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19W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1

內容摘要:為推進旅遊健康快速發展,渝北區人大常委會對全域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認真分析了全域旅遊的內涵、意義以及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現狀,立足渝北實際,從發展全域旅遊的總體思路、發展原則、空間佈局、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為全市旅遊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期間,做出了“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開啟了我國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紀元。2017年,全域旅遊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提出,要“完善旅遊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閒、全域旅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使全域旅遊成為新時代旅遊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充分釋放旅遊綜合功能,促進旅遊業成為渝北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建設美麗渝北的主抓手、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撐點,將不斷增強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體驗,為深入推進區“135”發展戰略、加快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注入發展新動能。

一、全域旅遊的基本內涵

全域旅遊指將特定區域作為完整旅遊目的地,進行整體規劃佈局、綜合統籌管理、一體化營銷推廣,促進旅遊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實現旅遊業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發展模式。實質是通過由“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轉變,以旅遊業帶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全地域謀劃打造、一體化規劃實施、全空間景區化建設、全產業融合發展、全社會參與行動等是全域旅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理念的重要內涵。

(一)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創新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創新,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協調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統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區域特色化發展、推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完善產業配套要素和提升整體服務水平。綠色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能把生態和旅遊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開放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更加註重拓展開放發展空間,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種制約,形成開放發展的大格局。共享發展方面,實施全域旅遊、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不僅能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鄉羣眾生活質量,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

(二)發展全域旅遊是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新時代,旅遊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遊客對旅遊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老百姓的出遊空間,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旅遊選擇,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出遊意願、出遊頻率,全面提高國民旅遊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數。

(三)發展全域旅遊是推進渝北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發展全域旅遊有效改善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促進城市人口向特色旅遊小城鎮有序轉移;可以聚集人氣商機,帶動現代生態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行業聯動發展,為城鎮化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休閒農業,能使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就地市民化。發展全域旅遊,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進農民在家就能開闊視野、提升文明素質,加快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四)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全面提升渝北區綜合競爭力。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均超過了10%,早已成為世界重要產業。新時代,遊客更希望在當地進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視對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居民素質等整體環境的評價。我國不少省份也紛紛實施旅遊戰略,特別是貴州省大力發展旅遊業取得的巨大成績,不僅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改善,還提高了貴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振了貴州幹部羣眾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極大增強了貴州在西部省份中的綜合吸引力和競爭力。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二、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現狀分析

渝北區位於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的兩江懷抱地帶,幅員面積14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萬,是重慶主城和兩江新區核心區域,是重慶新的城市中心和休閒中心。2016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141.94萬人次,同比增長13.3%,實現旅遊收入70.04億元,增長15.2%。其中接待海外遊客26.79萬人次、過夜遊客991.85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1.0%、10.0%,旅遊業已逐漸成為渝北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首站地位顯著,交通優勢明顯,區內江北國際機場開通國內外航線共260餘條,其中國際航線61條,重慶火車北站是重要的城際交通樞紐,同時境內還有4條鐵路幹線、8條高速公路、7條輕軌,現代交通體系較為發達。市場潛力巨大,渝北是重慶主城的重要組成板塊,背靠1000萬主城人口,機場過境遊客吞吐量達3800萬人次,都市休閒旅遊需求旺盛,與四川、貴州、湖北等地互動頻繁,旅遊客源優勢較為明顯。

(二)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全區現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5個(不含兩江新區),其中4a級景區1個, 3a級景區4 個。大都市與大農村並存,既擁有都市商圈、特色街區、主題公園、農旅項目、歷史文化等都市休閒旅遊資源,也擁有山、水、田、園、林、泉、洞、峽、瀑等自然資源,特別是近年來鄉村旅遊發展迅猛,興隆花海、木耳七彩大莊園、大盛櫻花小鎮、大灣花仙谷等項目已初具雛型。

(三)旅遊產業基礎較好。旅遊星級飯店10家(不含兩江新區),其中五星級旅遊飯店1家,四星級旅遊飯店4 家,三星級旅遊飯店5家,共有客房2525間,牀位4147張。旅行社33家,分社7家,旅行社服務網點280家。

(四)實施“旅遊+”正當其時。目前,渝北區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能級提升的“換檔期”,幹部羣眾對完善城鄉功能、提靚城鄉形象、提升旅遊品質有一定共識。這為實施“旅遊+”、促進全域旅遊發展提供了最佳切入期。大力推進旅遊與城鄉建設、商貿會展、文化體育、健身康養、生態保護、農業產業以及水、電、氣、路、訊等領域的融合發展,有利於助推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但從總體上看,渝北區還存在對發展全域旅遊認識不充分、理解不全面、發展思路定位較模糊、精品旅遊景區數量少帶動力弱、旅遊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空間規模不足、產業鏈不完整、融合度不高、體制機制保障不夠有力等影響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短板,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提升精品旅遊景區,完善全域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健全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拉長旅遊產業鏈、提高產業融合度,構建新型旅遊發展格局,提高人民羣眾對旅遊的滿意度。

三、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總體思路、發展原則、空間佈局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扣區“135”發展思路,圍繞打造“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旅遊品牌,堅持以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一城兩區八景”總體佈局,通過全域佈局、全景覆蓋、全局聯動、全業融合、全民參與,推動旅遊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渝北區打造成具有強勁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際臨空旅遊城,助推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

(二)發展原則。堅持保護優先,適度發展的原則。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為導向 ,處理好渝北區全域生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係,在保護的前提下,發揮生態資源的旅遊功能,因地制宜,合理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堅持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原則。堅持“都市旅遊+鄉村旅遊”雙輪驅動的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瞄準主城,放眼世界的原則。順應旅遊市場需求個性化與多樣化、精緻化與高端化的要求,瞄準主城客源,爭取周邊市場,放眼國際市場。

堅持規劃引領,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規劃先行,編制“多規合一”的全域旅遊規劃,按計劃分步實施,按年度分期推進,逐步推進全域旅遊向組團化、集羣化發展。

堅持培育品牌,核心做亮的原則。強化品牌意識,培育拳頭產品,做亮精品景區,設計精品線路,加強宣傳營銷,提升旅遊品質,增加有效供給。

(三)空間佈局。“一城”,即國際臨空旅遊城。發揮渝北區作為重慶與世界交流交往的窗口功能,充分利用航空帶來的巨大客流量,策劃一批適宜72小時過境免籤遊客的都市旅遊和鄉村旅遊項目,建成向世界推薦重慶的精品展示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依託保税區和機場商務商貿區,開設進境免税店、進口商城、進口商品便民店,打造保税商品、進口商品批發零售中心和進口商品分銷體系,建成重慶接軌世界、融入全球的重要平台。利用“重慶飛”項目,加大對“渝新歐”國際大通道旅遊城市及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美國舊金山、法國巴黎、意大利羅馬等9條國際旅遊客源地旅遊機構的深度合作,推動旅遊國際化,努力將渝北區建設成為國際臨空旅遊城。

“兩區”,即都市旅遊區和鄉村旅遊區。都市旅遊區,即以機場為核心、車程半小時內的城市區域,重點依託兩路片區和“三龍”片區,以建設特色街區為抓手,大力完善都市旅遊功能,提靚城市形象,推進渝北由城區旅遊向旅遊城區轉變。鄉村旅遊區,即以渝北農村全域空間範圍,以“三環十景”的農旅融合發展規劃佈局為引領,打造提升農村全域美景,推動旅遊與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的深度融合,成為承接都市旅遊延伸功能的服務配套區、休閒度假區和生態涵養區。

“八景”,即八大精品旅遊景區。立足現實基礎、發展潛力和輻射區域,重點打造八大精品旅遊景區,增強渝北旅遊的核心吸引力和競爭力,帶動全域旅遊發展。加快建設和提升統景國際温泉城、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兩江國際影視城、“巴渝鄉愁”田園綜合體、玉峯山森林氧吧、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環山—聖名環球世貿城和嘉州商圈,打造支撐渝北旅遊的核心力量。

vk6m1(8$@_9t%4jfsi]vz~a.png

(四)發展目標。到2021年,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渝北戰略性先導產業,建成以國際臨空旅遊城為統領、都市旅遊區和鄉村旅遊區為驅動、八大精品景區為支撐,城市時尚、鄉村古樸,業態豐富、功能完備、集散便捷的宜居宜業宜遊的休閒旅遊目的地。

——旅遊經濟總量。全區旅遊總收入突破120億元,旅遊總人數突破3500萬人次,年接待過境遊客300萬人次,新增就業5萬人。

——旅遊吸引力。國家a級旅遊景區數量達到10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3 個、3a級景區6個,精品特色旅遊線路10條。

——旅遊服務能力。星級標準飯店總量達到12 家,其中5星級飯店數量達到2 家、4星級飯店5 家、3星級飯店5個。成功創建全域旅遊示範鎮3個,全域旅遊示範村20 個,培育限上旅遊企業30家。

