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85K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新版多篇】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 篇一

【摘要】英語除了是一門科目之外,還是一種語言。中西方在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讓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英語知識水品,也能夠了解西方的文化,從而更加準確的使用英語。本文針對如何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國小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差異:

前言:語言和文化之間有着非常密切的練習。語言是傳承文化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有了語言的靈動性則變得更加豐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在文化、習俗、思維方面都有一些不同。學生如果不瞭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則不能夠徹底的理解英語知識,同時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採取有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認識文化差異,遵守客觀規律:

中西方在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性,使得英語和漢語在文化內涵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客觀規律,不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英語知識,還要使學生了解這些知識背後所隱藏的文化,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會學習很多關於動物的詞彙,但是中西方對於同一種動物會賦予不同的含義[1]。比如,對於“狗”這種動物,中國文化中一般用狗來表示貶義,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勢”等,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狗在大多數時候都表示褒義,用來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賴的人,如“a lucky dog(幸運兒)”“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渡過難關)”,an old dog(老手)等。在中國文化中,“貓”代表了正義和勇敢,在很多動畫片中塑造的貓的形象都很機智並且樂於助人,而在西方國家,貓則代表着愚蠢和懶惰,如“copy cat(盲目的模仿者)”“as sick as a cat(形容某人病的很厲害)”“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熱鍋上的螞蟻)”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為學生滲透類似的文化差異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所學的內容。

二、重視文化差異,拓展教學內容: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在新版的教材中越來越重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編寫新教材時也適當的穿插了西方的文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這些文化內涵挖掘出來,使學生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更多的瞭解,並且能夠在交流中正確的運用這些文化知識。

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學生在稱呼教師時,不論教師的性別和年齡是什麼,直接用形式加上老師就可以了。而在西方文化中,學生稱呼男老師要用“Mr”,稱呼已婚的女老師要用“Mrs”,並且要加上丈夫的姓氏,稱呼未婚的女老師要用“Miss”,對於婚姻狀況不明的女老師可以成為“Ms”。教師在學生學習英語的啟蒙階段應該堂學生認識到這些文化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使學生學會用英語正確的稱呼自己的老師。另外,中西方在節日方面也會有不同的習俗,在中國最主要的節日是春節,而在西方國家則比較注重聖誕節。在西方國家的節日到來時,教師可以將教室裝點成節日的氣氛,並且帶領學生體驗西方國家在過節時的風俗習慣,使學生通過切身感受來體驗中西方在既然日方面的不同。同時,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也是不同的[2]。在中國,吃飯的時候一般都有很熱鬧的氛圍,大家在餐桌上交流談心或者相互夾菜,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菜都放在桌子中央一起分享。而在西方國家,吃飯的時候都比較安靜,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實物,專心致志的用刀叉享受自己盤子中的美食。在學習與餐桌禮儀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西方國家用餐時的圖片或者視頻,並且教學生如何正確的使用刀叉,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三、豐富教學手段,培養文化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逐漸向學生滲透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比如,在涉及到打招呼用語、讚揚他人的用語、表示感謝的用語等方面的知識時,教師都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做適當的拓展,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之前,教師要進行認真的備課,將教材中包含的文化知識挖掘出來,並且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來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3]。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在圖文並茂的情境中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比如,在學習與顏色有關的單詞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討論一下中西方在顏色文化方面有什麼不同的認知。在學生討論之後,教師要為學生做出總結,並且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直觀的展示出來。如,中國人認為紅色是吉祥、喜慶的象徵,在節日中經常用紅色的裝飾品來裝點節日的氣氛,而在西方國家,紅色則被認為是危險、戰爭、流血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中,白色被認為是失敗、死亡以及愚蠢的象徵,而在西方國家中,白色則代表誠實、純潔和幸運。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結論:總而言之,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學生學習的英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國小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的滲透,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懂得英語,學會運用英語,促進國小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 篇二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並加以調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舉例説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表現並分析其成因,介紹了中西方教育教學模式的差異,提出了英語教學中消除中西文化差異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英語教學;西方文化;衝擊與調試: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與原因:

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1)個人隱私。對隱私的認識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具體表現。西方社會中,公民個人的隱私不願被人公開和干預,如年齡、收入、婚姻等,這些在英語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涉及。我國的社會文化是關懷式的,彼此關心和互相幫助是一種美德,與別人分享生活瑣事和討論工作也是一種友善的行為。

