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美術鑑賞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2W

美術鑑賞論文(新版多篇)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一

1 形與神在藝術史上的源流。

形與神的關係在美術史上一直是一個連續討論的問題。關於傳神論早在漢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劉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畫勿“謹毛而失貌”,而當時著名的畫家王延壽則表示作畫要“隨色象類,曲得其情”。這些説法和觀點影響到了後來的藝術工作者,並且為之後的“以形寫神”的論點打下了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而到了東晉時期,繪畫藝術由“自發”轉向“自覺”,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顧愷之的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以神造形”“,傳神寫照”等論點,這些論點無不顯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論特色,自此以後,形神合一作為中國美學的一項基本要求來確定。經歷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窯等的發展,在中國文化整體大興盛的前提下,藝術下的形神合一體系也到了又一個大總結的時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張彥遠所説的“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這樣理論的完整化更是讓中國的美學“氣韻”表現形式更為人們所重“,氣韻”也成為一件優秀藝術品不可缺少的條件。再加上當時儒家內斂化和佛道“虛無”思想的影響“,氣韻”説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們的支持成為之後藝術品的必須要求,甚至於到了後來有“得意忘形”的説法。這些傳統的藝術要求對於陶瓷造型同樣有效,甚至於其更多的保留在歷代陶瓷藝術中,一直到現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審美的基本原則。

2 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現。

陶瓷雕塑其本質是一種三位體系的雕塑藝術。所以體、形是“實”,神是“虛”。對於陶瓷創作者來説,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體與形,在現有的技術利用,使外部空間與雕塑實體有一個和諧的環境,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在觀察周圍環境的情況下,進行一種合理的嵌入式的藝術,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説。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於形似,止於神似”。最後,在外部環境、雕塑實體與內在精神的三位一體的統一。而這些在我國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來,如在臨潼的兵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體,一方面利用大規模陶俑數量和軍陣的整齊劃一的氣勢進行了與周圍環境進行了一個很好的契合,再這樣契合的情況下,甚至於是它們創造了一個外部環境,用這個適宜的外部環境下雕塑實體的精緻程度也是無與倫比的,二者以軍陣為橋樑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其單個的軍人精神與整體的軍陣是精神融為一體,這樣的一體化程度結果就是內在精神的直接顯現,在顯現的過程中又堅持了單個的軍人精神。這樣作品的神韻就越發強烈。思想性越深刻,主題越明朗,感染力也越大。

3 如何做到陶瓷雕塑造型形神合一。

讓雕塑形神合一,不僅是許多陶藝家們的追求與夢想也是很多陶瓷雕塑愛好者們的一致要求,只有形神合一,才能給他們一個好的藝術欣賞體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形神合一,必須找出一個可操作的辦法。達到“形具而神生”的地步。但這些情況必須也要建立在造型美觀的基礎上,唯有如此才能有一個好的精神載體,只有這樣的精神載體才能體現形神合一,才能滿足其需要。

首先,要有準確且精緻的造型,準確且精緻的造型是進行形體創作的基本要求。造型的淨值與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陶瓷雕塑的好壞程度,一旦造型失範,比例失調的那麼造成的結果就是陶瓷雕塑神韻表達缺乏一個好的載體,即使有再好的精神內涵,也會被外部的問題所掩蓋。因此,為了使精神能夠得到最好的發揮,必須重視造型能力,進行一定時間一定量的培訓。使創作者的造型能力得到進一步一定提高。

其次,對於一個表達對象來説深入的觀察是必不可少的,除非有時為了得意忘形,否則一切的精神創作必須依附於原有表達對象的實際,但是對於這樣的一種實際有時候也不能很好地表達所以必須能使用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整體思維的方法對藝術形象進行適度的改良和合理的誇張。抓住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本質以及其在現實中的本質,使他們有機地進行結合,並在結合的過程中進行一種社會性的昇華,最好有一種高大的人文關懷。

再次,陶瓷雕塑畢竟是由人創造的所以人的因素自然是不容忽視的,一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有他的人際關係圈子,有他的社會經歷,他自己的知識範圍,這樣就會使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真實感受。而這也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作品,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生活的實際又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前提和靈感的來源。一件藝術品,尤其是陶瓷雕塑,其創作出來以後一定會受作者心境的影響,體現作者自身的心靈變化和人格轉動。藝術作品的形神合一是作者在一個好的狀態下的集合體。所以就要求作者多體驗生活,在生活中豐富自己,多進行修身養性的活動,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質,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得到大的提升,使自己的作品與自己心靈的契合。

4 小結。

在進行陶瓷雕塑藝術創作時,最好有一個大的人文關懷。正如黑格爾所説“: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要創造美必須體驗美,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獨特的精神美,同時也發現藝術原型的精神美,在二者之間尋找一種優秀的中點,在這個中點中以始形至神,意在塑外為美學原則。創造自己的藝術意境,唯有自己的藝術意境,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同時也容易使欣賞者產生一種藝術下的心理共鳴,這樣大的心理震撼,既是創作者的享受也是欣賞者的享受,還是藝術品自身價值特別是社會價值的體現。而每個雕塑者只有沉下心去,以藝術的眼觀察生活,才可以有這樣精緻的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1] 王家斌,王鶴 。中國雕塑史[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xx.