四、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重點任務

(一)實施精品旅遊景區工程。重點推進八大精品景區建設,按照“大投入大開放、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思路,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的內涵和外延,高起點謀劃帶動性強、特色鮮明的大項目,着力推進傳統景區的提檔升級,增強精品景區的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努力將渝北打造成重慶旅遊必到目的地。大力推進統景國際温泉城國家5a級景區創建,帶動統景景鎮融合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兩江國際商務中心,進一步豐富嘉州商圈業態,努力把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嘉州商圈培育成國家都市旅遊4a景區。整合力量加快按國家4a景區標準實施“巴渝鄉愁”田園綜合體和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項目,引爆渝北鄉村旅遊。精心策劃玉峯山森林養吧和聖名環球世貿城片區環山項目,打造主題突出的康養休閒勝地。進一步提升兩江國際影視城—國際華園影響力,打造成為重慶旅遊新名片。

(二)建設特色街區(小鎮)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旅遊功能配套,挖掘城市人文底藴,推動特色街區建設。以龍興古鎮、巴渝民俗博物館為重點,深入挖掘巴渝特色文化內涵,打造歷史文化街區。以中央公園、國際會展城為重點,打造城市地標及風貌展示街區。以重慶文化創意公園、仙桃數據谷、圖文兩館為載體,打造文化創意街區。發揮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公園的健身康養功能,發展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拓展城市運動休閒空間,打造運動健身街區。對重慶耍壩等現有特色休閒街區進行提檔升級,規範機場轉盤渝航路餐飲經營環境,依託渝北“水煮魚”和“巴渝兔”等特色餐飲,打造“中國水煮魚之鄉”特色美食街,使之成為展示渝北區形象的靚麗窗口。以各鎮、村產業為依託,建立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產業活躍、美麗宜居的特色旅遊小鎮。突出温泉特色,依託御臨河濱河資源和梨橙、歪嘴李兩大產業資源,促進統景景鎮融合,打造具有國際休閒度假水平的温泉小鎮。依託白巖山萬畝野生櫻花和山巒秀麗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對自然田園進行藝術提升,打造具有田園牧歌意境的高山“櫻花小鎮”。依託銅鑼山生態資源和產業優勢,突出“花”“果”特色,通過豐富娛樂體驗、生態休閒、康養度假等業態,構建以大生態、大健康為主題的石船花果小鎮。依託立體山地海拔優勢、原生態田園風光及華鎣山佛教文化等資源,打造茨竹避暑康養小鎮。

(三)鄉村旅遊品質提升工程。強化“鄉村公園”理念,以“一院一景、一村一景、一路一景、一庫一景、一河一景、一園一景”等“六個一景”建設為抓手,推進農村全域美景建設。加快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規劃和“三環十景”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專項規劃,着力建設一批集生產、教育、觀光、科研、創新、示範、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農業主題公園、科技示範園、農事體驗園等鄉村旅遊景區(點),實現鄉村旅遊全域全季全方位遊。按國家3a標準抓緊完善統景印盒景區、茨竹放牛坪景區的旅遊配套設施,加大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服務接待設施建設,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對現有鄉村旅遊點進行提檔升級,突出特色,精心設計,完備功能,增強旅遊的內涵和價值。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面貌。

(四)特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文化是旅遊之魂,旅遊是展示、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旅遊與文化相融合是必然趨勢。要深度挖掘傳承和弘揚巴渝特色文化,使文化浸潤旅遊業的全產業鏈,講好渝北故事,提高旅遊的文化內涵和品位,為遊客提供更多美好的文化旅遊產品。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把渝北規劃展覽館、博(文)物館、美術館、音樂館等服務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場館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加快渝北檔案館、黨史館建設,提升渝北城市文化品味。加強對渝北各行各業“名人”“大師”“工匠”的挖掘、評選和推介,根據歷史典故、民間傳説、民俗民風編寫渝北軼事、趣事,發展羣眾文化,增強渝北人文底藴。積極承辦國際國內大型論壇、行業峯會以及文體賽事(活動),鼓勵市內外文化名人、藝術院校到渝北創建工作室或創作基地,增強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把華鎣高腔、小河鑼鼓、渝北酒釀製技藝、土坨麻餅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旅遊項目建設統籌佈局和推進,豐富旅遊內涵。

(五)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工程。構建“城區+重點?特色鄉鎮+旅遊名村”的三級節點體系,打造以“臨空旅遊集散中心”“龍頭寺旅遊集散中心”為核心的全域旅遊服務樞紐,逐步建立鎮(街)、村(社區)兩級旅遊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和改善全域旅遊服務水平。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重點要加快完善渝北旅遊道路交通運輸體系,按交通會戰三年行動方案,打通城市斷頭路,加快農村“十縱十橫”骨架路建設,切實提升城鄉路網對旅遊發展的支撐能力。改造提升旅遊路等級,全面打通城(鎮)—景之間、景—景之間公交旅遊客車通行瓶頸,形成旅遊道路環線,實現城(鎮)—景通、景—景通。樹立農村公路景觀規劃設計理念,建設“路邊有綠化,道路從森林中穿過”的景觀路網系統。加強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完善遊客服務中心、景區導視系統、停車場、休閒座椅、旅遊廁所等設施,提升景區整體品質。

(六)旅遊要素水平提升工程。提升餐飲品質,挖掘開發渝北特色傳統菜品和民間小吃,支持文化餐飲“申遺”,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餐飲品牌。構建新型住宿業,適量培育高星級飯店,大力引進住宿品牌企業到渝北連鎖化、網絡化、集團化發展,鼓勵發展自駕車營地、帳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業態。優化旅行社行業,推進傳統旅行社轉型發展,支持旅行社服務網絡進社區、進農村,鼓勵在線旅遊企業進行全產業鏈運營。積極發展旅遊購物,加大對“渝北造”特色商品的宣傳,大力推進本區農副產品向旅遊商品轉化,在機場、高鐵車站、旅遊服務區、高速路休息區、精品景區和鄉村旅遊景區(點)等地設置特色旅遊商品購物區, 滿足遊客購物需要。推動娛樂業健康發展,探索“景區+遊樂”“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娛樂模式,豐富旅遊內容。

(七)智慧旅遊體系建設工程。加強渝北旅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機場、碼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農村全域無線網絡全覆蓋。建設渝北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台,完善旅遊公共信息發佈及資訊平台和旅遊業門票預約與客流預警平台,大力創建智慧旅遊城區、智慧旅遊景區、智慧旅遊企業、智慧旅遊鄉村,實現智能導遊、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功能。建設旅遊行業監管綜合平台和旅遊應急指揮體系,實現旅遊行業監管智能化。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推進網絡營銷、網絡預訂、網上支付以及諮詢服務等旅遊業務,發展在線旅遊租車和在線度假租賃等新業態,整合線上線下及全產業鏈旅遊資源、要素和技術,推動“互聯網+旅遊”融合發展。

(八)實施產業融合發展工程。大力促進“旅遊+城鎮化”,在城市(鎮)建設改造中不僅注重建築的基本功能,同時突出建築的景觀效果,完善城市(鎮)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增強城市(鎮)支持旅遊綜合體、主題功能區、中央休憩區等建設。大力促進“旅遊+新型工業化”,突出渝北區在智能製造、汽車製造及軍轉民項目等方面的產業特色,鼓勵工業企業以企業品牌文化、科技創新技術、生產製造工藝及流程等為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旅遊,打造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大力促進“旅遊+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閒農業,發展田園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實施鄉村旅遊“後備箱”行動,推動農副土特產品通過旅遊渠道銷售,促進農民增收。旅遊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旅遊關聯性、帶動性作用,大力促進旅遊+商務會展、健身康養、教育科研等其他服務業融合發展,拓展服務新業態。

(九)實施旅遊宣傳營銷工程。積極拓展大市場、實行大營銷、開展大推介,做到全區總動員、全員做營銷、全媒體宣傳、全球引客源。擴大旅遊對外宣傳,把航空、高鐵、高速公路通達城市作為營銷主戰場,在央視和各大媒體實施“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整體品牌形象宣傳,選聘中外文化名人擔任旅遊文化大使推介渝北旅遊。強化“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旅遊品牌,每年由區領導帶隊,在全國開展旅遊營銷推介活動。針對不同需求精心策劃特色美食遊、休閒觀光遊、文化古鎮遊、商旅購物遊和温泉養生遊等旅行線路,利用旅遊政務網、旅遊形象宣傳片、旅遊微信平台、旅遊微電影、特色文創演出等方式全方位宣傳營銷,重點提升八大精品旅遊景區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鼓勵景區組建和參與跨區域、跨行業旅遊營銷聯盟,抱團拓展市場,積極招攬客源。強化以節促遊,繼續辦好國際旅遊時尚節,統景温泉節、兩江文化影視節、巴渝武術節等各類節慶活動,着力把渝北節會打造成知名旅遊品牌。

(十)規範旅遊市場秩序工程。按照旅遊法和重慶市旅遊條例,切實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旅遊綜合執法機制,在重點旅遊景區探索建立旅遊警察、旅遊工商分局、旅遊巡回法庭等管理機構。發揮旅遊部門主管作用,加強旅遊執法,着力解決執法難、執法軟的問題。完善旅遊投訴受理機制,依法打擊不合理低價遊、強迫或變相強迫旅遊消費、虛假廣告行為,查處違法違規企業和從業人員。建立健全旅遊從業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信用體系,將旅遊失信行為納入“黑名單”。發揮旅遊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引導旅遊經營者依法經營。

