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思修道德修養論文3000字(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1W

大學思修道德修養論文3000字(新版多篇)

思修論文 篇一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課堂教學實效性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而在課堂中體現人文關懷則是取得“基礎”課教學良好實效的途徑之一。本文對教學中加強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和“基礎”課教師需具備的素質作了簡要分析論述,並着重闡述了對如何實現人文關懷,要實現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必須尊重“人”,要善於挖掘教學內容的人文精神,還需依靠課堂內外的結合。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人文關懷實現

人文關懷是指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的主體、地位、需求、生存狀態、生活條件以及保障的關注等,是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這對廣大從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的教師來説,意義尤為深遠。“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基礎”課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教學的人文關懷。

一、注重“基礎”課教學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分析

注重人文關懷是由“基礎”課的課程性質和地位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一門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教育為主線,指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課程,是高等學校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基礎”課的最終目標是育人,即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注重“基礎”教學的人文關懷是其內在要求。

在許多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的努力下,圍繞賙濟部長提出的把“基礎”課打造成一門學生真心喜愛並能夠終生受益、畢生難忘的精品課程、優質課程的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在“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及其後果也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基礎”課教學中以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過於理想化的教學內容常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學生普遍認為這門課不是上綱上線就是假、大、空,遠離生活,缺乏人情味。從而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出現“恥於崇高”,“遠離先進”的逆反心理,造成“基礎”課教學效果的無力感。

二、“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教師需具備的幾個條件

“基礎”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現實性、針對性都很強。這就要求“基礎”課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收到教學實效。

1.教師理論素養的提高。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基礎”課有自己特定的範疇、內容、方法等,“基礎”課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才有可能做到“深入淺出、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否則艱澀的理論宣讀只能讓學生敬而遠之。

2.教師人文素養的充實。“基礎”課是建立在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史學、法學、美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之上的綜合性學科。它要求“基礎”課教師必須具備較深厚的相關學科知識,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才可能有厚實的教學內容。如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豐富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可汲取為優秀的教學資源,“基礎”課教師必須具有相應的人文素養才可能完成創造性轉化。當然人文素養不僅是課堂所需,同時也是教師完善自身人格的重要途徑。

3.教師人格魅力的塑造。馮契先生提出“化理論為德性”的理念。理論轉化為德性的重要條件是“基礎”課教師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這對於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每個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都要把努力掌握“基礎”教材的知識同踐行其中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提高和增強修養上下功夫。凡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應當首先做到,要求學生遵守的,自己首先應當更加自覺地遵守。否則,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嘴上一套,行為一套”的心理排斥。

三、“基礎”課教學人文關懷的實現

(一)“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首要的是“人”的尊重。

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思想首先表現為對人的需要、個性的尊重和重視。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質”。因此,關心人,首要任務就是要尊重和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課堂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就是要改變以往德育課片面強調政治功利性,忽視人的現實需求、情感需求的不足。

第一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不能將學生看成是容納知識的“容器”,而要將學生看成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個體,建立新型的“人與人”的平等的師生關係,這是耳熟能詳的教學理念。此理念對“基礎”課而言獨具深意。對人格、權利的尊重能喚起受教育者的尊嚴意識、價值意識、權利意識,彰顯人的潛能和思想,這也是人文關懷的內涵所在。

教學過程中,教師問題意識的凸顯,是師生平等關係的重要表現。“基礎”課教師要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凸顯問題意識,多采用探討而不是灌輸的方式。

第二是要尊重個性差異。伴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對學生衝擊結果越來越明顯。加上學生個體經歷的不一致,學生對“基礎”課內容的理解不可能整齊劃一。老師要想方設法瞭解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並尊重這些差異,在課堂上要創設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得以發揮,個性得到發展。如在進行課堂探究時將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有效分組,讓他們既發揮特長,又取長補短,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個性。

第三是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情感的需要是人文關懷的來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情感的付出與受教者情感需要的對立統一,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正如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實踐也證明,教師與受教者之間的情感越是融洽,心理溝通越多,教學的效果就越好。這就要求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情感的投入,包括課堂中感情的豐富,課外對學生學習、生活的關心等,還需要有“察言觀色”的本領,注意學生情感體驗的變化。在“以理服人”的同時,“以情動人”。

(二)“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有賴於人文精神的被挖掘、被發現。

第一,充分挖掘所“基礎”課教學內容所特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精神因素。如教材第二章愛國主義教育,深入挖掘,可以衍生出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忠貞愛國的獻身精神及關心民生、為民請命等人文精神,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選擇適當的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人本對話,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培養學生認識自我、關愛他人、關心環境、關心社會的人性精神和人道主義。

第二是在師生的交互行為中體現人文關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方面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大膽質疑,發表意見,團結協作,共同提高。在學習提高過程中實現學生與人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品質,培養學生的人性精神。

第三是引導學生自我解剖、反省。新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反映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大多能從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教師要善於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引導學生對照自我、解剖自我,讓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產生震撼,善待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

