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表現及原因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8W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表現及原因論文精品多篇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表現及原因論文 篇一

一、文化的現代含義

“文化”一詞,對它的定義有好幾十種,這説明文化這個概念的複雜性。要對其內涵進行解釋,存在着一定的難度。從文獻的記載看,“文化”一詞,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出現,最初的意義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現代意義上的“文化”一詞是從日語借來的,日文譯自拉丁文的 Cuhura,現在的英文是Culture。“文化”這一術語,是19世紀中葉才在人類學著作中起用。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的定義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習俗和任何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後來,美國的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進行了補充與修正,增加了“實物”與“價值觀念”。文化是個龐雜的系統結構,包含許多的組成部分。本文將文化系統的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再依據層次中的內容,論述文化的差異表現並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表現

(一)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術及其物質產品,如生產和交通工具、服飾、居室建築、飲食和其他人類行為的產品等,是人類適應和改造環境的基礎。

1、居室建築。中國文化重人與自然的結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重物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兩者在建築方面的差異主要有三點:首先,在製造空間的方法上。在西方,確立室內的空間,牆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牆體確立空間,在上面加頂,覆蓋起來;在中國卻相反,屋頂變成了重要的構造空間元素,通過柱子的支撐確立空間再填充牆體。其次,空間本身的狀態。西方強調積極的空間感,發揮建築物本身的的內部空間;在中國,則強調相對消極的空間狀態,注重建築物周圍的外部空間。最後,中國的建築風格與特點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西方的建築風格卻大加盛行。由此可知,中西方由於民族風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種種差異,造成了建築風格的迥異。

2、飲食習俗。西方的烹調傾向於科學,多從營養學的角度去考慮菜餚的結構和食品的成分,這一飲食習慣與西方的整個哲學體系相適應,但形而上學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飲食文化的發展。例如,西方很講究餐具、服務、菜之原料。但不管怎樣的豪華與奢侈,從紐約到洛杉磯,牛排的味道幾乎是一樣的。中國的飲食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有時更是追求一種“意境”,把“色、香、味、器、形”完美的融為一體。

如果説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體統。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由於歷代強烈的大一統精神和嚴格的等級觀念,中國服飾不是自由與靈性的體現,而是等級和禮度的象徵。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類調節內部關係,更有效地協調行為去應對客觀世界的組織手段,包括所有制、管理機構、監督和制裁機構以及適應人際關係的行為模式等。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古希臘羅馬,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以及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財富。由此可以理解西方歷來追求的自由與民主,形成了私有制的所有制形式,民主的政治選舉制度。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為核心,並延續兩千多年,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以至文化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指人類認識主客觀關係並進行自我完善和價值實現的手段,包括哲學、藝術、倫理、習俗、宗教信仰等。

1、音樂繪畫。音樂方面,中西方音樂的差異都有各自的淵源,中國音樂注重情韻,西方音樂注重和諧。原因在於,西方的和諧來源於古希臘羅馬的數理的協調性;而中國的情韻可追溯到先秦諸子的哲學,《詩》三百的風雅。繪畫方面,西方講究透視法,用線條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空間。西方的寫實主義尤擅長此類方法的創作,給人以逼真的感覺。中國繪畫講究“形神兼備”,重主體精神的抒發,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畫家自己的主觀因素相融合,創造出具有深刻內涵美的形象與意境。

2、宗教信仰。西方的許多國家,尤其是英美,人們多信奉耶穌,語言及日常習俗都深受影響。宗教的文化的“三位一體”確定了“三”的神祕文化內涵,人們常常認為單數吉利。在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造成中國人講究現實利益的文化心態,其宗教信仰也多謀求對現實的生產和生存現狀有直接的庇佑,因而中國人崇尚多種信仰。在中國人眼中,物物是神,處處是神,時時有神。加之儒學的深刻影響,形成了儒、釋、道三大教派。

3、思維方式。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具體與抽象的差異,反映在生活態度上則認為西方人注重實用,講理,講形;中國人則多少偏重精神感受,講情,講趣。此外,中國重視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而不像西方把研究對象從錯綜複雜的聯繫中分離出來。

三、結語

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的抗衡。本文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論述了差異的表現,原因的分析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當然,這樣的研究要納入跨文化交際與語言習得中,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表現及原因論文 篇二

【摘要】:中西兩家因為深受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和各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從而導致兩種不同文化的產生,餐桌禮儀文化業因此應運而生,餐桌禮儀文化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每種民族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着重論述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文化上的差異,剖析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淵源。

