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3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9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精選19篇)

篇一: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材例1、例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通過學具操作突破重點;通過小組合作研討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一)尋找生活中的例子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説一説把“誰平均分”

師:(看到大屏幕)知道這節課我們要學什麼嗎?

生:平均分。

師:很有觀察能力,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什麼叫做“平均分”

(板書:平均分)

師:那你們瞭解平均分嗎?

出示“平均分”的圖片

師:同學們剛才看到了平均分的圖片你有什麼感想?

生:感覺很漂亮、很整齊。

師:那你們從中發現什麼數學問題沒有啊?

生1:分的都是一樣的。

生2:每一份都是相等的。

(二)觀察圖片,理解“平均分”形成表象。

出示棋盤。

師:這幅圖有沒有平均分?

生:有,黑棋佔的空間和白棋佔的空間是一樣的。

出示足球場。

師:這足球場,誰能説説它是怎麼分的?

生:左右是平均分的。

師:我如果讓左邊的場地(門)大一些,右邊的場地(門)小一些行不行呢?

生:不行,因為這樣不公平。

師:對啊!其實我們什麼的桌子椅子也是平均分的。如果讓你的桌子、椅子小一些,讓他的桌子、椅子大一些,行不行啊?

生:不行。

師:所以説“平均分“是非常公平的。

二、探究新知

(一)動手分一分探究平均分的概念。

探究6的平均分。——理解定義

師:如果讓你們自己分一分,會平均分嗎?

生:會。

出示6個蘋果。

師:請用數學的語言説一説你所看到的。

生:我看到了6個蘋果。

師:我們手中沒有蘋果可以用什麼來代替呢?

生:釦子。

師:好,(聽好老師的要求)請在學具袋裏每人拿出6個釦子。拿出之後迅速做好。

動手操作。

師:表現的真好。那就用自己手中的6個蘋果來分一分吧!

學生開始操作。

師:想一想還有其他分法嗎?

(學生都擺出來之後讓學生説一説)

(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1個)

(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

(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個)

師:老師也想分一分,

學生產生質疑?

生:分成的兩份應該是同樣多的。

出示定義:

師:只有每份分得同樣多才叫做平均分。

(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誰能幫老師分一分呢?(重新讓學生整理。)

説説分得過程。

師:這是誰分得?能説一説你是怎麼分的嗎?

生:……

(學生邊説邊板書: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個。)

小練習:

做一做。

1、把10個麪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2 )個麪包。

2、把9個草莓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3)個草莓。

判斷一下,哪組是平均分?

1、2、3、4、

探究15的平均分。——找到平均分的方法。(一個個的分)

試一試

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怎樣分?

要求:不能重複,並且一個不漏的擺出來。

師:請同位兩人準備15個釦子,自己試着分一分。

動手操作:兩人一組。並説一説。

師:你是怎麼分的啊?幾個幾個的分的?你怎麼想到一個盤子分2個?(分3個?)

師:你怎麼想到這種方法的?(分3個)分得正好。

生1:我想到乘法口訣:三五十五所以每盤3個的分。

生2:我想到除法:15除以5等於3。所以,每盤是3個。

師:你是一個善於動腦思考的孩子。我們下一步就會學到有關於除法知識。今天我們所學的平均分就會與我們將要學的除法有關,所以請同學們認真聽。

把12平均分。——區分:1、分成兩份。2、每份兩個。

師:好。現在快速的.把12平均分成2份。

師:看這幅圖,誰能説一説,它是怎麼平均分的?

生: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個。

(二)探究“把6每2個分一份,可以分幾份?”

師:那現在想一想,如果“有6個蘋果,每2個蘋果分一份,可以分( )份。”

師:拿出練習紙,我們可以怎麼表示呢?

學生自己試着做一做、畫一畫。

師:你有沒有發現你擺的圖形和前面擺的哪一個是一樣的?

生: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這幅圖是一樣的。

師:這兩幅圖的分法都是平均分。那看來一幅圖可以有兩種説法。

(再讓學生説一説,看着一幅圖説兩個意思。把其他的分法也説一説,然後最後只剩一幅圖和兩句話。)

小練習:畫一畫,圈一圈。理解每份分成幾個的題。(兩個題圈一圈)

師:我們再來看一看是不是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

課件演示:

12個果凍,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12個果凍,每份3個,分成了4份。

練習:

1、看圖説一説。

(1)有6盆花,每3盆一份,分成了( )份.

(2)有6盆花,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盆.

2、填一填

(1)10個 ,每2個一份,分成了( )份。

(2)10個 ,平均分成5份,每份( )個。

3、

(1)10個氣球,每( )個一束,分成了( )束。

(2)10個氣球,平均分成( )束,每束有( )個。

三、課後總結

師:同學們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生:平均分)

什麼樣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平均分的方法:(生:可以一個一個地分,這樣比較準確;也可以幾個幾個地分,這樣比較快一些。)

像“每幾個一分”的説法。説幾個一分我們就幾個為一份。

師:同學們這節課學的東西可真不少,都學會了嗎?其實我們生活中利用平均分的方法可以做出很多精美的東西。大家仔細看有沒有平均分的知識,在看的同時也想一想自己身邊有沒有平均分的例子。

(播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師:看到了這些圖有沒有啟發呢?下課之後與你的同學一塊交流交流。下課。

篇二:二年級平均分教學設計

二年級數學平均分教學設計

二年級平均分教學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每個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二年級1班去春遊,同學們分發食物),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教學中,我讓學生分發鉛筆,如3個人分9支筆如何做到公平;或12本作業分給4名同學等等。學生在我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充分調動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並使學生獲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我認為本教學有幾點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在學生動手分發實物的過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平均分”,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如“把15支粉筆、或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 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

3、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鉛筆,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篇三:二年級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義,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學生滲透樸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關鍵詞:

同樣多平均分

教具學具:

演示教具:12個乒乓球、15枝鉛筆、10個紙盒,課件。

學生學具:每小組10個小紙盒、15個乒乓球、20支鉛筆。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們喜歡什麼活動?(春遊)二(1)班的小朋友已經為明天的春遊準備了許多好吃的, 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課件圖片)

2、觀察畫面,你發現了什麼?

3、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蘋果時,每份都同樣多。 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4、 你們猜猜看,為什麼每份要分同樣多?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 學習例1,引入平均分

師:二(1)班的小朋友還有些食品沒分好,咱們幫幫他們好嗎? 要求:

(1)請各組同學利用20枝鉛筆代替火腿腸,幫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腸。

(2)要像他們分蘋果一樣每份分同樣多。

A、 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

B、 學生動手實踐,分一分,老師巡視參與活動。

C 、小組推選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 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1)作業P13 的“做一做”

A 、讀題,理解題意。指名説説“平均分成5份”是什麼意思?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樣多。

B 、動手操作:用10個小紙盒代替麪包,動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邊操作邊口頭表述:把10個麪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個麪包。

(2)同學們説得真好,你們能像這樣,用“平均分”把剛才分食品時的每一種分法説一説嗎?(指名説)

3、 學習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組先討論分法,再動手分一分,要求用15個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彙報分的過程。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討論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

提問: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快、準確)

4、 獨立進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學生獨立完成,用鉛筆代替礦泉水,動手分一分。

(2)交流:請學生説一説怎樣分的。

三、鞏固應用,消化提高

1、 練習三第3題

(1)學生自己讀題,根據題意從學具卡片中拿出圓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動手分一分,將梨子平均放進3個盤子裏。

