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多篇)

中西方文化差異淺談 篇一

中西方文化差異淺談

隨着“地球村”的逐步實現,各國文化之間的交往也日益頻繁,引發了跨文化研究的高潮。本文在研究文化的定義和特徵的基礎上,探討了中西文化的總體差異,目的是促進中西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以及世界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 中西 比較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方式及產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時代的共同性。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交通、通訊、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速度之快及影響之深為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不同文化間的共性增多、差異減少將是必然的大趨勢。儘管如此,千年的文化積澱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文化傳統有着強勁的連續性,從總體上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個性依然十分明顯,對這種文化個性的比較仍然不失為一項有意義的研究。

一、文化的定義

誠如西哲所言,越熟悉的存在人類越陌生。近年來,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同地域的人們的交往不斷緊密,“文化”這個詞彙的使用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廣泛,其內涵和外延也越來越豐富,其定義也就越來越難以界定。據有人統計,世界上關於“文化”的定義已有數百種,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定義文化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對於“文化”是這樣解釋的: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定義2和3主要用於特定領域,在這裏略去不談,定義1應用廣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泛指人類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另一方面又特指文學、藝術、科學等精神財富。在英語中,culture也是一個難以解釋的詞,它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在英文中為culture,原義是指農耕以及對植物的培育,從15世紀以來,逐漸引申為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RaymondWilliams認為:culture是英語中最複雜的兩三個詞之一。Chastain認為,文化可劃分為大寫C和小寫c文化。大寫C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是狹義文化,即文學藝術以及學術方向的文化。小寫c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是廣義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傳統等。根據Chastain對文化的界定,廣義內容包括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風土人情、飲食文化、大眾體育、流行音樂、習語、幽默、笑話、教育、大眾電影、體態語、節假日、信仰等社會文化或語言現象;狹義內容包括文學、歷史、政治、地理、經濟、建築、藝術、科技、宗教、哲學等文化現象。

二、文化的特徵

第一,文化是人類的、社會的、後天的。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加工製造出來的物品才是文化。文化,尤其是作為精神財富的文化,不是人們先天遺傳的本能,是經過學習得到的知識和經驗,是後天習得的。人類個體遺傳來的是學習文化的能力,但文化本身必須通過學習的實踐才能獲得。俗語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學好人,跟着巫婆學跳神”,都是説文化是學來的,是受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的。人一生下來,就受到其所處的人羣和社會的文化的影響,開始了文化化的過程。第二,文化是歷史的、動態的。歷史傳統和地理環境等對文化產生影響,形成它的發展變化。具體地講,有許多原因能引起文化的動態變化。首先,生產力的發展和新的發明創造、新的觀念的出現是文化歷史的、動態的變化的原因之

一。其次,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是文化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有,政治上的風雲突變和經濟上的全球化趨勢也使文化不斷變化第三,文化具有共享性與相對性。文化是一個羣體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的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羣體、一個社會的所有的成員所共同接受和遵循,即它具有共享性,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例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在同一社會中,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世代都可享受同一文化;不同的階級,既有其不同的亞文化,也有共同文化。第四,文化有顯性和隱性兩種表現形式。文化由人們的內隱和外顯的行為組成,這當然包括人們的交際行為。

三 、中西文化差異舉例——飲食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説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

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 篇二

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

摘 要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點,也在社會禮儀、社會關係、社會風俗、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 關鍵詞

文化 中國文化 西方文化 差異

一、關於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義

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複雜整體。”這個定義已經比較權威。在此,我們將文化定義為人和環境互動而產生的精神、物質成果的總和。這個總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知識、技術成果,以及一切經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人文特色的物質對象。

2、中國文化定義

中國文化一般指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是中國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幹民族,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數民族也對中國文化做出過不可抹殺的貢獻。

3、西方文化定義

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一樣,源遠流長,氣象萬千。一般是指發源於古希臘、羅馬時期,浸染了中世紀的基督教傳統,興盛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啟蒙運動而最終確立,並且近幾百年來大盛於西歐北美的文化系統。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1、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對於別人的讚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裏”、“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説“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説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着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説:“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説:“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Good night(晚安)!”