【關鍵詞】:餐桌禮儀 文化 差異

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儘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隻小麪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髒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後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後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淨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着麪包卷,或一塊麪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裏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儘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説“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台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後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裏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儘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後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後,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禮儀及應注意的問題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在中國圓形餐桌頗受歡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並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等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隻碗;右面是一組子與 湯 匙,分別 放 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 式 場合上,會出現 餐巾,主要 放 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於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嚐,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嚐。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如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乾淨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叉,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裏不停翻 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儘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後,將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儘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為自己斟。當別人為你斟茶,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一)就座和離席

1、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後,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

3、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

5、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枱入座。

6、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髒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漬。

2、必須等到大家坐定後,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應攤開後,放在雙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帶,或掛在西裝領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禮儀

1、入 座 後 姿 式 端 正,腳 踏 在本人 座 位 下,不可任意 伸直,手肘不得靠 桌緣 或將 手放在鄰 座椅背上。用餐時須温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 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

尤其要招呼兩側的女賓。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説話。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盤夾取菜餚。必須小口進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嚥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2、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系滾燙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沖涼。送食物入口時,兩肘應向內靠,不直向兩旁張開,碰及鄰座。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時,均應避免跟人説話或敬酒。需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就食物。食物帶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則湯汁滴在桌布上,極為不雅。切忌用手指掏牙,應用牙籤,並以手或手帕遮掩。

3、免在餐桌上咳 嗽、打 噴 嚏、嘔 氣。萬一不禁 了,應説 聲“對不起”。酒宜各 隨 意,敬 酒 以禮到為止,切忌勸 酒、猜 拳、吆 喝。如餐 具墜 地,可請侍者拾起。有意外,如不慎將 酒、水、湯計濺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賠罪,反使對方難為情。如欲取用擺在同 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調味品,應請鄰座客人幫忙傳遞,不可 伸手 橫 越,長驅 取 物。如 系 主人親自烹調食物,勿忘予主人讚賞。

4、吃到不潔或異味,不可吞入,應將入口食物,輕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盤中。倘發現尚未吃食,仍在盤中的菜餚有昆蟲和碎石,不要大驚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輕聲告知侍者更換。食畢,餐具務必擺放整齊,不可凌亂放置。餐巾亦應摺好,放在桌上。主食進行中,不宜 抽 煙,如 需 抽 煙,必須先 徵 得鄰 座的同意。在餐 廳 進 餐,不能 搶 着付帳,推拉爭付,至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搶付帳。未徵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帳。進餐的速度,宜與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5、餐桌上不能談悲慼之事,否則會破壞歡愉的氣氛。

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禮儀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東方人進餐時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進餐時則要用刀叉。進餐時,餐盤在中間,那麼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盤子的右邊,叉子放在左邊。一般右手寫字的人,飲用西餐時,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來端。在桌子上擺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過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須在擺放的刀叉用完後隨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刀叉是從外側向裏側按順序使用(也就是説事先按使用順序由外向裏依次擺放)。進餐時,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雙成對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湯時,則只是把勺子放在右邊——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蠣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蠣叉食用。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而決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

喝湯時,要用大號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時,則用小號為宜。

吃西餐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個人都可從大盤裏取用的話,那麼一定有備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進口,而應把食物剷起入口。美國人食用肉類有時先用刀把肉切成塊狀,然後用叉子送進口中;而歐洲人一般是邊切邊吃,而且是剷起來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麪條時,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麼用右手來握叉倒是簡易方便的。沒有大塊的肉要切的話,例如素食盤,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麼,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來進餐。手裏拿着刀叉時切勿指手畫腳。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在餐桌上進餐,一邊要享用美食,同時大家當然也要開心暢談一番。但手裏拿刀叉時切勿手舞足蹈地談論,也不可將刀叉豎起來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聲喧譁,這會讓人感到膽戰心驚, 實際上這種危險的舉動的確對人對己都是一種威脅。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禮節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險的。

下面我介紹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禮儀:

