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思修論文參考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3W

大學思修論文參考精品多篇

淺議人生觀價值觀的思修論文 篇一

《淺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意義》

【摘 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一個人的人生旅途才有遠處的燈塔,手中的指明燈和腳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荊斬棘的勇氣,才有可能成為一個高尚的,脱離了低級趣味的,有益於人民的人。

【關鍵詞】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要走向哪裏,所以在確定目標後,他可以披荊斬棘一路向前,最終到達他所預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從一開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走向哪裏,所以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而結果卻是碌碌無為,虛度一生。為什麼會有這樣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呢?我覺得這和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的。

所謂人生觀,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具體來説就是指一個人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這其中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一個人的人生觀基本包括幸福觀、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道德觀、審美觀、公私觀戀愛觀等等。一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以及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等一系列內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這個人的人生觀,也就決定了他是一個高尚的,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還是卑鄙、狹隘、自私的人。

所謂價值觀,就是每個人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基本準則,這個基本準則決定你做還是不做,而這個做還是不做的界定線就是這個人的價值觀。説白了,價值觀就是一個人關於是非曲直、善惡美醜的一種取向和選擇。價值觀是一個人世界觀的核心內容,是促使人們做事的內部動力,它決定一個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費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個人認為權力高於一切,那麼追逐權力就是這個人做事的核心動力;如果一個人認為金錢高於一切,那麼一切向錢看就是這個人做事的標準;如果一個人認為快樂高於一切,那麼是否有能夠獲得愉悦感就是這個人的行為準則。這個行為準則決定了一個人做不做這件事,和這個人在這件事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價值觀是後天形成的,是在社會化的生活中逐漸培養、發展形成的。一個人所處的的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等對其價值觀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個人在知識不斷積累和經歷不斷豐富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確立的,一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就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所形成的這種價值取向 uaw 和行為定勢,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但是就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隨着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人類的繁衍生息,社會生活中的人的價值觀也會不斷的變化着。但總的趨勢是新的價值觀挑戰傳統價值觀,而在各種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價值觀戰勝傳統價值觀,價值觀的變化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所謂世界觀,就是一個人對世界的總體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觀的基本問題就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係的不同回答,我們把世界觀劃分為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世界觀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觀的形成和確立都是建立在舊的世界觀的基礎之上的,是對舊的世界觀的繼承和發展。一個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態度和採用的方式是由這個人的世界觀決定的。正確、科學合理的世界觀可以為這個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確的方法,而錯誤的世界觀則會把這個人的實踐活動帶上歧途。

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者是辯證統一的,它們三者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寬度和深度,一個人有怎樣的世界觀就有這樣的人生觀,有怎樣的人生觀就有怎樣的價值觀。人生觀決定你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世界觀決定了你對世界的認識,從而促進你對人生的認識與理解,與此同時它決定了你對人和社會的認識,也就確定了你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則直接影響到你做每件事,這種行為準則決定了你做還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三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人生觀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觀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高度,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準則。

所以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我們每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在面對現在這個充滿了各種誘惑的世界時,更應該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的基本原理,具體問題具體具體分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來解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權利,但無論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首先是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做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作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作為一名軍人保家衞國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崗位上儘自己的責任,然後通過正當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預期的社會地位,這一切都是無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常説死有重於泰山,和輕於鴻毛之分,其實生也有終於泰山和輕於鴻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評判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對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損害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利益,這樣的人即使最後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輕於鴻毛,也是被世人所唾棄和不齒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崗位,也在默默無聞的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貢獻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發着人生的正能量,這樣的人即使他平凡無奇,他的生也是重於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説一個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他的人生旅途才有遠處的燈塔,手中的指明燈和腳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荊斬棘的勇氣,才有可能成為一個高尚的,脱離了低級趣味的,有益於人民的人。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09年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劉同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大學思修論文參考 篇二

《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摘 要: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提出了現實要求。在將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嘗試藉助新興媒體指引學生科學分析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現狀,創造性運用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關鍵詞:社會主義法治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課