2、社會關係的差異 (1) 等級觀念

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無論是在社會上, 還是在家庭裏, 等級意識的氛圍都十分濃厚。 “上下有等、親疏有間、長幼有序、男女有別 貧富有差” 就是等級觀念的具體表現。雖然封建制度早已被廢除, 但等級觀念仍在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在中國,年輕人很少被委以重任, 他的經驗是遭到質疑的首要原因。在西方, 大多數國家都提倡平等, 尤其是在美國, 機會面前, 人人平等,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當總統。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 無論貧富、貴賤, 都不允許別人侵犯並充分尊重他人。在家裏, 西方人也不講究等級, 子女甚至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在中國, 這恐怕要被看作大逆不道了。 (2)家庭觀念

中國與西方的家庭結構迥然不同。在中國,四代同堂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結構。在四世同堂之家, 兒孫滿堂, 成員和睦。但是, 這種家庭方式對培養年輕人的獨立精神非常不利, 他們的童年、少年、成人、成家甚至生兒育女都是在大家庭裏進行的, 無論做什麼, 都有其他家庭成員的參與或影響, 在充分體驗親情的同時, 也喪失了體驗獨立的機會。當代中國, 一種新的家庭模式——“421”模式出現了。“4”即4 位老人,“2”即小兩口, “1”即獨生子女。這7個人構成了一個大家庭, 可謂當下中國家庭模式的縮影。“421”家庭問題不少, 如雙方老人對照看( 外) 孫子( 女) 的爭奪、小兩口對公平對待雙方父母的爭執, 等等, 都會形成家庭的矛盾或衝突。而西方國家家庭觀念淡薄, 家庭結構簡單。美國的“核心家庭”由兩代人組成, 成員是夫妻二人及其未婚孩子。子女18歲以後, 經濟上必須獨立; 結婚後搬出去單獨住, 不再依賴父母。這種做法在中國人眼中是缺少人情味兒的表現。可換一個角度看, 這給年輕人提供了最大空間的自由, 有利於培養他們獨立的自我擔當精神。

3、社會風俗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的社會風俗迥然不同, 尤其在女性地位、婚姻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1) 女性地位

女士優先是西方國家交際中的第一準則, 其具體表現隨處可見: 男士為女士開門、拿包; 出電梯時, 女士先行; 穿過馬路時, 男士走在汽車駛來方向的一側。儘管上述細節盡顯西方國家男性的紳士風度和女士所受到的尊重, 但我們應該知道,“女士優先”是男權社會的產物, 是建立在將女性作為“第二性”的基礎上的。在古代西方, 女人必須服從男人; 男人有將自己妻子處死的權利; 女性只是繁育後代的工具。相對來説, 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比較高, 對女性有一定尊重: “誥命夫人”等尊稱在西方國家從沒出現過;在中國古代神話中, 創造人的神是女性而不是男性。但總的來説,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男性的地位遠遠高於女性, 這主要是受男尊女卑思想觀念的影響。20 世紀初, 中國開始提倡男女平等, 但多數時候, 男性的地位仍高於女性,女性仍然會遭受到性別歧視。當代社會, 隨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加深和社會的進步, 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 都真正實現了尊重女性、女士優先。可見, 中西方文化日趨融合, 取長補短, 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貢獻着不可忽視的力量。 (2) 婚姻習俗

西方人與中國人的婚姻觀存在着種種差異。西方人認為, 每個人有選擇或者放棄婚姻的權利,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中國人的婚姻觀講究“百年好合”、“一定終身”, 喜新厭舊是極不道德的。中西方婚姻文化差異首先是思維方面的差異: 中國人較保守、內向, 西方人開放、外向。造成中西方婚姻文化差異還有宗教原因。西方人多數信奉基督教, 所以婚禮在教堂中舉行, 由神父主婚。中國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環節是拜天地、拜高堂, 然後才能送入洞房, 體現出中國人敬天法祖” 的思想觀念。中國傳統婚禮要有“六禮”, 才算“明媒正娶”。在西方國家, 舉行婚禮前並沒有繁瑣的禮儀。在西方的結婚典禮上, 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左邊, 目的是為保護新娘; 而在中國婚禮上, 新娘站在新郎右側, 這是由中國古代的哲學觀發展而來的。在服裝方面, 中國傳統婚禮上, 新郎和新娘要穿紅色禮服, 象徵吉祥如意、日子紅紅火火; 西方婚禮上, 新娘則穿白色禮服, 代表歡慶、童貞。另外, 中國喜歡熱鬧, 所以傳統中國婚禮要敲鑼打鼓、放鞭炮, 還有“ 鬧洞房”、“吃喜宴”等環節; 而西方人注重婚禮的莊嚴、聖潔、浪漫。 (3) 宗教信仰

