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5W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1

為推進我市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域旅遊加快發展,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組對我市全域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3月,主任會議通過調研方案;4月,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愛平等率調研組對中心城區旅遊重點項目建設情況進行調研;5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新華帶隊,赴宜昌遠安縣、夷陵區學習考察全域旅遊發展的經驗和作法; 9月中下旬,調研組深入鬆滋市、公安縣、石首市、荊州區和洪湖市的20個現場調研考察,與當地人大常委會、政府及相關部門座談交流,聽取情況,提出意見建議,就進一步推進全域旅遊發展進行探討。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全域旅遊發展基本情況

全域旅遊是把一個行政區當做一個旅遊景區,是旅遊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的系統旅遊。自2015年國家旅遊局作出全面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的部署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各相關部門積極行動,我市全域旅遊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旅遊資源豐富,發展全域旅遊條件優越。我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底藴深厚的楚文化和三國文化、厚重獨特的水文化、可歌可泣的紅色文化、千古傳誦的名人文化等成為發展文化旅遊的獨特優勢;同時我市擁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如長江岸線、洪湖、洈水、桃花山、天鵝洲、卸甲坪等等;此外馬山民歌、荊河戲、説鼓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的傳承表演,也極大豐富了我市全域旅遊的內涵。以此為依託,我市不斷加大旅遊業發展,現有a級旅遊景區16個,其中4a級5個、3a級11個(荊州古城正在創建國家5a級景區);湖北省高星級農家樂15家,其中五星級8家、四星級7家;全市現有國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1個(洪湖市)、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2個,湖北省旅遊名鎮2個、旅遊名村9個、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點10個,市級休閒農業示範點32家;全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4個。旅遊接待能力較高,現有星級旅遊飯店18家,其中五星級1家(晶崴國際大酒店)、四星級2家、三星級15家,共有客房2755間、牀位4811張;旅遊客運公司6家,旅行社50家,其中出境旅遊社4家。全市旅遊從業人員7.5萬餘人,其中導遊634人。2016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次達32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1億元,增長21%。

(二)高起點謀劃,促進全域旅遊發展。一是領導重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把全域旅遊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的重大部署。先後出台了《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即將出台《荊州市旅遊獎勵辦法》。2017年2月27日,全市美麗鄉村工作會議在鬆滋召開,吹響了全域旅遊發展的號角。二是縣市區積極行動,全域旅遊初現雛形。荊州區作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採取一系列措施推進全域旅遊,規劃編制、項目建設、環境改善、活動組織等有序推進。鬆滋市以洈水風景區和卸甲坪曲尺河温泉度假邨為龍頭,旅遊發展取得了很大突破。鬆滋洈水汽車露營地被授牌為全國首個五星級汽車自駕運動營地。三是鄉村旅遊來勢較好。市農業部門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市住建部門大力支持發展特色小鎮。荊州區馬山鎮、公安縣毛家港鎮、石首桃花山生態園等鄉村旅遊點精心推出各類農事體驗、民俗文化觀賞等鄉村旅遊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鄉村旅遊已經成為旅遊業新的增長點。

(三)加大投入力度,項目景區建設穩步推進。一是加快荊州古城5a創建。按照5a景區創建規劃,完成環古城景區公交站點、景區安防系統、仲宣橋、遊客中心等建設工作,重新設計安裝部分標識標牌、垃圾桶和輕質結構商亭,景區面貌和可通達性明顯改觀。二是重點旅遊項目加快推進。全市在建旅遊重大項目28個,總投資380億元。紀南文旅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完成投資38億元。總投資120億元的華強方特文化園項目施工進展順利、總投資28億元的荊州海洋世界項目一期“水世界”6月28日開業運營,接待遊客25萬人。關公義園開園,文創產業新城項目籌備工作穩步推進,荊州文博園項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卸甲坪曲尺河温泉度假邨開門半年吸引遊客20餘萬人,荊州區八嶺山鎮七彩花都高峯時期一天接待遊客達8000人,石首桃花山生態科技園、鬆滋洈水風景區運行良好。三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監利白螺鎮農旅產業園、洪湖珂里村等鄉村旅遊建設持續發展;公安縣與鄂旅投達成投資意向,計劃5年投資10億打造黃山頭鎮湘鄂邊界康養生態小鎮,引進恆大集團投資200億元打造埠河葡萄生態小鎮,埠河鎮成功入選湖北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鎮。荊州旅遊項目建設得到省旅遊委認可,在今年召開的全省旅遊產業發展推進會上,荊州市以“加快旅遊項目建設,爭當旅遊強省排頭兵”為題作了典型發言,併成功承辦全省旅遊景區工作會暨培訓班。

(四)加大營銷力度,全力推介荊州旅遊。一方面,加強國內主要城市主流媒體以及客源密集區宣傳,在武漢市場通過led屏、公交車身、高鐵雜誌等重點宣傳荊州古城品牌。2017年選擇成都至武漢、上海至宜昌、北京至宜昌三條線路的動車高鐵開展“荊州號”整車冠名活動,重點宣傳荊州重點景區,項目預算400萬元。6月6日,“荊州古城號”高鐵冠名列車首發儀式在武漢站成功舉行。另一方面,加大國際國內旅遊交流,積極參加各類境內外專業展會和推廣活動。6月9日至11日,第九屆華中旅遊博覽會暨第二屆長江旅遊博覽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以“楚國故都,三國名城”為主題的荊州展區亮點紛呈,共吸引5萬多人次現場參觀。通過開展洈水螢火露營音樂節、公安智者故里桃花節、黃山頭帳篷節、洪湖首屆生態荷花節、清水大閘蟹節等旅遊推介活動,承辦2017湖北省垂釣俱樂部挑戰賽等賽事,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遊公共服務水平。通過打造荊當旅遊公路、紀南城至八嶺山旅遊公路、長湖環線旅遊道路建設,不斷加快中心城區旅遊景區公路互聯互通。投資3.7億元修建了洪湖悦兮半島温泉景區至“洪湖岸邊”旅遊大道,引入國家項目資金疏浚了近10公里大湖航道。推進城市公交服務網絡與城郊主要景點和鄉村旅遊點的有效連接,最大限度滿足遊客需求。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新建荊州古城遊客服務中心,完善旅遊標示標牌,新建改建旅遊廁所103座,累計投資4255萬元。

(六)加大工作力度,規範市場監管。一是多措並舉,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組織開展旅遊市場秩序專項整治、節日旅遊安全、消防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督辦等活動。2017年上半年,先後對50多家旅遊企業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4大類19小項,及時進行督導整改。二是部門聯動,加大監管執法檢查力度。堅持着眼“大旅遊”謀發展、立足“小旅遊”抓監管,文旅、安監、公安、工商、運管等有關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初步實現常態化。三是加強安全預警,防範事故發生。除節假日集中開展安全教育、人流引導提示外,針對惡劣天氣,市文旅部門多次利用網絡、微信等形式向旅遊企業發出安全提示。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安全意識。圍繞“安全生產月”和“安全生產萬里行”主題,積極開展旅遊法律法規、安全知識宣講等活動,推動全社會關注旅遊安全、平安出行。

二、我市全域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在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方面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全域旅遊發展先進地區相比,與廣大遊客的期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全域旅遊發展的氛圍不濃。各地各部門對發展全域旅遊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性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相關部門按照全域旅遊發展理念構建產業發展模式,主動融入,協調配合的機制尚待建立。旅遊管理機構的綜合協調職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制約發展。我市文物旅遊專項經費雖年均保持在1000萬元,但與周邊市州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由於投入不足,導致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緩慢。交通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尚未實現全市全覆蓋,景區之間通達條件較差,缺乏專線車輛,有時需要多次轉車才能達到目的地,給遊客造成不便。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餐飲、食宿、購物、娛樂等設施佈局不合理,規模較小;旅遊集散中心、諮詢服務中心、停車場、交通標識、公共廁所、垃圾處理等建設滯後,存在重大節日出行難、停車難、入廁難等問題。同時旅遊市場秩序、管理水平、服務質量、智慧旅遊平台建設等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旅遊項目核心品牌少。全省目前有5a級景區11家、4a級景區131家、3a級景區173家;相鄰的宜昌市有5a級景區4家、4a級景區16家、3a級景區19家。而我市目前僅有4a級景區5家、3a級景區11家,尚無5a級景區,a級景區數量在全省的位次比較落後,與周邊城市相比也較少。旅遊項目設計上普遍存在體驗感、參與度不足等問題,核心景區和主打“拳頭”產品不多,旅遊核心品牌少,缺乏有影響力的大項目、大景區,旅遊吸引力弱。在建項目內容重複、同質化傾向明顯,缺乏錯位競爭和優勢互補。一些項目、景區運營管理不善,效益不佳。由於在服務設施、環境衞生、旅遊廁所、服務質量、經營管理、旅遊安全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今年10月10日,省旅遊委公佈2017年湖北a級旅遊景區“紅黑榜”,我市洪湖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被摘牌。

(四)旅遊人才匱乏、經營理念落後。從全市來看,缺乏精通旅遊管理和擅長旅遊策劃營銷的高層次人才,從業導遊絕大多數是初級導遊,中、高級導遊不多,能為境外遊客提供服務的小語種導遊更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景區景點沒有深入挖掘景區文化內涵,全方位打造,滿足遊客的多種需求,增強景區吸引力,仍以收取門票為主要營業收入,還沒有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變。

三、加快我市全域旅遊發展的建議

(一)着力強化思想認識。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用新思維、新理念來引領全域旅遊工作。全市上下要從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提升旅遊業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的高度,充分認識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政府要把全域旅遊作為“一把手”工程,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統籌力度,建立旅遊工作聯繫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推動旅遊由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轉變。堅持融合發展理念,大力實施“旅遊+”工程,推動旅遊業與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產業深度融合,營造共抓共建共享全域旅遊的氛圍。逐步充實旅遊部門的工作力量,進一步強化工作職能,使之更加適應全域旅遊的發展要求。

(二)着力提高旅遊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快公路、水運、港航、城市公交等交通設施建設,暢通城鄉交通網絡,打通景區旅遊通道,完善城市旅遊接待、集散功能。推進智慧旅遊建設,圍繞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交通、公安、住建、城管、國土、經信、旅遊等涉旅數據信息共享。加強旅遊軟環境建設,規範旅遊執法行為,強化旅遊行業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強化對旅遊者和廣大市民的教育引導,努力營造文明旅遊、和諧旅遊、安全旅遊的良好氛圍。

(三)着力加快項目建設步伐。一是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實力較強有旅遊開發經驗的重點企業,確保引進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二是緊緊依靠鄂旅投等國企,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吸引更多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參與旅遊業發展,推動旅遊建設項目儘快落地建成受益。三是樹立精品意識,集中財力物力,重點建設精品景區、精品景點,打造核心旅遊品牌,提高我市旅遊吸引力、美譽度。四是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培育旅遊新業態。以“白雲邊”“福娃”品牌為依託,探索工業旅遊業態;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建設一批現代農業莊園、美麗鄉村示範區,打造鄉村旅遊發展綜合載體。

(四)着力加強市場營銷。一是加強策劃力度。做好品牌包裝策劃,組織專業機構,策劃荊州旅遊形象廣告語和logo,用一句話叫響荊州。研究製作一批旅遊宣傳圖書畫冊、旅遊歌曲、微電影等高質量的旅遊宣傳品,挖掘整理、演繹創作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濃郁傳奇色彩的民間傳説和故事,賦予旅遊項目更多的文化內涵,增強旅遊景點的吸引力和神祕感。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在國內外主要城市主流媒體以及客源密集區的宣傳,以高鐵冠名旅遊宣傳項目為引擎,重點在高鐵沿線和周邊城市等地宣傳荊州旅遊品牌和旅遊產品。三是加大推介力度。加強國際國內旅遊交流,積極參加各類境內外專業展會和推廣活動。繼續推進荊州旅遊大篷車、洪湖美食節、公安葡萄節、洈水露營大會等推介活動,以節為媒推動旅遊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四是加大創新力度。綜合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平台,通過微博、微信、微電影、數字旅遊、影視植入、在線預定等媒介加強宣傳,實現旅遊營銷網絡的全覆蓋。

(五)着力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進一步加大旅遊人才培養、選拔和引進力度,制定支持旅遊人才特殊優惠政策,建立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大力引進旅遊管理、策劃、營銷高端專業人才;加強旅遊從業人員崗位培訓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旅遊人才隊伍。

