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發展農業旅遊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43W

目錄

關於發展農業旅遊的調研報告
第一篇:關於發展農業旅遊的調研報告第二篇:關於發展農業旅遊的調研報告第三篇:關於漢中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第四篇:關於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第五篇:關於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發展農業旅遊的調研報告

所謂農業旅遊,就是指利用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活動、田園景觀及農村文化等資源,經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而成的適合廣大民眾體驗農業與休閒遊憩的一種新興產業,是將生產、生活及生態結為一體的旅遊方式。隨着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追求旅遊需求的多樣性以及人們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深化,農業旅遊的市場前景日益廣闊,開發農業旅遊的條件日趨成熟,發展農業旅遊的成效日益凸現,它必將成為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因此,圍繞“如何加快發展我縣農業旅遊”這一課題,我們開展了專題調研,並形成了一些初淺的看法。一、關於我縣發展農業旅遊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縣發展農業旅遊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在動力和現實條件。從調研情況看,歸納起來其有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性”上:(一)、從宏觀形勢看,發展我縣農業旅遊具有必然性。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涵於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體體現。農業旅遊的興起,看似偶然,但其實質是必然的。現階段,我縣發展農業旅遊,其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國際、國內的成功經驗。發展農業旅遊最早起源於歐洲,目前歐美、日本、台灣等國家或地區非常盛行。我國珠三角地區是發展農業旅遊起步較早的地方,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始興農業旅遊,到今天為止,廣東省頗具規模的農業(農莊)旅遊景區達到100多家。長三角地區的農業旅遊發展迅速,近年來湧現了一大批的典型。江蘇南京把農業旅遊開發作為跳出農業抓農業的新思路,大力發展農業觀光型、民俗文化型等各種類型的農業旅遊模式,2014年農業旅遊接待遊客13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達3.48億元;浙江臨安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度假村和“農家樂”旅遊度假區,2014年250餘户農民共接待遊客2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000萬元;上海南匯的桃花節每年一屆,2014年4月光9日一天就接待遊客4萬多人次,其中,僅南匯桃花村就達1萬人次;浙江餘姚的楊梅節今年開遊一週就吸引3萬遊客前去品梅觀光。山東地區的農業旅遊也很成功,如山東棗莊、臨沂出現的一批萬畝規模的石榴園、梨園、棗園、板栗園、銀杏園等。上述這些成功案例為我縣發展農業旅遊提供了有益啟示,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二是現階段人們旅遊需求的必然選擇。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請幫助宣傳好範文 網:)然是人的一種天性,也是人們追求美的一種體現,更是人們出遊的一種動力。近幾年來,人們旅遊消費的觀念、消費方式正逐漸發生變化,人們在旅遊活動中更加註重親身的體驗、參與,更加註重環境的要求,這種需求為廣大農村蓬勃興起的農業旅遊項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廣大農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習俗,而且,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品種更加豐富、特色更加明顯,這為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旅遊活動奠定了深厚的資源基礎。科學、合理地利用和開發這些資源,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廣大遊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滿足了現代社會人們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訴求。據瞭解,西班牙有85的遊客利用週末駕車前往100—150公里以內農場參與農業旅遊活動。北京市有40.6的居民把中短途鄉間旅遊作為雙休日休閒的第一選擇。由此可見,發展農業旅遊的市場前景非常樂觀。三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增加農民收入、而基礎在於調整產業結構、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回顧農業發展史,我國走了一條“以糧為綱——提高糧徑比例——發展一優兩高農業、培育特色產業——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的路子,在每個階段,對農民增加收入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但到現階段,增加農民收入面臨着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通過調研,我們認為,發展農業旅遊是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必由之路。發展農業旅遊,可以加速推進農村非農化,實現一產與三產的有機結合,通過旅遊,帶動農村交通運輸、商業飲食、文化娛樂、農產品加工,加快產生一批“離土不離鄉”的勞動者,使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旅遊服務業中去;據統計分析,農業旅遊每增加1名直接從業者,就會增加相關從業者5名。發展農業旅遊,可以大幅提高農業附加值,使農產品多項、多次增值,形成“農業養旅遊、旅遊促農業”的良性互動機制。據廣東肇慶的廣新農業生態園統計分析,2014年共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營業額收入達1500多萬元,其中,農產品直接銷售收入僅為20(二)、從我縣農村、農業自身因素看,發展我縣農業旅遊具有現實性。我縣是典型的平原江南水鄉,農業基礎比較紮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全省名列前茅。這為我縣發展農業旅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有”:一是農業產業化有基礎。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在“一優兩高”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我縣初步形成了三條農業產業帶,即以魏塘、大云為主的綠色