[2] 葛路 。 中國畫論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3] 張景輝 。 陶瓷雕塑[M]。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

[4]曹春生 。 陶瓷雕塑造型與材料應用[M]。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

[5] 朱光潛 。 西方美學史[M]。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6] 楊辛,甘霖 。 美學原理[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7]程玲發。淺談肌理對陶瓷雕塑的作用[J]。中國陶瓷,20xx(10)。

[8]陳在梅 。 淺談陶瓷雕塑形與神的和諧統一[J]。 中國陶瓷,20xx(11)。

美術鑑賞論文 篇二

摘 要:現階段,校本化實施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策略。在農村高中美術鑑賞課教學中怎樣實現校本化,是以下要探討的主題,希望在分析和研究之後能給同行老師帶來一定的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農村高中;美術鑑賞課;教學;校本化

美術鑑賞課是培養和鍛鍊學生具有設計和創造能力的關鍵所在,這對於學生來説,可以加強對物品的瞭解和判斷,熟悉物品的特徵,有助於今後對美術的學習,與此同時,美術鑑賞課也應當進行校本化,與學校的具體教學情況相結合。農村高中學生在進行學習時,首先必須學習物品鑑賞,對物品的結構進行分析和理解,充分理解美術學習的內外意義。

一、美術鑑賞課校本化能夠高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對於農村高中生來説,教師在美術鑑賞課教學中進行校本化,可以引導學生對物品進行鑑賞,然後再去進行大量的練習。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就無法對物品進行審美和評價,會遇到更多的學習困難,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隨着時間的延長,可能對學習美術產生厭煩情緒。很多學生在一開始的學習過程中,只會單純地看到事物的表面特徵,並不能真正去解剖事物的內外結構,所以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鑑賞教學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對美術鑑賞課進行校本化,會使美術鑑賞課變得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在美術鑑賞課上,大多數高中生只會看到物品的表面現象,只會停留在物品的外觀特徵上,並不能對物品進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但是,如果高中美術教師進行結構素描的授課方式,就會減少此類問題的發生。我們都知道,結構素描的側重點就是對事物的外觀特徵及內外結構等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描繪出來。如果採取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就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結構素描的任務。

二、高中美術鑑賞課實現校本化的具體途徑

1、根據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着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是他們學好美術鑑賞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關鍵。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影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揮,所以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着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通過外觀的觀察進行空間想象,加深對事物的理解,這樣學生會對美術鑑賞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願意去主動學習美術。

2、根據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鍛鍊學生細緻入微地鑑賞美術作品

根據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要鍛鍊學生細緻入微地鑑賞美術作品。例如,《父親》這幅作品,作者羅中立通過對一位農民父親外貌形象細緻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現了人物飽含滄桑又帶有盼望之心的一雙傳神眼睛,那雙粗糙深棕色的手,破舊的瓷碗都被充分地表達出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感覺,不能遺忘於心間。高中美術老師,要鍛鍊學生細緻入微地鑑賞美術作品,以逐步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

3、根據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作品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農村高中美術教師在授課時,根據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應該引導學生對世間萬物進行分析理解,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有效方法加強學生鑑賞的練習,提升鑑賞能力。例如,《血衣》這幅作品,作者通過高超的技巧,同時融入了自己的靈感,猛烈批判了剝削階級令人厭惡的嘴臉和他們的殘酷無情,讓人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更加懂得感恩。在學習鑑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只有抓住生活中事物的特點和外觀及其實質構造,才能提高高中生對於美術的鑑賞水平。

4、根據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增強鑑賞的技巧和方法

根據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鑑賞課教學是審美的過程,老師的講解對於學生學習鑑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作品鑑賞過程中的技巧和方法,包括:首先,繼承傳統,深入研究,汲取精華。其次,鑑賞要突出表現自己的特色,推陳出新,體現時代性。時代在不斷髮展,鑑賞的角度也隨之不斷變化。最後,鑑賞作品要體現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融合。

三、美術鑑賞課的校本化是訓練學生對事物認知的關鍵

根據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美術鑑賞要求學生在鑑賞過程中做到思維連貫性,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所以,鑑賞能力在現代美術中佔有一席之地,它是訓練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在大學聯考美術考試中充分體現了鑑賞的重要性。美術鑑賞對培養和鍛鍊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越來越重要,我國高中美術教學模式中要對這一方面進行調整與變革。隨着現代美術的發展,美術鑑賞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基石。只有教師深刻認識鑑賞教學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並對學生鑑賞的方法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讓學生勤加練習,這樣就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和效果。

綜上所述,農村高中美術鑑賞課教學怎樣校本化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在美術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的前提下,不斷進行創新教學和改變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我國的美術學才會越來越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孫成。國中美術教材校本化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導學,20xx(22):6.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三

題目:生活中的美

院系: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

班級:129711

學號:

姓名:王豔梅

電話:

指導老師:薛文勇

書法班次:13春16班

學年學期:20xx年-20xx年第二學期

生活中的美

——美術鑑賞課有感摘要:美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會欣賞美術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因此學習美術鑑賞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我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所以,我很高興這個學期學習了美術鑑賞這門令人陶醉的課程,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美的世界裏留連忘返,學習了許多關於美術的基礎知識和發展歷史,瞭解了許多享譽世界的偉大畫家,欣賞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美術作品,彷彿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暢快休憩的迷人小島。

【關鍵字】生活美術鑑賞

美術,作為一種美的表達形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美的意義所在。在這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傳統繪畫,體味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魅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傳統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同時我們也瞭解到中國不同的美術種類,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愛。中國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國度,其美術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

生活就像火焰,跳動在紅色的起點;生活就像水流,流淌在清新

的田野;生活就薄霧,飄散在命運的藍天;生活就像樹葉,成長在希望的眼前;生活就像大海,不屈在堅實的地平線。生活是美好的,它需要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美,它體現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特色。細細體會,你會覺得生活很美。

倘若説欣賞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雙善於發現真諦的眼睛,那麼欣賞人間真情,則需要有細膩的情感。在高速發達的現代社會,大多因生計而疲於奔波,身邊的零散瑣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漸漸地把日子過得淡然無味,一頭霧水,不知道生活到底為了什麼?“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廕庇?”,作家冰心的細膩由此可見一斑,這應該是她最真摯情感的表白。細膩的情感燃燒時,身邊的細微的美肯定會熠熠生彩、璀璨奪目的。此時的生活還會索然無味麼。

一次素不相識偶遇的幫助,這也是生活中的美。一次幫助,一聲親切的問候,身邊碎事情看起來似乎而繁雜,不經意中大多放棄了,長時間的漠然必然麻木不仁,也就無從談起美的存在。美是一種毫無標的的愉悦。如果你會欣賞,你會覺得生活之美。

生活是美麗的,不是苦惱太多,而是我們胸襟不夠開闊;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們不懂生活??

