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平均數》新版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8W

《平均數》新版教案精品多篇

《平均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並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

2、認識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並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2、經歷讀統計圖、交流信息、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統計圖中獲取信息、用統計圖表示數據的過程中,體驗用統計圖表達表達交流數據的特點,認識統計圖的價值。

教學重點:

認識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並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並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

嘗試教學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數 1

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

二戰前期德國勢頭很猛,英國從敦刻爾克撤回到本島,德國每天不定期的對英國狂轟亂炸,後來英國空軍發展起來,雙方空戰不斷。

為了能夠提高飛機的防護能力,英國的飛機設計師們決定給飛機增加護甲,但是設計師們並不清楚應該在什麼地方增加護甲,於是請來了統計學家,統計學家將每架中彈之後仍然安全返航的飛機的中彈部位描繪在一張圖上,然後將所有中彈飛機的圖都疊放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濃密不同的彈孔分佈。工作完成了,然後統計學家信心十足的説沒有彈孔的地方就是應該增加護甲的地方,因為這個部位中彈的飛機都沒能倖免於難。

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的統計有什麼作用嗎?

【設計意圖:炫我兩分鐘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綻放其生命色彩。能夠提高學習數學的情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嘗試小研究

嘗試小研究:

研究一:

1、從上面的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這個統計圖一個格表示幾個人?你是怎麼知道的?

3、自己提出問題並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課本91頁,試一試: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

2、交流展示學生完成的統計圖。

三、小組合作探究

嘗試研究一

出示小組合作交流建議:

1、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有序進行交流,確定好組員的發言順序。

2、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言,對他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組內達成統一意見。

3、組內分工,為班級展示提升做準備。

【設計意圖:給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發言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一個思維的碰撞。】

四、班內展示交流,建構新知

1、全班交流,師生評價。

2、試一試,學生讀統計表,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觀察不完整的統計圖,找出這幅統計圖的特徵。(用一個格表示4個人)

3、學生試着補充完整統計圖,師巡視指導,交流時,讓學生説明不夠整格時怎樣想的,是怎樣處理的。(生表述自己的發現,關注學生能否發現每個格代表4人,如果學生沒有發現教師予以提示。)

小結: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當數據比較大時經常採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方法。

4、鼓勵學生根據統計圖提問並解答。交流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合理,就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認識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是學生對知識一個內化、提升的過程。】

五、挑戰自我

1、數學書92頁練一練的第1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鞏固當堂所學的知識。】

2、數學書92頁練一練的2題。自己設計一張調查表,記錄自己一學期讀課外書的情況。

六、盤點收穫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談收穫環節是數學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既可以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點的梳理,能讓學生更清晰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也可以是對數學學習方法的梳理和數學活動經驗的建構,培養學生自主反思建構的良好學習習慣。】

課後

反思 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合作交流,並利用現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統計圖由縱向變為橫向條形統計圖的過程,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識間的聯繫,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昇華,應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拓展延伸,鞏固學習篇二

動手分一分

1、將學生5人一組進行分組。讓每組學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別放到三個小紙盒內。

2、動手分一分,使每個紙盒內的小棒根數相同。看哪組最快最準地完成任務。

3、讓分得好的小組發言總結。

動手算一算

1、師問:剛才大家很快就分好了,如果現在是180根小棒按不同的根數插入三個紙盒內再分一樣多會怎樣?

2、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利用剛才學的知識進行計算。師對兩種方法再進行比較,並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練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計算“平均數”的方便和重要,也鞏固了學生對平均數的計算】

《平均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二)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平均數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平均數實際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樣多,而平均分是指實際上每份都一樣多.因此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是難點,讓學生理解並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口答: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個組,每個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測驗語文和數學兩科成績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績多少分?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實際上它們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它們的平均數,而不是原來每份實際的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經常用到平均數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產量等.怎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如何求出幾個數的平均數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板書:平均數)

2.出示例2.

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拿出盛水的4個同樣的杯子,標明刻度.

師: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嗎?

生: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師: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麼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個杯子裏的水面一樣高.

師:怎樣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掛圖(即課本中的下圖)放在4個杯子後面,指出紅線標明的地方(4釐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師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樣多,得到平均高度.

師: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嗎?它是怎樣得到的呢?

通過演示使學生明確,它不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而是把4個杯子裏的水平均分的結果.

師:如果我們不倒水,能算出這個平均高度嗎?

小組討論.從而明確:要求4個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個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來,再除以4,相當於把4個杯子裏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個杯子裏,看每個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師板書:(6+3+5+2)÷4

=16÷4

=4(釐米)

答:4個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釐米.

説説括號裏求什麼?為什麼除以4?得到的結果表示什麼.

