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通用多篇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社會文化研究論文 篇一

關於“東西方斦飧齟視鋟段Ш芄?東方包括很多國家,這裏我想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文化,即使是相隔很進的日本文化也與中國有着不同之處,但作為亞洲這個整體,他們與西方有着很大的區別。這也就是它們的共性。

西方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但在他們內部之間,比如:南歐和北歐,西歐和東歐,就是英國,德國內部也有着異處,然而體現着本質差異的無疑還是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龍和鳳在中國,龍是圖騰的形象,在圖騰發展的進一步神聖化之後,形成了龍,鳳等具有多種動物特徵的綜合性圖騰形象, 在我國古代傳説中,龍是一種能興雲降雨神異的動物。因而,在我國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虎比喻豪傑志士。“龍”在成語中也被廣泛的利用,如、“龍飛鳳舞、藏龍卧虎”等。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以“龍的子孫”自豪。我國的傳説中,鳳凰是一種神異的動物,與龍、龜、麒麟合稱四靈。鳳在中國還指優良女子,還有太平昌盛之意,舊時,鳳也為聖德。“鳳毛麟角”指珍貴而不可多得用來比喻有聖德的人。

在西方龍和鳳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在西方,龍是罪惡和邪惡的代表,西方的鳳,是再生復活的意思。在西方傳説神話中,龍是一種巨大的蜥蜴,長着翅膀,身上有鱗,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 ,能夠從嘴中噴火 。到了中世紀,龍演化為罪惡的象徵,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電腦遊戲)中的魔鬼diablo是個長得很像龍的怪物, 在英語中,龍所引起的聯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想完全不同。要是對西方人表示讚美千萬不可用龍鳳等。

中華民族是一個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龍、鳳是一種福音。從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長期受宗教的影響,我國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封建思想的統治。西方人信仰上帝,與上帝作對就是過錯,就是罪惡;而我國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給我們帶來好運,神把龍作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間,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東西思維方式的衝突

在歐洲工作生活了26年,現在是中國駐德國大使的盧秋田老師説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在臨死以前,你問法國人,你死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檳酒。又問德國人,你死前有什麼願望?他説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作一次報告。這就是德國人,喜歡作報告。我想這也許就是思維的不同,這還只是在西方內部,要説到東西方的差異,我想就更大了。

對於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有四點:第一,思維的廣泛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 一個美國人給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一看就發火,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開門見山,後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國人的來信先看後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開始越看越糊塗,不知道對方要説明什麼問題,到信的末尾有幾句才是他要説的問題,前面説的都是客套話等等。 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寫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第二,民族思維方式形成以後,有相對的穩定性。一個人,不論他是東或西方人,形成一種思維後相對比較穩定。 一個德國人,一個日本人,一箇中國人,三個人坐火車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去巴黎,這三個人坐在一個車廂裏。突然上來一位客人,因為車廂有4個位子。這位客人拿了一個魚缸端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攏?庥閌鞘裁疵?疲?諫?鎇?嫌Ω萌綰喂槔啵?心男┨匭裕克?竊誑蒲?嫌惺裁匆庖澹繑這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攏?庥閌鞘裁疵?疲?諫?鎇?嫌Ω萌綰喂槔啵?心男┨匭裕克?竊誑蒲?嫌惺裁匆庖澹繑這是德國人向這位客人的發問。日本人聽完德國人的話以後就問,撉胛收饢幌壬??飧鮎鬮頤僑氈灸懿荒芤??咳綣??煙頤僑氈鏡鈉?蠔退?隆⑺?剩?飧鮎隳懿荒萇?ぃ繑問完以後,輪到中國人來問了,撜庵鍾閌嗆焐蘸貿曰故喬逭舾?貿砸壞悖繑這表明三種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特點。在下愚見,這也是不同社會的反映。

第三,思維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髮展的。我們年輕一代的思想變化也正是如此。我們已經與50,60,70年代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第四,思維方式的差異有時感覺得到但很難説清楚,也不容易反饋給對方。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第一,是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説,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

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説,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説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覆難以理解,他們説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干什麼,他一定不會説“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説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説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説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説。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麼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説,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瞭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

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定看不懂,這裏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象,更不必説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

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裏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裏,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説,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接着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徵。濟慈名句所謂: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聽不見的更美。還常常用問句作回答,以問為答,問而不答,讓你對下文有着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造成的教育差異

兩種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處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説西方的教育,從體制到政策實施都近乎完備,一批批的孩子們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級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的學生養成了很多驕奢的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他們的教育環境比起中國的簡直好之又好,他們的主體是過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質,這也是鄙人比較欣賞的地方。從小時就鍛鍊他們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國際夏令營中明顯看出他們的孩子比我們的要堅強的多。我想,這也有着一定的環境因素吧。