正所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的確,生活是五彩斑斕的,生活需要發現,需要我們懷着快樂的心情,樂觀的心態去感悟,有了發現與感悟,生活的萬花筒才會色彩繽紛,人生的旅途才會熠熠生輝!

當你懷着“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去感受生活時,你不難發現:曲折中有佳境,艱難中有趣味。當你用心去接觸生活時,你不難發現:沉默的會變得親切,平淡的會變得精彩,醜陋的也會變得美麗!

歲月無聲在我們身邊穿梭,你會發現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腦海中定格。秋日的斜暉投下了俏麗的影子,樹葉像一隻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盡情演繹自己的美麗,落葉歸根!夏夜的繁星調皮地跟我們眨眼睛,有了星星陪伴,任何煩惱孤寂便銷聲匿跡。春日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萬紫千紅的百花,冬日裏銀粧素裹的世界。

時間不斷流逝,不會因某個瞬間停駐,就像兩條平行線把距離拉得再近也沒有交點。我們要做的是把紛至沓來的憂慮、煩躁、苦悶、悲傷??變化成絢麗奪目的五顏六色,給心情塗上顏色,為生活着上顏色。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能夠在明麗的日子想到日後還將出現狂風暴雨;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能夠在失落的時候想到前方還有繁花似錦;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能夠在心灰氣餒的時候想到生活中還有自信堅強;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能夠在失敗挫折的時候想到成功的路上還有勝利的曙光。

課程中我們欣賞了不計其數的美術作品,除了中國的傳統繪畫,也包括許多西方的美術名著名作,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西斯廷聖母》等氣勢恢弘的作品,還有《拾穗者》、《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播種》等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同時,我們還了

解到中外美術能夠完美的結合。美術就是擁有這樣神祕的力量。經過課程中與美術的相處,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開始更加熱愛美術。

通過美術鑑賞課的學習,我也深深體會到美術也是從生活中而來的。一切皆源自於生活。生活也是美術的重要出處。品味美術就如同品味生活,讓人感受其中的種種喜怒哀樂。對待美術的態度其實也是對待生活的態度。樂觀,悲觀,皆如美術一樣。美術是生活的調劑品,它能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彩。我們能夠通過欣賞一幅畫,一處建築,來親近藝術,從而喜歡藝術,熱愛藝術。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美術所展現的內在美會極大地感染我們,我們的性情和愛好會在藝術欣賞中得到淨化。隨着藝術視野的開闊,我們的精神面貌會得到昇華,高尚的人格素質和審美情趣也會在愉悦中形成。可以説,美術鑑賞是人的心靈體操,是靈魂的淨化劑,它能穿透人感情麻木的愷甲,使人們在內心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美術鑑賞課對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人的身心發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進和補足作用。對人的性情有極大的陶冶作用,會使人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有格調和品位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個拒絕暴力的人。

美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充斥着各種各樣的美,如同生命裏的行進步伐一般。伴隨着生活中的美,尋找那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美術能陶冶人的性情,當你真正沉浸在美術中的時候,你會忘掉世俗中一切繁雜的事,盡情的暢遊在美的世界中!所以我一直很喜歡美術,美術帶給人的那種閒適心情難以言表,也是最能給人以靈魂的洗滌的重要部分。當你託着一個疲憊不堪的身子骨回家時,輕輕打開車

美術鑑賞論文 篇四

內容摘要:本文講述了中職學校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內容。通過課程教學,提升中職學生的審美、鑑賞等綜合能力,它承載着完善教育、培養學生人格的責任,為中職學生的發展而努力。

關鍵詞: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鑑賞與審美能力教學實踐

近幾年來,國家對中職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出台了《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簡稱《教學大綱》),大力推廣職業教育發展,培養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藝術教育課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大綱中將美術和音樂兩個學科規定為中職教育必修課程。以藝術教育為載體讓學生直接獲得美的信息,着重培養道德品質、加深對其的集體精神的塑造,學生的職業潛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從中得以挖掘。辦好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有着重要作用,不僅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還能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技術型人才。

一。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

藝術專業的課程針對的是專業藝術人才,所設置的課程專業性強,“系統化”教學,課程量多又複雜。但是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的側重點與傳統美術課程不同,它的開設面向整個學校的非藝術專業的學生。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它的課程內容簡單、專業化程度較弱,主要讓參加此課程的同學瞭解美術的基本常識,學習藝術作品的鑑賞方法,提升個人的美學素養與審美能力。

二。公共藝術美術課程設計思路

中職學校的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是由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組成。基礎模塊主要內容覆蓋美術與人生、美術表現、中外國美術賞析等,深入瞭解美術歷史,提升美術品味。拓展模塊則重於實踐能力,內容多為設計基礎、設計表現,設計方法等。內外兼修,從內在修養到實際操作,逐漸提升美術能力。以追求生命之美和生活之樂作為出發點,基於美術藝術的大眾審美分析,來確定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將課程目標由六要素組成,即智慧(Intelligence)、交往(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興趣(Interest)、直覺(Intuition)、理解(Interpretation)。確立“博大”、“高雅”為課程內容設定的原則。區別於傳統美術課程,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會變得更加具有“豐富性”、“完整性”、“層次性”、“審美性”[3]。

三。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對學生的能力提升

(一)鑑賞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給每一個青少年兒童開設美術課,讓學生對美術有了淺顯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公共藝術美術課程進行了內容延伸,知識層次更加豐富。主要從“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和“藝術品的鑑賞能力”兩方面進行培養。首先可以試圖從自然、社會、人文、歷史和藝術等多角度進行欣賞比較,正確的引導學生,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瞭解文化內涵。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的珍寶無數,例如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堪稱人類瑰寶,塑造人物生動、造型逼真細膩、構圖精妙。其次也可以帶學生去博物館實地參觀,多觀看關於賞析珍品的視頻。再多的教授課程,都是紙上談兵,不如讓學生直接接觸獲取經驗,通過切身感受,提高學生對作品的評價、鑑賞能力。例如:《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鑑賞: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脣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着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祕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祕的微笑”。通過作品的鑑賞,可以更深層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內涵,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

