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9W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多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學習重點:

1. 初步瞭解議論文的特點,學習閲讀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方法。

2. 獲取文化營養,豐富思想,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思辨的習慣,享受思辨的樂趣。

3. 培養閲讀欣賞議論文的興趣和習慣。

4. 議論文的閲讀和寫作所帶來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對於記敍文寫作的立意、選材也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建議

1. 本文的論點未直接提出,可組織學生討論,以提高分析課文和組織語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為了説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義卻在於讀書不能望文生義。教學中可藉此例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最好水平”,作者説在書面語中不能用,在口語中勉強可用,因為本文是在談論書面語。其實,用在口語中也是錯誤的,也不可取,口語也要規範。

學習內容

1. 大雅似俗的風格

王力先生的《談語言》是一個談話記錄,因此與一般的文章不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風格。表面看來信馬由韁,想到哪兒説到哪兒,然而所説的內容卻是一位語言學家所深思熟慮的關於語言運用的基本原則,而且脈絡清晰。因而,這篇課文實在是大雅似俗。

2. 關於課文的論點

本文談論的是書面語的使用問題,其論點是“書面語應當是口語的規範化”。它有兩個分論點。第一個分論點是“書面語不能脱離口語”。第二個分論點是“書面語應當是規範的”。課文的論點並沒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為兩個分論點。分論點也沒有直接提出,而是隱含在或者説滲透在具體的論述中。這種情況在文章中比較少見,但在談話中也並非絕無僅有。因為談話必須平易,而直接説出論點可能過於莊重。而且談話中,句子與語境的關係更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時,談話常常是開始的時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內容,然後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達完整。

有人習慣於在文章中找原句作為論點,可能認為本文的論點是“既要考慮規範化,又要考慮大眾化”。把這話作為論點的困難在於:第一,所指不明,究竟這裏的規範化和大眾化指什麼?第二,文章談論的是書面語與口語的關係,“大眾化”指的其實是“不能脱離口語”,只是因為上下句都談到了讀者,才説成“大眾化”。第三,作為論點,這裏的“考慮”顯然是多餘的,因為上文説到“不能忘了”,這裏才用“考慮”與之呼應。有人可能會認為論點是“在對口語進行加工時,既要考慮規範化,又要考慮大眾化”。這種認識的困難還在於,直接表達論點的句子應當較為簡約,比如説成

“口語的加工,既要考慮規範化,又要考慮大眾化”。能不能認為文章的論點是“書面語應當口語化,規範化”?這樣也不行。因為“書面語口語化”的説法不通,所謂“化”是向某個方面某種性質轉變的意思,但口語在前,書面語在後,怎麼能把後來的轉變為原有的呢?“書面語規範化”的説法也不通,因為並不是先有了一種不規範的書面語再使之規範,作者的意思是對口語進行加工,進行規範化。那麼,説文章的論點是“文章要口語化,規範化”如何?那也不行。因為“文章規範化”會使人誤認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規範化。這是不是説文章的論點只有一種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論點就可以表述為“書面語應當是經過加工的口語”。其實,“經過加工的口語”,就是“口語的規範化”。

3. 課文中一個結構複雜的句子

因為是談話,所以本文的語言和一般的議論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單句,句子結構也比較簡單。但既然是議論文,與記敍文相比,句子還是長一些,結構複雜一些,複句中的關聯詞語多一些。這裏只分析一個結構複雜的句子:“他們不懂得,文章脱離了口語,脱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就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該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從結構上説,這只是一個單句。問題在於,“不懂得”的賓語是由一個複句結構充當的。有的語言學家把這樣的單句叫做超句,而且這個複句結構又是一個多重複句,總體上是假設複句,前一個分句本身又是一個並列複句。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結構複雜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達思想的需要。這個句子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個分論點“書面語不能脱離口語”。但在這個具體的語境中,作者不能把這個分論點寫上去,如果那樣,必然會前言不搭後語。因為這裏是在批評反面現象,所以説“脱離了口語”。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飽滿,也為了句式更加流暢,作者又換個角度説“脱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對這種反面現象的最好批評,莫過於指出其結果:“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多重複句:“文章脱離了口語,脱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就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而這個複句所闡明的道理與上文所批評的某些人的華而不實,弄巧成拙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於是作者就把這個複句結構作“不懂得”的賓語,形成了有人稱之為超句的複雜的單句:“他們不懂得,文章脱離了口語,脱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就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

關於結構

課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結構提綱如下:

(一)(1自然段)愛好寫作的人應當愛語言,掌握好語言。

(二)(2--5自然段)書面語不能脱離口語。

(1)(2自然段)某些人華而不實,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證某些人的華而不實,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樸實的好。

(三)(6--12自然段)書面語應當是規範的。

(1)(6、7自然段)書面語應當是規範的。

(2)(8、9自然段)例證某些用語的不規範。

(3)(10自然段)既要規範,又要大眾化。

(4)(11自然段)不應以“約定俗成”反對規範化。

(5)(12自然段)規範的標準是發展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説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三)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學方法。

1、讀想法。

這是一篇實物説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後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製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

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閲讀,便於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製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後,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

文章除了説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閲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並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遊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後,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鑑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設計2: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並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閲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麼?”“核舟上有什麼?”“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麼?”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製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製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後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製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複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説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説,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後(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説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後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後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説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説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課時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緻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課文哪些地方説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説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閲一手卷”可知船行並不快;第二,從“舟尾橫卧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緻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藉助作者細緻的觀察。 看來,寫好説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緻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範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脱不羣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脱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閒適心情,二人共閲一手卷,顯得那麼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緻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閒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悦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説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説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説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台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餘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説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説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

A、嘗貽餘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於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為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閲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尾橫卧一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用篆章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隻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麼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着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着小小的窗户,左右兩邊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户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着花紋的欄杆正好相對,把窗户關上以後,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

D、平。

E、挑選。

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着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

(1)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於: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後,現代文的數詞習慣於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於定語後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後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麼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着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杆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塗染上色的。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總説: 奇巧

分説: 船尾——船頂

總結: 通計 照應開頭

第三課時

(一)語文實踐活動設計。

請同學依據課文內容提示,用橡皮泥試着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二)口語表達活動設計。