(2)感情表達。社會文化的形成受到當地民族、風俗、禮儀和交流方式的影響,表現出不盡相同的特點。在表達感情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也很明顯。西方人坦誠直率,中國人謙虛謹慎。中國人認為與人交往要謹言慎行、謙虛禮貌,交流過程中會注重委婉和含蓄。比如當別人對自己表示感謝或讚揚時,我們一般會説“不客氣”“沒事”等,這是謙虛謹慎的表現。但在西方文化中,謙虛的表達會引起對方的誤解。比如在英語交流中,如果對方説“你的英語很流利”,按照中國文化的理解會回答“我講得非常一般”,如果對方是西方人會認為這種回答是對他判斷力的質疑。

(3)交流稱呼。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對他人的稱呼會根據兩人之間的關係來確定,比如對家人不會直呼其名,工作中的交流會使用“姓+職務”的方式來突出對方的社會地位,表達尊敬之情等。但在西方文化中,較為熟悉的人彼此之間的稱呼一般使用對方的名字,在正式場合或書面則使用對方的“Mr/Mrs+頭銜的方式”。

2、造成文化衝突現象的原因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社會形態、思想意識、歷史背景都是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要想在英語教學中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衝擊並加以調節,就必須認識到文化衝突現象產生的原因。

(1)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中西方文化衝突的主要成因。西方文化對邏輯思維較為認可,習慣用理性的思維來分析和處理事務;中國文化講究中庸之道,思維方式更傾向於感性,交流過程中要考慮對方的立場。思維方式不同就會導致為人處世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思維方式的轉變,防止出現“中國式英語”。比如要表達“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應使用“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而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2)社會行為規範的差異。社會制度、法律、民族、宗教等社會行為規範都會造成文化的差異。中西方的社會制度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也不同,因此會產生較大的文化差異。比如在中國輕拍兒童頭部是一種表示友好的行為,但在西方社會這是對兒童的不尊重,會引起對方父母或其他家人的憤怒。在西方,人們的家庭觀念不強,就算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也要給對方留有一定獨立的空間,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是相對自由和寬鬆的,親屬之間的交往也較少;但在中國,親戚之間的交往頻率和親疏遠近直接掛鈎,社會提倡大家庭之間的互敬互愛和彼此依靠。這些都是由於社會行為規範而造成的文化差異。

(3)價值取向的差異。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是私有制,保護公民個人的利益,提倡個人的價值。西方文化認為社會的生產力和人的生活水平都取決於個體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中國文化恰恰相反,更加註重社會的整體進步,強調羣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認為個人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價值取向的差異會導致文化衝突的出現,中國文化認為個體應該謙虛謹慎、隨遇而安,否則會被“槍打出頭鳥”,正所謂“行高於眾,人必非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和諧思想;但在西方文化中,“隨遇而安”被認為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代表着懶惰與無能,人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二、中西方教育差異的具體表現: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就會導致教育形式的差異。中西方教育在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材編寫和培養目標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首先是班級容量的設定,國內常見班級容量是50-60人,歐美學校普遍採取20人左右的小班上課,這兩種班額的課堂活躍度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中國教育的課堂氛圍相對固化,以教學為中心,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要形式;西方教育的課堂氛圍較為隨意,教師講授環節的時間較短,一節課的主旨內容講完後,學生會進行集中討論,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探索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導向,因材施教的啟發式教學模式。

中外學者對大學教育的組織和方法都有各自的見解,也在不斷交流中取長補短。西方教育學認為,大學階段的學習就是一羣年輕人在一起發揮創造力和產生能夠使他們終身受益的智慧的過程。他們認為,大學教育工作者應該為年輕人創造一種更加高效的激發智慧和創造力的環境。中國的大學教學工作與西方差異較大,沿襲着以傳播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做好筆記寫好作業,考試取得好成績,畢業取得文憑找工作或升學。這是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一般模式。中西方的大學教育模式差異是在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社會生產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中國的大學生理論知識紮實,但缺乏創造力和創新意識;西方的大學生追求創造力,但同時也普遍存在自由散漫地問題。在英語教學中,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差異,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也不能無視西方文化的差異,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英語能力提升為教學目標,消除西方文化的衝擊並加以調試,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三、英語教學中消除中西文化差異的幾點建議:

英語教學中消除中西文化差異,關鍵是要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明確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生活習慣等,然後換位思考,從而利用英語傳遞信息,這樣才能將語言工具運用得更加得當。