五、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保障措施

(一)創新機制,增強合力。充分學習借鑑貴州、浙江等地發展旅遊的經驗,進一步突出旅遊業在全區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使旅遊業成為全區的新興產業。成立高規格的全域旅遊發展領導工作機構,建立健全由渝北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統籌,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旅遊發展領導小組,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定期研究解決旅遊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和問題。探索成立渝北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強化工作統籌、協調推進和督促落實,改變旅遊發展“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的格局。把旅遊發展績效作為部門、鎮街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同志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研究出台支持鼓勵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每年召開全區旅遊發展大會,進行充分發動,並通過現場觀摩會、工作推進會以及明察暗訪、督查通報等形式,推動重點工程落實。

(二)科學規劃,多規合一。在全面普查區內各類旅遊資源、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抓緊編制渝北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紮實推進“多規合一”,合理確定全域旅遊發展目標、空間佈局和發展路徑,統籌推進全域旅遊建設,尤其要注重對旅遊新要素、新業態的規劃,創造渝北旅遊新優勢,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將旅遊用地規劃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與城鎮體系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等相互協調、無縫對接,將“條條規劃”整合為“塊塊規劃”,切實解決規劃落地,避免低水平重複規劃和行政資源浪費。

(三)優化環境,加大投入。優化投融資環境,搭建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全域旅遊融資平台。充分利用國家和市級扶持鼓勵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完善渝北區鼓勵全域旅遊發展的政策,重點研究出台促進旅遊投資、激活旅遊消費、運用旅遊新技術和培育旅遊新要素、新業態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各類資本投資開發建設重大旅遊項目。支持民眾通過眾籌、眾創等方式投身旅遊創業,讓旅遊產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廣闊舞台。強化財政保障,提高資金效率。樹立“根據項目安排資金”的投入理念,建立完善旅遊重點項目庫(目錄),明確階段目標,按職責範圍分解到部門和鎮街實施。部門、鎮街據此按各自職責編制完善預算,集中投向重點項目,健全完善“多渠道投入、全方位整合”的旅遊項目投入機制。

(四)全域發展,人才先行。通過對外引進與聯合培養相結合,鼓勵引進旅遊行業各類專業人才,完善高中初級相結合的旅遊教育體系。加強旅遊教育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舉辦全域旅遊高級研討班、高級旅遊管理人才研修班、旅遊飯店總經理崗位職務培訓班、旅遊社管理人員崗位職務培訓班,開展各類旅遊行業技能大賽,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區旅遊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快建設社會化旅遊人才服務體系和市場化保障機制,完善旅遊人才評價體系和人才流動機制,積極探索旅遊人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大力提高旅遊人才配置效能,確保實現全域旅遊健康發展。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2

一、加強內部管理,整頓幹部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今年年初,為加強景區內部管理,改變幹部職工工作作風,調動員工積極性,增強工作人員責任感,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一方面,我們對全景區實施了制度化管理,推行科學和行之有效的目標管理責任制,簽訂內部目標管理責任書,實行定崗、定位、定指標、定任務,將工作任務與獎金福利掛溝,並在月工資中扣留10%作為風險押金,在年底進行工作實績考核(目標責任制檢查驗收)時嚴格兑現。這樣,真正做到人人有責任,個個有壓力,從根本上調動了廣大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整頓幹部作風,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我們認為,風景區的幹部隊伍在綜合素質、文化結構、藝術修養、工作作風等方面應區別於一般單位的幹部,每一位景區工作人員都應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但前段時間景區的人員素質、思想作風很不理想,與開發建設的需要很不相適應。因此,我們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再次大力進行思想作風整頓,採取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崗位述職、召開民主生活會以及優質服務競賽等活動方式轉變幹部職工的工作作風,通過一年的努力,已經把幹部的作風徹底轉移到服務景區、服務建設、服務遊客上來了。再者,提高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我們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分層次、分階段對景區工作人員進行了培訓,同時,組織幹部職工出外學習考察,交流經驗,幹部的綜合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改變用人機制,從社會招聘了一些優秀人才充實到營銷、開發、導遊一線,真正將風景區幹部的人員結構調整到最優、思想素質調整到最佳、綜合能力調整到最強的狀態,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貫通到了各項工作中。

二、強化資源意識,落實保護措施,改善旅遊大環境

風景名勝資源是大自然造化之精華,是人類祖先留下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也是風景名勝區賴以生存的命脈,它是國家的一項特殊資源,是保護型的社會公益事業。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們始終把資源保護擺在景區工作的首位,正確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關係,加大資源保護力度,防止和杜絕種種急功近利的破壞性開發的發生。為有效加強對旅遊資源的保護,一方面,我們實施嚴格的監管制度,同時宣傳發動羣眾增強保護意識,自覺保護旅遊資源,諸如製做宣傳標牌,下發文件,散發傳單等。另一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專項整治活動,今年以來,我們對在景區範圍內開山採石、挖沙取土、亂砍濫伐以及其它形式的破壞地形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的活動進行了數次全面的清理整頓,共拆除了4家採沙場,封禁了8處採石點,關閉了3家違規企業,查處亂砍林木案件4起等等,對安大公路旅遊主幹線和入景公路上的路障和路邊違章違規攤點進行了徹底清理,景區環境大為改觀。

三、加快旅遊開發,規劃景區建設,提高景區建設規模和建設水平。

開發和建設是一種動態的保護,風景名勝事業離開資源的保護就會失去生存的基礎,離開了科學和合理的開發與建設也會失去活力。因此,我們堅持在開發建設中實施保護,在保護中建設完善,做到保護與開發、保護與發展並舉,不斷開發新的景觀,豐富景點內涵,提升景區品位,打造景區新形象。一年來,已投資80萬元配套改造人和賓館;投資20萬元建好景區標示系統;投資15萬元配套建設管理處機關,包括微機室、檔案室等;投資30萬元完成觀音崖園通寺復建基礎工程;投資20萬元整改仙人府入景公路;投資15萬元新建大江口景區售票亭;投資40萬元開發藏君洞國寶廳;投資150萬元建好大江口景區秀加移動通信基站;此外,投資80萬元的蒿湖公路(蒿子坪至湄峯湖大壩旅遊專線公路)3km路面硬化等項目正在動工建設之中。通過這些投資建設,完善了旅遊服務設施,提高了湄江的接待檔次,豐富了遊覽內涵。四、豐富旅遊文化,作活山水文章,成功舉辦首屆旅遊節。為了更好地宣傳推介湄江,進一步提高湄江的知名度,擴大旅遊市埸,搭建招商引資平台,做好做活湄江這篇山水文章,在我們的爭取下,於今年x月x日至10月x日以漣源市人民政府、婁底市旅遊外事僑務局名義聯合舉辦了湖南旅遊節首屆多彩湄江投資福地旅遊文化節暨湄江旅遊開發10週年紀念活動。主體活動的湄江旅遊開發10週年紀念大會暨廣場文藝表演、大型絕壁攀登表演、湄江民俗山歌對唱賽、湄江抓魚比賽、湄江風景名勝區投資説明會、湄江書畫攝影展、篝火焰火晚會、湄江探寶你最紅等活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旅遊文化節開幕式,規模巨大,場面火爆,盛況空前,參加人數達3萬餘人。旅遊文化節過後,湄江的人氣指數與旅遊收入直線上升,與去年同期相比,旅遊人數與經濟收入成倍增長。這次旅遊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可謂高水平策劃,大手筆運作,不僅為湄江帶來了人氣和經濟效益,也為湄江今後如何做大做活做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取得了良好的經驗,其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3

一年來,我公司景區的安全工作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在縣文化旅遊出版局的統籌指導下,在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配合下,我景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協同配合,認真實施,全面按照安全工作總體要求和部署,以對遊客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履行旅遊安全監管職能,全面完成了縣上下達的旅遊安全工作目標任務。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成立機構,落實責任。

今年,國家對安全工作十分重視,將旅遊安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我景區作為全縣主要旅遊行業,旅遊全監管是一項全新工作,更是一項惠民工程,因此,我景區對此項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而是高度重視,認真學習,深入調研、熟悉業務,不斷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吸取好的工作經驗,全力做好旅遊安全監管工作。

首先,抓住重點,制定方案。為做好旅遊景區安全監管工作,我公司嚴格按照《縣文化出版旅遊局安全工作目標》精神,結合景區工作職能,制定了《關於加強旅遊景區安全監督管理的實施方案》,確定了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和實施步驟,明確了以開展旅遊景區為重點區域,為遊客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旅遊環境,確保廣大遊客玩的放心。

其次,成立機構,落實責任。為加大對全縣旅遊景區安全的監管力度,景區成立了以總經理為組長,有關科、室、隊為成員的旅遊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職責,進行了責任分工,為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第三,健全制度,規範管理。按照縣安委對安全工作的總體要求,為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做好旅遊安全工作,我局結合旅遊行業特點,制定並完善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明確要求各景區(點)本着堅持“以人為本,遊客至上”的思想,全面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進一步增強安全意識,牢固樹立“沒有安全就沒有旅遊”的觀念,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製定和完善應急預案,特別對旅遊景區安全工作作了重點部署。

