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美術論文鑑賞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58K

美術論文鑑賞精品多篇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一

從《瑞鶴圖》談美術鑑賞的意義

經過這一段時間美術鑑賞課的學習,我想從一幅花鳥畫——《瑞鶴圖》簡單談一下美術鑑賞的意義。那麼要談美術鑑賞的意義,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美術鑑賞。

我們發現不同的美術門類在藝術形態和作品形式有很大的差異。所謂的美術鑑賞,就是運用我們的視覺感知、視覺經驗和相關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歸類、分析、判斷、體驗、聯想和評價從而獲得審美感受。當我們觀看一幅美術作品時,從中獲得了信息和知識,得到了滿足感,產生了審美想象,這就是美術鑑賞的基本特徵。鑑,要明白作品的作者、年代和背景、門類、材料、手段(方法)、語言形式和內容;賞,要把獲得的感受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進行審美判斷和評價。美術鑑賞就是鑑古今、平優略、定高下。鑑是手段,賞是目的。美術鑑賞者必須具備美術基本知識和識別美術類別和一般方法,同時鑑賞者創造性的參與才能是美術作品的意義得到完善和昇華。

瞭解了什麼是美術鑑賞,下面就要説説美術鑑賞的意義。既然是鑑賞美術作品,那美術鑑賞的意義就首先是美術作品的意義。

而美術作品的意義又分為本身意義及延伸意義。其本身意義就是説我們看到一件美術作品時所獲得的美感和愉悦感。拿《瑞鶴圖》來説,此圖繪彩雲繚繞之汴梁宣德門,上空飛鶴盤旋,鴟尾之上,有兩鶴駐立,互相呼應。畫面僅見宮門脊樑部分,突出羣鶴翔集,莊嚴肅穆中透出神祕吉祥之氣氛。此幅一改常規花鳥畫構圖的傳統方法,將飛鶴佈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羣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此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羣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無有同者。更為精彩之處,天空石青滿染,薄暈霞光,色澤鮮明,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頓使整個畫面生機盎然。卷後為徽宗瘦金書題記及詩,款“御製御畫並書”,簽押“天下一人”,觀其書風,健筆開張,挺勁爽利,側峯如蘭竹,媚麗之氣溢出字裏行間。看到此圖後,我們為之一震。一片生機躍然紙上。我們在看圖的同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這就是其本身意義。

那麼什麼是美術作品的延伸意義呢?就是通過了解作品的作者、年代和背景等知識來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藴。還拿《瑞鶴圖》來説。《瑞鶴圖》作者宋徽宗趙佶,是北宋年間作品。《瑞鶴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是趙佶書畫珍品中難得的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趙佶繪畫,注重寫實,講究畫理法度。據載趙佶曾親自挑選宮廷畫師,設題畫鶴。眾生員少有中的者,皆因生員們雖畫鶴姿態萬千,竟無幾人細查仙鶴踏石之足先左或右,直至徽宗欽點,方才徹悟。他還曾要求畫師筆下花卉,能夠表現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應具有的特定情態。自其登基後,陸續描寫過各種奇花珍禽,並按題材編製成冊,名為《宣和睿覽冊》,所載作品山水、人物、花鳥具佳,僅《瑞鶴圖》就描繪了二十種鶴的不同姿態,均源於其對週遭事物的密切觀察。追溯徽宗及其祖輩,似乎多偏好黃道之事,曾數次以此異景昭示天下以證祥瑞,如《六鶴圖》等等。傳世宋徽宗趙佶的畫有兩種,一種是“御筆畫”,一種是“御題畫”。“御筆畫”出於趙佶的親筆,“御題畫”則由他人代筆作畫,徽宗書題押款,由此宋徽宗名下之作數量雖多,其中尚有部分為代筆,而《瑞鶴圖》獨具清俊瀟灑之格調,形神兼備,經學者考證屬趙佶之“御筆畫”。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浮,低映端門,羣鶴飛鳴於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引皇城宮人仰頭驚詫,行路百姓駐足觀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長鳴如訴,經時不散,後迤邐向西北方向飛去。當時徽宗親睹此情此景興奮不已,認為是祥雲伴着仙禽前來帝都告瑞——國運興盛之預兆,於是欣然命筆,將目睹情景繪於絹素之上,並題詩一首以紀其實。但“祥瑞之兆”卻難以挽回衰敗的國運,此後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宋朝軍民紛紛起來抗擊金兵,金人自知無力吞下這個腐朽然而卻十分龐大的

