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美術鑑賞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71K

美術鑑賞論文【精品多篇】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一

對於一個繪畫者,別人評價“畫技”如何,也許只指繪畫技巧。如果別人評價“水平”如何,這“水平”二字就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括繪畫者的作品面世之後所引起的效應。當然,作品的面世效應還是起源於技巧,沒有繪畫技巧就談不上繪畫,也就無從談起繪畫者的意識和情感。這裏先從技巧説起。在商業社會中,浮躁和投機的急功近利像蒼蠅一樣盤旋於當代藝術的各個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潛心於繪畫技巧的艱苦磨鍊應該視作是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個繪畫者,首先應該是一個繪畫技巧的純熟掌握者。

素描,是為正確地理解形體,也可以説是為了造型的方便,在特殊情況下,暫時避開色彩,用單色來塑造形體。素描是引導和鍛鍊初學者正確地觀察形體和理解形體,並準確地將其描繪下來。理解物體的結構,打準輪廓,校正比例,掌握動態,刻劃細部,這些都是造型的一般規律。色彩是繪畫的重要因素,是繪畫者傳遞感情的手段,正確地觀察色彩,熟練地調配色彩,才能藝術地表現色彩。簡單地説,要根據客觀的色彩作為表現的依據,通過繪畫者的感受和想象,用簡練概括的筆調,強調鮮明生動的感受,加入你自己的想象,剔除那些重複繁雜的成分,從而使色彩更為鮮明生動。

這裏説到色彩,並不是原模原樣地照搬物體色彩,即把色彩歸入繪畫者的純技巧,也不是一成不變地給物體“照像”,這裏所説的`“感受”、“想象”以及“剔除”已經加入了繪畫者的主觀因素。既然是造就藝術品,

首當其衝是繪畫者的主觀功能。可以説客觀世界是冷漠的,只有通過繪畫者的主觀創造才可以注入温熱。真實的一盤蘋果和畫上的一盤蘋果,同時放進展廳,真實的蘋果也許可以刺激看者的肚腹,而畫上的蘋果卻能夠引動觀看者的轟然,引發觀看者審美意識的飛翔,還可以引發觀看者的探究心理。觀看者流下的不僅僅是口水,畫幅上色彩的跳躍、結構的虛實,甚至可以引發人們的吶喊,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了。 辦一個展覽,繪畫者與參觀者雖然未曾見面,然而通過作品,繪畫者與參觀者卻能夠達到心靈的息息相通。繪畫者的悲悽、哀傷、鬱悶、憤怒、歡樂以及心靈的飄灑逸然,都能夠通過作品傳達給參觀者,從而引起共鳴,這是造型藝術的功能。有人這樣描述:“如果把造型藝術作品比作一面鏡子,那麼鏡子裏的映象就是創作者的意識和情感的投入,欣賞者可以從藝術作品這面鏡子裏獲得映象所傳遞的信息,即藝術家創作中的意識和情感信息,從而受到一定的藝術感染。也就是藝術形象信息在審美主體意識和情感上的感應作用,使藝術家和欣賞者之間達到心理溝通。

作為繪畫者,當是造型者,根本責任在於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獨立的創新的意識和情感,才能夠感動你的作品參觀者;如若你的作品本身就清淡如水、輕薄如紙,要叫你的參觀者喟歎不已、心神動盪是不可能的,正如民諺所説:打鐵先得自身硬。為什麼一幅好的藝術作品越看越愛看,越看越覺得美?為什麼一首動聽的樂曲會使我們激動萬分、難以忘懷?是因為畫家和音樂家把情感傾注於作品之中,通過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心造境、以手運心,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美

好境界,這才使欣賞者引起共鳴,這才使欣賞視感為之一新,心靈為之一震。作品的意趣、情感和力量所激發的美感效應,是藴含着豐厚的精神潛流的感性生命體,這生命體的靈魂便是創作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和對生活及客觀事物的深刻認識、理解。