作者簡介:郭玉華,廣東海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博士。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5)06-224-02

一、問題的提出

從人治到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方式不可逆轉的趨勢。經過建國60多年和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面臨着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時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十分緊迫。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提出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問題的探討提出了客觀要求。

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任務。《意見》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增強時效性。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路徑的探討指明瞭方向。

高校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後備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黨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傳統渠道和主陣地,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養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關於人的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部分教學內容對幫助大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構成、價值、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的區別和聯繫、自覺樹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具有基礎性引導作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關於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探索、發展的歷程內容對大學生思考社會主義法治在中國社會建設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歷史背景作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關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有助於幫助學生深入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對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統領作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幹課,其中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的、總任務、根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觀、養成科學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關鍵性指導作用。

綜上,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問題開展研究,既是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公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要求,也是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思想教育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功能的題中之意。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的內涵

從詞語構成上看,“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學生”這一特定羣體為對象,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主題內容的詞語。科學界定“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的內涵,要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治”的英文是“rule of law”, 意為法的統治。黑格爾是真正把法與”理念“結合起來的第一人。他提出,“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現實化”、“法的理念是自由”。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中,國內多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一個特定概念使用。如中央政法委編寫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讀本》(2009)、喻中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論》(2012)、楊亞佳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研究》(2011)等均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了較系統界定。學者張元、張文顯、李澤龍等從不同角度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價值與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區別等作了分析。王會軍在博士論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研究》中也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做出了分析。

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指導思想和學界研究成果,可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等同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它以馬克思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民主觀、法治觀、公平觀、正義觀和基本法律常識為主要內容,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五大核心要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和靈魂,反映和指引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功能、性質、價值取向、目標和實現路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活動的指導思想。與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相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

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學生”為特定羣體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培養目標和內容有別於法律知識教育,培育方法手段要適應大學生生理和心理髮展階段需要。

1.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原則。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的方法手段要適應大學生生理和心理髮展階段需要。與公務員、工人、農民等羣體相比,校園是大學生主要學習和生活環境,讀書、求知是大學生的主業,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具有樂於接受新事物,又缺乏獨立辨別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必須緊緊抓住學校教育這一重要途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的基礎上,注重理論灌輸與現實闡釋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德育資源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科學性與中國法治建設現實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及改進建議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區別對比分析。

2.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的目標。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的任務和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科學價值和偉大目標,樹立對社會主義法治的信仰。二是幫助學生深刻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及其對執政黨、政府、社會和公民個人的要求,做一個知法、守法、善於用法的社會主義法治公民。三是幫助學生自覺樹立尊重憲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的意識,明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聯繫的必然性和科學性,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的區別。四是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水平,正確行使公民權利,積極履行公民義務,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途徑――以“概論”課為例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一些地方嘗試的專題式教學、重視課堂實踐、運用微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教育中的精神要求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關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嘗試通過以下途徑將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法治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主渠道。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觀培養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的基礎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積極承擔起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觀的重要任務,通過理論講授、歷史分析、時政研討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法治觀。“概論”課中直接涉及法治的內容雖然不多,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革開放理論、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等問題的分析中,都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法的本質、法的階級性等理論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法治觀。一是要正確認識法治與人治在理念、價值、方式等方面的區別和聯繫,自覺形成對法治建設的思想認同。二是清楚瞭解法治建設與法制建設、制度建設、執政黨的法治思維、公民的法治意識的聯繫,對法治的內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瞭解。三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的區別和聯繫,樹立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思想認同和行為自信。