隨着世界一體化腳步的加快, 中西方宗教文化了解西方人, 同時也可避免產生誤會。中國宗教總體特點是: 關注現實的此岸性; 而西方宗教總體特點是: 超越現實的彼岸性。西方宗教體系的核心是基督教。基督教信奉上帝。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並融合了佛教、道教。從神與人的關係可看到, 中西方的宗教精神迥然有別。西方宗教關注的中心是神。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他親生兒子的血為人類贖罪, 故人類應服從上帝。因為這樣的神人關係, 犯罪感與懺悔成了神人對話的主題。神高高在上, 人類帶着犯罪感向其虔誠懺悔。人類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贖, 才能重回上帝身邊, 即彼岸性。與基督教不同,中國宗教注重世俗生活和現實功利, 即此岸性。人祭拜神充滿了功利, 神只是人為了實現某些目的而臨時討好的對象, 這時, 虔誠的宗教信仰變成了世俗的功利主義。

4、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鬥, 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 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 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 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2) 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 主要表現在: 第一, 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 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 因此, 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鬥, 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不習慣關心他人, 幫助他人, 不過問他人的事情。正由於以上兩點, 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情。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對他人, 對社會是否有用”, 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 主動關心別人, 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 因此, 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 家事私事都願意主動關心, 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閒事” 。

(3) 創新精神與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勵人民開拓創新, 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 走中庸之道,中國人善於預見未來的危險性, 更願意維護現狀, 保持和諧。

(4)個性自由與團結協作

西方人十分珍視個人自由,喜歡隨心所欲,獨往獨行,不願受限制。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複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異,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説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脱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連城:美國人與中國人——中美文化的融合與撞擊[J]。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1 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P69-72 [4]關士傑: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P57-59

中西方文化差異 篇三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餐飲論壇這裏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餐飲論壇是餐飲創業者交流的地方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餐飲論壇是餐飲創業者交流的地方! ER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餐飲論壇是餐飲創業者交流的地方!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裏,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衞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餐飲論壇是餐飲創業者交流的地方!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説,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 1 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着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衞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瞭。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説,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説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説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説:“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裏,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裏的範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暱稱。在家裏,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係,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説“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説“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説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説“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説説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温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 2 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着休閒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着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着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鑑與融合。隨着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湧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衝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髮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佔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誌。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着飲食而湧入中國。隨着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麪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製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於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瞭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於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薰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準。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鑑西方。但無論是借鑑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鑑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鑑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鑑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準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 3 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商務禮儀是長期以來人們在商務活動中形成的一種行為準則。不同國家由於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以及民族主義等的差異,商務禮儀也是既有其國際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異,就必然導致中西方商務禮儀千差萬別。

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速,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經濟摩擦也隨之增多。對於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人來説,熟悉不同國家的禮儀,掌握跨文化交際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現實意義。

一、稱呼方式大相徑庭

雙方商務人士會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瞭解對方的稱呼習慣,就有可能出師不利。一方面,中國人有着強烈的宗族觀念,講求“上下有別、貴賤有分、長幼有序”,並且“貶己尊人”。對自己就是鄙人、拙見、寒舍等,對他人則稱作:貴、您、某某經理,某某局長等。在西方稱呼規則簡單明確,“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頭銜來稱呼別人,即使有也僅限於對皇族、政府上層、宗教界、軍界或法律界人士,比如Prince William(威廉王子)、President Obama(奧巴馬總統)、Father White(懷特神父)等。普通陌生人之間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間則以名相稱,這是關係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現,就連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中國敬老尊老,長者是智慧的象徵。漢語習語中就有很多體現了這一價值觀念,如“寶刀未老、老當益壯、薑還是老的辣”等。對待年長者在稱呼前面或在姓氏後面加上一個“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領導、老同志、劉老、張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於未來,一切向前看,“老”是虛弱、不中用的代名詞,會阻礙社會的進步,稱別人為“老”是一種無禮的表現。因此和年老者談話時應儘量避免提及或以委婉的形式出現,如用senior、elderly,advanced來代替old。