按空間順序口頭介紹一件你所喜歡的工藝品。

注意:讓學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言稿。口頭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説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餘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掌握相關的文言字詞,翻譯課文。

認真體會“銘”文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的特點。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疏通文意以學生翻譯為主,教師講解為輔:

分析課文時教師要發揮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訓練並提高學生熟讀成誦的能力。

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高潔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韻律和諧的特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熟悉生字難詞,結合課文註釋背誦重點解詞。

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自學點撥法,引導學習法。

課時安排 :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自己的書房居室都會搜腸刮肚的起一個響亮而別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學庵”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晚年的書屋名稱,此名錶達了詩人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學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戲劇家梅蘭芳室名“綴玉軒”,寓意為博採眾家之長。魯迅先生在北京時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反動文人罵為“學匪”。鑑於此,詼諧的魯迅把自己寓所的書房起名“綠林書屋”。“綠林”者,強盜也,“綠林書屋”乃“學匪”之寓所也,以此來諷刺反動文人的誣衊。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劉禹錫的“陋室”,看看這“陋室”背後的故事。

二、檢查課文的預習情況。(ppt展示)

1、給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鴻儒( ) 調素琴 ( )

案牘(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學生自測,教師展示答案,檢查學生預習的結果,強調易錯的讀音,學生齊讀,加強記憶。

2、解詞

(1)有仙則名( ) (2)有龍則靈(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階綠( ) (6)草色入簾青( )

(7)談笑有鴻儒( )(8)往來無白丁( )

(9)可以調素琴( )(10)無案牘之勞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學生一起來回答,因為都是課後的註釋,沒有難度,只是檢查預習的結果,不進行深入的分析。

3、初讀文章,讀準字音。學生朗讀,教師注意在讀音上的輔導,積極評價學生的預習情況。

三、走近作者,解題。

學生以同桌為自然單位,兩人合作,藉助手中的資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關的背景資料,對重要信息進行圈點勾畫,教師巡視檢查學生的查找情況。最後教師總結,屏幕展示作者簡介,以及相關背景,接着講述陋室由來的一個小故事,然後講解“銘”這種文體,並把握文體的特點,最後聽朗讀,品押韻,學生再讀課文。教師準備資料如下:

1、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求異心理很強,如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通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確實膾炙人口。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被貶官降職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觀桃花》和《再遊玄都觀》詩作先後兩度被貶。劉禹錫寫此文時,正被貶為和州刺史,其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親。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隻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卻又無可奈何。

2、陋室由來:劉禹錫被貶為和州刺史後,按朝廷規定,劉禹錫的住房應在縣衙內,但是和州縣太爺是個“勢力眼”,給他安排到城南臨江的三間民房居住。對此,能屈能伸的劉禹錫毫不在意,搬了進去,提筆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信手貼在寢門上。知縣看了對聯,認為他因革新降職,被貶到和州縣還不服氣,一心想着爭辯。為了教訓他,又把劉禹錫的住所遷到較遠的德勝河邊,並把住房面積減半。劉禹錫搬到新居,看到那裏依山傍水,百花爭豔,他又撰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看了又惱火又害怕,惱他仍執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煩牽連自己,又下令將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牀、一桌、一椅的破舊小屋,看他還怎麼接待鴻儒們來此聚會。果然因室內無立足之地,門前逐漸寂寥。但是逆境使詩人的靈魂更加高潔。這時他寫成了《陋室銘》,並請人碑刻後豎於門外。此精妙短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又發人深思。讓我們感受到了劉禹錫的博大胸懷、高尚情操及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3、瞭解文體: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如:墓誌銘、座右銘等。銘文一般都是押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4、聽朗讀,學生齊讀,品味押韻。

四、疏通文意,三讀課文。(ppt展示)

屏幕顯示全文及重點字詞,幫助學生翻譯課文,瞭解文意。課件展示對重點詞語和句子總結。帶着對課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對作者的理解,再讀課文。

重點詞語:馨、名、勞、亂、之

重點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五、賞析美文,四讀課文。

教師拋磚引玉: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心聲的句子,並證明自己的觀點。本輪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採取小組討論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降低難度。把個別的小問題放在下面解決,共性的問題,一起解決。教師的資料準備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山水引出陋室。這裏,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點明全篇主題。《陋室銘》開篇以山水起興,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頌功德埋下了伏筆。從側面烘托陋室清幽,寧靜。也表達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論述陋室不陋:

(1)自然環境的清幽雅緻。“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説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户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賢良儒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俗話説,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懷。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閲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閲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總之,作者描寫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於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這也就為下文“何陋之有”的結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 ,表現了自己同諸葛亮和揚雄一樣高潔而不受客觀居住條件所困的高尚情懷。

4、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説:“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説:“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那是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峯。

5、託物言志,小結主題。“託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如“鬆、竹、梅”歲寒三友,常用於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於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於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再如,我們學過的《紫藤蘿瀑布》“花和人都會遇到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們要汲取歷史的經驗,鼓起生命的風帆,並將這種個人的努力,融入千萬人的羣體奮鬥中,才能組成 “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于謙的《石灰吟》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表達自己要和石灰一樣,不怕艱難、不惜犧牲、堅守清白,決心在艱苦中磨練,堅守清白,準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負。

作者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當權者顯示自己並未因遭貶而鬱鬱寡歡,相反卻過得安逸瀟灑;另一方面表達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屢遭磨難而堅守節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讀課文,抒發作者情懷。

六 、整理課文條理,引導學生當堂成誦。

開篇運用類比引出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從三個角度具體闡明,即居室環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後總結全文,以諸葛廬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話結束全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認知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

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

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策略和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導入。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閲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佔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着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着頭腦的。)

4、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後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後練習了。

3)、課後練習二。

4)、課後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説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敍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板書設計:

母親的眼淚 戴黑色的圍巾

老婦人 紅軍戰士

兒子的英勇 用結婚的喜燭

體現血肉情深

教學後記:這是一篇簡單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動學生的心。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

1、理解本文總説和分説的結構及説明語言的多樣性。

2、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領略我國江南第宅園林建築的風貌,從而得到美的享受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文章的結構。

2、難點:文章語言的特點。

[教學時數]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他曾在國小、中學、大學教過書,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設有重大貢獻。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創作道路上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長篇小説《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葉聖陶全集》。

本文作者葉聖陶是蘇州人,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因此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

本文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我們把它作為一篇説明文來學習。它不僅介紹蘇州園林的特點,而且文字生動、優美,從寫作構思到語言運用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

二、朗讀課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進一步理解詞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樣向讀者介紹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徵。

三、從寫作構思入手,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提問,共同探究。

提問:這是一篇事物説明文,被説明的事物蘇州園林的特徵是什麼呢?