(六)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要將發展全域旅遊作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明確任務分工和要求,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同部署、同督辦、同考核。按照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旅遊服務質量和旅遊企業、景區景點綜合效益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遊科學評價機制,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促進旅遊業由單一的門票收入向綜合性的產業經濟轉變。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2

發展全域旅遊是推動和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實現“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的必然選擇;是打贏脱貧攻堅戰,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但是,全域旅遊這一概念自2016年正式提出,到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仍有很多概念和路徑還需結合安康實際進一步明確。為此,根據市政協年度協商計劃安排,由市政協社會法制和資源環境委員會牽頭,組織部分委員和有關部門責任人,採取外出學習、市內調研、縣區聯動的形式,圍繞推進我市全域旅遊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意見和建議報告如下:

一、準確把握安康發展全域旅遊的方向

(一)正確認識全域旅遊概念的內涵外延。發展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要素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養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配置,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因此,不能將全域旅遊理解為遍地開花、全民運動,也不能搞齊頭並進,否則將產生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主次的問題。要正確的理解全域旅遊的內涵和外延,全域旅遊不是簡單的空間擴張,不是單純的產業擴大,全域旅遊是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模式的變革、發展路徑的轉變。要正確認識景點旅遊與全域旅遊的關係,景點旅遊是基礎,全域旅遊是景點旅遊的升級和突破。要看到全域旅遊是長期系統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必須堅持長期發展、科學發展的理念。只有解決了思想認識層面的問題,才能正確把握、科學謀劃、穩步推進安康全域旅遊發展。

(二)客觀分析安康發展全域旅遊的優勢。安康作為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既能保護安康的生態環境,又能打贏打好脱貧攻堅戰,還能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能統籌促進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這些都剛好與國家對安康的發展定位高度契合。安康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發展戰略,而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正是將安康加快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的結合起來,有助於安康實現循環發展、追趕超越、綠色崛起。並且,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緊緊圍繞把安康建設成為西部一流、全國知名的休閒度假勝地和健康養生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形成了“一心兩廊三區”的旅遊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以生態旅遊發展,人民逐漸富裕、生態更加美麗的“安康樣板”,探索出了以旅遊+產業+農户、旅遊+企業+農户、旅遊+黨支部+扶貧、旅遊+企業+合作社等旅遊發展模式,安康具備發展全域旅遊的良好基礎。只有正確認識我市旅遊發展的現狀和成績,才能更加增強我市發展全域旅遊的信心,才能找準安康發展全域旅遊的路徑和重點。

(三)着力引領我市旅遊產業提質增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把“旅遊供給品質化”作為全域旅遊發展的四大目標之一。因此,我市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必須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創新安康旅遊產品開發,提升旅遊產品的品質和質量,解決旅遊產業的有效供給問題。具體來講,就是要以全域旅遊的理念來引領旅遊產業全面提升品質、轉型升級。這既是國務院指導思想的應有之義,也是安康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現實選擇。

(四)全面統籌推進各項產業科學發展。發揮旅遊“一業興百業”的帶動作用,促進我市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孵化一批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提高旅遊對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水平。全域旅遊,“全”字不僅意味着旅遊發展要全面合理利用本地旅遊資源,而且要充分有效的和其他產業融合,要以全域旅遊直接刺激我市餐飲業、住宿業、交通運輸業、娛樂休閒、健康養生等服務業經濟快速增長,同時推動農業、林業、水利、製造、建築等多行業快速轉型和發展。這是對配套產業發展的需求,也是安康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契機。發揮全域旅遊最大效應,要統籌多產業發展,主抓旅遊,強化配套,讓旅遊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五)實施重點區域率先突破發展。安康發展全域旅遊不可能十個縣區齊頭並進,必須按照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的方式進行推進。根據安康市旅遊發展現狀,結合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建議寧陝、石泉、嵐皋、鎮坪、瀛湖示範區實現全域旅遊率先突破發展。這是基於縣區產業現狀、資源稟賦、比較優勢作出的合理化考慮。為此建議市級層面加大對五個縣區的支持力度,全力引導、合理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特別是寧陝、鎮坪兩縣要做出樣板,形成旅遊+發展對社會經濟各類資源特別是旅遊資源的融合應用,使全域旅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引擎,對兩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當然,建議五個縣區率先突破發展,並不意味着其他縣區不發展全域旅遊,而是在全市統籌發展的過程中要有所側重。

二、推進安康全域旅遊發展的路徑和措施

(一)完善機制,構建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新格局。調研組認為:從市級層面來講,重在以全域旅遊的理念和思路推動旅遊產業提升。這方面,既要有全域旅遊的理念和視角,也要有全域旅遊的思路和行動:一是加強統籌。進一步強化全域旅遊發展的領導保障、組織保障、政策保障和考核保障,構建統籌聯動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二是提升品質。品質的關鍵是環境,環境的核心是服務。一方面是硬環境,就是優化精品旅遊線路,提升道路交通網絡化、景觀化水平,支持核心景區提等升級,加強景區景觀、引導標識、集散中心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是軟環境,以服務標準化提升品質,積極學習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引進和轉化國際先進和國內一流標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服務模式,進一步提升旅遊業服務水平。三是推進融合。以推進全域景觀化的思路實施環境整治,打造全域旅遊目的地。做足“旅遊+”文章,圍繞旅遊來統籌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把全域旅遊作為一種新的綜合改革平台和載體,通過旅遊+農業、林業、生態、文化等產業融合,推動全域旅遊與城鎮化、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四是傾斜支持。出台政策措施,重點支持、重點建設、重點突破有全域旅遊發展條件和優勢的縣區,指導重點縣區開展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特別是建議對寧陝、鎮坪、瀛湖旅遊示範區實行全域旅遊重點考核,打造全域旅遊發展典型,形成可借鑑可推廣的經驗,樹立全域旅遊發展新標杆。

從縣區的層面來講,應以全域旅遊的目標和要求來引領實施重點突破。以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活動為抓手,重點抓好四個方面:一是抓規劃。對標國際先進、國內一流高標準編制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強化規劃引領機制,樹立旅遊規劃上位規劃意識,解決思想認識和目標問題,強調部門建設規劃要服從和服務於旅遊規劃,堅決破除“發展旅遊是旅遊部門、旅遊企業的事”的陳舊觀念,形成“一盤棋”的思想,共同抓旅遊的強大合力。二是抓方案。實施方案是確保發展規劃實施的路徑和橋樑,建議寧陝、石泉、嵐皋、鎮坪、瀛湖示範區突出目標導向,在完成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的同時,要從組織機構、產業融合、政策措施、產業體系等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建立實施方案,確保發展規劃實施。三是抓考核。制定科學的考核考評機制,建議市上將全域旅遊率先發展縣區單列考核。建立率先發展縣區主要領導為當地旅遊業發展第一責任人的考核評價機制,明確分工責任,分解責任到人,量化管理,通過考核,考出壓力,考出動力,考出幹部幹事的精氣神,為實現率先發展目標聚集強大正能量。四是抓教育。全域旅遊首先是全民旅遊,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必須要強化全民旅遊意識。加強幹部教育,多組織領導“走”出去開闊眼界、體驗先進,多邀請專家學者“請”進來傳授經驗、提升境界。加強旅遊職業教育發展,進一步健全行業指導機制,持續深入推動旅遊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教育引導幹部羣眾,都能圍繞全域旅遊發展找準定位、發揮作用、作出貢獻。

當前我市旅遊局已更名為旅遊發展委員會,成立了安康市全域旅遊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出台實施了《安康市旅遊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安康市旅遊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等,極大地推動了全市旅遊業的發展。但也存在市縣(區)旅遊局只是更名為市縣(區)旅發委,其他並無變化;三年行動計劃、“十三五”發展規劃等規劃與全域旅遊的發展理念和要求也有較大差距;全域旅遊考核評價機制也不夠健全等問題。為此建議:一是完善相關機構配置。完善市(縣區)旅發委的機構配置,成立由市(縣區)長任主任,分管旅遊的副市(縣區)長任副主任,旅遊、公安、工商、食藥監、規劃、住建、城管、交通、國土、環保、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為成員的旅遊發展委員會,形成黨政統籌的旅遊發展格局,統攬全市旅遊產業發展的部署決策、政策制定、考核評價等。二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市全域旅遊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全域旅遊綜合性規劃、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要問題。三是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安康市貫徹落實陝西省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指導意見》,制定優先保障旅遊重點項目和鄉村旅遊建設用地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農村集體組織可依法使用建設用地開辦旅遊企業的政策文件。出台推進產業融合、服務管理、酒店民宿業發展的激勵政策。

(二)以提升旅遊供給品質為重點,引領我市旅遊產業提質增效。調研組建議:一是提升旅遊產品品質。推動安康旅遊佈局由“散點式、景區型旅遊”向“景區、城市、鄉村”三位一體的“全域式、全景型旅遊”轉變,構建多層次、特色化、高品質旅遊產品體系。二是提升服務品質。加強旅遊服務,提升遊客滿意指數。完善服務標準,加強涉旅行業從業人員培訓,規範服務禮儀與服務流程,增強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旅遊服務要素和環境質量。三是提升公共服務品質。認真落實指導意見中關於“廁所革命”重要指示精神,繼續在我市景區、城市、農村統籌推進“廁所革命”。高標準建設功能完善、佈局合理的旅遊信息服務中心,實現旅遊信息服務全覆蓋。構建立體旅遊交通網絡,提升旅遊交通網絡規劃建設水平,形成高效、便捷、通達的現代交通體系。依託綜合客運交通樞紐,發展旅遊集散中心,為遊客提供舒適、便捷、通達的綜合服務。四是培育提升核心景區。景區在旅遊產業要素中居於核心地位,發展全域旅遊離不開核心景區的引領示範和帶動作用。加快a級景點景區的提檔升級,全力支持瀛湖生態旅遊區和南宮山5a級景區的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南宮山和瀛湖知名度,加大我市其他a級景區景點的提級力度和非a級景區景點的創建力度。加大寧陝悠然山、石泉雲霧山、鎮坪飛渡峽、漢陰古梯田等建設、運營較為成熟和對外知名度較高的景區的開發建設力度,大力提升核心景區的競爭力。五是精心打造精品線路。打通市內外旅遊環線,打破縣區旅遊各自為政的局面。市旅發委牽頭聯合各縣區旅發委、主要景區景點運營機構,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銜接,將全市主要景區景點串聯起來,組建旅遊環線、旅遊精品路線、自駕旅遊線路等線路,並推出旅遊套票;與西安、重慶、十堰等周邊地區聯合起來,推出跨地區、跨省份的旅遊線路和旅遊套票。

(三)以推進融合發展為重點,大力促進相關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大力推進“旅遊+”戰略,實施旅遊業跨界融合發展,促使更多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旅遊高質量供給提供新動能。結合安康發展實際,調研組建議:一是做強鄉村旅遊,共建“旅遊+”鄉村新生活。用好國家鄉村振興、脱貧攻堅和發展全域旅遊的各項政策措施,統籌好各類優惠項目資金,讓旅遊業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新的增長極。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實現廣大農村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體現鄉土風情,保留田園風貌,注重挖掘民俗文化內涵,講好獨特故事,精心打造一批集“吃、住、行、遊、購、娛”、鄉村生活體驗、田園風情小鎮為的鄉村旅遊項目,提升旅遊品質和旅遊發展效益。二是開發旅遊產品,構建“旅遊+”工業新模式。以安康鎏金銅蠶、富硒食品為底藴,積極培育安康絲綢工業製造產品和富硒食品鏈。三是推進文旅融合,構築“旅遊+”文化新高地。通過國家級非遺漢調二黃、紫陽民歌、平利弦子腔等特色民俗文化資源,精心打造與旅遊市場對接的旅遊文化演藝項目;通過安康漢江龍舟節、漢陰油菜花節等節會,進一步樹立安康旅遊的對外美好形象;依託安康深厚的茶文化積澱,利用安康富硒茶知名度,通過建設觀光茶園、硒茶小鎮、茶文化主題休閒街區來開發推介茶文化系列旅遊項目;通過漢濱牛蹄嶺、旬陽紅軍紀念館、寧陝江口紅色風情小鎮、白河三苦精神體驗園等紅色旅遊精品項目的開發和建設,大力推進紅色文化與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紫陽蒸盆子、鎮坪臘肉、嵐皋摔碗酒、漢陰白火石汆湯等獨特的飲食文化,大力推進飲食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四是加強特色小鎮建設,彰顯“旅遊+”城鎮新形象。依託蜀河古鎮、石泉老街、恆口明清古街、流水古鎮的開發建設,深入挖掘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推進旅遊與城鎮化的融合發展。