二、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認真實施,確保旅遊安全工作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第一階段:加強宣傳,做好引導。結合夏季旅遊安全隱患排查及集中整治行動,在旅遊景區和遊客中普及旅遊安全生產知識,進一步引導業主樹立安全意識,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努力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旅遊氛圍,為方便遊客諮詢和維權,

第二階段:協調配合,集中整治。一是將安全監管同“黃金週”相結合,在“五一”、“十一”黃金週前,按照縣文化出版旅遊局的統一部署,縣旅遊、工商、衞生、公安、質監、文體、民宗、物價、交通、商務等職能部門協調配合,聯合執法檢查,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在景區保護、安全、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深知與各級領導的要求和先進景區的工作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總結經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把某建設成為文明、誠信、安全、高效的精品景區。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4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和區委四屆五次全體會議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促進全區旅遊產業全域化發展。5月上旬,區政協副主席景顥、杜志民帶領調研組對我區全域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的背景和目的

全域旅遊是把一個行政區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打造,是旅遊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系統旅遊。

2016年11月崆峒區被國家旅遊局列入第二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錄;2017年3月,省上下發《關於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年2月,省委書記林鐸在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強調,要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加快旅遊強省建設,會上印發了甘肅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強省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和《關於加快智慧旅遊發展的意見》;在今年2月26日召開的全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省政協副主席、市委書記郭承錄強調,要以敢死拼命和善作善成的精神狀態抓好旅遊產業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在區委四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陳鐸強調,要加快發展全域旅遊,推動城市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活起來、火起來。基於此,區政協主席會議把全域旅遊發展納入年度調研內容,其目的是為全區旅遊產業發展建言獻策,促進崆峒區全域旅遊的發展升級。

二、調研的方法步驟

專題調研按照制定方案、委員培訓、現場看點、座談交流四個步驟進行。一是制定方案。4月23日,區政協分管副主席景顥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對調研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全域旅遊發展情況專題調研方案》,靠實了工作責任。二是委員培訓。5月8日上午舉辦了全域旅遊專題培訓班,邀請區委副書記馬旭懷同志現場授課,全面解讀了全域旅遊概念內涵和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任務要求,同時對省內外全域旅遊發展比較好的杭州模式、桂林模式和嘉峪關模式進行了剖析和解讀。三是現場看點。從8日下午開始,調研組依次深入崆峒國際旅行社、新都酒店、甘肅蘭神國際旅行社平涼分公司、白廟梨花塬山莊、文鄧大樹谷生態休閒山莊、小鯉魚生態山莊、虎山生態園、崆峒山、崆峒古鎮、五味宮大酒店、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平涼超越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海寨溝景區、白水金偉源特色種植示範園、花所天源生態農業園等15個點,全面瞭解了我區在旅遊景區建設、產品供給、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四是座談交流。10日上午,召開了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專題調研座談會,大景區管委會、區文廣旅遊局分別圍繞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工作作了彙報,調研組成員逐個點評發言,並對全域旅遊發展提出了意見建議。

三、全域旅遊發展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目標,按照“點軸聯動、軸線開發、連通景區、帶動城區、提升服務區”的思路,着力夯實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服務水平,強化行業管理,全區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2017年全區共接待遊客885.5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2億元,同比增長22.08%和25.38%。

1.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力主導推進,建立健全了創建工作機制。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將旅遊業作為區域首位產業,努力提高旅遊產業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份額。2016年成立了以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區上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區直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實施方案》,出台了《崆峒區旅遊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崆峒區“旅遊廁所革命”實施方案》《崆峒區旅遊標識系統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例會制、旅遊重點項目建設區級領導聯繫協調製、重點工作推進責任制、限時制等工作機制。

2.始終堅持規劃引領,明確發展佈局,繪就了旅遊產業發展新藍圖。組織編制了《崆峒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崆峒區“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一中心一龍頭一紐帶三片區”(即:建成全市旅遊集散服務中心,以崆峒山大景區為龍頭,以涇河為紐帶,打造崆峒山大景區及周邊旅遊綜合服務片區、南部生態休閒康樂片區、東北部鄉村民俗體驗片區)的旅遊產業規劃佈局。邀請省級資質單位進行了鄉村旅遊區修建性規劃編制,通過了《平涼市虎山生態旅遊觀光園概念性規劃》《平涼市大樹谷生態休閒山莊概念性規劃》《平涼市崆峒區上楊回族鄉鄉村旅遊扶貧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

3.持續擴大景區容量,延伸旅遊線路,景區建設和品牌打造成效顯著。區上以崆峒山大景區為龍頭,以周邊景區開發建設、鄉村旅遊發展為帶動,全面加快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2016年完成投資2.85億元,實施平涼原生態民俗文化體驗區、崆峒生態旅遊度假山莊、崆峒山景前區綠化等重點項目38項,建成了涇河北路西段道路橋樑及景觀綠化帶、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崆峒國醫養生館等項目;2017年完成投資3.6億元,相繼建成白水康泰休閒農業示範園、白廟賈窪陽光采摘園、梨花塬山莊等項目,旅遊產品供給得到了有效補充,產業鏈條實現了充分延伸。

4.充分發揮“旅遊+”功能,整合優勢資源,促進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充分挖掘道源、武術、養生、民俗文化內涵,組織開展了中華道源文化研討會、平涼崆峒(國際)武術節暨甘肅省傳統武術錦標賽等活動。在旅遊與農業融合方面,建成了花所天源、白水康泰、海升超越農業等一批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點和海寨溝滑雪場、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等一批重點鄉村旅遊項目,崆峒鎮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省養生旅遊特色小鎮”。在旅遊與體育產業融合方面,策劃舉辦了甘肅省傳統武術錦標賽、崆峒山全民登山賽、海寨溝冬季長跑等體育賽事,成功舉辦了兩屆崆峒冰雪文化旅遊節。在旅遊與城建城管融合方面,對南山生態公園、柳湖公園、綠地廣場、寶塔公園等主題景點進行了景觀建設和功能提升,全面提升了城市旅遊功能和品味。

5.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要素配置,旅遊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交通網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南山生態公園、柳湖公園兩個3a級景區道路設施得到明顯提升,完善提高了崆峒山、海寨溝、白廟塬區鄉村旅遊點及重點旅遊專業村的道路通達度,全面打通景點連接通道。住宿設施建設呈現多樣化態勢,積極發展酒店住宿、特色住宿、農家樂住宿等多種住宿業態,規範提升了廣成大酒店、五味宮、紅泉大酒店等酒店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杜鵑田園、海寨溝康養館等特色民宿已投入運營。地域特色餐飲建設加速推進,崆峒鎮半山村落農家樂聚集區、白廟塬區農家樂聚集區、崆峒古鎮小吃街等主題餐飲已建成運營,餐飲環境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國內和省內品牌旅行社進駐我區設立分公司數量持續增加,全區現有旅行社、分社、服務網點共37家,旅行社規範化經營、創新推廣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從傳統差價盈利向提供優質服務盈利的轉變。特色休閒娛樂產品開發有序推進,世紀商業廣場、世紀花園酒吧一條街全面建成;文化娛樂場所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崆峒山大景區實景演藝劇場、老戲台茶樓等成為崆峒山景區的新亮點,《憶畫崆峒》等實景演藝劇目已形成特色品牌。

6.創新旅遊營銷體系,樹立旅遊品牌,提升了崆峒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精心組織開展高層次、高水平旅遊宣傳推介活動,積極開發打造面向國內外、串聯省內市內的精品旅遊線路,拓展中遠程客源市場。全力配合舉辦了平涼?崆峒養生文化旅遊節,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崆峒冰雪文化旅遊節,崆峒葡萄文化旅遊節等特色節會已成為崆峒旅遊新的宣傳亮點。同時,充分利用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文博會、西洽會、中國旅遊日等節會平台開展了組團宣傳推介;在央視、新浪等國內主流媒體和知名網絡播放崆峒旅遊專題片,對旅遊資源進行了全面的宣傳報道。崆峒旅遊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旅遊綜合影響力持續提升。

四、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區在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方面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全域旅遊發展先進地區相比,與廣大遊客的期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全域旅遊發展的氛圍不濃,政府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有關部門和鄉鎮對發展全域旅遊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前期工作不紮實,全域旅遊發展氛圍仍然不夠濃厚。相關部門主動參與融入、積極協調配合的機制尚未建立,旅遊管理機構的綜合協調職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是部分在建項目報備手續不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部分新建旅遊項目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如總投入近2000萬元的文鄧大樹谷項目和小鯉魚生態山莊,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備,有關涉及項目建設的報備材料不健全等。部分景區內旅遊集散中心、諮詢服務中心、停車場、交通標識、旅遊廁所、垃圾處理等建設滯後。

三是旅遊項目核心品牌少,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目前全區僅有5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2家,景區數量與周邊城市相比較少。旅遊項目設計上,普遍存在體驗感不強、參與度不足等問題,主打“拳頭”產品不多,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旅遊吸引力弱。

