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社會道德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6W

大學生社會道德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社會道德論文 篇一

淺談大學生社會道德模範教育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局面,各種教育手段、方法呼之欲出。本文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社會道德模範教育的作用,提出了高校學生工作者實施社會道德模範教育應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社會道德模範教育 作用注意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組織、有計劃、自覺地培養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的活動。隨着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創新。在政治文明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人們進行政治理論教育,幫助人們樹立現代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共同價值取向以及促進本民族政治道德情操的不斷昇華。

市場經濟使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競爭意識、危機感激勵了大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功利主義淡化了大學生集體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如何使大學生在各種紛繁複雜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中保持主流意識形態,樹立健康正確的文化心態,這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用社會道德模範進行積極引導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華民族歷來有推崇道德楷模的傳統,“見賢思齊”是古之明訓,我們表彰的戰鬥英雄和勞動模範實際上也是道德模範,是針對當時最需要突出表彰的道德行為的模範。現代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同時在社會思想道德領域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學生工作者作出新的努力來及時應對。

一、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模範教育的作用

社會道德是社會主體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社會的一種自覺認識和嚮往,對人們的行為起着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社會道德模範為載體,有利於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有利於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用社會道德模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幾個作用: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對社會而言,社會道德模範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社會道德模範包含着人們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它能產生一種感召力和環繞力。這種感召力和環繞力能夠將個體導向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目標和規格方向上來,引導人們為之共同努力。一個社會的發展,本質上體現為全民精神的進步。因此,優良的道德模範可以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社會道德模範的高尚品質可以激勵大學生昇華道德認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用社會道德模範來教育大學生可以起到知行合一的作用。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社會道德模範可以喚起大學生對高尚道德行為的崇敬,還可折射出激勵、啟發、催人奮發向上的價值取向,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薰陶,達到精神上的鼓舞,在思想上起到強烈的共鳴,從而昇華道德認識,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從道德的角度上規範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

實踐證明,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由於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必然會帶來種種矛盾和問題,除了需要一定的法則和制度以維持基本的秩序外,也需要道德規範人們的行為。道德模範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榜樣,他們身上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彰顯出新時代的嶄新的精神風貌。這充分表明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羣眾基礎,為大眾所接受。將社會道德模範運用於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使大學生行為規範化、系統化,最終昇華為個人行為的準則。

3、在大學生中具有強烈的凝聚作用。

社會道德模範在和諧社會中發揮着巨大的精神支撐和力量凝聚作用。首先,如果沒有共同前進的旗幟為靈魂,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道德標準,那麼就不可能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來,把各階層的人們凝聚起來,也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合力與向心力。社會道德模範作為一種信仰和理想的集中表現形式,支撐起人們的精神世界。其次,社會道德模範作為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着評判、凝聚功能,使社會和諧得以肯定。而道德在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着靈魂和指導的作用,它可以陶冶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建設社會的熱情。

二、在當代大學生中形成社會道德模範教育的注意點

運用社會道德模範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的大學生風範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道德模範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選樹道德榜樣,始終應注重堅持面向大多數,把重點放在基層,放在普通崗位上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大學生,着力發現他們在平凡學習生活上的不平凡創造,謳歌他們在普通學習生活中展現出來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通過加強社會道德榜樣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在日常行為中加以對照,檢查自己,做到自警自查、追求高尚的道德行為。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能表現出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積極參加道德實踐活動,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2、注意運用社會道德模範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馬克思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本翔不境也創造人。”道德規範所秉承的祟高的價值取向及崇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對人產生巨大的精神激勵。應創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喚起大學生追求高尚道德的內在動力,提升責任感和人格尊嚴,使大學生完善自我,使道德從外部調控內化為內心的自覺要求和行為習。

3、不同大學生羣體由於各自所處環境和自身狀況不同,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上也日益呈現出差異,這就對選樹不同類型的大學生榜樣、增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提出了新要求,從而使不同羣體中的大學生都能夠更加具體深人地感受道德榜樣的力量,切實做到學有目標、趕有方向。

4、立足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是提高榜樣感召力和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針對當今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習慣,我們要注重運用影視聲像等技術手段增強榜樣宣傳教育的直觀性;注重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技術平台吸引大學生參與榜樣評選,參與和榜樣的網絡互動;注重讓榜樣到大學生中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努力實現榜樣與青少年“零距離”。這些探索和努力,有效地增強了榜樣宣傳教育的説服力、感染力。社會道德規範可以使大學生樹立行為的準則,激發內在需要和動機,進而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大學生社會道德論文 篇二

淺析當今大學生道德人格缺失的成因

縱觀當今大學生道德人格缺失的問題,其影響因素是錯綜複雜的。概而言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尋求其成因。