比而較之,中國素質教育總也不能盡善盡美,除了環境因素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還有,中國素質教育過分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及自我能力的提高,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國際競賽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則遠不及人。在中國有很多學生對教育不滿,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兩種等級。

我想,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並不能説明孰好孰壞,這只是兩種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產物,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該互相吸取對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

周老師説:“中國是陸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 這話很有道理。一個是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中國長期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我們大陸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的情誼。我們不是説,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這在西方國度一定很淡漠,他們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不會很激動,而我們的華僑,在外面有很多同鄉會,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我們經常講本土本鄉,甚至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等。這些跟我們的長期農業社會都很有關係。還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都帶有很濃厚的情,這種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

另一個是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是以儒家為主、兼有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方式,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方式大不一樣。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裏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就分別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或個體思維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異,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説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脱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我相信,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篇二

【摘要】文獻的翻譯本身就是將中西文化進行互通,進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受到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以及不同的背景影響,作者在進行翻譯時無疑會受到這種由於文化差異而帶來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會側面的反映在文字中。對於西方著作來説,其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西方文化印記,然後是西方價值觀的體現,也是西方背景下的產物,那麼國內在進行文獻翻譯時就必須要充分的瞭解西方文化,正視這種文化差異,並且能夠將二者進行平衡,以此來翻譯出精良的作品。筆者根據相關文獻,從中西文化的差異的影響為切入點,對其與文獻翻譯之間的關係進行討論。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文獻翻譯;影響作用

對於文獻翻譯來説,是將一種文化,一種語言用其他的文化、其他的語言進行轉化的過程,所翻譯的文獻也是中西文化合流的產物。在進行文獻翻譯時,由於他國與本國文化、歷史、背景以及風俗民情的差異,往往會讓作品產生別樣的印記,這種印記是文化差異的標誌,翻譯者只有充分的瞭解了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化、歷史、背景等相關的差異有着綜合的瞭解,才能夠進行精確地翻譯,才能讓翻譯更加的精良,讓翻譯作品更加貼合原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情所願。只有將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深入的分析,也才能讓文獻的翻譯更加貼合我國的文化,讓本國人民更好的瞭解這些文獻論著,真正的實現文化交流,真正的將翻譯的作用發揮出來。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文獻翻譯的影響作用

1、風俗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所誕生的土壤不同,所成長的背景不同,那麼所催生出來的風俗文化也有着極大的差異。這些風俗文化體現在了西方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例如中國人講究紅紅火火,喜愛紅色,因為紅色寓意好,意味着幸運,因此,在一些中國文學作品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大量描寫紅色的片段,以此來渲染喜慶的氛圍。但是,紅色在西方卻並沒有這樣的含義,red為紅色直譯,除了表達顏色外,其往往表達的意思都與中國文化中的喜慶吉祥相差甚遠。例如seered在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一個人在極端生氣的情況下所反映出來的憤怒情緒,是指大發雷霆。正是由於風俗文化的不同,因此,在翻譯上同樣的字眼也有着不同的意味,有着不同的象徵,這正是由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

2、價值觀差異的影響。中國人講究的是集體,骨子裏追求的是羣體性,然後似乎生來就是要結羣而行,崇尚的是羣體文化。但是,我們反觀西方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往往所體現的是個人主義,對於西方國家來説,他們認為個人利益是排在首位的,而且更加註重精神和人身的自由,不願意受到束縛。這一差異可以在眾多的文學著作中看到,西方價值觀指導下催生出的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而中國的文化價值影響下催生的是集體主義,是犧牲個人而成全集體。

3、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帶來的影響。中國向來是禮儀大國,也是文化大國,在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豐富的文化類型。中西文化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作品中所反應的也各不相同,在翻譯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莎士比亞的名句,我們直譯過來就是:你説你愛雨,但當細雨飄灑時你卻撐開了傘;你説你愛太陽,但當它當空時你卻看見了陽光下的暗影;你説你愛風,但當它輕拂時你卻緊緊地關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説你也愛我而我卻為此煩憂。但是我們發現,這種直譯過來的版本缺乏美感,也並不能真正的表達莎士比亞的情感,因此,誕生了更加符合中國文化的版本,你説煙雨微芒,然後蘭亭遠望;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你説春光爛漫,綠袖紅香;後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你説軟風輕拂,醉卧思量;後來緊掩門窗,漫帳成殤。你説情絲柔腸,如何相忘;我卻眼波微轉,兀自成霜。當然,還有詩經版本的翻譯,子言慕雨,啟傘避之。子言好陽,尋蔭拒之。子言喜風,闔户離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這兩個版本很明顯更富深意,也更加的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將莎士比亞用更加符合中國文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這正是雙方文化差異的表現

