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關於大學思修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7W

關於大學思修論文(精品多篇)

思修論文 篇一

大學生做為時代的一個人才主力軍,對人生環境的處理,更不可忽視,因為這關係到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地位。大學生既有夢想,又有追求,同時又有一些自負。擔心。恐懼與迷茫。

1、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大學生應該有合理的心理定位。大學生是一個高智商的羣體,這是他們有一種優越感,在大學生找工作。擇業時,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乾脆在家閒着,成了懇老族。在大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憧憬時,正確地自我評價與估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學生年輕是一個資本,其次大學生卻缺乏經驗,你們的專業等等。合理調整自己不符和實際的就業取向,例如:與他人攀比,面子主義等等。總之要使你的擇業目標與你的心理定位相統一,不要成為過分的理想主義者,而要培養腳踏實地的從小事做起的能力。 從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頂峯,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如果有這種心理準備,就可以克服好高騖遠的通病,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己的所學專業。工作特長。優勢劣勢有正確的把握。

2、良好的交際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際關係。成功=(努力+機會)*人際關係。開集體與社會,如果你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儘快融入你所在的單位團體或工作單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與他人協調地工作,完美的溝通,是一種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傳統的學習中,並沒有掌握,所以你必須重新學。一個人要想被集體所接受容納,就必須有集體榮譽感,同時要尊重他人,接受集體的價值觀念,決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更不能目中無人。 有人説大學生在二十八歲以前吃專業飯,二十八歲以後靠人脈吃飯。無形中強調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人際關係是一種能力社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際交往,畢竟人是社會的人,決不能脱離社會,也不可能脱離社會。 與他人交往應遵行四大原則: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互助原則。人際交往是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影響。這就是説交流的雙方都具有主體性,都有合理的利益,這決定了在集體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報李,禮尚往來。遵行四大原則,形成無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學生所必備的實踐能力行動高於一切,當今某些中國優秀人才,到了外資企業,忽然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如一個技工,由此可見噹噹今的大學生應缺乏動手能力而失去許多機會與挑戰。我們要學歷,但不唯是學歷,我們更要重視我們的實踐能力。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動,我們現在單純強調學歷與文憑的觀念將會改變,學歷與技能[動手能力]並重的觀念將回被社會所接受。學歷與技能並重的觀念將會是一個潮流,我們必須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即很好的動手能力。

4、擁有一顆平常的心,平常心態,善代挫折勇於面對是良師,是益友,因為挫折與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當一個大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一定會有許多不適應,加上工作的壓力與挫折,會產生一種不平衡的心態,如何找到心裏的平衡點?就需要自己的調整與勇敢面對。對自己不滿得人和無加以客觀的對待,不要怨天尤人,因為發牢騷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勇敢面對,並從挫折中汲取教訓,自己才能吃一趼,長一智。以後才會有長途的發展,才有進步。

5、擁有一技之長,發揮自己的長處。人們都説要樣樣通,更要幾樣更通,堅決反對樣樣通通,樣樣鬆。由此可見,一技之長是必須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那麼他們肯定會有自卑心理,覺得技不如人。發揮自己的特長,因為經營自己的短處回是你的人生貶值,發揮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靈感,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做一個成功的人士。

6、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在社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做到既敢於競爭有善於競爭。面對日益變化的競爭社會,大學生應增強競爭意識,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提高參與競爭能力。正確認識競爭,正確的競爭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潛力,造福於社會,造福於國家。在科技與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競爭必不可少。正確的競爭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競爭。正確認識合作,合作是某幾個羣體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協調一致地活動,一個人一個羣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俗話説 眾人拾柴火焰高 真正偉大的力量在於團結合作,團結有力量團結能制勝。現代科學技術內容複雜,學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學生具備健康的心態良好的素質,團結合作精神與組織協調能力。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競爭與合作是相互伴隨,相互統一的。從形式説,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的。具體來説,要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主角與配角的關係等。

7、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面對國我們的黨和國家,我們要有 我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 的信念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與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達完美,偉大的共產主義導師馬克思。現在有四種不同的:

一、光宗耀組型,考取功名,為家族增光,顯耀四鄰。

二、自我奮鬥型,時時處處為自己將來的美好前程着想,這類人沒有喪失自我,但過於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