(三)“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依靠課堂內外的結合、知行的統一。

前人説過:“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育薰陶也。”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是知、情、意、行辯證統一的過程,只有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親身實踐,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把知與行結合起來,把學習與踐履結合起來,把學習規範和遵守規範結合起來,使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這樣才能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基礎”課的教學不僅侷限在課堂中,更多的內容在課堂外。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是理論聯繫實際、為社會服務的好形式,是學校聯繫社會的一條紐帶,是引導學生走與人民羣眾結合、與實踐結合的健康成長道路的有效途徑。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研、社區服務、社會服務、勤工儉學、技術服務、智力扶貧等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形成良好道德觀念的機會,使學生在表現自身道德風貌的過程中受到外部的評價,在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過程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和價值,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質。“基礎”課教師要以各種形式參與到學生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融入社會中,對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悉心指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理解真正意義的“社會人”,才能實現育人的目標。

大學思修道德論文2700字範文:《試談大學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的必要性》 篇二

摘 要:隨着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對我們每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在學業方面,要不斷加強學習,在思想方面,思想道德修養也是大學生為人處世的基本要素。現如今,不良的社會風氣危及校園,導致眾多學子迷失方向,糾正這一不良現象任重道遠。學校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做一個對社會發展有用之才應負有重要的職責。

關鍵詞:思想道德;社會風氣;公民道德規範

《易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人們經常談論的一句話,也是作為清華大學校訓的重要話語。它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運動剛勁有力,相對於此,君子的為人處世,也應該像天一樣,不斷求得進步,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該增強美德,海納百川,容載萬物。這句古話教會了人們要怎樣做人,要有怎樣的修為。因此,“厚德載物”便成為我國文化的精髓要義。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知識給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技巧與本能,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據調查:我國國民年人均閲讀書本為4.5本,韓國年人均為11本,法國年人均為20本,日本年人均為40本,以色列年人均為64本。猶太人將讀書看作是“甜如蜜”的事情,每一個小孩出生後不久,他的母親就會讓他們在《聖經》中感受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多讀書,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可以培養我們的智力,讓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面對問題時,能不斷克服困難;而且對一個人塑造良好的性格、培養完整的人格素質、道德修養將產生深遠影響。

一、德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應先從“德”開始。

首先,我們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這要求我們對一些“不思進取,自由散漫”的行為予以堅決摒棄,雖然這類人也能生存,但沒有夢想,就失去了人生方向。其次,做人要重視“仁德”。儒家學説以“仁政”為治國理政思想,這是儒家學派的最高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學派的最低層次理想,從這可以看出,言談舉止符合規矩道德規範是仁德的一種體現,仁不是先天存在,而是後天“修身養性”的結果。最後,做人一定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吾日三省吾身,從自身不斷檢驗修養品行,做人重視全面發展。我們經常提及“白富美”這一詞,對其最新解釋為:“潔身自好為白,經濟獨立為富,內外兼修為美。”那麼,內心完善和外在優秀這就是對自我提升的最好的詮釋。

二、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大學時期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關鍵,也是建立健全人格的關鍵節點。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裏,道德敗壞的問題層出不窮,比如:考試作弊;評獎學金投機取巧;看見摔倒老人不攙扶;看見司機碾過小孩身體不予施救,等等。這些事例在我們身邊經常在上演,我們也在拷問着自己的良心,拷問着社會的道德底線。

歸根結底,由於現在的孩子基本是獨生子女,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資源很豐富,父母不願意讓子女受苦,從小被家人嬌慣,導致整天無所事事,對父母辛苦賺來的錢任意揮霍。現在,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是讓他們上很多興趣班,彈鋼琴、唱歌、跳舞等,抱着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態,最終忽視了對孩子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校園道德缺失尤為嚴重,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惡意製造貧困證明評定助學金,等等。

建設和諧的校園,首先要從人格道德開始,建立誠信檔案,處理好學校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其次,校園的安定依靠道德的約束力。誠信是社會進步的基石,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道德規範只有深入民心,才能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當然,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做人的榜樣,對其做人進行全面的教育,培養健康心態,身心共同發展的孩子才是社會教育的宗旨。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通過理論和實踐,認真體會思想道德修養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我們內心會有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主動地自我教育,正確評價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克服不足,不斷反省自我。

三、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方法

第一,加強課堂中思想道德修養的教育工作。在學校理論課的學習中,應把思想品德教育擺在第一位,從最基礎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入展開,讓思想修養深入每一位學生心中。在實踐學習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結合社會中的實例,比如“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甘孜州菊美多吉等這些正面例子,給予學生人生觀的正確引導。而如藥家鑫案件和復旦大學投毒案,則折射了道德思想缺失的事例,也必須從負面的例子來教育學生。

第二,重視校園課餘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牆上設立道德教育專欄,用每週的海報對學生思想素質進行滲透,教導他們公民基本的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學校經常開設學術講座,與著名大師進行互動,不僅對自身道德素質有全方位的提高,而且從中體會道德修養在未來成長成才中的重要性。