這就是説,你的作品,你的展覽,欣賞者慘淡,怨不得參觀者,也怨不得作品展示的組織者,只能怨你作者本人,責無旁貸。對於繪畫者,對於藝術品的作者,儘管你有嫻熟的技巧,儘管你為取得嫻熟技巧經過長時間的不辭勞苦的努力,儘管你在向學生或者別人講述技巧的時候可以滔滔不絕於口,然而你的作品卻不能為世人矚目,不能為評論家褒賞,那些技巧只是過眼煙雲,你的作品生命短暫。中國現代文學翻譯家傅雷説:“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藝術是目標,技巧是手段。”對於繪畫,你的技巧純熟,把物體描繪得逼真再逼真,那叫匠氣沖天。

一幅作品,要講究藝術,講究適當,講究鮮明,更講究創造。繪畫者即令是進行面對實物的寫生基本訓練,也要經過深入的觀察,通過分析、研究去發現新的感受,從微妙的無窮無盡的變化中去吸取創作源泉。要使自己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有心人應把寫生認作是一種創作),都處於飽和的熾熱的衝動之中。對於面前的實物或人物,可以選取戲劇性的動作,可以誇張表情,可以在平淡中表現出潛在的激情,也可以截取平淡中的平淡,那是對激情歲月的反襯。創造新美,是繪畫者眼中的真實和內在情感形象的體現。美術美術,美是目標,術是技法,技法為目標服務。美術之美,不僅是繪畫者的功力,更是繪畫者的心力。對於繪畫,雖然可以先從解決造型入手,然後上升為表達思想感情,卻不可以停留在形似。形似,絕不是造型藝術的全部。形似只能是一種起步,而要在形似、明暗和色彩中注入繪畫者的情感,躍動繪畫者的情感,點燃繪畫者的情感,這樣才算真正走入了創作。 美術之美,是繪畫藝術的最高標準,也是唯一標準,再好的繪畫作品如果不能給人以美感也便會不屑一顧。然而,美的內涵卻容不得理解得那麼淺顯。視覺上的花花綠綠反而不是真正的美,美的容貌不一定賦有美的靈魂,粗糙的貝殼卻可能孕育着珍珠。美是發自內部的生命之光。美是一種心靈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讓人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惡醜行。優美吸引人,壯美感動人,美是力量。美不僅是一種輕鬆、逸然、欣喜,更是一種感動、呼喚、號召、振奮;美可以啟動人的心智和行為,向着光明進軍。如此之説,一幅繪畫作品的成功,雖然在於它的形似、線條、色彩、質感、空間感,更在於它引發觀賞者、激勵觀賞者的深厚內涵。這樣的觀賞者從展覽會上買上一幅作品,絕不僅僅是為了裝點他的房間,而是獲得了一份無價之寶。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既要有技法的豐厚,又要有思維的豐厚,其實兩個豐厚又是一個豐厚,是不能夠分開的。豐厚的根本在於深沉,深沉才是真正的豐厚。用美學培育或者撫育成長的一代新人,將來不一定去當畫家,然而他們的情操、他們的眼界、他們終生的身體力行都會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美術鑑賞論文 篇二

鄉土是一個人出生、長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銓曹》:“貞觀中,天下豐饒,士子皆樂鄉土,不窺仕進。”鄉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於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鄉土文化大體分為三類,包括自然環境:指鄉土的地形、地質、氣候、水文、動植物、土壤等,是供應人類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質;人文環境:指人類在鄉土的有形建設,如交通、聚落、經濟活動和無形建設如文化、風俗習慣、語言等;社會環境:指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關懷、團結、合作、包容等,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人們從生活中擷取和養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的文化生活。

一、鄉土資源對地方美術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所起的作用

我國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課標更是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的人性理念。充分運用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資源開展中學美術鑑賞,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美術教育教學質量,且對地方美術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於愛國愛家鄉教育