(四)以整合資金資源為重點,切實加大發展全域旅遊投入力度。調研組認為,安康發展全域旅遊主要存在資金項目不足,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問題。為此建議: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地方旅遊產業促進基金並實行市場化運作,充分依託市發展投資集團促進旅遊資源資產交易,加快建立旅遊投融資平台,促進旅遊資源市場化配置。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對旅遊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像陝文投、雲南城投等強勢企業來安康參與全域旅遊產業開發。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外地企業、私營業主來安康開發全域旅遊新產品。積極向中省有關部門爭取更多的旅遊項目資金,增強發展全域旅遊後勁。三是整合資金資源。整合扶貧、林業、水利、交通、住建、文廣、體育等部門的項目資金,向精品旅遊線路、重點旅遊景點、旅遊村傾斜,集中財力,拉動全域旅遊大景區建設。四是吸引民間資本投入。通過宣傳引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當地的私營企業主將閒散資金投入到全域旅遊產業開發中來,形成政府主導、羣眾參與、多方投資、共同開發的格局。

(五)以強化保障措施為重點,全面提升全域旅遊發展質量和水平。調研組建議:一是加大智慧旅遊建設力度。搭建智慧旅遊管理平台、營銷平台、服務平台,推進無線wifi覆蓋工程,旅遊指揮中心建設。建設全市旅遊數據中心,科學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遊客構成、遊客行為、產品關注度和興趣點,實現旅遊與公安、交通、商務等數據信息共享,為精準服務、營銷和管理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加強旅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旅遊發展人才庫,聘請國內外旅遊專家把脈,解決旅遊人才短缺問題。充分發揮安康現有大學、學院等高校的資源優勢,加強旅遊新業態領域的人才培訓,加大對導遊、講解員和星級服務員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服務的整體水平。三是完善自駕旅遊服務體系。在全市交通主幹線、主要旅遊交通環線和旅遊景區建設和改造一批旅遊休憩站;完善旅遊標識系統的統一規劃和使用,在主幹道、主要景區景點、重要交通節點等位置設置旅遊標識,為遊客提供規範、高效的導引,有效提供景區、線路、交通、氣象、安全、醫療急救等信息與服務。四是加快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的建設。在機構、編制、人員上給予傾斜,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旅遊執法需求;在主要景區景點所在地設置旅遊法庭、旅遊派出所和旅遊工商所,為遊客提供良好的權益保障;建立完善的投訴機制,及時受理、辦結、反饋遊客投訴。五是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樹立“處處都是旅遊環境,人人都是旅遊形象”理念,面向居民開展旅遊知識宣傳教育,強化居民旅遊參與意識、形象意識和責任意識。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3

按照縣政協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上旬,縣政協組織政協分成四個調研組,由政協領導帶隊,分別以我縣已開發經營旅遊項目、正在開發重點旅遊項目、生態鄉村遊項目及旅遊產業配套設施項目為重點,對我縣旅遊業發展情況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深入到部分鎮、旅遊景區和旅遊服務單位,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彙報和座談討論,廣泛聽取各方面對我縣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建議。6月29日,縣政協主席樑廣枝主持召開縣政協八屆十五次會議,圍繞我縣旅遊業發展情況開展專題議政。縣政府副縣長李漫軍參加會議並通報了我縣旅遊業發展的情況,縣政協四個調研組也就會前開展專題調研的情況作了專題發言。與會政協圍繞議題展開認真的討論,大家暢所欲言,獻計獻策,提出了一些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意見。現將調研議政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積極實施旅遊旺縣和旅遊強縣戰略,以我縣豐富的旅遊資源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以打造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格局為目標,在旅遊部門的全力推動下,我縣旅遊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轉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通過出讓旅遊資源開發經營權,極大地促進旅遊項目的建設發展。,我縣以出讓開發經營權的方式,引進知名旅遊品牌企業南湖國旅和本地能人開發經營燕巖、世外桃源景區和燕山景區、燕峯峽温泉漂流景區等旅遊項目。燕巖、世外桃源景區通過南湖國旅的規劃設計,投資包裝、宣傳策劃,景區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吸引了以珠三角自駕遊和港澳地區團隊為主的大批旅客前來遊玩,旅遊業績良好。燕峯峽温泉漂流景區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2300多萬元,建設酒店、温泉別墅、露天温泉、漂流及礦泉水生產等項目。景區成功舉辦了兩屆廣東省漂流大賽,-間,年接待遊客15-20萬人次,年營業總收入平均達500多萬元。

(二)積極謀劃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旅遊資源開發。,我縣引進香港鋒華實業有限公司開發建設嶽山温泉旅遊度假村,該項目規劃建設用地為720畝,經省政府批准首期建設用地為60.6畝。作為市、縣重點建設項目,6月,該項目徵地工作全面展開,目前首期建設用地已徵地50.6畝;二期規劃建設用地也初步與農民簽訂了200多畝徵地意向,二期規劃建設用地的土地修編、用地報批等工作正有序開展。

此外,我縣還引進廣東國葉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開發建設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該項目不但是市、縣的重點建設項目,而且在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被省政府列為我省重點建設項目。項目規劃用地為1379.3畝,投資估算12億,計劃以冷坑鎮上愛嶺“六祖巖”為主線,向左右山嶺延伸,建築設計以“六祖禪宗”宗教場所為主體,配套禪宗文化展區、國際會議中心、居士區和服務區等區域,是一個集文化、旅遊、飲食、休閒於一體的禪宗文化旅遊項目。目前,已完成了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立項和項目用地規劃工作,正進行土地利用規劃調整、用地申報、林地審批等相關工作。

(三)生態鄉村遊項目逐步推進,將更有效地發揮我縣旅遊資源的整體效應。我縣的大稠頂和三嶽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林木葱蘢、物種豐富、景緻優美,是進行科學研究和生態養生、旅遊探險的好去處。保護區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生態景觀,成為我縣生態養生遊的亮點,正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青睞。目前保護區正努力尋求合作開發生態養生遊項目。而以樑村何屋、坳仔六德堂等為代表的鄉村休閒遊項目也伴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文明衞生村建設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

(四)強化旅遊產業配套設施項目建設,改進旅遊綜合服務工作。多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旅遊產業配套設施項目各要素建設,一是通過大力招商引資,目前全縣擁有四星級酒店1家、三星級酒店5家、二星級酒店2家、一星級酒店3家,其它大小旅業87家,共有客房2790間,牀位5510個,是全省50個山區縣中擁有三星級以上標準酒店最多的縣(區)之一,能較好滿足遊客住宿的需求;二是推出了以粟米雞、石山羊、六十日黃菜等具有懷集地方特色風味菜餚為主料的“燕都風味宴”和“鄉土風情筵”系列菜色,深受遊客好評。此外,被稱為“中華一絕”的燕巖徒手攀巖採燕窩絕技成為我縣遊樂觀賞的一大賣點,贏得遊客的普遍歡迎。還有縣城不少的休閒娛樂場所和旅遊商品、土特產專賣店,基本能滿足各方遊客到我縣旅遊娛樂、購物的需要。

總體來説,近幾年來我縣旅遊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兩年多來,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旅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影響,我縣已開發經營的旅遊景區受到了較大沖擊,出現了經營冷淡,景區旅遊人數大幅減少,收入嚴重下滑甚至虧損,欠繳景區經營權費,經營難以為繼的局面。據反映,燕峯峽温泉漂流景區就虧損了60多萬元,經營陷於困境,而南湖國旅近年來累計尚欠繳90多萬元景區經營權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實地調研和情況通報來看,我縣旅遊業發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約因素,這也是造成當前我縣旅遊經營陷於困境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

(一)景區欠缺後續資金投入,品位難以提升,缺乏新意。燕巖和世外桃源景區除了經營初期投入之外,近年來基本沒有大的投入,設備設施殘舊老化,景區尚停留在觀光遊覽型而未能做到觀光遊覽與休閒度假相結合,粗放經營,品位不高,難以打造成一個高檔次的精品景區,很難吸引“回頭客”、“過夜客”,影響了景區的經營發展。

(二)景區難以做到完全封閉管理,存在隱憂。由於歷史原因,燕巖和世外桃源景區觀光道路與村民出行是同一道路,雖然燕巖已可改道出入,縣政府也於今年5月15日開始對燕巖洞實施機動車行駛管制,但部分村民仍貪方便舍遠求近駕車穿洞而過,影響了金絲燕棲息環境。而世外桃源景區一時難以改道,不少機動車進出景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遊客的旅遊心情和人身安全,投訴不斷,影響了景區的整體滿意度。而且一部分村民趁機拉客逃票進入景區,令景區利益受損。不能封閉管理,還導致了設備遭人為破壞現象的出現。如世外桃源景區,巖洞裏的照明設備經常被破壞甚至連給村民提供方便的照明路燈也不能倖免。今年春節,景區栽種的桃花也一次被偷走8棵,令經營者十分頭痛。

(三)綜合管理遭遇執法處罰相脱節的問題。目前對燕巖、世外桃源景區的管理,除了經營者外,橋頭鎮政府和景區管理處加以協助。由於他們都只是有管理權而沒有執法處罰權,對一些破壞景區自然景觀、亂採奇石、偷捕燕子、非法電魚等行為難以進行執法處罰,需要請求相關執法部門出動才能實施,因此對景區綜合管理無法做到到點到位。而且由於經費沒有到位,管理處由原來的10多人減少到目前的4人,管理力量進一步削弱。

燕峯峽景區一溪兩岸山林雖已被林業部門依法列為生態公益林保護區,但近年來特別是下半年,羣眾進山亂砍林木的現象較為嚴重,致使景區周邊生態環境越來越不協調。對此,景區也只能徒歎奈何。

(四)重點旅遊項目開發建設進展緩慢。近年來,由於縣分管旅遊工作的領導變換頻繁,對重點旅遊項目開發建設工作欠缺有力的協調和指導,相關職能部門未能整合形成整體推進合力,項目規劃建設用地報批工作滯後,影響了項目開發建設工作的推進。嶽山温泉旅遊度假村徵地拆遷工作於正式開始,歷時3年,目前僅完成徵地50.6畝;而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項目也只完成了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立項和項目用地規劃等前期工作,項目用地問題尚未解決,影響了徵地、遷墳等後期工作的開展。由於我縣重點旅遊項目開發建設的滯後,難以打造新的有規模、有檔次、有效益和有較高知名度的旅遊景區,造成旅遊客源缺失,無法形成有競爭力的旅遊市場。

(五)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目前,我縣通往景區景點的道路大多等級低,尚處於路窄彎多不平坦的狀況,對旅遊團隊車輛進出潛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旅客怨言較多。而且各旅遊景點間通達力也不強,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交通不暢順,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縣旅遊業的發展。此外,目前通往燕山風景區的道路是當地的村道,旅遊車輛進出給村民出行帶來不便,羣眾意見較大。同時,燕山景區目前尚未設有停車場,而可用來開設停車場的巖洞口前後地塊為農田保護區,必須要經國土部門調整後方可進行,影響了景區發展。

(六)旅遊業總體服務形象水平仍然欠佳。目前燕巖、世外桃源景區都沒有設專門導遊,遊客對景區只能“自我欣賞”,對景區內涵無從瞭解,遊興降低。此外,在景區範圍內,還存在當地村民向遊客兜售假燕窩和香燭等現象。每逢假日,村中小孩就自發聚集在一起,拉扯旅客強討零花錢,這對景區、對我縣的形象都會造成較大影響。再者,由於我縣服務行業存在招工難問題,直接導致旅遊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同時,由於旅遊產業鏈短,缺少項目支撐,特別是“購”和“娛”相當弱小,未能做到“遊”、“購”、“娛”的有機結合,在懷集旅遊享受不到“白天遊景點,途中能購物,晚上有娛樂”的“一條龍”服務,旅客逗留時間短,消費單一,對服務業的拉動和輻射不強。

三、建議意見

旅遊業被人們稱為“無煙工業”,旅遊業對相關行業具有較強的幅射帶動作用。從幾年前我縣旅遊業鼎盛時期,車密客廣,旅業爆滿,餐飲紅火的景象就可以感受得到。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完善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力促我縣旅遊業再創輝煌。為此,提出幾點建議意見:

(一)要充分認識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加快發展旅遊業的緊迫感。旅遊業是一個綜合產業,它涉及到眾多的部門和方方面面,僅靠旅遊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還不夠的,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發展、有突破。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應提高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增強緊迫感,堅持把發展旅遊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通過宣傳引導,使全社會形成加快發展旅遊業的共識,形成“人人都是旅遊使者”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優化旅遊發展環境。