二、中西文化差異下提高文獻翻譯水平的策略

1、直譯和意譯結合。對於文獻翻譯來説,要想在中西文化的差異中找到平衡點,讓作品更加精煉,也更加貼近原著的所思所想,就必須要將直譯與意譯結合起來。雖然,然後文獻翻譯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直譯,直譯能夠將內容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卻過於注重形式,忽略了語言美感和語言形式。意譯則是在瞭解了原文的內容後,用更加貼近原文作者文峯和意境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和翻譯,當然,二者在進行文獻翻譯時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因此,翻譯者在進行作品的翻譯時,需要根據先理解原文,讀懂作者的思想情感,對內容和精神進行領悟,然後在選擇適合的手法來進行翻譯。就如同我上文所舉的例子,莎士比亞的句子,如果是第一種翻譯的話就太缺乏美感了,也不能夠將莎士比亞內心的情感,那種期望又彷徨,彷徨又恐懼的心理表達出來,而第二種翻譯“煙雨微芒,蘭亭遠望;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這一番話,或者是後面的子言慕雨,啟傘避之。子言好陽,尋蔭拒之。子言喜風,闔户離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這一翻譯,都用的更加優美,更加貼閤中方文化的手法來進行翻譯,這種更具意境的翻譯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用更加完美,更能表達情感的方式進行了翻譯。選擇合適的翻譯模式,利用更加貼近原著情感的翻譯手法進行翻譯,才能夠翻譯出更好的作品,然後才能夠讓作品更加的精良,更加的專業。

2、對比譯文和原文的語言風格。在進行文獻的翻譯時,作者必須要將整個文獻通讀並理解,在翻譯時務必要做到文風一致,格調相同,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貼近原著本身。這就需要翻譯者在翻譯時不僅需要理解文獻句子表面的意思,還需要理解句子所要表達的內裏情感,表達文章所要訴説的情懷和思想,通過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通過聯繫上下文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分析文獻的行文風格來選擇合適的翻譯手法,來進行文獻的翻譯,不僅要將文獻表面意思進行翻譯,還需要精確的掌握文獻的文風和美感,精確到表現出作者的內心情感,也只有對作品、作者和中西文化進行分析對比,才能夠保證作品的美感,讓作者的內心在翻譯作品中得到完美的呈現。文獻的翻譯,需要正視中西文化差異,需要在這種中西文化的碰撞下、結合下來抓住文獻的特徵,讓翻譯更加的貼近現實,讓翻譯更加的真實精確,也更加的具有美感。

3、正視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文化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積累的帶有時代特色的文化,不同的國家在文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異,而在不同國家的文獻進行互譯的過程中,必須要正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比如對於“老”這一字,在中國就是指對長輩的一種尊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但是在英語中的“old”這一詞,卻代表了不止是長輩尊稱的意思,它也可以代表是一種落後,一種落伍。所以説,在進行文獻翻譯時,就必須對這種容易引起歧義的詞語結合當地文化以及文章內容進行引申翻譯,這樣才能精準的表達出原文所想要表達的真正內容。

三、結語

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價值觀念催生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讓文獻翻譯在這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受到影響,中西文化的縮影都體現在了文字之間。為了更好的進行文獻的翻譯,讓翻譯作品更加的貼近作者所思所想,所情所願,就必須要正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差異中去尋找平衡,選擇合適的手法來進行文獻翻譯,以此來催生出精良的翻譯作品。

參考文獻:

[1]盧華。中西文化差異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學作品翻譯[J]。校園英語,2016,(15):31.

[2]於海利。後殖民翻譯理論視角下《道德經》兩英譯本對比研究[D]。湖北大學,2014.

[3]白欣。從後殖民主義視角解讀《京華煙雲》中文化負載詞的糖衣翻譯[D]。西南交通大學,2013.

[4]宋劍祥,王豔。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外宣翻譯面臨的挑戰[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2):94-99.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篇三

摘 要:經過比照中西針對智力殘疾人康復戰略,發現不同文化和種族羣體之間的智力殘疾患病率及其康復對策的差異,智力殘疾人在不同的文化中均遭受污名化、歧視或不對等的醫療待遇,在很大水平上提高了智力殘疾人心理疾病的發作率。倡議要提高對醫生專業程度、服務能力的辨認和管理,提高對智力殘疾人的關心,減少歧視和不對等待遇;提供以人為本的康復形式,樹立與良好的“醫患關係”,來處理溝通障礙。