1、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史。歷史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了解西方社會的歷史可以有效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瞭解,可以有效避免文化誤解和偏見。比如在學習西方節日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拓展一些節日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故事或神話故事,包括聖誕節與基督教的關係,聖經中記載的宗教故事等。學生在瞭解聖經後,對一些文章中出現的單詞就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Jesus(耶穌,聖經人物)、Christ(基督,聖經人物)、Chirsmas(慶祝耶穌的降生日,羅馬神話)、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五月花號船的故事)等。這些根據歷史事件而形成的節日,都是西方文化傳承的代表。瞭解這些故事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對比我國春節的一些民間習俗(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年夜飯等)的由來和發展過程。中西方文化雖然有差異,但人們在節日中的情感是相通的,中國人過春節是為了辭舊迎新,代表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西方人過聖誕節和感恩節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從表達心情的詞彙就可以看出,如“full of joy”“andgaiety”“love and laughter”等。學生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並加以調試後,教材中這些詞彙和語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2、鼓勵學生提高知識儲備。教師要鼓勵學生閲讀課外讀物、觀看影視作品、利用網絡獲取相關資料等,以求達到加深對西方文化認識的目標。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前和課後安排課外讀物和科普資料給學生閲讀,如外文小説、詩詞、散文、電影、歌劇等。這些課外資料形象生動,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去了解西方社會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社會制度和生活習慣,這些都是有效消除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手段。比如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有很多有關顏色的衍生詞彙用法都是作者獨創的,如in the red(負債)、white lie(善意的謊言)等。這些詞彙都是莎士比亞本人獨創的,如果不瞭解他的作品和歷史背景,是無法理解這些衍生詞的使用方法的。在中國文化中,也有一些詞彙是在某個歷史時期或影視作品中出現後才形成的,如小強(蟑螂)、學霸(學習成績好的人)等。這些課外讀物和媒體作品都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對英語發展歷史背景的認識。另外,英語本身也在不斷髮展,特別是在報刊、電視、網絡中會不斷派生出新的詞彙,如walk on air(非常高興)、on the ball(勤奮)等,這些也需要學生在不斷接觸外文資料的過程中去掌握。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 篇三

[摘要]: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對語音、詞彙等方面教學,還要加強對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的內容,才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真正運用較地道的英語進行交流。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瞭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着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係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瞭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讚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説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er 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着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説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迴”、“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説必然是雲裏霧裏,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温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户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裏去”;而外國人則説“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着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瞭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彙“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藴。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着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遊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遊中,我們的這位導遊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裏,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瞭解。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 篇四

中西方之間有着較大的文化差異,在語言習慣、語法結構、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着較大的區別,在國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性,針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教學,將中西方文化差異運用到英語教學中。

古往今來,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離不開言語這個傳播媒介。作為一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漸漸地領會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眾所周知,學生總是對外來事物充溢獵奇,屢屢觸及到異域風情與人文風俗等學問解説時,學生們總是興高采烈,就連平常不怎樣對英語課堂感興味的學生也會覺得興味盎然。怎樣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承受不同文化的洗禮,感受不同文化的氣氛,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味,提升英語的學習才能就成為了我們英語教員探求的動力源泉和重要目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別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記得大學時,我們都要學習《英美國度文化概略》這門課程,這足以闡明英語學習者是有必要對西方文化有所理解的。

在我教授的人教版九年級的第十二單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這一單元中就十分乖巧的運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比方初次見面時在不同的國度和地域就會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風俗。學生們都曉得在中國,我們的見面方式是握手。那麼在其他國度會是怎樣的呢?在此中西方文化差別的運用就表現得淋漓盡致。滿足學生的獵奇心,也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員就能夠好好引見一下不同國度的習俗人情。如:在日本和韓國,人們的見面方式通常是鞠躬,巴西人是親吻,美國人是握手。再譬如吃東西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吃麪條發出響聲是有禮貌的,而在中國是不為大家承受的。在美國和法國,你不應該用手拿任何東西吃,哪怕是水果;而在印度吃飯是用手抓的。西方國度吃飯用的是刀和叉;中國人吃飯用的是碗和筷。西方人把盤子上的食物吃光是對主人的尊崇;而中國人卻習氣留些食物以示“有餘”。經過這些中西方文化差別的實例教學,學生對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就有了大致的瞭解。對往後的英語學習與今後的日常生活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2. 中西方文化差別在英語教學中的交叉: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這一單元,就觸及到了中西方不同的節日與風俗。在講授這一單元時,學生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有一定的理解的,如中國的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和中秋節(Mid-autumn Day)。但是説到西方的傳統節日,學生們理解的就屈指可數了。