(3)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説説你們分的過程和結果。

2、 練習三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用畫一畫的方法,往每一個花瓶裏插花,根據題目的要求想怎麼插就怎麼插。

(2)交流展示插花結果,並説説自己的想法。

(3)評選,誰插得花最漂亮。選出每瓶插得同樣多的,強調把12朵花平均插在3個花瓶裏,每個花瓶插4朵。

3、 練習三第2題

(1)明確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判斷。

(2)集體交流,説清判斷的理由。

4、 聯繫生活實際討論交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要注意什麼?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教學反思

《平均分》教學反思:

這一節是整個單元的開始部分,在備課時我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意義,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説一説想怎樣分,然後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小組評價一下分得對錯,教師訂正,最後用教具演示,這樣學生比較快的認識了平均分。

我認為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另一個地方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接近“平均分”,通過分組討論分配方案,再按方案進行“平均分”,通過小組交流,自然而然的對學困生進行了幫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讓學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氣氛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不僅讓學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們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為樣,學生學習的興致極高,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上課特別的積極,上課氣氛很活躍。

我感覺這節課學生掌握的不錯,為下一節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

篇四: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42~43頁例1、例2、“試一試”和“想想做做”第1-3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分物體的活動過程,通過分類、比較,認識“平均分”;學會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分成幾份,掌握“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的方法,並能説明“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2、使學生通過操作經歷觀察、比較和綜合抽象、概括等活動過程,體驗把一些物體“按每份幾個分”的過程和結果,形成具體的分法,積累平均分的經驗,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維能力。

3、使學生積極參與操作和思考活動,體驗學習和認識新內容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步形成與同學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態度。

三、教學重點

平均分的含義及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

理解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結果。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桃子圖片,師生分別準備圓片、小棒若干。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平均分”

1、教學例1。

(1)初步認識。

引入:小朋友,你們喜歡孫悟空嗎?一天,孫悟空帶了6個桃回花果山, 小猴子們最喜歡吃桃了,都圍了過來。孫悟空説:“孩兒們,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學會分桃。你們説説看,把這6個桃分成兩堆,可以怎樣分?”聽了孫悟空的話小猴子們很着急,想不出辦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們來幫幫小猴子的忙,好嗎?毛老師這裏準備了有6個花片,代替6個桃,(教師貼在黑板上)如果讓你來分一分,你會怎樣分?先不要着急,豎起你的小耳朵認真聽毛老師的要求哦,第一步:拿一拿,拿出6個花片代替6個桃;第二步:分一分,把6個花片分成兩堆;第三步:説一説,同桌兩人相互説一説你是怎樣分的。聽清楚了嗎?活動開始!

按學生交流,在黑板上擺出3種分法

把6個桃分成兩堆,原來有3種不同的分法。你們能將這3種分法分一分類嗎?

生1:第一種和第二種分成一類,第三種分成另一類。

師:為什麼這樣分?

生1:因為第一種每份個數不同,第二種每份個數相同。

師:你説的有理有據,其他小朋友聽懂了嗎?誰再來説一説?

生2重複理由

師:説的非常好!是的,我們可以把這3種分法分成兩類,其中分成3個和3個這一類是每份個數同樣多,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平均分。

追問:怎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2)加深認識。

小朋友們,剛剛的6個桃除了這樣平均分,還可以怎樣平均分?

同桌兩人先討論討論,再用花片擺一擺你的分法。

呈現學生資源

師:你是怎樣平均分的?

生1:每份分2個,分成了3份。

師:為什麼這樣分也是平均分?

生2:因為每份都分了2個,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師:説得真好!還有小朋友有不一樣的分法嗎?

生3:每份分1個,分成了6份。

師:這是不是平均分?

生:是的,因為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是平均分。

師:把一些物體分成幾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小朋友們記住了嗎?請看下面兩種分法,哪一種是平均分呢?

2、做“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交流,説説理由

師: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二、動手操作,學習分法。

1、教學例2

孫悟空看我們認識了平均分,直誇大家很聰明。他一高興,輕輕一變,變出了8個桃。他説:有8個桃,每隻猴分2個,可以分給幾隻猴呢?

師:小朋友,讓你來分一分,你覺得怎樣分這8個桃,就能看到分給幾個小朋友了呢?

生:每2個圈一份,圈成4份。

這樣是不是平均分,為什麼?

請小朋友們回顧一下剛才的平均分是怎樣分的?指出:按每2個一份地分,結果是分成4份。

2、教學“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讓學生説説題意

提問:12條果凍條,每2條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幾根小棒,能看出怎樣的

結果?每3條、每4條一份地分呢?小朋友能分嗎?自己動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後看分成幾份,並且記下來: 每()條一份,分成()份。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分法和結果,結合交流演示分的過程,明確每份分了幾根,結果是

分成了幾份,並板書。

引導:小朋友來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條一份,結果分

成——(6份);第二次每(3)條一份,結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條一份,結果分成——(3份),你覺得這裏平均分是怎樣分的,結果能知道什麼?

讓學生一齊説一説:每幾個一份地分,結果是分成幾份

小結:(指黑板上小棒、板書)剛才學習的是怎樣平均分,大家通過分

分、看一看,明白了這種分法先看每份是幾個,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結果是分成幾份。

三、組織練習,鞏固內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明確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2、做“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請看圖上,每人分3個,圖裏是怎樣拿氣球的?(每次拿出3個氣球給1個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這樣每3個一份地分,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呢?把結果填在()裏;如果有困難,可以在圖裏圈一圈,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結果。

追問:這裏把15個氣球平均分,是怎樣分的?

四、回顧內容,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什麼內容?

篇五:國小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

國小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模板

一:教學目標:

1.創設活動情境,幫助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經歷操作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學準備

教科書第12頁準備春遊食品情境放大圖或課件;按例1內容,讓學生準備實物卡片,準備10張正方形卡片、15個○卡片、20根小棒。

三: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境圖

導語:小精靈聰聰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消息,二(1)班明天要去春遊。小朋友正忙着準備春遊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文庫引導觀察畫面,説一説從畫面中你瞭解到了哪些情況。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均分”。

師:瞧,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遊的食品真多啊,他們都手忙腳亂了,我們來幫他們準備準備,好嗎?!請各組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遊食品。

(1)討論:你是如何分配的?突出問題:每種食品“應該每份同樣多”。

(2)學生操作分物品,教師參與巡視。

(3)學生彙報分法,請各組推代表展示分配結果。並説一説你們這樣分的理由。教師小結:同學都知道要給每個小朋友準備的食品一樣多,所以你們每份都分得同樣多,在數學上,分份分得同樣多的,就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2.深化“平均分”。

(1)演示教科書第13頁“做一做”。指名讀題,並説一説題意。強調:“平均分成5份,是什麼意思?”