產業帶(大棚無公害瓜果、蔬菜),以姚莊、幹窯為主的白色產業帶(蘑菇、食用菌),以丁柵、陶莊、天凝為主的藍色產業帶(淡水養殖)。2014年,全縣瓜果蔬菜種植面積達25.92萬畝,蘑菇(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630萬平方尺,淡水養殖面積達3.64萬畝。而且,我縣的農產品60銷往上海,成為城市居民的理想選擇,這為農業旅遊開發“農家菜”奠定了基礎。二是現代農業園區有亮點。近年來,我縣積極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同時,大力整合農業(漁業)資源,使之做大做強,從而產生了有一定規模、一定檔次的現代農業(漁業)園區。如大雲的“碧雲花園”,由大光服飾有限公司老闆投資近2014萬元,集花卉生產、科研、休閒、觀光於一體,佔地達1350畝,其規模、生態、效益在嘉興地區首屈一指。又如丁柵“現代漁業園區”,佔地513畝,涉及20多户漁民,由嘉善六塔鼈業有限公司提供技術及銷售服務,其養殖的生態鼈享譽江浙滬一帶。三是特色農產品有品牌。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我縣十分注重品牌建設,不斷引進優良品種、採用先進技術,並且加大農產品管理及營銷宣傳力度,從而形成一批省優、市優及省市著名商標。如中國蘑菇之鄉、中國蜜梨之鄉、中國甲魚之鄉、中國蕃茄之鄉、中國鮮切花之鄉、中國甜瓜之鄉。“錦雪牌”黃桃、“六塔牌”鼈、“惠綠牌”蜜梨、“大雲牌”鮮切花等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品牌。上述這些農業成果為開發農業採摘遊等旅遊項目提供了可能。四是節慶活動有起步。近年來,我縣除成功舉辦中國·古鎮西塘文化旅遊節之外,許多鎮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結合產業優勢及區域特色,也相繼舉辦了一系列的節慶活動,進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區域特色的深化。如陶莊鎮成功地舉辦了汾湖河鮮美食節和民間文化藝術節;大雲鎮舉辦了花鄉藝術節、魏塘鎮舉辦了甜瓜節、惠民鎮舉辦了蜜梨節;尤其是姚莊鎮連續舉辦了五屆黃桃節,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黃桃推介上首都北京、錦雪黃桃進釣魚台賓館”。這些節慶活動,不僅為農業造勢,也可為旅遊搭台,經過改造,可以轉化為農業旅遊吸引物。五是城鄉一體化有推進。實施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為開發農業旅遊創造優良的環境。“千村萬户”村莊整治工程,必將極大地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使生活、生態得到有機的統一。到2014年底,我縣已完成4個示範村、40個整治村建設任務,從已完成的自然村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綠化成蔭、河岸整齊、瓦房清潔,江南水鄉村落韻味更加濃郁。因此,在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選擇有一定文化底藴、產業有特色的自然村,通過科學規劃,有計劃地開發農家樂旅遊、農業旅遊項目,其成功率相對比較高。(三)從我縣旅遊業發展狀況看,農業與旅遊業的融合具有可能性。農業資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旅遊資源,而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拉動這種轉化、加速這種轉變。目前,我縣旅遊業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這種轉化,實現農業與旅遊業的融合。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客源市場有依託。我縣從1997年起開發古鎮西塘旅遊,經過幾年的努力,西塘古鎮遊已形成品牌,旅遊市場從長三角一級市場擴大到境外市場,遊客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全縣以古鎮西塘為龍頭,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4年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達231萬人次。開發農業旅遊可以依託我縣現有的影響力和客源市場,經過精心的策劃包裝,依託現有景區,針對部分遊客羣體,實施串線運行,定向推介,使農業旅遊點早產出、早得益。二是旅遊產品可互補。根據我縣旅遊資源的特點,其旅遊主題確定為“水鄉、古鎮、田園”。水鄉就是要圍繞江南水鄉這個背景,做足做好水的文章;古鎮就是要圍繞西塘古鎮文化,做足做好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文章;田園就是要圍繞農業(農村)資源,做足做好資源轉化的文章。上述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要把我縣打造成長三角地區的旅遊強縣、着力提升我縣旅遊競爭力,必須總體規劃、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段推進,通過開發建設,不斷豐富我縣的旅遊產品,不斷優化我縣旅遊產品的結構,真正做到相互補充、互為促進、全面發展,從而使旅遊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乃至全縣經濟的重要產業。三是區域優勢作保證。我縣地處長三角地區腹地,緊靠周邊大中城市,交通十分便捷,這為發展農業旅遊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專家認為,地處都市郊區、離大都市100公里左右是發展農業旅遊的最佳區域。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市自駕車族不斷增大,雙休日假日旅遊流行。因此,我縣距上海、杭州、蘇州均在100公里左右和一小時“通達”的中心地帶,這在客觀上為開發農業旅遊提供保證、形成優勢。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不利因素。從調研情況看,我們認為,我縣在發展農業旅遊上還存在着五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發展農業旅遊的意識還不夠強。廣大農户對什麼是農業旅遊、怎樣發展農業旅遊等問題理解不深、認識不透,還缺乏必要的、系統的宣傳、引導和鼓勵措施,因此,發展農業旅遊的社會環境和羣眾基礎不夠紮實。二是農業旅遊功能的培育不夠。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已不再是陌生的名字,但在實施中還沒有真正按照農業旅遊的要求,許多地方包括一些現代農業(漁業)園區還僅僅停留在農業功能培育上,側重於種植、養殖或一般性的現場會式參觀考察。而對於旅遊功能(吃、住、行、遊、購、娛)的開發還是一張白紙。三是農業旅遊專題規劃滯後。目前,全縣各鎮還沒有一個涉及農業旅遊的專題規劃。動作相對快一點的鎮有:姚莊鎮選擇黃桃專業村——北鶴村正在編制農業旅遊專題規劃;西塘荷池村請旅遊專家實地考察,並打算編制鄉村旅遊專題規劃。四是農業旅遊的外部環境不理想。農業旅遊開發所需的配套道路建設、田園綠化環境、周邊衞生環境、河道水質等等,都有待於進一步下大力氣加以改善。五是農業季節性太強。這給農業旅遊造成淡旺季落差明顯。而且,有的農作物開花或結果的週期相對比較短,這在客觀上也給農業旅遊開發產生一定難度。二、關於加快發展我縣農業旅遊的對策措施。為了加快我縣農業旅遊的發展,我們必須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針對不利因素,認真研究對策措施,切實解決發展過程中問題與不足。我們認為,下一步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着力解決“四大體系”問題:(一)加強引導,牢固樹立發展農業旅遊的思想體系。農業旅遊在我縣可以説是一個新的課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起步。任何事物的發展,在起始階段必須抓好統一思想這個牛鼻子,因為思想是行動的指導,有了正確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行動。加快發展我縣農業旅遊,首先必須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紮實的羣眾基礎。對此,全縣上下要積極做好“三有”文章:一是有目標。要把發展農業旅遊作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應有之義,把它放到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領導幹部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認真加以研究,加大行政推動力度。二是有眼光。要樹立新的旅遊資源觀,充分認識農業旅遊資源的內涵及利用開發的價值。就全縣而言,可以先在一些資源突出、環境優美、區位較好的鎮先進行開發,把農業資源真正轉化為旅遊資源,進而開發形成旅遊產業。三是有結合。要克服把農業旅遊簡單地等同於一般農業的錯誤觀點。實際上,農業旅遊是一種新興的特色農業,是一種把農業功能與旅遊功能相互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以農業經營為基礎,與旅遊服務有機結合,從而形成高於一般農業的新興產業,它的產出及附加值遠遠高於農業自身產出的價值。(二)、加強規劃,積極培育發展農業旅遊的產品體系。發展農業旅遊,規劃是前提。通過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產品構成、開發重點、政策措施等內容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合理整合資源。在規劃過程中要體現“一、二、三、四”的要求,即“一化(規模化)”:在農業產業規模化的基礎上,規劃開發農業旅遊,這樣容易形成產品特色和區域規模。因此,農業旅遊點必須要種植或養殖相對集中、形成一定聯片規模。“二種經營模式”:一是政府主導,分户聯片經營,並逐步形成“農業旅遊合作社”。這種模式有利於提高組織化程度,克服“小規模、分散化”的家庭經營弊端,它可以帶動廣大農户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參與的熱情,有助於提高廣大參與農户的收入,是一種值得推廣的主要模式。二是政府引導,業主集中經營,並逐步形成“農業旅遊公司”。這種模式適宜於在現代農業(漁業)園區的基礎上,經過規劃開發逐步建設起來,它的特點是一次性投資額相對較大、設施較為完備、要求也相對高一點。“三大類型”:一是農家樂,以農户家庭為基礎,經過投入改造達到一定的硬件標準,開辦農家旅館、農家菜館及農事活動。二是民俗旅遊,以本地傳統文化及民間藝術、習俗為吸引物,經過策劃形成可供遊客觀賞或參與的旅遊項目,從而滿足遊客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三是農業觀光遊,以農業生產經營為基礎,以各類農產品為吸引物,推出採摘旅遊等項目,讓遊客得到體驗、感受。“四個性”:一是注意區域性,要把農業旅遊規劃建設與全縣“三區一中心”旅遊總體規劃相銜接,以總體規劃統領專題規劃。二是注意基礎性,要把農業旅遊與農業產業化規劃相銜接,以農業產業化規劃為基礎,結合旅遊特點和要求,突出重點、選準突破口。三是注

