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有關社會公德的大學思修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4W

有關社會公德的大學思修論文多篇

社會公德的論文:《論培養大學生社會公德心的重要性》 篇一

社會公德是被社會全體成員所公認的,是包括杜會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個團體中不分民族、性別、年齡、地位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否遵守社會公德,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明禮貌程度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遵守狀況是該社會進步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這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要求,當然,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心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一、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鐵序,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一)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需要。人是社會的人,人們生活在同一社會中總要發生關係,在相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必然會有着最一般的共同需求,即在一般的社會生活情況下,社會的每個成員都遵守社會公德,社會正常秩序就有了保證,反之,不遵守社會公德必然會破壞正常秩序。大學校園裏影響教學生活秩序的不道德的事經常發生,就更需要用公共道德去調節各種關係。

(二)遵守社會公德有助於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間的關係。

馬克思曾説過:“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學習都離不開其他人和集體的幫助和影響。當今社會是開放的信息社會,社會化程度的高度發展,為人民提供了廣交朋友,廣集信息、團結協作的契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會促進個人事業的成功。而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就需遵循一定的“準則氣其中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求人們遵守社會公德,尊重他人,熱愛集體。我們有的同學不拘小節,我行我素,或者自視清高,獨來獨往。如宿舍熄燈後個別人還在走廊或水房彈吉它,唱歌,渲泄自己的情緒;有的在夜深入靜時,上廁所也要扯着嗓子喊幾聲,鬧得大家不得安寧;有的洗碗,洗衣服的髒水亂撥,弄髒了其他同學和住户的衣服,引起糾紛;有的同學被褥不整潔,牀鋪不乾淨,衣物隨便往牀上一堆,脱下的襪子甩到桌子上,恨本就沒有考慮到寢室的衞生,集體的榮譽,其他同學的健康。這些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必然影響他人,影響集體,引起他人和集體的反對。有時,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還可能使同窗之間,朋友間反目成仇。

(三)大學生要健康成長,必須遵守社會公德。高等學校要求每一名大學生要在政治上積極進步,學習上勤奮努力,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模範地遵守社會公德。如果説一個人理想遠大,富有才華,卻缺少良好的道德修養,即他的理想一定不是高尚的理想,他的才華也不能為社會服務。

二、大學生要做遵守社會公德的模範

遵守社會公德對大學生來説主要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就是要身體力行,具體來説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維護和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場所是人們交往、發生聯繫的重要地方。公共秩序的好壞反映一個社會的風氣和文明程度,影響着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而一個人在公共場所中的行為,能否講究文明禮貌,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也反映了他的道德修養和精神風貌。在宿舍內就要遵守宿舍管理規定,按學校規定時間作息。按時就寢,不在樓內大聲喧譁,不做影響他人休息的活動。在食堂就餐要按先後次序排隊,自覺維護食堂秩序,在教室和閲覽室就要保持肅靜,不喧譁,不嬉鬧。

(二)要尊老愛幼。

大學生也是從兒童時代過來的,正是由於許許多多人的幫助,培養,才有今天的成長,愛護兒童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貴任。照顧好老人也是社會穩定的需要,而且,老人閲歷廣,經驗多,在傳經送寶,發揮餘熱方面還有其特殊的作用。因此説尊老愛幼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人的文明水準的尺子。尊老愛幼不僅表現在對熟悉人的態度上,也體現在對陌生人的態度上、在公共汽車上給老幼病殘讓座,就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三)要愛護公物,講究衞生。

愛護公共財物是保證公共生活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是維護人民羣眾利益的實際行動,也是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的體現。對公物是愛護或是損害,表面上似乎只是人與物的關係,但由於它影響到人們公共生活的正常進行,因此,實質上是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休之間,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大教室,一個人在看書,卻點亮所有的日光燈。在課桌上亂寫亂畫現象也很嚴重,新課桌擺上沒有幾天,就印滿了“課桌文學”的刀痕墨跡這些不愛護公物的現象似乎不應該發生在大學校園,然而,確實又發生在我們身邊。這些破壞公物,浪費國家財產,影響公共生活順利進行的行為就是不講社會公德的行為,是不能容許的。講究衞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公共生活環境,對振奮人的精神,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陶冶人的情操,促進文明習慣的養成都十分重要。

個人衞生清潔,會使人精神飽滿,也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不講個人衞生,不僅給人精神萎靡的感覺,也會影響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們有的同學隨地吐痰,隨地扔雜物,長時間不刷洗鞋墊,使寢室內氣味刺鼻還有嚴重的是有的同學隨手將水盆的水順窗潑出,有時潑在下幾層房間的窗户、窗台上,有時就援在過路同學的身上。有一幅漫畫叫“飛流直下三千尺”,就是諷刺批評大學生宿舍裏從窗户往外潑水現象的同學們要注意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保持個人和公共環境衞生,要讓我們的寢室、教室、食堂、校園整潔優雅,要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清潔衞生。

三、結語

現在的大學生社會公德心還需要提高,故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温暖氛圍,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一個德智兼備的人需要全社會的不懈努力。