(2)學生操作:讓學生用10根小棒代替麪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檢查,並説一説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樣多。

(3)集體彙報訂正後,根據分得的`結果填空。

3.應用“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14頁例2思考並進行操作問題: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請各組小棒分一分。(討論進行)

(3)交流彙報。提示學生表達順序,把多少,分成幾份,一個或幾個一份,這樣分到完,每份分的怎樣,分的結果怎樣。

(4)教師小結平均分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個或幾個。最後,要使每份分得同樣多。

三、鞏固練習

1、獨立進行平均分。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礦泉水,獨立完成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務。

(2)交流。請學生説一説,怎樣分的。

2、練習三的第1題。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花,動手往3個花瓶裏插花。

(畫三個圓圈表示三個花瓶)説明:想怎麼插花就怎麼插。最少設計兩種插花的方案。

(2)交流。請學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並説出自己的想法。

(3)評價。讓學生相互評價,欣賞自己的作品。

3、練習三的第2題。(做出判斷後,説一説自己判斷的理由。)

3.練習三的第3題。

(1)用小棒當學具。先學生説一説,準備了幾個“梨”(小棒),為什麼?

(2)學生獨立完成把梨平均放進4個盤裏的任務。

(3)交流。説一説你是怎樣分得,結果怎樣?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知識?”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平均分,還學會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要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個,也可以每次每份放兩個……最後,每份分得同樣多。

篇六:國小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下P12~P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將物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中體會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過操作與交流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徵。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讓學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語言表述平均分

教學準備:

糖課件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引入出示“份”字:小朋友認識“份”字嗎?它由哪兩個部件組成的?(人和分)這節課我們就人人來分東西。

2、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師:昨晚老師去喝喜酒了,分到了一些糖。老師想把這6塊糖分給兩個小朋友。看誰的分法多。(板書:把6塊糖分給2個小朋友)

師:這些分法都是把6塊糖分成了幾份?(2份)

師:你最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每人同樣多)

師:(指着33),這份是3個,這份也是3個,每份都是3個,(板書:每份都是3個)(補充板書:把6塊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3個)齊讀

這種分法在數學上我們就叫它平均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平均分的概念,在潛意識裏都有平均分的思想。設計讓學生分6塊糖,通過比較3種不同的分法,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每份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師:這節課就來研究平均分。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有什麼不一樣呢?(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樣多,不是平均分的每份不一樣多。)對,只有每份同樣多我們才叫它是平均分。板書。“每份同樣多”。

(2)判斷是否是平均分

師:我們認識了平均分,現在來判斷以下分法是否是平均分課件

A:(一個一個出示9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再讓學生判斷。)

它是怎樣平均分的?手勢圈一圈,説一説。

再出示:把9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個。

B圖:(兩個兩個的,再兩個兩個的,再一個一個的分,把10個梨平均分成2份。也先判斷,再説説,再出示表述句。

C圖:(1個、3個、5個)不是平均分。哦,每一份是不一樣多的。那你有辦法使它也變成平均分的嗎?(移多補少)小朋友真能幹。

D圖:(2個、2個、2個、2個出示)判斷

[設計意圖]:通過再現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更清晰平均分的特點。同時一個一個,幾個幾個的出示。為下一個環節“操作”打好基礎。

二、實踐操作,理解概念

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隨處可見,小朋友會不會真正的平均分呢?下面就請小朋友幫助老師一起分一分。

(1)分一盒禮物(學生不知道總數)

A.感受分的過程。

老師帶來了一盒小禮物,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個。想要把它平均分給我們班的3個小朋友。你想怎麼分?(學生可能説沒法分,不知道每人幾個。或者説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個。引導學生想到先一個一個的分,或先分幾個再分幾個。)小朋友,真聰明,就算老師不告訴你一共有多少個,也能想出辦法進行平均分。

B.説説是怎麼分的。用表述句説,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説。

[設計意圖]:學生已學過乘法口訣,在“分”之前就能用乘法口訣知道“分”的結果,這個設計環節當不知道“分”的物品總數時,就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形成衝突。不得不激起學生去思考“分”的策略。同時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一個一個分的必要,而不是由老師強加給他。也能更好的理解分的過程雖然不一樣,但是分的結果是一樣的。從而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本質意義。

(2)分12個

師:如果老師告訴你一共有12個,你還一個一個地分嗎?你是怎麼想的?請你用小圓片代替來分一分。彙報。分別用12個磁鐵展示。並説説你是幾個幾個分的。

(3)抽象平均分的概念師回顧分法,並圈出份數。重點理解份數與每份的意思。

師拿掉磁鐵,讓學生説説剛才是怎麼分的,請生用圓圈來表示。

板書:把12塊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個。

(4)分法多樣化

A畫一畫剛才我們擺了小圓片將12顆糖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個。如果不擺小圓片,你能想象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又是幾個嗎?(指名幾個)

你能用水彩筆把分的結果畫下來嗎?如果有困難的也可以先分一分再畫。

B.反饋。展示不同的分法,並説一説是怎麼平均分的?説説表述句。

C.小結:為什麼這些同學分的過程不一樣,份數也不一樣,我們都説他是平均分呢?(因為每一份的個數都一樣的)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重點理解份數與每份的意思,讓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模型。充分感知分法多樣化,並發展數學語言。強化理解平均分的本質是每一份同樣多,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全面性。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判斷是非,概念辨析

把8塊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哪種分法對?在對的( )裏打鈎。

2、變式練習,拓展思維昨晚老師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塊喜糖。你們猜我們一共分到( )塊喜糖?現在我把這18塊糖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人分到( )塊。還可以平均分給( )個小朋友,每人分到( )塊。

3、結合實際,擴展概念外延把下面這些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大小各兩個)

4、知識延伸,形成系統有一些蘋果,是十幾個。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或者5個小朋友,都剛好分完。想一想,有多少個蘋果?

四、總結反思,突顯重點小朋友,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怎樣分才是平均分?在分的過程中,我們有哪些不同的分發?

四、聯繫生活,課外延伸

1、找一找在教室裏有沒有平均分的現象

2、説説平時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

篇七:國小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國小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平均分(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瞭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

2、培養學生觀察、動手能力,滲透愛護動物的教育。

3、通過生動的畫面,學具的操作,學生逐步瞭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對平均分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用平均分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情境圖、24根小棒、15個方木快。

教學過程:

一、準備活動

1、把6個小圓片分成3份,有幾種分法?

(讓學生獨立動手擺一擺,指名板演,展示結果。)

第一種分法:OOOOOO

第二種分法:OOOOOO

第三種分法:OOOOOO

2、上面三種分法中哪一種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幾根?(學生動手操作,互相檢查。)

一、講授新課

1、教學例3。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春遊嗎?我們來看看這些春遊的同學遇到了什麼問題?

(2)呈現租船情境圖,讓學生説一説圖意,明確要解決“租幾條船”的問題。

(3)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教師加以強調説明:“每條船限乘4人”,“24人租幾條船?”。

(4)分小組討論:要租幾條船呢?(可讓學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

明確“每4個人一組租一條船,24人可以分成6組,就要租6條船。”

2、課堂練習。課本第15頁“做一做”。

(1)呈現出小動物準備就餐的生動有趣的情境圖。學生互相説一説圖意。

(2)師:有幾個小動物準備就餐呢?一雙筷子是幾根?現在有多少根筷子?夠不夠

分呢?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組內分一分。

(3)交流結果,提問:12根筷子分成了幾雙?夠分嗎?

二、鞏固練習

練習三第4題。

先讓學生觀察畫面,明確“把多少個蘿蔔平均分給小兔”和“按每隻小兔幾個蘿蔔來分”。讓學生獨立“圈一圈”。最後交流結果。

練習三第5題:學生觀察畫面,瞭解題意。(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結果。)

練習三第6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樣多”。)

四、課堂小結:怎樣分是平均分?