二、時間觀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線形時間觀,認為時間一去不復返。因此,對他們來説時間就是金錢,做任何事都應有嚴格的日程安排,並且將交往對象是否遵守時間當作判斷其個人素質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據。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安排商務會晤至少要提前兩個星期,如果遇到特別重要的事情則至少在2個月前進行預約,到最後一分鐘才聯繫被認為是製造麻煩、甚至是侮辱,並且一般都會遭到拒絕。在商務會談中,他們喜歡開門見山,不喜歡停下來或保持沉默,習慣速戰速決。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推崇環形時間觀,認為時間像圓環一樣能不斷輪迴、重複。因此,中國人安排時間比較隨意,不太重視預約。並且,中國人經商注重關係,喜好感情投資,慢慢和對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更看重長遠的相互信任,故中國人的商業活動時間週期較長。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下,急於進入談判正題的西方人顯示出的無奈和焦慮往往被中方誤認為缺乏誠意;而寒暄的中國人被認為東拉西扯、不務正業。如果不理解這些時間觀念的差異,往往會導致商務活動無法順利開展。

另外,西方人對於工作時間和個人時間有嚴格的區分。如果是工作交往,應選擇在對方的工作時間裏進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選擇在對方下班的時間裏進行。而中國人在時間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後談公事或是上班時間談私事都是尋常 4 之事。

三、飲食各有特色

宴請是一種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方式,東西方的商務人士都樂於此道。但是,中國主人和西方東道主的風格卻截然不同。

首先,飲食習慣的差異。

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中華飲食文化以五穀雜糧等素食為主,夾取蔬菜、米飯的長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國家發達的畜牧業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肉類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帶來分食制。因此,在商務活動中,中方喜歡安排圓桌筵席,與客人説説笑笑、熱鬧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則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甚至喝湯或咀嚼食物都不發出聲音。

其次,中國人宴客講究排場,美味佳餚琳琅滿目,並且不斷勸酒、代客夾菜,只有才能體現出主人的熱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卻崇尚節儉,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會,菜餚道數也不多,而且要儘量吃完,不能浪費。主人也決不會勉強別人,“help yourself(請隨意)”,客人吃多少、吃什麼完全由自己決定,若像在中國一樣客套那隻能餓肚子。另外,在安排菜餚時,必須考慮到西方人的飲食禁忌,他們不吃寵物、動物內臟、頭部、腳爪和無鱗無鰭的魚。而中國人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再次,在宴請禮儀方面,中國以左為尊,西方以右為貴。另外,受舊社會陋習的影響,女性地位總體上低於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顯著;而崇尚騎士精神的西方時刻講究“女士優先”,男士要替身邊的女賓拉開椅子以示尊重。進餐結束後,要等女主人起身離席,其他人方可離席。

最後,地位重要或是關係親密的人士會被邀請到家中赴宴。在西方,上門做客不可早到,因為主人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早到會使主人忙亂不堪。而在中國,客人有時會提前幾個小時到主人家,女士們忙着準備飯菜,男士們則在一起聊天,看電視。席間,西方人會熱情洋溢地説:“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這道菜是精心為你準備的。”而視謙虛為美德的中國人佳餚滿桌還不停地説:“菜做的不好,請隨便吃點”。初來乍到的西方人會很反感:“菜燒的不好,何必請我呢,難道是不重視我嗎?”另外,中國人請客時若食物被吃光,會感覺沒面子,因為這表明飯菜不夠豐盛;而西方女主人見此情景,定會感到歡欣鼓舞。若還剩下不少菜,反而會垂頭喪氣,因為這説明其烹飪水平有待提高。由於中西方宴客有較多的差異,我們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俗,用恰當的禮儀去招待他們。