帝國,遂盡掠九十二府庫160餘年所積藏的金銀財寶、書畫珍玩等,連同徽、欽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餘人席捲北去,《瑞鶴圖》遂散落民間,不知去向。600年後,《瑞鶴圖》竟奇蹟般現世,歸藏清內府,倍受諸帝珍愛,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乾隆鑑賞”、“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璽印,並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之中。入清內府前,《瑞鶴圖》曾經元胡行簡、明項元汴、吳彥良等人遞藏。1945年8月17日,溥儀隨身攜帶數箱珍貴書畫及珠寶玉器欲乘機逃往日本,途經瀋陽時為人民解放軍及蘇軍截獲,此批重要文物隨即被護送到東北銀行代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鶴圖》。1950年,劫後餘生的《瑞鶴圖》等一批清宮散佚書畫入藏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至今。“西湖一勺水,閲盡古來人”,《瑞鶴圖》見證了中國宋、元、明、清幾代封建王朝的興盛覆亡,歷經了生死攸關世事沉浮的變幻滄桑,得以完整留傳至今,實在是歷史的珍寶,收藏的傳奇。

僅僅通過一幅畫,我們就瞭解到這麼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我們的文化底藴、藝術和文化素養得到極大提高。美術作品的延伸意義可見有多麼大!

美術鑑賞的意義除了上面説的美術作品的意義,還有鑑賞這一過程的意義。鑑賞美的過程,有利於我們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有利於我們培養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美的能力,有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正如上面我説的,美術鑑賞能使我們獲得美感和愉悦感,美術鑑賞能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藴,美術鑑賞對我們的性格、感情、認識、人生觀、思想觀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美術鑑賞論文 篇二

摘要: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進入新課程實驗。美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如何上好這樣一門課我的幾點認識:1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2注意創設情境3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4選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

鑑賞能力、課程理念、美育、必修課、空間視覺、互聯網、感悟。

美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美術教育已不再是傳統的基礎訓練和技法傳授,而是以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進一步昇華。在普通高中美術教育 教學的 過程中, 美術鑑賞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如何來上好這樣一門課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

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將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鑑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教師應該通過各種美術鑑賞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美術活動中提高觀察,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製作等的能力。例如:我們在上《民族文化的瑰寶》時,談到中國古陶瓷的欣賞時,教師可出示器皿,先讓學生眼觀,手摸,親自體會陶瓷的機理,質感,然後讓其品評。在欣賞中國畫作品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演示,學生簡單臨摹,給他們充分感受作品的機會,引導他們認真分析畫面上的形式語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畫面線條的粗細,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寫意與象徵。以視覺為主,加上聽覺、觸覺、嗅覺的相互作用,從而有效而完整地挖掘學生的鑑賞能力。使學生樂意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在互動中體會了欣賞的樂趣,增強了作品的感悟能力。

(二)在美術鑑賞教學中應注意創設情境。

在美術鑑賞教學中,可以針對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欣賞的積極性,感染學生的欣賞情緒,加深對文化,歷史以機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在美術鑑賞教學中,應該創設出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勵學生創作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特別是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多媒體教學中,形、聲、色並茂,能完成形象、線條、色彩、質感、空間視覺的直觀性的再現。易於營造主體的欣賞教學氛圍,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秀的藝術作品。這時教師應積極配合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們在欣賞羅中立的《父親》時,可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內容,讓學生再仔細觀察作品裏的人物,再加以説明。這時學生就開始自覺地體驗畫面中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勞動的艱辛,產生審美同情。這時的學生受到欣賞對象(父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其審美思想的啟示,展開想象,調動相關各種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畫面。當學生進入聯想境界後,教師如再能用激昂的語調説:畫面上是一個凸顯着一個樸實憨厚的、幾乎是現實形象真實翻版的農民形象,他已操勞了一輩子,他的手上和臉上鐫刻着勤勞、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紀還不能停止勞作,也許這就是他的“命”。”這時學生們原先模糊的,朦朧的審美享受,一下子就變的清晰了。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審美心境,這一點尤為重要。

(三)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開展美術鑑賞教學。

21世紀是一個高科技的世紀,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並進入到了社會各個領域,從而極大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毫無疑問,美術教育不可能置身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新潮流之外,教育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在有條件的學校應鼓勵學生在學習美術鑑賞過程中,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圖象和相關背景資料,擴展學習資源,開闊視野。例如:我在上高一美術鑑賞《外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時,首先提出問題:(1)現代建築在藝術處理方面有哪幾個特點?(2)美國建築設計師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體現了哪位中國哲學家的思想,這種思想強調什麼精神?(3)法國郎香教堂等現代建築所主張的是什麼樣的建築思想?體現出了什麼樣的現代精神?然後再指導學生利用網上資源:(1)教師提供與主題相關的網址,並指導學生查閲相關的網頁(2)培養學生的探索研究能力,並要求學生以所找到的資料為基礎,試寫一篇與主題相關的小論文。