篇八:“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p12~p14例1、例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將物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中體會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過操作與交流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徵。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語言表述平均分

教學準備:糖??小棒?小圓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目標。

1、動手操作。

(1)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們會分東西嗎?瞧!這兒有6塊糖,你能把它分成幾堆嗎?動手分分看,你想怎麼分就怎麼分。(讓學生用學具代替糖動手分一分)

(2)學生自由分。

(3)彙報與交流。(請不同分法的學生上台展示)

a、分成2組、3組、4組等幾類(不同組別)。

b、每份都是同樣多與不一樣多的分類。

2、發現問題。

(1)同學們,這麼多不同的分法,你發現了什麼?

(2)同學們把剛才“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那幾種找出來,與小組的同學互相看一看,説一説。

3、揭示課題: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4、提出學習目標:

(1)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用語言表述平均分。

二、小組合作,展示成果。

1、小組合作,學習習近平均分。

(1)教學例1: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遊,我們來幫助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遊食品好嗎?請各組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一下春遊食品,怎樣分配食品才合理呢?

a.用學具代替食品動手分一分。

b.請各組選派代表展示分配結果,並説説是怎麼分的。

(2)完成書本第13頁的做一做。

a.讓學生動手用10張小圓片代替麪包,分一分。

b.説説是怎麼分的。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説。

2、利用新知,解決平均分。

(1)自學例2:把15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

a.各自用小圓片代替桔子分一分.

b.小組交流:説説是怎樣分的。

(2)獨立完成課本第14頁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a.讓學生在課本圈一圈。

b.小組交流:並説説自己的分法。

三、模擬訓練,拓展延伸

1、練習三第1、2、3題(讓學生用小棒代替實物分一分,並説出自己的想法。)

2、填空:老師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每人都分到了6塊喜糖.你們猜我們一共分到(?)塊喜糖?現在我把這18塊糖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塊。還可以平均分給(?)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塊。(請不同分法的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

3、有一些蘋果,是十幾個。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或者5個小朋友,都剛好分完。想一想,有多少個蘋果?

四、課堂總結,完善認知。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感想?

板書:???????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篇九:“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14頁

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義,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按例1內容準備實物

教學設計: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們喜歡什麼活動?(春遊)小精靈聰聰剛剛告訴老師,明天是個好天氣,學校決定明天春遊去。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興啦,已經為明天的春遊準備了許多好吃的,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課件)

[評析] 以參加春遊活動的情境引入,觸題自然有趣,學生充滿興奮,上課伊始便以一種愉快、親切的情緒投入學習,這是一種貼近學生生活的開場白。

2、觀察畫面,你發現了什麼?

生1:二(1)班的小朋友準備的食品可多啦有面包、橘子、礦泉水、還有糖果……

生2:我發現這些食品都是分一份一份的,麪包有5份,礦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份.

生3:我還發現每份食品都是2個,2個麪包一份,2瓶礦泉水一份……

3、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種食品時,每份都同樣多。課件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4、你們猜猜看,為什麼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學生自圓其説,誘發對“平均分”的關注)

[評析] 通過對食物排列情況的觀察、研究,自主地發現分食品的祕密,為學生提供直觀的表象為“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認識積累經驗,而後老師適時的一句問話既強化對“每份同樣多”的感受,又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筆。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明天春遊的食品(課件出示:橘子、糖果)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種食品要像二(1)班那樣,每份應同樣多。

①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實踐,分一分,老師巡視參與活動

③小組推選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顆;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個

④觀察:從各小組準備的食品中,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各種食品都是每份的數量同樣多。板書 每份分得同樣多→《平均分》

小精靈説:象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評析] 教師十分明確動手操作,對由“每份同樣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關重要。通過讓學生反覆操作分食物(操作、小組交流、過程展示)使之體驗到“分”,“每份同樣多”從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這種來自於生活來自於親身實踐的學習活動是解決數學概念的最有效的辦法。

2、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⑴、書第13頁的做一做

① 讀題、明確題意,指名學生説説“平均分成5份”是什麼意思?(把10個麪包分成5份,每份的麪包塊數同樣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樣多

② 操作:用10個○片代替麪包,動手分一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邊操作邊口頭表述:把10個麪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個麪包。

⑵、小朋友説得真好,你們能像這樣,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剛才分食品時的每一種分法過程説一説嗎?

①同桌互相説一説 ②交流彙報

生1:把15個橘子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個

生2:把15顆糖果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顆

3、引入例2

現在我想請小朋友做老師的小助手將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樣分?

①學生動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師參與活動

②交流分的結果(生到實物投影儀上演示)

(生1:一個一個地分……生2:先兩個兩個地分剩下的再一個一個地分……生3:三個三個地分……

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個橘子

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聆聽他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討論評價: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分的時候,可以一個一個地分,也可以幾個幾個地分,最後分完的結果必須每份同樣多。(平均分、結果)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快、準確)

[評析] 不僅要求能自悟、會理解,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通過語言的表述把對“平均分”的領悟表達出來,同時在此活動中學會與同伴交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評價他人,使自己的數學思維不斷得到完善。這亦是一種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

4、鞏固書第14頁做一做

①學生獨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礦泉水動手分一分(再用虛線把分的結果表示出來)

②交流,同組説一説你是怎麼分的

③如果老師又拿來3瓶礦泉水,這時應怎麼分呢?如果老師又拿來的是4瓶會出現什麼情況,該怎樣解決?(讓學生充分思考,體驗平均分的含義)

學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見

[評析] 做發展學生思維的有心人。此處一問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依據對“平均分”的逐步理解,此時學生就會圍繞“平均分”提出問題解決的各種策略。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失為學生搭建展示思維個性舞台的好辦法。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三第3題

①學生自己讀題,根據題意從學具卡片中拿出相應的梨子

②自己動手分一分,將梨子平均放進3個盤子裏(注意總數、份數的滲透)

③評析,説説分的過程和結果

2、練習三第一題

①學生獨立完成,用畫一畫的方法,往每個花瓶裏插花,根據題目的要求想怎麼插就怎麼插。(並塗上顏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結果,並説説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評選,誰插的花最漂亮(培養學生的欣賞美的能力和做答認真的習慣)

選出每瓶插得同樣多的,強調把12朵花平均插在3個花瓶裏,每個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練習三第2題

①明確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判斷、分析能力

②評析,你想對第1、第2題説句什麼話?(第1題:突出是4份但沒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題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給2個小朋友——份數、每份沒分清)

4、聯繫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識(在此,學生會引出許多有趣的話題)

[評析] 充分利用教材的編排特點進行創造性的發揮,以達到既鞏固知識又開發智力的目的。“你想説什麼?”、“聯繫生活實際”等活動發生於對“平均分”知識的有趣問題,探究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數學源於生活,讓學生學習有生命的數學,此例不失為一種好的思路。

四、小結

組織學生小結,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要注意什麼?

教學設計説明

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只有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學習新知。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認識來源於實踐”在生活中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體驗。教學時,我由準備春遊食品這一具體情境引入,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知道每份同樣多。再動手操作,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畫一畫等平均分物的實踐活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一個親身實踐,參與知識的產生與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資源,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學、主動的學。力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3、小組合作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悦

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發展,對知識的認識得到不斷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獲得學習的樂趣

篇十:《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課標教材第四冊P12-14例1、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中,理解 “平均分”的意義。

2、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

3、逐步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平均分過程與結果,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15根小棒、長方形紙一張

教師: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意圖

一、平均分意義的學習

1、情境:班級開聯歡會要買東西,小明和小芳買了6包食品,怎麼拿?哪種分法是與眾不同的?