意特色性,要把農業旅遊與培育旅遊特色專業村相銜接,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全縣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點。四是注意生態性,要把農業旅遊與全縣生態縣規劃建設相銜接,以生態縣建設為總目標,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以“千村萬户整治工程”為契機,把生態村建設與農家樂旅遊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户保護環境、建設家園的內在動力。(三)、加大扶持,不斷優化發展農業旅遊的政策體系。農業旅遊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定的政策給予扶持和拉動。就目前而言,可重點抓四個環節:一是投入政策。一方面要建立縣鎮二級政府投入農業旅遊的基金,為發展農業旅遊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真正起到政府在旅遊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要為工商資本投入農業旅遊創造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社會環境、服務環境。二是税收與信貸政策。在農業旅遊的起步階段,給予税收扶持。我們建議,一定三年給予開發農業旅遊的農户減免營業税和所得税。要建立農業旅遊信貸扶持基金,篩選確定一批縣級重點農業旅遊開發建設項目,加大信貸扶持力度。三是用地政策。凡涉及農業旅遊開發中少量的非農用地,有關部門要優先予以妥善解決。要對農業旅遊規模化經營中涉及的少量土地流轉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及時出台相應的政策,既滿足旅遊需要,又避免農户間的矛盾。要研究出台農户圍繞農業旅遊規劃調整種植或養殖結構的扶持政策。四是考核獎勵政策。要把發展農業旅遊列入各鎮經濟發展目標任務考核體系之中,對於成效明顯、成績突出,對全縣示範作用大的鎮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一些誠信經營、規範服務、增收明顯的典型農户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四)加強管理,努力營造發展農業旅遊的環境體系。為了高標準、高起點地開發我縣的農業旅遊,我們要在借鑑外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認真抓好管理這個基礎,使之良性、有序發展。重點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強農業旅遊隊伍建設,有計劃地分級做好培訓教育,積極培養既懂農業、又懂旅遊、離土不離鄉的農業旅遊經營者和管理者隊伍,做到開發一批、培養一批。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旅遊的通達性,完善農業旅遊的各項配套設施,努力提高旅遊服務的水準,特別是要建立、健全農家樂服務管理中心。三是加強生態村鎮建設,建設一流的旅遊環境。四是加強星級品牌建設,按照浙江省“鄉村旅遊點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的標準,規範運作,及時做好星級評定管理,樹立一批典型,示範帶動一批農户,從而使農業旅遊發揮更大的效應,真正成為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第二篇:關於發展農業旅遊的調研報告