引導學生找出本文説明事物特徵的課文內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貫穿全文的中心,圖畫成為介紹蘇州園林的線索。

提問:作者怎樣抓住中心構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結構呢?

由同學討論,教師歸納。

文章開頭:結合重點詞標本(原指供學習、研究時用的動、植物的實物,這裏有範本的意思)、鑑賞(指對藝術品的欣賞和評價)理解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建築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全文的總起,確立本文説明的對象蘇州園林(總體)。

提問:第2段課文,作者圍繞蘇州園林共同特徵,寫了幾層內容?

討論歸納:

第一、撇開不同點,專説共同點。

第二、蘇州園林共同點具體在四個講究。

第三,再一次強調共同點(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

第四,用遊覽者的話證實作者的評價突出本文是從欣賞者的角度描寫的。

提問:課文的第3、4、5、6段內容與第2段是什麼關係?

第2段是總説,其他是分説。每一段與前面的一個講究相照應,具體説明蘇州園林某一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圖畫美。以上四方面是重點,作者作詳細説明。

提問:課文第7、8、9段寫了什麼內容,與中心有何關係?

文章收尾留有餘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説明事物的順序是怎樣的?討論歸納:

從全文看,按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從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順序。

提示:本文先總説後分説的結構層次在段中也有體現。以第3段為例作分析。

提問:為了能説明事物特徵,給讀者具體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選用恰當的説明方法。試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説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歸納:

運用作比較、打比喻的説明方法,説明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園林是美術畫,講求自然之趣。

四、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第二教時

一、複習舊課

二、學習本文語言的多樣性

提示:本文語言的多樣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歸納:

1、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2、句子的多樣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詞的精練、準確和周密。

4、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

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提問:本文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以第5段為例説明。同學發言,歸納:

第1句是説明,説明花草樹林映襯方面的圖畫美。第2句是描寫,描寫了俯下的高樹枝和仰起的低樹枝,交相輝映的情景,富有動態,給人以層次感。第4句因為依據另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是議論,闡明這樣栽種的藝術效果。

提問:還能找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例子嗎?

如第7段中描寫,第1段中的議論,既增強文章生動性、趣味性,又對蘇州園林作了畫龍點晴的評價。

提問: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體描述的句子,其實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説明的句子,同學們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蘇州園林總特徵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蘇州園林特點的作用。

三、語言的特點

提問:請同學們找找本文運用詞語的特點。

1、準確

鑑賞:指對藝術品的欣賞和評價。(玩賞、欣賞、觀賞)

2、周密

請説出以下各句劃線詞的作用。

①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

②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③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

④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3、精練

請讀第7段,説説段中栽、蔓延、補幾個動詞用得為什麼好?

這幾個動詞恰當而形象地寫出設計者和匠師們的精心佈局,化靜為動,化音調為色彩。

提問: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種修辭方法嗎?

排比:第2段。 設問: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説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為作者通過説明描繪,自然、真切的再現了蘇州園林的風貌,使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題目所寫,使人有種眷戀之情,你能從文中找出例子嗎?

如第4、5、7、8、9段的結尾及全文的結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結

本文由總到分地説明了各具特色的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徵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表現了對蘇州園林的讚賞和眷戀之情。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6個字。注意多音字“殼、譁、調”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蟬脱殼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弄清課文是如何將內容表達具體的,學會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場景。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句子,學習怎樣把課文寫具體。

教學難點:

學習語言,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讀書,抓住關鍵詞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6個字。注意多音字“殼、譁、調”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一肚子沒學問,

開口閉口知道,

瞧瞧這小傢伙,

實在真是驕傲。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小動物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於蟬的一篇課文。

二、初讀

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些什麼,並邊讀邊圈生字,讀完課文後把所圈生字反覆多讀幾遍直到熟練。

檢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課文再讀課文,想想讀完課文後,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可提出來。

三、精讀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2、生交流:(這一部分主要寫了蟬是我的鄰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蟬的天下。)

3、那麼蟬還有些怎樣的特點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四、學習生字

1、本課有三個多音字,殼,譁,調。注意字音。“蟬、弱、震”是翹舌音,操是平舌音,騰是後鼻音。

教學時,重點指導學生讀準這些字音。

2、指導學生書寫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採取歸類學習。

3、全班交流。

4、重點指導生字書寫:疊騰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具體學習蟬的特點,知道蟬是如何脱殼的,瞭解雄蟬喜歡唱歌的特點。

2、能用自己的話講講蟬脱殼的過程。理解重點句子,學習怎樣把課文寫具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生字。抽讀生字卡片。

2、上節課同學們瞭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蟬的天下,那麼蟬又是如何脱殼,雄蟬喜愛演奏、蟬的視覺,聽覺分別有什麼特點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二、精讀課文2—4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2—4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蟬是怎樣脱殼的?勾畫重點詞句,特別是動作的詞語。

2、同桌討論交流蟬脱殼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蟬是怎樣脱殼的?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如:描寫蟬脱殼的動作的詞語“騰起、翻、倒掛、打開、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課文是如何將“蟬脱殼的時候,可以説是一種奇怪的體操。”寫具體的。

(3)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三、精讀課文5—10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5—10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哪些地方描寫出了雄蟬喜愛演奏的特點?勾畫重點詞句。