(二)審美能力

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和九年義務教育銜接自然。不可太過突兀,也應該給學生慢慢適應的過程,這樣做也符合中職學校《教學大綱》要求。與國中階段的美術課雖然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知識應是相通的[1]。中職學校公共藝術美術課程中需要適當精簡知識內容,不要太過細緻,簡明扼要,並增加《中國美術史》、《美學概論》、《中外美術史》、《美術鑑賞》等相關書籍。讓學生從書中的內容中瞭解美術的發展史、不同美術類型的基本分類、藝術表現形式的美學原理、美術的基本表現技法,掌握審美方法、評價方式的同時,又能在書籍中瞭解每一幅作品中藴含着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內涵,社會當時的處境、作品背後的故事。綜合社會、自然、藝術三要素,更加全面理解藝術美的特徵,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5]。

(三)創造美的能力

在知識感知、鞏固、積累的基礎上發揮美的創造力。在圖書館中增加有關提升創造美能力的書籍,優化教材,增加知識獲取途徑。例如:《繪畫創作》、《簡筆畫基礎》、《二維、三維動畫製作》、《書法基礎》等等[3]。以課堂以外的形式,自主學習,在這些書中,找到二維平面作畫的技巧,瞭解三維動畫產生的過程,完成簡單的藝術表現,找尋學習的自信。

四。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提升能力途徑

隨着時代的進步,人才輩出,藝術人才需求量在增加,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突出。發展多條道路以提升學生能力是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的主旨。其一,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名人書畫展。實踐出真理,讓學生們在一幅幅實際的真畫作品面前,親身領略藝術的魅力。用眼睛去體會藝術家利用色彩的碰撞。在專業的氣氛中,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在交流中,瞭解到更多的信息[1]。其二,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個中職學校的學習氛圍也會影響學生的能力提升。校園是學生時代花費時間最多的地方,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聖地、是成長的搖籃、是品質道德養成的場所。營造文化校園是大勢所趨。在優美的學校環境裏滲透藝術的元素,如名人雕塑、名家作品等,會帶給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髮展,有利於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也有利於心理素質的提高。其三,組織學生互動,增加藝術活動。在校內創設活動內容,圍繞藝術美術的主題,可舉辦學生自己的畫進行展覽評比,收集“民間名畫”,讓學生們自己對其評價和評比打分,選出“校內之星”[2]。這樣既可以在活動中提升審美能力,還可以提高對作品的評價能力,將課堂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也可以找尋文化企業,協商合作。學生還可以對名畫加以臨摹或是再創作。模仿大家的色彩,造型和構圖,學習到更多。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教育理念,要求與中職教育融合,不要求每一名學生必須能夠畫出名畫、得到大眾的賞識,培養中職學生的審美理念,陶冶情操,成為高素質教育下的技術型人才,才是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的重點。綜上所述,中職學校公共藝術美術課程面向非藝術專業學生,着重提高學生的鑑賞與審美等綜合能力,它承載着完善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責任。對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靜。中職公共藝術美術拓展模塊的有效性教學探究[J]。職業,20xx,29(35):116-117.

[2]顧亭。淺析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與提高[J]。課程教育研究,20xx,38(23):211-211.

[3]張振國。中職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美術教學功能與學生能力培養[J]。廣東教育(職教版),20xx,45(10):114-115.

[4]李斯斯。中職美術教育現狀及對策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28):206-207.

美術鑑賞論文 篇五

“生活對我來説就是一次艱難的航行,但是我又怎麼會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及至淹沒嘴脣,甚至會漲得更高呢?但我將奮鬥,我將生活得有價值,我將努力戰勝,並贏得生活”——這是生活在低處、靈魂在高處的梵·高對待生活的態度。對於這位極具個性的超時代畫家來説,他悲苦的一生就是向命運抗爭、為藝術獻身的一生,也是強烈捍衞生命個體尊嚴的一生。 梵·高在自己繪畫的成熟期創作了《向日葵》這幅作品,畫面上朵朵葵花誇張的形體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頭暈目眩。他內心充滿激情地去畫那些面朝太陽而生的花朵.花蕊畫得火紅火紅, 就像一團熾熱的火球;黃色的花瓣就像太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畫家用奔放不羈、大膽潑辣的筆觸,彷彿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獲得了強烈的生命力,在這裏你用

“栩栩如生”來描繪這些向日葵,已經顯得軟弱和淺薄,因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彷彿是一朵朵燃燒的生命,畫家賦予它們一種生命蓬勃燃燒的衝動和張力。有人説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為那是他內心火熱感情的寫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沒有曹雪芹就沒有《紅樓夢》一樣,沒有梵·高就肯定沒有梵·高式的《向日葵》。天才的藝術家往往能在某個領域樹立起劃時代的藝術高峯,後人只能膜拜,絕不可以企及,梵·高就是如此。作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極端個性化藝術家的典型,梵·高更強調他對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他大膽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不拘一格,恣意妄為。他曾説過:“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在這幅作品中不僅是色彩、線條,就是透視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徹底變了形,以適應畫家隨心所欲表現自我的需要。凡·高這種無拘無束的創造風格,使他把不同類型的人物、花卉和靜物,都拿來當作了“習作”的對象,並一絲不苟地把它們直接寫生出來的,從這個層面看他是在描寫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經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畫中的內涵和神韻。從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從印象派那兒得到不可或缺的藝術啟蒙後,他以超越印象派極遠。正如他説過的那樣:“關於藝術’一詞,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闡釋:藝術即自然、現實、真理,但藝術家能以之表現出深刻的內涵,表現出一種觀念,表現出一種特點,藝術家對這些內涵、觀念、特點有自己的表現形式,其表現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確。” 作為一位用生命創作的畫家,梵·高將自身的主體創作意識、內心的情感意識與東方繪畫的因素加以巧妙融會,在最慘烈的生活境遇和對藝術狂熱執著的追求中,樹立起了劃時代的豐碑。