怎樣讓學生理解相關的西方傳統節日呢?在本單元的課文解説中,我就率領學生領略了傳統的西方節日――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在中國是沒有感恩節的。

如何讓學生愈加形象生動的瞭解感恩節呢?那就需求交叉我們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了。

兩個節日有許多類似之處,便於學生了解與記憶。感恩節最初是源於人們對秋季食物歉收的感激,在傳統意義上是一個喜慶歉收、閤家歡聚的嚴重節日;中秋節也源於對歉收的感激,在中國許多中央有祭奠月亮,對月神表示感激的習氣。時至今日,中秋節也是全家團聚,閤家歡聚的嚴重節日。在此根底上讓學生進一步控制與之相關的內容就容易的多了。

比方書本上説的日期(date),感恩節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 星期四;中秋節則是每年陰曆的八月十五。再比方在這個傳統的嚴重節日會有什麼不同的傳統食物(traditional food)?課文中就向我們引見了在感恩節如何製造傳統主菜火雞(turkey);而我們的中秋節傳統食物就是意味月亮的月餅(moon cake)。

在這一天人們會有些什麼活動(activity)?在感恩節那天大多數美國人任然是經過在家裏和他們的家人吃大餐來慶賀;在中國雖也有全家聚會的大餐,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活動就是―吃月餅賞月。雖説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描繪過程,但在解説這篇課文時,我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別交叉在教學過程中,不只僅活潑了課堂氛圍,豐厚了學生的學問,也讓我的課愈加的精彩。

3. 完畢語。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不同而神奇。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其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教育工作者,傳承與發揚文化是我們的職責。言語是文化交流的橋樑,英語教員便是這座橋樑的建築者。在實踐教學中靈敏運用文化差別,巧妙交叉文化差別讓我們的課堂充溢生機,讓我們教員充溢魅力。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 篇五

【摘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中外文化的對比,如何培養我們國家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交際能力,順應東西文化差異,是當今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而熱門的課題。因此,本篇論文對“日常交際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與中學英語教學”這一課題進行了探討,目的是促進英語教學和文化交際能力的融合,使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得體地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交際能力?文化差異 得體地 準確地 和諧交際。

當今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是培養本國中學生對英語一般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從而發展成為一種文化交際能力。我們對100名國中學生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的英語基礎知識測試成績比日常交際用語測試成績要高。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我們只重視學習英語的語音、詞彙和語法,使英語教學脱離了社會文化語境,成為單獨語言技能。現結合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與大家探討以下幾個原因: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關的。人們認為語言是一套符號,其實不然,語言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社會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人物性格等。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係始終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普遍認為只要掌握了語音、詞彙、語法規則,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就能學會英語,能用英語進行交際。實際上,因為不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瞭解語言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在英語教學和交際中會頻頻出現歧義、誤解。例如:Did you eat yet? Where are you going?中國人習慣用“吃了嗎?”“去哪呀?”與人打招呼,這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外國人來説,這種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感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説一聲“Hello”或“Good Morning!”。

美國社會學家er和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做法發表了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同的民族在與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經歷,相似的經歷會形成相似的文化,這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漢語和英語中,我們也會發現很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

例如:“熟能生巧”,英語表達為“practice makes perfect”;“言行一致”,英語表達為“what one does agrees with what he says”;“一事無成”,英語表達為“achieve nothing”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可勝數。

由於不同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對不同事物和經歷也有着不同看法,則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信仰決定了他們的篤信,崇尚和忌諱的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特殊的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的歷史典故和傳説。比如漢語中的“神龍”“鳳凰”“陰陽八卦”等等,對不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説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black stranger ,我們以為是“陌生的黑人”,其實意思是“完全陌生的人”。

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也鬧出很多笑話。比如在一堂電腦課上,鈴響以後,女祕書突然跑到教室來宣佈:“er has a touch of the Hong Kong dog and will be here a little bit late.”聽完宣佈後,中國學生向坐在旁邊的美國同學抱怨説:“er怎麼可以撫摸他的愛犬以至於來不及上課呢?”美國同學聽完後大笑説:“The Hong Kong dog意思並不是一種狗,而是某個人吃壞了肚子,拉肚子的意思。” 在體態語的運用上也有差異。比如:在中國,熟人相遇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勢是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而這種手勢在西方是在召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外國人在召喚別人時,使用四肢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對人極不尊敬甚至意味着挑釁。