(二) 藉助新興媒體引導學生科學分析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現狀

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為人們瞭解和傳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培養中也應該藉助新興媒體的優勢使理論講授更接底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的分析更具有針對性。一是通過新興媒體加強與學生的聯繫和溝通,及時跟蹤學生的法治思維、法治意識進展。二是通過新興媒體將國家法治建設形勢政策文件和進展與學生進行分享,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堅定信心。三是對社會中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正面積極的學法、用法、尊法、守法典型案例在學生中進行擴散,傳播正能量,樹立典型標杆形象。四是對社會主義法治意識淡薄、法治思維缺乏的典型事件和案例,尤其是社會反映強烈的事件,與學生開展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三) 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注重實踐,提升學生參與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對於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這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問題來説,社會實踐活動也必將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如通過主題演講、主題晚會、觀看主題視頻等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意義、內涵等有更深入的瞭解。通過辯論會等形式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的區別和聯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展中的主流和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通過社會調研、參與普法宣傳活動等形式幫助學生參與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來,並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有更深刻的認識,自覺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貢獻力量。

思修論文 篇三

(一)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

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過教師課堂授課教學,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提高學生們對思想道德課程的興趣,教師可以採取師生互動交流,即,教師提出教學主題,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通過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相互比較,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一種比較客觀、科學、理性的東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生的潛意識之中,一個階段過後,學生的整個精神面貌發生了改變;情景劇表演,即,教師給定題目,學生組建團隊自編自導自演校園故事,展現出符合大學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為。讓學生從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養,需要時時刻刻在身邊學習提高。

(二)校園文化活動多彩化

高校的校園是大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場所,我們要充分利用校園內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教育。可開展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學術講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學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禮誠信教育、舉止文明教育、國學素養教育,都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有很好的引領作用。高校通過對青年志願者服務活動、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西部支教服務活動,讓學生進入社會中去,提升自己素質能力。

(三)網絡媒體模式新穎化

網絡媒體具有高效性和互動性的特點,也具有覆蓋範圍廣、信息量內容大的優勢。高校應注重對網絡媒體的利用。利用網絡拓展德育空間,強化網絡道德教育,對於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道德需要,提高他們的網絡道德素質。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新穎化,更快捷更高效的進行道德素養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羣,開設網絡道德規範教育、法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等課程。通過教師對網絡上大學生的困惑、疑難、心理障礙等進行有效引導和疏通。並加強網絡德育教育的合理組織和控制,增加學生的網絡參與度,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效果。積極構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台,在全面服務於學生的理論學習、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時,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滲透於其中,以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避免網絡給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正面典型事蹟身邊化

對於正在處於學習階段的大學生來説,身邊的先進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發他們提高自身修養。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對於剛入學的大學生而言,從大學聯考的壓力下面走來,使他們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多少感覺到進茫,這時為他們樹立恰當的榜樣,來引導他們融入大學生活就顯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説,將科技創新方面較為突出的學長作為榜樣,在新生中擴大影響。這樣,定程度上會帶動很多新生參與科技創新工作,從而使他們在入學之初就能好好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

(五)結束語

馬克思説:“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修養的過程是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意識中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鍛鍊和自我培養的過程。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更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結合,營造良好的氛圍,推動大學生道德修養教育的前行。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必將深植於每個公民心中,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從小事抓起,從點滴人手,着眼於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建立科學文明的社會方式,公民道德才能不斷得到提高。形成人人為公民道德建設出力,人人為構建和諧社會盡責的良好氛圍。公民道德素質提高了,和諧社會建設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思修論文 篇四