美術鑑賞論文 篇六

一、平衡好美術專業學科特徵和社會學(史學)特徵的關係

一方面,教師要防止過分強調美術的學科的特徵、課堂上大量使用美術專業名詞、技術術語,將本該賞心悦目的美術欣賞課,上成生澀枯燥的“學術研究課”,要知道所面對的是沒有任何專業基礎的高中生,結果必然是學生們不明所以、興趣盡失。有一句玩笑話這麼説:“如果你不喜歡一本書就把它變成一本教科書”,這固然是句玩笑話。現行教材求大求全、內容龐雜廣博,融古今中外於一篇,偏重理論説教而欣賞愉悦指數偏低;當然,教科書的編寫必定有它的原因,但現行教科書語言之拗口,專業名詞之多,枯燥無味是客觀事實,教師作為教科書和學生之間的紐帶,怎樣結合學生自身條件而選擇合適授教方式就應該是現今每一個高中美術任課教師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其實,每一位任課教師心裏都清楚,我們所面對的幾乎都是非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要想讓這些可能連愛好者都算不上的高中生達到藝術品欣賞者的層面,我們就要學習白居易,去幹“老嫗能懂”的活,專業知識要儘量通俗化,避免把美術作品神聖化,用生活化的講解讓美術作品更容易理解,如果我們一味的講構圖講比例、講透視講線條、講造型講光影、講色彩講表現……那麼對應起每一件作品時,都會是翻來覆去那幾句,自己都覺得無聊,又怎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防止一味迎合學生興趣,將美術鑑賞課上成歷史課或社會學課而失去學科特徵。那麼,從作品歷史背景到專業技術技法再到理論知識,教師把所有都講一遍應該不大現實,如何平衡幾者之間的關係則考驗授課教師的技巧和水平。美術作品的欣賞固然離不開社會學式鑑賞;有時作為一種主要的鑑賞方式又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脱離美術學科知識,是不是覺得社會學或者史學老師更適合?那麼美術老師本身的優勢又在哪裏?社會學式的鑑賞是要着重與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背景,一件作品的誕生離不開它所依託的社會和文化背景,談及作品本身必然無法繞開作品背景,把美術鑑賞課、美術理論課與美術技法課以及相應的社會、文化、政治、宗教等與作品相關的知識實現無縫對接需要的是一個複雜而龐雜的體系,一個高中美術教師能否積累起與之對等的知識積累,本身就是一個考驗,基礎教育的缺失,歷史的欠賬又太多,國小階段覺得美術學科專業知識太難懂不提、興趣第一;國中美術老師認為理論不必太多,興趣和實踐就好;到了高中鑑賞課彙集到一起時,尷尬的局面可想而知。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裏,我們既不能忽視課程本身的專業性,也不能刻意淡化作品本身社會學和歷史學的作用和地位,進而忽視了學生在專業上的深度和廣度上的探索,稱職的專業教師應該平衡好幾者關係,這也是展現一名高中階段美術老師的獨特魅力所在。

二、把握好基礎知識學習和作品欣賞並重的關係

作品欣賞重在感受美,基礎知識重在研究如何到達理想之美。因此,在教學中通過運用美術基礎知識對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美術欣賞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美術欣賞課教學要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技術。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課堂教學給美術欣賞教學帶來的生機和活力,這種融聲音、圖象、文字、動畫、視頻於一體的教學技術,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有許多教學的重點難點、單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感受就會迎刃而解。在瞭解到國外(如意大利)的一些高中裏,美術史與藝術史的教育都佔有很大的比重,在藝術教育中,這種課程安排較之於國內是有所不同的,一般的美術史的教育分為古代美術史、現代美術史與當代美術史(中世紀美術史在宗教學中會另開展)。這種系統美術史論學習所需研讀的書籍量相對較多,會耗費學生大量時間,所以國內尚不實際;但不可否認的是,系統的史論教育是連接文化背景與作者、作者與作品、作品與作品之間的橋樑,對於從宏觀角度看待美術現象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儲備。審美教育要與愛國教育相結合,是要通過了解自身的文化背景中美好精緻的元素來建立民族認同感,不知道、不瞭解又何談認同?現代社會已經很大程度的改變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隔斷了一些傳統文化的連續性,現代人想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逸趣只有通過學習,獲取與之相對應的審美能力,正是這樣,基礎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有可能激發受教育者對審美活動與審美能力學習的自覺性,進而在諸多紛亂複雜的文化現象中過濾出屬於適合自己的部分既文化認同,藝術教育對於連接幾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處理好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其實,無論從遠古到現代,自人類社會伊始,美術現象就隨之出現,其功能歸根結底就是裝扮人們的生活,從王侯將相到平民百姓——衣食住行是也;除了那些大師經典之外,美術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多去注意身邊生活中的審美、諸如城市景觀、園林建築、家居傢俱,工業產品、服裝服飾、廣告裝潢等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形式現象及普通生活用品去中發掘和發現具有審美價值的元素,要讓學生體會到美術不單是形而上、愉悦視覺的精神藝術,其實它更多是可使用的藝術,人們常説: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實反過來,藝術又影響着生活——即藝術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美術的發展,一如人類社會的發展,美術作品最終走下神壇,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現代社會的日益商業化和快節奏已經和古代社會大不相同,可文化註定要延續下去,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搭建起某種聯繫,讓古典藝術與現代設計之間巧妙的轉換、古為今用、西為中用、學生要知道有多少古典藝術精品至今仍在影響着現代人的生活。高中的美術教師就應該搭建起這樣一座橋樑,讓正處於現代社會裏的現代青年瞭解他們有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藝術的生活其實無處不在,它不是海市蜃樓、望而不及高不可攀,在更多時候,它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當前高中階段美術鑑賞的真正意義應該在於盡最大程度努力,對學生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方式加以引導,讓學生們知道,其實不論將來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都需要了解人類社會幾千年一路走來的初衷:生活需要藝術之美來裝扮美即是生活藝術的生活!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已成為一種事實。而如今,我認為世界已經加速步入“後經濟全球化時代”,即全方位的全球化的時代,包括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在文化教育領域,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將成為新時代文化教育發展的一個基本態勢。國內文化教育方面,出國留學、雙語教學、外籍教師、校際合作等等多種教育全球化的方式陸續出現。大局勢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首先從文化全球化的角度考慮教育問題,並不斷地做更多的實踐和探索。高中學審美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已經具備一定的判斷力以及接受和吸收大量知識信息的能力,選擇在高中美術教育階段引入國際化的文化元素是比較迫切和現實的選擇。