2、如果小剛也去,每人拿的一樣多,怎麼拿?

3、買了8個蘋果,分給4個人,每人一樣多,怎麼分?

?學生嘗試分

?交流

?小結:每份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4、判斷練習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知道平均分是眾多分法中的一種,進行平均分的嘗試,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從不完整逐步清晰為“只要是每一份同樣多的,就是平均分”。

讓學生逐步用數學語言表達平均分的意思,是一種“生活數學”向“學校數學”的進步。

二、平均分方法的研究1、把15個桃子平均分成5份

?學生操作

?反饋學生分的方法

有可能是1個1個分的;有可能是3個3個分的;也有可能是先2個2個分,再1個1個分的的情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策略,促進學生對平均分意義的進一步理解。

三、鞏固延伸1、舉例。

2、想一想,畫一畫,説一説:把12個橘子平均分,可以怎麼分?

3、練習

4、折一折: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可以怎麼分?從一些數量平均分拓展到把一個物體、甚至一個圖形平均分,使學生對“平均分”概念認識更加完整。

篇十一:《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將具體事物平均分。

2、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

3、通過教學向學生滲透樸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學重、難點】

瞭解平均分的概念,具體操作平均分。

【教具準備】

課件、演示教具(12個盤子、15個乒乓球、1個大碗)。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15個乒乓球、1個大碗、5個小碗、12枝鉛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體會平均分

1、師生交談。

師:過年的時候,你們去做客了嗎? (去了)如果我們班的同學去你家做客,你準備用什麼招待他們呢?(蘋果、瓜子……)

2、師:我們就去看看小明為同學們準備了什麼。

出示圖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師:看!準備的是什麼?這些礦泉水是怎麼分的呢?為什麼要這樣分?

生:我們可以説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圖2。(桌上有9個麪包,每2個放在一起,有1個麪包在外面)

師:再看,這是什麼?這個麪包應放在哪?為什麼?

出示圖3。(桌上有14個橘子,每3個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個)

師:看看,還有什麼?仔細看看,想説什麼呢? (學生説)

小明真是個熱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還準備了什麼招待大家?

出示圖4(桌上每6塊糖放在一起,有兩份只有 5塊糖放在一起)

你們想説什麼呢?

3、教學例l。

師: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食品,請看圖(第 13頁例1),你們認為老師分得怎麼樣? (不怎麼樣)你們説説應該怎麼辦? (引導學生説出:應該每份分得同樣多)

這樣的分法你們能取個好聽的名字嗎?叫什麼分呢?

(學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數學上,我們把它稱為“平均分”(板書課題)。

4、鞏固練習。

第13頁“做一做”。

二、引導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導。

師:元宵節你們都吃湯圓了嗎?元宵節裏吃湯圓象徵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下面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湯圓”(用乒乓球代替)。 (學生拿出學具)

2、數一數。

師:有多少個小碗?

3、説一説。

師:老師會讓你們幹什麼? (把大碗裏的湯圓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師:小組同學合作把大碗裏的湯圓平均分在5個小碗裏。

5、小組展示不同分法。

(1)1個1個地分;

(2)2個2個地分;

(3)3個3個地分。

6、師:你們更願意選擇哪種分法?為什麼?

三、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平均分

1、師:大家表現得這麼好,我很想送一些獎品給大家。這樣吧!送給每組同學一捆鉛筆。(送鉛筆)

學生提出疑問:我們怎樣得獎品呢?

要求學生想出解決的辦法。 (先數數有12枝鉛筆,再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得幾枝?)小組合作完成。

2、練習三第2題。另兩種分法錯在哪裏?

3、開放練習。

師:你們都有獎品,老師也希望有獎品,你們每個組數出3個湯圓給我吧!你們還剩幾個?(12個)

老師的問題是:這12個湯圓你準備請多少人來吃才能夠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種答案?

分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用平均分這種方法,想想:在你們的生活中,用過這種分法嗎?

四、總結

師:今天你學到了什麼?最喜歡的是什麼?

篇十二: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蘿蔔圖片、桃樹畫片、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電腦動畫課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個蘿蔔,想把它們分給我的好朋友們,你能幫我分一分嗎?”

小仙鶴:“哎呀呀,這個問題太難了,快請教一下咱們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對對對,我怎麼沒想到。小朋友們,我想把6個蘿蔔分給幾個好朋友,可以怎樣分呢?你們能幫幫我嗎?”?

[評: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小兔子分蘿蔔的情境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親切感,營造了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創造了條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操作。

談話:同學們趕快行動吧,用眼前的蘿蔔圖片擺一擺,分一分。看誰最聰明,分的辦法最多!

2.彙報交流。

讓學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個;分成3份,一份1個,一份2個,一份3個;分成2份,一份是2個,一份是4個;分成2份,每份3個……)?

[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所倡導的。這裏教師設計的“擺一擺,分一分”,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為學習的平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認識“平均分”。

談話:同學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辦法。你能根據每份分的個數相同與不同,把這些分法分成兩類嗎?

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

提問:你們是怎樣分的?説説這樣分的理由。

講述:(結合板貼)像這樣每份都是2個,或者每份都是3個,我們就可以説每份分的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學生之間説説什麼是“平均分”。

小結:(結合板書)同學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不僅幫助小兔子解決了問題,還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評:教師給孩子營造了寬鬆的空間,在學生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認識平均分。既使學生清楚地瞭解了平均分的含義,又鍛鍊了學生觀察、比較、判斷、分析、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4.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特點。

談話:現在同學們每人面前有8個桃子圖片,如果把這8個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動手試一試。分完後,給小組同學説説你是怎樣分的。

集體交流。

小結:同學們把8個桃子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雖然分成的份數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

[評:學生由於有了前面分蘿蔔的基礎,而且又是在自己動手中認識平均分的。此時,讓學生平均分桃子,可以説是水到渠成。]

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談話:現在正是桃子豐收的季節。瞧,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什麼?(板貼:掛有8個桃子的樹)

老師正想把它們分給同學們。數數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如果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呢?

(板書: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_______個小朋友。)

同學們,每個小組也有一棵這樣的桃樹,小組合作,試着分分看。

小組合作分桃子。(找一組上黑板分桃樹上的桃子)

集體交流。

小結:8個桃子,我們可以把2個桃子作為一份分給1個小朋友,一共分了這樣的4份,就是分給了4個小朋友。像這樣把每幾個作為一份來分,也是平均分。

[評:教師設計摘桃子、分桃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愉悦地探索,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方法,體驗着學習知識的快樂。]

三、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想想做做”第1題。

觀察題中插圖,指名回答,要求説出理由。

2.第2頁“試一試”。

教師説分小棒的要求,學生一起動手分,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第2題。

先看上面一題的圖,弄清是怎樣圈的,圈一圈,並填空。再做下面一題,指名讀題目要求,一起動手圈,圈後填空,同桌學生相互訂正。

4.“想想做做”第3題。

指名讀題,説説題目要求,學生自己選擇解決的方法(用小棒擺;在圖上圈一圈;畫14個△,再圈一圈……),把分的結果填在書上,再説説是用什麼辦法分的。

[評:安排練習目的明確,層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斷練習,加深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練習,藉助動作思維把平均分的概念進行具體運用,最後讓學生自己選擇策略解決平均分的問題,為以後學習求商做些經驗積累。]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樣分東西才是平均分,還練習用每幾個一份的方法來分東西,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的平均分。

篇十三:《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課標教材第四冊P12-14例1、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中,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2、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

3、逐步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平均分過程與結果,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15根小棒、長方形紙一張

教師: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平均分意義的學習

1、情境:班級開聯歡會要買東西,小明和小芳買了6包食品,怎麼拿?哪種分法是與眾不同的?