一、社會因素

1、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

1)市場經濟容易使大學生道德人格具有功利主義傾向

追求價值是市場經濟直接目的。效率優先,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市場通行的原則,它有利於人們打破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等觀念。它促使人們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市場經濟的滲透,也激勵了大學生競爭進取、完善自我的緊迫感。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以追求利益為最大目的,這種盲目的力量,會把利益這一經濟價值觀念滲透到人生的各個方面,使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重功利、重實用的傾向。如在人際關係交際的對象、範圍、程度上,取決於交際是否帶來好處及帶來好處的大小。在處理社會與他人的關係時,以是否有利於自我為尺度,忽略了集體的作用,集體主義觀念嚴重淡化。對公共財物不愛惜,對他人冷漠不關心。

2)市場經濟容易使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出現相對主義傾向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成分形成了多元化的結構。多元化的經濟成分必然存在着多元化經濟利益。市場經濟所創造的多元化的萬花筒式的世界,使人應接不暇。人們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價值觀念逐漸為多元化的價值觀念所取代,原來居於支配地位的價值觀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衝擊,如為人民服務、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無私奉獻、公私兼顧、合理利己的價值觀時常受到極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價值觀的衝擊。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的成長階段,容易造成其道德認知的困惑和道德規範選擇的艱難,在價值取向和對自我的認識等問題上也容易陷入迷茫。部分大學生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準,產生了相對主義的傾向。

3)市場經濟容易使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出現拜金主義傾向

市場經濟遵循價值規律、等價交換原則,有力地衝擊着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等級和門第觀念。選擇的必要和權利意識,對利益、需要的追求,成為人們價值評價和行為方式的重要依據。反映在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上,出現了由虛向實、由依賴向自強、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的變化。然而,市場經濟所遵循的等價交換這一基本原則,在商品社會中存在着“泛化”的傾向,滲透到政治、精神、文化領域以及人的發展和人的關係之中。受此影響,一些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出現市場化、商品化傾向,為了入黨、評優、出國、撈權,不顧廉恥、不要良心、不惜喪失人格,崇尚“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萬能、道德無用”等等,產生了拜金主義思想。

2、社會風氣的不正

道德人格的形成與塑造,離不開社會環境。大學生進入到社會,就必然面對各種道德行為和價值衝突,而現代大學生,大多未經歷過艱苦的環境和社會生活的磨練,單一的學習生活使他們對社會缺乏瞭解和認識,致使他們極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們正處在生理、心理的成長階段,可塑性很強,當外界的各種事件對大學生產生各種價值刺激時,容易造成其道德認知的困惑和道德規範選擇的艱難, 使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出現偏差,道德行為出現異常。

社會轉型帶來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價值體系的變化,深刻的社會變革使新生進步的東西不斷湧現,腐朽落後的東西也沉渣泛起。社會上的一些不擇手段、功利思想、腐朽之風、享樂主義、貧富差距等不良思想,不斷衝擊年輕大學生們的頭腦。“錢權交易”、“紅包現象”、“有償救人”、“公款揮霍”等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不同程度上衝擊着大學生的觀念,導致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這種衝擊和變化影響到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轉化,過去那種互助互濟、團結友愛、互敬互愛、先公後私、先人後己、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的良好社會風氣和傳統美德被少數大學生摒棄。

3、網絡文化異質化、開放化、無政府的影響

1) 網絡文化異質性的影響

網絡文化的異質性表現為:網絡資源的價值性、稀缺性、非均質性、難以模仿性和難以替代性。網絡文化的這種特性,對大學生有相當大吸引力,也容易被接受。眼花繚亂的網絡文化,沒有時空感和壓抑感,易使大學生產生超越其他事物的親密感。現代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羣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完整的溝通方式,他們 渴求社會認同,而現實生活卻不能一一滿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趨於網絡中尋求虛擬的自我,在網上自由地馳騁、沉醉。如此,往往導致他們一方面對網絡的極度迷戀、上癮;另一方面,他們又感到孤獨和鬱悶。沉於網絡交往中的大學生真實的社會交往能力下降,實體人際關係萎縮,甚至會誘發其退縮型人格障礙,不利於其良性道德人格心理的形成。

2) 網絡文化開放化的影響

傳統的傳播形式是由上而下、以少對多,帶有強制性和擴張性,體現了一種現實中的封閉和不平等。而網絡衍生的新型文化所表現出的開放、自由、互動,體現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平等性、無權威性,是對現實社會奉行的權威意識和等級觀念的一次解構與顛覆,迎合了大學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使他們的思維空間和行為空間有了極大拓展,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中享受到任何一個傳統文化形態都沒有的自由。在現實社會中,社會規範,如風俗、習慣、法律、規章等對人們具有普遍的約束力,然而在開放的網絡社會中,原有的社會諸多倫理道德的約束,在這一空間被輕易擺脱。上網的大學生完全可以匿名交往,沒有人知道你是誰,在網上完全憑個人的道德自律行事,從而導致了部分大學生行為的放縱。一些學生利用信息網絡技術盜竊他人賬號密碼、獲取情報、傳播不健康內容、誹謗他人、侵犯他人隱私及版權等違法犯罪行為屢有發生。