關鍵詞:文化差異性;智力殘疾;康復戰略

一、智力殘及其疾患病率

智力殘疾是一種開展性殘疾,是一種以在智力功用和順應性行為顯著受限為特徵的障礙。順應性行為受限表現為概念的、社會的和理論性的順應性技藝受限。[1]美國智力與開展障礙協會(AAIDD)與20xx年初次將ICF的理論與辦法用於智力殘疾的研討,並樹立了基於ICF的智力殘疾形式,提出了智力殘疾的權威定義:智力殘疾以智力功用障礙和順應性行為有顯著的活動受限為特徵,順應性行為表如今概念性、社交性以及理論性順應技藝方面[2]。

20xx年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智力殘疾人數佔總調查人數的7.6‰。在英國智力殘疾患病率約為0.83-1.14%[3]。另有研討標明,將功用損傷作為評價智力殘疾的一個必要條件會令智力殘疾患病率降落到1%[4]。在非洲裔美國人中,即便在控制社會經濟和人口統計學變量,也有可能增加的智力殘疾患病率,其緣由有可能包括在一個種族隔離和弱勢社羣構成的複雜要素可能會招致學齡兒童的智商降落[5]。在澳大利亞,基於特定功用規範的當地兒童患病率低於運用更普遍的教育規範時的患病率[6]。關於患有心理疾病的智力殘疾人,肉體團結症的患病率相比普通人羣中的0.4-1%,高達3%;抑鬱症的患病率變比普通人羣中的2%,高達3.7%[7]。

二、當前中國智力殘疾的康復措施

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智力殘疾致殘緣由中遺傳性殘疾、發育缺陷非遺傳性殘疾以及不明緣由致殘比例較高[8]。研討發現,智力殘疾的病因中染色體異常性疾病和腦炎為首要病因。城鎮户口智力殘疾人中,腦炎為首要病因,而農業户口殘疾人中,染色體異常性疾病為首要病因,外傷,發育畸形等所佔比重高於城市[9]。20xx年,國務院在《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指出,增強全國孤單症和智力殘疾兒童康復專業人才隊伍建立。但目前我國康復服務的依然面臨着掩蓋率低、保證能力低、服務程度低等問題。關於殘疾兒童,特別是智力殘疾兒童,早一天得到有效的康復,對其本身生活、開展以及減輕家庭擔負具有重要意義。

(1)醫療康復

長期以來,在國內單純的醫學康復主要是經過飲食、藥物、手術以及物理療法等,改善患者的肉體活動,但僅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中國傳統中醫以為,智力殘疾屬中醫的“五遲”、“五軟”、“風癇”、“解顱”、“呆病”範疇,而小兒先天缺乏、後天失養則會形成人體主“骨生髓”和主“神明”心腎二髒損傷。中醫理論中,關於瞭解神智、思想、技巧的功用主要從心、腎、督脈與腦的關係去思索[10]。研討發現,智力殘疾兒童中藥治療辦法有補腎健腦、生精填髓、養心健脾等辦法,同時,鍼灸、按摩、氣功、音樂治療等也有一定療效[11]。

(2)經過特殊教育與職業技藝培訓進行康復

目前,我國智力殘疾兒童教育主要包括智力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普通學校隨班就讀。[12]而我國鍼關於成年智力殘疾人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職業技藝培訓方面,已有研討發現,輕、中度成年智力殘疾人根本能生活自理、在心情上高興和滿足,但缺乏就業時機、經濟程度低。職業技藝培訓以智力殘疾人控制一項勞動技藝為目的,使其可以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減少其家庭生活擔負。在北京市一項關於智力殘疾人職業康復的研討中發現,有組織、有方案、有目的的職業康復鍛鍊能提高智力殘疾人的工作、生活、社交等能力。[13]

(3)社區及家庭康復鍛鍊

社區及家庭康復鍛鍊主要經過對社區康復人員以及智力殘疾人家人進行康復培訓使其控制康復鍛鍊的辦法,從而使智力殘疾人在社區或家中進行康復鍛鍊,提高社會順應能力[14]。中國社區康復是在汲取了國際社區康復經歷中開展起來的,既受已有康復理念的影響,也有着本人的特徵,從政府主導,立法保證動身,運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分離的辦法,樹立了中國特徵的殘疾人社區康復形式。從社區康復的理論來看,中國社區康復目前重點應放在醫療康復上。