四、送禮方式天壤之別

送禮是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外商務人士都講究送禮以增進友誼。然而,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禮品選擇及饋贈禮儀上卻各有千秋。在中國,雖然嘴上説着:“禮輕情義重”,但通常都認為禮物越貴重越好,過於簡單或廉價的禮物不僅起不到增進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會得罪人。西方人送禮比較講究禮品的文化格調與藝術品位。如:獻給女主人一束美麗的鮮花,送給朋友一瓶名酒或小工藝品。總的來説,他們不送過於貴重的禮品,但卻相當重視禮品的包裝,以此表示深情厚誼。

各國人們在受禮時使用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中國人會推辭再三,盛情難卻收下禮物後,也會説“讓你破費了”,並且不會當面拆開禮物;恰恰相反,西方人總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禮品,當面拆開且表示驚喜和感謝。他們認為,讚揚禮物宛如讚揚送禮者。如果不瞭解這方面的差異,西方人會認為中國冷淡、虛偽,收了他的禮品就放在一邊置之不理,讓送禮人很尷尬,會認為是你不重視他送的禮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國人會覺得西方人迫不急待,甚而是貪婪,舉止粗野。

五、結語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日趨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們必須正視中西商務禮儀的差異,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同時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這必然要求高校向社會輸送既通曉國際商務規則、又能用英語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涉外活動的人才。要實現該目的,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知識結構,將跨文化知識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拓展學生的全球化思維,培養其跨文化交際實力,從而提高商務交流的效率,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篇四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箇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説“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着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説“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説:“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説:“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説“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鬥,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讚揚者的鑑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

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鬥,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閒事”。

三、社會關係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着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係。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複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係。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麼)?”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麼)?”對於別人的讚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裏”、“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説“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説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着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説:“慢走!”“小心點!”“再

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説:“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1、價值觀差異

(1)性惡與性善: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確的人性本惡論觀點的代表者。基督教主張原罪説,他們的罪先天地來自其祖先--亞當與夏娃“,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輩的罪孽會殃及子孫。)説明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與西方古代哲人相反,中國古代聖人都是“性善論”的代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同的人性論觀點深刻地影響了中西文化發展的道路。西方國家從“性本惡”出發,強調法治,注重管理。中國傳統文化從“性善論”出發,注重人治,強調以德治理。

(2)張揚與謙虛:西方人比較崇尚獨立、自主和個人奮鬥,喜歡張揚個性。當取得成就或榮譽時,一般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悦。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主張內斂,提倡謙虛。中國人常常避免鋒芒畢露,強調中庸,認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聽到外國人誇耀自己某方面做得好時,中國人常用“哪裏哪裏”、“一般一般”等謙虛的回答。這種中國式的謙虛經常使西方人迷惑不解。

(3)個人與集體:西方人比較推崇個人自由,認為“天賦人權”,保護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個人作為集體和組織中成員的重要性和意義是次要的。因此,他們把自我放在了高於一切的地位,崇尚為爭取個人自由而奮鬥,較少因為考慮集體而犧牲個人的自由、權利與利益。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推崇無私奉獻,強調“眾人拾柴火焰高”以及先人後己與公而忘私的精神。 2.、思維方式的差異

(1)思考問題邏輯順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從大到小,地址從國家、省、市、縣、鄉、村等順序,這體現了中國人的整體思維,即自然與人處於一個整體(天人合一),先整體後部分。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是由小到大,由點到面,認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這可以從信封的地址和日期的寫法上得到證明。如:“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是中國的寫法,而外國人寫法則是Changan District,Xi'an,ShaanxiProvince,China.

(2)模糊性與準確性:模糊性是中國傳統思維的一大特點,而準確性是西方思維的一大特點。西方人將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按照時間分得清清楚楚。中國人則不習慣於精確地確定一個詞或概念的所指,而是習慣於在一種動態過程中,根據上下文等語境來確定其所指,例如“:你吃飯了沒有?”“飯”可以指三餐中的任何一餐,但人們往往無須指明,因為從説話

時間就可推知“飯”的具體所指。

(3)直接性與間接性: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對於別人的邀請或問候通

常不直接的回答,而是採用間接的方法給予迴應。尤其是在作否定回答時,通常不給予直截了當的否定回答,因為中國人認為這有傷人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則不同,西方人要是不能參加,他的回答則可能是“I'msorry,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1]