2、如果小剛也去,每人拿的一樣多,怎麼拿?

3、買了8個蘋果,分給4個人,每人一樣多,怎麼分?

學生嘗試分

交流

小結:每份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4、判斷練習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知道平均分是眾多分法中的一種,進行平均分的嘗試,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從不完整逐步清晰為“只要是每一份同樣多的,就是平均分”。

讓學生逐步用數學語言表達平均分的意思,是一種“生活數學”向“學校數學”的進步。

二、平均分方法的研究1、把15個桃子平均分成5份

學生操作

反饋學生分的方法

有可能是1個1個分的;有可能是3個3個分的;也有可能是先2個2個分,再1個1個分的的情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策略,促進學生對平均分意義的進一步理解。

三、鞏固延伸1、舉例。

2、想一想,畫一畫,説一説:把12個橘子平均分,可以怎麼分?

3、練習

4、折一折: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可以怎麼分?從一些數量平均分拓展到把一個物體、甚至一個圖形平均分,使學生對“平均分”概念認識更加完整。

篇十四:《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學難點: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書中主題圖課件、水果、水果圖片、小猴子分香蕉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課前導學

1,師講猴子一家的故事。提問:老三為什麼説不公平?

2,學生討論並舉手回答

二、學習探究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級的小朋友準備去春遊,看,他們正在忙什麼呢?課件出示書中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師:把你看到的説給你小組同學聽。

師:誰願意彙報?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還有分麪包的。

生2:有2個小朋友分橘子,手裏還拿一個。

師: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兒?

生:放在2個橘子那堆裏,就都是3個啦。

生3:還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個。

2.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今天老師也給每組同學(3人一組)帶來一些水果,快打開數一數,有幾個水果?(每組的水果個數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組同學先商量一下怎樣把這些水果分給你們組的同學,然後分一分。

學生活動,教師查看。

師:每組選個代表,把你們組有幾個水果,是怎麼分的彙報給大家。

生1:我組有8個香蕉,我給他倆都是3個,我2個。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1:不夠了,就剩下2個。

生2:我們組有6個蘋果,每個人都是2個。

生3:我們組有7個梨,誰都分到了2個,還剩下1個。

生4:我們組有9個水果,我們3個人都分到了3個水果。──

3.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師:聽了大家的彙報,老師很感動,大家在分水果時都很公平,(師指其中平均分的幾個組),看這幾組每個人得到的水果個數怎麼樣?

生齊:同樣多(還有喊一樣多,一邊多)

師:其實像你們剛才這些分法在數學上還有他的名字呢?你們知道嗎?

生1:一樣分。

生2:同樣多。

生3:平均分。

師:名字起得不錯,你們每個人分得同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書課題:“平均分”,齊讀,指名讀。

4.在滲透份數,每份數中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課件出示,小紅拿來了8塊糖,它有三種分法,你能判斷出哪組是平均分的嗎?小組同學互相説説你的想法。

指名彙報並説出理由。

生1:第(2)種是平均分的。因為每堆都是2塊糖。

生2:第(3)種也是平均分的,因為每份都是同樣多的,是4個塊糖。

師:觀察平均分的兩組,數一數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有幾個塊糖。學生一邊數師一邊課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來。滲透每份的含義。

三、課內精講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書中主題圖。

師:小明是個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給同學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幾個橘子?他想怎樣分嗎?

生:小明要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師:對,同學們幫幫他,想一想怎麼分呢?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師:大家拿出15個水果圖片和5個盤子,動手分一分,邊分邊説自己是怎樣分的。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後彙報並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5個盤裏,每盤分3個蘋果。

生2:我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裏,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裏,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裏……還剩下5個,我一個盤子裏再放一個。生3:任意拿幾個,不一樣多,再把多的拿出來放到少的盤子裏。

生4:我是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裏,再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裏。

師:你分得很快,誰是這樣分的?(班級有三分之一是這樣分的)能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嗎?

生1:我想口訣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個盤子裏3個。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個盤子裏就是3個。

生3:我會用除法,15除以5等於3,一個盤子裏就是3個。

師:你們想得太好了,善於動腦,找到了簡捷的方法。

師:剛才同學們可真了不起,幫着小明想出了這麼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論怎樣分,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每個盤子裏都是3個蘋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5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動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學生評價。

四、課堂訓練

1.聯繫實際,練習體驗。

師:小明非常喜歡小動物,他買了12個香蕉,想平均分給3只小猴(課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個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個小猴分幾個嗎?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説一説,不知道的可以用學具擺一擺。學生彙報教師演示,每隻小猴4個,可這時又來了一隻小猴。

師:唉呀,又來了一隻小猴,咱們要重新分這12個香蕉了。

生:把12個香蕉平均分給4只小猴

師:好主意,那每隻小猴分幾個?(學生討論,彙報:每隻小猴3個)

課件演示又來了2只小猴

師:小猴越來越多,這次要把12個香蕉要平均分給幾隻小猴?(6只)每隻小猴分幾個?(學生一齊喊出來是2個)

師:噢,每隻小猴只能得到2個香蕉了。

通過剛才給小猴分香蕉,從中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跟你的小組説一説。

生:猴子多了,每隻小猴得到的水果個數就少啦!

師:你們可真聰明,能夠發現這個問題。

2、小法官。學生舉手回答並説明理由。

3、課件出示:12瓶礦泉水平均分,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不重複)。

五、總結遷移

談談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師: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現是平均分的現象彙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篇十五:平均分教學設計

平均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將具體事物平均分。

2.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

3.通過教學向學生滲透樸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學重、難點】

瞭解平均分的概念,具體操作平均分。

【教具準備】

課件、演示教具(12個盤子、15個乒乓球、1個大碗)。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15個乒乓球、1個大碗、5個小碗、12枝鉛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體會平均分

1.師生交談。

師:過年的時候,你們去做客了嗎? (去了)如果我們班的同學去你家做客,你準備用什麼招待他們呢?(蘋果、瓜子……)

2.師:我們就去看看小明為同學們準備了什麼。

出示圖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師:看!準備的是什麼?這些礦泉水是怎麼分的呢?為什麼要這樣分?

生:我們可以説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圖2。(桌上有9個麪包,每2個放在一起,有1個麪包在外面)

師:再看,這是什麼?這個麪包應放在哪?為什麼?

出示圖3。(桌上有14個橘子,每3個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個)

師:看看,還有什麼?仔細看看,想説什麼呢? (學生説)

小明真是個熱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還準備了什麼招待大家?

出示圖4(桌上每6塊糖放在一起,有兩份只有 5塊糖放在一起)

你們想説什麼呢?

3.教學例l。

師: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食品,請看圖(第 13頁例1),你們認為老師分得怎麼樣? (不怎麼樣)你們説説應該怎麼辦? (引導學生説出:應該每份分得同樣多)

這樣的分法你們能取個好聽的名字嗎?叫什麼分呢?

