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5W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教案語文上冊人教版 篇一

教學目標:

1、品讀描寫落日的相關語句,體會語言的優美

2、默讀課文相關段落,能根據需要篩選相關信息,概括説明內容的要點,把握説明的中心。

3、研讀重點語段,通過語句排序的方法,使學生明確説明文語言邏輯的嚴密性。

4、認識審美世界和科學世界的不同。

教學重點:把握説明的中心,體會説明文語言的嚴謹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關於落日描寫語句的品讀

1、導入:

觀察提供的一幅有關落日的圖片,請學生略作思考,説一句話。

用抒情的方法講一下自己看了這幅畫後的感受

用描寫的方法講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畫面

用説明的方法講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畫面

引出關於《落日的幻覺》中描寫落日語段的學習

2、品讀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

(2)正音,全班齊讀

(3)請學生講講這樣的描寫落日,美在何處?

(4)根據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讀第二段

由“幻覺”一詞過渡到課文內容的學習

第二板塊:關於説明文主體語段的閲讀

1、概括4~7各段説明的主體,提煉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讀課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從利用科學儀器觀測這一角度,説明了太陽並沒有真正變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從 這一角度,説明了太陽 的原因。

第5段作者從 這些角度,説明了太陽 的原因。

第6段作者從 這一角度,説明了太陽 的原因。

2、根據4~7段中心的提煉,概括全文説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覺》一文,作者分別從 、、、四個方面,説明了 這一事理。

3、研讀課文第5段,打亂順序排序,體會説明文語言和結構的嚴謹性

排序(5241637) 為什麼這麼排序?你採用的是什麼方法?

可否互換順序?為什麼?能不能根據全文來找出必須這樣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塊:關於審美世界和科學世界

學習本文,你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引導學生認識審美世界和科學世界的不同

舉例説明(笑、月亮)

課後推薦閲讀書目:

審美世界:古清生《黃河落日》、莫懷戚《家園落日》

科學世界:李海滄《長河落日扁》

八年級教案語文上冊人教版 篇二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二、指導閲讀“閲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盪,戰亂頻繁,生靈塗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②讀完後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髮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台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3)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並驅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鹹來問訊:都黃髮垂髦:用特徵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處處志之: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現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説。現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説如此:像這樣。現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瞭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鍊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②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着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麼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説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説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祕色彩,扣人心絃。桃花源又會是什麼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緻?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於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緻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説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説明什麼?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②“皆歎惋”説明了什麼?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應説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後,為世上的**、黑暗而歎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着的痛苦生活而歎惋。

5、默讀課文最後兩段,思考:

①漁人離開桃花源後“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後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聖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麼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麼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裏邊到底有什麼?⑤桃花源的景緻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麼用意?①為什麼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

應聯繫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嚮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和寄託。(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

寫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設想你是漁人,寫你進入桃花源後的見聞,不與課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2、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之美。

3、展開想象,體味文章意境。

【教學重點】品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獨特美。

【教學難點】體味文章意境。

【輔助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著名學者餘秋雨説過這麼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説:“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説一個。”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麼,三峽何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呢,請看:(播放三峽風光片)看來,三峽的確魅力無窮。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着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請同學配樂朗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3、請大家齊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4、同學們自讀課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賞三峽風光。(如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可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解決)。剛才我們初步領略了三峽風光,你能説説你的感受嗎?(學生自由發言)

三、賞讀課文,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四、拓展延伸:過渡:三峽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稱,三峽的山,千年屹立,三峽的水,從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峽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觀呢?三峽現在正在進行一項規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那就是--三峽大壩工程。大家有查到關於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嗎?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師生共同交流,多媒體展示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破土動工。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於一體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開始第二次蓄水,三峽水庫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礎上悄然漲到137.4米,10月31日,壩前水位提高到139米。20xx年,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xx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小結:

酈道元筆下的山水畫卷已成為三峽歷史的美好回憶,今朝的三峽正放射着世人矚目的光輝,宏偉的葛洲壩工程,紅火的三峽工地,正在成就着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我相信,不管這塊神奇的土地怎麼變,三峽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永遠不會變,三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三峽!三峽承載着我們永遠的愛!作業:

1、對三峽工程眾説紛紜,你的看法呢?結合課文和你查找的資料,談談你對建立三峽水利工程的看法。

2、課後以小組為單位出一期以“三峽”為主題的板報。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通過比較閲讀,學習傳神的細節描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裏行間的父子深情。

【學習重點】:

1、通過比較閲讀,學習傳神的細節描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裏行間的父子深情

【課前自學、課中交流】

《背影》是一支愛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牽夢繞,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淚下。文中處處都凝聚着愛,一種細緻入微、無處不在的深沉而熱烈的愛。

1、言行中看父親

A縱觀全文,找找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情,體會父親對兒子細緻入微的愛。

B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請問:父親一共説了幾句話?找出來並體味父親言語裏面藴涵的深厚感情。

2、細節中悟父愛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要費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鐵道邊,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腳向上縮;他身子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流下來了。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八年級人教版上冊語文課文背影預習教案第二課時

比較閲讀,問:你認為文中哪些細節特別打動你,為什麼?

3、感動中談父愛

“背影”成了父親最好的詮釋,於是《背影》也成了最動人的篇章。看到這篇文章,我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你也一定被父親深深地打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個眼神,也許是一份特別的禮物……請你敍述一次讓你最為感動的事。

【課堂小結】:

教師贈言:

同學們,世間的愛千萬種,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温暖我們的生命歷程。如果你們對父母、親人心存感激,就趁他們還健在的時候,趁他們還愛着我們並能接受我們的愛的時候,珍惜這份愛並好好地表達出來吧。哪怕只是一句輕輕的問候,一個淺淺的微笑,哪怕只是給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飯……有關親情,有關愛,老師沒有確切的答案給你們,今天的課只能算是一塊“磚”,拋給你們,希望引出你們對家人愛的“玉”來。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徵,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徵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説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説明事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結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説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説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説明對象。

5、理清結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説明對象的總體特徵,並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説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説明文閲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麼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你認為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聖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説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説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閲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徵,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説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台軒榭的佈局講究什麼?

為了什麼這一特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説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閲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説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為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徵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説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麼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説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説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4)本段的説明順序是什麼?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後,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説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説明文閲讀的重點:

(1)明確説明對象

(2)弄清所説明的事物的特徵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瞭解使用的説明方法

(5)明確説明順序

(6)把握説明文的結構

(7)在説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説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佈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

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説明順序。

3、用3~4種説明方法。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整體感知課文。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三、領會文中帶有感__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重點:目標二、目標三

難點:目標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目標一、二、三;第二課時完成目標四;課後完成目標五。

第一課時

一、引入:有誰還記得我們七年級學過的,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寫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記得這故事是誰講的嗎?我們今天來學習魯迅先生專門

寫她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遍生字生詞。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檢查預習,完成目標一:點名回答

(一)注音:

擄()去震悚()惶()急瘡()疤()

詰()問懼憚()粗拙()疏()懶駭()

(二)為下列詞語中加括號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1、莫(名)其妙()

A名字B説出C名譽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記,常常地想B念頭C讀D“廿”的大寫

3、(疏)懶()

A分散B不親密C粗心D不熟悉

4、煩瑣之(至)()

A極B以至C到D至於

(三)點評檢查情況並一分鐘記憶。

三、導入:

現在我們看到課文的標題。作者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係呢?

她除了給我講過美女蛇的故事還為我做過什麼事?在少年魯迅的眼裏,她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請大家將課文仔細地閲讀一遍,解決下列問題。

四、課文講解,完成目標二、三:

(一)、仔細閲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可以自由討論。

1、看看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敍順序列出。

2、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

再體會這樣寫真人實事的好處。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4、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明確問題一: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從記敍事件的篇幅的長短、情節的具體

及表達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點。

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如元旦吃福橘,還教給我很多道理。

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給我買來《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明確問題二:引導歸納,教師小結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態――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不拘小節。活畫出她的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裏”,雖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

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講到“脱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

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來寫,作者只是隨意地告訴阿長

《山海經》的事,她卻真的買了回來,而令作者對她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

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而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她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

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醜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

3、明確問題三:

作者對她的“喜歡切切察察”和“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

對她的煩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

而後對她講的“長毛故事”卻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

因為“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__

最後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才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為作者説: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才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4、明確問題四: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

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五、作業:鞏固性訓練

1、語文練習冊本課練習一、二、三、四,鞏固訓練目標一、二、三。

2、課文後面的練習一、二,鞏固訓練目標二、三。

六、板書設計:

見附表一。

附:參考資料及文章:潘旭瀾《朝花夕拾的藝術》施承權、黃政安《魯迅散文、散文詩選讀》

《語文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越國旗主編的八年級語文(上)《中學教材全解》

第二課時

一、回顧目標二、三,導入本堂課的講述內容:

(一)設計問題,在思考中回顧舊知識,在思考中導入新內容:

1、上節課我們分析了阿長這個人物形象,誰能夠口頭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徵?

2、作者在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時,用了一種什麼寫法?

3、作者敍述的幾件事情中,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課文中將這些事件劃分開來怎麼劃?可以將課文劃成幾個部分?

(二)明確問題,導入新課:

1、明確: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

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2、明確:先抑後揚。

3、明確: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歡切切察察;B、不許我走動;C、睡覺擺大字;

D、懂得許多規矩,教給我很多道理;E、講“長毛”的故事

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F、買《山海經》

4、明確:這些事件可以劃分成兩部分:抑一部分;揚一部分。

根據這些事件的劃分,又可以將課文劃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開頭部分,介紹阿長的稱呼、

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形特點。然後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揚”的部分。最後是結尾部分

補敍她的身世,並抒發懷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劃分成三個小層。

讓學生自己歸納段意及層意。

(三)導入:現在請同學們仔細閲讀課文第三部分--“揚”的部分。

二、閲讀課文第三部分,完成目標四:

(一)、檢查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括號的字注音:

(霹)(靂)____:震(悚)__:

粗(拙)__:孤(孀)__:

(二)、設計問題,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及對藝術特色的體會。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2、當阿長説“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為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為什麼説“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説?

5、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6、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7、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三)、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1、明確問題一:“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説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説了。”

説明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説説而已。

2、明確問題二:“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

説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3、明確問題三:為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4、明確問題四: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

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6、明確問題六:“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

語言描寫。

“穿着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為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7、明確問題七:“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

“三哼經”的説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麼一個不

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

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

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

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四)小結: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通過具體

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三、作業:

1、課文後練習三,鞏固目標四。

2、課六後練習四,完成目標五。

八年級教案語文上冊人教版 篇七

內容預覽:

《觀潮》

第一課時:

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瞭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小組合作,探究課文3、4自然段,瞭解錢塘江大潮到來時的情景,體會其雄偉壯觀。

2、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3、體會作者留心觀察,抓住事物特點有順序的描寫方法。

三.教學重點: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學會按序背誦課文。(文字序領與畫面結合法)

四.教學難點: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五.教學方法:目標教學法 感悟發現法 引導發現法

六.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讀書發現--質疑問難--組內合作--組外協作)、感悟發現法

七.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錢塘大潮錄象

八.教學流程:

(一). 激趣導入,引出壯觀

1. 談話,板題。

2. 理解觀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觀。

3. 導入3、4自然段。

4. 出示學習目標。(目標教學法)

(二)、觀看錄像,感受壯觀 。

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這一天下奇觀。

(三)、小組合作,感悟壯觀

1. 談話激發學習興趣。

2. 合作學習提示:a.你喜歡文中的那一句,為什麼?你能把你喜歡的這句話讀的讓你們組內的同學也喜歡上它嗎?b.你在學習中有什麼問題,你們小組是怎樣幫助你解決的?c.通過小組合作,你都學懂了些什麼?