三、為他人活者型,這類人富於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為歷史所讚頌。

四、為國增光型,這類人把子自己的出發點建立在國家的興旺上,名族的興盛基礎之上象年輕時的周恩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8。加強道德修養,增強法律意識。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無規不成方圓,但規則又離不開道德的維護。當今社會科技與經濟日益全球化,要立於不敗只地,良好的道德修養遇法律意識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層建築範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他通過社會形式,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持,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嚴格程序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會環境,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維護社會公共道德,是我們的社會更加協調,是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使我們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總之,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一個新新力量,也是時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澤東説過 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 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以上的論述是所必須具備的,但是一個大學生只有這些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有為的大學生,武裝自己,隨時迎接時代的挑戰吧。首先,責任與理想聯繫在一起。理想是一個人靈魂的寄託,是人的主心骨。人不能沒有理想;理想是基礎,是責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沒有堅定的理想,責任、能力、形象就無從談起;理想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生存和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思修論文 篇二

50後的一代,是自我價值觀體現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是思政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愛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台,推動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再次,突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做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展壯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這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機,更是容易激起共鳴的一個天然條件。最後,法律原理和法律觀念的教育也是本門課的一個重點,依法治國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國策。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是我們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應具備素質的必經途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就是法律法規,所以,要用法律的權威增強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因此實體法、程序法和憲法的教學就顯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課的教學要從實際出發,要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有三個:一是,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實用化技術型人才,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使用為本,二是,知識較一般,理論知識的系統化,體系化較一般,三是,大學生的求知慾較強,學習態度端正,目標明確。故此,根據以上學生的實際,再結合思政課的轉點(大部分認為思政課是公共課,不是專業課,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課的講授要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就學生的反饋來看,應該説效果不錯。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講授是必須的,很多人認為,把思政課變成故事會,小品表演,吸引學生,課堂效果好,但本人認為,這是捨本逐末,違背科學的行為,大學教育的主要職能就是傳道,尤其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肩負的神聖職責,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事實上,絕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喜歡聽理論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傳授理論,是不看對象,引經據典,濤濤不絕,還是聯繫實際,結合熱點,因人施教,簡明扼要,其結果是不同的。譬如説,如何講價值觀,本人首先提問,讓學生概括價值的含義,但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出來,但我隨手拿起講台上的茶杯,問學生它的價值是什麼,結果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價值就是一個人或事物的有用性,從而引導出價值的定義、價值觀以及不同的價值觀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學生聽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講授思政理論必須從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出發做到對症下藥。50後的一代,思想、信仰、價值觀差異化,多元化較普遍,再加上互聯網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時,由於年齡、閲歷、知識結構、所處環境等等方面的制約,難免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等帶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差,這都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授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但我們可以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學的教學方法。譬如,在“人生觀”的講授中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什麼樣的,錯誤的人生觀是什麼樣的。本人先列出幾種人生觀,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1,人生幾何,對酒當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2,人不為己,天誅地滅。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3,人生如夢。6,人活着不光要考慮自己,還要顧及他人社會。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等。最後討論的結果絕大部分同學認為有價值的人生應該是多為他人考慮,即多點奉獻少點索取,這樣講的效果要遠遠大於教師的面紅耳赤,滔滔滔不絕的貫輸。再次,從大學生的自身發展的需求出發,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正確思想觀念的樹立、科學信仰的確定、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一方面需要灌輸,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導並使之從內心深處接受之,50後一代是非常務實的一代(這可能和他們處在市場經濟這個大環境中不無關係)如果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授不從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出發,他們會覺得事不關己,就不會接受之,所以本人在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明白你們所學的這些理論是今後漫漫人生路上必須具備的一些素質,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或不被社會所容納和認可,並佐以事實證據,譬如在法律基礎理論的講解中,告訴學生現在是法治社會,要用法治思維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並用法治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有知法,才能不違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課的講授,學生都非常用心去聽,去記。並提出了大量的問題,教學效果非常好,最後,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傳授切忌抽象,應生動具體,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從高職大學生的來源上講,他們的理論功底不是太深厚,對思想政治理論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從大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性的把這些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原理傳授給他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孜孜以求的份內之事。

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理論聯合實際,寓教於樂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科學是真理,他本身是具體而生動的,尤其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之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平,正義,富裕,民主,和諧等理論,更符合時代發展之規律,也切中了當代大學生的脈搏,是他們的內心之渴望,他們有汲取這方面營養的內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應是思想道德所參與法律知識培養的一個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有兩個關鍵點需要處理好,首先,學生要注重學習和掌握思想道德與法律基本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知識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好和法律素質的理論基石,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和建設者的內在要求,通過這些基本知識的學習,解決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分析問題、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認識和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其次,要注重聯繫實際,注重學以致用。任何知識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樣,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也是如此,學習本課程要把知和行結合起來,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習規範與模範遵守規範結合起來,把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在學中做,做中學,學以致用,最後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有內在需求的問題作為切入點,並使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情景結合,寓教於樂。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形式應不拘一格,力求使學生喜聞樂見