3、社會關係的差異

(1)等級觀念:西方人平等意識比較強而中國人等級觀念比較強。西方的平等意識強調個人競爭之上的平等,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並且不允許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權利。他們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這一點可以從一則英語諺語中證實“:Ifworkinghard,even a cowboycan be a presi-dent.”(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中國人的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比較強,家長制、一言堂等封建主義的特權思想等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2)家庭結構:中國人重視家庭,血緣關係、親情觀念強。家庭結構比較複雜,三、四代同堂是中國傳統的幸福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子女年幼時依賴父母,成年後則對父母負有贍養的義務。哪怕成家立業,另設門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美國式的家庭主要由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構成,家庭結構比較簡單。子女與父母之間沒有太多的依賴性。子女一到成年,就會離巢而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而子女一旦獨立,對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會,一般也不會贍養父母或幾代同堂了。這種做法雖然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相對比較疏遠。

4、生活禮儀的差異

(1)打招呼:中國人的問候語常用:“吃飯了嗎?”、“上哪兒去?”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是這類招呼語不適合用於與西方人打招呼。他們以為你要邀請他們吃飯或干涉他們的個人生活。西方人的招呼用語很簡單,如,“Good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you?”或者“What's up?”等。[2]

(2)讚美與批評:西方人喜歡讚揚別人,被讚揚者總是坦然接受。而中國人受到表揚時總是給予禮貌的否定以示謙虛。西方人對別人的批評總是直截了當,中國人批評別人用婉轉、含蓄等間接的方式進行。 (3)勸告和建議:在中國,對別人的婚姻和家庭狀況表示關心是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而言,婚姻是私生活,別人不應干涉。如果一箇中國人得知其一位美國朋友到了婚嫁年齡而沒有結婚,關心地説“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partner.”(你到了結婚的年齡,應該找個女朋友。)這句關心和建議的話反而使這位朋友很不高興。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建議干涉了自己的私事。

5、詞語文化內涵的差異

(1)習語、典故:英語典故、習語除了來自《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外,許多英語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來自英國文學寶庫,尤其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如“green-eyed”,許多學生翻譯為“綠眼睛”,其實該詞相當於漢語的“紅眼病(嫉妒)”,它來源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奧賽羅》。奧賽羅由於受人間的挑唆,殺害了自己美麗的妻子,製造該慘劇的兇手是綠眼妖魔(green-eyed monster)。再如,中國人以自己為“龍的傳人”而自豪,在中國文化中,“龍”是吉祥、高貴、權利和繁榮的象徵,而在英語中的“dragon”則表示兇殘的動物。 (2)顏色詞:紅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代表着熱情、喜慶、吉利。例如,中國人在其傳統的婚慶日子中就鍾情於紅色,都會貼上紅色的對聯,喜字來慶祝。“紅白

喜事”,“紅運”等詞彙也是褒義詞。另外,紅是漢語中政治色彩最濃的一個顏色詞,是革命、進步的象徵。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產生了不同的與紅色搭配的詞語,如紅軍,紅衞兵,紅色政權等。紅色還可以表示順利、成功等意思,例如,得到老闆賞識的人稱作“紅人”;人的境遇很好被稱為“走紅”、“紅極一時”。但是外國人認為紅色是危險的信號,所有的交通信號燈的紅燈都是警告行人及車輛亮燈時不能穿越馬路的,例如,“be red with anger”(憤怒),“red alert”(緊急警報)。造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於中西國家歷史、地理位置、生活方式、人文社會環境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淵源所造成的。[4]但無論什麼原因,我們首先要承認這種差異,理解認識這種差異,不能用中國的文化思維去理解學習西方的語言以及背後的文化。所以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把文化教育作為基礎來對待,而且也要把能否能理解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作為檢驗英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

中西方文化差異 篇五

東西方傳統文化的美與醜

摘要: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在各種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文化衝突的事例屢見不鮮。因此,我們有必要找出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客觀的認識並分析中西文化差異,這些對我們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身為建築學專業一名大三的學生,徹底剖析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今後的學習生活,課程設計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關鍵字:中西方文化差異