三、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智障殘疾康復對中國智力殘疾康復的啟示

(1)去制度化與社區整合

智力殘疾人去制度化和社區交融是幾十年來西方國度社會康復制度的一個重點。制度化常常不是開展中國度的醫療保健構造的特徵。在一些西歐國度,如德國、荷蘭、西班牙和希臘,服務構造仍以制度形式為中心[15]。英國曾經根本完成了去制度化,其衞生部門20xx年公佈的安康人評定白皮書,提出了社區護理這一觀念,其中的一個關鍵主題是,智力殘疾人和其別人一樣,具有相同的人權,倡導以人為中心的辦法,應給予個人更大的選擇和控制。他們有權益選擇如何生活並實行他們的義務。最近的研討中,為了確保它包含了黑人和少數民族羣體,有自閉症譜系的自閉症患者以及在社區中的罪犯等這些最不經常聽到的和最經常被掃除在外的羣體,該理念進行了強化。

(2)污名和歧視

自主選擇權的增加,可能會使智力殘疾人更容易接觸到一些針對殘疾人的歧視和成見。有研討者以為,污名化是當個體社會屬性被回絕且本身疑心其社會屬性時產生的 [16],包括內部屬性(如智力殘疾或心理疾病)和外部屬性(如人的表面或行為)。當成年的智力殘疾人曉得本人被污名化可能會招致他們呈現更多的心理問題[17]。與興旺國度相比,一些開展中國度的人經常會對智力殘疾人抱有成見,並更同意種族隔離和特別照顧。

(3)跨文化下的智力殘疾康復人員及康復體系建立

由於智力殘疾人常常依賴於家庭照顧或者護理人員,因而,臨牀醫生關於智力殘疾人的照顧網絡是一個重要的思索要素。對照顧的態度是文化上的依賴。在許多文化中,照顧給予是一種珍貴的和根本的義務,而在以個人主義為主流價值觀的西方文化中,父母經常鼓舞他們的實行義務。在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度的對老年人智力殘疾人的照顧是一個終身制度化的結果。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社會文化研究論文 篇四

人們都説,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其實寫作不但以生活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寫作可以用來記錄生活,體驗生活,豐富生活,享受生活,剖析自我,表達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一般的説,國小生的寫作不同於作家的寫作,也不同於成人的寫作,在國小階段,寫作就是練習寫文章。作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還能使積累的的語言得以運用,使識字寫字的成果得以鞏固和發展。那麼,在國小寫作教學上到底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呢?結合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及平時的學習,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讓學生明確寫作的目的和意義。

美國《提高寫作技能》一書開宗明義就表明,“寫,是為了有效地交流“。這本書舉出一個普通美國人高中畢業後參加工作在兩週內的寫作統計:寫了兩份廣告,填了一張保險估價單,一張所得税表,寫了兩份理由説明,一封抗議信,一封收款信,一封家書,一封申請書。以此説明,“‘寫’包圍着你”。這裏強調的是寫作要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我們從這一段話中領悟到,不管是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還是為了自我表達、發展個性,如果我們的學生能感覺到“寫”包圍着自己,甚至能主動地讓“寫”包圍着自己,那他們就必然會對寫作

有興趣,有動機,甚至有一種依賴感。

國小階段的寫作具有練習的性質,往往不是出於學生自發的需要。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重視寫作和學生生活的緊密結合,努力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和積極主動性,使學生感到寫作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任務,而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需要。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練習寫話的時候,往往難有明確的習作意識,他們更可能是在下意識地完成着老師佈置的作業、任務。但是如果他們在寫話之後,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得到同學的欣賞,或者獲得家長髮自內心的開心的笑,他們也會感到很快樂的。如果我們經常引導他們想想寫話的好處享受寫話的樂趣,體驗寫話進步的快感,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形成這樣的意識:寫話對我來説是有意思的事,是令我開心的一件事。能做到這一點,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二、從寫話入手,降低寫話的難度。

國小生從“寫話“正式進入“習作”階段的時候,如果一開始習作要求太高,坡度太陡,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習作積極性,造成學生習作的恐懼心理和牴觸情緒。要繼續重視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樂於表達;不受文體和篇章束縛,鼓勵自由表達;不設過多的條條框框,讓他們放開手腳,敢於表達。同時加強觀察、思考、想像、閲讀,積累寫作素材。寫話應從什麼時候開始呢?這需要綜合學生的寫字量、思維發展水平等因素進行判斷.寫話不能起步太晚,但太早了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大致來説,一年級上學去期適合但太早了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大致説,一年級上學期適合進行説話或圖畫形式的表達練習,如“口頭日記”、“繪畫日記“;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可以進行簡單的寫句子練習,如“看圖寫句子”,“畫與話”(即在自己畫的畫上寫上一兩句話);二年級上冊開始可以學習寫日記,開始時以兩週一次為宜(可稱“週末日記“,還可配圖畫)。寫話教學要堅持以下指導思想:興趣優先,避免反感;順勢而為,避免拔高;形式活潑,避免刻板;發展個性,鼓勵創新。