中國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鄉土文化都有着顯著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中最為生動、本原、質樸的一部分。它體現着地方民族傳統的審美觀念,傳達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識和美好願望,凝聚着地方鄉民的藝術創造及智慧才能,特別是那些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濃濃鄉情的最好表達。不僅可以理解地方先民健康、原始、質樸的美學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現代人對民族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所以,鄉土文化是最好的愛國愛鄉教育的素材之一。

2、有利於美術課程改革的推進

任何一個版本的美術課程都不可能全面闡述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歷史文化,只有施教者在課程傳授中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將美術課與地方傳統鄉土文化相結合,增加對地方歷史、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理解,才能將自己與現實社會聯繫起來,認識所處城市的歷史文化;才能真正吸取地方現代文化中的精華,合理開發並傳播鄉土文化,更有效地推進美術課程改革。

3、有利於師生教與學的融合

鄉土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於學生了解鄉土文化,激發學習興趣;有利於教師傳播鄉土文化,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其教育目標;有利於師生共同關注鄉土這塊文化,使學生早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4、有利於繼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

隨着現代城市科技的發展,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本無可厚非,但由於我們忽視了鄉土這塊可貴的傳統文化資源,致使一些彌足珍貴的鄉土藝術及文化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這怎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呢?比如賀州市賀街鎮的臨賀故城及賀州市瑤族民居,起始於西漢時期,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然而到了近代,這獨具特色的地方建築將面臨失傳。通過開發與利用,將有利於學生廣泛接觸地方鄉土優秀文化,將美術學習與傳統文化資源、生活經驗、周圍環境等聯繫起來,使“生於斯,長於斯”的學生更熱愛自己的家鄉,感觸身邊文化的藝術魅力;有利於促進當地文化、教育與經濟有機的結合,更好地繼承和傳承。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鄉土資源

那麼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唾手可得的課程資源,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把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融入校園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強調:“要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都説話。”這個比喻形象地説明了校園文化對於學生髮展的潛移默化作用。創建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是需要有載體來實現的,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則是有效的載體。把鄉土文化融入校園,使其深入師生的心靈,遍及校園的角落,直至發展成為學校的特色文化,成為學生耳聞目睹的活生生的題材。

2、把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學科中教學

鄉土文化是繪畫、設計的原型和起源,並與其他學科互通曲款。而多門學科的融會貫通,不僅有利於促進本學科的學習,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已經成為廣大教育者的共識。鄉土文化不僅與繪畫、設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與其他學科都有相互結合的地方。如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秀水村“飛檐翹角馬頭牆,玉題幹欄萬字窗,素瓦灰牆斜山頂,龍頭鳳尾伴太陽”的建築文化特點看似只與書法、繪畫、設計、雕刻有關,其實它深深地聯繫着當地的歷史、信仰與民俗。

3、把鄉土文化資源融入文化傳承和交流

教育部新頒佈的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蒐集、整理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並將其運用於學校美術教育,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對優秀民族民間美術的認同感和鄉土情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已成為我國新一輪的基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

4、把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審美教育

大工業時代隔絕了泥土芬芳,而鄉土文化卻與大自然、“活在當下”的日常生活彼此有機相融,因此能增加城市裏的學生對樸素自然的美感的認識與體驗,迴歸自然,認同鄉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性”教材。學校美術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熱愛鄉土,建構審美精神。鄉土文化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靈性、有活力的美術,其中的生產工具、日用工具往往體現了普通百姓天然樸素的審美追求。《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從這種意義上來説,鄉土文化更為我們提供了美術學習的豐富的“現實情境”。

總之,鄉土文化中藴涵的人文思想、傳統藝術觀念,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能使學生更好地瞭解美術與情感、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生活的關係,有利於給學校美術教育帶來發展的機會。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三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往往是形容我國古代藝術文化、悠久歷史的最佳詞彙。一個線條,一個輪廓,一抹色彩,看似簡簡單單的幾筆,畫家卻能夠用遠近呼應、以動襯靜等手法將人物、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唯妙唯俏,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繪畫的精髓所在!