三、對文化意識敏感,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應該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法詞彙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語言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理解和掌握,學生能更容易的學好英語。如:在教詞彙professional時,教授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 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引起極大的聯想含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出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含義外,外國的民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框架等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因此在教授英語的同時也要像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我們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稱,可是在西方,“老”卻意味着風燭殘年,因此西方人都機忌諱別人説自己“老”。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裏,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生活方式。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這一類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既要傳授必備的語言知識,單詞,語法,英美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又要促進英語教學和文化交際能力的融合,使學生真正的在不同語境中得體的運用英語,和諧地進行交際。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 篇六

摘 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衝突的事例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衝突。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着社會的發展,世界貿易的加速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已經是當代社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和宗教等環境的不同,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總是習慣於用自己的説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因而作出了不準確的推論,以致產生誤解和曲解,影響交際效果。通過對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來指導英語教學。

一、中西跨文化交際中常見的文化差異:

1、個人隱私。

在某些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中國人提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很願意瞭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比如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否、家庭狀況都是很私人的問題。

2、時間觀衝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繫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並説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後方可進行。而且西方人一般是準時到達指定地點。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有些人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往往時間觀念很淡泊,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從而引發衝突。

3、讚揚與讚美衝突。

各國的風俗、禮儀、交流都受特定環境的影響,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受到讚揚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會謙虛地説“不好”、“不行”等,因為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這體現出中國人在交往時,更注重委婉、含蓄。例如:一位外國旅遊者對導遊小姐説:“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語説得很流利。)”這位導遊小姐謙虛地回答:“No,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語講得不好。)”對於中國人的謙虛回答,英美人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讚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説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因為西方人注重直來直去,“坦率”就能體現他的價值觀和交流方式。

4、稱呼語言的差異。

在交際中,中國人重視等級差別,為了能抬高別人的地位,喜歡用官銜稱呼對方,以示禮貌。以“姓+行政職務”作稱呼最為常見,人們對職稱是副職的領導稱呼時,也習慣省去“副”字,以示尊敬。而在英語國家,在非正式場合,同事及上下級之間一般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以表示禮貌。但是在一些正式場合,人們也用一些頭銜稱呼對方。

二、造成文化衝突現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衝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衝突,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中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徵。西方人想法喜歡直來直往,而中國人則比較含蓄、委婉。

2、行為規範各不相同。

由於從小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中西方人的行為規範的差異,所以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説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説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範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範,尤其是什麼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繫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醜、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但是它不能脱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後。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於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於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佔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於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並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三、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衝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衝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1、轉變教學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隻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着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彙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衝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改進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並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西方電影瞭解國外的風俗,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使其學到知識。

3、通過階段性專題介紹,使學生較系統地瞭解各國文化差異。

階段性專題介紹是立足於課堂外,通過專題講解、請外籍教師介紹、搞活動、組織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較系統的文化導入和交際能力培養。專題題目有:顏色用法差異、動物寓意的差異、體態語言的差別、聖誕專題晚會、英美諺語專講、禁忌語專講等。每次專題講座前,可先請學生課前準備,根據主題選擇分組回答問題、急智題搶答、小品演出、找錯誤、看原版電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於樂,拉近學生與跨文化交際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語言氛圍中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 篇七

摘要:語言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傳播的載體,在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背景下,對語言的形式與運用也大不相同,在不同環境背景下發展的文化也不相同,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語言是其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徵。在語言中可以體會民族不同的藝術發展、思維方式等。而茶文化作為由中國發展開來的文化體系,在世界各國都有所發展,也承載着各國語言文化特色的特點,本文從文化與語言的關係,茶文化差異等方面,對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展開幾點探索與分析。

關鍵詞:茶文化;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自古以來,中西方在文化上就大不相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西方在茶文化都有不同的文化體系。而對於近些年發展的中西方英語教學手法,也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有着不小的差別。由於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中西方茶文化茶藝和英語教學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又存在着一定的聯繫,從茶文化異同去研究中西方英語教學差異,首要需要認清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1文化與語言的關係。

每個國家、民族、地區都有着屬於其特有的文化體系,相應的由於民族、國家、地域的不同,其語言也相應地擁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