一、現代藝術導入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的必要性

我們研究上海高中使用的兩種教科書會發現,教材中美術鑑賞部分以中華民族藝術及國外古代經典藝術為主,比較缺乏現代藝術的鑑賞內容。就此,筆者在20xx年10月份對執教的上海市金山區亭林中學高一、高二的班級做了調查問卷,統計調查結果如下:學生對現代藝術家的認知度在34%,對現代藝術概念的理解度在18%,對現代藝術名作的認知度在30%,對現代藝術展覽的參與度在21%。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大部分高中學生對現代藝術很陌生,學生對四項現代藝術的基本要素的瞭解或參與程度最高不超過35%。另一方面,我們看學生對現代藝術的興趣的統計數據:在我們問卷對現代藝術作品向學生舉例説明後,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71%的高一、高二學生對接觸現代藝術感興趣;10%的學生認為一般;19%的學生沒興趣。大部分學生之所以感興趣主要是因為認為現代藝術激發想象、獨特新奇和時尚美觀。可見,學生對現代藝術形式和內容是充滿了興趣的,但是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而現行的教材對現代藝術的內容設置比較缺乏,學生對社會中接觸機會很多的現代藝術的“鑑賞”興趣和能力未得到滿足。所以,筆者認為在高中美術鑑賞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做導入現代藝術的探討和實踐。

二、現代藝術與高中美術鑑賞教育的匹配性分析

1、現代藝術解讀

現代藝術起源於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臘、西亞)的西方藝術。可以將現代藝術理解為在科學和理性的原理之上,用各種不同類型的視覺風格組合而成的一座大廈。本文想研究説明的主要是最新的現代藝術後期的主要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大地藝術(EarthArt)、裝置藝術(Installation)、概念藝術(ConceptualArt)、過程藝術(Processart)。現代藝術表達的價值觀主要是幾個方面,一是不求純粹;二是善待傳統;三是非個人化,四是多種標準。

2、與高中美術教育的匹配與結合

並不是所有的現代藝術內容都適合高中生羣體,現代的高中生活潑好奇願意接觸和嘗試不同的文化和藝術形式,同時他們又具備了很強的自我意識,對強迫性接受的知識有很強的抗性,而且他們的自我判斷力和思考力也沒有成熟。從原則上看,我認為還是從學生的興趣和藝術價值的本源出發相結合考慮,能開拓視野激發想象力、提高審美感、故事感、共情能力等感知力的藝術形式,介紹一些最新的、時尚的、具備新奇獨特性能夠激發學生想象的內容,並且規避一些內容,兩者結合作為高中美術鑑賞教育的補充。

從實踐上,先從現代藝術簡史的介紹開始,選取4種形式的現代藝術——大地藝術、裝置藝術、概念藝術、過程藝術的代表作品,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教學,介紹代表藝術家,對作品表達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做評價,然後在做交互式的批判評價,並且可以結合初級的藝術實踐,最終達到藝術評價和批判相結合。

三、現代藝術導入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的意義筆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將現代藝術導入高中美術鑑賞教學課程的實踐之後,認為這樣的實踐有以下重要的價值:

1、文化藝術興趣的培養

現代藝術從表現內容上是取材於我們現實生活;從造型語言上可以是一張老照片、舊衣服等,具備了多樣性。實踐證明,新異的現代藝術能夠形成對學生的強吸引力,進而能培養學生對文化藝術的興趣、知識及鑑賞能力。

2、開闊視野,提高創新意識

現代藝術重視科技和思維兩大內涵,因而與現代藝術媒體有極強的結合。通過現代藝術實踐,學生可以更深刻的體會到多元的文化、科技、材料知識、信息、新觀念等,可以明顯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3、批判性思維方式

高中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審美觀正在形成,通過現代藝術的批判性鑑賞,可以培養學生看待社會事物的思維方式,不輕信、不盲從、不唯書、遇到事物去思考分析、鑑別批判的思維方式對他們有益。

美術鑑賞論文 篇八

鑑賞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為其師弟鄭樗(ch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無用是鄭樗的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也藏有此畫的仿本。

畫的作者黃公望,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zàn並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峯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據記載,黃公望三十一歲開始作畫,由於際遇的坎坷,到五十歲左右,也就是出獄後才專心從事山水畫創作。《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時開始創作的。這幅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的長卷,是他生活在富陽,又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這件宏幅鉅製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後傾注了大約七年的心血,(也有説82歲創作,歷時四年的)這是畫家與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結晶。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故而歷代都有著名畫家模仿。

這卷寶圖既備受讚頌,也歷盡滄桑。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曾引發出乾隆年間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皇帝神魂顛倒,誤判真偽;也曾因收藏家的酷愛而遭焚燒燬容之災。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贋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從而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

對美術及美術鑑賞的認識:美術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種,美術是人類運用一些物質和材料工具,通過點、線、面等各種要素通過一定的造型性、構成性、空間性的表現手段,在平面或立體的空間中塑造出具體直觀的可視形象。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創作出來的,它創造美的形象,抒發美的情感。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現代設計、建築藝術及影像藝術等主要藝術形式。另外,我也覺得美術是一種愛好,直接貼近人們的生活。於美術鑑賞而言,就是對一件藝術品的欣賞,你從心底大量一件東西,覺得它漂亮與否,這就是鑑賞。讀者對一件藝術品進行審美,不是消極、被動的地去看一個東西,而是積極主動的進行着審美再創造活動。一件物品被創作出來,必然會有人去評判,評判時融入自己的品味與感情,再將自己的藝術理想與理解、藝術觀念經過若干個環節的變通、換位、異化,通過重組詞彙與語法將自己要表達的內容表述出來,這就是鑑賞。