社會公德的論文:《淺析構建和諧社會亟需社會公德的培養和教育》 篇二

論文關鍵詞:社會公德 缺失 重要 培養 教育

論文摘要:在我國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物質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社會公德的培養和教育的問題。本文由一些缺失公德的焦點事件開始,論述社會公德的重要性,最後對社會公德的培養和教育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強以及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廣大公民的道德修養也有了很大進步,但一些與社會整體文明進步趨勢相悖的現象還存在着,冷漠歧視、破壞公物、破壞環境、破壞公共秩序等有損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行為,對社會公德建設以及社會整體的道德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此,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提高社會整體的公德意識和公德水平。

一、公德缺失的狀況

寂靜深夜,手機短信驚醒夢中人,打開一看,原來是“二手車優惠廣告”;新手初上路,貼上“實習”標籤,望求車友包涵照顧,哪料屢遭別車;超市裏,有人站在“請勿品嚐”標牌旁細品慢嘗相信以上狀況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當我們困擾於生活中這些問題時,應該都會想到兩個字“公德”。

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不講文明禮貌,不誠實守信,比如梁麗“撿”黃金案。表現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不愛護公物、損害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意識淡漠。比如,“醉駕”和“富二代飄車”成為了民眾議論的熱點。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肆意破壞自然環境。中央二台2009年8月11日播出的節目—削峯行動:撫平寶寶的痛,讓人觸目驚心。“先天脣鱷裂,先天11生腦積液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山西大量新生兒驚現先天殘疾。環境惡化,水源污染,礦產非法開採威脅新生兒生命”。

二、社會公德的重要性

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準則,它處於道德規範體系中的最低層次,它是敬業、奉獻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礎,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任何昌盛發達之邦,所有文明繁榮之國,無不將社會公德培養教育放在治世重要位置。

良好的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縱觀我國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美好景觀;橫覷歐亞諸國,今有西方文明,日韓中興,經濟騰飛,文明發達的美好現實。然則無不以修德養德,恰守公德,遵行公德作為治世基礎、為生產發展的促進和保障。公德的建設、培養、教化也是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一個顯著標志。英、德等國不吝惜在社會公德教育上投巨資,使本國公德建設達到相當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崇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注意培養國民公德意識。

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增強,則整個社會人與人關係就和諧美好,人人心情舒暢,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發展生產。而且文明的行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識對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人與環境關係,促進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尤其是對於實現黨的報告中提出的:“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公德的培養和教育

第一,整個社會要大張旗鼓營造一種氛圍,在意識形態領域裏構築起遵守社會公德的堤岸。政府要花力氣在社會公德教育上投資,廣開渠道興辦公德教育事業。大力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淳化民風,淨化社會風氣,使廣大市民樹立良好的公德意識,形成遵章守紀為榮、違章違紀為恥的觀念,把遵章守紀這個外在要求變成自己的自覺行為習慣。

第二,家長的公德教育勢在必行。馬克思曾經指出:“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家長作為一種行業的從業者,自然應當像其它行業的從業者一樣接受必要的職業訓練。

魯迅先生就嚴厲批判過“當父母不須受教”的舊觀念,提出應專門為家長開辦師範性質的學堂:‘.殊不知中國現在,正需父範學堂。”可是這些教育理念在國人心中的普及程度太低了。太多的父母自身道德修養有限,更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少數父母忽略言傳身教的作用,我行我素,根本不顧及不良行為對孩子的影響。這樣一個個兒童在家庭教育裏邊就沒有養成遵守公德的習慣,長大以後壞習慣難以糾正。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議事日程。教育者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緩,全社會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拉響公德教育的警鐘,教育者絕不能坐等自己被別人教育,而要主動學習,主動修養。我們不能等待先有一批達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們去培養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説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視,一言一行可資效法,具有較高公德評論價值。教育者要與學校中的學生一道補上公德教育課,讓每個社會成員都成為淨化社會風氣的“活性碳”,留給子孫後代一個沒有污染的社會。

第四,教育要以育人為目標,強調道德教育。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司馬光説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用“德”來統帥“才”,才能保證“才”的正當發揮;以“才”來支撐“德”,才能真正有益於國家和人民。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從國小階段至大學階段,德育的地位一直很尷尬。因為現在中國小都是以大學聯考為指揮棒,相對應的學科甚至在幼兒園都已經受到重視。德育不是必考,且無法考出真實成績。於是學校階段的德育教育成為雞肋,地位重要,實際學生都無所謂。課程不受重視,行為自然也就不加約束。造成絕大多數學生思想政治可以考很高的分數,但行為散漫,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很低。

第五,加強公德的培養和建設除了需要“軟”的道德教育外,還需要“硬”的強制手段:即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機制。在現代條件下,社會秩序主要靠法制來維護,正義也要靠法制來伸張。法規是人們遵守社會秩序的有效武器,只有法制才能真正做到治惡懲惡的作用,並使遵守和維護道德的行為不至於付出太大的代價。但需要指出的是,把解決道德問題完全交由法律來承擔,將導致全社會對道德教育的放鬆。因此,只有將道德教育與法律結合起來,才能加強道德的“硬”度和威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社會公德的培養和教育必將使人們的公德意識水漲船高,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更加完美,從而真正實現黨的報告中提出的:“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目標。