要強調4釐米是平均數.

4.做29頁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題.

訂正時讓學生講出思考過程.

5.總結規律.

師:從剛才做的幾道題中,你能説一説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嗎?

通過學生的回答概括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先要求出這幾個數的總數,然後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後用總數除以總份數就可以得到平均數.

6.出示例3.學生默讀例3,理解題意,明確條件和問題.

師:如何比較哪一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樣計算出高多少?

啟發學生想:如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較了.

讓學生運用從例2中學到的方法,自己求出兩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個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師: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組所有人數的和進行比較行不行?為什麼?

使學生明確,由於兩組人數和每人身高不一樣,不能直接比較,只能用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三)鞏固反饋

1.選擇正確列式,並説明理由.

一輛汽車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國小五年級3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級4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這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組討論後得出:

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強調是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認真審題,找出所需要的總數及總份數,再求出它們的平均數.

(四)作業

練習七第1,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國小裏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量的和除以這組數量的個數所得的商.因為這個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與過去學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因而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經常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數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設計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首先通過簡單的口答題,初步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分清平均數與平均分的聯繫與區別.為學新課做好鋪墊.

新課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學習例2.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過教師的演示,提問,學生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義,建立平均數的概念.

第二個層次是指導列式計算.在實際中,求幾個數的平均數,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樣操作,因此引導學生要通過計算來解決.

第三個層次,讓學生做書上的“做一做”幾個題,啟發學生總結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的一般算法.

第四個層次,通過例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類推、自己計算,從而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熟練地掌握計算方法.

練習的設計有所提高和變化,要讓學生分清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為以後學習複雜的求平均數問題打下基礎.

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

例2 用同樣的4個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釐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例3 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單位是釐米)

eq x(統計表)

(1)第一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釐米)

(2)第二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釐米)

(3)第一組平均身高比第二組高多少?

139-138=1(釐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釐米.

教學方法: 篇四

創設情景法、啟發談話法、嘗試法、啟發講解法等。

新知探究 篇五

1、課件出示例3情景圖,解説圖意。

2、課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誰套得最準?同樣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並提問。

3、同時出示兩組統計圖。

提問:這是男女生的比賽成績統計圖,男生和女誰套得準一些呢?

【設計意圖:先單個出示統計圖是為了鞏固舊知識,突然同時出現兩組統計圖並拋出問題是將學生的思維拉回,引起他們對新知識的重視和思考】

4、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並對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歸納,質疑。直到學生説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為止,這其中老師可以用前面講到的“平均分”概念進行引導。

5、適時提問: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討論會發現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科學。“平均分”的概念會給學生很好的啟發。】

6、學生嘗試在統計圖中通過移動長方塊來達到大家都一樣的結果。教師巡視引導,並發現方法得當的學生。

7、請學生髮言,暢談自己的方法及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板書。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既讓學生動了手也動了腦,再加上老師的適時引導,他們會通過移動方塊和計算找到最恰當和最簡便的方法來找到“平均數”,新知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8、師總結: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法和計算法得到“平均數”。引入“平均數”概念,並告知學生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並可對多組數據進行綜合比較。

《平均數》教案 篇六

第一步:引入新課:

在某次數學測試後,你想了解自己與班級平均成績的比較,你先想了解該次數學成績什麼量呢?(引入課題)

第二步:講授新課: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學一次數學測試的成績,各小組討論如何求出它們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組:X==91(分)

甲小組做得對嗎?有不同求法嗎?

乙小組:

乙小組的做法可以嗎?還有不同求法嗎?

丙小組:先取一個數90做為基準a,則每個數分別與90的差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組數的平均數X’=1

所以原數組的平均數為X=X’+90=91

想一想,丙小組的計算對嗎?

2、議一議:問:求平均數有哪幾種方法?

①平均數: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x1,x2,……,xn,那麼,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讀作“x拔”。

②加權平均數:如果n個數中,x1出現f1次,x2出現f2次,……,xk出現fk次,(這裏f1+f2+……+fk=n),那麼,根據平均數的定義,這n個數的平均數可以表示為 這樣求得的平均數叫做加權平均數,其中f1,f2,……,fk叫做權。

③利用基準求平均數X=X’+a

問:以上幾種求法各有什麼特點呢?

公式(1)適用於數據較小,且較分散。

公式(2)適用於出現較多重複數據。

公式(3)適用於數據較為接近於某一數據。

設計理念: 篇七

統計及分析條形統計圖是將簡單的統計概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明白一組或多組複雜的數據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整理,繪製成圖表來達到直觀效果,並根據圖表進行計算,從而解決相應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概念。

2、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討論、動手操作,歸納新知。

4、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與生活緊密聯繫,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