1.1語言:文化發展的標誌

語言可以説是文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標誌着一個文化的發展歷程與特點。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自從有記載以來,語言都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承擔着文化傳承的任務。同樣的,作為一種流傳文化的符號工具,它是人類智慧發展下的一種產物,也是文化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説語言是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但是由於文化差異,造成了各地區各種族語言間的差異。例如“blacktea”在英語中意指紅茶,但是在翻譯成中文應該稱之為“黑茶”這就是由於文化差異造成的。最初紅茶由中國福建沿海地區傳入英國的時候,由於茶葉的外表是黑色的,所以英國人給它起名“blacktea”這就是由於文化背景差異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思維方式不同,從而造成的語言差異。

1.2文化:語言的價值體現

語言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相對來説,語言發展的意義與價值體現就在於文化。自古以來很多重要的有價值的歷史文獻都是經由語言文字記載流傳下來的,在此過程中,語言體現了其自身的重要價值。在語言記錄的同時,它可以展現各類文化的情感、發展、藝術特徵。並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幾乎全部時候都是由語言交流來完成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語言在一定意義上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與壯大。例如茶文化,之所以發展壯大流傳至今,在《神農本草》和《茶經》中可以清楚地探尋茶被發現和茶文化發展的蹤跡。總而言之,不論是對於語言文化來説,還是茶文化來説,兩者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在語言教學中,適當的以文化為輔助,以文化差異為對比,可以更好的開展英語教學。

2中西方茶文化差異。

茶文化最早源於中國,《神農本草》記載,茶最先是以一種生津止渴的藥材被發現,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被人們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飲品,《茶經》一書中完整的記載了採茶、炒茶等茶的製作過程。再後來才由中國傳入國外。所以説世界各國的茶文化都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前提下才發展來的。但是由於各地區的文化差異不同,茶文化的後續發展,也產生極大的差異。

2.1興起時間的差異

作為茶的原產地,茶文化的發源地,我國的茶文化興起時間遠遠早於世界其他各國。茶文化的興起,有神農氏部落發現後記載於《神農百草》一書,書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句話説明了茶在世界上被發現的時間,以及最早茶的作用。在唐代時,茶逐漸興起,被人們當做會見親友時的一種飲品。歷經上千年,茶文化在我國已經有了深厚的文化沉澱。而在西方國家,茶葉最早傳入的是荷蘭和葡萄牙,在17世紀左右在英國流行,相比較,興起時間就較之中國晚了數千年。但雖然如此,可是茶文化在國外的興起,也致使外國產生了與茶有關的文化體系,雖然國外的文化體系沒有中國茶文化內涵豐富。

2.2飲茶習慣差異

不僅興起時間不同,由於各方面背景的差異,中西方的飲茶習慣也有着一定的不同之處。對於西方人而言,飲茶是一種享受,並且由於飲食等習慣上的不同,西方人習慣將糖、奶等輔料加入茶中混合飲用,根據自己口味不同,衍生出很多種茶飲品,此類飲茶方式主要以英國為代表。所以在英語中也衍生了很多關於茶的詞語和諺語,這些語言中同樣包含豐富的茶文化,形成西方獨特的茶文化體系。除了飲茶方式有所不同外,在飲茶時間上,英國人和我們也存在很多差異。在英國,人們都將飲茶分為不同的時間段,即早茶、午茶、下午茶在喝茶的同時享受美妙的時光,很有小資的情調。在中國,飲茶沒有固定的飲茶時間,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可以飲茶,飯後休閒可以飲茶,體驗茶文化內涵,可以飲茶。除此之外,在茶道精神上中國和英國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國家,飲茶的文化內涵主要是在於享受,即生活品味及生活情調。可是在中國,茶文化內涵豐富,主張天人合一,是我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縮影,包含了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精髓。

3茶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英語教學差異。

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差異是不言而喻的,在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上就可以體現出來,由於各種原因的茶文化發展的不同,在很大意義上也反映出中西方在英語教學上的差異與不同。中國茶文化內涵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在英國更多影響人們習慣和文化發展的都是個人主義思想,於是兩種不同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着兩種觀念帶來的語言教育的差異。由於價值觀文化的不同,在語言教學上,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理念,從而導致在很多教育手法上的不同。在西方英語的教學主要在於發展學生個性,解放天性,而我國由於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在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多為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並且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成績是教師家長學生較為注重的一點。並且中國偏感性的思維方式與西方理性的思維碰撞,產生不小的火花。致使兩方英語教育其教學目的產生極大的不同。