2、同桌討論交流雄蟬喜愛演奏的特點。

3、全班交流。

(1)蟬有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

(2)抓住蟬喜愛演奏,視覺靈敏,聽覺特殊這幾個特點,讓學生自己讀書,抓住關鍵詞語理解。

(3)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四、聯繫實際

1、感受中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場景。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知識點

1、文學常識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1915),法國昆蟲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文學界的“維吉爾”。寫作背景本文選自《昆蟲的故事》。

2、重點字詞

喧囂(xiāo)蚋(ruì)臃腫(yōnɡ)鰭(qí)塗墁(màn)蜣(qiānɡ)窠(kē)無動於衷(zhōnɡ)尋覓(mì跳蚤(zǎo)鈸(bó)

喧囂:聲音雜亂,不清靜。囂,吵鬧、喧譁。

罅隙:縫隙。騰躍:跳躍。

開合自如:分開收攏不受阻礙。

無動於衷:心裏一點也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3、文章主旨

本文兩個部分主要介紹了蟬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蟬蜕皮的過程,描述了蟬產卵狀況以及蟬孵化成幼蟲時的生物習性,揭示了蟬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抒發對蟬經過艱苦勞動才換來短暫歡樂的由衷讚歎和同情。

教學反思

很害怕上由法布爾《昆蟲記》改寫的課文。他是一個蟲痴,痴到極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學研究,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做語文課教學,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者黔驢技窮。這不,有關金蟬脱殼這一節,老師們之中都產生較大分歧,畢竟生活在城市,近距離觀察端詳蟬的機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們卻表現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會是童心未泯法布爾的“知音”——正如備課時所預設的:中的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場景,吸引着學生去關注蟬脱殼的情況,蟬的視覺、聽覺異於人類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獲取,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但蟬脱殼那一段實在太難想象了!要是有錄像參照,可能還好點兒,通過真實觀察,再來看語言文字是怎麼再現的。如今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相對微觀的情景,如何僅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點。

如果我有可以的電教設備,如果稍微能擠出點找資料的時間,相信這一課會上得更清晰、準確。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1.目標導航

本單元所選用的課文全部圍繞”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古往今來,人類有着許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鄉愛國是人類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蕭乾的《棗核》以”棗核”為線索,採用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手法,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後一課》通過最後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後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閲讀這篇作品對我們學好祖國語言不無啟迪。

劉敬智的《始終眷戀着自己的祖國》一文,通過錢學森情願放棄國外優厚的生活待遇,歷盡艱險回國的經歷,寫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

《古代詩歌四首》收錄了杜甫、杜牧、陸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體現了老杜憂國憂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抒寫了陸游的鬱悶和理想,《過零丁洋》體現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過對晏子言行的刻畫,塑造了一位熱愛自己祖國的賢相的形象。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1)瞭解作品中人物活動的背景,傾聽他們抒發的愛國主義心聲。

2、感受作品中富有個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

3、能根據文章中心選取材料,分清主次,寫作中做到詳略得當;

4、記誦、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語句。

5、能根據文意,使用正確的標點符號修改作文,養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習慣。

6、能就本單元感興趣的問題確立主題進行專題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開展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活動,從中汲取愛國主義養分。

2.知識小詞典

①.字音。

貧jí(瘠) mù(募)集 衞shù(戍)區 wù xū(戊)(戌)變法

diāo(凋)零 祈(qí)禱 捂(wǔ) 挾(xié)持 懲(chéng)罰

眷(juàn)戀 卓(zhuō)越 萌(méng)發 誣(wū)陷 月籠(l?ng)沙

寂寥(liáo) 造詣(yì) 倔(jué)強

②.本單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詞語的解釋:

蹊蹺:qī qiāo奇怪。

宛轉:(歌聲、鳥鳴等)抑揚動聽。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泛舟:乘船遊玩。泛,漂浮。

汗青:史冊。

寥落:稀少。

瞭望:登高遠望。

風燭殘年: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老年。風燭,風中的蠟燭。

3.名句解讀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讀: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温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説:”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4.文學常識備考

① 蕭乾, 蕭乾先生是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訪歐美及東南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寫出了三百多萬字的回憶錄、散文、特寫、隨筆及譯作。主要著譯作有《籬下集》、《夢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冊》《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蕭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譯作。

②都德,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法國南方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就獨自謀生。先在一所國小校裏擔任學生自修輔導員。後來到巴黎,從事文藝創作,過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發表了短篇小説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們注意。1868年,長篇小説《小東西》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贏得了著名小説家的聲譽。

③劉敬智,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光明日報科技部原黨支部書記,因心臟病突發,於20xx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盪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聖”。

⑤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和宣歙觀察使及劍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終中書舍人。詩豪爽清麗,自成風格,人稱”小杜”。又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⑥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鑽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⑦文天祥(1236-1283), 原名雲孫, 字宋瑞, 又字履善, 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 因父喪未受官職。 於1283年從容就義, 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 其中詩作達百餘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5.古詩詞鑑賞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鑑賞〕

這兩句詩,寫夢境。與詩人那些通篇記夢的詩作有別,此詩寫夢境也獨樹一幟。全詩由夢因引出”鐵馬冰河”的夢境之後便戛然而止,給人留下更多聯想、想象的空間。人們儘可以據此夢境展開豐富的想象,具體想象詩人當年是如何身披鐵甲,手持兵器,騎那披着鐵甲的戰馬馳騁沙場、英勇殺敵,作此詩時他又是如何夢繞神牽”九州同”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 《過零丁洋》) 〔鑑賞〕

原詩的零丁洋:珠江口的海面。起一經:指本詩作者精通一種經書,經過考試(文天祥二十歲時考取狀元)出來做官。干戈:古代兵器,這裏指戰爭。

全句是説:在慘淡的戰爭環境中過了四個年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兩句是説:山河破碎得像柳絮被風吹散一樣;自己一生在動盪不安中,像被雨打的水上浮萍一樣。惶恐灘:在江西萬安縣,是贛江十八個險灘之一。文天祥在江西被元軍打敗,曾從惶恐灘撤退到福建。”惶恐灘頭説惶恐”,這句的”説惶恐”,是指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之歎,非指害怕敵人。零丁洋裏歎零丁: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後,第二年頭被迫隨船去宋帝咼,船過零丁洋。這句中的”説零丁”,是指感到自身孤苦。汗青:史冊。照汗青:光耀史冊。