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形式的探討一直是思政課孜孜以求的永恆話題。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學生喜聞樂見,並達到思政課教學之目的,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應該分析清楚。一是從客觀上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內容是抽象的。同現實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理論和現實的反差使學生在認同感上存在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在接受並付之於行動上就存在很大問題。所以,從這一客觀現實出發,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應該是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大學生實際出發,從大學生接受度出發,有理有據,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於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所提出的24個字即富強、文明、民主、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誠信、敬業、友善作為普世價值,應貫穿於整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並作為主線和核心內容。這樣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同,並予以接受。二是從大學生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受眾者,共思想的活躍性,生長環境的不同性,受社會環境影響的複雜性等等都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上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因人施教,對症下藥。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盡最大可能使大學生接受這些理論,並使之潛移默化,三是教學手段的更新,隨着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思政課教育還侷限於一張嘴,一隻粉筆很顯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應該是思政課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同時,根據現在大學生活渴望鍛鍊,渴望體現自我價值的特點,發揮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也是思政課老師好好發掘的一個內容,總之,思政課教學模式如果應用得當,大學生是非常歡迎這門課的。其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能得到充分體現的。

思修論文 篇三

摘要:

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説,大學階段是讀書觀形成並逐步穩定的關鍵時期,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養成和社會適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解目前大學生的讀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喚起大學生的讀書意識,並且為了讓大家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組織了此次對於大學生讀書現狀的調查。

關鍵詞:

大學生 讀書 淺閲讀 娛樂

一、大學生的讀書現狀

現狀一:大學生讀書時間少。

對本院大一到大四100名大學生讀書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3%的大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超過1小時,只有3%的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超過2小時,其餘63%的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都少於1小時。

現狀二:大學生讀書類型多樣。

在對大學生讀書內容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選擇了經濟管理類圖書,這與我們學校是一個財經類大學有極大的關係,22%的學生選擇休閒娛樂性圖書,如漫畫、時尚雜誌等,一名大三學生解釋説:“平時課業負擔很重,讀書時間本來就比較少,讀這些休閒類書籍能讓我放鬆下來,給自己減減壓”。20%的學生選擇了經典名著類別的書籍,他們認為這些書籍是真正的精華,能讓他們汲取到真正的養分。調查結果顯示,喜歡軍事類、歷史性讀物、時政書籍的學生也有不少。現狀三:大學生讀書功利性強。

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讀書功利性逐漸加強。很多技能型、實用型的書籍佔書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這些書籍中,英語四六級考試書籍、計算機等級考試書籍、考研書籍、BEC、TOEFL、IELTS等考試書籍最受青睞。在課外讀書時間中,這類書籍也已經成為了首眩不難發現,這些書籍中大部分與英語有關。在走訪幾家大型書店時也發現,書店擺在最顯眼位置、最暢銷的也往往是各類備考書。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大、讀書是立足於現實社會的需要的。

現狀四:閲讀渠道多樣,電子閲讀成為時尚。

在“你通過什麼方式閲讀?”的問題上,44%的同學選擇了從圖書館借閲,20%的學生選擇自己購買,21%的學生選擇了通過網絡渠道。從中可以看出,圖書館成為大學生閲讀的主要渠道,對大學生擴大閲讀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從結果中也明顯地發現電子閲讀越來越成為大學生閲讀不可忽視的媒介。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電子讀物的出現已經開始挑戰傳統的紙質書籍,並悄然改變大學生的閲讀方式。現狀五:快餐式“淺閲讀”漸成風尚。

什麼叫淺閲讀、快餐化?根據這些年的有關報道,大致可以歸結為:一是鼓吹所謂的“讀圖時代”;二是鼓吹所謂的“速讀”和“縮讀”;三是鼓吹“時尚閲讀”和“輕鬆閲讀”。在對我校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承認自己的閲讀比較快餐化,通常以瀏覽為主。僅有少數學生對自己比較偏愛的讀書會精讀甚至重複讀。

通過以上調查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的讀書生活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大多數學生能通過讀書充實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心靈世界;憂的是在讀書內容、讀書方式的選擇上以及在讀書時間的分配上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造成這種讀書現狀的原因的思考。