從遠古的陶瓷繪畫,到魏晉的墓室彩繪磚,再到隋唐的壁畫,個人感覺,相比較於西方油畫的死板,我們中國美術講究的是形散神聚,畫家們舉手投足之間一揮筆墨,就能表達自己對人物、事物的態度與看法——不論是一種巫術,還是諷刺官僚、表現民生疾苦,抑或是細緻刻畫某種動物等等。通過這幾次選修課,我覺得古代的畫家不僅僅是畫家,他們往往能夠用筆墨批判現實或者是表達某種願望或抱負,總之,繪畫的目的已經遠遠超越了欣賞,我們能夠從眾多的繪畫之中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內涵美、意境美,這也是值得我們去欣賞、去研究的地方!

在美術鑑賞這門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顧愷之大師。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老師上課細心地講述了洛神賦的故事, 《洛神賦》是古代有名的詩人曹植用神話隱喻着失落了愛情的感傷的詩篇《洛神賦》,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愛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親曹操的決定下,為他的哥哥曹丕奪去。甄氏在曹丕那裏,沒有得到穩固的愛情死得很慘,她死後,曹丕把甄氏遺留的玉鏤金帶枕給了曹植。曹植在迴歸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經過洛水,夜晚夢見了甄氏來會他,悲痛之餘作了一篇《感甄賦》,塑造了洛神的動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兒子曹睿將它改名為《洛神賦》。

愷之知識淵博而有才氣,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工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當時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他的畫師法衞協而又有所變化,他的畫有敷染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的特點。史有以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精通畫論,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而在我國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時期,也不乏優秀的作品出現。比如在《步輦圖》中,唐太宗被一羣宮女所環繞、包圍起來,並且就連座椅都是宮女們抬起來的,這些許表現了閻立本對當時唐太宗、當時整個唐朝的不滿與諷刺,但同時,從來使的衣着與恭敬地神情以及唐太宗面龐的豐潤、目光深邃、神態威儀而不失和藹也能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所在。可謂是既表現了對吐蕃的蔑視,又在表現唐太宗風貌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對唐朝不敢與吐蕃對抗的看法和諷刺。

古代繪畫給我留下無窮的回味,而當代大師的作品亦能展現出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

“痴於繪畫,能書。偶為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由,略通古今之變。”一代書畫名家範曾用這二十四個字評價自己。

範曾,字十翼,別署抱衝齋主,江蘇南通人,當代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開人物畫一代風氣之先。作品熔山水花鳥人物於一爐,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在繪畫語言上有創新,功力不凡。他的古代人物畫,識者謂其氣韻生動,神彩飛揚,精湛嫻熟,筆力遒勁,線條簡括,形象生動。

《鬼才範曾》封底上的那幅《鍾馗雅趣圖》,正是範老“鬼才”的一個集中表現。範老擅作寫意人物潑墨人物,力追古代梁楷、法常諸人,筆墨渾厚,造型生動。他繼承了南宋梁楷以來簡筆潑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人物作品之傳神,固出於其才氣之敏悟與博學好思之修養,至於其筆墨之能得其神,則應出於其鍥而不捨的勤奮和努力。這幅《鍾馗雅趣圖》

1、筆法洗練、形象生動豪放。簡單幾筆構型有狀,神采豪放,線條有樣,生動鮮活。鍾馗的坦胸開衫的簡潔筆法將健碩灑脱的形象描繪得入木三分。卧蠶雙眉,紅臉多髯,使鍾馗的戾氣漸隱,英氣伶伶俐俐的流露出一點點,不可謂不惟妙惟肖。頸肩與手部的洗練線條使人物更具質感,躍然紙上。

