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71W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後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後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

“傷”字背後的含義是傷什麼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

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

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穫。

課堂一隅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説説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麼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後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習要落後。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後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羣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於“環謁於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説“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麼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麼,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於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慾薰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説點什麼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理解、積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華秋實閒情逸致”等詞語;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理解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進入作者為我們營造的緊張、熱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夏的鐘愛以及流露出的對夏、對勞動者、對活力與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的品味,感受字裏行間對夏、對勞動者的讚美,並能表達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從對夏的讚美,延伸到對活力、和生命的讚美,體會作者對自然、生活、生命的熱愛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開放地吸納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體驗,鼓勵即興創造,超越預定的目標要求,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達成共識,在教學生成中共同發展。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有效的學習者,並促使教學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學習的課堂,才是有效的;只有獲得師生雙方情感認同的課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師生雙方都在情境中獲得了情感體驗的課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的課文,本文描寫夏季的景象,表現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總體特點,中間三段從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農民勞作的景象,三個方面具體描述夏季的自然風光和夏季裏農民勞作的景象,最後一段表達作者對夏季的熱愛和讚美。全文五段各有寫作的重點,像一組畫,從不同方面描繪了夏的景象,層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編排在七年級上冊,除了閲讀的難度和深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之外,應該更適合剛從國小畢業,而又將面對會考,乃至命運轉折時期的學生。文章的中心着眼於“承前啟後、生命交替”和“黃金的”兩處,因此把教學主題定位為“生命之夏”--國中的學生正進入了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時期,他們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輝煌,這不正是一個生命的“夏季”嗎?

與前面兩個以“人生”為主題的單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單元是一個以季節題材串聯起來的主題單元。前者側重於人生的信條、志趣、哲理,而本單元的課文則側重於從景與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諦。如果説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話,那麼這個單元的文章則是間接感悟。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單元教學最終還應該落實到怡情悦性上。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國小六年的學習,能夠藉助工具書疏通文章,掃除閲讀障礙,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時,剛接觸國中的文章,閲讀的興趣較高,課堂上的表現比較積極,思維也很活躍。這也有利於課堂中形成互動參與的氣氛。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和思考是有待於引導和指點的。對於文本的感悟,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對於文化、生命的意識和認識正在逐漸形成中。學生的認知遵循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情感體驗也經歷着從無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過程。

然而隨着年級段的升高,供學生閲讀訓練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漸增加,難度值也相應提高,因此應該繼續培養他們感知、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閲讀、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火熱的夏天已與我們揮手告別,但我們對她的感受一定還記憶猶新吧。我很想知道你們喜不喜歡夏天,對夏天有着怎樣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那麼,當代作家樑衡對於夏天抱有怎樣的情感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樑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讓我們一起來體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顯示課題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樑衡,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有散文《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步曲》(三卷)《數理化通俗演義》(兩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傑鬼雄》。

(三)、掃清文字障礙

給加點字注音,解釋詞語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氣勢盛大。

主宰(zǎi):統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盪漾的樣子。

春華(huá)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閒情逸致:閒適的情致。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2、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句。(大屏幕顯示如下,要求學生大聲的朗讀三遍,一次比一次的聲音大)

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3、老師提問:歷來文人不喜歡讚美的夏季,作者為什麼説是“黃金”的季節?是不是在印刷的時候印錯了?應該是“金黃”而不是“黃金”?

(預設:學生可能認為是印錯了,也可能有學生説沒有印錯,到底是不是印錯了,或者作者為什麼認為是黃金的季節,讓我們一起來品讀課文,一同感受作者筆下的夏季吧)

4、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根據以下問題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經來臨了?

(2)、夏天帶給作者的突出感覺是怎樣的?

5、組織學生課堂交流,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大屏幕顯示如下)

(1)、表明夏天來臨的景象:蟬兒、麥浪、熱風………

(2)、夏天帶給作者的突出感覺: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

(五)、主旨探究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大屏幕顯示如下)

齊讀:“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有閒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2、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分別就兩個問題展開交流討論,每組選一名同學作記錄,整理歸納本組的討論結果。(大屏幕顯示如下)

思考:

(1)、為什麼説夏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代表着“緊張的旋律”?(提示:結合其他段落進行分析)

(2)、我為什麼要讚美這樣“苦澀”而又“緊張”的夏天呢?

(3)、以“因為這是一個____的夏”的句式,説説作者讚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討論結果,教師歸納各組討論結果並作必要的引導。(大屏幕顯示如下)

(1)、因為夏天意味着農民要在田野裏進行辛勤緊張的勞作,沒有休閒的時間。

(2)、作者讚美夏天其實表現了對勞動的歌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的讚美。

(3)、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夏天,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夏天,

這是一個色彩金黃的夏天,

這是一個氣勢磅礴的夏天,

這是一個緊張勞作的夏天。

教師追問:文中那些語句體現了農民勞作的辛勤與緊張?