所謂農業旅遊,就是指利用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活動、田園景觀及農村文化等資源,經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而成的適合廣大民眾體驗農業與休閒遊憩的一種新興產業,是將生產、生活及生態結為一體的旅遊方式。隨着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追求旅遊需求的多樣性以及人們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深化,農業旅遊的市場前景日益廣闊,開發農業旅遊的條件日趨成熟,發展農業旅遊的成效日益凸現,它必將成為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因此,圍繞“如何加快發展我縣農業旅遊”這一課題,我們開展了專題調研,並形成了一些初淺的看法。一、關於我縣發展農業旅遊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縣發展農業旅遊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在動力和現實條件。從調研情況看,歸納起來其有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性”上:(一)、從宏觀形勢看,發展我縣農業旅遊具有必然性。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涵於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體體現。農業旅遊的興起,看似偶然,但其實質是必然的。現階段,我縣發展農業旅遊,其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國際、國內的成功經驗。發展農業旅遊最早起源於歐洲,目前歐美、日本、台灣等國家或地區非常盛行。我國珠三角地區是發展農業旅遊起步較早的地方,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始興農業旅遊,到今天為止,廣東省頗具規模的農業(農莊)旅遊景區達到100多家。長三角地區的農業旅遊發展迅速,近年來湧現了一大批的典型。江蘇南京把農業旅遊開發作為跳出農業抓農業的新思路,大力發展農業觀光型、民俗文化型等各種類型的農業旅遊模式,2014年農業旅遊接待遊客13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達3.48億元;浙江臨安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度假村和“農家樂”旅遊度假區,2014年250餘户農民共接待遊客2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000萬元;上海南匯的桃花節每年一屆,2014年4月光9日一天就接待遊客4萬多人次,其中,僅南匯桃花村就達1萬人次;浙江餘姚的楊梅節今年開遊一週就吸引3萬遊客前去品梅觀光。山東地區的農業旅遊也很成功,如山東棗莊、臨沂出現的一批萬畝規模的石榴園、梨園、棗園、板栗園、銀杏園等。上述這些成功案例為我縣發展農業旅遊提供了有益啟示,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二是現階段人們旅遊需求的必然選擇。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人的一種天性,也是人們追求美的一種體現,更是人們出遊的一種動力。近幾年來,人們旅遊消費的觀念、消費方式正逐漸發生變化,人們在旅遊活動中更加註重親身的體驗、參與,更加註重環境的要求,這種需求為廣大農村蓬勃興起的農業旅遊項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廣大農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習俗,而且,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品種更加豐富、特色更加明顯,這為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旅遊活動奠定了深厚的資源基礎。科學、合理地利用和開發這些資源,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廣大遊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滿足了現代社會人們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訴求。據瞭解,西班牙有85的遊客利用週末駕車前往100—150公里以內農場參與農業旅遊活動。北京市有40.6的居民把中短途鄉間旅遊作為雙休日休閒的第一選擇。由此可見,發展農業旅遊的市場前景非常樂觀。三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增加農民收入、而基礎在於調整產業結構、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回顧農業發展史,我國走了一條“以糧為綱——提高糧徑比例——發展一優兩高農業、培育特色產業——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的路子,在每個階段,對農民增加收入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但到現階段,增加農民收入面臨着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通過調研,我們認為,發展農業旅遊是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必由之路。發展農業旅遊,可以加速推進農村非農化,實現一產與三產的有機結合,通過旅遊,帶動農村交通運輸、商業飲食、文化娛樂、農產品加工,加快產生一批“離土不離鄉”的勞動者,使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旅遊服務業中去;據統計分析,農業旅遊每增加1名直接從業者,就會增加相關從業者5名。發展農業旅遊,可以大幅提高農業附加值,使農產品多項、多次增值,形成“農業養旅遊、旅遊促農業”的良性互動機制。據廣東肇慶的廣新農業生態園統計分析,2014年共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營業額收入達1500多萬元,其中,農產品直接銷售收入僅為20(二)、從我縣農村、農業自身因素看,發展我縣農業旅遊具有現實性。我縣是典型的平原江南水鄉,農業基礎比較紮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全省名列前茅。這為我縣發展農業旅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有”:一是農業產業化有基礎。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在“一優兩高”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我縣初步形成了三條農業產業帶,即以魏塘、大云為主的綠色

第三篇:關於漢中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漢中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漢中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現狀

所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是指以農村資源為依託,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提供旅遊、休閒娛樂、體驗“三農”的新型農業經營形態。是農業和旅遊業有機結合的一個新興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一種新選擇、新亮點。我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的發展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最初興起以釣魚休閒、品農家菜、賞農家景等為主體的“農家樂”。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特色農業景觀、民俗風情、民俗文化、農家休閒、田園風光、特種動物養殖為主體的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產業。到2014年底,我市已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2個,從事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的規模以上企業12户,建立現代農業科技園6個、農業觀光采摘園6個,全市共有農家樂306户,休閒農莊35户。全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從業人員2500人,資產總額4.5億元,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3.5億元,實現利潤4000萬元,上繳税金800萬元,年農產品銷售收入1.5億元。

我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的主要類型有:

(一)特色農業觀光基地類。近年來,我市圍繞“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漢中”戰略,大力發展“豬、藥、茶、菜”及糧油加工等幾大主導產業,突出抓了“三個六”(60萬畝高產密植生態茶園、60萬畝優質柑桔和600萬頭生豬)建設,做精做細優質糧、油、中藥材、蔬菜、花卉五個特色產業,湧現了以西鄉縣萬畝有機茶園、城固縣20萬畝桔園、漢中百萬畝油菜花、洋縣千畝梨園、漢台宗營萬畝花木基地、西鄉縣櫻桃溝等為龍頭的特色農業旅遊觀光基地以及以西鄉縣午子綠茶有限公司、城固泛亞綠色食品公司、城固縣磷光食品公司、寧強縣羌州食品公司、西鄉縣鵬翔茶葉有限公司、留壩縣佳士森藥業公司等為龍頭的漢中農產品及土特產品加工企業。

(二)秦巴民俗風情類。漢中地處秦巴山區,民俗資源豐富,依託巴山民歌、陝南剪紙、陝南號子、漢中曲子、民間婚俗、鎮巴嗩吶、洋縣木偶漢調桄桄劇、龍燈社火(跑旱船、獅子舞、跑竹馬、龍燈舞、社火)等特色秦巴民俗風情,湧現出民歌村、詩歌社、剪紙村、社火村及寧強青木川、漢台蘇景園、漢中民俗村、漢中奇石館等一批特色人文景觀和休閒娛樂場所。

(三)城郊田園風光類。近年來,隨着我市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的發展,一批田園風光類休閒農業、旅遊農業在城市周圍勃然興起,且各具特色。如漢中荷花園、漢中牡丹園、陝南珍稀植物園、南鄭縣花果山、漢中楠竹園、南鄭聖水桃園山莊等企業,這些企業特點是圍繞中心城市,營造特色田園風光,在城市近郊發展,方便城市人羣週末或假日旅遊。

(四)特種養殖類。近年來,隨着農家樂和各種休閒山莊的興起,我市特色養殖業悄然

興起,滿足了人們的垂釣、捕捉樂趣和多樣飲食文化需求。漢中的各種魚塘在各城市周邊星羅密佈,可以滿足人們的垂釣樂趣,大鯢、火雞、鼈、野雞、野兔等特種動物養殖在部分地方成為一種時尚,如城固香格里拉、白楊寨狩獵場、南鄭縣新集鼈養殖場等富有特色的休閒農業企業,讓遊客在自己垂釣魚類和捕捉野味的的同時,也品嚐到其特有的風味。

(五)景區周邊農家樂類。我市民勝古蹟眾多,目前已建成國家a級景區13家,其中4a級景區1家,3a級旅遊區6家,這些旅遊資源給有經濟意識的老闆和景區周邊的農民帶來勃勃生機,他們依託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蕩的湖水,開設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樂等活動,興建一批休閒、娛樂、餐飲設施,興辦“農家樂”、“度假村”,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讓遊客在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迴歸大自然的同時品嚐漢中的特色風味小吃。