碰撞交流

價值觀

審美觀

語言文化

建築

繪畫雕塑

飲食文化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是優勢民族,也沒有哪一種方化是劣等文化。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傳承至今天仍然保持其鮮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獨特性。因此,我們不能片面的斷定哪一種文化是好的,哪一種文化是差的,這種行為是武斷的。然而,對於中西方文化美與醜的認識,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看法,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種認識和見解都代表着個人的審美情趣。

璀璨的中國文化

燦爛的西方文化

既讓要説中西方文化的美與醜。首先來説一下生活中人們對“美”與“醜”的評價標準。人們對美醜的認識與職業,經歷,文化素養,價值觀等諸多方面有關,一個人隨人生閲歷的增長,對美醜的認識也會發生變化。總結一下,美與醜的關係包括以下幾點:

1、美與醜相對的,缺少了任何一個就沒有了比較。

2、美與醜是個人的審美,並不是所有人的審美。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覺得那些韓劇真心一點也沒意思,金秀賢,李敏鎬一點也不帥,而大多數女生覺得他們很帥。

3、美與醜並不矛盾。因為美與醜有很多種,一個個體上既可以存在美,也可以存在醜。例如一個人外表醜而心靈美。

4、美與醜有區別:因為有區別,我們才能夠分辨什麼是醜、什麼是美,從而有了美、醜這兩個詞。。沒有美何以見醜,沒有醜豈能顯美。這個哲學問題太寬泛了,我在這裏就不展開論述了!

知道了美與醜的評價標準,那麼現在就來談談我對東西方傳統文化差異性的認識和其間美與醜的個人看法,可能有些見解比較偏面,還請大家見諒。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民族知識、經驗、價值、信仰、習慣、制度、宗教、等級和時空觀念的總合,指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整個生活方式。中西方文明在各自的發展歷程中,由於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的不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印上民族精神的烙印,是民族靈魂最生動的寫照。雖然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不同文化愈來愈呈現“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然而千年的文化積澱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中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傳統強勁的連續性決定了二者間在各個維度上的差異都仍然是巨大的。下面我就從從語言文字、建築、繪畫雕塑、飲食等方面具體進行論述。

1、語言文字方面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以漢語和現在國際社會比較流行的英語為例,中國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國人的思考速度快。因為,中國人的“聲音的種類”比美國多。曾有人比較過,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乘法口訣的速度:漢語用了30秒,英語用了45秒。因此,兩人同時背誦乘法口訣。30秒的時候,漢語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語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這裏,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這就説明了:聲音種類多的語言的使用者比聲音種類少的語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話的聲音種類多於英語,所以,中國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國人快。現在,英語單詞的數量,已經超過百萬了。驚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輩子也記不完的。而這些單詞都可以用四千個漢字表達。真慶幸,我們生在中國而不是美國。而且,漢語採用象形會意的文字符號,儘管由於經歷歷史演變而與詞義的直觀聯繫變得模糊了,但仍然留下文字理據性的痕跡。每一個文字背後都隱藏着一段動人的故事。而且,由於漢語獨特的魅力還演變出各種文化,如書法,篆刻,剪紙,服飾等, 剪紙藝術

刺繡藝術

篆刻藝術

服飾藝術 內容非常博大精深,因此,就語言文字來説,漢語相對英語來講具有相當的優勢,真心佩服我們先祖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

2、建築方面

作為一名建築學的學生,我們已經在過去的兩年多的時間裏詳細學習了《中國建築史》和《外國建築史》,我想我們對中西方建築的總體特徵瞭解的還是比較多的。從根本上説,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

西方帕提農聖廟

中國傳統建築

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西方由於崇尚力量,建築總體上都建的雄壯有力,而中國比較注重靈活美觀,所以建築比較輕巧,相比西方比較笨重的形體,我認為中國建築優美的線條,精美的做工更勝一籌。

在造園藝術上,西方古典園林表現為一種人工的創造。園林中所有的景 物,無論是建築物還是山水樹木都有人工穿鑿的明顯印記, 其樓閣亭台排列整齊,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噴泉,,一切都很規整。比較有代表的是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造園手法以幾何直線為主,它與中國古典的皇家園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風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極其講究對稱和幾何圖形化。

凡爾賽宮庭院示意圖

中國古典園林風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園的過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國園林進 行藝術創作的最高原則和審美標準。中國古