(學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數學上,我們把它稱為“平均分”(板書課題)。

4.鞏固練習。

第13頁“做一做”。

二、引導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導。

師:元宵節你們都吃湯圓了嗎?元宵節裏吃湯圓象徵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下面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湯圓”(用乒乓球代替)。 (學生拿出學具)

2.數一數。

師:有多少個小碗?

3.説一説。

師:老師會讓你們幹什麼? (把大碗裏的湯圓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師:小組同學合作把大碗裏的湯圓平均分在5個小碗裏。

5.小組展示不同分法。

(1)1個1個地分;

(2)2個2個地分;

(3)3個3個地分。

6.師:你們更願意選擇哪種分法?為什麼?

三、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平均分

1.師:大家表現得這麼好,我很想送一些獎品給大家。這樣吧!送給每組同學一捆鉛筆。(送鉛筆)

學生提出疑問:我們怎樣得獎品呢?

要求學生想出解決的辦法。 (先數數有12枝鉛筆,再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得幾枝?)小組合作完成。

2.練習三第2題。另兩種分法錯在哪裏?

3.開放練習。

師:你們都有獎品,老師也希望有獎品,你們每個組數出3個湯圓給我吧!你們還剩幾個?(12個)

老師的問題是:這12個湯圓你準備請多少人來吃才能夠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種答案?

分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用平均分這種方法,想想:在你們的生活中,用過這種分法嗎?

四、總結

師:今天你學到了什麼?最喜歡的是什麼?

【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中“平均分”的教學內容與九義教材相比是加強了的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習,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了對教學過程的探索。

主題圖是讓學生感性體會平均分,例l是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讓學生探討“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體會平均分。

(1)根據本班實際,改變主題圖的情境,因春節剛過,學生在新年裏會到處串門做客,主人就要準備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題圖,主題圖分步展示,出現一定的坡度,讓學生有充分的感性認識,一定要引導學生説出“每份同樣多”。

(2)通過例l的教學引出“平均分”的概念,這裏設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給這種分法取名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對這種體會做出一種概括,加深他們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導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讓學生體驗原始含義的平均分,體現出人們認識平均分的過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室的盧江主任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例2教學時學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種方法,而沒有經歷原始的平均分法。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設計的,總數不給學生,大碗裏裝的乒乓球(代替湯圓,以便於操作)有多少,學生一下子也看不出來,這樣容易使學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個1個地分)進行探索,經過探索後,有學生髮現了總數(15),決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識直接解出答案。因為3X5=15,所以每份應該是3個乒乓球。

這樣就使學生經歷了從原始平均分到最優平均分的過程。這時教師應該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平均分。

(1)通過教師發獎品,不經意地引出實際問題。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捆鉛筆,而不是發給每一個人,這可怎麼辦呢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用今天學到的“平均分”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會先數出總數12枝鉛筆,再看看分給4個同學,每人得到幾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開放練習。這裏設計的是12個“湯圓”準備請多少人來吃能夠平均分,有多種答案,這樣的'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一點比例思想, “湯圓”總數不變,吃的人數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數少,每人吃到的就多。這樣的活動設計能對學生的心智活動起到一定的啟迪、激勵、挑戰的作用。

(3)讓學生説説生活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是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初步感知平均分現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探究,操作“平均分”,體驗從原始化平均分到最優化平均分的過程;最後,再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可見數學現象。

篇十六:國小二年級《平均分》教學設計

目標確定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能運用數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合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概念,並結合具體的實例嘗試平均分。

3、學情分析:

“平均分”的概念學生不是很瞭解,但學生對“每份同樣多”有一定的瞭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是很困難,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分一分,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

學習目標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評價設計

1、學生嘗試分糖活動,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分一分,並獨立完成課堂練習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準備春遊食品的情境圖。以小精靈聰聰的身份説二(1)班明天要去參觀科技園。小朋友正忙着準備春遊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

2、讓學生觀察畫面,並請學生説一説了解到的情況。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我們來幫助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遊食品好嗎?我們先來分糖。

(1)學生用6個小○表示,嘗試分一分。

(2)説説你是怎樣分的?

(3)彙總分的結果後告訴學生: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4)讓學生再次分一分,這次要求把6個糖平均分。

2、鞏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8頁“做一做”第1題。

學生看清題意。特別請學生説一説“平均分是什麼意思?”

(2)出示教科書第8頁“做一做”第2題。

一共有()片楓葉,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讓學生用12張正方形卡片代替楓葉,擺一擺。擺好後,按要求填空。

3、教學例2,嘗試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書第9頁例2提出: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請各組用實物圖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請學生説一説,怎樣分的,分的結果。

(4)教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個或幾個。最後,要使每份分得同樣多。

4、獨立進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9頁“做一做”、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獨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務。

(2)交流。請學生説一説,怎樣分的。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的第1題。

(1)回憶:什麼中平均分?

(2)判斷:哪是平均分,並説出自己的想法。

2、練習二的第2題。

動手在線上畫圓,然後填空。

3、練習二的第3題。

(1)讓學生根據題意準備學具卡片。請學生説一説,準備了幾個“風車”。

(2)讓學生獨立完成把風車平均分成3份的任務。

(3)交流。請學生説一説分的過程和結果。

四、歸納總結。

1、請學生回憶:這節課學習了什麼知識?

2、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平均分,還學會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要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個,也可以每次每份放兩個……最後,每份分得同樣多。

板書設計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樣多

篇十七:平均分的教學設計

平均分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4~35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是幫助學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讓學生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地分,分的過程雖然有所差別,但分的結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材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例題,並就其中的一種結果,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分的過程,然後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各種不同的分法展開進一步討論和交流,體會平均分的每一種結果可以從不同的分的過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題目進一步通過各種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問題,有層次地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平均分本質特徵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繼續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徵。

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開放題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鋪墊準備

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個圓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幾個?②把它們每4個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幾份?

⑵學生拿出自己的圓片動手操作,同時讓兩個同學在黑板上分別操作上述兩種分法。

2.提問:想一想,剛才自己是怎樣分的,再觀察黑板上兩位同學分出的結果,這兩種分法的結果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在分的過程中也有同樣要注意的地方,是什麼地方呢?

3.小結:這兩種分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課始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徵有了初步的體會,為下面兩種分法的整合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體會領悟

1.創設情景:兔媽媽拿來一些鉛筆,準備將它們分給表現好的幾個小兔子,數一數共有幾枝?(出示12枝鉛筆)

兔媽媽可以怎樣去分這12枝鉛筆呢?

2.明確要求

①出示條件:把12枝鉛筆平均分。

②提問: “平均分”是什麼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願意來幫幫兔媽媽嗎?想一想應該怎樣分?

②拿出12個圓片來代表12枝鉛筆,動手試一試。

4.初步交流,總結兩種思路

①誰來説説你是怎樣分的?

讓一名學生展示他的結果,同時提問:他這樣分對嗎?為什麼?還有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的嗎?

②他們的結果都是這樣的,都分對了,但是他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教師先請上台展示的這位同學説一説,然後繼續提問:其他同學的想法是不是都與他一樣呢?不一樣的説一説。

③小結:雖然結果相同,但他們所想的和剛才分的過程卻可能並不一樣,有的是“每幾個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幾份,最後,他們所分的結果都是每份鉛筆的枝數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別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還可能是怎麼想的?