二、大學生讀書現狀成因分析

1、網絡和休閒娛樂擠佔了大部分讀書時間。

網絡日新月異的發展和休閒娛樂活動的多樣化,使得大學生們不再滿足象牙塔裏單調的讀書生活,他們的業餘時間被各種娛樂活動所佔據。如今的娛樂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如網上聊天、網絡遊戲、KTV、電影、旅遊等等。除論此之外,大學校園中的人際交往也日益豐富,男女朋友、各種老鄉會、學生社團活動層出不窮,這讓剛剛從高壓式應試教育禁錮中掙脱出來的大學生們眼前一亮,不覺陶醉其間、樂此不疲,如此一來,閲讀時間更為大大減少。

2、課業負擔重也是大學生讀書較少的原因之一。

當今大學生課外閲讀較少的原因還有課程偏多,再加上不少學生輔修第二專業、攻讀外語、學計算機等,使得他們讀書時間自然減少。就拿我們學習的這個專業來説,一走進大二,各種考試接踵而至,計算機二機,英語四級,英語六級,託業,託福,BEC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試,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考試前的準備、各種補習班,消耗掉的不單單是時間,更是心血。畢竟,這些考試決定着自己的前途命運。為了美好的前程犧牲點讀書時間,這筆賬不管誰來算都是划得來的。

2、就業壓力大是大學生讀書功利性的直接原因。

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大學生讀書目的越來越實際。他們是從大學聯考的千軍萬馬中衝殺出來的,已經習慣了考什麼學什麼,因而他們在讀書之前總是先考慮這本書對自己是否實用,顯得十分急功近利。這和現階段的就業形勢密切相關。例如很多招聘單位青睞那些擁有英語四六證書或者會計師證書的人,這就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壓力,迫使大學生為了與招聘單位要求相符而讀書,這無疑增強了學生讀書的功利性。

大學階段是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廣泛的閲讀興趣,良好的閲讀習慣,會對他們的成長起着有益的影響。因此,針對大學生的讀書現狀,我們有責任進行反思,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三、啟示與思考

(一)學校方面

對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進行引導,學校方面責無旁貸,學校應該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引導他們明確讀書的目的,實現課外閲讀的多樣化、合理化,真正使學生對課外閲讀產生興趣,從中獲取知識,受到薰陶,提高素質。

1、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佔領閲讀主陣地。

如今,大學校園裏的社團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頻繁的社團活動佔用了學生很多課餘時間,使他們用於讀書的時間相對減少。如果學校也能組織一些讀書方面的社團活動,這對大學生的閲讀生活無疑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如定期開展讀書競賽活動、讀書彙報會、讀書演講會等,這樣就會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讀書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古今中外優秀的作品,同時也讓他們在活動和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提高閲讀的質量和閲讀的效果。久而久之,積極健康的閲讀活動自然成了引領學生人生導向的主陣地,在學校德育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和開放性功能。

圖書館是學生讀書的最佳場所。圖書館是書的海洋,知識的殿堂,同時也是提升修養、陶冶情操的重要場所。因此,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圖書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開放性功能。為了讓學生在圖書館中的。閲讀收穫最大,學校應該不斷豐富圖書館的書目種類,增加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嚴格圖書館的借閲制度。使學生在這裏得到詩意的棲居,從書籍中汲取營養,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

2、完善考核制度,把大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

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瞬間,所有從大學聯考的獨木橋中擠過來的學子們都暫時鬆了一口氣,以為從此告別題海,邁向新的天地。沒想到進入大學不久,高三的一幕重新上演,為了應付考試,他們再一次被題海所淹沒。因此,完善考核制度也是高校改革的當務之急,如學校可以增加選修科目,減少必修科目,或增加平時考核成績的比例,減少期末考試成績的比例。以便讓大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和精力去閲讀更多更好的書籍,不只做學習的工具和考試的機器,而是做一個有思想有觀點有理想有道德的發展中的人。

(二)學生方面

學生是閲讀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讀書的選擇、讀書的方式上直接決定着讀書的效果。作為當代大學生,無論是立足自己的發展,還是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都應該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使讀書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抓住點滴時間,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總有人把沒有時間當作不讀書的理由,其實這只是藉口。魯迅先生説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是有的。”我們無須像歐陽修那樣連馬上、枕上、廁上的時間也不放過,也不用像董仲舒那樣“三年不窺園”地苦讀,我們只要從那些毫無意義的網絡遊戲、休閒娛樂中解放出來,就會擁有更多的讀書時間。因為網絡只是虛擬空間,它給人帶來的快樂畢竟是短暫的,只有讀書帶給人的才是終身的享受;而人沉溺於休閒娛樂中久了,也容易玩物喪志,只有讀書終能啟迪人的心志,使人變得高尚。