(一)訂餐準備

作為主人,選擇預定餐館當然是您的職責。應當至少提前一刻鐘到達餐館,做一些準備工作。如告訴餐館您是這次宴請的主人,並請求餐館不要把宴請的帳單拿到餐桌上,這樣也顯得對客人的尊重。試想一想,當服務員把帳單拿到餐桌,且不説客人不會去拿宴請的帳單看花費多少,但總讓人感覺到心裏不舒服。提前到達餐館後,您也可以有時間歡迎客人的到達。當您的客人到達時,您在餐館歡他的到達,一方面客人很高興,因為客人獲得了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您的主人地位,客人如同到達您的府上。如果因種特殊原因,如突然出現堵車等突發事情,您不能按時到達餐館,您應當立即通知您所預定的餐館,告訴餐館您的客人什麼時候到達,客人的長相等,以便使您的客人落座,不要使其失望。同時,儘快與您的客人聯繫,告訴他您馬上就到,請不要着急。

(二)祝酒

酒,是宴會不可缺少的飲品。在中國,特別是好朋友見面後,共飲幾盅白酒,才能表達好友之情。特別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見面,不喝醉似乎不顯真情。這是中國的餐桌文化。西方的餐桌文化與此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宴會上所選擇的飲品由客人自己選擇。一般來説,在中國,除了開始主人致祝酒詞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會那樣“打通關、划拳”也要不斷的輪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熱情。因為我們中國人認為,喝悶酒,憋的慌。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與之相反。在宴會開始,在主人致祝酒詞後,不要不斷向客人祝酒。如果不斷輪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會覺得不舒服。在中國,祝酒後,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飲幹。因此我們稱“乾杯”。在西方,當祝酒後,只是稍喝一口,並不飲乾杯中物。這樣才顯得文雅。

(三)進餐

進餐時,不要張大口咀嚼;喝湯時也不要發出“茲茲”的響聲,這些都是一些不禮貌的行為。這與我們中國的禮儀相同。在我們的中餐中,主人為了顯得自己對客人的熱情,時常會不斷給客人夾菜。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篇三

摘要:

以英、漢兩種語言的形式和表達習慣為切入點, 進一步印證薩皮爾—沃爾夫假設有關語言決定思維並影響思維的基本結論。在二語習得中要注意兩點:其一, 通曉外語首先要精通母語;其二, 中西各個領域長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從思維到行為上漢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國人, 其前提是精通雙語。

關鍵詞:

語言; 思維; 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比較;

中西文化比較的根本應是透過眾多中西文化差異的表象, 挖掘出這些差異的本質, 如是, 才有益於更準確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較這一內涵豐富、紛繁複雜的課題。由此, 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問題是中西文化比較之源, 換言之, 有關中西文化比較所有問題的研究, 都可能歸結到兩種語言及每一語言對各自使用者思維的影響這一維度上。

一、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語言決定論”由薩皮爾提出, 指出語言不僅反映文化與行為, 而且與思維模式互相影響, 並由此得出“語言決定論”的結論, 認為語言決定思維模式, 語言的用法或結構會反映出人類的習慣或模式。“語言相對論”是薩皮爾的學生沃爾夫提出的, 認為語言不僅影響思維, 也同時影響認知。薩皮爾—沃爾夫假設提出迄今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一直以來, 學界對該假説的評價眾多, 批評之聲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對象迥異, 自然難有定論。不妨以漢語、英語兩種語言的差異對其使用者思維方式的影響為例, 來探討薩皮爾—沃爾夫假設的理論解釋力。

1。 漢、英語言形式的差異對思維的影響

(1) 文字起源的差異。漢字源於象形文字通過其字形可引發意義上的聯想。因此, 漢語有助於使用者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英語屬於拼音文字, 字形和意義沒有直接的聯繫。為了清晰地表達思想和傳遞信息, 詞與詞之間需要形成特定的語法邏輯關係。因此, 對某一概念的認識必須遵循由定義到推理的思考過程, 這就促進了英語使用者抽象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2) 語言結構的差異。英語隸屬印歐語系, 漢語則屬於漢藏語系;英語結構緊湊, 漢語結構鬆散。英語中頻繁使用關聯詞, 句子是由各種連接詞銜接而成;漢語中則很少使用關聯詞, 句意的通順依靠意義的連貫, 依靠體會和領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見, 英語語言結構呈現的是分析思維, 亦即邏輯思維;而漢語結構呈現的則更多是關聯思維而非分析思維。

2。 漢、英語言習慣的差異對思維的影響

(1) 複合句語序的差異。英語注重形合, 即側重形式, 注重結構嚴謹, 因此, 英語複合句的語序表現為以謂語動詞為軸心, 運用各種形式的關聯詞, 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謂結構前後, 呈現出由中心詞向外擴展的空間圖式;而漢語則體現為意合, 其複合句的語序多遵循時間順序或事物發展過程, 體現為句子形式和表達內容的一致性。英、漢複合句語序的不同, 反映出的是英語的分析與邏輯思維和漢語的直覺思維之間的差異。