社會公德的論文:《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探究》 篇三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肩負推動社會發展使命的重要羣體,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着重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觀念及行為存在的不良現狀和產生的原因,並就此提出了幾點相應的改善方案。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

俗話説,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2001年1月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國”的科學論斷,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以德治國的思想寫入了十六大報告,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與法治並舉的高度,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加強社會公德教育連續被寫入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報告。道德建設對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已經成為當前影響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而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當前中國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數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熱心公益活動,樂於助人,能夠在行為層面上很好地踐行社會公德,這是當代大學生的主流。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甚至漠視社會公德,只講個人享樂,無視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公德意識淡化

有的學生對愛國、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觀念不以為然,忽視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應有的公德意識,如不注意公共衞生,亂扔廢物;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吸煙、打架等也時有發生;上課交頭接耳、談戀愛、接打電話等現象也屢見不鮮;不珍惜公共財物甚至破壞公共財物現象也隨處可見;參加集體活動時特立獨行、滋擾活動秩序等等也時有發生。

2.社會公德行為失範

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校片面追求高升學率,忽視學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學生知識水平高但道德觀念缺失。

一些學生在網上聊天時謊話連篇,有的在BBS論壇上發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論,在網上散佈一些有害信息,瀏覽一些不健康的黃色網站, 也有一些學生不講學術道德,剽竊他人學術成果,有的甚至弄虛作假抄襲或購買網上論文當做自己的論文發表。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説,一定要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與規範,要科學地規劃和培養大學生道德修養和建設。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而精神文明建設卻相對滯後,出現了“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現象。針對這種狀況,鄧小平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代大學生是肩負國家前途和社會發展任務的重要力量團隊,因而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視的一項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國大詩人但丁説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講,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設,並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整個社會尚未形成優秀的社會公德氛圍和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尚未建立完善的社會公德體系。大學生是一個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會羣體,同時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會迅速感染他們。有些大學生價值主體唯我化、價值取向世俗化、價值評價利己化,社會公德意識淡化,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大學生的行為約束力也相應弱化了。

2.學校教育的缺陷

由於中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整個社會和學校往往更多地關注學生成績的好壞,並以此來評價學生素質,造成了偏重知識傳授忽略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現象。同時,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單調,缺乏理論創新。在社會環境以及網絡傳媒文化的多層次多視角情況下,不能針對社會新現象的產生以一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勢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説教方式和理論重複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由於“重理論、輕實踐”的空泛説教而導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環節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核心”地位,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對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種不良影響。此外,許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只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視孩子的社會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輕德育的傾向。也有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在外面吃虧,灌輸孩子一些違背社會公德的教育思想,無形中給子女形成了一種負面的示範作用。以上種種,使得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同時缺乏責任感。

4.網絡文化對社會公德的衝擊

網絡虛擬的交往環境削弱了傳統的倫理道德,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五花八門,加之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和隨意性,削弱了社會公德外在的約束功能,使得大學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網絡價值觀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誠實守信、文明禮貌”等屬於社會公德的內容認同感降低,甚至扭曲,這種意識層面的東西滲透到行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學生無視社會公德的現象。

三、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對策

1.優化社會環境,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氛圍

隨着《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佈,把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獎懲制度,對形成良好社會公德氛圍具有促進作用。要充分發揮報刊、雜誌、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作用,宣傳、弘揚高尚的社會公德,鞭撻社會醜惡現象。同時,要建立並灌輸一種全社會認可的公德觀念。

古人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是指道德建設的總體趨勢而言的,道德建設應以“倉廩實”、“衣食足”做基礎,但是,道德就其主體部分而言,是不會隨着經濟的發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須從外部灌輸,加強教育。江澤民在談到德國前施密特寫的《在尋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書時指出:“德國人需要很長時間,從國小到大學的教育中,灌輸一種全社會都認可的道德觀,這個看法值得我們思考。”

2.改革、創新社會公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要改進傳統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論灌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建立一套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和目標體系。首先要加強誠信教育,形成誠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認知及行為習慣。此外,要積極開展有益的公益活動,同時引導學生參加諸如“青年志願者協會”、“環保協會”等公益組織,使學生能在實踐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從而提升社會公德意識。

3.不斷提高教育者整體素質

教師要走近學生、接納學生,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來實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歡用行政權利來約束和規範學生的行為,而強制性的約束對社會公德教育效果並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學生並具有良好涵養和學識水平的教師才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傳授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關心學生,才更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優良的校風

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設,形成優良的校風是精神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優良的校風對於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具有直接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開啟他們的智慧,有效地規範他們的行動,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觀念和自我約束力。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有較強的社會公德觀念,並能在行為層面有所踐行。但也有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缺乏應有的認識,認為社會公德是無關大局的小節、小德,甚至有與社會公德相悖的行為。當代大學生作為肩負推動社會發展使命的重要羣體,每個人都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自覺地以社會公德規範自己、約束自己,從而推動精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朱立華。探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3).

[2]倉道來。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