2、樹立遠大理想,克服讀書的功利性。

未來社會需要的不單單是具有專業理論知識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和較強的綜合能力的人,因此那些考什麼就讀什麼的做法,只能把自己逼進死衚衕。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個人不能只盯着個人的前途,只有把眼光放遠,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少年時就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後來終於在國際舞台上叱吒風雲,鑄就了大國總理的不朽風範。因此我們不能只想着畢業後找一份事做,而應該先想着會一個高尚的人。克服了功利性目的,那麼可選擇的閲讀範圍就會廣闊得多,人生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2、培養廣泛興趣,不斷完善閲讀結構。

“讀書就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這是告訴我們讀書要博採眾長。而在調查結果中顯示,我校大學生的課外閲讀呈現出了重專業輕素質、重消遣輕理論、重“暢銷”輕經典的傾向,這樣的閲讀傾向和閲讀結構不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不斷完善閲讀結構,專業理論書籍要閲讀,經典名著更要閲讀,因為能成為經典的名著,濃縮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和語言,它讓我們走進高尚,遠離低俗。休閒娛樂不是不可以閲讀,但決不能讓休閒娛樂左右我們的價值取向。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而別林斯基説:“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讀的書,比不閲讀還壞”。因此,我們讀書既要廣泛又要精選,既要博採又要專攻,使閲讀跟得上時代的節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結語:

調查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們的思考並沒有結束,調查中顯示的不僅僅是一些沒有生命的數據,它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種閲讀理念,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因此,當代大學生的讀書現狀應該引起每一個人的關注,閲讀更應該成為一種全社會的行為,除了學校和學生,社會也有責任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形成一個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濃郁的讀書氛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553年起,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讀書日”,目的就是向大眾,尤其是向青少年推廣讀書活動。身在熱愛讀書的國度,身在書香四溢的大學校園,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發展,在讀書中提高,在讀書中享受人生的快樂。

思修論文 篇四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一直以來被諸多人質疑,有人説這樣的課程“假、大、空”,講得理論高高在上、冠冕堂皇,可是最終還是被殘酷的現實所打敗;有人説學生今後在工作過程中根本用不上這些大道理,還是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學習專業課程上。筆者完全不認同這樣的觀點,認為在日益重視“就業軟實力”的今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將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我們應當轉變課程的授課理念、創新課程的教學方法,使本門課程的作用能真正落到實處,幫助學生能在未來的職場中利用“就業軟實力”成功、自信地展示自己。

(一)教學內容的選取與側重需要充分考慮學生未來職業中的需要

1、教學內容的選取不應當面面俱到,應結合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刪減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內容非常繁雜,具體到每節課的內容都相當飽滿。上過這門課程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個問題不敢過於展開講,否則一節課內容根本無法完成。筆者反思,為什麼一定要按照教材規定的內容面面俱到呢?我們應該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並且在內容的選取方面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未來職業的實際需要。例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並且與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時,可以大膽刪去這部分內容。很多人會質疑這樣的觀點,認為這樣教學的功利性太強。但筆者堅持認為:課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對學生更有用的問題上。我們目前的大學教育缺乏的是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與未來社會的接軌。作為思政理論課教師,筆者決定大膽嘗試,即結合學生未來職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以其為使學生的大學學習更為有效,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殘酷的職業競爭中能自信地展示自己,成為職業圈當中的成功者。並且大學學習中老師講授只佔到很小的比例,更多的問題和知識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所以刪去的內容對學生的影響並不大。

2、教學內容應當重點向學生未來職業需要的軟實力傾斜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刪減一部分內容之外,還應當重點放在學生未來職業需要的軟實力方面。例如:對於人際交往這個問題,就應該着重向學生介紹人際交往與溝通的各種方法,幫助學生實際解決現在或者將來職場中所面臨的一些棘手的問題;關於個人品德與道德修養這個內容,就應該通過大量實例告訴學生人的品格和修養對於人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具備哪些品格。在這些教學內容上的側重,最終希望達到的目的是增強學生處理人際交往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以及塑造學生的優良品德,而這些是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中最需要的“就業軟實力”。

(二)通過教學方法的靈活使用以增強學生的“就業軟實力”