美術鑑賞論文 篇九

摘要: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分析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與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概念,同時結合相關教學案例進行研究,以此來對兩種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的優勢、侷限性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多媒體應用等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多媒體;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95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xx)05-0102-02

1、前言

新課改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種類非常多元化,特別是在多媒體條件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更是為學生的鑑賞能力提升提供了自主學習、寫作探求等。然而在實際的多媒體高中美術鑑賞課堂上,教師通常會採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教學策略來進行綜合應用,以此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通常會在諸如情景教學策略、現行組織策略、演示策略、練習策略、小組討論策略等手段中進行任意組合、排列,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模式便出現無限種可能。

下面以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與“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作為案例,結合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課堂進行研究。

2、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新模式的產生及其優勢

高中美術鑑賞課程的教學重點在於促進高中生在鑑賞能力與鑑賞方法運用水平上不斷提升。每一名高中美術鑑賞教師都必須要意識到美術鑑賞活動並不是單純的一門課程,更多情況下它將會對學生日後的鑑賞行為、藝術品位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學生必須要學會獨立的鑑賞方式與鑑賞手段,真正地成為一名具有生活品位、藝術品位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們更是將信息技術更廣泛、深入地融入教育領域,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使得美術鑑賞教學方式、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手段等發生重大變化。

由於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傳統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課程更多時候是平面而又枯燥的。多媒體教學的融入,則通過教學過程的互動、教學信息容量的擴充、教學信息網絡化的傳輸,賦予這門課程全新的生命。多媒體教學不僅彌補了學生對於基礎知識的認知,而且能夠巧妙地幫助學生將原有認知與新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從削弱獲取新知識的消耗這一認知資源的角度來減輕學生負擔,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是教學內容方面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具有感染力強、形象直觀等特點,同時,它的展示不受空間的限制,且信息資源豐富多元,能夠更好地實現人機互補,在調動學生感官刺激的同時,實現多元器官的有機融合,進一步將藝術作品的美感通過較多的層次展現在他們面前,從而最大限度調動高中美術課堂的氛圍,不斷提升教學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教學模式方面,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改變教師單純的灌輸教學手段,而且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通過引導與啟發,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此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他們。由於人類對事物的認知通常是從直觀體驗開始的,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則是順應了這種認知規律,在高中美術鑑賞教學過程中同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後,多媒體教學完成了師生角色之間的轉換。傳統的美術教學更加強調教師的主體引導作用,甚至一些教師還在扮演領導與家長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言堂的權威象徵。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重要性,僅僅將他們視為被動而又消極的接受者。可以説多媒體教學走進高中美術鑑賞課堂後,學生不再僅僅只能通過教師講授來獲取知識,教師更多時候更像是一場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設計者、參與者,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來主動探索知識,不斷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3、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分析

多媒體與高中美術鑑賞課堂的有機融合,不僅為新課改下的高中教學帶來多樣的教學模式,而且將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作為一個媒介,更好地搭建在學生與高中美術鑑賞課堂之間,為學生汲取更多的知識提供了保障。

高中美術鑑賞課程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含義在傳統的美術鑑賞課上,教師主要通過板書展示、口傳身授等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此來實現既定的教學任務。然而在多媒體教學輔助下的高中美術鑑賞課堂上,通過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微軟公司的PPT軟件來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以此來更好地實現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進一步提高教學的傳遞性與有效性。

高中美術鑑賞課程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基於多媒體教學的高中美術鑑賞課堂通過靈活運用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能夠對學生實現多層次、多角度的感官衝擊,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調動學生的鑑賞積極性,以此來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其特徵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運用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欣賞《蒙娜麗莎》這幅名作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通過事先準備好的PPT演示來讓作品動起來,同時結合歷史課上所描述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搭建起新舊知識的橋樑,讓學生領悟到新舊知識之間的各種關係,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2)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來對整個知識進行一種自主構建,通過由淺入深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對名作的欣賞與認知。

3)站在學生角度來看待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對新知識進行轉化,學生不僅能夠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拓展,而且能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悟與分析提升對作品的認知,真正地做到舉一反三。

4、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分析

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美術鑑賞課堂上,還可以充分利用探究性學習模式展開教學工作,以此來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發揮到極致,通過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來拓展創新思維。可以説,與傳遞教學模式相比,探究性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對學生合作、自主、探索等意識的放大。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特徵探究式教學模式必須要圍繞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展開,這個知識點不僅需要結合課本情況制定,而且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及認知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電腦互聯網來展開分析,通過一種“偵探式”的探究來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以此鼓勵學生通過深刻思考來開展鑑賞。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課堂傳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要將多媒體教學參考資料做得過於花哨,否則會對學生的注意力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整個藝術鑑賞探究性教學模式無法得到良好的授課效果。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在實際的美術鑑賞課堂中,筆者更建議通過藉助計算機網絡資源的支撐,以小組作為討論單位進行鑑賞方式的學習。如在欣賞凡·高系列作品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通過選擇一些內容相關的音樂進行播放,同時配合一些藝術館、博物館的視頻錄像,讓學生首先對油畫藝術有所瞭解,隨後可以拿出諸如《羅納河上的星空》《凡·高在阿爾的卧室》《耳朵綁着繃帶的自畫像》等幾幅凡·高大師的名畫展開內涵討論,甚至可以通過有趣的角色扮演,對畫中的人物、場景、環境等進行還原,以此強化美術鑑賞課程的趣味性。相信通過這些手段,在教師的影響下,學生一定會得到激發探究動機的技法,同時對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產生濃厚的興趣。