四是部分項目前期缺乏統一規劃,同質化傾向明顯。部分旅遊項目建設前期介入和宏觀指導工作不夠,缺乏統一規劃佈局,如東部川區的天源生態農業園、金偉源特色種植示範園與白廟境內的陽光采摘園和文鄧大樹谷等均為“旅遊+餐飲+採摘”模式,缺乏錯位競爭和優勢互補的思維和理念。

五是全區高端旅遊人才匱乏,部分景區經營理念落後。旅遊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缺乏精通旅遊管理和擅長旅遊營銷策劃的高層次人才,從業導遊大都是初級資格,中、高級資格偏少。絕大多數景區景點吸引力不強,仍以收取門票為主營業收入,沒有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變。

五、對加快我區全域旅遊發展的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委員們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綜合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1.提高思想認識,營造重視支持全域旅遊發展的良好氛圍。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堅持政府主導,引領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一是納入全區經濟發展計劃,擺上工作日程。進一步加強對全域旅遊工作的組織領導,作為“一把手”工程,確定“路線圖”,繪好“時間表”,制定“任務書”,積極穩步推進。二是高標準定位,科學制定規劃。按照一流旅遊目的地標準,即“社會認知度高、有獨一無二的吸引物、有完善流暢的市場營銷和集散能力、極為便利的可進入性和通達性、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周密而細緻的安全保障、極高的遊客滿意度、積極有效的措施和行動”,高水平超前規劃,高標準全域打造。三是加強協作配合,形成發展合力。各職能部門要堅持融合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協作配合,大力實施“旅遊+”工程,推動旅遊業與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產業的深度融合,積極為旅遊企業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四是學習借鑑外地經驗,創新發展路子。要走出去,學習觀摩外省區發展全域旅遊的新思想、新模式、新辦法,借鑑他們在融資、景區運營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經驗,開闊視野,借雞下蛋,創出自己的發展路子。

2.突出項目帶動,為推進旅遊產業發展提供承載。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提升旅遊服務品質。一是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做好融資文章。重點引進實力較強、有旅遊開發經驗的品牌企業,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吸引更多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參與旅遊業發展,推動旅遊建設項目儘快落地並建成受益。二是_交通瓶頸制約,提升景區通達能力。加快飛機、高鐵、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設施建設,暢通城鄉交通網絡,打通景區景點間的旅遊通道。要在道路沿線佈設觀景台、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積極推進房車露營地、自駕遊基地建設。三是進一步完善公共設施,營造良好氛圍。按照“城鎮景觀化、景城一體化、全域旅遊化”要求,積極建設遊客集散中心、諮詢服務中心、標識標牌、旅遊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紮實推進我區旅遊業發展由景區模式向全域旅遊模式轉變。

3.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培育旅遊新業態。一是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現代農業莊園或美麗鄉村示範區,打造鄉村旅遊發展綜合體,全面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切實發揮旅遊業在脱貧攻堅和助農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文化內涵。要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中醫藥養生文化、農耕文化、隴東民俗文化內涵,抓好養生養老項目、農耕文化展示項目建設,鼓勵民俗文化演出團體、養生旅遊商品企業、中醫藥養生適宜技術、養生特色餐飲企業等進駐景區,滿足遊客養生體驗、休閒度假的需求。三是注重旅遊產品包裝。以“平涼紅牛”“平涼金果”品牌為依託,通過舉辦平涼養生旅遊示範點評定命名等活動,評選一批特色旅遊景點、養生場館,強勢推向市場。持續加強與甘肅蘭神、上海春秋等省內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推介養生旅遊產品和旅遊線路,以市場帶動養生產業快速發展。

4.加強營銷宣傳,進一步提升崆峒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是加大策劃力度。做好品牌包裝策劃,策劃崆峒旅遊形象廣告語,用“不到崆峒不知‘道’”一句話叫響崆峒。研究製作一批旅遊宣傳圖書、旅遊歌曲、微電影等高質量的旅遊宣傳品,賦予旅遊項目更多的文化內涵,增強旅遊景點的吸引力和神祕感。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在主流媒體及客源密集區的宣傳,重點在發達地區高鐵沿線和周邊城市等宣傳崆峒旅遊品牌和旅遊產品,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展會和推介活動,以節促遊,以節興旅。三是創新宣傳方式。綜合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平台,如抖音和火山等手機app,邀請專業機構或知名網紅,通過微電影、數字旅遊、影視植入、在線預定等媒介加強宣傳。尤其要與加強與途牛、攜程等互聯網旅遊平台的合作,實現旅遊營銷網絡的全覆蓋。

5.強化三項保障,全面提升全域旅遊發展水平。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進一步加大旅遊人才培養、選拔和引進力度,制定支持特殊旅遊人才優惠政策,建立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大力引進旅遊管理、策劃、營銷高端專業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旅遊人才隊伍。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要將發展全域旅遊作為各鄉鎮和相關部門的發展目標,明確任務分工和要求,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同部署,同督辦,同考核。按照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旅遊服務質量和旅遊企業、景區景點綜合效益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遊科學評價機制,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三是加強旅遊軟環境建設。規範旅遊執法行為,強化旅遊行業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努力營造文明旅遊、和諧旅遊、安全旅遊的良好氛圍。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5

____縣旅遊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境內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園、龍宮仙境等高品位旅遊景點40多處,素有“百里山水畫廊”的美譽。加快旅遊業發展,是____發揮優勢、加快發展的現實要求和戰略抉擇。

一、明確發展定位,做好旅遊發展規劃

旅遊產業發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發展規劃做得好不好。對於____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風光,保持生態風貌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抓好全縣旅遊發展規劃和景區景點規劃編制,是確保資源有序開發,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證。結合全區旅遊發展趨勢和發展定位,正加快推進《____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德天瀑布景區旅遊總體規劃》、《____雷平—恩城—堪圩—碩龍—下雷控制性詳細規劃》、《全縣旅遊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全縣旅遊綠道總體規劃》修編,強化規劃意識,提高規劃水平,堅持做到規劃先行,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作用、主導作用和統籌作用,指導全域旅遊發展,提升旅遊開發水平。

二、抓好提檔升級,完善旅遊服務設施

旅遊服務設施水平決定着一個地區旅遊業的品質和發展水平。加快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可以為旅遊業發展創造環境、增加後勁。____做大做強旅遊產業,必須注重抓好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吃、住、行、遊、購、娛整體服務功能。

一要加快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結合景區景點建設和開展“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加強賓館飯店、停車場、旅遊廁所、旅遊標識系統建設,對各旅遊景區公共廁所進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園景區、德天瀑布景區、恩城山水等旅遊沿線旅遊公共廁所建設;完善賓館飯店等接待服務設施,提升旅遊接待檔次,新建一批星級酒店,開展創“星”活動,滿足遊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進旅遊重點項目建設。抓住____列入廣西首批特色旅遊名縣創建縣工作,以項目建設帶動旅遊大發展。重點推進安平旅遊景區、恩城山水度假區、恩城水上古鎮、老木棉-紫園景區、冠林及展鵬兩家五星級酒店及攝影基地的規劃建設,全面推進德天景區升級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和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名鎮、名村工作,儘快完成德天遊客集散中心、服務中心和中越購物一條街建設。

三要加速構建旅遊交通網絡建設。圍繞打造旅遊精品線路,切實改善和優化旅遊交通條件。重點推進縣城—那嶺—碩龍、縣城—恩城—堪圩—寶圩等2條旅遊線路主幹道建設,建設明仕—板價、恩城—格強、碩龍—德天、雷平—安平、全茗—喬苗等5條旅遊公路連接線,建設碩龍—德天(沿歸春界河)沿河遊覽步行綠道,提高縣城區域內旅遊通行能力。紮實推進崇靖高速公路(____段)、隆安—碩龍高速公路、崇左—____—靖西鐵路等交通項目的規劃建設,不斷強化與周邊縣(市、區)交通網絡連接,構建聯通內外旅遊大通道。

三、挖掘民俗文化,促進旅遊與文化融合

近年來,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已經成為旅遊產業的重要要素,藴藏着巨大的發展潛力。____要依託豐富的山水、歷史、民族文化資源,紮實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與傳承,促進旅遊文化融合,進一步提升旅遊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節慶”活動平台。着力在____特色民俗文化包(2016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裝上做文章,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的思路,繼續打造“邊關國際文化旅遊節”節慶平台,深入挖掘、包裝下雷雙降節、碩龍建街節、雷平觀音出巡等節慶活動,紮實推進“邊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斷探索節慶活動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機制,進一步營造“以節造勢、以勢聚客、以客促發展”氛圍,以資源換市場,加快全縣文化旅遊產業化進程。

二要加大對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強化對當地民俗文化的挖掘開發,培育民俗文化與旅遊經濟融合點。以舉行“三月三”儂垌文化旅遊月為載體,通過舉辦文藝表演、攝影繪畫、拔河比賽、籃球比賽、山歌賽、民俗風情體驗及木棉花、油菜花觀賞等系列活動,紮實推進邊關文化、儂垌文化與旅遊文化融合發展。依託富有地域民族風情特色的“短衣壯”,在寶圩板價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設集觀光、娛樂、美食、養生等為一體的民族文化旅遊村。結合安平旅遊區等項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過建設壯族博物館等形式保存和開發土司文化,把保護民族文化與促進旅遊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組織實施“養利古城文化保護開發項目”和“壯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設,打造____壯族社會歷史文化展示基地。