1、小組教學法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在未來的職場中,除了要求求職者具備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具備其他方面的能力,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為此筆者經常思考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上,除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之外,還能否幫助學生增強未來從事職業中所需要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經過反覆研究嘗試,小組教學法有助於增強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小組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而且能充分發揮“同輩教育”的積極作用,使學生能從同齡人身上學到更為優秀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小組教學能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團隊合作與溝通的重要性,沒有團隊合作與溝通,僅憑個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不會有富有戰鬥力的小組。通過小組激勵制教學,對錶現積極和優秀的小組適當給予獎勵和加分,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每個成員意識到眾人拾柴火焰高。而沒有獲得獎勵小組也會總結經驗和教訓,爭取在下一次小組活動中發揮每個成員的潛力和優勢做到最好。

2、小組活動成果展示教學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筆者會創建多個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圍繞主題和內容,通過課餘時間,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情景劇、微電影、事例、圖片、音樂等,説明和詮釋某個問題,利用課上時間進行小組成果展示和比拼。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僅會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而且會培養學生未來職場中所需要的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敬業精神是幹好工作、實現職業理想的必備條件。應該在學生時代就着重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經過研究嘗試,小組活動成果展示就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這種精神。為了使小組活動精彩紛呈、獨具匠心、精益求精,能在諸多小組活動中脱穎而出,受到其他小組同學和老師的青睞,就要犧牲很多休息時間,付出更多的辛勤勞動,並且要具備“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不是應付差事,而是做出像模像樣、精雕細琢的成果作品。這種在小組活動中的幹勁、認真、兢業正是未來職場生涯中敬業的縮影。在筆者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學生們為小組活動付出辛勤勞動的場景,那麼在課堂上就絕對不會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詞,並且號召全班同學向這個小組學習。創新意識是任何一個單位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意識作為“就業軟實力”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那麼培養學生這種意識就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小組活動成果展示,可以讓小組之間互相學習和借鑑,取長補短,為什麼別人能想到用這樣的角度和創意表現同一個主題和內容從而反思自己的成果作品,進而增強想象力,創造出富有新意的小組成果。如果要想使每一次活動成果都非常精彩,使小組立於不敗之地,那就更要創新當頭、不斷挑戰,因為每個小組都在不遺餘力地改變自己。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應當不斷進行反思和調整,應當結合未來職場中所需要的軟實力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地培養。通過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革,不僅能擴充和增加學生視野和知識面,更能使之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未來能更快地融入職場和社會。

思修論文4

一、啟發式教學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意義

(一)有利於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説服力

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一般多是採用傳統的講授法。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結果是課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少了思考,也沒有興趣思考,更別説創造性思維的激發了。而啟發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有利於增強課程的説服力。該課程在大學生素質培養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斷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社會,才能最終達到教育目標。

(二)有利於發揮大學生的能動作用

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曾指出,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話:“理想的教育其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於教學生學。”啟發式教學的特點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啟發式教學始終把學生作為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師適時地採用多種引導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學生通過思考、反省、評價掌握了知識,並提高學習能力和認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及發展。可以説啟發式教學強調師生的互動與雙向交流,既強調教師的“啟發”、“點撥”、“誘導”,又注重學生的“憤悱”理性自覺,“反求諸己”“內省”“反思”。

(三)有利於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推動教學相長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學過程的雙向性,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性。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管理者,教師與學生的關係變成了合作關係,和學生一起思考、分析、討論問題,在相互配合中進行良性互動。同時,啟發式教學還有利於教師和學生的思考,推動了雙方的學術研究。德國教育學家洪堡也曾説過:“大學教授的責任並不是‘教’,學生的職責也不是‘學’,而是從事研究,教師應誘導學生研究的興趣,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帶動學生進行學術探究,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很活躍的,一旦被激發出來,結果是難以預料的。當學生不斷的提出一些新問題後,可以促進師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帶動教師做更廣、更深的研究,從而形成教學與科研、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

二、啟發式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運用實施啟發式

教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求教師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並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還需要一定的實施條件。啟發式教學不是説幾個案例就可以了,啟發式的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需要教師不斷總結探索。這裏,介紹幾種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學習。

(一)設疑啟發向學生提問

然後引發他們思考,是很多教師慣用的啟發方式。教師適時地向學生提出一些難度適中、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進行思考,最終找到問題的結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師提問沒有精心準備,隨意性很大,深淺過渡,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運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認真準備,給學生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能激發他們思考的問題,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講大學生誠信的問題時,筆者問了這麼幾個問題,考試作弊是不誠信的表現嗎?有多少人從來沒有作弊過的?除了考試作弊,大學生在校園中還有哪些不誠信的行為表現?善意的謊言你能接受嗎?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對大學生誠信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同時引出大學生誠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話題。