2、用墨有方,濃淡變化得體,則墨色活潑精神,有光彩,妙趣橫生。前人論畫謂“氣韻生動”,常以用墨佳劣為主要衡量標準不是沒有道理的。當然,一幅畫是否達到“氣韻生動”,還包括畫體的內在精神刻畫,作者情感的傳遞,以及用筆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現主客體的諧調一致。所有這些最終還是要靠墨色的變幻來體現的。

這幅《鍾馗雅趣圖》用墨也是十分精巧。墨色豐富,“墨分五色”既有變化又有統一。鍾馗的衣衫以淺淡與中度墨色為主,將白衫的褶皺與光影差別以不同於西方素描的寫意手法行雲流水般的表現出來。而濃密的髯發更是展現出範老用墨的不俗功底,糾結濃密卻不凌亂,恣意張揚卻不繁雜,漸變與層次感以一種特有的手法顯露,下筆猶如閒庭信步一氣呵成。最可賞的便是範老整個人物的筆觸與構圖,人物有骨有肉,多利豐筋,形象飽滿。

3構思精巧,構圖簡潔爽利,人物神態傳神,別有妙趣。範老多畫鍾馗,這幅卻備受矚目,這和此幅鍾馗的“與眾不同”大有干係,是範老的“鬼氣”賦予了此畫別樣的感受。範老打破傳統,一改鍾馗凶神惡煞的民間形象,以雅趣為旨,將鍾馗塑造成一位氣質介於文人與武將之間的另類,使人頓感新意。而右肩上的小鬼不再抱頭鼠竄而是站在肩頭搔弄。舊往打鬼擒妖的鬼判官鍾馗,在畫中以這些情態出現,詫異者有之,不解者有之,無奈者有之,最終卻化作一笑,獨品出另一味道。這種超脱出傳統拘泥的作品,不愧為鬼才的畫作。

其實,個人認為,我覺得中國繪畫是最能彰顯我國文化特色的歷史產物,我國擁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藴,這不僅僅包括歷史,更囊括着我國五千年來的文化積澱。

面對文化,我們要有一種使命感,維護我國文化積澱、傳承我國文化瑰寶;面對藝術,我們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之美、感受來自於藝術的強大力量;面對美術,我們要有一個欣賞的思想,發現生活的不同、感受來自美術的無限魅力。

美術鑑賞論文 篇四

引言

高中美術鑑賞課就是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具有濃厚藝術氛圍的課堂,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能自由展現自己獨特的見解,張揚多彩的個性。教師如何呈現這樣的課堂給學生呢?在設計教學時要從學生興趣角度、認識角度去尋找有效方案。課堂場景的設置,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喚起學生對美術作品鑑賞濃厚的興趣,更主動的去了解、探索作品中折射出的相關知識。許多教師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有效果比較好的,也有一些為了迎合學生的胃口,甚至把現在流行但沒有多少意義的東西引入課堂,得到學生暫時的興趣和笑聲,給人譁眾取寵的感覺,與教學內容鏈接的牽強附會。只有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相呼應的場景,才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學生在場景中進行自我角色定位,大膽參與,身臨其境,感悟美術作品獨具魅力的視覺空間和思維空間,自由的發揮想象,有助於感性知識的形成,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一、確定場景主題,選擇場景形式。