3. 組建合作小組

4. 組內合作學習(感悟發現法)

5. 反饋合作成果,構建全體讀書感悟氛圍。

6. 引導小組感悟。a.朗讀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課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導發現大潮雄偉壯觀(想象和實踐表演);d.感情朗讀。(引導發現法)

(四)、聽聽讀讀,發現作者觀潮順序

1. 範讀課文,聽後練習。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2. 感悟發現:作者是按從遠到進順序來描寫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變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偉壯觀。

3. 齊讀課文,感受壯觀。

(五)、思路引導,背誦壯觀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樂、畫面,激發背誦興趣

3. 評價: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彷彿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1.積累詞彙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裏,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聽老師説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説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 (人聲鼎沸、山崩地裂)

2.運用詞彙

看得出,同學們在閲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説些什麼。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後選派一代表報告)

3. 師生共同評價

(七)、結束語

(八)、板書

觀潮

悶雷滾動出白線

潮頭怒吼貫江面

山崩地裂城牆現

錢塘奇觀天下傳

八年級教案語文上冊人教版 篇八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瞭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2.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課前積累。

1.導入語。

2.學生活動:

舉手發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蹟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配樂朗誦,總體感受並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1.範讀:

1)多媒體畫面、詩文、配樂朗誦。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並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並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注意:陳述理由或反駁意見要有依據。

提示:可查閲資料瞭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明確:《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過零丁洋》慨歎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3.組織班級交流。

1)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言。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4.變換角色,模仿詩人,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會帶着怎樣的情感分別吟誦這四首詩呢?

2) 學生活動: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②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鑑賞。[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三、重放配樂朗誦,學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讀。

1) 跟讀。

2)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着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採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歡哪一首詩?為什麼?

1.思考。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後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品味詩歌字裏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教學難點:品味名句,體會真情。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1.導入語:

[音樂停]上節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2.集體有感情地背誦四首古詩。

二、品味詩歌名句,體會深沉情思。

1.這四首詩都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藴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為四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麼?為什麼?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並結合有關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3.小組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請同學點評。

4.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加以引導。

方法指導: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繫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鑑賞。

5.集體朗讀一遍。

三、能力遷移: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並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裏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説出推薦理由。

3.學生互評,教師小結,以肯定成績、鼓勵為主。

四、拓展提高:

1.迴歸課文,再讀古詩四首。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

2.交流、點評。

五、課堂總結。

[音樂聲起(同課前)]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裏,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願同學們早日成材,夢想成真!

。.。.。.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

4、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地評價古人。

教學重點:

1、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難點: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大唐的歷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三十四歲那年,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一覺醒來被趕出了朝廷。十年後,召回長安後,因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寫了一首惹禍的詩:

紫陌紅塵扶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因為這首詩,他又被貶到連州。一貶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歲再回到長安時,玄都觀裏的桃花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亂草。這不怕惹禍的詩人,又寫了一首《再遊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這個人就是劉禹錫。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作品《陋室銘》。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字詞讀音、停頓等。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4、齊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告訴學生:中國語言具有含蓄美,許多意思和意境都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所以大家在翻譯時,不求十分精確,只求大致理解。)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問題,理解中心、寫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

明確:空間小、景緻少、人來少、擺設少:房子很小,一個人坐着彈琴,室內就覺得擁擠,可見其小;文章內所提到的景緻,只有“苔痕”、“草色”,可見其少;自古讀書的窮人就少,能成為鴻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階綠”了,更見來客少;室內陳設歷歷在目,其“少”一目瞭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嗎?

(換角度想:同樣一篇文章,剛才讀,讀出陋室簡陋,現在卻要讀出不簡陋。這不是自相矛盾,這需要換角度想。思維角度:主人、環境、客人、生活。)

3、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聯繫點:“銘”這種文體的特點。)

①(陋室簡陋狹小,陳設簡單,確實簡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觀,安靜清幽,有鴻儒談笑來往,可撫琴讀書,無樂音亂耳,無公文勞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卻不覺陋室之陋。

②聯繫“銘”這種文體,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稱述功德。

(啟發:抓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等句子,體會作者不願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不願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這篇銘文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結寫法:託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稱頌的是:人品(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是高尚的。

批評的是:逃避世俗,脱離勞動人民,缺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抵制腐敗,不能培養自己的意志,這種人在現代生活中,簡直不能生存。

小結:閲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閲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地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説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説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裏説,混張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什麼問題而言的?

3、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居室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的感受?

六、總結:

師: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能説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説已經讀懂了它,已經完全領會了劉禹錫的精神境界裏的積極一面,並把這種精神帶入到生活中。我們還有必要在課後熟讀並背誦,使之成為影響我們修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