再如面對著名抽象畫派大師蒙德里安作品欣賞的時候,高中美術鑑賞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諸如Composition A(《構成A》)《紅黃藍的構成》《百老匯的爵士樂》等大師著名的抽象作品,並讓學生猜一猜:大師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物品、什麼環境?為什麼這些場景會有這樣的藝術變形展示?如果你是蒙德里安大師,會如何展現這些場景?同時可以邀請幾名學生走上講台,站在畫板附近進行同名作品的創作。在對蒙德里安大師的作品進行觀摩、分析後,教師還可以藉助事先準備好的幾幅油畫作品的圖片來讓學生猜一猜:哪些是蒙德里安的作品?它們具有什麼樣的共同特徵?等等。

5、結語

實踐證明,在多媒體環境下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如果能夠進行相應的教學模式改革,那麼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地激發學生對於藝術鑑賞的識別度以及參與度,在高效交流的課堂中實現學生高效學習的達成。但在這種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多媒體的特徵進行有效認知與識別,不斷拓展其聲像同步、畫面動態選擇以及直觀性等教學優勢,從而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並與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融會貫通,提高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效率,提高學生鑑賞品位。

參考文獻

[1]周豔慧。多媒體環境下高中美術鑑賞兩種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xx.

[2]曾燕。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xx(10):144.

[3]萬雲鵬。巧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高中美術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融合之路[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xx(3):46.

[4]許海燕。關注績效增進融合技術助力課堂變革:杭州市西湖區“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工程”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16):9-10.

[5]李順。魯西南地區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現狀與策略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xx(8):119-120.

[6]董文,閆正洲,譙石,等。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現狀分析及培訓對策[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xx(3):84-86.

美術鑑賞論文 篇十

摘要: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從問世,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和鑑賞從沒有中斷過,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以及作者畫技的高超。在不斷的探索和評價過程中,我們對美術的鑑賞本質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關鍵字:

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 美術鑑賞 美術鑑賞的意義

引言:

《清明上河圖》的鑑賞,對畫家張擇端的瞭解,進一步探索美術鑑賞對我們的意義和啟發。

正文 :

美術鑑賞是對美術作品進行評價和欣賞。美術鑑賞是一種審美活動,它是鑑賞者運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審美經驗和知識修養,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理解和評價,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和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的過程。它也是鑑賞者面對足以引起審美感情的作品,兩者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心物感應,物我交融的複雜的心理過程。

下面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為例,先對作品進行鑑賞,然後結合這幅作品來談談美術鑑賞的意義。

《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畫中有五百五十餘人,牲畜五六十匹,船隻二十餘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13輛,轎14頂,橋17座,樹木約180棵,往來衣着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這幅畫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好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啊!

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這些都體現了張擇端的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才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全畫分為三個部分: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霧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橋流水、老樹、扁舟,阡陌縱橫,田畝井然,依稀可見農夫在田間耕作。兩個腳伕趕着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着楊柳雜花,轎後跟隨着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

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二、繁忙的汴河碼頭: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裏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伕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伕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鈎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在大聲吆喝着什麼。船裏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着。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裏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三、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着“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揹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説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

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張擇端在作這幅畫時極注意細節,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動作定格生動,使人身臨其境。他並不注重虛境和實境的對比,而是細緻描繪每個角色,甚至畫中的樹木都做細緻的刻畫,不同樹木的質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得極為充分。人物和食物的比例合度,遠近也層次分明。畫家在作畫時線條清晰自然,顏色深淺濃淡事宜,人物表情豐富,直達內心,景物自然和諧,與人物相應成輝,所體現的朝氣和諧的繁榮景象,充分反映了張擇端對客觀外界和主觀感受的高度尊重。

畫家在注重實際事物刻畫的同時,又注重繪畫本身的筆墨意趣。在畫家看來,繪畫之美並不僅僅在描繪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筆墨本身所體現的美,所傳達出的畫家的主官感受、氣勢和意趣。

下面結合這幅作品來談談美術鑑賞的意義。

通過對這幅《清明上河圖》的鑑賞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鑑賞不僅可以學到美育知識,更可以培養創造美的能力。對我們的性格,感情,認識,人生觀,思想觀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培養我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藝術素養、人文修養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説,美術鑑賞的意義在於使作品完成它的創作使命。沒有欣賞或鑑賞的作品,即不與觀眾見面的作品是不會產生任何社會作用的,美術作品只有通過鑑賞才能產生作用。美術鑑賞的過程是觀者積極思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掌握的知識,對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達到完善的過程。具體作品面對不同的觀者將產生不同的效應,但美術作品存在的共同效應是主要的。美術欣賞是為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與審美素質,以促進社會發展為目的。

首先美術鑑賞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其廣闊的,生活內容無比豐富,但對每個兒人來講,不管他如何見多識廣,也不可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藉助於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卻可以使我們形象的接觸到許多人生與經歷遠遠不能涉及的廣闊領域。以中國的美術作品為例,上下五千年,許多繪畫,雕塑,工藝和各種建築藝術,都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使我們從中瞭解到許許多多從書本上和個人經歷所無法得到的生動而豐富的知識。外國美術作品,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所以通過對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可以幫助人們周遊世界,漫步歷史,極大的擴展知識領域。

其次,美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美術欣賞活動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它是一種感覺和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因此,欣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提高認識、接受教育。如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銅藝術,以及他們許多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的工藝品,使人深深地認識到我們祖國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輝煌,從而增強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在欣賞的過程中,通過比較鑑別,也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審美的批判過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過程。

第三,美術鑑賞是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説:“藝術對象創造出動的藝術和能夠欣賞藝術的大眾”。這就是説,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來的作品,反過來又會對人們起審美的教育作用,從而提高人們鑑賞藝術的能力。這種鑑賞藝術的能力的積累,就是人的藝術素養能力提高的過程。藝術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鑑別和欣賞藝術。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説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多欣賞一些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多對日常生活中的美術作品進行審美分析,是提高人們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

我們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會被其中真實而生動的形象所打動,喚起我們優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心靈的淨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從而改善人的情感狀態,影響人行為。同時也得到視覺的愉悦和享受,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鑑賞使我瞭解了中國另一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瞭解中國傳統的優秀思想和人生價值觀,它拓寬了我的知識面,對培養我們的認識世界的能力 ,審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未來的人生髮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圖》

2、百度 美術鑑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