3) 網絡文化無政府的影響

網絡是一個信息庫,良莠不齊,黃色、暴力等信息混雜其中。 在各種信息、觀點自由表達的網絡上,個人主義、利已主義和實用主義等西方價值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洶湧而來。網絡空間沒有主觀責任機構,用户的發展和使用沒有限制,對網上的信息難以追查其真實來源和核實其可靠程度,這使得網絡文化容易為各種不法分子和敵對勢力所利用,形成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入侵。網絡的自由和平等特性,也使大學生價值觀念更趨於個性化,多樣化。大學緊張的學習和生活壓力,使得他們精疲力盡、情感壓抑,他們往往找不到合適的情感交流對象。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的虛擬空間恰為他們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環境,他們在這裏可以自由地宣泄,網絡擁有的強大誘感力遠遠超過大學生的自身控制力,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造成了嚴重侵蝕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個體道德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對個體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奠基性、啟蒙性、潛移默化性等獨特特點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前,多數時間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靈,塑造着大學生的道德人格。

1、家庭重智輕德傾向的影響

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大部分家長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強調發展孩子智力,高度重視子女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許多家長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學歷高,工作好,實現自己願望。為了使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以便順利地考上重點中學和名牌大學,取得更理想的學歷文憑,家長可以不惜一切人力和物力,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熱情。許多家長認為學習好是實的,關係到今後的前途。而品德好是虛的,抓不抓兩可。只重視孩子知識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把學習分數作為衡量孩子的標準,卻忽視道德人格的培養。大學生應該是全面發展的,全面發展指每一個人自身所藴含的全部發展可能性和潛能的全方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發展,而家庭重智輕德的傾向,將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形成產生負面的影響。

2、一些家長自身道德人格缺陷

家長的素質、人格、舉止言談、生活方式、教育態度等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影響着大學生,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家長的道德人格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影響早、時間長、影響深的特點,在青年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着重要的導向作用。一個生活態度消極、意志薄弱、道德品質低下的家長,是很難對其子女道德人格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

一些父母在處理公與私、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方面,不認同先公後私的道德觀念,導致個別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淡薄。有的父母把撈取實惠作為個人的價值準則,在家庭日常談話最多、最關心的是:關係、送禮、金錢。致使有些大學生毫不隱晦地説:我最喜歡的是錢,最羨慕吃得好、穿得好,能走後門。一些父母的不良影響,使有的大學生常常表現為缺乏內省自訟的精神,甚至無視社會公德。 如有些大學生衣着講究,但不注意公共衞生;有的大學生愛惜個人物品,但對社會公物卻不愛惜等 等。 三、學校因素 1、重智育輕道德 有個哲人説,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在於培養道德高尚的人。蘇格拉底認為,道德的完善比技術職業訓練更為重要。我國長期以來中國小傳統的應試教育,導致了從學校到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重智育、輕德育的心理趨勢,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個

體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發展,即每一個人自身所藴含的全部發展可能性和潛能的全方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發展。雖然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都講全方面發展且重視德育,但在很多家長和老師的心目中,德育的地位並不高,特別是在大學聯考分數面前,道德修養無足輕重了。我國高等教育在辦學主體思路上,也一直強調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對大學生過分強調傳授專業知識,而不自覺地忽視了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忽視了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在重智育輕道德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培養的大學生視野比較狹窄,對報效祖國、回報社會的責任感不斷淡化,甚至是不惜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私利。部分大學生成了所謂:有智商沒有智慧、有文化沒有教養、有目標沒有信仰、有慾望沒有理想的人。

2、傳統教育模式的制約

我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教育方法上,把學生單純地視為道德規範被動的接收者,普遍採用理論的灌輸,相當一部分學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要求和指令,不管學生是否有興趣,不管教育活動的效果,只管完成教育任務。空洞的理論説教脱離社會生活實際,脱離學生的道德生活實際。傳統的課堂教學有不可忽視的缺陷:既難以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又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性的發展。以培養“德行”為主要目的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很少,而且往往是以羣體的形式安排的,因此,學生的個體經驗與願望很難被照顧到。課堂教學過分地拘泥於對學生的教化,忽視大學生個體的道德人格尊嚴,不能發現學生成長中的問題所在,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內在的動力和深沉的感召力,更無法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普遍表現為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和進取精神,缺乏關心國家、認同社會、以國家利益為重、積極承擔社會義務的熱情。

總而言之,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源於其各種各樣的道德實踐,其中既有社會不良文化環境的影響,也有市場經濟的消極作用;既有學校道德教育欠缺的影響,也有家庭教育缺失的影響。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者們要很好地反思,才能為大學生道德人格塑造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繫,共同為塑造大學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努力。

[參考文獻]

[1]夏金元。論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塑造[J]。教育探索,2006,(7),P105.

[2]楊文華。多元文化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挑戰[J]。 教育學術月刊,2009,(10),P49-50.

[3]唐海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發揮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6),P9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