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8W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一

本節課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逐步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長的概念和周長的計算公式。

一、靈活處理教材,有效激發興趣。

通過一些物品和平面圖形來引發學生探究周長的概念,讓學生説説什麼是周長,用手指一指,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圖形的周長,在學生對周長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後,我要求學生想辦法求出這幾種圖形的周長。教學中,我以學生探究為主體,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充分讓學生經歷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也為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做好了鋪墊。

二、注重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周長的一個特例,他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本堂課我沒有直接讓學生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而是要求學生去求一組不同的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這些圖形周長的方法,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並且想出了多種求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真正體現了算法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三、盡心設計練習,突出數學思考。

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教師應該注重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量,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策略。在練習設計中我要求學生用四個正方形來拼出我們學過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或者其它圖形,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即能使全體學生參與,獲得成功,同時通過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讓學生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以上的教學環節,始終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等活動為主,重視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努力實踐了發展為本,主動參與,重在思維、合作成功、探索創新的教學理念。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二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學生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也為今後學校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因而正確理解周長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的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最優化計算方法。

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了以下兩點:

1、注重動手操作。動手操作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學中我藉助楊伯伯付工人工資這一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動手操作活動,先讓學生交流中發現需要花邊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然後動手測量算出長度,這樣就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然後小組選代表進行彙報,其他同學補充。學生在動手操作後,很容易理解並掌握利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學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不過,這節課我並沒有把公式硬推給學生,允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我想這才是教學最需要的。

2、注重學生課堂的主人翁地位。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所以,課堂上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合作,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並小組討論計算方法,在全班交流、彙報後,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

綜觀整節課,我和學生都在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於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悦,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但在教學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能給每個學生都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對學生的情況瞭解也不足,沒能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指導與幫助,今後我會多加註意的。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三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蘇教版數學第五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認識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也為以後學習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了基礎,因而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

2、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3、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因此我是如此設計本節課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數學信息提供籃球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親近,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動手操作主要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新知。比如:我讓學生用線圍成一個長方形,並指出圍成圖形的周長的意義,在充分認識周長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課件出示的籃球場的周長,這樣學生會很輕鬆的用自己的計算方法準確計算出籃球場的周長。

三、恰當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在不同的計算方法中擇優,在學生的民主決定後我再進一步解釋選出的計算方法的意義,然後出示練習題讓學生進行鞏固。在學習正方形的計算方法的時候,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四、提升練習,拓展思維:

為了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實際生活中的長方形一邊靠牆的菜地,能使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在“樂”中獲取新知識,並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我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在合作中培養學生互相學習和互補的學習態度。並在學習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表揚一些表現突出的學生,鼓勵一些有進步的學困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我還利用學生的錯誤為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使學生更深刻理解並掌握本節課內容。比如:我根據學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釋實際上是算了兩個長和一個寬,並不是四條邊的長度,要想算出四條邊,要先算14+26,這就需要把14+26放進括號裏計算,因此引出一個計算方法:(14+26)×2,讓好朋友括號幫助我們計算,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計算方法的含義。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四

一、教學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鞏固周長的含義,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過程首先是複習周長概念並説一説長方形與正方形邊長的特點;然後讓學生探討出用測量的方法,先知道邊長再求周長,通過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長特點,進而優化所得公式,得出最後結果:長方形周長=(長寬)×2,正方形周長=邊長×4;最後進行適當練習和思考題,開闊學生思維。

三、存在問題

1、提問學生關於長方形、正方形邊長特點的時候,説的是‘邊’而並不是‘邊長’,有些誤導學生,導致沒有按照我預設的。發展;

2、忽視了課堂生成,學生提出了好幾種求解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導致課堂主要還是我在講,學生學得有些被動;

3、板書的時候將長方形寫成了‘長方開’;四、改進措施

1、備課前應仔細研讀教參,規範數學用語;

2、多積累經驗,適應課堂生成,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展;

3、克服緊張、慌亂的習慣,平時多注意板書的書寫。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五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的內容。它在前一課經歷許多測量實踐活動並瞭解周長的一般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數學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設計以這一基本理念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為主線”,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本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和正方形周長的多種計算方法,並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時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與他人合作學習、共同發展的精神,增強小組學習的意識和作用。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當今教育的熱點問題。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着密切的聯繫,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於生活且無處不在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學觀角度上看,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的設計教學過程,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情導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學生理解周長的基礎上,我創設了一個 學生們都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的情景導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既生動有趣,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又藴含着新知識,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於、善於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給學生探索、發現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又能讓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的發揮,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

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準則,強調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另外,在探討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長方形周長=長×2+寬× 2”,“長方形周長=(長+寬)×2”三種策略。對於這些方法,我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過小組交流,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與取捨。這不僅驗證了剛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時又從中領悟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數學教育專家鄭毓信所説:“(學生)所選用的策略,在教師眼中或許有優劣之分,但在孩子眼裏並沒有好壞之別,只要解題過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應該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在這次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多,對學生的激勵不夠。二是讓學生髮言的時間不夠充足,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比如學生列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的算式後,由三個算式引出相應的公式時,學生髮言的人數不多,部分學生的思維沒有由特殊轉換到一般去,導致練習時學生只計算一個長和寬的和。三是鞏固練習的設計不夠嚴密,考慮不夠周全,對學生有誤導之嫌。兩個同樣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新圖形,我設計的長方形的長恰好是寬的兩倍,當兩條長重合時拼出的是一個正方形。在今後類似的題型訓練中學生可能會受其影響。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六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後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動腦思考,動手驗證,突出學生主體性。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成為積極的行動者、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課上讓學生思考、實踐、交流,並用所得知識解決問題。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習中,更應該讓數學知識與身邊生活相聯繫,體會數學的實際價值。