二、我市休閒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我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和周邊地市及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一)缺乏科學有效規劃。一方面是一些縣區重視不夠,沒有把發展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戰略以上缺少研究,工作中找不到抓手,導致部分縣區休閒農業發展緩慢;另一方面,當前我市的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發展基本處於自發生存、無序發展的狀態,缺乏整體規劃,定位不準確,導致在發展過程中項目設計雷同,功能不配套,簡單仿效,粗放經營。

(二)產業規模小,發展不平衡。我市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經濟總量依然很小,在全市生產總值中佔比低,休閒農業企業數量少,規模企業更少,旅遊農業帶動能力弱,產業要素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在農副土特產品加工及營銷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縣區間發展不平衡,除城固縣桔園和西鄉縣櫻桃溝、茶園形成一定品牌效應、定位準確外,其餘縣區的休閒農業尚處於摸索發展階段。

(三)公共服務不完善,設施建設滯後。在我市已經形成的幾個主要的休閒農業、旅遊農業景點,由於地方財力有限,投入不足,導致鏈接景區的道路等級低、通行能力有限,景區停車泊位少、廁所少,供電、供水、通訊、環保等基礎設施不到位,客房?餐廳?茶樓等主要設施衞生狀況差,安全保衞措施不到位。其餘休閒農業設施、條件更待加強。

(四)整體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市休閒農業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整體建設水平低,規模小,設施簡陋,內容單調,基本處於低、小、散亂狀況,缺少高品位、高檔次、多功能、知識型的休閒園區。另一方面,休閒農業經營者自身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憑經驗決策,明顯跟不上市場對其發展的要求;同時,多數休閒農業從業人員缺少必要的培訓,素質和服務水平低,管理水平差。個別休閒農業、旅遊農業企業還存在環境衞生差、經營秩序亂、誠信缺失、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三、漢中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的的資源和條件

漢中有特有的自然條件、濃郁的民俗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日益改善的交通環境,為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農業提供了諸多有利的條件。

(一)特有的自然環境。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被譽為“西北小江南”,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國家“南水北調”漢江水源頭保護地;洋縣華陽風景區、黎坪國家森林公園、紫柏山旅遊風景區、午子山、褒谷口石門景區、紅寺湖、南湖等自然景觀各具特色、引人入勝。漢中有西北最大的柑枯生產基地,城固二十萬畝枯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遊園採桔,其樂融融;漢中有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里飄香;漢中還有百萬畝油菜、六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這些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漢中的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

(二)濃郁的民俗風情。漢中民俗,特別是秦巴民俗絢麗多彩,諸如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信仰崇拜、娛樂遊藝等,是漢中文化遺產的立體史籍。漢中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處於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的撞擊之中,其特產、飲食、習俗都具有過渡性的特點。歷史上“湖廣填陝南”,南北移民,五方雜處,從而使漢中的民俗兼四方特色。漢中傳統戲曲種類很多,有京劇、秦腔、漢劇、歌劇、話劇、漢中曲子、相聲等。跑旱船、獅子舞、跑竹馬、龍燈舞、社火(分高蹺、芯子)等民俗別具風情。特有的秦巴民俗風情,為我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三)悠久的歷史文化。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藴厚重,是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的發源地,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漢中市是國務院於1994年第三批頒佈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度又獲“中國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殊榮。獨特的城市名片,悠久的古文化底藴,使其在整個西北地區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也顯示出漢中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四)日益完善的交通網絡。漢中處於川陝交通聯繫的樞紐地帶,是陝西的南大門,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巴蜀的咽喉,自周朝起在各不同歷史時期開通了陳倉、褒斜、儻駱、子午、荔枝、金牛和米倉等著名古棧道,漢中因而成為聞名遐爾的“古棧道之鄉”。西漢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改善了漢中市的交通條件,縮短與西安、成都的距離,並被納入西安、成都都市輻射圈內。十天高速、寶巴高速,還有西漢蓉客運專線、新飛機場的建設,對休閒農業發展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政府通過縣鄉公路砂改油和村村通建設,通往各景點小交通條件明顯改觀,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為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四、加快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休閒農業、旅遊農業已成為發展前景良好的新型產業之一,它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有

利於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有效促進農業資源要素整合,是較理想的農業轉型升級目標模式,符合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際。特別是對於屬於南水北調漢江源頭保護地的漢中來説,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生態保護要求標準較高,發展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既符合漢中市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富集的資源優勢,取得多重效益。因此,各級要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形成共識,將其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長遠工程抓好抓實。

(二)科學規劃,健康發展。一是搞好科學規劃。要切實制訂好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發展規劃,明確近期和遠期發展目標,儘量避免盲目發展、無序發展,堅持與區域範圍內的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城鎮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合理選點,科學佈局,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和推進縣域經濟的重要內容。二是規範管理。儘快理順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的管理體制,加快制定管理辦法,規範項目開發中服務設施佔地、准入資格、經營範圍、活動內容、經營單位的服務質量標準、星級評定行為。加強對休閒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幫助提高素質和服務水平;組織休閒農業業主到發達地區參觀學習、開拓視野、提升服務手段和拓展服務功能。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市場為導向,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市外資本投資休閒農業、旅遊農業。四是鼓勵農民工返鄉發展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發展地方經濟。

(三)突出特色,綜合開發。各地要根據本地的農業特色結合地理特點、人文景觀、資源優勢,精心規劃,合理佈局。各縣區要確定自己的產業特色,漢台、南鄭應圍繞中心城區和“一江兩岸”景帶,在中心城市周圍,積極發展城郊田園風光類、特種養殖類休閒農業,要依託漢台花卉基地、褒河鮮魚一條街及天台山、南湖、紅寺湖、黎坪森林公園等旅遊風景區,大力發展景點周圍農家樂;城固要繼續在柑桔上下功夫,加大對桔園景區的投入力度,開發多種旅遊產品和項目,豐富旅遊內容;西鄉縣繼續打造櫻桃溝和茶園兩張名片,做精品牌,擴大影響力;洋縣要持續打造梨園品牌,在梨園面積、景區開發上下功夫,同時搞好華陽風景區建設;勉縣要依託武侯祠、武侯墓兩大知名旅遊景點,圍繞景點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留壩縣繼續打造古棧道漂流、高山草甸旅遊等休閒農業旅遊品牌;寧強縣要依託羌州文化和青木川古鎮,突出民俗風情類休閒農業;略陽縣要依託嘉陵江縱貫縣境,形成廣闊水域和悠久歷史文化的資源優勢,開發以觀光遊憩、休閒度假為主,集水上娛樂、森林探險、農業觀光、地貌欣賞、商務會議為一體的綜合休閒農業;鎮巴縣要發掘巴山民歌、陝南號子、漢中曲子、鎮巴嗩吶等秦巴風俗文化,形成產業;佛坪繼續開發好山茱萸旅遊項目。各地要在突出區位特色、依託資源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同時,根據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創新發展模式和項目、形成旅遊新亮點。