(四)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的特點選用適當的教學方式。

要使高中美術鑑賞課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功能,在面對教學對象時還需要我們美術教師 採用恰到好處的教學方式、方法,實現在教學中學生的轉變和進步。由於舊的教育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過去一直是“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厚積薄 發,水到渠成”,許多學生對美術課存在很多偏見和錯誤的認識。由其是在農村中學頗為嚴重。如:我在上高中美術課時,就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其他科目,我問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的回答基本一致:上美術課是美術考生的事,與他們無關,他們學習美術純屬浪費時間;還有一些學生來自偏遠山區,根本就沒上過美術課,不懂美術是什麼?更有一些學生不得已來找我參加美術大學聯考訓練,原因是文化課不行,不得不出此“下策”。廣大學生對美術課的認識明顯存在偏見和誤解,特別像我們這樣的農村中學更是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應該採取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來教學。首先,我們來看看美術課教學的兩種教學方式:

(1)理性分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感性綜合式局部感覺歸納為綜合感受。

以往我們教學偏眼於前者,現在需要注意兩者的平衡。美術鑑賞課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而情感不是概念,不能依靠分析獲得。當學生對某些作品和現象產生濃厚興趣並全上身投入時,會產生豐富而強烈的情感意象,想象力格外活躍,這才是真正接近藝術感受的狀態導致藝術的感悟。例如:根據上述我校的這種情況,我在上課時告訴同學們,高中美術課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提高審美水平,一個高素質的人,不可缺少審美能力。而且美術課和其他學科一樣,通過學習逐步提高,與"藝術細胞"無太大關係。人人都可以學,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後來,我又帶領學生在多媒體教室裏觀看相關的影象資料。如:齊白石,徐悲鴻,達芬奇,畢加索,凡高等等及其作品。讓學生了解這些大師們都是文化修養很高的人,並不是他們文化課不行才學美術的。

總之,普通高中開設美術鑑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向重要措施。實行高中美術新課程無疑要面對種種複雜的局面,但是如果美術教師對高中美術教育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認識,情況就會逐漸好轉。事實上也證明了許多美術教師都是多面手,藝術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規範,變則通。教師對相關美術專業的鑽研,對藝術規律的深刻認識,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藝術休養,使得我們美術教師在新課改後,在高中美術教育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美術欣賞論文優秀 篇三

淺談高中美術欣賞

【摘要】中國山水畫是最能反映中國人心境與思緒的藝術,在源遠流長的山水畫傳統中,伴隨着人與自然“相望相化”這一永恆的主題,山水畫的詩性精神是長期伴隨着山水畫發展的。而作為當代高中學生來説,如何體會這種淵源流長的文化精神呢?現代學生似乎很難在現代文明程度下去理解古人的心緒。我們需要跨越歷史的長河,來探尋高古的山水詩性精神。

【關鍵詞】山水畫起源魏晉山水詩“畫中有詩”“畫上題詩”“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一 山水畫起源:

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源遠流長。獨立的山水畫正式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之間。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餘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中國畫從創作題材來看,出現最早的是人物畫,最初描繪的山川風光是作為人物畫補景出現的,後來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山水畫。從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論畫》中雲:“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由此看出此時的山水畫已經與人物畫相提並論,並且已初步從人物畫的陪襯中獨立出來。

我們現在能見到最早的山水畫是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 此圖描繪了江南二月桃杏爭豔時人們春遊情景,將山水畫和人物畫及花鳥畫的抒情性提升到幾乎相同的台階。山水畫就是從這裏開始正式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二 魏晉山水詩

中國山水畫的誕生或者説發明,是受山水詩啟發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詩文的文人士大夫。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時代,社會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們生活極不穩定。加之,這一時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那些士子紛紛走進山林,抒情言志希望獲得一種生活的寧靜,以達到心理情緒的平和。“迴歸自然”成了人們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們刻意追求、反覆觀照的生活對象。

人們把這種生活內容用藝術表現出來,就是山水詩、山水畫。於是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學史上產生了山水詩,繪畫史上則產生了山水畫。山水畫開始從人物畫的背景中脱離出來,純粹的山水畫開始出現。於是,山水詩、山水畫就這樣盛行開來,志士高仁們將個人恩怨,愛國熱忱,悲愁與無奈寄託于山水之間,于山水中尋求解脱。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裏生根發芽,綻放出異樣的光彩。人和自然互動的關係。