二、積極自主,經歷探索與思考

學習者有了探究問題的需要、興趣、積極愉悦的情緒之後,靈活有效的思維、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實際價值的保證。在長方形周長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有的利用方格紙(每個小方格邊長為1釐米)進行研究,在方格紙上,數出或者計算出圖片的周長;還有的用尺子量出各個邊的長度然後相加;還有的只量出長方形的一組長和寬,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條邊的邊長,然後根據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的特點進行相關的計算。親身的經歷使學生清晰地理解周長的計算方法,也為總結周長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礎。

三、總結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這一點在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的時候應該作為一個重要評價方面。我引導學生們回顧:在剛才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後選擇最簡單的方法,最後根據這個最簡單的方法再總結出周長公式。隨後,孩子們用這個學習方法小組總結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學生的學習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預見,在學生以後的學習中,遇到此類的學習任務,他們一定也能選擇這種方法進行學習,並且,如果學生有了積累學習方法的意識,並在不斷的積累中,他們的學習能力將得到大步的提升。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交流展示過於倉促。在全班交流過程中重要方法沒有充分得到討論,正方形周長學生小組推導後只彙報了結果,沒有讓學生彙報研究過程。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對新課程改革理念沒有充分的領會,自己遇到問題後的靈活處理能力有待提高。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七

1、抓住學生的興趣教學,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課堂上,教師將製作的兩張卡片出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下來,提出問題:為了使卡片變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鑲上彩帶,猜一猜哪張卡片需要的綵帶更長一些?這時,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證實自己的見解是對的,學生都能主動的去探索,去學習,去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整節課始終圍繞着這兩張卡片展開教學,學生以這條主線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2、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探究的能力。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在這節課裏教師能把握這個契機,讓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鼓勵學生動手量一量每條邊的長,再動筆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長這樣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過程中,學生利用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充分發揮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它們的周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而不是包辦代替,恰到好處的進行引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值得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師生互動不夠。雖然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有相互交流的過程,但是在學生彙報時使交流討論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到位。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評價會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自信,並且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而在學習活動中的評價、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課堂總結時總的評價都不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提起注意。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八

剛拿到這堂課,心中一陣竊喜,我在四年前曾經研究過這節課,於是我美美地拿出那年的教案,仔細看了起來,又認真進行了修改,於是一稿就誕生了,在進行完試講後,覺得學生雖然也在這堂課上認識了周長,但是認識的程度不夠深刻,大部分浮在表層上,而我的設計也沒有體現學生對周長的深層理解,與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不相吻合。

試講完後,楊主任給我們進行説課,她指出我應該在教案裏體現周和長,這使我為之一顫,我講過了一遍,居然沒有想到這一點,光顧着把周長的概念通過多種活動給學生,只要讓孩子們知道周長指的是一週,它是有長度的就把這個概念輕鬆解決了,我真是愚笨啊!

我覺得本節課另外一個令我有感觸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周長是有長度的,就給學生一個三角形,讓學生想辦法真正的動手去量一量這個三角形的長度,這也是我不敢想的,我只知道讓學生畫一畫,説一説,真的想不到要讓學生動手去算一算,而且給出了一個等邊三角形,也讓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周長,比如量一量再計算、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在計算周長時,可以一邊一邊的相加求出總的周長,也可以量出一邊的長度再乘以三,這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性,而用繩子量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化曲為直的思想。

最令我開闊思路的是本設計的最後一個環節,給學生一些不同長度的小棒,讓學生同桌合作隨意拼擺圖形,然後畫出所想拼擺圖形的示意圖,然後再計算所畫圖形的周長,我覺得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加鞏固周長的定義,而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求的了圖形一週的長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就再拼拼擺擺中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了鞏固和練習。通過本環節還可以通過學生們擺出的的長方形,讓學生們在彙報時能夠體會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不同算法,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只可惜最後一個環節我沒有處理好,我看到孩子畫出的示意圖有問題,一邊的總高是3釐米,相對邊的高度是2釐米,而學生畫的連接線居然是平行的,為了訂正這個問題,我就把剩下的時間用在了研究這道題上,當時腦子一熱,就順便把移補的思想講給了孩子們,其實課後冷靜下來一想,我連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還沒來得及探討,移補完卻要讓孩子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真是……看來我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得練啊!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九

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着密切的聯繫,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於生活且無處不在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

在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小組合作利用毛線裝飾手中的圖畫,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髮現:有的毛線太短不夠圍出圖形的邊;有的毛線剛好可以圍出圖形的邊。以此為契機,使學生在理解周長概念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為長方形圖片和正方形圖片做相框(兩張圖片的周長相等),問哪個相框用的綵帶多。學生出現了三種猜想:①長方形相框用的綵帶多;②正方形相框用的綵帶多;③兩個相框用的綵帶同樣多。對於學生的猜想我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告訴他們這只是我們的猜測,要使別人心服口服,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引發學生探究慾望。

另外,在探討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長方形周長=長×2+寬×2”,“長方形周長=(長+寬)×2”三種策略。對於這些方法,我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處地拋出一個新的問題:“説説上面這幾種計算方法中你喜歡哪種?並説明理由。”又一次激發孩子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之中了。通過小組 ua 交流,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與取捨。這不僅驗證了剛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時又從中領悟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後,又一個挑戰的問題出現了:練一練第三題,求鋸下的正方形木板的周長和剩下的長方形木板的周長各是多少?再一次進行學習與探究。在學習探究與討論交流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我們所努力追求的數學教學,應該是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出發的教學;應該是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的教學。通過教師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學生參與其中的活動,使他們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從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