文天祥抗元不幸被俘,漢奸張弘範當元軍元帥,一再逼迫他寫信招降正在海上抗戰的宋軍統帥張世傑;文天祥就拿這首詩給他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義正辭嚴,表現了文天祥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在中國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文天祥那種忠貞不貳的偉大情操,更是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留芳萬世。

6.仿寫演練

例句: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仿句:改了 ,而且 。

7.語文實踐活動指南

本單元安排的語文實踐活動是”開展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本次語文實踐活動,旨在使學生在閲讀感受本單元五篇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整體上了解愛國、認識愛國、從而真正地學會愛國。

8活動步驟:

(1)瞭解信息,收集有關背景資料。

(2)小組討論,制訂”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計劃”,落實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及安排。

(3)仔細參觀,摘抄重要的文字資料;認真聽取介紹或報告。

(4)訪問與基地相關的人員,進一步蒐集相關資料。

(5)整理資料,寫出活動過程中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6)以班級為單位,舉辦”祖**親,我愛你”專題彙報會

(7)就專題彙報會的情況,寫一篇通訊,在校內外有關媒體上報道。

(8)學習、活動反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

文言文閲讀能力。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

(馬不停蹄、馬到成功、馬首是瞻、馬放南山、馬瘦毛長、一馬平川走馬觀花、快馬加鞭、馬革裹屍、龍馬精神、指鹿為馬、千軍萬馬、萬馬奔騰、老馬識途、天馬行空。)

關於馬,還有一個 “伯樂相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説》,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後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

1、前面我們學過《捕蛇者説》,今天我們又將學習《馬説》,有誰能夠講一講“説”在這裏的意思?

明確:“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説”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説明事理。“説”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説”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馬説》運用比喻藝術説理的典範,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論文

(板書) : 人才論文

2、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韓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稱“韓昌黎”。死後諡“文”,世稱“韓文公”。

自幼勤奮苦讀。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25歲)中進士。貞元十九年(803)任監察御史時,因關中大旱,上書“請寬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隨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諫迎佛骨,得罪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唐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漢魏六朝的綺靡文風,主張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主張為文明白通暢,對後代的散文發展有很大影響。

3、寫作背景: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説》,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歎。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聽課文錄音

要求:明確字音、語氣、節奏

2、學生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緩慢)

(2)學生説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兩馬並駕; 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稱:著稱。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虛詞嗎?

虛詞:而、之、以、也

(4)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5)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板書) :論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教師強調:強調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也是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説明伯樂知千里馬。

(板書) : 伯樂 知 千里馬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6)對於千里馬的遭遇,你心裏有什麼感覺?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奏應該怎樣?

低沉緩慢

(8)概括段意: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9)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説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裏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憤怒譴責。急促、迅猛、高亢。)

(2)學生説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一食(shí):吃一頓; 或:有時; 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食(Sì):通“飼”,喂; 能:能夠; 是:這樣;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 見:通“現”,表現;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問詞,怎麼。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

①虛詞:而、之、也、其

②實詞:能 食 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 喂

才美不外見 通“現” 表現

(4)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目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不外現

教師:如果才美外現了,稱為什麼馬?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外現 名馬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馬也。)

(板書) : 食馬者 不知 千里馬

③作者是怎樣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對於食馬者的做法,你心裏有什麼感覺?

憤怒譴責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奏應該怎樣?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9)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説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誇張的説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後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諷)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試試看

①虛詞:而、之、以、也、其、策

②實詞:能 食 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無馬邪 通“耶” 表示疑問 相當“嗎”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5)思考鞏固:

①“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作用是什麼?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第二段提出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在食馬者眼中就無馬了。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不外現 無馬

③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歎息的?

嗚呼!其真無馬邪?

④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麼?揭露“食馬者”“不知馬”。揭露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

(6)朗讀本段的語氣應該怎樣? 深刻嘲諷

(7)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8)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後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讀課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如果不是,他們分別比喻什麼?

明確:不是,

“千里馬”比喻人才; (板書)

“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聖明的君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難遇)

“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

2、作者韓愈寫此文的意圖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馬的遭遇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控訴,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憤慨,這種寫作手法叫什麼?

教師指出(託物寓意)板書

4、你認為十一個“不”字表達出什麼語氣?

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

5、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

7、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字正腔圓。節奏分明、把握停連,力求準確流暢。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也字,讀出痛惜、憤怒、嘲諷的語氣。

六、擴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學畢業生,面對難就業的情況你會怎麼辦?(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在講究“素質”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境,發揮潛能是最重要的

老師寄語:在學習生活中,我們不能馬馬虎虎,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為馬,溜鬚拍馬,成為害羣之馬。有缺點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只要我們發揚龍馬精神,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為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板書設計:

馬説 (人才論)

韓愈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瞭解蘇州園林在設計和建造上的獨特創造,從而領略蘇州園林的建築美。

2、學習本文圍繞説明對象的特徵進行總説和分説的結構。

3、體會課文説明語言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1、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理清説明順序。

2、學習由整體把握到具體制訂的讀書方法。

3、總分式的結構和生動嚴密的語言。

教學難點:

初步鑑賞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州的園林。

二、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聖陶,以字行。江蘇蘇州人。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簡介蘇州園林:

首先讓學生明白,“蘇州園林”不是某個園林的名稱,而是指蘇州這個地方的園林羣體。比較出名的有這些園林: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網師園、怡園。

四、整體感知:

(一)朗讀課文: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注意字詞的讀音。

2、學生齊讀課文,注意朗讀節奏的把握。

(二)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説明要點及説明順序:

1、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讀課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組討論完成結構層次劃分;

(3)全班訂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説明蘇州園林的地位及特點。

第二部分(3-9)分類具體説明蘇州園林的藝術美。

第三部分(10)總結全文。

2、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什麼?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説明這個特點的?

課文從遊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這就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文章是先從亭台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再從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築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説明這個特點。

3.本文的説明順序是怎樣的?