(四)打造精品,示範帶動。要抓好精品示範樣板,為發展高品位的休閒農業打好基礎,做好示範。在此方面,我市西鄉縣、城固縣等縣區探索出一條新路。其中,西鄉櫻桃溝連片種植12300畝,已成為我國第二大櫻桃生產基地、國家級農業示範觀光園。近年來,西鄉縣政府依託櫻桃溝資源,按照國家aaaa級景區標準設計櫻桃溝旅遊規劃,制定了集休閒、娛樂、度假於一體的高水平建設規劃;採用德國風格,修訂了景區建房、旅遊設施等開發項目;

新建三條通景區的公路,加大了景點設施建設力度;2014年櫻桃節期間,有41.1萬遊客前來旅遊觀光,旅遊綜合收入達2179.5萬元。城固縣依託近20萬畝無公害綠色橘柑基地,按照“生態遊、休閒型、農家式”發展模式,精心設計“桔園一日遊”和“桔園農家遊”精品旅遊線路,大力發展以“農家樂”為主的生態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先後投資1000餘萬元,改造柑橘觀光園環山道路15公里,在橘園景區規劃建成兩個1000至2014泊位的大型停車場,重點扶持柑橘主產區橘園鎮劉家營村、楊西營村2個農家樂集羣點,幫助橘農建起60餘家“農家樂”。相繼建成荷花園、天逸園、湑水苑、香格里拉休閒中心等19處鄉村農業觀光點和郊區休閒場所。推出登山、漂流、垂釣、盪舟、賞橘遊園、品特色臘肉等特色鄉村遊項目,遊人既體驗到採摘豐收金橘的愉悦,也領略到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的愜意。2014年,該縣農家樂累計接待遊客20萬餘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000多萬元。挖掘西鄉、城固縣經驗,將精品做精,將起到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其它縣區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的快速發展。

(五)落實政策,營造環境。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建議市上儘早出台有關支持和鼓勵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確有關優惠政策和措施。二是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市級要建立和安排專項資金,對休閒農業發展好的縣區及一些經營特色明顯、帶動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足、運作規範的休閒農業企業給予扶持和獎勵;對一些重點休閒農業景點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要進一步優化服務。要切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休閒農業項目審批、辦證等過程中提供方便,減免相關費用,堅決防止“四亂”發生。四是要加強宣傳。各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加快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的重要意義、重大作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漢中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重視形象策劃與包裝,打造品牌,吸引遊客,從而促進我市休閒農業、旅遊農業做大、做精、做強,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漢中市鄉鎮企業局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九日

第四篇:關於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關於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在陪同領導下鄉調研時,我結合歷年來組織鄉村風情桃花會的體會,聯繫當前全國各地迅猛發展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熱,對××區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現狀、潛力 、優勢、發展方向以及政府應採取的引導、扶持措施作了調查,連同粗淺的思考,一併報告如下:

、國內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與××區的現狀

旅遊作為一項產業,在我國興起雖然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但特點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旅遊熱點已經從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剎迴歸自然。隨着五一節由大長假變為小長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的設立,中短途旅遊成了旅遊主流,而在中短途旅遊中,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就成了遊客首選。原因就是住煩了高樓大廈,想體驗一下土窯洞的感覺,吃膩了生猛海鮮,想吃土飯土菜換口味。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每年有1000萬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參加農夫一日遊、樵夫一日遊,吃農家飯,住農家炕,採摘新鮮瓜果,體驗農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雙休日每天有20萬人在郊區度過。陝西省合川縣利用文祕雜燴網灘上的一塊濕地開發的合川濕地旅遊區,則成了西安市民雙休日的旅遊熱點,成為陝西省的旅遊緊點、收入大户。運城市夏縣利用一個小型水庫開發的泗交漂流項目,每天都有幾千遊客。就連曲沃海頭村的全魚宴和洪洞縣的農家燉土雞,也吸引了臨汾城裏的人常常光顧,不預定還吃不上。

相比之下,××區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卻起步晚、發展慢,除賀家莊鄉與臨汾鐵旅舉辦的鄉村風情桃花會外,其餘都是些星星點點的,雖然屬於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範疇卻形不成產業的“個體户”,政府有關部門也未列入工作議程,農業部門認為是旅遊部門的職能,旅遊部門認為是農業部門的職能。因此,××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目前仍處於自發、無序、盲目的狀態,與全國、全省及至周邊市縣相比差距極大。

二、××區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優勢和潛力

××區作為臨汾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晉南中心城市,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條件和基礎。

1、客源充足。××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最大的優勢就是臨汾市人多。臨汾市區有常住人口50萬,流動人口20萬以上,按每年50萬人,每人兩次計算,每年可有100萬人次到郊區旅遊,他們要在吃、行、玩、購等方面消費,按每人消費100元計算,可為農村增加1個億的收入,這樣計算,並不是空穴來風,以賀家莊桃花會為例,2014第六屆桃花會因為免除了門票,半個月就有10萬以上游客,李家莊村民在餐飲、農產品銷售、存車等方面毛收入達50萬元(由於接待條件有限,僅有10%左右的遊客可在桃花會就餐)。

2、資源豐富。臨汾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的母親河穿境而過,汾河兩岸的灘塗、濕地、溪流、泉水、山嶺、森林以及古遺址、古村落、古墓葬都是我們可以開發的資源,加之近年來發展現代農業的成果,如土門的千畝紅堤、喬李的萬畝辣椒、吳村的萬畝林網、金殿的千畝蓮菜、卧虎山萬畝荒山綠化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3、條件較好。經過多年建設,我區廣大農村交通、供電、供水、衞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態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荒山綠化、灘塗綠化、通道綠化、村莊院落綠化的成果都為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創造了良好條件。