教材中有許多與寫話相關的鋪塹性基礎性練習,比如讀句子、補充説句子、擴展説句子、用詞説句子、抄寫句子、仿寫句子等等,要予以重視。在寫話的訓練方法上,也應強調靈活多樣。要放手讓學生寫,不要一開始就提出具體、完整、連貫、通順等種種要求,讓學生覺得寫話很難。低年級寫話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感到寫話的內容隨處可得,寫話很有趣。對學生寫的話,教師要多鼓勵,可以打個等級(可用記星的辦法);可以用紅筆劃出學生用得好的詞語,寫得好的句子;對學生寫得有意思的地方,還要寫上發自內心的稱讚的話;可以寫下教師閲讀之後的感受;可以些寫得好的“作品”張貼出來,或者打印出來裝訂成冊;可以讓學生挑選自己認為寫得好的“作品”,放人成長記錄袋。

三、加強觀察、思考、想象、閲讀、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教學要從內容人手,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寫作素材。

1.要學會觀察。

要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學會觀察生活。一是在寫作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人和事,讓學生感到有很多東西可以寫,順手拈來都是寫作材料。二是在生活中要隨時提醒學生:這件事

不是可以寫成作文(或寫到日記裏)嗎?

2.要學會思考問題

我們經常發現,優秀作文的閃光之處,往往不在語言方面,而在思想方面。比如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體驗,看問題的獨特視角,對問題的獨特見解,構思的巧妙,等等,無不閃爍着思想的光輝,給人以啟迪,甚至震撼。從寫作能力提高的途徑來看,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也應並重。要想寫清楚,必須想清楚,但寫也有助於整理思路、明晰思路、發展自己的思想,思維和表達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

3.學會展開想像

想像要大膽,也要合理,有一定的依據,不是胡思亂想。即使是童話創作,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和事實依據。

4.加強閲讀

除了生活中的見聞、感受,除了根據現實生活想像的事物,還有大量的寫作素材是來自於閲讀的積累。閲讀中的人物、事物、故事、思想、感情等等,都是寫作材料的重要來源。總之,寫作素材既來自觀察生活所得,來自個人的思考、感受和想像,也來自閲讀的積累。長期觀察,就會有所發現;堅持體驗生活,就會有所感悟;堅持把閲讀和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結合起來,更能相得益彰。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是非常寶貴的,因為是自己的,是新的,一定要珍視,要及時寫下來。我們都很熟悉魯迅先生説過的一句話:“文章應該怎麼做,我説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和方法的。”

多看,既可以指多讀書報,也可以指勤於觀察,多留心周圍的事情。葉聖陶先生指出:“要文章寫得像個樣兒,不該在拿起筆來的時候才問該怎麼樣,應該在拿起筆來之前多做些準備功夫。準備功夫不僅是寫作方面純技術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實際生活的準備,不從這兒出發就沒有根。急躁是不成的,祕訣是沒有的。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地流了。”這裏所説的“種種習慣“,包括“精密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推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習慣”、“正確的語言習慣”等。

四、提倡個性化寫作,有創意的寫作

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查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查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閲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蒐集生活中的材料。我們要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特殊視角、獨立見解和獨特感受。學生形成了個性化表達的意識,才談得上寫真話、實話、心裏話。當然,在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表達、個性化表達的同時,也要逐步落實基本的寫作規範,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分段表述”,“語句通順”等等。要鼓勵學生寫真話、實話、心裏話,但也不是説只要是真實的就是好的。在鼓勵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的同時,要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把作文和做人統一起來。比如,許多學生在作文中都説希望將來當“大官”、“大款”、“老闆",擁有高級轎車、豪筆別墅,出去住高級賓館、吃美味大餐。這種心裏話裏流露出來的人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社會文化研究論文 篇五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於各自的地理條件具有顯著的差異性,中國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遊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體現在不同的審美感受上。中國旅遊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適,例如更關注山水景觀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為西方遊客更願意享受形式美,真實的感受光、色、空間的美感,在山水景觀中更關注景觀的自然美,側重描寫風景的對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遊審美文化的差異進行闡述。

【關鍵詞】

中西文化;旅遊文化;審美差異

受不同文化薰陶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審美要求,對同一景觀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在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旅遊業的發展亦成為各個家庭生活活動的組成部分,旅遊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快,但旅遊景點的建立要針對一定的遊客羣體,研究好羣體的審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遊客,更好的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的地理環境,中國平原較多,陸地廣闊,而且相對較為封閉,適合發展農業文明,屬於大陸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於古希臘,山地較多,沿海線長,適合發展航海業,靠海洋謀生,屬於海洋文化,這就造就了現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特點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依靠海洋謀生,多變、廣闊的海洋條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穩定的特點,人們大多個人意識強烈,追求自我,主動性高,不同的思想學派眾多。而中國傳統文化依靠農業為生,較為穩定,被動性強,社會意識強烈,多注重人際交往。這種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旅遊文化。