文章採用先總後分式的結構展開。

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説明。園林建築特點的概括介紹和分類説明互相照應,前後提挈。“圖畫美”這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為線索貫穿全篇。

五、佈置作業:

抄寫字詞注音,完成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本文的説明方法。

二、新授:

(一)課堂小測:

1、點名説出説明方法的種類。

2、點名説出各種説明方法的特點及作用。

(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説明方法,結合實例體會其作用。

舉例子:

“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作比較: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打比方:

“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引用:

“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摹狀貌:

“有幾個園裏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遊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悦,可是沒法説出來。”

(三)揣摩語句,體會其豐富的內涵;精讀4、5兩節:

1、這一節説明了什麼?

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幾句寫假山,哪幾句寫池沼?這是哪種結構形式?

1句、2-3句、4-11句,總分式。

3、寫池沼除了寫水還寫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安排?

還寫了橋、石岸、花草、魚。處處寫“畫”。

4、“藝術”和“技術”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調換。概念層次高下不同文章重點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換,為什麼?

不能替換,感情色彩不同。

三、總結: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説明順序合理,説明方法得當,既突出了被説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楚有序,實為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複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鑑作者説明的技巧,力求學以致用。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三、四。

2、請用一段文字介紹你所在的班級室內佈置情況,要求説明順序條理,至少運用兩種説明方法。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課文原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

第一單元

1.新聞兩則三課時√√(二課時) √(會員)

2.蘆花蕩√ √(原創 四課時)√ √(長、詳)

3.蠟燭√詳案 √√(原創) √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簡) √ √探索型√

5.親愛的爸爸媽媽√① √② √

第二單元

6.阿長與《山海經》√ √三則

7.背影√ √ √

8.台階√(Doc版,一課時) √ √二則

9.老王√簡案 √(詳) √

10.信客√(簡)(詳)各一份 √ √

第三單元

11.中國石拱橋√簡案 √ √二則

12.橋之美√兩則 √(創新研究) √

13.蘇州園林√ √

14.故宮博物院√ √ √

15.説“屏”√(簡) √ 名師√

第四單元

16.大自然的語言√簡詳各一則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 √

19.生物入侵者√(簡) √

20.你一定會聽見的√ √ √

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 √ √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 愛蓮説優秀√√ √ √√陋室銘2課時

23.核舟記√詳案√(詳)第二課時 √ √

24.大道之行也√優化教學方案 √ √(簡)

25.杜甫詩三首 望嶽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單元

26. 三峽√①√珍藏版 √ √

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 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寺夜遊 √

28.觀潮√(2課時) √詳略各一則√(名師)

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詩四首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登岳陽樓√√ (名校資料)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重點

1、把握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整體特點和本文的結構、順序。

2、學習多種説明方法,品味準確、簡潔、生動的説明語言。

教學難點

初步鑑賞美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問答式教學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説明文有關知識(幻燈片展示)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教師板書課題

二、欣賞蘇州園林:

幻燈片展示蘇州園林圖片,學生欣賞,談感受。

首先讓學生明白,“蘇州園林”不是某個園林的名稱,而是指蘇州這個地方的園林羣體。比較出名的有這些園林: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網師園、怡園。

學生談感受: 簡直就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下面,我們看看現代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來介紹蘇州園林的。

三、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字聖陶,以字行。江蘇蘇州人。作家、教育家、兒童文學。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四、指導閲讀, 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閲讀説明文應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幻燈片展示:明確説明文的對象,分析説明對象的特徵有哪些,瞭解説明的結構、順序,找出説明的方法,體會説明語言的準確性的特點。

2、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圈點勾畫。幻燈片展示問題:

(1)作者是在開始是如何評價蘇州園林的?

明確: “標本”

(2)蘇州園林的總體特點是什麼,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

明確: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3)本文的結構、順序怎樣?

明確:整體——局部——細部,並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寫出序號,概括説明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總到分,從大處到小處的邏輯順序。

五、合作探究畫意美

1.教師提問引入:請從文中找出體現蘇州園林“圖畫美”的句子,並説説它美在哪裏。

學生活動:

(1)自讀課文3—9段,從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2)小組內互相交流補充。

(3)師生互相補充。

多媒體展示精心製作的相關圖片。

亭台軒榭佈局的自然美。

大處 假山池沼的藝術美。

第二部分(3—9)分類具 花草樹木的映襯美。

體説明蘇州園林的藝術美。 花牆廊子的層次美。

講究每個角落的構圖美。

細處 門窗的圖案美。

園內建築的色彩美。

師:可見,蘇州園林無論是整體,還是它的每一個局部,甚至每一個細部,處處都注意圖畫美,作者反反覆覆用圖畫作比,目的在於強調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徵,由此,我們可以在説明文的閲讀和寫作方面獲得什麼啟示呢?

小結:在作者筆下,蘇州園林變成一幅幅大小錯落,千姿百態的圖畫,遊覽者置身其中,"如在圖畫中"讀來令人美不勝收。

六、瞭解説明方法

要想把事物説明得好,還要講究方法。

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説明方法。如:

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引用、摹狀貌等。

七、品味語言。

表現美的事物,需要美的語言。本文語言準確、簡潔、生動, 學生找出課文中表現説明語言的準確、簡練、生動的句子。(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八、本課小結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説明順序合理,説明方法得當,語言準確、簡潔、生動,既突出了被説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楚有序,實為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複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我們要借鑑作者説明的技巧,力求學以致用。如果同學們想得到如在畫圖中的實感的話,還是讓我們有機會去蘇州園林中徜徉吧。

九、佈置作業:

小作文《我們的校園》

提示:先抓住學校的教學樓、辦公樓、宿舍的共同點,先概述,後分説。字數為150字左右。

板書設計:《蘇州園林》

葉聖陶

﹙1﹚ 標本 ﹙3、4、5、6、7﹚局部 (大)

﹙2﹚完美的圖畫 ( 10 )不止這些

﹙8、9、10﹚ 細部 (小)

總説 ———————— 分説 ———————— 總説

概括 具體(邏輯順序)