(2) 敍事順序的不同。漢語敍述和説明事物的習慣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局部, 其思維方式表現為發散型思維;英語敍事和説明事物時習慣於從特殊到一般、從個體到整體, 其思維方式表現為分析性思維。

(3) 語態使用的差別。英語的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同等重要, 句子主語的選擇也不侷限於人稱主語;相反, 漢語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稱作主語, 以使用主動語態為主, 大量的被動句都習慣以主動形式表達。英語、漢語語言表達在語態使用習慣上的不同, 體現在思維上就是英語重邏輯、重客觀思維, 而漢語則重主觀思維。

(4) 語篇展開方式的差異。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呈直線型, 英語段落通常以主題句開頭, 直截了當點明段落的主題, 接續的各句都圍繞該主題展開, 屬於典型的演繹與歸納型段落, 而漢語的篇章發展呈螺旋型, 篇章的主題絕大多數不通過直截了當的方式點明, 而是從各種角度間接闡述出來,習慣於先分後總, 先因後果。英、漢語言語篇展開方式的不同, 表明英語思維是線性思維, 而漢語思維則是螺旋式思維。

3。 語言對思維的影響

基於前文對英、漢兩種語言之間語言形式和語言習慣的差異所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差別的比較與分析, 不難發現漢語的象形文字和英語的拼音文字從本源上決定了分別以漢語和英語為本族語的中國人與英、美等西方人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發的形象思維、關聯思維、發散思維、主觀思維或直覺思維、螺旋式思維等, 都在漢語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體現;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帶來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分析性思維、線性思維等, 也都在英語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證。由此看出, 至少就漢語、英語而言, 薩皮爾論述的“語言決定思維模式”不無道理。此外, 英、漢兩種語言的語言形式及語言習慣對各自使用者思維的影響, 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 語言決定思維也影響思維。

二、中西方語言與思維之比較

中國哲學方式偏好運用直覺體驗的方式去獲取和傳達涵蓋力極強、極靈活、為認識主體留有極大領悟空間的認識成果。西方的哲學思維則希望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去獲得和傳遞精確可靠穩定的知識, 因而它重視規則的縝密, 力求避免認識主題理解和闡釋對象時的任意性, 重視認識的客觀性和同一性。

1。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

美國語言學家C·克拉姆契曾經指出:“語言表達着、承載着, 也象徵着文化現實, 兩者不可分。”美國人類學家E·薩皮爾強調, 語言不能脱離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載體是語言, 語言反映着文化。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創造的精神財富, 也有自己的獨特歷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等。這些內容反映在語言中, 又通過語言予以表達與傳播。不同民族的語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現形式和內容, 反映出的不僅是各自語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 更是其觀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維模式及行為模式。

2。 中西文化差異更多源於英、漢語言之差異

文化差異的各類具象表現, 大多可歸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中國傳統思維注重實踐經驗, 因而藉助於直覺體會, 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 即“以經驗為基礎, 通過由此及彼的類別聯繫和意義涵攝, 溝通人與人, 人與物, 人與社會達到協同效應。”中國人對事物的認識只滿足於對經驗的總結和對現象的描述, 而不追求對感性認識的深層思考與對現象背後事物本質的哲學思辨。這種思維機制與生活保持着直接聯繫, 不向分析判斷的抽象思辨發展。大自然呈現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個感性的現象世界, 不可分析, 只可感覺。而西方思維則具有濃厚的實證、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們在自然界的各種觀察和實驗中滲透着理性思維與哲學思辨的成分, 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礎上, 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對世界進行了解説。

基於薩皮爾—沃爾夫假設的“語言決定思維也影響思維”的理論, 比照兩位學者總結的中西文化思維差異與前文探討的英、漢語言不同引發的各自使用者思維方式的具體差異, 可以推論, “固定的思維模式”或“不同思維方式”主要源於語言的不同, 也就是説, 中西文化的差異更多地源於英、漢語言之差異。

三、結論

不同語言使用者因語言不同而存在思維模式的差別, 思維模式的差別導致行為方式的差異。沃爾夫認為:“我們關注的個體思維過程只能通過對該個體所説的語言進行深入的研究來確定。”所以, 中西文化比較應從語言比較入手, 語言差異應該是中西比較的始點也是歸結點。呂叔湘先生曾指出:“對於中國學生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儘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 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因此, 在二語習得中要注意兩點:其一, 通曉外語首先要精通母語;其二, 中西各個領域長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從思維到行為上漢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國人, 其前提是精通雙語。

參考文獻

[1]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3]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4]HOFSTEDE ures’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Thousand Oaks, Cliffth:Sage Publications, 2001.