(二)要始終堅持實施旅遊旺縣和建設旅遊強縣戰略不動搖,着力推進旅遊景區建設。依託我縣旅遊資源,傾力打造金燕文化、六祖文化、温泉文化、長壽文化旅遊品牌。應把握廣賀高速、貴廣高鐵即將相繼開通,必將對我縣旅遊業帶來新一輪大發展這一難得機遇,對已開發經營的旅遊項目,要引導景區經營者加大後續資金投入,不斷完善景區建設,使景區建設由單純的觀光遊覽型向觀光遊覽與休閒度假娛樂相結合型轉變,提升品位,以吸引更多的旅遊客源。要重視對燕巖和世外桃源景區歷史名人題詞、人文景觀流傳或相關傳説的保護、發掘,並大力宣傳,進一步豐富景區的文化內涵。

嶽山温泉旅遊度假村和六祖禪宗文化旅遊區建設項目既是市、縣今年的重點建設項目,又是市領導對口聯繫的重點建設項目[肇發()10號],縣委、縣政府應把這兩大重點旅遊項目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相關工作專責小組,明確分工,明確責任,落實雙向倒逼工作機制,出台一系列有利於項目開發建設的政策、措施,強力推進項目開發建設,爭取早日把這兩大項目打造成為懷集旅遊新亮點和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使之形成文化內涵豐富、檔次高、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旅遊項目。在此基礎上,應積極拓展森林生態和鄉村休閒遊等項目,最大限度地整合我縣旅遊資源,提高旅遊經濟效益。

(三)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努力開拓旅遊市場。應集中一定的財力、人力、物力,運用各種宣傳渠道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全方位對全縣旅遊項目進行宣傳推介。如邀請名人畫家到懷集休閒度假、寫生創作、獻才展藝,藉助名人效應喧染旅遊品牌。同時,爭取上級文化部門或影視界到懷集拍攝風光片、電影和電視節目等,提高我縣旅遊景區景點的知名度,擴大懷集旅遊影響力。

(四)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針對我縣通往旅遊景區景點道路等級低、通達能力差的問題,應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資金支持,有計劃、有步驟改造建設通往旅遊景區景點道路,進一步改善交通狀況,提高道路通行力和安全性,為旅客提供安全、舒適的旅遊環境。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景區導向指示牌的設置,特別是縣城出入口路段,應及早設立完善各景區規範醒目的導向指示牌,為各方遊客到我縣旅遊提供方便。

另外,旅客對燕巖特別是世外桃源景區交錯雜亂的電線電纜頗有微詞,認為這樣很難體味得到陶淵明筆下所描述的景象。建議能否協調有關部門把電線電纜由架空變地下埋設,美化景區環境。對於燕山景區提出的建設停車場用地需把農保區調整為一般耕地問題,有關部門應支持解決好。

(五)要強化旅遊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努力提高服務質量。針對“吃、住、遊、購、娛”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採取有力措施,改進旅遊服務工作。一要着力推進旅遊服務規範化、標準化建設。要進一步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素質;燕巖、世外桃源作為我縣旅遊重點推介景區,應考慮設專門導遊,以適應旅遊需要;縣有關部門應儘快編制出台科學完善的懷集縣旅遊線路景點介紹書,並要求各旅遊接待酒店統一使用。二要加快有規模上檔次的旅遊購物市場特別是“特產街”、“旅遊產品街”建設,帶動旅遊經濟。三要重視旅遊信息平台建設,把我縣有關旅遊資訊在信息網上進行推介,使外地人在信息網上都能瞭解到我縣旅遊景點的情況,擴大我縣旅遊影響力,吸引更多遊客到我縣觀光旅遊。

(六)要加強旅遊開發建設的綜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合理開發和依法保護旅遊資源,做到生態環境、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協調統一。努力克服和防止低水平的開發,堅決避免浪費資源的行為發生,真正走出一條依法保護資源,按規劃建設旅遊景區的新路子。特別是生態旅遊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資源,要遵遁“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加大對生態景區、名貴珍稀動植物、温泉、古建築、古村落、古民居、巖洞、怪石、奇花異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尤其是對目前開發規劃未敲定,開發條件不具備或不成熟的,一定要採取措施先保護下來,待條件成熟時再開發,對已出讓開發經營權的旅遊資源,應進一步加強對開發工作的指導和跟蹤檢查,敦促開發商儘快啟動項目建設,杜絕開發商囤積旅遊資源轉讓出賣,確保全縣生態旅遊資源不被破壞和永續利用。

在景區管理工作中,要切實處理好景區與周邊村民、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構建和諧經營環境與旅遊環境,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燕巖、世外桃源景區管理遇到執法處罰難問題,建議成立由相關部門人員組成的綜合執法機構,提高管理水平。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4

內容摘要:為推進旅遊健康快速發展,渝北區人大常委會對全域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認真分析了全域旅遊的內涵、意義以及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現狀,立足渝北實際,從發展全域旅遊的總體思路、發展原則、空間佈局、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為全市旅遊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期間,做出了“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開啟了我國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紀元。2017年,全域旅遊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提出,要“完善旅遊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閒、全域旅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使全域旅遊成為新時代旅遊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充分釋放旅遊綜合功能,促進旅遊業成為渝北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建設美麗渝北的主抓手、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撐點,將不斷增強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體驗,為深入推進區“135”發展戰略、加快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注入發展新動能。

一、全域旅遊的基本內涵

全域旅遊指將特定區域作為完整旅遊目的地,進行整體規劃佈局、綜合統籌管理、一體化營銷推廣,促進旅遊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實現旅遊業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發展模式。實質是通過由“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轉變,以旅遊業帶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全地域謀劃打造、一體化規劃實施、全空間景區化建設、全產業融合發展、全社會參與行動等是全域旅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理念的重要內涵。

(一)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創新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創新,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協調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統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區域特色化發展、推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完善產業配套要素和提升整體服務水平。綠色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能把生態和旅遊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開放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更加註重拓展開放發展空間,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種制約,形成開放發展的大格局。共享發展方面,實施全域旅遊、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不僅能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鄉羣眾生活質量,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

(二)發展全域旅遊是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新時代,旅遊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遊客對旅遊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老百姓的出遊空間,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旅遊選擇,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出遊意願、出遊頻率,全面提高國民旅遊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數。

(三)發展全域旅遊是推進渝北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發展全域旅遊有效改善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促進城市人口向特色旅遊小城鎮有序轉移;可以聚集人氣商機,帶動現代生態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行業聯動發展,為城鎮化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休閒農業,能使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就地市民化。發展全域旅遊,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進農民在家就能開闊視野、提升文明素質,加快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四)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全面提升渝北區綜合競爭力。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均超過了10%,早已成為世界重要產業。新時代,遊客更希望在當地進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視對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居民素質等整體環境的評價。我國不少省份也紛紛實施旅遊戰略,特別是貴州省大力發展旅遊業取得的巨大成績,不僅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改善,還提高了貴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振了貴州幹部羣眾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極大增強了貴州在西部省份中的綜合吸引力和競爭力。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二、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現狀分析

渝北區位於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的兩江懷抱地帶,幅員面積14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萬,是重慶主城和兩江新區核心區域,是重慶新的城市中心和休閒中心。2016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141.94萬人次,同比增長13.3%,實現旅遊收入70.04億元,增長15.2%。其中接待海外遊客26.79萬人次、過夜遊客991.85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1.0%、10.0%,旅遊業已逐漸成為渝北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首站地位顯著,交通優勢明顯,區內江北國際機場開通國內外航線共260餘條,其中國際航線61條,重慶火車北站是重要的城際交通樞紐,同時境內還有4條鐵路幹線、8條高速公路、7條輕軌,現代交通體系較為發達。市場潛力巨大,渝北是重慶主城的重要組成板塊,背靠1000萬主城人口,機場過境遊客吞吐量達3800萬人次,都市休閒旅遊需求旺盛,與四川、貴州、湖北等地互動頻繁,旅遊客源優勢較為明顯。

(二)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全區現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5個(不含兩江新區),其中4a級景區1個, 3a級景區4 個。大都市與大農村並存,既擁有都市商圈、特色街區、主題公園、農旅項目、歷史文化等都市休閒旅遊資源,也擁有山、水、田、園、林、泉、洞、峽、瀑等自然資源,特別是近年來鄉村旅遊發展迅猛,興隆花海、木耳七彩大莊園、大盛櫻花小鎮、大灣花仙谷等項目已初具雛型。

(三)旅遊產業基礎較好。旅遊星級飯店10家(不含兩江新區),其中五星級旅遊飯店1家,四星級旅遊飯店4 家,三星級旅遊飯店5家,共有客房2525間,牀位4147張。旅行社33家,分社7家,旅行社服務網點280家。

(四)實施“旅遊+”正當其時。目前,渝北區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能級提升的“換檔期”,幹部羣眾對完善城鄉功能、提靚城鄉形象、提升旅遊品質有一定共識。這為實施“旅遊+”、促進全域旅遊發展提供了最佳切入期。大力推進旅遊與城鄉建設、商貿會展、文化體育、健身康養、生態保護、農業產業以及水、電、氣、路、訊等領域的融合發展,有利於助推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但從總體上看,渝北區還存在對發展全域旅遊認識不充分、理解不全面、發展思路定位較模糊、精品旅遊景區數量少帶動力弱、旅遊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空間規模不足、產業鏈不完整、融合度不高、體制機制保障不夠有力等影響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短板,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提升精品旅遊景區,完善全域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健全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拉長旅遊產業鏈、提高產業融合度,構建新型旅遊發展格局,提高人民羣眾對旅遊的滿意度。

三、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總體思路、發展原則、空間佈局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扣區“135”發展思路,圍繞打造“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旅遊品牌,堅持以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一城兩區八景”總體佈局,通過全域佈局、全景覆蓋、全局聯動、全業融合、全民參與,推動旅遊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渝北區打造成具有強勁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際臨空旅遊城,助推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

(二)發展原則。堅持保護優先,適度發展的原則。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為導向 ,處理好渝北區全域生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係,在保護的前提下,發揮生態資源的旅遊功能,因地制宜,合理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堅持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原則。堅持“都市旅遊+鄉村旅遊”雙輪驅動的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瞄準主城,放眼世界的原則。順應旅遊市場需求個性化與多樣化、精緻化與高端化的要求,瞄準主城客源,爭取周邊市場,放眼國際市場。

堅持規劃引領,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規劃先行,編制“多規合一”的全域旅遊規劃,按計劃分步實施,按年度分期推進,逐步推進全域旅遊向組團化、集羣化發展。

堅持培育品牌,核心做亮的原則。強化品牌意識,培育拳頭產品,做亮精品景區,設計精品線路,加強宣傳營銷,提升旅遊品質,增加有效供給。

(三)空間佈局。“一城”,即國際臨空旅遊城。發揮渝北區作為重慶與世界交流交往的窗口功能,充分利用航空帶來的巨大客流量,策劃一批適宜72小時過境免籤遊客的都市旅遊和鄉村旅遊項目,建成向世界推薦重慶的精品展示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依託保税區和機場商務商貿區,開設進境免税店、進口商城、進口商品便民店,打造保税商品、進口商品批發零售中心和進口商品分銷體系,建成重慶接軌世界、融入全球的重要平台。利用“重慶飛”項目,加大對“渝新歐”國際大通道旅遊城市及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美國舊金山、法國巴黎、意大利羅馬等9條國際旅遊客源地旅遊機構的深度合作,推動旅遊國際化,努力將渝北區建設成為國際臨空旅遊城。

“兩區”,即都市旅遊區和鄉村旅遊區。都市旅遊區,即以機場為核心、車程半小時內的城市區域,重點依託兩路片區和“三龍”片區,以建設特色街區為抓手,大力完善都市旅遊功能,提靚城市形象,推進渝北由城區旅遊向旅遊城區轉變。鄉村旅遊區,即以渝北農村全域空間範圍,以“三環十景”的農旅融合發展規劃佈局為引領,打造提升農村全域美景,推動旅遊與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的深度融合,成為承接都市旅遊延伸功能的服務配套區、休閒度假區和生態涵養區。

“八景”,即八大精品旅遊景區。立足現實基礎、發展潛力和輻射區域,重點打造八大精品旅遊景區,增強渝北旅遊的核心吸引力和競爭力,帶動全域旅遊發展。加快建設和提升統景國際温泉城、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兩江國際影視城、“巴渝鄉愁”田園綜合體、玉峯山森林氧吧、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環山—聖名環球世貿城和嘉州商圈,打造支撐渝北旅遊的核心力量。