其實高中美術鑑賞湘版教材每一堂課都給了一個鮮明的主標題,對於選擇怎樣的場景給了直接或間接的提示,把握好教學目的,尋找恰當的場景主題還是比較容易的。比如教材二單元第四課《人間生活》,主題內容是“生活”,和教學目的“解美術作品表現世俗生活的各種方式”是一致的。根據這一主題,為其選擇一個場景形式——“劇情式”,把學生近段時間比較喜愛的穿越劇情境作為本課的主線,引導學生進行時空穿越到唐朝宮廷、五代貴族家庭、宋代市井、南宋鄉村,感受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場景、穿着打扮、風俗習慣等。整堂課學生一直充滿好奇,跟着這一場景思路,認真的觀察、思考、想象,學習熱情高漲,主動研究畫面內容,主動思考作者表現人們生活場景的意義。場景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找準課堂教學的主題內容,還就可以確立幾個相關的場景形式。比如教材三單元第一課《追尋美術家的視線》,這個題目的關鍵詞是“視線”,不同美術家的視線看到的事物是不一樣的,思想也是不一樣的,所表現出的畫面各有奇趣。與該課的教學目的是一致的。“視線”可作為場景主題,有很多種設計方案,第一種,設計一個小活動場景,《我愛我班》攝影比賽,讓學生用手機拍攝班級一角,並談一談自己的構思、構圖、及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學生為了在比賽中獲勝,充分發揮想象,儘量展示獨特的取景視角。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拍攝的作品進行分析,逐步引入到對藝術家作品的鑑賞中去。攝影比賽的場景設計,讓學生從攝影比賽的參與者到攝影作品的分析者,再到對藝術家作品的鑑賞者,學生隨着角色的不斷變化,理解的層次也不斷提升。第二種,給學生設計不同情緒的場景,利用一個主題的畫面煙“雨朦朧的小徑”,當情緒低落時,看見這樣的景色,是怎樣的心情。愉快的心情看這幅畫,又是怎樣的感受。只要找準場景主題,場景形式各種各樣,課堂的變化也會多姿多彩,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場景。讓課堂更貼近學生,學生也會喜歡這樣的課。

二、運用活動課模式,創設教學場景。

課堂教學場可景千變萬化,活動課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堂形式,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活動課是學生的天堂,他們可以自由的討論,自由的展現才華。把教學課設計成活動課的模式,創設相應的活動課場景,讓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在第二單元第一課《原始人的創造》,有一個爭論的問題:原始美術起源説。運用活動課中辯論賽的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場景設計程序為:

1、根據題目進行正反方分組。

2、讓學生用十分鐘的時間自學本課內容或查找課外知識,在作品鑑賞中提煉出有利於自己辯論觀點的相關內容。

3、辯論賽三十分鐘。

4、最後五分鐘教師進行問題的闡述。這樣的教學場景設計,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中的主導者,他們更有興趣在一起討論問題,促進了合作學習的熱情。教師在場景活動中不斷的引導學生轉入對美術作品的解讀,師生在互動中逐漸完成學生的學習目的。《時代的脈搏》這一課,出現的作品如:《門神》《一輩子第一回》《大批判》等,離現代學生太遠了,欣賞這些作品沒有多大興趣,對當時社會也不太瞭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印象。活動課場景主題設計為“年代秀”,將學生分成六個組,代表六個不同的年代。課堂前十分鐘學生用手機上網查閲自己所代表的年代信息。教師利用美術作品中含有的形式、內容、風格與作品社會背景相聯繫起來,設置問題,讓六個組的學生進行“年代大比拼”競賽。原本生硬的內容變得鮮活起來,鞏固了學生用語言表達視覺藝術獨能力,強化了視覺感受。

三、教學場景中的角色定位。

在教學場景設計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為其設定角色,調動學生健康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有助於感性知識的形成,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如:在第三單元第九課《各異的風土人情》這課場景設計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於一個熱愛民風民俗,熱衷於民間工藝品收藏的旅行者。學生的角色則成了各個地區導遊,教師揹着行囊從本地出發,每到一處學生導遊就要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間工藝品。針對許多充滿職業幻想的高中生,他們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還有了激烈的競爭場面。學生在這樣的角色中盡情的釋放自己的能力,張揚自己的個性。在角色的情感體驗過程中,學生能把美術知識與其他的知識相互滲透,在自己的角色中釋放,這也是抽象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學場景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情感體驗,在特定的場景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理性的頓悟,提高了美術作品的鑑賞效率,學生有了瞭解美術作品的熱情,更加主動去探索、研究抽象的美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