具備了客源充足、資源豐富、條件較好的優勢,只要充分利用、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一定會盡快起步,並且由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成為農業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關於發展××區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建議

(一)發展思路

我根據對全區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粗淺認識,初步提出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是:以打造堯文化旅遊觀光農業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田園風光、民情風俗、歷史古蹟和人文文化為主線,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重點發展並形成“農業觀光遊”、“休閒度假遊”、“民俗文化遊”和“自然生態遊”四種模式,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打造旅遊精品、擴大對外營銷,使××旅遊觀光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力爭通過3-5年努力,實現“十、百、千、萬、億”的旅遊觀光農業新格局。

“十”,即:打造10個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區:

1、卧虎山綠色農業觀光區。以開發卧虎山旅遊景點為基礎,以卧虎山無公害紅棗等農產品、李家莊九九鮮桃園和賀家莊雙孢菇為重點,重點開發稍子面、雙孢菇餐飲和窯洞賓館,建成集旅遊、休閒、採摘、觀光於一體的綠色農業觀光區。

2、大陽山水田園休閒區。依託澇河水庫、堯陵景區和大陽地處黃土高原的自然優勢,以農家小院、果品採摘、澇河水上項目為核心,建成具有濃郁鄉村特色的山水田園休閒區。

3、賈得鄉大蘇休閒度假區。以賈得鄉大蘇丘陵山區為中心,依託山坡山溝自然條件

,重點開發休閒度假。

4、堯廟汾河生態旅遊區。依託萬畝農業開發項目和草原項目,重點開發垂釣、草原項目、採摘等,建設集休閒、娛樂等水上和草原風情旅遊區。

5、吳村綠色家園休閒區。以紅旗路沿線為中心,依託萬畝農田林網,重點開發林下經濟、特色餐飲、休閒、垂釣。

6、金殿水鄉旅遊觀光區。以金殿鎮龍祠泉源為中心

,重點開發垂釣、登山、水鄉風情(水磨)、特色餐飲(韭芽)、荷塘稻田北方江南景色。

7、土門黃土風情觀光區。以錦繡苗園為依託,發展登山、打獵、休閒及特色餐飲,展示黃土高原葡萄、花木、田園生活,建設黃土風情觀光區。

8、一平垣卧虎山觀光區。依託一平垣卧虎山景區開發,大力發展山區核桃、柿子產業,形成錦繡卧虎山花果山式旅遊觀光區。

9、以喬李民航空港區為中心,重點開發澇河濕地。

10、西部山區農業觀光遊覽區。建設魏村老爺頂千畝核桃園,萬畝聖桃、土門葡萄基地,形成以牛王廟為中心的西部山區農業觀光旅遊區。

“百”,即:建設100個農業生態觀光村。

“千”,即:興辦1000個與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相關的餐飲、遊樂和服務經營户。

“萬”,即:全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產業安排1萬名農村富餘勞動力。

“億”,即:每年全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收入要達到1億元以上。

(二)工作重點

1、加強組織協調。加快觀光旅遊農業發展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議政府成立觀光旅遊農業發展領導組,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整合資源,密切配合,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農林局,掛牌為農林局農業旅遊辦,協調全區農業旅遊工作。同時引導組建區級觀光旅遊農業協會,組織實施全區農業旅遊開發工作。

2、建立資金機制。當前農業旅遊開發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僅靠單一企業,難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設中要廣開資金投入門路,加大投融資力度,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要政府投入、企業投入、羣眾投入相結合,激發企業建設的積極性,解決農業旅遊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

3、完善配套設施。旅遊觀光農業是農業生產、農事活動、娛樂休閒為一體的新興產業,涉及到吃、住、行、遊、購、娛等多個行業,要搞好基礎性配套工作,為農業旅遊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要加快各景點綠化、衞生等配套設施建設,給遊客創造方便、快捷、舒適的旅遊條件。

4、開發旅遊產品。產品是旅遊業的基礎,特色是旅遊業的生命。結合觀光旅遊積極開發特色農副產品、民間小手工製品、民間風味小吃。起步階段要把開發特色餐飲作為重點,除傳統的稍子面、羊湯外,要開發現宰現做的雞、甲魚、澇河魚等。要依託當地民風民俗,聘請能工巧匠製作銷售有鄉土氣息的紀念品,如剪紙、粗布紡織、手工鞋墊、草竹編織、綠色農產品等,達到既可為旅遊者提供參觀製作全程技藝的景點,又可購買旅遊紀念品,增加經濟效益,形成資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傳營銷。宣傳開發是打造旅遊品牌的關鍵。要善於包裝。要建立“政企聯手、部門聯合、上下聯動”的宣傳促銷機制,綜合利用多種渠道,繼續辦好鄉村風情桃花會,還要根據發展情況舉辦荷花會等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我區的觀光旅遊農業,擴大我區觀光農業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為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提供保障

××區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區委、區政府已經把它列為全區加快發展的優勢產業,我認為,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還應該與以下工作有機結合:

1、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要讓城裏人到了農村,感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在確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時,要把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優勢的村作為重點。

2、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與農業調產工作相結合。在農業調產工作中,要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的需要,有意識的將相同的作物連片規模發展,形成壯觀的場面,如千畝辣椒、千畝油菜、千畝荷塘、萬畝葵花、十里桃花,甚至更大規模。

3、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相結合。凡是區裏規劃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重點村,交通、供電、水利、衞生、環保、林業等部門都應該在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入上給予傾斜。

4、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為了發展農業觀光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樓房,而要營建富有地方特色、鄉土氣息的農家小院,透發一種依山傍水、雞鳴狗叫、炊煙裊裊的詩情畫意,尤其在綠化上,要克服除了楊樹就是松柏的單一樹種結構,做到喬灌結合、速生林與景觀樹結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要保護名宅名院、名木古樹,建設農耕博物館,讓年青人更多的瞭解傳統農業、農具和農民生活方式。

6、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既要以本地村民為主,又要吸引外來投資,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城裏人、外地人來創業開發。

7、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既可以促進農業調產、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各級各部門要積極支持、強化服務、加強指導,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礙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發展。