(四)發展目標。到2021年,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渝北戰略性先導產業,建成以國際臨空旅遊城為統領、都市旅遊區和鄉村旅遊區為驅動、八大精品景區為支撐,城市時尚、鄉村古樸,業態豐富、功能完備、集散便捷的宜居宜業宜遊的休閒旅遊目的地。

——旅遊經濟總量。全區旅遊總收入突破120億元,旅遊總人數突破3500萬人次,年接待過境遊客300萬人次,新增就業5萬人。

——旅遊吸引力。國家a級旅遊景區數量達到10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3 個、3a級景區6個,精品特色旅遊線路10條。

——旅遊服務能力。星級標準飯店總量達到12 家,其中5星級飯店數量達到2 家、4星級飯店5 家、3星級飯店5個。成功創建全域旅遊示範鎮3個,全域旅遊示範村20 個,培育限上旅遊企業30家。

四、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重點任務

(一)實施精品旅遊景區工程。重點推進八大精品景區建設,按照“大投入大開放、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思路,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的內涵和外延,高起點謀劃帶動性強、特色鮮明的大項目,着力推進傳統景區的提檔升級,增強精品景區的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努力將渝北打造成重慶旅遊必到目的地。大力推進統景國際温泉城國家5a級景區創建,帶動統景景鎮融合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兩江國際商務中心,進一步豐富嘉州商圈業態,努力把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嘉州商圈培育成國家都市旅遊4a景區。整合力量加快按國家4a景區標準實施“巴渝鄉愁”田園綜合體和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項目,引爆渝北鄉村旅遊。精心策劃玉峯山森林養吧和聖名環球世貿城片區環山項目,打造主題突出的康養休閒勝地。進一步提升兩江國際影視城—國際華園影響力,打造成為重慶旅遊新名片。

(二)建設特色街區(小鎮)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旅遊功能配套,挖掘城市人文底藴,推動特色街區建設。以龍興古鎮、巴渝民俗博物館為重點,深入挖掘巴渝特色文化內涵,打造歷史文化街區。以中央公園、國際會展城為重點,打造城市地標及風貌展示街區。以重慶文化創意公園、仙桃數據谷、圖文兩館為載體,打造文化創意街區。發揮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公園的健身康養功能,發展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拓展城市運動休閒空間,打造運動健身街區。對重慶耍壩等現有特色休閒街區進行提檔升級,規範機場轉盤渝航路餐飲經營環境,依託渝北“水煮魚”和“巴渝兔”等特色餐飲,打造“中國水煮魚之鄉”特色美食街,使之成為展示渝北區形象的靚麗窗口。以各鎮、村產業為依託,建立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產業活躍、美麗宜居的特色旅遊小鎮。突出温泉特色,依託御臨河濱河資源和梨橙、歪嘴李兩大產業資源,促進統景景鎮融合,打造具有國際休閒度假水平的温泉小鎮。依託白巖山萬畝野生櫻花和山巒秀麗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對自然田園進行藝術提升,打造具有田園牧歌意境的高山“櫻花小鎮”。依託銅鑼山生態資源和產業優勢,突出“花”“果”特色,通過豐富娛樂體驗、生態休閒、康養度假等業態,構建以大生態、大健康為主題的石船花果小鎮。依託立體山地海拔優勢、原生態田園風光及華鎣山佛教文化等資源,打造茨竹避暑康養小鎮。

(三)鄉村旅遊品質提升工程。強化“鄉村公園”理念,以“一院一景、一村一景、一路一景、一庫一景、一河一景、一園一景”等“六個一景”建設為抓手,推進農村全域美景建設。加快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規劃和“三環十景”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專項規劃,着力建設一批集生產、教育、觀光、科研、創新、示範、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農業主題公園、科技示範園、農事體驗園等鄉村旅遊景區(點),實現鄉村旅遊全域全季全方位遊。按國家3a標準抓緊完善統景印盒景區、茨竹放牛坪景區的旅遊配套設施,加大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服務接待設施建設,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對現有鄉村旅遊點進行提檔升級,突出特色,精心設計,完備功能,增強旅遊的內涵和價值。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面貌。

(四)特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文化是旅遊之魂,旅遊是展示、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旅遊與文化相融合是必然趨勢。要深度挖掘傳承和弘揚巴渝特色文化,使文化浸潤旅遊業的全產業鏈,講好渝北故事,提高旅遊的文化內涵和品位,為遊客提供更多美好的文化旅遊產品。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把渝北規劃展覽館、博(文)物館、美術館、音樂館等服務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場館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加快渝北檔案館、黨史館建設,提升渝北城市文化品味。加強對渝北各行各業“名人”“大師”“工匠”的挖掘、評選和推介,根據歷史典故、民間傳説、民俗民風編寫渝北軼事、趣事,發展羣眾文化,增強渝北人文底藴。積極承辦國際國內大型論壇、行業峯會以及文體賽事(活動),鼓勵市內外文化名人、藝術院校到渝北創建工作室或創作基地,增強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把華鎣高腔、小河鑼鼓、渝北酒釀製技藝、土坨麻餅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旅遊項目建設統籌佈局和推進,豐富旅遊內涵。

(五)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工程。構建“城區+重點?特色鄉鎮+旅遊名村”的三級節點體系,打造以“臨空旅遊集散中心”“龍頭寺旅遊集散中心”為核心的全域旅遊服務樞紐,逐步建立鎮(街)、村(社區)兩級旅遊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和改善全域旅遊服務水平。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重點要加快完善渝北旅遊道路交通運輸體系,按交通會戰三年行動方案,打通城市斷頭路,加快農村“十縱十橫”骨架路建設,切實提升城鄉路網對旅遊發展的支撐能力。改造提升旅遊路等級,全面打通城(鎮)—景之間、景—景之間公交旅遊客車通行瓶頸,形成旅遊道路環線,實現城(鎮)—景通、景—景通。樹立農村公路景觀規劃設計理念,建設“路邊有綠化,道路從森林中穿過”的景觀路網系統。加強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完善遊客服務中心、景區導視系統、停車場、休閒座椅、旅遊廁所等設施,提升景區整體品質。

(六)旅遊要素水平提升工程。提升餐飲品質,挖掘開發渝北特色傳統菜品和民間小吃,支持文化餐飲“申遺”,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餐飲品牌。構建新型住宿業,適量培育高星級飯店,大力引進住宿品牌企業到渝北連鎖化、網絡化、集團化發展,鼓勵發展自駕車營地、帳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業態。優化旅行社行業,推進傳統旅行社轉型發展,支持旅行社服務網絡進社區、進農村,鼓勵在線旅遊企業進行全產業鏈運營。積極發展旅遊購物,加大對“渝北造”特色商品的宣傳,大力推進本區農副產品向旅遊商品轉化,在機場、高鐵車站、旅遊服務區、高速路休息區、精品景區和鄉村旅遊景區(點)等地設置特色旅遊商品購物區, 滿足遊客購物需要。推動娛樂業健康發展,探索“景區+遊樂”“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娛樂模式,豐富旅遊內容。

(七)智慧旅遊體系建設工程。加強渝北旅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機場、碼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農村全域無線網絡全覆蓋。建設渝北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台,完善旅遊公共信息發佈及資訊平台和旅遊業門票預約與客流預警平台,大力創建智慧旅遊城區、智慧旅遊景區、智慧旅遊企業、智慧旅遊鄉村,實現智能導遊、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功能。建設旅遊行業監管綜合平台和旅遊應急指揮體系,實現旅遊行業監管智能化。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推進網絡營銷、網絡預訂、網上支付以及諮詢服務等旅遊業務,發展在線旅遊租車和在線度假租賃等新業態,整合線上線下及全產業鏈旅遊資源、要素和技術,推動“互聯網+旅遊”融合發展。

(八)實施產業融合發展工程。大力促進“旅遊+城鎮化”,在城市(鎮)建設改造中不僅注重建築的基本功能,同時突出建築的景觀效果,完善城市(鎮)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增強城市(鎮)支持旅遊綜合體、主題功能區、中央休憩區等建設。大力促進“旅遊+新型工業化”,突出渝北區在智能製造、汽車製造及軍轉民項目等方面的產業特色,鼓勵工業企業以企業品牌文化、科技創新技術、生產製造工藝及流程等為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旅遊,打造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大力促進“旅遊+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閒農業,發展田園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實施鄉村旅遊“後備箱”行動,推動農副土特產品通過旅遊渠道銷售,促進農民增收。旅遊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旅遊關聯性、帶動性作用,大力促進旅遊+商務會展、健身康養、教育科研等其他服務業融合發展,拓展服務新業態。

(九)實施旅遊宣傳營銷工程。積極拓展大市場、實行大營銷、開展大推介,做到全區總動員、全員做營銷、全媒體宣傳、全球引客源。擴大旅遊對外宣傳,把航空、高鐵、高速公路通達城市作為營銷主戰場,在央視和各大媒體實施“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整體品牌形象宣傳,選聘中外文化名人擔任旅遊文化大使推介渝北旅遊。強化“山水之都·臨空渝北”旅遊品牌,每年由區領導帶隊,在全國開展旅遊營銷推介活動。針對不同需求精心策劃特色美食遊、休閒觀光遊、文化古鎮遊、商旅購物遊和温泉養生遊等旅行線路,利用旅遊政務網、旅遊形象宣傳片、旅遊微信平台、旅遊微電影、特色文創演出等方式全方位宣傳營銷,重點提升八大精品旅遊景區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鼓勵景區組建和參與跨區域、跨行業旅遊營銷聯盟,抱團拓展市場,積極招攬客源。強化以節促遊,繼續辦好國際旅遊時尚節,統景温泉節、兩江文化影視節、巴渝武術節等各類節慶活動,着力把渝北節會打造成知名旅遊品牌。

(十)規範旅遊市場秩序工程。按照旅遊法和重慶市旅遊條例,切實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旅遊綜合執法機制,在重點旅遊景區探索建立旅遊警察、旅遊工商分局、旅遊巡回法庭等管理機構。發揮旅遊部門主管作用,加強旅遊執法,着力解決執法難、執法軟的問題。完善旅遊投訴受理機制,依法打擊不合理低價遊、強迫或變相強迫旅遊消費、虛假廣告行為,查處違法違規企業和從業人員。建立健全旅遊從業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信用體系,將旅遊失信行為納入“黑名單”。發揮旅遊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引導旅遊經營者依法經營。

五、渝北區發展全域旅遊的保障措施

(一)創新機制,增強合力。充分學習借鑑貴州、浙江等地發展旅遊的經驗,進一步突出旅遊業在全區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使旅遊業成為全區的新興產業。成立高規格的全域旅遊發展領導工作機構,建立健全由渝北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統籌,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旅遊發展領導小組,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定期研究解決旅遊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和問題。探索成立渝北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強化工作統籌、協調推進和督促落實,改變旅遊發展“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的格局。把旅遊發展績效作為部門、鎮街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同志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研究出台支持鼓勵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每年召開全區旅遊發展大會,進行充分發動,並通過現場觀摩會、工作推進會以及明察暗訪、督查通報等形式,推動重點工程落實。

(二)科學規劃,多規合一。在全面普查區內各類旅遊資源、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抓緊編制渝北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紮實推進“多規合一”,合理確定全域旅遊發展目標、空間佈局和發展路徑,統籌推進全域旅遊建設,尤其要注重對旅遊新要素、新業態的規劃,創造渝北旅遊新優勢,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將旅遊用地規劃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與城鎮體系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等相互協調、無縫對接,將“條條規劃”整合為“塊塊規劃”,切實解決規劃落地,避免低水平重複規劃和行政資源浪費。

(三)優化環境,加大投入。優化投融資環境,搭建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全域旅遊融資平台。充分利用國家和市級扶持鼓勵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完善渝北區鼓勵全域旅遊發展的政策,重點研究出台促進旅遊投資、激活旅遊消費、運用旅遊新技術和培育旅遊新要素、新業態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各類資本投資開發建設重大旅遊項目。支持民眾通過眾籌、眾創等方式投身旅遊創業,讓旅遊產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廣闊舞台。強化財政保障,提高資金效率。樹立“根據項目安排資金”的投入理念,建立完善旅遊重點項目庫(目錄),明確階段目標,按職責範圍分解到部門和鎮街實施。部門、鎮街據此按各自職責編制完善預算,集中投向重點項目,健全完善“多渠道投入、全方位整合”的旅遊項目投入機制。

