起伏海天一色

思:(聯想)海的深和闊

(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後記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樑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時空的聯想,奇特的感受,大氣磅礴的語言,不僅增加了本文的藝術魅力,而且也讓讀者受到震撼和啟迪。

如何處理這篇散文的重難點?如何落實新課標下的三個維度?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嘗試:

1.語文課注重體現出語文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解讀文本的習慣與方法,注重聽、説、讀寫四個方面的結合,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2.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變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特別是學生自己寫板書的這一過程,不僅強調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

3.注重閲讀與寫作的整合。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怎樣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高寫作的能力?在最後一個拓展思維的環節設計中,着重體現、強化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借鑑與拓展。激活學生的思路與創造力,這不僅體現學習《海思》一文的重點,也加強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八年級上冊語文優質課程教案 篇六

《我為什麼而活着》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瞭解文章的結構及揣摩文章的語言。

3、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我為什麼而活着”進行探討。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及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朗讀,以探究式教學為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都説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賴活着”。蘇格拉底説“未經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同學們,你們想過自己到底為什麼而活着嗎?我們先來看看英國作家羅素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二、積累字詞。

1、讀準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 颶jù風 俯瞰kàn 瀕bīn臨

多音字

顫抖chàn 祕魯bì 呼號háo

顫慄zhàn 神祕mì 號外hào

2、重點字詞

死寂:沒有一絲生氣;形容極其安靜,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瀕臨:緊接,靠近。

俯瞰:俯視。

颶風:氣象學上舊指12級風。

3、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英國):羅素是當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為我國讀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學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堅強地生活,後來成為一位集眾家於一身的偉人。他被稱為“20世紀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還被無數人視為是“未來時代的先知”;他還是的數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又被公認為“富有鼓動天才的辯論家”。20世紀初,取得了現代數學基礎研究的重大成果“羅素悖論”及解決這一悖論的“類型論”。在1950年他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文學家”。95歲高齡完成《羅素自傳》的寫作。

三、整體感知:

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短文,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思考文章結構。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確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對其人生的三大追求進行具體闡述。

第2段:作者大膽率直地表白了追尋愛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寫作者尋求的三大知識範疇。

第4段:出於對人類苦難的同情讓作者把目光投向現實世界。

第三部分(5)總結上文:苦難的一身卻願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質和博大胸襟。

2、通過理解重要詞句,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1)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解析】運用比喻,將這三種激情比成颶風,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鬥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羅素生於1872年,死於1970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他的一生動盪不定。在這樣的生涯中,羅素有過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絕望,但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的同情,這三種感情是如此強烈,猶如颶風一樣,給他擺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讓他從絕望中奮起,從愛情中發現美好,從知識中獲取力量,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意識到人生的責任,總之,這句話的含義是説,這三種強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強大動力。)

(2)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

【解析】句中破折號表示解釋説明,後邊的語句解釋前邊的“孤寂”的感覺。意思是説沒有愛情滋潤的感覺就像親身經歷過可怕孤寂而產生的戰慄的感覺,處於這種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時會感覺到除了自己,這世界好像再也沒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沉在沒有情感、沒有温暖的無底深淵之中。這孤寂之苦,反襯愛情的給人的充實、喜悦。

(3)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古今聖賢以及詩人們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

【解析】“愛的結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進了天堂,這樣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訴我們愛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好體驗。

(4)愛情與知識,儘可能地把我引向雲霄,但是同情總把我帶回塵世。

【解析】愛情和知識把羅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對於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現實世界,這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5)我渴望減輕這些不幸,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輕時因反戰而鋃鐺入獄,在他老邁的晚年,仍致力於禁核運動,奔走呼號,創立和平基金會。就在他逝世的當天,還為以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於他對人類的同情和愛心。只是個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總結上文,雖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給他在人生“苦海”上帶來“絕望”,但他仍認為“是值得活的”,這正是羅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潔的情懷的寫照,也是一個熱愛人類、熱愛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業:

1、俄國作家契訶夫説:“感到自己在這個世界是件多餘的裝飾品,那是很難堪的,活着而又沒有目標是可怕的”。對於“我為什麼而活”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你的看法。可以借鑑本文作者的表達方式來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説出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課文內容的把握情況,熟讀第二段內容,抓住關鍵詞“首先、其次、最後”就能概括出來。

參考答案:(1)愛情可以帶來狂喜;(2)愛情可以擺脱孤獨;(3)愛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夢想的天堂的縮影。

答案解析:

中間三段對第一段內容進行具體闡述。作者説,追求愛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愛情可以帶來狂喜;(2)愛情可以擺脱孤獨;(3)愛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夢想的天堂的縮影。總之,愛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愛情,則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這裏,作者把愛情描寫得極其美好,閃耀着人性的光輝。作者也以像追求愛情一樣的激情去追求知識。

3、品讀課文,賞析句子:

(1)生命是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總是隻暫時地在哪一個個體內住一會兒,便又離開前去了,那些個體消逝了,它卻永遠存在。”

(2)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解題思路:要求賞析句子,凡賞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沒有用修辭,如果有修辭,就分析修辭及作用即可。此題就讓學生鞏固這一點。

參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個體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人類的生命卻是永無休止的。

(2)比喻,將“這三種激情”比成“颶風”,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鬥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辭,若是比喻擬人,都有生動形象的效果,然後分析寫出了事物什麼特點或表現人物什麼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