四、發揮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旅遊品牌

每個地方的旅遊資源都有各自的特點,開發旅遊資源要充分考慮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開發,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遊客,才能實現旅遊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遊名片。____要依託申報“中國長壽之鄉”和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及雷平鎮“百鎮建設”、碩龍鎮創建全國景觀旅遊名鎮,結合《花千骨》、《農民籃球隊》等多個劇組到____取景拍攝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整合全縣生態、紅色、邊關、民俗等資源,打造中越邊關特色旅遊品牌、生態休閒養生旅遊品牌、主題度假旅遊品牌和民族風情文化旅遊品牌,全面提升旅遊業整體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遊產品。對於特色旅遊產品的打造,必須緊緊圍繞____的山水風光和民俗文化兩大要素,科學設計,精心包裝。重點加大旅遊與文化、體育、邊貿、農業及其他產業的融合,加快傳統民族手工藝品、地方特色旅遊紀念品、土特產品的研製和開發,設計和包裝“短衣壯”民族服飾等壯文化特色產品;依託地方旅遊產品產銷渠道,加大龍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鴨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農副產品包裝推廣,逐步形成具有____濃厚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為遊客奉獻精美可口的旅遊大餐。

五、發揮沿邊優勢,推動旅遊經濟與口岸經濟共同發展

____縣作為中國連接越南和東盟各國的重要節點,開發跨國旅遊、邊境旅遊、邊關風情遊有巨大的發展優勢和潛力。要積極推進中越德天—板約國際旅遊合作區建設,推動中越兩國政府儘快簽訂《中越德天—板約瀑布地區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協定》,儘快開通中越邊境“一日遊”線路和邊境旅遊異地辦證業務,進一步融入北部灣大旅遊圈。結合碩龍鎮打造成民族邊關風情小鎮和碩龍口岸升格為國際口岸的需要,把碩龍、德天、巖應三個互市點和碩龍口岸一併納入碩龍鎮區總體規劃,建設碩龍口岸經濟區,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遊格局,進一步推動旅遊口岸協調發展。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6

####草原,是一塊傳統特色突出、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狀況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人民以傳統畜牧業生產為主。長期以來,由於交通不暢,這裏的環境保留了原生態的質樸,生活在這裏的人民也表現出觀念上的保守,使得這塊美麗的草原未能向世人展示其獨有的魅力。

隨着旅遊業的發展,為牧民提供了展示其生產生活和當地文化的新途徑。為這裏的人民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增加致富渠道提供了可能。

7月11日至13日,在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主辦的第六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上,由前旗旅遊局組織的####蘇木的兩户牧民自己設計、製作的民族服裝服飾參加了展示。牧民的孩子也以模特身份登上了賽場。比賽結果,一户牧民獲得現代服裝組第七名,另外一户獲得傳統服裝組第八名。首次參賽的牧民之子白音獲得模特表演三等獎。

參賽的`服裝承襲了傳統風格,加入一定的現代元素,完全由####蘇木基層牧民自已設計、自已縫製,在場內外贏得了一致好評。兩位牧民還接受了內蒙古電視台等媒體的現場採訪。

這次參賽增強了牧民們通過民族服裝服飾的生產參與旅遊的信心,提高了利用當地資源和技藝發展旅遊業,展示新牧民、新形象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我旗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羣眾基礎。通過這次參賽,我們也看到了我旗草原旅遊的發展方向,受到了重要啟示。

一,牧民是草原的主人,是發展草原旅遊業的主體力量。

草原是蒙古民族自古以來賴以生存的家園,是北方民族文化繁衍的搖籃。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這片草原的主人,草原因牧民而鮮活生動。在日益崇尚生態文明的今天,草原是###旗展示自身形象的名片,具有十分強烈的感召力,吸引着遊人紛至沓來。####草原是###旗發展旅遊業的依託,是眾多旅遊產品產生、發展的背景,是美麗的###旗最重要的底色。因此,調動廣大牧民投身草原旅遊業的發展,是我旗旅遊業發展的前提。

二,草原旅遊業要以傳統的民俗風情為主,立足當地文化,打造本土特色。

科爾沁草原的蒙古文化源源流長,博大精深,至今仍對當地羣眾的生產生活有着重要的影響。挖掘科爾沁草原民間文化併發揚光大,是宏揚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的需要。在這方面,####草原具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裏,牧民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濃郁的傳統風格。

如:縫製馬肚帶、衲靴底、縫製民族服裝服飾、編馬絆子、組裝套馬竿等,是地地道道的牧民生活原貌再現。牧民羣眾利用自家奶食、自家肉食和自家天然草牧場的秀麗風光,使遊客流連忘返。因此,我們要因勢力導,一定要立足牧區生產生活實際,依託草原傳統習俗,打造當地特色旅遊品牌。

三,加快觀念轉變,加強素質提升,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產業轉型。

####草原處在大興安嶺向科爾沁草原過渡帶上,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裏林草豐茂,植物繁多,是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同時,####草原位於烏蘭浩特這個遊客集散城市和阿爾山這個核心景區之間,是興安盟最重要的旅遊交通線上的關鍵節點。這裏山川縱橫、河流眾多、草原豐美,且有上百種喬灌木雜處其間,地形起伏多變,景觀層次感強,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天然高爾夫球場。

####草原旅遊應該科學規劃,政策引領。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及時引導當地牧民轉換觀念,用市場經濟的眼光看待本地資源優勢,用科學發展的觀點謀求可持續發展,自覺地保護環境,改善生態。使牧民改變過去粗放的經營方式,實現牧民由一產向三產轉移,減輕盲目追求種養數量所帶來的生態壓力,充分發揮草原的生態效益,追求綠色產業迅速擴張,取得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

四,打造高品位草原旅遊品牌,讓千家萬户在旅遊業中受益。

自2008年開始,我們依據這裏的資源稟賦,在####草原規劃了度假牧場、心靈牧場、####自駕遊營地、科爾沁草原驛站等圍繞“科爾沁草原”核心品牌,設計出“一線串珠式”的系列景區景點。經科學規劃,意欲使景區最終成為生態觀光、民俗體驗、文化展示、休閒度假於一體的高品位旅遊區。逐步打造連接烏蘭浩特這個集散地和阿爾山核心景區之間的aaaa以上草原民俗旅遊區,成為充分展示科爾沁民俗、文化特徵的特色景區。在品牌支撐下,動員千家萬户參與旅遊業,讓千家萬户在旅遊業中受益,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成為綠色興安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動力。

通過這次參賽,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草原上廣大牧民積極投身旅遊業的巨大熱情和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科學規劃指導下的、全民參與的####草原旅遊業大發展的局面已經為時不遠。同時,旅遊業開發要堅持政府主導,民間主體,市場運作原則,切忌不顧規劃的一哄而上。在徵地、環保等方面,政府及時進入,為旅遊業的發展創造條件。避免出現一些違規的、非法的盲目建設,出現先天不足的景點,給今後管理留下隱患。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7

旅遊業發展至今其文化屬性表現愈發突出,欣賞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現代旅遊者對旅遊活動的終極要求。因此,展現民族文化內涵、張揚民族文化個性、突出民族文化差異性是我縣旅遊業不變的靈魂和永久的主題。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強民族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提高文化旅遊品位,進一步打造“神祕湘西”旅遊品牌,根據縣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順縣民族事務局日組織了專門的調研組,對我縣的芙蓉鎮旅遊進行調研:

一、芙蓉鎮民族文化與旅遊開發現狀

我縣是一個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主要居住着漢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縣49.5萬人,土家族有37.2萬人佔總人口的75%。歷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遺產得到不斷的傳承、不斷光大、不斷變革。這裏沉澱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結晶,內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歷史文化、民族飲食、民風民俗、民間工藝、土家特色建築等,而芙蓉鎮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區和發祥地,之所以備受廣大遊客的青睞,之所以被縣委政府不遺餘力將其打造為我縣旅遊黃金帶,其核心就在於除了分佈自然旅遊景觀之外,更為迷人的地方在於她是一座千年古鎮,陳列着溪州銅柱等土家民族創造的、極為豐富的、以文化遺產為主體的眾多人文旅遊景觀,這裏遺留着大量的古建築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築,而這正是大批遊客心儀芙蓉古鎮的重要理由。

1、歷史文化

芙蓉鎮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曆史的的古鎮,它是土司統治溪州8x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賈雲集,號稱“酉陽雄鎮”,原名王村,因中國電影泰斗導演謝晉、著名明星劉曉慶主演的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而得名。土家族起源於斯、統一於斯、建都於斯、發展鼎盛於斯。被專家譽為“土家源、千年古鎮”。因得舟輯之利,可上通川、黔,下達滬、杭。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與楚王馬希範發起土家歷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戰”,公元940年雙方言和立銅柱(現存該鎮,是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於該鎮會溪坪。明嘉靖年間,“東南戰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該鎮起程,率部三千前往東南抗倭。而這裏發現和挖掘的漢代古墓與天主教堂、紅軍醫院等見證着該鎮的歷史。