(四)全域發展,人才先行。通過對外引進與聯合培養相結合,鼓勵引進旅遊行業各類專業人才,完善高中初級相結合的旅遊教育體系。加強旅遊教育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舉辦全域旅遊高級研討班、高級旅遊管理人才研修班、旅遊飯店總經理崗位職務培訓班、旅遊社管理人員崗位職務培訓班,開展各類旅遊行業技能大賽,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區旅遊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快建設社會化旅遊人才服務體系和市場化保障機制,完善旅遊人才評價體系和人才流動機制,積極探索旅遊人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大力提高旅遊人才配置效能,確保實現全域旅遊健康發展。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5

草原,是一塊傳統特色突出、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狀況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人民以傳統畜牧業生產為主。長期以來,由於交通不暢,這裏的環境保留了原生態的質樸,生活在這裏的人民也表現出觀念上的保守,使得這塊美麗的草原未能向世人展示其獨有的魅力。

隨着旅遊業的發展,為牧民提供了展示其生產生活和當地文化的新途徑。為這裏的人民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增加致富渠道提供了可能。

7月11日至13日,在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主辦的`第六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上,由前旗旅遊局組織的蘇木的兩户牧民自己設計、製作的民族服裝服飾參加了展示。牧民的孩子也以模特身份登上了賽場。比賽結果,一户牧民獲得現代服裝組第七名,另外一户獲得傳統服裝組第八名。首次參賽的牧民之子白音獲得模特表演三等獎。

參賽的服裝承襲了傳統風格,加入一定的現代元素,完全由蘇木基層牧民自已設計、自已縫製,在場內外贏得了一致好評。兩位牧民還接受了內蒙古電視台等媒體的現場採訪。

這次參賽增強了牧民們通過民族服裝服飾的生產參與旅遊的信心,提高了利用當地資源和技藝發展旅遊業,展示新牧民、新形象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我旗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羣眾基礎。通過這次參賽,我們也看到了我旗草原旅遊的發展方向,受到了重要啟示。

一,牧民是草原的主人,是發展草原旅遊業的主體力量。

草原是蒙古民族自古以來賴以生存的家園,是北方民族文化繁衍的搖籃。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這片草原的主人,草原因牧民而鮮活生動。在日益崇尚生態文明的今天,草原是旗展示自身形象的名片,具有十分強烈的感召力,吸引着遊人紛至沓來。草原是旗發展旅遊業的依託,是眾多旅遊產品產生、發展的背景,是美麗的旗最重要的底色。因此,調動廣大牧民投身草原旅遊業的發展,是我旗旅遊業發展的前提。

二,草原旅遊業要以傳統的民俗風情為主,立足當地文化,打造本土特色。

科爾沁草原的蒙古文化源源流長,博大精深,至今仍對當地羣眾的生產生活有着重要的影響。挖掘科爾沁草原民間文化併發揚光大,是宏揚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的需要。在這方面,草原具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裏,牧民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濃郁的傳統風格。

如:縫製馬肚帶、衲靴底、縫製民族服裝服飾、編馬絆子、組裝套馬竿等,是地地道道的牧民生活原貌再現。牧民羣眾利用自家奶食、自家肉食和自家天然草牧場的秀麗風光,使遊客流連忘返。因此,我們要因勢力導,一定要立足牧區生產生活實際,依託草原傳統習俗,打造當地特色旅遊品牌。

三,加快觀念轉變,加強素質提升,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產業轉型。

草原處在大興安嶺向科爾沁草原過渡帶上,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裏林草豐茂,植物繁多,是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同時,草原位於烏蘭浩特這個遊客集散城市和阿爾山這個核心景區之間,是興安盟最重要的旅遊交通線上的關鍵節點。這裏山川縱橫、河流眾多、草原豐美,且有上百種喬灌木雜處其間,地形起伏多變,景觀層次感強,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天然高爾夫球場。

草原旅遊應該科學規劃,政策引領。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及時引導當地牧民轉換觀念,用市場經濟的眼光看待本地資源優勢,用科學發展的觀點謀求可持續發展,自覺地保護環境,改善生態。使牧民改變過去粗放的經營方式,實現牧民由一產向三產轉移,減輕盲目追求種養數量所帶來的生態壓力,充分發揮草原的生態效益,追求綠色產業迅速擴張,取得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

四,打造高品位草原旅遊品牌,讓千家萬户在旅遊業中受益。

自20xx年開始,我們依據這裏的資源稟賦,在草原規劃了度假牧場、心靈牧場、自駕遊營地、科爾沁草原驛站等圍繞“科爾沁草原”核心品牌,設計出“一線串珠式”的系列景區景點。經科學規劃,意欲使景區最終成為生態觀光、民俗體驗、文化展示、休閒度假於一體的高品位旅遊區。逐步打造連接烏蘭浩特這個集散地和阿爾山核心景區之間的aaaa以上草原民俗旅遊區,成為充分展示科爾沁民俗、文化特徵的特色景區。在品牌支撐下,動員千家萬户參與旅遊業,讓千家萬户在旅遊業中受益,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成為綠色興安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動力。

通過這次參賽,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草原上廣大牧民積極投身旅遊業的巨大熱情和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科學規劃指導下的、全民參與的草原旅遊業大發展的局面已經為時不遠。同時,旅遊業開發要堅持政府主導,民間主體,市場運作原則,切忌不顧規劃的一哄而上。在徵地、環保等方面,政府及時進入,為旅遊業的發展創造條件。避免出現一些違規的、非法的盲目建設,出現先天不足的景點,給今後管理留下隱患。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6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和區委四屆五次全體會議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促進全區旅遊產業全域化發展。5月上旬,區政協副主席景顥、杜志民帶領調研組對我區全域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的背景和目的

全域旅遊是把一個行政區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打造,是旅遊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系統旅遊。

2016年11月崆峒區被國家旅遊局列入第二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錄;2017年3月,省上下發《關於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年2月,省委書記林鐸在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強調,要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加快旅遊強省建設,會上印發了甘肅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強省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和《關於加快智慧旅遊發展的意見》;在今年2月26日召開的全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省政協副主席、市委書記郭承錄強調,要以敢死拼命和善作善成的精神狀態抓好旅遊產業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在區委四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陳鐸強調,要加快發展全域旅遊,推動城市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活起來、火起來。基於此,區政協主席會議把全域旅遊發展納入年度調研內容,其目的是為全區旅遊產業發展建言獻策,促進崆峒區全域旅遊的發展升級。

二、調研的方法步驟

專題調研按照制定方案、委員培訓、現場看點、座談交流四個步驟進行。一是制定方案。4月23日,區政協分管副主席景顥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對調研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全域旅遊發展情況專題調研方案》,靠實了工作責任。二是委員培訓。5月8日上午舉辦了全域旅遊專題培訓班,邀請區委副書記馬旭懷同志現場授課,全面解讀了全域旅遊概念內涵和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任務要求,同時對省內外全域旅遊發展比較好的杭州模式、桂林模式和嘉峪關模式進行了剖析和解讀。三是現場看點。從8日下午開始,調研組依次深入崆峒國際旅行社、新都酒店、甘肅蘭神國際旅行社平涼分公司、白廟梨花塬山莊、文鄧大樹谷生態休閒山莊、小鯉魚生態山莊、虎山生態園、崆峒山、崆峒古鎮、五味宮大酒店、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平涼超越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海寨溝景區、白水金偉源特色種植示範園、花所天源生態農業園等15個點,全面瞭解了我區在旅遊景區建設、產品供給、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四是座談交流。10日上午,召開了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專題調研座談會,大景區管委會、區文廣旅遊局分別圍繞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工作作了彙報,調研組成員逐個點評發言,並對全域旅遊發展提出了意見建議。

三、全域旅遊發展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目標,按照“點軸聯動、軸線開發、連通景區、帶動城區、提升服務區”的思路,着力夯實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服務水平,強化行業管理,全區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2017年全區共接待遊客885.5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2億元,同比增長22.08%和25.38%。

1.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力主導推進,建立健全了創建工作機制。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將旅遊業作為區域首位產業,努力提高旅遊產業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份額。2016年成立了以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區上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區直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實施方案》,出台了《崆峒區旅遊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崆峒區“旅遊廁所革命”實施方案》《崆峒區旅遊標識系統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例會制、旅遊重點項目建設區級領導聯繫協調製、重點工作推進責任制、限時制等工作機制。

2.始終堅持規劃引領,明確發展佈局,繪就了旅遊產業發展新藍圖。組織編制了《崆峒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崆峒區“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一中心一龍頭一紐帶三片區”(即:建成全市旅遊集散服務中心,以崆峒山大景區為龍頭,以涇河為紐帶,打造崆峒山大景區及周邊旅遊綜合服務片區、南部生態休閒康樂片區、東北部鄉村民俗體驗片區)的旅遊產業規劃佈局。邀請省級資質單位進行了鄉村旅遊區修建性規劃編制,通過了《平涼市虎山生態旅遊觀光園概念性規劃》《平涼市大樹谷生態休閒山莊概念性規劃》《平涼市崆峒區上楊回族鄉鄉村旅遊扶貧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

3.持續擴大景區容量,延伸旅遊線路,景區建設和品牌打造成效顯著。區上以崆峒山大景區為龍頭,以周邊景區開發建設、鄉村旅遊發展為帶動,全面加快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2016年完成投資2.85億元,實施平涼原生態民俗文化體驗區、崆峒生態旅遊度假山莊、崆峒山景前區綠化等重點項目38項,建成了涇河北路西段道路橋樑及景觀綠化帶、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崆峒國醫養生館等項目;2017年完成投資3.6億元,相繼建成白水康泰休閒農業示範園、白廟賈窪陽光采摘園、梨花塬山莊等項目,旅遊產品供給得到了有效補充,產業鏈條實現了充分延伸。

4.充分發揮“旅遊+”功能,整合優勢資源,促進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充分挖掘道源、武術、養生、民俗文化內涵,組織開展了中華道源文化研討會、平涼崆峒(國際)武術節暨甘肅省傳統武術錦標賽等活動。在旅遊與農業融合方面,建成了花所天源、白水康泰、海升超越農業等一批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點和海寨溝滑雪場、半山村落農家樂集中區等一批重點鄉村旅遊項目,崆峒鎮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省養生旅遊特色小鎮”。在旅遊與體育產業融合方面,策劃舉辦了甘肅省傳統武術錦標賽、崆峒山全民登山賽、海寨溝冬季長跑等體育賽事,成功舉辦了兩屆崆峒冰雪文化旅遊節。在旅遊與城建城管融合方面,對南山生態公園、柳湖公園、綠地廣場、寶塔公園等主題景點進行了景觀建設和功能提升,全面提升了城市旅遊功能和品味。

5.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要素配置,旅遊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交通網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南山生態公園、柳湖公園兩個3a級景區道路設施得到明顯提升,完善提高了崆峒山、海寨溝、白廟塬區鄉村旅遊點及重點旅遊專業村的道路通達度,全面打通景點連接通道。住宿設施建設呈現多樣化態勢,積極發展酒店住宿、特色住宿、農家樂住宿等多種住宿業態,規範提升了廣成大酒店、五味宮、紅泉大酒店等酒店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杜鵑田園、海寨溝康養館等特色民宿已投入運營。地域特色餐飲建設加速推進,崆峒鎮半山村落農家樂聚集區、白廟塬區農家樂聚集區、崆峒古鎮小吃街等主題餐飲已建成運營,餐飲環境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國內和省內品牌旅行社進駐我區設立分公司數量持續增加,全區現有旅行社、分社、服務網點共37家,旅行社規範化經營、創新推廣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從傳統差價盈利向提供優質服務盈利的轉變。特色休閒娛樂產品開發有序推進,世紀商業廣場、世紀花園酒吧一條街全面建成;文化娛樂場所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崆峒山大景區實景演藝劇場、老戲台茶樓等成為崆峒山景區的新亮點,《憶畫崆峒》等實景演藝劇目已形成特色品牌。

6.創新旅遊營銷體系,樹立旅遊品牌,提升了崆峒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精心組織開展高層次、高水平旅遊宣傳推介活動,積極開發打造面向國內外、串聯省內市內的精品旅遊線路,拓展中遠程客源市場。全力配合舉辦了平涼?崆峒養生文化旅遊節,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崆峒冰雪文化旅遊節,崆峒葡萄文化旅遊節等特色節會已成為崆峒旅遊新的宣傳亮點。同時,充分利用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文博會、西洽會、中國旅遊日等節會平台開展了組團宣傳推介;在央視、新浪等國內主流媒體和知名網絡播放崆峒旅遊專題片,對旅遊資源進行了全面的宣傳報道。崆峒旅遊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旅遊綜合影響力持續提升。