二、中西方旅遊文化差異

(一)旅遊理念

受中國文化薰陶的人們多享受旅遊過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穩內秀,冒險精神弱,受家庭的影響較大,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具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征服欲強烈,他們嚮往大自然,渴望走進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們更喜歡去新奇的旅遊地點,去他們未知的領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響。

(二)旅遊目的

中國人大多以家庭、事業為重,旅遊不作為必需活動,是閒暇時放鬆心情和開拓眼界的一種方式,是培養與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時間。而西方人較看重旅遊,認為旅遊是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而工作是為旅遊積攢資金而不是養家餬口,他們將旅遊看作是生活中必須要做的事。當然這與經濟發達水平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

(三)旅遊審美

在旅遊時對景觀的美感認識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願意關注這個景觀所承載的意義、歷史、文化等,例如我國大多數出名的建築都與名人志士有關係,説道那個省份,人們都願意介紹該處是哪位名人的故鄉等。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更喜歡感受大自然切實的美感,感官能夠直接體會到的美感,他們迷戀於景觀的形態、顏色、氣勢。並不過多關注它的由來、它的承載。這種審美差異的產生是由於教育不同、文化差異,中國教育將就倫理道德,人們認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養,亦在事物上寄託道德與情操,影響後輩世世代代的人,同時也將人的品格和他們所喜歡的事物聯繫起來,人們認為喜歡水得人多聰明、喜歡山的人多仁愛、好動的人比較聰明、好靜的人比較仁愛。人們願意將景色與自我融為一體,進行自身修養的培養。而西方文化本就多變,各種思想流派並肩發展,景物多僅作為客觀的存在供人們欣賞。另一方面的差異是審美的表達,中國旅遊者的審美多願意使用抒情的表現手法展示出來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對審美對象進行具體的描寫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表達出來。這一點通過畫家的風景畫就可以證明,中國傳統風景畫使用散點透視的畫作方式,主張表達景物的韻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線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畫中看到廣闊的景象,而西方油畫使用焦點透視法作畫,注重畫作與風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講求層次,光線的表達。造成這種差異是由於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注重風景所帶來的內心感受,這是他們的審美重點,所以表達時更注重將這一點表達出來而忽略景觀的實物和細節描述。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人們更注重景觀本身,他們更願意將帶給他們美好感受的景觀的真實情況表達出來,他們更多的觀察景觀本身,進而產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認識事物時注重邏輯思維而感性思維較少。最後要闡述的中西方審美差異使二者的審美目的不同。

三、我國旅遊業概況

我國的社會經濟處於發展階段,貧富差距仍較大,旅遊活動尚屬於較高收入人羣的活動,再加上我國傳統文化以家庭、事業為重的理念使忙於工作的人對旅遊的慾望較低下。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並不樂觀。使國人認識到旅遊的意義是能更好的體會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旅遊行業建立各種適合不同人羣的方案,適合不同旅遊資金計劃人羣的人進行選擇,不讓旅遊成為人們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國旅遊過程中還是能體會到外國人對國人有所歧視,我國相關部門應做好相應的工作保障國人的權利,降低辦理出境的門檻,當然,旅行者必須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出國旅遊不僅是放鬆身心的過程,自己的行為也代表了國家的形象,不能為中國丟人。隨着經濟發展,國人的旅遊需求會越來越多,國內旅遊業可適當加大發展力度,相關部門給與一定的支持,特別是注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文化古蹟的保存。

四、結語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發現中西方旅遊文化的差異,有利於旅遊行業的發展,導遊可根據遊客的文化修養選擇合適的旅遊景點引導遊客觀賞,有利於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經濟效益,更加滿足了遊客切實旅遊慾望。旅遊景區事先考慮主要的遊客羣體,針對他們的審美要求建立景區或優化景區,更吸引適合的遊客羣體,是景區更健康、更高效的發展。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篇六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於各自的地理條件具有顯著的差異性,中國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遊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體現在不同的審美感受上。中國旅遊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適,例如更關注山水景觀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為西方遊客更願意享受形式美,真實的感受光、色、空間的美感,在山水景觀中更關注景觀的自然美,側重描寫風景的對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遊審美文化的差異進行闡述。