5.小組內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組內交流。

②小組討論:除了小組內的幾種分法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分法?

③小組內總結:你們小組共發現了多少種分法?把它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

6.展示後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幾份地分”,但不論用哪一種方法,最後結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努力處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關係。學生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兩種基本策略,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為把握平均分的本質特徵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三、鞏固應用,內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

①先出示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們分別可能是怎麼分的?讓學生在小組內從不同角度説一説分的過程。

③獨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組內校對。

2.“想想做做”第5題。

①出示圖,學生仔細觀察。

②一共有幾本書?你是怎麼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話,可以怎樣分呢?

④獨立完成填空。

⑤小結:像這樣每份同樣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為是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題。

①出示圖,説説圖上畫了什麼?

②兔子是怎樣分的?雞是怎樣分的呢?自己先説一説。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設計意圖]:這裏的每一個習題,都緊扣教學重點力圖為學生創設説的環境,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同時樹立自信,並學會尊重他人。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2.發散練習:有15個小朋友,要分成幾個人數相等的小組做遊戲,可以怎樣分?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分法?下課以後去分一分。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課堂小結,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課後的拓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以形成。

篇十八:平均分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二年級·下冊》7-11頁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結合情境圖初步認識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用平均分解

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髮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動中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具:課件、小棒、圓片等。

教學過程:

情景辨析,感知“平均分”

師:小朋友們,二(1)班的同學們明天要去參觀科技園了,同學們特別高興,還早早準備了一些食品,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出示教材第7頁主題圖)

師:二(1)班的小朋友準備了什麼吃的呢?(讓學生觀察圖片,或説都看到了什麼。)

生香腸、果凍,橘子

師:再仔細觀察看看,互相討論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給予適當提示)

生:這些食物都是一份一份的

師:小朋友們真的是觀察非常仔細啊,這個班級的小朋友在分每一樣食物時每份都一樣

多。(出示課件),那我們來猜一猜為什麼要把食物分得一樣多啊?

一、實際操作,體驗“平均分”

2.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

把上課前準備好的教具小棒和小圓片拿出,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要求:像二(1)班那樣,每份分得一樣多,具體要求(出示課件)。

請同學展示自己小組的分配方案。發現:每份分得的物體是一樣多的。

給出“平均分的概念”,板書。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

2.2判斷比較,進一步理解“平均分”。

出示圖片,判斷星星寶寶的分組是不是平均分。小組同學相互説説看法,並説出理由。

2.3具體實例,探究“平均分”的分法。

(1)出示課件:把6塊糖平均分3份,每份幾塊?

小組討論怎麼分,派代表回答,交流分糖的辦法。

分法:1一個一個的分

2.2個2個的分

3.3個3個的分

4.幾個幾個的分

P8做一做

1.用小棒代替糖分一分並説説哪種是平均分,為什麼。

2.用小棒代替楓葉分一分,進一步感受平均分的方法。

(2)出示課件:把18個橘子平均分到6個盤子裏,每盤幾個?

小組內説一説是怎麼分的

討論:這幾種分法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分得時候可以一個一個的分,也可以兩個兩個的分,也可以幾個幾個的分,最後分的結果必須是每份一樣多。

你喜歡那種方法,為什麼?

二、回顧、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新知識?

2.平均分要有什麼要求?我們在分的時候採用了那些方法?

3.知道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的方法。

三、佈置作業:

練習二1、2、3、4題。

篇十九:平均分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42-43頁例1、例2、“試一試”和“想想做做”第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方法,為認識除法積累較豐富的感性經驗。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感知平均分的含義及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結果。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師生分別準備圓片、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教學例1。

引入:小朋友,你們喜歡孫悟空嗎?一天,孫悟空帶了6個桃回花果山,小猴子們最喜歡吃桃了,都圍了過來。孫悟空説:“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學會分桃。孩子們,你們説説,要把這6個桃分成兩堆,可以怎樣分?”聽了孫悟空的話,小猴們急得抓耳撓腮,想不出辦法了。小朋友們,我們來幫幫小猴的忙,好嗎?請大家拿出6個圓片,代表6個桃,自己動手分成兩堆,再説説是怎樣分的?(師巡視,相機讓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

交流:你是怎樣分的?

觀察:真厲害,分成2堆,大家想出了3種不同的分法。這些分法公平嗎?你能把這3種分法分成兩類嗎?

交流:這3種分法分成了怎樣的兩類?為什麼這樣分?

指出:按每份個數相同和不同,把這3種分法分成了兩類,其中分成3個和3個是每份個數同樣多。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板貼)

追問:怎樣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擺,不僅幫小猴解決了問題,還知道了什麼是平均分。

(2)加深認識。

引導:這6個桃還可以怎樣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幾份就分成幾份,請用圓片擺出你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樣平均分的?

追問:為什麼這兩種分法也是平均分?

強調:把一些物體分成幾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題。

請看,下面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請打開數學書43頁,“想想做做”第1題。

交流,説説理由。

説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二、動手操作,認識“平均分”

1.教學例2。

談話:孫悟空看我們認識了“平均分”,直誇大家聰明。它一高興,輕輕一變,變出了8個桃。它説:8個桃,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呢?

小朋友想一想,讓你來分一分,你覺得怎樣分這8個桃,就能看到分給幾個小朋友了呢?

要求:請小朋友拿出8個圓片,動手分一分,看看能分給幾個小朋友?

交流:你是怎樣分的?請大家跟着電腦老師一起分一分。

讓學生把填充的話齊讀一遍。

追問:這樣分是不是平均分,為什麼?

回顧:回想一下,剛才的平均分是怎樣分的?

指出:剛才的平均分是按每2個一份地分,結果分成了4份。

2.教學“試一試”

小朋友們幫助孫悟空解決了難題,現在老師想讓小朋友放鬆一下。我們來玩小棒遊戲好不好?拿出你的12根小棒。

聽好老師的要求: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幾份?(學生獨立分)

彙報交流:“每幾個一份,分成了幾份?”填書。

談話:很好,接下來,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學生分)分成了幾份?每份的根數都同樣多嗎?(學生回答)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學生分)分成了幾份?每份的根數都同樣多嗎?(學生回答)還可以每幾根一份地分,分成幾份?

提問:你覺得這裏的平均分是怎樣分的,結果能知道什麼?

(板書:每幾個一份地分 ?結果是分成( ? ? )份。)

指出:大家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這種分法先看每份是幾個,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結果是分成幾份。

比較上述四種分法,你們發現什麼?學生交流。

小結:要分的總數不變,每份分的數越少,分得的份數越多;每份分的數越多,分得的份數就越少。

3.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認識平均分”,誰來説説什麼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把一些物體怎麼分,就是平均分呢?(把一些事物按每幾個一份的分,是平均分。)

三、應用拓展,鞏固“平均分”

小朋友們知道了什麼叫平均分,下面我們就用學到的知識,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好嗎?

1.讀題:有兩個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師引導完成第1題,數數一共有多少塊餅乾,説説圈出的`兩塊餅乾表示什麼意思,下面請你圈一圈,完成第1題的填空。

獨立完成第2、3題,交流反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你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指出:可以用小棒擺,可以在圖上圈一圈,可以在紙上畫一畫再圈一圈

四、全課小結,回味“平均分”

今天這節課學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