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一思修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大一思修論文(多篇)

大一思修論文範文精選 篇一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立國價值之本,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有序發展的思想條件。馬克思主義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質和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為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權、主動權、話語權。社會轉型必然引起人們價值觀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體現轉型期價值觀變化的基本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社會的內在精神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必須要大多數人形成共識,深入人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社會的主心骨。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價值取向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但是因為各方面原因,沒有把其概括為核心價值觀。這次,報告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理論創新的一個具體體現。它談化了理論色彩和政治色彩,反映了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的精神公約數。對二者的關係至少應從如下兩個方面把握。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並不複雜,它由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規範四個主要部分構成。具體表述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靈魂,是我們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精神源泉。馬克思主義是指引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羣眾乃至全人類獲得徹底解放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概括和總結。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客觀真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證明,任何時候,遵循馬克思主義,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就興旺發達,獲得成功;背離馬克思主義,我們的事業就遭遇曲折甚至失敗。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題。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共同理想,回答了未來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指明瞭中國社會發展的光明前景,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而當今中國,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利益羣體,有着利益追求方面的差異,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民族整體利益唯一正確的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民族的核心利益。這一共同理想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希求國家強盛的共同願望,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是全體人民志願共同為之奮鬥的偉大目標。

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精髓。是歷史和現實凝聚而成的,是鼓舞我們中華民族蓬勃向上、走向繁榮富強的精神力量。愛國主義對於從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走出來的現代中國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重要的精神價值。從鴉片戰爭開始到今天,愛國主義一直是激勵我們民族爭取解放、謀求發展和實現復興的強大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整體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在走向復興的新時期,我們的社會要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多極化和世界範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斷髮展的歷史趨勢,適應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羣眾的新期待,就必須不斷改革體制機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推動“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其他各領域的創新,使改革創新成為我們時代的突出標誌,成為構成我們民族精神肌體的重要細胞。

4、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依託點。是我們社會思想道德的基本規範,是公民日常行為的基本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最具有實踐操作性,最顯明地體現核心價值體系社會功能的部分。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這“八榮八恥”涵蓋了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從榮與辱的對比、對立中劃定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框架,成為我國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昇華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命題提出後,有人主張提煉和概括出簡便易記,又便於操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過各種表述,有過不同論述,但由於思路千差萬別,各類提法紛紜呈現、一時沒有定論。報告提出的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是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表述的。從國家層面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個表述無疑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新概括、提煉、昇華和普適化。

1、它是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指向,而不僅僅是針對道德實踐個體的道德規範。任何社會形態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價值體系,其內容和形式可能豐富而多樣,但其中的核心價值觀則處於支配和引領地位,體現着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走向,決定和影響着其他非主流價值觀念。不同社會形態的核心價值觀都是由據於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主導下形成的,反映的是多個層面、多個角度的價值取向,而不是僅僅針對社會成員個體的要求。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必然會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施加深刻、廣泛、長遠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作用於前兩個層面。這次的提煉沒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僅僅定位於公民個人的道德範疇。

2、它是從國家及社會長久堅持、廣泛傳播、而且早已經深入基層、大眾熟記心中的理念及做法中提煉出的,而不是另起爐灶的一套標新立異的表述語。這個核心價值觀是從人民長期踐行的理論與不斷創新的實踐中提煉和概括出的。在新的實踐中,特別是在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火熱實踐中,我們提出的許多思想觀念、精神指向、方針口號等,反映的正是時代和歷史需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一些已經為羣眾喜聞樂見,這次從中提煉出核心價值觀的表述語,可以説是有着綿長的時間傳承、豐富的實踐土壤、厚實的羣眾基礎、成熟的社會呼應。

3、它包含於全人類進步的價值取向,既有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價值觀分庭抗禮的一面,又有同世界其他價值觀可溝通、可對話、可交流、可交匯的一面,是開放的體系而不是封閉的結構。社會主義社會是作為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出現在歷史舞台的,必然同它們有着本質不同;社會主義社會同時又是舊的社會制度的替代物,同它們有着相聯繫的一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負着同舊的社會制度的核心價值觀價值觀長期鬥爭的任務,同時,它又是在吸收借鑑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包含於人類一切進步的價值觀之中,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同其他價值觀進行交流、交匯的基礎。這次提煉和概括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中國文明、開放、進步的新形象。

4、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實內核,而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簡單概括。報告中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核心中的核心。它避免了一個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試圖大而空地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並機械地與四個組成部分生硬對應。

5、它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而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精華的機械相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而不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是對其本質和意識形態性質最重要的界定。社會主義社會有自身的意識形態規定和與其他社會形態不同的屬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規定和社會屬性在價值層面的集中反映。這次提煉和概括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無產階級革命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但又非這些精神文化資源的簡單結合。不是涵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外來文化的“大雜燴”。

6、它有明確的內容和準確的含義,同時又不是凝固的。這次報告提煉和概括出的核心價值觀,有一套相對平易、相對通俗、相對普適、相對穩定、相對規範的表述語,每個詞語的內涵和外延含比較容易界定。但它又不是凝固不變的,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它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發展和表述。報告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就是一個不斷髮展進步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劉一達,李婷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第31期1頁256-256頁。