四、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區在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方面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全域旅遊發展先進地區相比,與廣大遊客的期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全域旅遊發展的氛圍不濃,政府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有關部門和鄉鎮對發展全域旅遊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前期工作不紮實,全域旅遊發展氛圍仍然不夠濃厚。相關部門主動參與融入、積極協調配合的機制尚未建立,旅遊管理機構的綜合協調職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是部分在建項目報備手續不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部分新建旅遊項目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如總投入近2000萬元的文鄧大樹谷項目和小鯉魚生態山莊,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備,有關涉及項目建設的報備材料不健全等。部分景區內旅遊集散中心、諮詢服務中心、停車場、交通標識、旅遊廁所、垃圾處理等建設滯後。

三是旅遊項目核心品牌少,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目前全區僅有5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2家,景區數量與周邊城市相比較少。旅遊項目設計上,普遍存在體驗感不強、參與度不足等問題,主打“拳頭”產品不多,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旅遊吸引力弱。

四是部分項目前期缺乏統一規劃,同質化傾向明顯。部分旅遊項目建設前期介入和宏觀指導工作不夠,缺乏統一規劃佈局,如東部川區的天源生態農業園、金偉源特色種植示範園與白廟境內的陽光采摘園和文鄧大樹谷等均為“旅遊+餐飲+採摘”模式,缺乏錯位競爭和優勢互補的思維和理念。

五是全區高端旅遊人才匱乏,部分景區經營理念落後。旅遊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缺乏精通旅遊管理和擅長旅遊營銷策劃的高層次人才,從業導遊大都是初級資格,中、高級資格偏少。絕大多數景區景點吸引力不強,仍以收取門票為主營業收入,沒有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變。

五、對加快我區全域旅遊發展的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委員們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綜合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1.提高思想認識,營造重視支持全域旅遊發展的良好氛圍。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堅持政府主導,引領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一是納入全區經濟發展計劃,擺上工作日程。進一步加強對全域旅遊工作的組織領導,作為“一把手”工程,確定“路線圖”,繪好“時間表”,制定“任務書”,積極穩步推進。二是高標準定位,科學制定規劃。按照一流旅遊目的地標準,即“社會認知度高、有獨一無二的吸引物、有完善流暢的市場營銷和集散能力、極為便利的可進入性和通達性、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周密而細緻的安全保障、極高的遊客滿意度、積極有效的措施和行動”,高水平超前規劃,高標準全域打造。三是加強協作配合,形成發展合力。各職能部門要堅持融合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協作配合,大力實施“旅遊+”工程,推動旅遊業與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產業的深度融合,積極為旅遊企業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四是學習借鑑外地經驗,創新發展路子。要走出去,學習觀摩外省區發展全域旅遊的新思想、新模式、新辦法,借鑑他們在融資、景區運營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經驗,開闊視野,借雞下蛋,創出自己的發展路子。

2.突出項目帶動,為推進旅遊產業發展提供承載。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提升旅遊服務品質。一是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做好融資文章。重點引進實力較強、有旅遊開發經驗的品牌企業,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吸引更多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參與旅遊業發展,推動旅遊建設項目儘快落地並建成受益。二是_交通瓶頸制約,提升景區通達能力。加快飛機、高鐵、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設施建設,暢通城鄉交通網絡,打通景區景點間的旅遊通道。要在道路沿線佈設觀景台、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積極推進房車露營地、自駕遊基地建設。三是進一步完善公共設施,營造良好氛圍。按照“城鎮景觀化、景城一體化、全域旅遊化”要求,積極建設遊客集散中心、諮詢服務中心、標識標牌、旅遊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紮實推進我區旅遊業發展由景區模式向全域旅遊模式轉變。

3.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培育旅遊新業態。一是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現代農業莊園或美麗鄉村示範區,打造鄉村旅遊發展綜合體,全面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切實發揮旅遊業在脱貧攻堅和助農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文化內涵。要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中醫藥養生文化、農耕文化、隴東民俗文化內涵,抓好養生養老項目、農耕文化展示項目建設,鼓勵民俗文化演出團體、養生旅遊商品企業、中醫藥養生適宜技術、養生特色餐飲企業等進駐景區,滿足遊客養生體驗、休閒度假的需求。三是注重旅遊產品包裝。以“平涼紅牛”“平涼金果”品牌為依託,通過舉辦平涼養生旅遊示範點評定命名等活動,評選一批特色旅遊景點、養生場館,強勢推向市場。持續加強與甘肅蘭神、上海春秋等省內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推介養生旅遊產品和旅遊線路,以市場帶動養生產業快速發展。

4.加強營銷宣傳,進一步提升崆峒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是加大策劃力度。做好品牌包裝策劃,策劃崆峒旅遊形象廣告語,用“不到崆峒不知‘道’”一句話叫響崆峒。研究製作一批旅遊宣傳圖書、旅遊歌曲、微電影等高質量的旅遊宣傳品,賦予旅遊項目更多的文化內涵,增強旅遊景點的吸引力和神祕感。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在主流媒體及客源密集區的宣傳,重點在發達地區高鐵沿線和周邊城市等宣傳崆峒旅遊品牌和旅遊產品,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展會和推介活動,以節促遊,以節興旅。三是創新宣傳方式。綜合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平台,如抖音和火山等手機app,邀請專業機構或知名網紅,通過微電影、數字旅遊、影視植入、在線預定等媒介加強宣傳。尤其要與加強與途牛、攜程等互聯網旅遊平台的合作,實現旅遊營銷網絡的全覆蓋。

5.強化三項保障,全面提升全域旅遊發展水平。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進一步加大旅遊人才培養、選拔和引進力度,制定支持特殊旅遊人才優惠政策,建立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大力引進旅遊管理、策劃、營銷高端專業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旅遊人才隊伍。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要將發展全域旅遊作為各鄉鎮和相關部門的發展目標,明確任務分工和要求,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同部署,同督辦,同考核。按照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旅遊服務質量和旅遊企業、景區景點綜合效益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遊科學評價機制,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三是加強旅遊軟環境建設。規範旅遊執法行為,強化旅遊行業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努力營造文明旅遊、和諧旅遊、安全旅遊的良好氛圍。

旅遊發展調研報告篇7

會展業與旅遊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會展通常都會選擇旅遊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礎設施的地方舉辦,而知名的成功會展又會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更加重視發展會展旅遊業。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會同市旅遊局、市會展辦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門,聯合開展了會展旅遊業發展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會展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會展旅遊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展經濟蓬勃發展,產業特色初步形成。從全國範圍來看,合肥會展起步偏晚,但發展較快。自以來,展會數量年均增速達40%。全市舉辦各類展覽40餘場次(其中安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18場次);達69場次,較上年增長70%,參展人數增長141%,當年安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大型會展25個;舉辦各類較大的展覽66場次,尤其是第__屆國際美術大會的舉辦,標誌國際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當年參展人數總計達28萬人次。,全市舉辦各類展覽突破70場次(其中安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32場次),營業收入、展覽面積、參展人次都再創歷史之最。,全市共舉辦各類展覽102場,展種涉及科技、工業裝備、文化藝術、農業、服裝服飾、人才、糧油機械等領域,其中全國性展覽有第十三屆中國藝術博覽會合肥展暨合肥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徽商大會等8場。我市舉辦各類展覽122場,其中,安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各類展覽45場,同比增長10%,總展覽面積達63.9萬平方米;安徽省紅三環體育館舉辦展會25場,總展覽面積16萬平方米,參展人次達60萬。

會展企業快速增加,辦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覽業務的企業已達60多家,其中專業展覽公司30多家,直接從事與展覽相關的廣告、裝璜、物流等關聯業務企業近200多家。以安徽國際會展中心為龍頭,形成了體育館、科技館及商務中心、公園、廣場等室內外大小適宜、分工自然的展場體系。會展企業呈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適時進位、選項定位的發展趨勢。專業展覽公司的發展壯大,加速了合肥會展經濟的崛起。幾年來,我市成功舉辦了“第__屆國際美術大會”、“全國農機產品訂貨會”(連續四年)、“中國畜牧業交易會”、“第38屆全國新特藥品交易會”、“第57屆全國汽車零配件交易會”、“第48屆中國教學儀器設備展覽會”、“第十三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首屆中國國際動漫交易會”、連續兩屆“中國堅果炒貨食品節”、“第四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等國際性、全國性大型會展40多個場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國性大型展會,即使是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輕易能夠申辦到的,比如“全國農機產品訂貨會”在我市連續舉辦四屆的基礎上,和__已經確定繼續在合肥舉行,特別是“第四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在合肥的成功舉辦,標誌着合肥已經成為中部區域性會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區域性或地方培育起來的會展旅遊方面,成功舉辦了(或連續舉辦)“安徽國際工業裝備展覽會”、“安徽國際汽車博覽會”、“中國(合肥)徽菜美食旅遊節”、“中國合肥高新技術項目資本對接會”和“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等。

2、旅遊業整體實力不斷提升。近年來,入境遊客、國內遊客和旅遊總收入三項主要指標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分別突破10萬人次、1000萬人次和100億元。更是逆勢飛揚,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1340.8萬人次,同比增長29.3%;入境旅遊人數14.8萬人次,同比增長31.8%;旅遊外匯收入8229.2萬美元,同比增長30.7%;旅遊總收入132.5億元,同比增長32.1%。旅遊總收入相當於全市gdp的7.96%,邁入了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新階段。我市編制完成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召開旅遊發展大會,確立建設“安徽旅遊中心城市”、“長三角地區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的目標,並把旅遊產業納入“1346”行動計劃加以推進。

旅遊標準化建設不斷加強,積極推廣a級景區、星級酒店、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等旅遊標準,推動旅遊產品和服務升級,在國家旅遊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了綠色飯店和鄉村旅遊等級評定標準。目前全市已經掛牌的星級飯店和具備星級接待標準的賓館飯店104家,五星級標準10家,掛牌3家,古井酒店集團進入中國旅遊飯店民族品牌20強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遊總公司、安徽省中國青年旅行社年營業收入過億元,安徽省中國青年旅行社、安徽順達旅行社躋身全國百強社。

3、旅遊業與會展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伴隨着會展經濟發展,合肥旅遊業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合肥共舉辦會展122餘場(次),參會客商達360萬人,佔來肥遊客總數的37%多,也就是説每3個來肥遊客中就有1個是會展客商。特別是我市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中博會,大大提升了合肥旅遊會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遊業的發展壯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對外地客商產生較大吸引力。此外,旅遊主體規模的擴大也使得會展接待能力不斷提升。

經濟拉動效益明顯,城市品牌穩步提升。合肥會展業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從直接經濟效益看,,會展拉動第三產業收入增長約1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26%。從間接效益看,會展旅遊業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合肥的住宿、餐飲等行業發展,更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促進了合肥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從對城市品牌提升等無形效益上看,會展旅遊業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動現代化大城市建設中起着促進作用。

二、我市會展旅遊業發展優劣勢分析

旅遊產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質量的旅遊資源。我市雖然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著稱,擁有李鴻章、劉銘傳等歷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遊資源方面卻缺少自然景觀,發展傳統的觀光旅遊和休閒旅遊的條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國旅遊城市中的地位,還必須發展商務旅遊、會展旅遊等新型旅遊產品。會展旅遊是國民經濟的“助推器”。據專家估計,展覽業的產業帶動係數為1:9,即展覽場館收入1元,相關收入為9元,為其服務配套的服務業、通訊業等行業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強會展旅遊業對我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1、我市發展會展旅遊業優勢分析。

城市綜合實力日益增強。近年來,合肥在過去良好的基礎上,建設與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664.84億元,財政收入301.21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在極其複雜的宏觀環境下,全市經濟社會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吸引力越來越強,為我市大力發展會展旅遊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市地理位置獨特,區位優勢明顯。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漢的高速鐵路均已開通,京福等高速鐵路也將從合肥通過,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間的時空距離。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項目建設,合肥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日臻完善。通過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大建設”,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明顯增強,為各類企業發展帶來了更多更好的機遇。