典園林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地融為一體, 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利用自然條件, 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現大自然中各種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氣勢。中國古典園林無論是北方御園還是江南私園都很強調順應自然,巧妙設置的山水樹木、亭台樓閣, 顯現出濃郁的自然韻味。所以就造園手法來説,隨讓各有優點,我還是欣賞中國融自然與山水的造園手法

3、繪畫雕塑方面

要談中西方繪畫中美學的差異,必須要從它們的根源説起。中國繪畫脱胎於工藝裝飾藝術,古代中國繪畫三大體系中的院體畫、文人畫、民間畫都不同程度地傳承了裝飾藝術的典型特質,即平面性與裝飾性的審美趣味,畫者將表現對象依照自己的理解進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寫實的準確性。而西方繪畫則溯源於古希臘藝術,古希臘人善於捕捉微妙的比例關係,精於數學與哲學,力求明白準確,追求心靈健康與肉體完美。他們的藝術也力求逼真、寫實與理想的結合,從他們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這點:雕塑多以最美的人體為摹本,表現自編神話中的眾神,形體極為精準,比例亦臻於完美。如柏拉圖所説:“藝術是摹本的摹本”。

於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繪畫中最本原的美學差異:寫意與寫實。

中國繪畫偏於精神性的寫意,表達了畫者對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現物象最本質特徵,並進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於畫本身的表達與技法,物象

中國水果畫

西方水果畫 作為抒情的媒介表達着作者的而西方繪畫則偏於寫實性地再於構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畫家層物象才能體味畫家深藏的內心世界。而且西畫常以故事性或場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

就這兩種風格而言,我個人都很喜歡,但中國畫缺少明暗關係,畫出來的人物山水都是平面化的,西方畫透視學的應用使其更具有體型感,學了建築

中國人物畫

西方人物畫

以後,特別是學了素描,水粉以後,我更喜歡西方的那種畫風。但是畢加索的抽象畫雖然被公認為傳世之作,也許由於自己藝術修養不足的原因吧,個人完全欣賞不了,自然覺得沒意思。

雕塑藝術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近代,雕塑的創造都體現着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類主動的創造行為。從古希臘創立並奠定了以人為主題的雕塑形式後,一直到現代雕塑興起的2500年

精神境界與人格追求。現對象,往往表

達重的精神表達,要透過層中,人像始終佔據着雕塑題材的主導地位,湧現出眾多優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單人的也有組合的,動作姿態豐富多彩,這與古希臘“人,乃萬物之尺度”的觀

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聯繫。相比之下,中國的雕塑顯示了題材廣泛的特點,不僅有人物,動物,虛構的動物(龍、鳳、麒麟等),人與動物的合形(女媧、伏羲的人首蛇身),還有山水樹林,雲朵霧氣,神話傳説,歷史故事,生活場景,以及大量動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藝術中,各種題材並無明顯主次之分,也

西方雕塑

中國佛像 無主輔之別。只是到了後期,特別是宗教雕塑興起後,人像才得以充分發展。若單獨一人像來説的話,我認為西方的雕塑表達的人物思想更深刻一些,人物刻畫的比較細膩,相對來首有較強的表現力。

4、飲食方面

吃中餐時,圍坐在餐桌旁的進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據各自的喜好選取相應的飯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種飯菜都不屬於任何一個食客,大家為了相同的目的在同一張餐桌旁,面對相同的飯菜各取所需,解決飢餓問題和生存問題。筷子的發明是我們祖先的又有一個創舉。筷子利用槓桿原理夾取食物,可以促進手、眼協調能力,強化手的精細協調動作,促進視覺發育,還有健腦益智的作用,相比西方的刀子叉子要更方便的多。所以説筷子文化相對於西方的刀叉文化要先進的多。然而吃西餐時,每個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飯菜,不同的飲食文化,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結束語:中西方傳統文化的美與醜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美與醜,對中西方文化美與醜的認識,更多的反應了一個人的審美價值。現在隨着中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世界成了一個地球村,在面對文化差異這個問題都要採取積極的態度。還是那句話,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是優勢民族,也沒有哪一種方化是劣等文化,為了促進交流,我們都要對中西方的文化進行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