把自然看作是無限豐富的知識內涵和意義的發生處,感受自然和在自然互動中捕捉美。 山水畫和詩歌的關係是很一致的。山水詩歌的本身的表述方法是很符合人的生命本身的思想法則的。詩性本身的那種“比”、“興”,對於山水畫的體現都是有一種非常深的淵源。詩歌的這種推進和時空對山水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以某一自然景物有益於自己景象比擬的這種“比”,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偶然與自然景物出發的這種“興”,我想這與山水畫的表現的情志都是很一致的。

謝靈運是詩歌史上自覺以山水入詩的第一人。謝靈運長期遊歷名山勝境,寫有大量的山水

詩。“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謝靈運在不少的詩篇中,主動地刻畫了自然界的優美景色,給人以清新之感。陶淵明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高中學生了解山水畫的起源,瞭解魏晉社會,而魏晉的社會狀況導致山水詩在山水畫的精神表象。從而導致獨立的山水畫正式起源。順着這樣的脈絡來了解山水畫的詩性精神,最終學會欣賞山水畫的詩性精神。

三 “畫中有詩”與“畫上題詩”

山水畫的詩性精神還表現為一種是以王維為典型的“畫中有詩”,畫面沒有題詩,直接用繪畫提供詩意化的視覺效果,讓觀者體味。一種是文人畫流行以後普遍採用的“畫上題詩”,直接結合文學形式,在畫上題寫詩歌,供觀者品讀。

在古代山水畫中,“畫中有詩”的山水畫盛行於五代兩宋。書寫性介入繪畫,增加了繪畫的寫意性。“意境”表現的物質基礎受到削弱,不得不用直接題詩來補充。同時,文人畫家也發現詩畫的區別,不是所有的詩歌都可以入畫,也不是所有

的詩意(例如聲音美感)都可以用繪畫形象來體現。例如李成最有代表性的<<寒林圖>>,折射着道家對大自然與人類本身的生命體悟。寒林不是枯樹,還有力量頑強地對抗蕭殺季節,它比春夏葳蕤的樹木更能顯現生命力。由此再聯繫到出世高士的人格,儘管處境蒼涼,卻很自在,因此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術中獨樹一幟。又例如郭熙《早春圖》謳歌自然的美麗景色。

“畫上題詩”往往不是重述畫中已有的形象和視覺效果,而是補充説明畫外的或無法用繪畫形象表達的抽象的精神性很強的東西。它們更貼近文學本身。為此西方學者注意到中國畫這種題款的特殊性,認為它們像文學讀本。由此構成中國畫的最大特色。例如徐渭的題墨葡萄一詩: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 很有“意境”,把自己懷才不遇一生坎坷的牢騷,患得患失的情緒,都表露了。

高中學生在欣賞不同繪畫作品的同時體會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山水畫作品。從而在畫面上感悟,這樣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欣賞山水畫。使山水畫的詩化精神得以直接的體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人文風氣導致的不同風格,都可以讓學生一一學習體會。

四 “既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

山水畫自古以來便把自然當做是生命的一個整體,山水畫是落實在物化精神,以境界生髮的角度來講是“既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它是相望而相化的,人與自然是通達相望相化互達互生的,因此歷代山水畫不僅僅是情愫、想象與感覺,乃是以詩境為本,帶着含藏悠遠的念想。是以學養為文心,一種包容內斂的精神,通過詩畫語言物化山水來透視人格的氣象。比如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概,入廬山得到磊落的情愫,這些情懷都是自然造化刺激主體聯想和創作方法在生活景象中的呈現,是作者的身心合一的一種體驗。

這是由於隱含着不同歷史文化內涵景觀所引發不同的情感聯想,也是為什麼歷代文人和山水畫家,對這些具有着濃厚人文色彩和對名山大川有着經久不衰的熱情原因之所在。對於現代高中學生來説,這點是最難理解的,需要不斷的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體會,積累文學知識,不斷學習,才會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在古代,山水畫的作者即使不是隱逸之士,也有着“煙霞痼疾,泉石膏肓”的癖好,無限熱愛大自然,面對山水才會像面對情人那樣詩興大發,才有湧泉般的“意境”源源而出。他們不是為畫山水而畫山水,而是將山水作為精神寄託的工具,功能和寫詩無別。

因此,高中學生在學習詩詞的時候融入欣賞山水畫,在欣賞山水畫的時候以讀詩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懷。以現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審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讓人的心境跨越時間的距離,幫助學生體會古人高古的情節,體會山水畫的精妙之處。

參考文獻

[1] 顧愷之《論畫》

[2]宗炳 《畫山水序》

[3]王微 《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