【關鍵詞】

中西文化;旅遊文化;審美差異

受不同文化薰陶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審美要求,對同一景觀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在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旅遊業的發展亦成為各個家庭生活活動的組成部分,旅遊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快,但旅遊景點的建立要針對一定的遊客羣體,研究好羣體的審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遊客,更好的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的地理環境,中國平原較多,陸地廣闊,而且相對較為封閉,適合發展農業文明,屬於大陸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於古希臘,山地較多,沿海線長,適合發展航海業,靠海洋謀生,屬於海洋文化,這就造就了現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特點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依靠海洋謀生,多變、廣闊的海洋條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穩定的特點,人們大多個人意識強烈,追求自我,主動性高,不同的思想學派眾多。而中國傳統文化依靠農業為生,較為穩定,被動性強,社會意識強烈,多注重人際交往。這種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旅遊文化。

二、中西方旅遊文化差異

(一)旅遊理念

受中國文化薰陶的人們多享受旅遊過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穩內秀,冒險精神弱,受家庭的影響較大,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具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征服欲強烈,他們嚮往大自然,渴望走進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們更喜歡去新奇的旅遊地點,去他們未知的領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響。

(二)旅遊目的

中國人大多以家庭、事業為重,旅遊不作為必需活動,是閒暇時放鬆心情和開拓眼界的一種方式,是培養與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時間。而西方人較看重旅遊,認為旅遊是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而工作是為旅遊積攢資金而不是養家餬口,他們將旅遊看作是生活中必須要做的事。當然這與經濟發達水平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

(三)旅遊審美

在旅遊時對景觀的美感認識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願意關注這個景觀所承載的意義、歷史、文化等,例如我國大多數出名的建築都與名人志士有關係,説道那個省份,人們都願意介紹該處是哪位名人的故鄉等。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更喜歡感受大自然切實的美感,感官能夠直接體會到的美感,他們迷戀於景觀的形態、顏色、氣勢。並不過多關注它的由來、它的承載。這種審美差異的產生是由於教育不同、文化差異,中國教育將就倫理道德,人們認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養,亦在事物上寄託道德與情操,影響後輩世世代代的人,同時也將人的品格和他們所喜歡的事物聯繫起來,人們認為喜歡水得人多聰明、喜歡山的人多仁愛、好動的人比較聰明、好靜的人比較仁愛。人們願意將景色與自我融為一體,進行自身修養的培養。而西方文化本就多變,各種思想流派並肩發展,景物多僅作為客觀的存在供人們欣賞。另一方面的差異是審美的表達,中國旅遊者的審美多願意使用抒情的表現手法展示出來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對審美對象進行具體的描寫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表達出來。這一點通過畫家的風景畫就可以證明,中國傳統風景畫使用散點透視的畫作方式,主張表達景物的韻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線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畫中看到廣闊的景象,而西方油畫使用焦點透視法作畫,注重畫作與風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講求層次,光線的表達。造成這種差異是由於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注重風景所帶來的內心感受,這是他們的審美重點,所以表達時更注重將這一點表達出來而忽略景觀的實物和細節描述。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人們更注重景觀本身,他們更願意將帶給他們美好感受的景觀的真實情況表達出來,他們更多的觀察景觀本身,進而產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認識事物時注重邏輯思維而感性思維較少。最後要闡述的中西方審美差異使二者的審美目的不同。

三、我國旅遊業概況

我國的社會經濟處於發展階段,貧富差距仍較大,旅遊活動尚屬於較高收入人羣的活動,再加上我國傳統文化以家庭、事業為重的理念使忙於工作的人對旅遊的慾望較低下。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並不樂觀。使國人認識到旅遊的意義是能更好的體會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旅遊行業建立各種適合不同人羣的方案,適合不同旅遊資金計劃人羣的人進行選擇,不讓旅遊成為人們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國旅遊過程中還是能體會到外國人對國人有所歧視,我國相關部門應做好相應的工作保障國人的權利,降低辦理出境的門檻,當然,旅行者必須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出國旅遊不僅是放鬆身心的過程,自己的行為也代表了國家的形象,不能為中國丟人。隨着經濟發展,國人的旅遊需求會越來越多,國內旅遊業可適當加大發展力度,相關部門給與一定的支持,特別是注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文化古蹟的保存。

四、結語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發現中西方旅遊文化的差異,有利於旅遊行業的發展,導遊可根據遊客的文化修養選擇合適的旅遊景點引導遊客觀賞,有利於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經濟效益,更加滿足了遊客切實旅遊慾望。旅遊景區事先考慮主要的遊客羣體,針對他們的審美要求建立景區或優化景區,更吸引適合的遊客羣體,是景區更健康、更高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華豔。淺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遊理念的差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12):80-81.

[2]鄭蓓媛,石麗萍,張東。淺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旅遊文化的影響[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26(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