2、自然生態文化

古鎮三面環水,自古以來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竄鎮而過的營盤溪瀑布連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寬60米,飛流而下,聲響如雷,故芙蓉鎮又被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沈從文先生曾對古鎮王村讚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麗清奇的碼頭,應數王村,夾河高山,壁立拔峯,竹木清脆,巖石黛黑,水深而清,魚大如人”。鎮內還有著稱“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麗宜人的美景。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麗的芙蓉山水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天然資源和生態條件。

3、土家飲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飲食特性,積累並創造了品種繁多、風味各異的民族特色佳餚。天下第一螺、土家臘肉、猛洞河桂花魚、土家酸菜等傳統飲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劉曉慶米豆腐等都使很多遊客吃了忘返;而伴隨旅遊業的蓬勃興起,櫻花蜜酒、牛頭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歷史的美食開始重放光彩。即傳承推廣了土家飲食文化,又達到了以食促遊,以食創收。

4、特色建築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採集狩獵時期,土家先民以樹築巢、以石壘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後來與兄弟民族建築文化交融後發展成明清時期的封火統子大屋;“樹巢居”則是土家先民為防潮濕防野獸在樹上搭建居住的簡陋窩棚,後與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發展成今日的轉角吊腳樓,成為溪州土家族當代的主要建築風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難開頭,木匠難起吊腳樓,鐵匠難打釣魚鈎……”,轉角吊腳樓的主構特徵為吊腳轉角,下吊金瓜,上掛貓弓眉枋;吊腳廊欄、門窗多扎“萬”花格;吊腳下欄廊枋多通雕“萬”浮雕花邊。屋頂坡面小青瓦,飛檐翹角,翹角以雄為美。而在芙蓉古鎮這種轉角吊腳樓有土王行宮、紅軍醫院等與古鎮五里石板街構成了古鎮標誌性建築,而石板街上磨光發亮的石板更是見證了古鎮千年發展歷史。

5、土家服飾文化與民間工藝

自古以來,土家族的服飾就是別具一格,分男裝、女裝和童裝,頭戴青絲帕,腳穿麻草鞋,彩絲繡鈎花……形成自己的服飾文化。土家人善於繡花和織錦,自稱“西蘭卡普”,在古鎮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織錦作坊,生產出土家服飾、土家織錦和繡花鞋墊。芙蓉鎮上土家人與織錦作坊一樣建有獨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編織出土家人特有的篩、簸以及宋祖英歌中精緻的小揹簍,同時還有石雕、木雕、根雕等,並以此來招攬遊客。

7、民風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學。其內容豐富,有神話、歌舞、傳説、民歌、喪葬文化等。取材極為廣泛,主題明確,表現生動,流傳深遠,具有多學科價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如土家族擺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瑪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過年趕年等,而這些民風民俗與旅遊的有機融合在芙蓉鎮都有了一定的嘗試。

二、芙蓉古鎮發展民族文化特色旅遊的契機

1、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精心打造。永順縣委政府連續幾年經濟會議提出了旅遊發展王村的戰略決策,從資金、政策上給予了傾斜,給芙蓉鎮發展民族文化旅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2、良好的發展空間。新建的國家二級公路1828線穿鎮而過,張家界-王村-鳳凰旅遊線路已成精品旅遊線路,電影《芙蓉鎮》的拍攝,《烏龍山剿匪記》、《血色湘西》取景拉動了芙蓉古鎮民族文化旅遊向前發展。

3、土家族原始戲劇舞蹈毛古斯入選奧運開幕式。原始戲劇舞蹈毛古斯產生於土家族祭儀式中,土家語稱“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為湖南唯一入選奧運開幕式的表演節目,在國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這也給土家族聚居區和發祥地芙蓉鎮發展民族旅遊提供了天賜良機。

三、芙蓉古鎮發展民族文化特色旅遊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旅遊硬件建設,整合民族文化資源。搞好民族文化旅遊,應重點突出、特點鮮明、豐富多彩的展覽出民族文化,應避免文化遺產旅遊產品的單一性,因地制宜,加強組合,包括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組合,主題不同的文化遺產景觀組合等。加強民俗村,歌舞廣場等硬件建設,如發展土家族民俗遊,把當地土家族的民俗風情(包括服飾、居住、飲食、歌舞、婚俗、土家織錦、刺繡等)組合後向遊客集中展示,吸引遊客。同時也給那些沒有機會向更多遊客進行展演的單項文化遺產項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謂一舉多得。加強行業管理,對旅遊從業人員和旅遊區居民進行專門培訓,進行民族統一着裝,學會簡單的土家語。對古街進行集中改造修建,構建土家吊腳樓羣,打造土家一條街。

2、重視節慶、廣泛宣傳。土家族民間節慶尤其是土家族節慶本身就是一項價值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在這一大項目下又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子項目,可以説民間節慶是集中展示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絕佳平台,例如,土家趕年過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首先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不斷引導、積極宣傳民間節慶。其次,在重視開展民間節慶的基礎上,彙集眾多的遺產項目,策劃舉辦了多項融經貿、體育、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節慶活動,如“中國土家族毛古斯節”、“土家族社巴節”等,通過多種媒體的全方位宣傳,使很多平時難得一見的土家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閃亮登場,讓參觀者大飽眼福,也讓來自民間的藝人或表演者,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得到收穫,提高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積極性。

3、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促進民族文化和旅遊的有機融合與可持續發展。一是以旅遊開發促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兩者並不對立,只要正確看待兩者的關係,處理好兩者間的關係,保護與開發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是為了我們更好的所用,而科學的開發行為帶來的效益是促使資源得以更好的保護。二是用民族文化促進旅遊發展,隨着芙蓉鎮旅遊品牌價值升位,應抓緊對彌足珍貴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遺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在遵循保留文化遺產原真性的前提下,開發出我縣區域內的以展示土家族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眾多旅遊活動與旅遊景觀,進一步豐富芙蓉鎮旅遊內容,突出芙蓉鎮文化旅遊內涵,保持芙蓉鎮旺盛的生命力與吸引力。三是搞好民族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我縣民族文化遺產、特色工藝的多數傳承者和擁有者因開展旅遊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貧致富,使他們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經濟價值。同時也要把我縣民族文化遺產、特色工藝的傳承者和擁有者更多的投入到我縣的旅遊經濟發展,促使他們提高保護自身文化的自覺性,加入到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列,促進民族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從而保證我縣民族文化與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最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鄉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8

前?

(一)調查時間

10月24日

(二)調查地點

內蒙古呼和浩特回民區扎達蓋公園

(三)調查人員

(四)旅遊資源調查目的

1.通過本次的調查,詳細的瞭解旅遊資源的調查手段和注意事項。並通過此次調查,掌握旅遊資源調查報告的編寫。達到學以致用。

2.詳細學習和運用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分從而進行判定。

(五) 旅遊資源調查要求

1.從指導老師手裏拿到旅遊資源分類表,粗略瞭解表中種類和填寫事項。

2.實地遊覽並根據實地情況填寫旅遊資源分類表。進行整理。

3.根據實地的考察進行討論,找出有點並加以規劃和利用,找出缺點來進行改善。並提出今後的發展方向。

4.完成旅遊資源調查報告。

第一章、調查區旅遊環境

(一)調查區位置、行政區劃與歸屬

扎達蓋公園位於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與北二環路交匯北路東,區域與廠漢板鎮,攸攸板鎮相接。屬回民區管理。 (二)交通狀況

扎達蓋公園臨近交通網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遊客到達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達市中心。且附近與北二環路交匯,方便抵達市區內任意位置。 (三)自然資源

扎達蓋公園自然資源豐富,園內有扎達蓋河穿過,也形成了扎達蓋湖,河湖邊蘆葦叢生,造就了豐富的觀光遊憩旅遊資源。同時,園內有可觀的動植物資源,草地和以松樹為主的林地面積大。並有喜鵲棲息地供遊人觀賞。地屬温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間,四季景觀不同。地處城市邊緣,大氣污染小,空氣質量良好。 (四)人文資源

扎達蓋公園以扎達蓋河穿過得名,而該河又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扎達蓋,蒙古語意為“寬闊”,扎達蓋河即寬闊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園內有設有廣場,涼亭,閣樓,塔式建築等人文建築,遊覽價值高。其次,扎達蓋公會在設計伊始就設有老年活動中心等公眾文化設施,還在發展中規劃了釣魚點等遊覽設施。人文旅遊資源數量極多。

第二章、旅遊資源開發和歷史現狀

(一) 旅遊資源開發歷史

扎達蓋公園中流趟着的扎達蓋河原來並不是現在這個模樣,它有三個源頭:一個是公主府東邊的大水泉,一個是公主府西邊的小水泉,還有一個是新、舊兩城中間姑子板申村(現巴彥塔拉飯店一帶)的水泉。公主府東邊的水泉較大,人們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較小,人們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東西流向,穿過從前清時期“歸化營”的營坊(現回民區營坊道)門前,經禮拜寺巷到小教場、牛橋東河沿、城隍廟的霸王橋,而後與“大府河槽水”主流相匯,人們叫“營坊門前水”。其餘的水和“營坊門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關帝廟南邊合流,彙集成了扎達蓋河。