4茶文化差異下的教學分析:

4.1增加文化交流,提升英語水平。

在中西方歷史發展,文化形成背景等差異下,中西方英語交流還可以以文化中存在的共同點為橋樑。兩方在茶文化發展中雖由於思想方式不同產生不同的茶文化體系,但歸根結底這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影響下的發展。語言的教學可以以此為交流點。閲讀相關的文學作品,體會茶文化在英國的發展歷史,及現如今英國茶文化體系。茶文化在英國的發展雖然時間不如我國曆史久遠,但是由於英國人的對於茶的熱愛,其關於茶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例如在喬治吉辛在他的散文代表作《四季隨筆》中提到其一天中光陰時刻之一就是飲茶,享受飲茶帶來的幸福與美感。教師以此類文學作品為契合點,體會文化差異下的英語內涵,使其感悟更加深刻,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閲讀能力及語感。

4.2文化差異對比,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事實上,通過文化差異開展英語語言教學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所帶來的好處也是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比擬的。例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法,將茶文化與英語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國茶文化內涵,還可以瞭解英國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將茶文化與英語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組織趣味性教學,同時也能輔助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消化和理解。在中西方茶文化對比中,運用中西方飲茶時間,飲茶習慣的不同進行對比,創設情境,組織同學運用英語對西方飲茶習慣進行講解,或以此為出發點,編排茶文化的情境劇,使學生深刻了解英國語言文化與中國的差異,奠定學生對語言理解的基礎。與此同時,還可以從而引出相關的有關茶的英語詞彙,與英國茶文化發展下行成的一些諺語熟語。教師還可以以影視作品為載體,向學生展現英國影視作品中的茶文化體現,增加課堂教學活力,引導學生用英語對影視作品進行影評,組織簡單的英語交流。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提高教學效果。

4.3正視茶文化差異教學的重要性。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產生,和中西方英語教學差異的產生,歸根結底都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產生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所謂文化不分國界,當然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相互融合,才能使得英語教學更好地發展。所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脱離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具有魅力的。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只有引入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刻的使學生了解英語內涵。但是,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對異域文化完全不瞭解的背景下,就需要確立茶文化的重要性,以此為橋樑。由於自茶葉傳入英國以來,非常受英國人喜愛,為此發展了不同於我國的茶文化,但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又是源於中國。而英語又是英國人的母語,在茶文化發展的影響下,語言的發展又勢必受到茶文化的影響。所以在我國英語教學中把茶文化差異作為紐帶,確立茶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可以藉此提升學生對英語的駕馭能力,語感語境分析能力,瞭解英語語言背景。同時不忘中國茶文化傳承,藉此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學生內涵,提高學生素質修養。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肩負起中華文化歷史傳承的重任。

5總結: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論是茶文化發展差異,還是語言差異,都是由於歷史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產生的必然結果,在教育的不斷髮展中,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斷融合國外文化,加強外來文化的學習,在不斷地溝通、交流中瞭解西方文化特點,不斷豐富自身文化知識,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西方茶文化,不僅僅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完善學生語言能力。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基於中西方茶文化差異下的英語教學,恰恰就是此目的的最好詮釋。

談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論文 篇八

摘要:語言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中西方國家因文化差異而持有不同的語言系統,而不同的語言又傳遞着中西方國家特有的傳統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差異導致大學生形成了英語語言理解上的障礙。所以,教師要研究電大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使大學生更好地熟悉和適應英語的語言環境和交流習慣,説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語。

關鍵詞:語言;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時也傳遞着獨有的文化內涵。各種複雜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歷史條件、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差異,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過於重視語言方面的知識,而忽視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導致大學生將英語講成並不符合英語習慣用法的“中式英語”。這種脱離了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的英語很難真正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學好英語,教師就必須讓大學生了解英語這門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使語言恰當得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具體表現:

(1)價值觀差異。價值觀差異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西方人個性張揚,中國人則謙虛恭謹。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響,西方人崇尚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取得榮譽或者是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時,他們會非常開心地與人分享並期望獲得所有人的祝福。他們甚至會興奮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時,他們對他人的優點或成績也不吝讚美之詞:“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對他人的讚美,西方人一般會坦然接受並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國人受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推崇中庸思想,視謙虛謹慎、低調內斂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中國人面對他人的讚美時,往往會回答“沒有,沒有”“還行”“一般”等謙遜之詞。在與西方人交流的時候,這種中國式的謙遜會使西方人產生誤解和困惑,給雙方的交流造成阻礙。