綜上所述,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規劃,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見成效,十年以後,××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在為城裏人提供休閒娛樂的同時,也為農業調產、農民增收創造了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五篇:關於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關於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在陪同領導下鄉調研時,我結合歷年來組織老君山景區旅遊規劃的體會,聯繫當前全國各地迅猛發展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熱,對老君山景區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現狀、潛力 、優勢、發展方向以及政府應採取的引導、扶持措施作了調查,連同粗淺的思考,一併報告如下:

一、國內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老君山景區的現狀

旅遊作為一項產業,在我國興起雖然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但特點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旅遊熱點已經從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剎迴歸自然。隨着五一節由大長假變為小長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的設立,中短途旅遊成了旅遊主流,而在中短途旅遊中,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就成了遊客首選。原因就是住煩了高樓大廈,想體驗一下土窯洞的感覺,吃膩了生猛海鮮,想吃土飯土菜換口味。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每年有1000萬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參加農夫一日遊、樵夫一日遊,吃農家飯,住農家炕,採摘新鮮瓜果,體驗農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雙休日每天有20萬人在郊區度過。陝西省合川縣利用文祕雜燴網灘上的一塊濕地開發的合川濕地旅遊區,則成了西安市民雙休日的旅遊熱點,成為陝西省的旅遊緊點、收入大户。運城市夏縣利用一個小型水庫開發的泗交漂流項目,每天都有幾千遊客。就連曲沃海頭村的全魚宴和洪洞縣的農家燉土雞,也吸引了臨汾城裏的人常常光顧,不預定還吃不上。相比之下,老君山景區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卻起步晚、發展慢,都是些星星點點的,雖然屬於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範疇卻形不成產業的“個體户”,老君山景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目前仍處於自發、無序、盲目的狀態,與全國、全省及至周邊市縣相比差距極大。

二、老君山景區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優勢和潛力

老君山景區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條件和基礎。

1、資源豐富。老君山景區作為著名的道教聖地,國家級4a景區之一,溪流、泉水、山嶺、森林以及古遺址,都是我們可以開發的資源,加之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旅遊業,眾多的農家賓館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2、條件較好。經過多年建設,老君山景區廣大農村交通、供電、供水、衞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態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交通條件明顯改觀、農家賓館建設方興未艾,荒山綠化、灘塗綠化、通道綠化、村莊院落綠化的成果都為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創造了良好條件。

具備了客源充足、資源豐富、條件較好的優勢,只要充分利用、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老君山景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一定會盡快起步,並且由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成為農業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關於發展老君山景區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建議

(一)發展思路

我根據對全區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粗淺認識,初步提出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是:以打造堯文化旅遊觀光農業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田園風光、民情風俗、歷史古蹟和人文文化為主線,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重點發展並形成“農業觀光遊”、“休閒度假遊”、“民俗文化遊”和“自然生態遊”四種模式,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打造旅遊精品、擴大對外營銷,使老君山景區旅遊觀光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工作重點

1、加強組織協調。加快觀光旅遊農業發展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議政府成立觀光旅遊農業發展領導組,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整合資源,密切配合,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老君山景區,掛牌為老君山景

區農業旅遊辦,協調全區農業旅遊工作。同時引導組建縣級觀光旅遊農業協會,組織實施全區農業旅遊開發工作。

2、建立資金機制。當前農業旅遊開發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僅靠單一企業,難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設中要廣開資金投入門路,加大投融資力度,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要政府投入、企業投入、羣眾投入相結合,激發企業建設的積極性,解決農業旅遊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

3、完善配套設施。旅遊觀光農業是農業生產、農事活動、娛樂休閒為一體的新興產業,涉及到吃、住、行、遊、購、娛等多個行業,要搞好基礎性配套工作,為農業旅遊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要加快各景點綠化、衞生等配套設施建設,給遊客創造方便、快捷、舒適的旅遊條件。

4、開發旅遊產品。產品是旅遊業的基礎,特色是旅遊業的生命。結合觀光旅遊積極開發特色農副產品、民間小手工製品、民間風味小吃。起步階段要把開發特色餐飲作為重點,除傳統的燴麪、羊湯外,要開發現宰現做的雞、甲魚、澇河魚等。要依託當地民風民俗,聘請能工巧匠製作銷售有鄉土氣息的紀念品,如根雕、奇石、花木盆景、草竹編織、綠色農產品等,達到既可為旅遊者提供參觀製作全程技藝的景點,又可購買旅遊紀念品,增加經濟效益,形成資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傳營銷。宣傳開發是打造旅遊品牌的關鍵。要善於包裝。要建立“政企聯手、部門聯合、上下聯動”的宣傳促銷機制,綜合利用多種渠道,繼續辦好鄉村風情桃花會,還要根據發展情況舉辦荷花會等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我區的觀光旅遊農業,擴大我區觀光農業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為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提供保障

老君山景區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區委、區政府已經把它列為全區加快發展的優勢產業,我認為,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還應該與以下工作有機結合:

1、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要讓城裏人到了農村,感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在確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時,要把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優勢的村作為重點。

2、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與農業調產工作相結合。在農業調產工作中,要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的需要,有意識的將相同的作物連片規模發展,形成壯觀的場面,如千畝辣椒、十里桃花,萬畝牡丹、千畝魚塘,甚至更大規模。

3、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相結合。凡是區裏規劃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重點村,交通、供電、水利、衞生、環保、林業等部門都應該在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入上給予傾斜。

4、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為了發展農業觀光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樓房,而要營建富有地方特色、鄉土氣息的農家小院,透發一種依山傍水、雞鳴狗叫、炊煙裊裊的詩情畫意,尤其在綠化上,要克服除了楊樹就是松柏的單一樹種結構,做到喬灌結合、速生林與景觀樹結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傳承傳統文化相結合,要保護名宅名院、名木古樹,建設農耕博物館,讓年青人更多的瞭解傳統農業、農具和農民生活方式。

6、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既要以本地村民為主,又要吸引外來投資,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城裏人、外地人來創業開發。

7、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既可以促進農業調產、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各級各部門要積極支持、強化服務、加強指導,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礙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發展。綜上所述,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規劃,

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見成效,十年以後,老君山景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在為城裏人提供休閒娛樂的同時,也為農業調產、農民增收創造了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

默認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鳳縣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湖南休閒旅遊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我鄉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調研報告

農業綜合發展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