[5]B·L·沃爾夫。論語言、思維和現實[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篇四

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現象,闡釋中西方文化交際差異產生的原因,由於中西方文化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社會行為規範等方面存在着差異,這是由於交際者對這些差異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必須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注重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差異;文化背景

一、常見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現象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產生的相互作用。近年來,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漸深入,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強,跨國界、跨種族、跨文化的經濟與社會交流迅猛發展,因此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於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們交流時衝突時有發生。常表現為:

(一)問候語的差異

在中國,普通老百姓見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説“你吃了嗎?”“幹嗎去?”等來問候對方。對中國人來講,這是普通又隨便的問候話,但西方人聽了迷惑不解,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吃不吃飯、我幹嗎去和你有什麼關係”。在英語中,通常以時間進行問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簡單地問候對方。

(二)隱私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初次見面常會問詢對方的年齡、職業、婚姻狀況,甚至收入,在中國,這是人們之間表達關心的常見方式。然而,在西方,人們則認為侵犯了自己的隱私。而西方人則講究個人空間,注重個人隱私,不願讓別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於中西方隱私觀念的差異,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時會發生衝突。

(三)時間觀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要想拜訪某人,必須提前邀約,需要説明拜訪的時間、地點和目的。但在中國,人們無提前邀約的觀念,隨便串門,擾亂別人的生活秩序的行為較為常見,這説明中國老百姓的時間觀念不夠強,使用時間上具有普遍的隨意性。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較強,人們都對時間做了精心的計劃與安排,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

(四)餐飲習俗的差異

在西方,若要宴請賓客,主人通常會提前兩週發出邀請函,客人們會提前三天答覆是否邀約,以便宴請的主人準備適量的飯菜。在就餐時,主人不會多説勸酒話,常説“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誠摯邀請完,然後就將注意力轉到談話的主題上。而在中國,由於人們喜歡謙虛禮讓,即使心裏已經接受別人的邀請,還是要表示出推辭一番。在中國人宴請賓客,即使主人擺滿一桌美味佳餚,也總習慣講幾句“招待不週”等客套話。就餐方面的差異,是因為在西方人們不喜歡含蓄表達,講求尊重個人權益,注重個人空間。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際實際場景中常見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只有我們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產生跨文化交際衝突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衝突現象的原因紛繁複雜,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必然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異,甚至是衝突,產生這些差異與衝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直覺、整體、圓式為特徵;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點。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人進行對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思維定式。追根溯源,我們發現思維定式往往會忽視具體個體事物的差異,誇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羣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伴有感情色彩,並帶有傾向性的固定看法,會直接造成交際障礙,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二)價值取向不同

根據美國人類學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論,人們的行為規則、思維方式、道德標準、處世哲學等無不受到所在羣體價值觀的影響與作用。人們在實際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無意識地習得了自身羣體固有的文化的觀念,成為該羣體人們的處世哲學、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可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判斷標準。以中西方文化為例,在我國文化中,中國人推崇謙虛禮讓,追求隨遇而安、隨波逐流,不喜歡個人出風頭,不愛爭強好勝。而西方文化則推崇個人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和個人為中心的思想根植於他們的頭腦中,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與判斷,喜歡憑藉自己的個人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

(三)社會行為規範與處世哲學不同

社會行為規範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在交流時,經常會出現用自身所在的社會行為規範和處世哲學來判定對方行為的正確與合理,由於雙方的社會行為規範存在差異,同一社會行為常會產生誤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後果。比如在中國,人們輕拍小孩子的頭部,這一行為表示友好、關愛的意思,但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行為。所以説,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恰當的行為規範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人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衝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會產生誤解、不快、關係緊張,甚至還會發生嚴重的經濟後果,這些問題都是源於交際雙方不瞭解文化差異造成的。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建立良好的習俗差異意識,儘量避免交際中產生誤解或衝突。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8(6):121-123.

[2]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3]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J]。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22(4):279-282.

[4]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衝突”[J]。綏化師專學報,2003(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