(2)宗教信仰差異。西方國家大多是宗教之國,人們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對西方國家文化影響深遠,並由此衍生了很多相關詞彙與俗語。比如,在英語中大家經常會聽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詞語來表達驚訝、驚喜、焦急、傷心或者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如ChristmasDay(聖誕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就是與宗教相關的節日。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大家要本着求同存異的原則,維護自己信仰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與外國友人一起用餐時,看到他正在虔誠地禱告,這時候你不妨與他一起禱告,只是簡單的一句“Amen”就可以無形中拉近你們的距離。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瞭解宗教方面的知識,最好不要輕易談論。

(3)傳統風俗習慣差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而獨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風俗習慣。中國有句俗語叫“入鄉隨俗”,實際上就是對他人文化習俗的認同,這種認同利於打破彼此之間的文化隔閡,達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學好英語,瞭解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國家風俗習慣的差異賦予了語言迥然不同的內涵。首先,對相同語意的表達,中西方的説法各不相同。比如,漢語俗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語中的表達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對外國人説“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會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還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語中用來形容大雨尤其是風雨交加的天氣。因為在北歐神話中很多動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風,貓代表雨,所以才會有此一説。如果不瞭解這句俗語背後的文化背景,就很難想象為什麼風雨在英文中卻成了貓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裏引發了不同的聯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龍”,可以説成“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龍”在中國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徵着吉祥、幸運、威嚴,是一種神獸,而在西方文化裏,“龍”卻會使人聯想到邪惡和兇殘。所以,在用英語表達語意時,要避免將“dragon”這個詞用作褒義。還有人們常用的數字,因為讀音的關係,中國人討厭數字“4”,喜歡“6”和“8”。但在中國具有幸運含義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惡魔的代名詞。

(4)社交禮儀差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但中國式禮儀並不一定適用於西方國家的社交場合。比如,中國人日常交際中會時常問及對方的年齡、職業、配偶和收入等問題,以表達對對方的親近和關心,但是西方國家卻對此類問題非常反感,認為這侵犯了他的個人隱私。“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這些在中國常見的問題在西方國家反而會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盤問生活方面的隱私。這時,他們大概會毫不客氣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禮儀理解的偏差也會影響正常的交流。西方人總是覺得中國人“好為人師”,就是由於雙方禮儀上的差異所造成的誤解。西方人崇尚獨立思維,除非他向你尋求幫助,否則不要對他們“噓寒問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這些以中國人角度來看是好心的叮囑,卻會讓西方人覺得你在對他的生活指手畫腳,橫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喚醒了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意識。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過於專注語言本身而忽略了語言自帶的文化內涵。要改變這種現狀,實現文化教育與語言教育的巧妙結合,英語教師就必須認識到文化教育對於英語教學的重要性,然後通過不斷學習來汲取相關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修養。

(2)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了讓大學生直觀感受英美國家的文化氛圍,各種多媒體素材都被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例如,經典英文原聲電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視頻或是圖像素材等,這些多媒體素材的應用會讓沉悶的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相對於傳統的文字素材,多媒體素材會給大學生營造一種更直觀的文化氛圍,讓大學生更能融入到語言情境當中,同時也激發了大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文化的熱情和興趣。

(3)調動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文化可以説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知識體系,課堂上的教學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教師要鼓勵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比如,大學生可經常閲讀一些英美報紙、雜誌、文學作品等,藉助英語角或是網絡聊天等方式與西方人交流,如果時間和金錢還算充裕的話,到西方國家遊歷一番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當大學生從中發現樂趣並從教師引導學習發展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時,文化背景知識也就在這樣的習慣中一點點累積起來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語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這個國家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有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都在語言中得以體現,並隨着語言的發展不斷傳承下去。而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用英語這門語言進行交流,具備了語言能力並不意味着就具備了交際能力。過去的教學方法針對的是應試教育,但長此以往,忽略了語言產生的背景文化和環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門語言,只能讓大學生的英語變成啞巴英語。教師只有將文化教育結合到英語教學之中,逐步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語言瞭解文化,以文化豐富語言,才能在學習中取得長足的進步,真正掌握這門語言。如今,中國與世界各個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對於克服語言交流障礙、消除文化隔閡、增強民族間的交流與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