(二)討論啟發討論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的特點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進行討論前,教師要精心制定討論的話題,題目給大家後,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以免學生的思路偏離了軌道。例如,筆者在講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問題時,並沒有直接照搬書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討論這麼幾個話題:你認為咱們醫學生的就業情況如何?影響醫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哪些?醫學生要想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醫學生創業,有哪些方向可以選擇?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後,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瞭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所在,並明確了自己的生涯規劃。在比如講授公民道德時,組織學生討論大學校園裏不文明現象及如何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進行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樣完善自己。

(三)案例啟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理論性比較強

為了讓學生更輕鬆的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可以通過案例進行啟發。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向學生呈現精選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研究,從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時,筆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讓學生自己分析討論案例,效果較好:清華大學高材生考過600分也不易,可一個每天三頓為清華學子切菜賣飯的農民工,頭回上場就爆出冷門———北京日報報道,清華園裏人才濟濟,但學生食堂的師傅張立勇,也為許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説是件新鮮事了。他的艱辛,他的刻苦,他的頑強,讓清華學子動容。水木清華BBS上,頭一回為一個農民工的堅韌好學掀起波瀾。張立勇,做農民工10年,如今即將拿到北大國際貿易專業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後,我給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張立勇為什麼高中讀完後不直接考大學?(2)他為何選擇去清華打工?(2)食堂工作很幸苦,他為什麼還要繼續學習,並且挑戰國內知名高校?學生對這樣的事蹟顯得很有興趣,他們都踴躍參與討論,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還講到聽過他的演講,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動。

(四)比較啟發在教學中

我們發現有些知識學生難以區分,或者有些問題學生已經有一些思考了,但其思考的方向有問題,怎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難點,怎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就需要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了。例如理想和信念是兩個概念,學生從直觀上看感覺是一個意思,這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名人的事蹟,讓他們比較分析名人各自的理想是什麼,他們怎麼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最後總結理想的實現靠信念,這樣就能分清異同了。在比如,在講愛國主義這章時,很多學生都沒興趣,認為理論知識曾經學過,有的學生表示發達國家都不上這樣的課,我們上沒必要,思想方面首先就有問題。我們可以蒐集一些發達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料、發達國家公民愛國的一些事件,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從比較中進行判斷,進而激發他們思考如今我們大學生應該怎樣理性愛國。

思修論文 篇五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歷程,主要有四條基本經驗:

(一)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為培養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育人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氛圍。

如果説,育人是學校的“骨”和“筋”,那麼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氣”和“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虛事實抓,虛功實做,軟件硬抓,軟硬兼施,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實踐證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把目標、內容、政策和載體由虛變實,體制、機制、隊伍和投入由軟變硬,才能真正做到軟任務硬化,軟意識強化,軟指標量化,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三)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設。在思想建設上,要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道德建設上,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在文化建設上,要始終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四)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樹立大局意識,提高宏觀含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置身於日益豐富和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放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背景下考察,社會急劇變革的大環境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裏研究。拓寬視野,開闊思路。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自我封閉,不能自我循環。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態環境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箇中心:以自我成材為中心,學生中出現了考研熱、實用知識熱、晚自習率高、去圖書館人多的現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學生的成材動機與國家的。振興、社會的發展聯繫不多,主導思想是自我價值與自我奮鬥,與黨的培養目標,與“四有”人才的標準有較大差距。

兩個矛盾:學生自我期望值高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聲很高,但一旦改革傷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現出不滿情緒;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落後的文化娛樂設施的矛盾,由於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娛樂手段落後,許多學校周邊文化是社會低俗文化(影視廳、歌舞廳),不能滿足學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個壓力:學習、經濟、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市場的競爭,使學生更加註重自我完善,求知慾旺盛,對市場經濟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能反映敏感。經濟壓力,由於招生收費並軌,學校出現了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20%,其中特困生佔5%。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

家庭經濟能力脆弱,難以支撐學生完成學業。就業壓力,人才招錄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競爭,擔心自身才能和發展前程會被無規則的選人用人機制斷送。

四個轉變:由關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轉變到關心中國的國情,從80年代的“西方熱”轉向90年代的東方文化熱;

由不着邊際的高談闊論,轉變到比較求真務實;由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逐漸轉變到關心個人發展機遇,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國留學,轉變到國內尋求用才之地。