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豐富,牽涉面廣,要講的東西很多,一般安排二課時為適宜,用一課時來完成教學,當時,我有所當心。結果,只用了一課時就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由此,我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1、處理教材非常重要,關鍵在取捨。要結合學科性質、單元教學要求和課文特點,科學制定教學目標,特別要突出重點教學,不能面面俱到。

2、要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內容安排要緊湊,教學推進要快,設計問題要科學、合理,難易適度。

3、在教學過程中,要相信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努力營造課堂教學氣氛;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着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彙,明確“狼籍”、“躊躇”、“賦閒”“頹唐”、“觸目傷懷”等詞語的含義。

2、整體感知課文,歸納中心意思。

3、學習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二)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深入體會文中表現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寫人物的語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仔細揣摩文中行動描寫的表達作用。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珍愛親情,增進子女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教學難點:

文章描寫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動描寫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同學們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經常聽到有同學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確實,父愛和母愛是一樣偉大的,只是父愛可能比母愛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同樣能體會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説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閲讀、學習。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2、學生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二、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敍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為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

三、.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

“背影”。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別背影)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想背影)

這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説,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為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

(2)作者為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四、小結

父愛是深沉的,偉大的。當我們用心去感受父愛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父親,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洶湧的大海,具有寬闊的胸懷。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湧讀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二。

附:板書設計: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點題 家境:禍不單行

父子 描寫背影: 送別前:細心關照 父親疼愛兒子

情深 (細緻刻劃) 買橘子:周到入微 兒子憐愛父親

再現背影:思念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 準確認讀文中生詞、把握結構安排及各種修辭手法。

2 學習寫景與敍事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佈置預習,輔導。

問答法、討論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1感受大自然的壯美。

2從民俗風情感受傳統文化美的一面。

教學重點

1 生詞及文言常用詞彙。

2 結構安排、語言組織、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1 對錢塘潮形成直觀整體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傳統文化美。

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傳看相關資料,要求學生講訴自己心目中的錢塘潮。

討論,描述。

2 要求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和當時的風俗,導入課文。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翻譯。

1 指導學生朗讀。

(1)放錄音帶,示讀。

(2)自由朗讀。

(3)抽取一名學生範讀,並加以指正。

(4)學生齊讀。

2 指導翻譯。

(1)學生參照註釋以及工具書自行翻譯。

(2)由學生舉出難以理解的語句,討論,教師小結。

(3)抽取部分學生翻譯重點語句。

(4)抽取部分學生翻譯段落,一學生翻譯全文。

(5)齊讀課文。

三、梳理文章結構。

1 學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結構安排。

2 討論並抽取幾名學生回答。

3 教師小結。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深入學習。

1 導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的主要內容,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辭手法、藝術技巧及有關的民風民俗。

2 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

二、品味修辭。

1 速讀一遍文章,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修辭方面的內容。

2 逐段分析講解修辭的運用,及其對文章內容的表達作用。

三、民風民俗的延伸

1 講述一些民風民俗的知識。

2 講述的過程中一起翻譯文中的段落。

四、指導完成課後練習題。

1 學生自主完成。

2 討論交流。

3 教師小結。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一、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

體會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藴含深情的特點。

2.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習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手法。

3.審美鑑賞與創造

學會分析文中人物情感。

4.文化傳承與理解

瞭解中國傳統節日,培養尊重、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的精神。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寫,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

情感目標:感受中國傳統習俗,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對於舊曆新年的複雜情感。

2.引導學生感受新年濃濃的節日氣氛,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新年景象,通過引導學生講述過新年的事情,渲染節日氣氛,把學生的思維引入過年的情景之中。

2.討論點撥法。對於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矛盾情感,老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及作者自身情況探討。

3.品讀鑑賞法。學生通過多次默讀和自由朗讀體會文中情感,感受節日氣氛。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過春節的有關圖片或視頻)

師:看到這些畫面,你一定不會陌生,這是什麼時候的景象?

(學生一般都知道是春節的景象)

師:大家説説你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你過春節時心情怎樣?

(兩三個學生談談)

師:確實,説到過節,大家都很興奮,都很激動。我們中國,過節的習俗由來已久。在過去人們是怎樣過節的,他們的心情會和我們一樣嗎?今天,就讓我們跟着林語堂先生去感受感受上世紀30年代他“慶祝舊曆元旦”的氛圍吧!(打出題目《慶祝舊曆元旦》)

二、整體感知

請大家默讀課文,思考:1、文中的“舊曆元旦”究竟是什麼節日?

2、“舊曆元旦”有哪些習俗?

這一環節通過學生讀書,老師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生讀後基本上能回答:“舊曆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文章寫到的“穿好的衣服,停止營業,閒逛,賭錢,打鑼,放鞭炮,拜客,看戲”“紅色春聯貼滿在每家門上”“街頭屋前,到處是爆竹聲,充塞着硫磺味”“春聯、年夜飯、鞭炮、紅蠟燭、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這些景象和我們現在的春節景象基本一樣。

三、素養提升

1、再讀課文,思考全文可分為幾部分?

(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層次,理清文章思路。具體是幾層不是很重要,但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脈絡。分兩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總的寫過舊曆新年的習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對舊曆新年的態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體記敍廿四年過舊曆新年的經過。

(或者:第一部分:(1-5段):總的寫過舊曆新年的習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體記敍廿四年過舊曆新年的經過。)

2、精讀重點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後具體記敍廿四年過舊曆新年的經過,是按什麼順序記敍的,勾出表明順序的標誌性詞語!

一月初、一星期後、二月一號、二號、到二月三號、早餐後、中飯時、下午三時、五時、五時半、六時

(2)在第5段中作者説“我在過新年時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嗎?作者過新年的情感態度是怎樣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態度的詞句!

我並不要舊曆新年----這是我屈服的開始----兒時情景不自禁地出現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個罪人-----心旌顯得有點動搖,但還能堅持-----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學意識,一定是另外一個意識-----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4)怎樣理解作者過新年時的矛盾糾結的情感?