40後的一代,是自我價值觀體現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是思政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愛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台,推動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再次,突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做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展壯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這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機,更是容易激起共鳴的一個天然條件。最後,法律原理和法律觀念的教育也是本門課的一個重點,依法治國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國策。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是我們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應具備素質的必經途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就是法律法規,所以,要用法律的權威增強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因此實體法、程序法和憲法的教學就顯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課的教學要從實際出發,要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有三個:一是,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實用化技術型人才,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使用為本,二是,知識較一般,理論知識的系統化,體系化較一般,三是,大學生的求知慾較強,學習態度端正,目標明確。故此,根據以上學生的實際,再結合思政課的轉點(大部分認為思政課是公共課,不是專業課,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課的講授要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就學生的反饋來看,應該説效果不錯。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講授是必須的,很多人認為,把思政課變成故事會,小品表演,吸引學生,課堂效果好,但本人認為,這是捨本逐末,違背科學的行為,大學教育的主要職能就是傳道,尤其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肩負的神聖職責,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事實上,絕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喜歡聽理論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傳授理論,是不看對象,引經據典,濤濤不絕,還是聯繫實際,結合熱點,因人施教,簡明扼要,其結果是不同的。譬如説,如何講價值觀,本人首先提問,讓學生概括價值的含義,但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出來,但我隨手拿起講台上的茶杯,問學生它的價值是什麼,結果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價值就是一個人或事物的有用性,從而引導出價值的定義、價值觀以及不同的價值觀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學生聽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講授思政理論必須從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出發做到對症下藥。40後的一代,思想、信仰、價值觀差異化,多元化較普遍,再加上互聯網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時,由於年齡、閲歷、知識結構、所處環境等等方面的制約,難免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等帶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差,這都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授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但我們可以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學的教學方法。譬如,在“人生觀”的講授中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什麼樣的,錯誤的人生觀是什麼樣的。本人先列出幾種人生觀,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1,人生幾何,對酒當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夢。1,人活着不光要考慮自己,還要顧及他人社會。2,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等。最後討論的結果絕大部分同學認為有價值的人生應該是多為他人考慮,即多點奉獻少點索取,這樣講的效果要遠遠大於教師的面紅耳赤,滔滔滔不絕的貫輸。再次,從大學生的自身發展的需求出發,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正確思想觀念的樹立、科學信仰的確定、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一方面需要灌輸,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導並使之從內心深處接受之,40後一代是非常務實的一代(這可能和他們處在市場經濟這個大環境中不無關係)如果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授不從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出發,他們會覺得事不關己,就不會接受之,所以本人在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明白你們所學的這些理論是今後漫漫人生路上必須具備的一些素質,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或不被社會所容納和認可,並佐以事實證據,譬如在法律基礎理論的講解中,告訴學生現在是法治社會,要用法治思維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並用法治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有知法,才能不違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課的講授,學生都非常用心去聽,去記。並提出了大量的問題,教學效果非常好,最後,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傳授切忌抽象,應生動具體,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從高職大學生的來源上講,他們的理論功底不是太深厚,對思想政治理論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從大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性的把這些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原理傳授給他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孜孜以求的份內之事。

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理論聯合實際,寓教於樂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科學是真理,他本身是具體而生動的,尤其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之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平,正義,富裕,民主,和諧等理論,更符合時代發展之規律,也切中了當代大學生的脈搏,是他們的內心之渴望,他們有汲取這方面營養的內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應是思想道德所參與法律知識培養的一個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有兩個關鍵點需要處理好,首先,學生要注重學習和掌握思想道德與法律基本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知識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好和法律素質的理論基石,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和建設者的內在要求,通過這些基本知識的學習,解決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分析問題、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認識和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其次,要注重聯繫實際,注重學以致用。任何知識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樣,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也是如此,學習本課程要把知和行結合起來,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習規範與模範遵守規範結合起來,把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在學中做,做中學,學以致用,最後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有內在需求的問題作為切入點,並使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情景結合,寓教於樂。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形式應不拘一格,力求使學生喜聞樂見

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形式的探討一直是思政課孜孜以求的永恆話題。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學生喜聞樂見,並達到思政課教學之目的,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應該分析清楚。一是從客觀上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內容是抽象的。同現實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理論和現實的反差使學生在認同感上存在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在接受並付之於行動上就存在很大問題。所以,從這一客觀現實出發,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應該是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大學生實際出發,從大學生接受度出發,有理有據,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於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所提出的24個字即富強、文明、民主、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誠信、敬業、友善作為普世價值,應貫穿於整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並作為主線和核心內容。這樣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同,並予以接受。二是從大學生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受眾者,共思想的活躍性,生長環境的不同性,受社會環境影響的複雜性等等都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上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因人施教,對症下藥。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盡最大可能使大學生接受這些理論,並使之潛移默化,三是教學手段的更新,隨着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思政課教育還侷限於一張嘴,一隻粉筆很顯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應該是思政課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同時,根據現在大學生活渴望鍛鍊,渴望體現自我價值的特點,發揮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也是思政課老師好好發掘的一個內容,總之,思政課教學模式如果應用得當,大學生是非常歡迎這門課的。其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能得到充分體現的。