五個更多:大學生在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上往往表現出五個更多。

更多地採用生產力的標準,而不是意識形成的標準;更多地採用市場經濟標準,而不是傳統道德標準;更多地採用批判的標準,而不是建設的標準;更多地採用“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而不是“中國特色”的標準;更多地採用具體利益的標準,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標準。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深刻變化。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變化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變化反映了整個社會價值取向演變的趨勢。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演變的評價,應着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着眼於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和“四有”新人的培養。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趨勢,自立、競爭、公平、效率時代意識明顯增強。從整體看,多種取向並存;

從個體看,多數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穩定的人生價值觀念,在一些問題上常常表現出矛盾或多變狀態。就發展趨勢而言,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對利益追求的強化,社會對個人正當利益的肯定,大學生價值取向中消極因素呈增長趨勢,如不加強教育引導,勢必走偏方向,釀成嚴重後果。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變化有以下特點:

兼容性。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政策對個人利益的承認和肯定,青年學生開始追求進取務實,協調並重的價值選擇,表現出明顯的兼容性。

主體性。不少青年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鬥,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部分學生過份注重個人奮鬥、個人發展,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以及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足。在社會活動中願當主角,而不願當配角,不願做重複性、輸出性工作,總擔心自己被耽誤、被埋沒、被大材小用。

多樣性。價值取向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羣體取向的多樣性。青年學生對成材的設計是多視角、多方位的。

(1)以學業為目標;

(2)以從事社會活動為目標;

(3)以出國、經商、賺錢為目標;

(4)對人生未來的發展沒有正確目標。

時代性。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公平、效率、競爭、自立的時代特徵。

不穩定性。青年學生的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處於不穩定狀態。部分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判斷,會因為聽了一場英模報告或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説明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強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羣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傾向產生疑慮;一方面在學校接受許多正面觀點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極敗壞現象又感到無所適從。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並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心態。

在改革深化、開放擴大的社會環境裏,確立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設需要解決的新課題。我們要抓住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時代緊迫感,注視新變化,研究新矛盾,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思路。

思修論文 篇六

一、孟子思想要義對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作用

首先,是“寡慾”。“養心莫善於寡慾”,守護善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滿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礎上,儘量減少物質慾望,避免慾壑難填。在孟子看來,物質慾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喪失,也不會喪失太多;而物質慾望很強的人,即使他的善心還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會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強調過多的物質慾望對人生修養的羈絆,甚至損害。從生活經驗來看,物質慾望過多,往往會讓人誤入歧途,不僅會損害自己的人生修養,對國家和人民也是災難。其次,是“思誠”。要修養自己的德性,必須要“誠”。孟子把“誠”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認為是“天之道”,告知人們必須要追求“誠”,即“思誠”。善是人們追求“誠”的基石,要真誠地、專心致志地去發展壯大自己的善的萌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有善端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最後是“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一種生命的體驗、道德的境界。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一種內心偉大剛強的氣,必須用道義去培養,而且不能有一點點的傷害,只有這樣才能充塞於天地之間。我們在生活中對“浩然之氣”的培養,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長,而是需要在生活點滴中不斷地積累,用一生去培養的一種精神境界和生命氣質。那些寧願在艱苦地區工作,兢兢業業、不計個人得失的人民公僕,正是在踐行“浩然之氣”,傳播正能量。

二、孟子思想要義對當今政治文化建設的啟迪意義

孟子認為,個人的道德修養至關重要,但是並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終目的,他是希望通過這種“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進一步推廣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國共產黨員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更應該積極培養自己的德性,讓自己心中那個善的端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抵禦一切的不正之風。同時,中國共產黨員還應當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鞠躬盡瘁,盡一個黨員的應有職責。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對當今政治仍有借鑑意義。如何把這種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實踐呢?這方面最值得借鑑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養後教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源遠流長。在《尚書》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經典表述。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社稷和君主相比較而言,人民在社會中最為重要,是最有價值的主體。孟子對一個政權合法性的認識,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護與表達,這是構成君權的基礎。人民是國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據。國家、君主的設立,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為必須與人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符合,竭心盡力為人民服務。孟子的“民為貴”的民本思想,不僅是理論,還有具體、務實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視經濟基礎對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作用,並且還設計出一套具體的經濟措施。孟子認為,普通的民眾,是社會的主體“,民以食為天”,所以首先必須要解決和滿足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如果因為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無法滿足民眾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導致人們鋌而走險,等他們犯罪了再去實施刑罰,這就等於是設置羅網來陷害普通老百姓。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且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