[2]李慶鑫。以文化整合方式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年,第30期1頁119-119頁。

[3]張正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大一思修論文範文精選 篇二

《當代大學生誠信現狀及對策》

作者簡介:明麗霞(1974.6-),女,漢族,黑龍江省訥河縣人,講師,文藝學碩士,單位:北華大學就業工作處,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摘要:誠信,對於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刻意義。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國家棟梁之才,不可無誠信。然而,大學誠信現狀並不樂觀,本文探討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

關鍵詞:誠信;大學生;對策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隨着人類社會化進程的不斷提高,誠信變得越來越重要。市場經濟要求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信用氛圍。但這些年來,我國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增強當代大學生誠信度,是高校德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誠信現狀

目前從總體情況來看,大學生普遍存在誠信意識淡薄,部分大學生甚至惡意挑戰道德準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抄襲作業,考試作弊,剽竊論文。一些大學生把刻苦鑽研、忠誠老實視為反常,而把弄虛作假、抄襲剽竊視為正常,甚至連畢業論文都成篇抄襲,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學生缺乏誠信,沒有形成公平競爭的思想觀念。

(二)虛偽包裝,能力“注水”。當前,由於市場經濟的人才資源配置體制還不完善,一些學生在就業時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採用編造事實、製造虛假材料的手段欺騙用人單位。在求職中,填寫虛假職務、偽造證書和履歷的現象比比皆是。

(三)不還貸款,拖欠學費,違反契約。當前我國實行的國家助學貸款是以資助家庭緊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為目的,以學生的人格和信譽作為擔保的貸款。

(四)行為失範,道德失信。現在大學生借書不還、偷盜、賭博、酗酒鬧事、破壞公物、撒謊等行為屢禁不止。

二、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在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正處在建立、健全和不斷完善中,公民的道德觀念較為淡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不強,信用基礎比較薄弱,新的信用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導致失信濁流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氾濫成災。從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到社會關係中人際交往感情的淡薄、誠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等,使人們對傳統道德觀念和誠信原則發生了動搖和懷疑,也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德育存在偏頗

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誠信育人的觀念不夠強。不少高校往往只注重教授文化知識、技能,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尤其在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方面觀念淡薄。此外,當有些學生由於不誠信將要受到處罰時,一些教師竟然表示同情,甚至為他們説情、辯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家庭對誠信教育不夠重視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然而現實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卻存在很多問題。在應試教育體制背景下,很多家長把關注點放在提高孩子學習成績和培養才藝技能上,而對誠實守信等道德品質的培養卻只是“輕描淡寫”。甚至有的家長還把不誠信的思想和行為傳播給了孩子。不當的家庭教育會使子女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誠信品質,學會處事“圓滑世故”,而這種特質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變。

三、增強大學生誠信的對策

(一)全面理解誠信的涵義,引導大學生誠實守信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誠信在道德層面上的涵義,卻忽視了從法律角度進行誠信教育。首先,要將誠信在道德範疇與法律範疇的涵義向學生講深、講透,使學生明白誠信不僅是道德義務,更是一項法律義務。鄭凌雲説過:“誠信又是一個法律範疇,它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時,講究信譽,恪守信用,行為合法,不違背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等。”誠信是實現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維護誠信其實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其次,既要通過道德的“自律”提倡誠信,又要通過法律的“他律”規範誠信。法律對違反義務的行為會明確地對責任人給予相應制裁;而道德對違反義務的行為卻無強制性後果,制裁手段也只限於輿論的譴責,如果當事人公然蔑視輿論,道德便對之無能為力。

(二)要創造良好的校園信用環境,將誠信內化為價值追求

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及校園文化建設,都應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大力倡導誠實守信的學術氛圍。結合學生思想狀況,科學確定活動內容,有效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的全方位指導,讓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關注誠信、思考誠信、瞭解誠信、實踐誠信的過程中,將誠信這一道德規範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價值追求。

(三)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規範信用考評體系

大學生信用檔案的主要內容包括:誠信承諾書、個人資料、家庭情況、品行説明、誠信紀錄、學習情況、健康情況、經濟情況、個人意見、學校意見等。學校首先要選好誠信教育與管理的“切入點”。在每年新生入學教育中向新生髮起“誠信倡議”,開展“誠信大討論”、“誠信辯論”,並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與新生簽訂承諾書,並建立誠信檔案。誠信檔案將伴隨學生度過四年大學生活。李國慶在書中給過建議“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的同時,還應規範大學生信用考評體系,形成學習誠信、經濟誠信、生活誠信、擇業誠信四大評價標準,對諸如考試作弊、不按時貸款、不履行就業合同等具體行為進行量化考核,並進行跟蹤測評。以此作為學生評優、評先、入黨、申請助學貸款、評定獎學金等的依據”。

總之,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是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結合具體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為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單位:北華大學)

參考文獻:

[1]鄭凌雲。大學生誠信教育方法探討[J]。南方論刊,2006,(2):66.

[2]李國慶。關於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