道光、咸豐、同治(1821年至1874年)統治的半個世紀中,扎達蓋河兩岸成了‘南迎裏府客’和‘北接外藩財’的商業鬧市區。道台衙門兩面臨河,衙署四周密植楊柳。乾隆至道光時,即已長成合抱之木。每天拂曉,慶凱橋附近非常幽靜。早起的人們,漫步橋上,憑着石頭橋欄,耳聽淙淙的流水聲,遠眺道台衙門樹梢上的彎月,別具一番風光。朋蘇召和乃莫齊召則被綠樹環繞,清風掠過。樹枝忽高忽低,召廟忽隱忽現,使人彷彿看到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仙境。於是,‘石橋曉月’和‘六橋溪柳’,便把扎達蓋河兩岸描繪成一幅色彩淡雅賞心悦目的圖畫。”

民國18年,綏遠建省遇到特大旱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成羣的饑民,跑進城裏搶食。民國19年,閻、馮聯合反蔣,挑起中原大戰,歸化城失業青年被補徵入伍。民國20年,傅作義將軍出任綏遠省主席後,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歸化城的商務中心,已由扎達蓋河兩岸,移到了小南街一帶。那裏煙土店林立,綏遠省的軍政機關,都指望

鴉片税款開支,歸化城的各行各業,亦全靠大煙週轉維持,加之皮毛牲畜來源由蒙古國、新疆縮小到烏、伊兩盟和阿拉善旗,整個扎達蓋河沿岸店鋪房院,都成了外強中乾的空架子。

1949年9月19日,歸綏和平解放,各族人民重見天日。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蒙、漢、回等各族人民用自己的雙手醫治戰爭的創傷,文明代替了惡俗,扎達蓋河露出了燦爛的笑臉。1959年,蜈蚣壩山洪暴發水流湍急,洶湧的洪水不僅沖毀了曾經重修了幾次的慶凱橋,而且淹沒了慶凱、太平兩條大街及河東岸的營坊道、通道街。災後,黨和政府給受災居民都蓋了新宿舍,又將壩溝的水完全引入孔家營以西的五里沙河。在扎達蓋河中、上游修建了好多橋樑,方便了人們來往行走和車輛運輸;沿河則砌築了石堤,加固了原來的土堤,以防山水再次氾濫

呼和浩特市成立之後,扎達蓋公園所處位置被規劃為呼和浩特市公路管理局苗圃,佔地600畝,後在9月正式歸於園林局。改建為公園,原苗圃植被茂密、生態環境良好,但是植物種類不夠豐富。公園因東臨扎達蓋河,扎達蓋公園因此得名。改建後的扎達蓋公園是一個集遊覽觀光、休閒度假、康體保健、科普教育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

(二) 旅遊資源開發現狀

呼和浩特市發佈的《到2020年總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三軸、四核、六帶的城市規劃理念,將扎達蓋河規劃到六帶中。從此之後,扎達蓋公園開始了飛速發展。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歸森”和“新亮美綠淨暢”的發展口號。扎達蓋公園迎來了多次建設。建設之後,扎達蓋公園設計主要以“生態園林”為指導,突出時尚性、生態性、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力求塑造令人耳目一新的集現代化與傳統、藝術與自然、優雅與休閒於一體的現代式生態型休閒公園,使城市社會與自然體系間建立美好的依從關係,為遊客創造享受自然、迴歸自然的理想生態空間。公園依據不同功能,將公園劃分為四大景區:人工湖景區、健身娛樂區、生態景觀區、採摘區。主要的景點有很多,包括:木亭、芳草亭、果園、人工小島、主入口廣場、次入口廣場、林蔭廣場、庭院廣場,其中還有一些特色的商店。

第三章、旅遊資源基本類型

扎達蓋公園以自然資源為主,旅遊資源共有5個主類,10個亞類,19個基本類型。 詳見(附表 扎達蓋旅遊資源分類表)

第四章、旅遊資源評價

(一)自然資源的評價

扎達蓋公園的自然資源總體呈優秀,有明顯的區域劃分,種類多,且保護度較好,各個部分與整體銜接性良好,部分資源呈現出良好的形象,尤其是以松樹為主的樹林,扎達蓋河邊大量的蘆葦叢,很吸引人。另外,園內的動物生態系統值得稱讚,有諸多的動物棲息。是城市中難得一見的場景。 (二)人文資源的評價

扎達蓋公園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具有濃厚的人文旅遊資源。首先是該園內的河流歷史文化沉澱悠久,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其次,園內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值得稱讚,各個人文資源與自然相融合,例如水邊的涼亭,湖邊的假山,廊橋等。值得一提的是扎達蓋公園正門的假山標示,氣勢磅礴,使人提起遊覽的熱情。另外,公園內還設有停車場,充分的體現了人性化。 (三)總體評價

扎達蓋公園的基本資源價值很高,但是在開發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多的不足。影響了扎達蓋公園的整體形象和發展。例如扎達蓋公園分成了很多的區域,但是可是各個區域

聯繫過於緊密,且沒有該區域明顯的獨立的特色。其次是扎達蓋公園整體沒有自己的獨特的資源,園內的動植物都很常見,嚴重的影響了扎達蓋公園的整體吸引力。另外,扎達蓋公園的管理十分混亂,部分河水清澈見底,而其他的則十分渾濁,園內的廊橋的圓柱上被遊客塗寫嚴重,當初規劃的店鋪根本就沒有實際運營,遊客在非漁區釣魚等。這些問題都會造成遊客的不良感受。最後,公園內很少有標識牌,這會給遊客的順序遊覽造成困難。綜合來説可以得到以下觀點:扎達蓋公園有較大的旅遊發展潛力,但是如果按照現在的經營管理模式,將會舉步艱難。

第五章、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建議

(一)嚴格的管理是發展之基

扎達蓋公園的問題處處體現出管理的漏洞,其原因可能是公園免費之後財政經費預算不足,也可能是扎達蓋公園的遊覽人數不足而造成了管理的鬆懈。但是無論什麼原因,扎達蓋公園如果想要長遠的發展,加強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公園內隨處可見的垃圾還有渾濁的水還有破舊的基礎設施都是其發展的阻礙。對此,要加強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扎達蓋公園的基礎設施陳舊,比如供遊人休息的座椅不足並出現了嚴重的老化且衞生狀況欠佳。釣魚區缺少供釣魚人使用的設施。沒有路標牌等。要新建和翻修基礎設施。 2.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

工作人員的素質決定了對管理的執行力,而執行力又決定了管理的效果。所以要規範工作人員的工作流程,多開展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制定工作標準,加強工作的監督和成果的檢查。杜絕工作人員的投機取巧及偷懶。以提高扎達蓋公園的整體環境質量及基礎設施的保持度。 3.合理開發,特色發展

扎達蓋公園的開發措施以政府的規範為主導,過分要求“綠”,植物的種植沒有科學合理的搭配,也沒有獨特的植物景觀。這樣反而大大降低的土地利用對旅遊資源的貢獻。所以,扎達蓋公園今後的發展應該注重可持續的、科學的、特色的發展。不能過分要求指標建設,應該多方位考慮。 (二)悠久的歷史是發展之匙

扎達蓋公園的開發離不開扎達蓋河,而開發過程中卻忽視了這條被呼和浩特歷史稱為“母親河”的河。扎達蓋河有着悠久的歷史,河兩岸曾經店鋪林立,且幾經起落,這已逐漸被現在的呼和浩特人所淡忘。扎達蓋公園面積大,以扎達蓋湖為主。而給湖提供水源的扎達蓋河被冷落一旁。可以嘗試還原扎達蓋河的歷史場景,在河岸兩邊建立歷史上古色古香的店鋪,將公園內失敗的商店轉移到兩岸的店鋪中,並引入商家,所出售的商品要圍繞歷史。並以歷史為宣傳手段。提高知名度。這樣既可以進一步開發扎達蓋公園,也可以給扎達蓋公園帶來可觀的收入。 (三)清幽的環境是發展之機

扎達蓋公園地處城市邊緣,且四周村落諸多。本身又具有清幽的環境。這正是一個扎達蓋公園發展的機遇。青壯勞動力向大城市或本城市中心湧動已成必然之勢。而城市邊緣村落留守的老年人則成了一個弱勢羣體。扎達蓋公園有着很長的縱深,清幽的環境正也符合老人年的期望,劃出部分與所規劃的商業店鋪距離遠的區域並不是難事。而公園內部本身就具有老年活動中心等公眾基礎設施。扎達蓋公園完全可以將該設施擴大並加以宣傳,組織多個老年活動,將目標着眼於周邊村落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又普遍對關於歷史的物件感興趣。這也變相為所規劃的商業店鋪提供了顧客。儘管村落中的老年人購買力偏低。但是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宣傳羣體。同時,老年活動往往會吸引大量的人,這對於扎達蓋公園也是一個不錯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