第三,樂於見賢思齊。見賢思齊的意思是看見賢人,我們要向他看齊;如果看不見賢人,我們要檢查自身。我們做事要按照道德規範的標準,善於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多為他人着想。

第四,在生活中鍛鍊自我。道德修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把道德教育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同學朋友中互相勉勵,互相監督,促使共同進步。

四、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意義

第一,努力提升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對於建設和諧社會甚是重要。“美麗中國――五位一體”發展,社會進程也關乎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政治方面,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經濟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保證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文化方面,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生態文明方面,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建設城市濕地保護區等;社會建設方面, 要多考慮民生工程,加強市政建設,為百姓和諧安定的生活不斷努力。

第二,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精神文明建設中鍛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校園舉辦的活動中,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不斷教會他們處理好人際關係,讓學生從優秀傳統觀念中學到社會公德意識的重要性。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努力學習,磨鍊自己的意志,成為德才兼備的大學生才是我們教育最終的歸宿點。

五、結語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我們究竟要做什麼樣的人?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我們的理想應該切合社會發展,符合我們自己實際需求,應該明確我們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胸懷大志。不斷提升自身道德素質修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夏偉東。道德的歷史與現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陳小平。面對道德衝突[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3]焦國成。公民道德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方鳳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多媒體教學設計的探索[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4,(4):78-81.

思修論文 篇三

一、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於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也為大學生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鮮活內容。總的來説,不論是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為大學生確立了基本的道德價值導向和基本道德行為準則。大學生可以緊緊圍繞這24字的總體要求,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明辨是非,決斷選擇,在學習和生活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學習者、宣傳倡導者和行為體現者。

(二)有利於高校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以及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新任務的諸多挑戰,不論是從國家、社會,還是個人層面,都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從大學生主體來看,“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要想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大學生,必須首先加強道德素質的培養。要想成為一名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素養。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使命。

(三)有利於改善當代大學生道德失範的狀況,淨化社會環境。當前,從整體來看,大學生道德狀況的主流是好的,呈現出積極、健康的發展態勢。但是,在全球化與市場化的今天,大學生道德狀況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判斷和選擇上出現問題。比如:不能正確把握義利關係,責任意識淡薄,艱苦奮鬥思想淡化,缺少奉獻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講誠信、不講文明、不懂禮貌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面對以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能夠讓他們明德修身,正確地處理好國家、集體、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係,不斷增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和綜合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良的道德傳統,這些道德傳統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的豐富源泉。[1]當代大學生還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應該針對這一特定羣體進行本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使他們能夠從道德傳統中汲取到有益於自身成長和發展的豐富養料,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社會公共道德教育。對大學生的社會公共道德教育主要體現在遵守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基本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使他們能夠成為具有較高公德素養的社會公民。特別要注重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使他們能夠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和諧融洽的社會風尚。

(三)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對各行各業從業者提出的具有職業特徵的基本道德要求,職業道德要求主要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羣眾、辦事公道和奉獻社會。尤其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誠信品德。

(四)家庭美德教育。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領域中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男女平等、鄰里團結等。

(五)網絡道德教育。當前,大學生在網絡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網絡道德意識薄弱,網絡自律能力弱化,誠實觀念淡薄,責任意識淡化,網絡言行隨意放縱等”,[2]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大力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網絡道德規範主要包括: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健康地進行網絡交往,養成網絡自律精神等,讓大學生在虛擬的世界中也能很好地遵守相應的道德準則和規範,自覺地做到不逾矩。

三、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道德教育,不斷充實道德教育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導航儀。當代大學生能否擔當起為國家崛起而奮鬥的責任,踐行和實現社會價值的訴求,取決於當代大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從學生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養以及“三觀”的教育入手,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面臨的不同問題、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輔導,不斷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加大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力度,不斷完善社會實踐的方式與內容。社會實踐是進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恩格斯在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人物時説過:“他們的特徵是他們幾乎全部都處在時代運動中,在實際鬥爭中生活着和活動着。”[3]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應該加大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力度,不斷完善社會實踐的內容,創新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踐環節設計,通過組織多種形式、內容的道德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加強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要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比如:通過學習討論、名人報告、專題講座、個別談話等方式,用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和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來感染和教育大學生,從而幫助其獲取適合自身發展的精神食糧,引導其在思想、觀念、知識、技能等方面與時代接軌,與社會同步,不斷充實其精神空間。

(四)佔領新媒體主陣地,實現道德教育手段多樣化。“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使得傳統的大學生德育手段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為了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調動一切資源,使道德教育豐富多彩。”[4]在充分利用好課堂、廣播、電視等傳統教育方式的前提下,要迅速佔領新媒體這一重要陣地,利用微信、QQ、微博等載體來充實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

(五)充分發揮“兩課”教師的道德示範作用。教師是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學生了解社會、洞察人生首先都是從向教師學習開始。因此,廣大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兩課”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航者和傳授者,而且要成為學生學習做人、做事的引路人和示範者,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以良好的影響,增強道德教育的説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