大學思修論文參考 篇五

《新時期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簡論》

摘要:愛國主義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本文試分析了目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重點在探討新時期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對策,以期在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方面有所收益。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新時期;青年

作者簡介:董琴琴,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學生的愛國意識、愛國情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問題。如何與時俱進的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

一、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進入21世紀,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受到了全球化、網絡科技信息化的巨大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加要重視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我們首先要找尋出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以求對症下藥,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愛國主義教育知與行的分離

在我們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我們不僅是要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觀念和意志,還應當激發他們努力地將此付諸實踐,即“愛國行動”。客觀分析,在我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我們的黨和政府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都做了周密的部署,制定了詳盡的實施方案,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一直沒有放鬆。從幼兒園到大學,學校和老師都通過升國旗、唱國歌、課堂灌輸、開展各種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等簡單而通俗的教育方式,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但不難發現,同時也存在着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雖然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對祖國是有感情的,知道自己應該愛國,但又不知道該怎樣愛國,這就説明,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着嚴重的知與行分離的現象。

比如,在學校裏,愛國主題的校(班)會、團(隊)會、報告會、知識競賽、傳統節日、重要節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等等各種各樣的教育主題活動不斷,但往往都是追求的是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是否取得效果,不是為了真正培養學生實際的愛國情操而開展的,長此以往,青年學生在愛國這個問題上表現出品行不一、知情不一、行信不一,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實效性。

(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未能體現時代特徵

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核心部分應該具有長期穩定性,但一些具體的內容需要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不斷地加以充實。而且,即使那些基本穩定的內容,也應該緊跟時代潮流的需要,選擇新的角度,突出新的重點,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只有反映這一時代特徵,結合現代化社會多元化的現實變化,才能有效吸引到青年學生主動接受愛國主義的熱情。然而,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長期以來過於注重以思想品德課的方式向學生灌輸,對於通過歷史、文化教育來潛移默化地開展教育重視不夠。我國有着5000年的燦爛文明,我們的愛國志士、民族英雄多不勝數,之所以沒有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花大力氣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利用各種寶貴的教育資料,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三)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方法創新不足

在政治多元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開放環境中,愛國主義教育在環境、教育對象的特點、目標要求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要求愛國主義教育的手段、方法必須有所開拓和創新。目前,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課堂上的灌輸説教仍然佔據主導地位,講究“灌輸”的策略和方法,對傳統教育方法缺乏創新;我國學校比較重視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存在着簡單化、教條化、形式化的缺陷,往往是發生大事的時候重視宣傳,平時又淡化,檢查的時候也只是重形式而不重效果,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降低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整合學校、社會的力量創新社會實踐的方法有限,教育活動的形式仍然偏於傳統,讀書、看展覽、出牆報、聽報告、參觀等形式比較盛行,忽視了網絡這一具有趣味性高、交互性強、個性化高的網絡教育手段。新方法的探索不夠,對一些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方法的認識把握不夠,在實踐中運用自然自覺性不高;對已經證實了的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的借鑑和運用不夠。

二、新時期加強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

在新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應在教育內容、教育渠道、教育環境等方面做出合乎時代發展的改革和創新,努力提高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一)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拓展與創新

新時期賦予了愛國主義教育新的時代內涵,我們必須不斷的拓展和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第一,加強民族文化教育。愛國主義研究表明,只有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懷有強烈的崇敬和自豪感,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對自己國家的熱愛之情,也才真正稱得上是一個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人。目前,我國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文化的主導地位,弘揚先進文化,捍衞文化主權,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首先,要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內涵,大力推進優秀民族文化教育,讓青年學生了解中國悠久和燦爛的歷史,讀史明智、知史愛國。其次,在進行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時,進行必要的外國文化知識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自覺地對它國文化進行鑑定和取捨。再次,要進行文化的創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現代化的文化大國、強國姿態,出現在世界文化格局中。