同時,合肥市擁有較為雄厚的科技教育實力。省會合肥是我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擁有全國聞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每千名職工中擁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較高的勞動力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為合肥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以合肥這座科技名城作為依託,合肥可以承辦各種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對於加強合肥市與國內外的學術、文化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個安徽的國際地位和知名度,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旅遊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遊景點30家,其中國家4a級旅遊景區7處(包公園、徽園、野生動物園、三河古鎮、安徽省博物館、豐樂生態園、元一雙鳳湖國際旅遊度假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肥東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羣暨渡江戰役紀念園、肥西縣劉銘傳故居劉老圩),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3處(包河區大圩鄉、長豐縣豐樂生態園、肥西縣中國中部花木城),全省優秀旅遊鄉鎮4處(上派鎮、撮鎮鎮、三河鎮、雙墩鎮)。近年來,我市堅持宣傳部門、旅遊部門和旅遊企業密切配合、聯合促銷,積極開展“聚焦包公故里”媒體採訪推介,組織旅遊大篷車促銷,舉辦中國(合肥)中東部旅遊交易會、中國徽菜美食節、合肥市鄉村旅遊節和紫蓬山國際山地自行車賽等系列節慶會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旅遊市場拓展成效明顯,泰國、韓國等旅遊包機,上海、太原等地旅遊專列源源不斷湧入合肥。同時,旅遊合作與開放步伐明顯加大。合、巢、六三市無縫對接,打造泛巢湖國家旅遊區;與黃山、池州、銅陵、安慶、巢湖五市共築合銅黃沿線大旅遊;推進合淮旅遊一體化,簽署了《合淮旅遊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與國內30多個城市簽署旅遊合作協議。整合資源,聯合周邊打造了“兩山一湖、合肥綠色之旅”、“科教之城魚米之鄉—合巢蕪之旅”,成為安徽省十佳旅遊線路。

會展旅遊業發展環境日益優化。從政策層面積極扶持會展旅遊業發展。為進一步推動旅遊業發展,去年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合肥旅遊業發展的意見》,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遊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近幾年,我市會展管理的相關政策措施逐步推出並進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會展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為合肥會展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5月出台了《關於加快會展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成為合肥會展管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市會展辦、商務局和財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勵會展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市政府扶持會展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會展工作保障預案》,進一步加強對會展的服務保障工作。,市政府調整了合肥市會展領導小組成員,由常務副市長張曉麟擔任會展領導小組組長,並加強和充實了會展辦的領導,完善並健全了會展辦工作職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為加強會展工作,促進會展發展,我市修訂了《合肥市會展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根據《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出台了《合肥市促進和鼓勵會展業發展政策的實施細則》。

會展旅遊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由於絕大多數展會都是按市場化運作模式進行的,以往展會“撞車”、同一檔期多次重複辦展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會展辦逐步加大了協調、引導力度,並通過會展行業協會來促進行業加強自律。現在,各專業會展企業及會展中心、體育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場地單位,依託各自特點分工協作、密切配合,辦會辦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會展市場秩序明顯好轉。

2、我市發展會展旅遊業劣勢分析。

旅遊資源相對貧乏。合肥地處內陸,與旅遊先進城市和旅遊資源豐富地區相比,不靠邊、不靠海,既無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等著名的旅遊景點,知名度不高,加之旅遊業起步較晚,旅遊產業規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遊業發展受到一定製約。歷史文化遺址雖多但可供參觀的成熟景點較少。目前我市旅遊資源普遍體量偏小,多為歷史遺產類,其中包公墓系遷葬類,李府屬重建類,其它類型數量相對較少,在全國並不佔有很大優勢。

缺乏旅遊特大項目支撐。一直以來,我市缺乏旅遊特大項目支撐,存在着品牌效應較低,品牌支撐力不足的問題,缺少有震撼力的旅遊產品,現有產品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不足以吸引遊客專門到合肥來旅遊。由於前期未能抓住機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經失去了建設像蕪湖方特那樣具有震撼力的現代化主題公園的機會,這是合肥旅遊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缺憾。

會展業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國際性、全國性會展數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會不多,尚未形成象廣州廣交會、杭州西博會、廈門投洽會、深圳高交會那樣在全國有影響的品牌展會。與國內會展經濟發達城市相比,國際性會展太少,圍繞合肥及安徽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策劃舉辦的區域性會展也較少。會展業市場主體培育滯後。我市目前從事會展的企業只有60多家,而會展經濟發達的城市會展企業都在數百家,甚至上千家。會展企業不僅數量少,實力也比較弱,普遍存在規模小、資金少、觀念落後,經驗不足等問題,具有運作全國性、專業性展會能力的公司不多。與國內外著名的會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結構、技術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隨着我市會展經濟的迅速發展,會展人才緊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精通展覽設計、會展組織策劃,瞭解國際慣例,富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專業人員十分缺乏。會展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格局尚未形成,會展保障服務的社會化與市場化程度低,綜合服務水平不高。

會展業發展體制不順。1、會展辦在協調工作方面:大型會展尤其是全國性展會涉及政府提供具體服務的部門多、時間緊、任務重,安全責任大,客觀上需要會展辦有很強的協調力度。2、會展辦公室只是臨時性協調機構,但日常協助企業申辦展會、組織協調各類大型會展活動的事務越來越多,現有會展辦設置狀況極不適應合肥會展經濟工作的發展要求。

城市承載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會展旅遊業是一個與城市承載能力密切相關的新興產業,對展館、交通、賓館、通信及配套設施等方面要求較高,我市在展館、配套設施、保障能力等軟硬件條件上與發達城市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難以滿足國際性、全國性大型會展的需要。一是展館面積不足。除國際會展中心室內展覽面積為3.7萬平方米外,其餘3個展館室內展覽面積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設施不足。國際會展中心周邊星級酒店、大型購物商場、高檔次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仍顯不夠,為參會客商提供高標準的綜合配套服務仍難保證,展館仍處於單體經營狀態。三是國際航班明顯不足。由於自身條件等客觀原因的侷限,目前我市駱崗機場僅開通了合肥—首爾、合肥—香港兩個國際航班。稀少的國際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場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會展期間,道路通行不暢、公交運力不足、車輛停放難等矛盾也比較突出。

三、關於進一步促進合肥市會展旅遊業發展的建議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會展旅遊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但是,合肥會展旅遊總體看好,未來更好,機遇大於挑戰。只要我們充分利用當前的有利條件,抓住難得的機遇,就會化被動為主動,化挑戰為機遇。為此,建議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進一步理順工作機制,充實市會展辦的工作力量

針對會展業和旅遊業,合肥市會展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和旅遊局分別承擔了管理責任,但均各司其職,未能充分結合。特別是會展業,我市還缺乏一定主導推動力量,尚未完善相應的立法、監督機構。若要將會展旅遊作為一產業發展,我市還缺乏一個管理部門。據瞭解,目前全國有十幾個省會城市設有獨立的會展機構(有編制)。我市組織開展過一次“會展經濟發展研究”,報告提出“完善領導工作機制,調整充實市會展辦公室力量,將市會展辦公室列為市政府直屬單位,由相關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辦公,建立一站式服務機制,提升宏觀指導和協調服務能力。”從我市會展旅遊經濟發展的實際來看,充實政府會展辦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如有編制問題限制,可採取從相關部門抽調工作人員,添人不增編的方式解決,建議市委、市政府認真研究。

2、加快會展場館建設,進一步完善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設和改造會展場館,以濱湖新區大型會展中心的建設為契機,切實解決制約我市會展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打造“中國會展名城“奠定場館基礎。進一步完善交通、通訊、餐飲、娛樂、商場等配套建設,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高我市會展的綜合承載力。

進一步完善促進會展業發展的各項措施,強化激勵機制,優化會展秩序,認真研究並解決會展業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及時協調處理好企業遇到的實際困難。全國大型會展的資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業協會手裏,在鼓勵會展公司主動對上爭取的基礎上,政府有關部門要主動參與幫助協調聯繫,以取得上級有關方面的支持,同時對一些影響大、吸引力強的展會,政府要在人力和財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工作網絡和聯動機制,特別是加強政府各部門、各縣區的聯動機制,形成有序、規範、快捷的籌辦和保障機制。

3、結合合肥市產業優勢和科教優勢,打造我市的會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現有展覽規模檔次的同時,還要注意引進國際性、全國性會議及論壇的力度,在此基礎上,對照展會項目目錄,結合我省我市的產業優勢,力爭展覽門類更多,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外許多著名的會展旅遊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兩個占主導地位的會展品牌,把有限的資金集中使用到幾個影響大、效益高的重點市場上,如漢諾威的信息展和機牀展,義烏的小商品博覽會。建議根據目標市場需求分級定位,結合我市在產業、科教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重點打造幾個會展旅遊品牌,以此增強我市會展旅遊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我市分別評出了諸如“家電博覽會”、“苗木花卉交易會”、“中國堅果炒貨食品節”等一批品牌展會,下一步應有重點地支持和提升這批品牌展會上規模、上檔次,爭取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主導品牌。

4、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集聚會展經濟人才

會展專業企業和人才的匱乏問題,已經成為限制會展旅遊業務發展的重要瓶頸。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軟件跛足”的尷尬,但其迅速反應,將“10100工程”(三年內培養10傢俱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公司,培養100名會展專業人才)提上議事日程,目的都是為了建起一個會展專業人才的“儲備庫”。在會展企業方面,合肥多數從業者都是半路出家的,雖然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專業底子薄,對國際展會運作模式瞭解不夠。要着力引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有實力的會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礎的會展龍頭企業,通過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和推動作用,鼓勵會展龍頭企業多辦展、辦大展,多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協會參與會展的組織和策劃,使我市的會展業能夠健康快速地發展。進一步完善會展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機制,造就高素質的會展人才隊伍。建議向全國公開招聘一批具有專業辦展經驗、有較強組織策劃能力的經理人才,鼓勵會展企事業單位引進和培養人才。

5、以打造旅遊目的地城市為目標,修編旅遊總體規劃

圍繞“141”發展戰略,適應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形勢,重新編制《合肥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合肥市旅遊項目建設規劃》,構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遊高標準、高水平發展藍圖。建議市政府面向全國旅遊規劃編制單位公開招標,組織入圍單位進行旅遊資源調查,編制旅遊概念性規劃,評選產生中標單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較科學、完善的旅遊總體規劃。通過規劃編制,準確判斷旅遊發展大趨勢,擺脱面臨的產品老化、市場固化、周邊競爭白熱化“三化”困境,努力解決產品更新升級、創新市場營銷手段、實現市場的突破問題。

6、建議組建合肥市旅遊集團,提升我市旅遊景區和旅遊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建議由市旅遊局牽頭,聯合合肥的4a景區、部分賓館、旅遊車隊,幾家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業,組建合肥市旅遊集團,對合肥的旅遊資源進行整合,做強做大合肥旅遊業。旅遊集團成立後,市旅遊局代表市政府從宏觀上進行管理,市旅遊集團則按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經營。同時,深化國有旅遊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育1-2個年收入超10億元的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旅遊集團。拓寬旅遊融資渠道,深化旅遊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推動民營資本、社會資本進入旅遊行業,開辦旅遊項目,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形成穩定、持續的投入支撐體系。

7、加快旅遊大項目的建設,抓好旅遊產品的開發

實施“太陽工程”,以引進特大旅遊項目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遊形象。圍繞濱湖新區、經開區等重點區域,圍繞國家鼓勵的和我們需要的,策劃一至二個超20億元的休閒娛樂或主題公園項目,專人負責,對外招商,力爭年內有實質進展。推進《合肥市加快旅遊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中28個重大項目的建設,繼續加快現有景區景點建設,重點推動紫蓬山森林公園、大圩都市農業公園和岱山湖創建國家4a旅遊景區;四頂山風景區項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瑤崗渡江戰役紀念館要精心策劃好運作方式,更多體現旅遊內涵;推動豐樂生態園、肥西老母雞生態園二期工程建設,打造一批高星級農家樂。建議在中博會晚會“江淮和暢”的基礎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風皖韻”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類似於“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一類的大型實景演出節目,以宣傳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遊品牌。

8、順應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趨勢,推動區域旅遊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推動區域旅遊合作。一是加強融入長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通過國家評審的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與長三角城市的無縫對接;加快推動合肥旅遊集散中心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聯互通,爭取納入新華東旅遊線,加快建設長三角地區的觀光休閒度假基地。二是推動與中部、南部城市協作。抓住合武高鐵營運的機遇,推動與武漢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積極主辦“中國南方旅遊城市協作體第十一屆年會”,推動與南方10多個城市旅遊一體化建設。三是立足省會經濟圈,加強全省旅遊合作。緊緊圍繞省會經濟圈建設,充分發揮合肥“依山傍水”,周邊温泉、湖泊、森林、山崗等度假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建設全省旅遊中心城市。開展環巢湖區域旅遊合作,加強與合巢六旅遊合作;貫徹合淮同城化戰略,推動合淮旅遊一體化。建議市政府協調合六巢淮四市電話區號統一工作,推動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