這一點對於學生應該是一個難點。可以分兩步引導學生理解:

A.結合林語堂《紀元旦》一文理解。學生閲讀《紀元旦》一文,看看當時作者寫此文時的情感。

學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內心煩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嗎?試比較兩文,看看兩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內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見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較本文和《紀元旦》,看看課文與《紀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讀後不難發現,課文中多次提到“科學”“理智”“守舊”等詞句,如“中國政府早已正式廢除陰曆新年,但陰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廢除掉。”“我是個極端摩登的人。沒有人可以説我守舊。我不懂遵守舊曆,而且還喜歡倡行十三個月的年曆,每月只有四個星期或二十八天。換句話説,我的觀點很科學化,很邏輯化。就是這點科學的驕傲,使我在過新年時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裝着慶祝,一點沒有真感情。”“科學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舊曆,我也答應照辦。”“似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智。那時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學意識,一定是另外一個意識”

由此可想,作者寫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圖,那他究竟要表現什麼呢?那就要看看林語堂所處的時代吧!也許會幫助我們理解。

B.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師問:課文寫於那一年?(提示學生在《紀元旦》一文中找到寫作的時間!)

寫於廿四年(民國二十四),即1935年,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是怎樣的呢?

老師介紹時代背景: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不斷加劇,國民黨政府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日益加強,在亡國滅種的外患內憂催化下,中國知識界先進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識被喚醒了(林語堂就是其中一員)。在五四運動後,即20世紀30-40年代又發生了一個“新啟蒙運動”。新啟蒙運動倡導自由、理性,主張科學的邏輯思維。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國舊有的文化,但是新啟蒙運動者則是力求辯證對待中西方文化,他們認為,一種新的文化的出現,是綜合了多種不同的文化產生出來的。新啟蒙運動是一場民族的科學的民主主義文化運動,運動中對中西方進行了全面考察和區別對待,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辯證的繼承,並結合符合中國特色的外來文化,促進了新的文化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應該只是譭棄中國傳統文化,而接受外來西洋文化,當然更不應該是鼓手中國文化,而拒絕西洋文化;而應該是各種現有文化的一種辯證的或有機的綜合。(部分摘選自《20世紀30年代新啟蒙運動淺論》)

課文其實就可見到當時時代的印記:“中國政府早已正式廢除陰曆新年”“我的觀點很科學化,很邏輯化”“科學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舊曆”。

瞭解了時代背景,那同學們覺得本文要表明什麼思想呢?

(學生探討發言)

老師總結歸納:陽春佳節的意味,迫着人喜躍,科學的理智無法鎮服心靈深底的盪漾,是應該做理智的動物呢,還是應該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糾結,但最終理智抵制不住節日的濃厚氣氛,被周圍人們的歡愉所感染而不自覺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見,我們的民俗文化、傳統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進新時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舊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們的思想情感,尊重傳統文化是在20世紀30年代處於新啟蒙運動中的作者所要倡導的吧!

(5)拓展延伸

傳統文化的魅力究竟在哪裏?它為何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值得我們去傳承?你能否通過本文的閲讀找到人們喜愛春節的些許原因?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通過作者對人們過舊曆元旦的描述,探討春節這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學生交流後,可歸納出幾點:A.熱鬧喜慶;B.寄予人們美好的祝福與願望;C.是生命復歸的日子;D.有着自由、民主、平等

是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不只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傳統文化所藴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影響、制約着今天的中國人。因此,傳統文化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現實生活的強勁脈搏裏,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我們的民俗文化的觀念也越來越強,比如,每年清明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國家要放假,我們的“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都表明我們國家及人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的尊重。

3.體會本文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課文,看看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作者運用有何特點?

表達方式:用了記敍、描寫(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生動形象)、抒情等表達方式。(舉文中語句説明!)

特色:記敍:既有概括敍述又有細緻描寫;

描寫: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生動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發多和記敍描寫相結合。舉具體語句分析!如:

A.五時炒年糕吃,滿房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個罪人。“我不準備過新年”我下了決心説,“晚上我要出去看電影。”

B.“誰給她穿的新衣服?”我責問,心旌顯得有點動搖,但還能堅持。

C.六時發現蠟燭台上點起一對大紅蠟燭,燭光閃閃,似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智。那時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

D.一時鞭炮聲音四起,一陣陣的乒乓聲,像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

E.在一片乒乓聲中,我坐下來吃年夜飯,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四.總結:

我們通過作者對過舊曆元旦的習俗及自己過舊曆元旦過程中的矛盾複雜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節濃濃的節日氣氛,看到了中國傳統習俗及傳統文化的魅力,懂得了應該尊重並傳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彙。

2.抓住文中表達作者感情的重要語句。

(二)能力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樸實語言所飽含的豐富情感。

(三)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裏行間的人間至情。

教學難點: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自己的故事與父親的故事導入,父親是一部大書,年輕的兒女們常讀不懂,直到他們真正長大,站在理想與現實、歷史與今天的交匯點上重新打開它時,才能讀懂父親那顆真誠的心。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背影》。通過“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一同感受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現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共同體會父子深情。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識記字詞寫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喪(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質(zhì)賦(fù)閒(xián)頹(tuí)唐(táng)瑣(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虧(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揀(jiǎn)攙(chān)蹣(pán)跚(shān)

2、看意思説出詞語

1.亂七八糟的樣子( )2.紛紛落下的樣子( )

3.悽慘暗淡,不景氣( ) 4.失業在家( )

5.短時間停留( ) 6.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

7.衰頹敗落( ) 8.看到某種情況,心裏感到悲傷( )

9.感情積在心裏不得發泄( )10.細小而繁多(的事)( )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節奏和感情)

質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四處“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2、四次出現“背影”,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一次?

重點賞讀第六段。圈點勾畫出對父親進行描寫的語句。分析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摯感情。

注意父親穿着、動作、語言以及背後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讓學生品讀,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與學生展開對話,

a、父親的穿戴黑、深青 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b、走路的姿勢 蹣跚年齡大,腿腳不便

c、爬月台時的動作 探、攀、縮、傾行動不便,艱難

四、再讀首尾,領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讀首尾段,引導學生談自己感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所飽含的真摯的父子之情。

五、聆聽《父親》,感悟艱辛。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

忘不了一聲長歎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後

山裏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説養兒能防老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説養兒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

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