第二,加強民族憂患意識教育。一個沒有憂患意識的民族是危險的,一個不能居安思危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面對風雲變幻的世界形勢,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將民族憂患意識作為推動民族不斷前進的動力。近年來,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社會水平的提高,我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更多的強調取得的成績,而對存在問題分析不足或是強調不多。過多強調成就,迴避問題,反而會降低教育的可信度,而憂患意識也必然不能得到加強。因此,加強民族憂患意識的培養,增強他們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使他們認清現實國情和國際形勢,能居安思危,激發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勝利而努力學習的動力。

第三,加強民族自尊心和自強意識教育。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祖國的振興,還要靠新一代青年去奮鬥。因此,我們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年輕一代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覺地維護中國的國格,在祖國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時,不妄自菲薄;在強國、霸權的壓力面前,不奴顏婢膝;面對金錢、地位誘惑,不做喪失國格人格的事。只有成為一個自尊者才會有堅強的毅力,才能在此基礎上培養其起他們的自強意識。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百折不饒、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而發奮圖強。

(二)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要創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既需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優勢,又需要結合新的時代特徵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方法,更需要不斷整合新手段與傳統手段的優秀經驗,在繼承中創新,在整合中提高實效。

第一,搶佔網絡陣地,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截止2010年底,我國網民總數達到4.57億,10-19歲年齡段的網民所佔比就達到27.3%。可以看出上網在青少年中越來越普遍。佔領網絡這個陣地,就等於吸引了這個年輕羣體。為此,我們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優勢,開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以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力。首先,建立、完善愛國主義教育網站。一方面是利用原有的校園網絡,構建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網站。其次,要大力開發愛國主義教育軟件,這些軟件力求把愛國知識與情感教育結合起來,把嚴肅的、抽象的愛國主義主題以生動形象的、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使之成為能集德育性、知識性、趣味性、一體的教材,寓教於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網絡使用者的思想,可以增加愛國主義教育的廣泛性。

第二,大力開發寓含愛國思想的文化娛樂作品。寓教於樂在現代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它能把思想教育和欣賞體驗、理智提升和情感融入、審美愉悦和道德培養等緊密聯繫起來。我國愛國主義教育應積極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在這方面,文學藝術特別是電影、電視劇等作品發揮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文化娛樂作品應堅持旨在反映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引導民眾形成時代精神與倫理道德這條主線,創作出反映時代的愛國主義內容的作品,通過寓教於樂的活動形式,把愛國主義思想性與趣味性融於一體,聚科學性與娛樂性為一體,在滿足青年學生的娛樂、審美要求的同時,深刻陶冶和培育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愛國精神。

第三,充分利用典型事蹟培養愛國情感。青年學生還具有好模仿的心理特點,因而用愛國的典型事蹟來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更具有感染力。我們要善於抓住現實生活中體現當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典型事蹟,如,在5.12汶川地震中湧現了許多優秀人物人物和先進事蹟以及凝練出的“抗震救災”精神;聶海勝、翟志剛等中國新一代航天人不顧個人安危,成就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凝練出的“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會中廣大運動員的為國爭光而拼搏的事蹟凝練出的“奧運精神”等等。我們應抓住一切有利於振奮民族精神的典型事蹟和事件,開展切實有效的教育,以培育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發揮各方面的作用推進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並不是學校或是家庭某一方面的責任,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需要發揮社會合力作用,齊抓共管,才能落到實處。

在全球化、網絡技術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青年學生無時不刻不生活在已給開放的大環境下,他們的思想隨時有發生變化和受到侵蝕的可能,因此,我們必須調動一切社會手段和途徑,為他們營造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氛圍。我們必須繼續加強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充分發揮大眾傳播媒體機構輿論導向作用,充分發揮社會團體、民間機構、社區等等組織機構的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董琴琴。新時期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西南大學。2011(12).

[2]朱桂蓮。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侯旭平。全球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教育簡論。求索。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