明確:辛勤:彎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來

緊張:繃緊、快割、快打、又得、趕快去

(4)、學生齊讀第四小節,再次感受農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問:

①通過學習你們現在還認為是把“金黃”印成“黃金”了嗎?

②作者為什麼把夏天看得和黃金一樣的珍貴呢?

(學生自由發言,通過引導讓學生從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啟後、生命交替和勤勞的品質這幾個方面思考。)(大屏顯示如下)

(黃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黃金之夏(黃金般)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黃金般)勤勞的品質

(六)、語句賞析

學生在明確作者讚美夏天的意圖後,順勢引導他們通過賞析和朗讀語句,體味作者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夏天的讚美之情。(大屏幕顯示如下)

源於對勞動的熱愛,對農民的讚美,作者對夏天景色的描寫也就充滿了。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請找出來讀一讀,並説説它好在哪裏。

示例

好句: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牆。

品析:句中“泛泡、冒氣、沸騰、密密的厚發、淡淡綠煙”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過程,新奇形象又樸素自然。

(説明:1、對於一些特別精彩的或有鮮明語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羣要鼓勵學生反覆朗讀,讀出味道,讀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這一句朗讀的時候要通過先改動句式再對前後兩句的表達效果加以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到該句藴涵了農民的急切的心情,讀出急切的感覺來,在個別朗讀之後可再進行集體朗讀。這樣可以加深印象,加深體會。

2、要鼓勵學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句子來,可不必嚴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麼想就怎麼説。對於學生的發言以鼓勵為主,明顯的錯誤加以糾正,但不損傷學生的自尊心。敢於發言且言之有理的給以肯定和鼓勵;對於發言精彩的學生,則要加以表揚並帶動學生鼓掌,這既是對學生的激勵也是對課堂氣氛的激活。)

(七)、課外延伸

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對夏季的鑑賞和思考延伸至課外。(大屏幕顯示如下)

作者説: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那麼依你之見,夏之色又意味着什麼呢?請你仿照例句談談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為,如,如。

冬之色為,如,如。

提示:

1、冷和熱分別是綠和赤帶給人的感覺,而綠和赤又分別是春和秋的顏色;

2、碧波和夕陽體現了綠和赤的顏色,但兩者四季都有;

3、嫩竹與紅葉同樣分別體現綠和赤的顏色,但兩者又分別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兩句話的最後部分都體現的是季節顏色帶給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着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雲,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八)、課堂總小結

人生之秋的收穫來源於夏的不斷耕耘,人生之秋的豐碩源於夏的不斷積累、耕耘。願你經過夏的積澱能夠獲得一個沉甸甸的秋。

(九)、佈置作業

趁熱打鐵,組織學生拿出紙和筆寫下自己對本堂課所學內容的感受。(大屏幕顯示如下)

在領略了夏天的風采,傾聽了作者的讚美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呢?請談一談。

我的感言:

(十)欣賞課文朗讀和畫面

播放老師的配樂朗讀並配有相應的畫面,讓學生再次體會文章的美。

板書設計

緊張夏之景喜愛夏天

熱烈夏之色讚美夏天

急促夏之律更讚美辛勤勞作的農民

六、本課的亮點與教師個人的教學專長

亮點:本文描寫了夏季的景象,表現出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開放地吸納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體驗,鼓勵即興創造,超越預定的目標要求,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達成共識,在教學生成中共同發展。

教學專長:在從教二十多年裏,我總是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適應新的課程改革,讓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過失,及時和學生溝通,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愛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祕訣。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説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着舉例説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着歷史的前進。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的重大意義。

提示:a使人積極樂觀。b使人鬥志頑強。c使人永遠年青。d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説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的人為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學習並啟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説明事物特徵的作用,體會説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

生動的説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説明表現抽象、複雜天氣特徵。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並朗讀課文補充資料:“雲”和“天氣”有着密切關係,看雲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説明文是怎樣把有關雲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雲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説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説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試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麼作用? 領會説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1、詳細研究各種雲同天氣的關係。

列表:

雲的種類形狀位置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雲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雲交雲,雨淋淋”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雲,雨快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

“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陽”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雲往東,刮陣風;雲往西,披蓑衣”

“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雲吃霧下,霧吃雲晴”

試着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後一段作用

1、觀察雲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後告訴我們侷限性作用?

五、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雲識天氣嗎?

六、佈置作業

1、説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理解文從字順的`涵義,學會模仿,瞭解用詞準確、連貫表達的重要性。

2、學會觀察,抓住中心,刻畫細節,寫出真事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文從字順的涵義,學會模仿,瞭解用詞準確、連貫表達的重要性。

2、學會觀察。

【教學難點】

學會抓住中心,刻畫細節,寫出真事真情。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應完成相關習作,以提供課堂素材。

(二)第一課時:

環節一:導入新課

出示任務: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文從字順,什麼是文從字順呢?“文從字順”是寫作的基本要求,從字面上翻譯一下,我們可以説是“文字順從”,它反映着寫作的人駕馭書面語言(即文字)的能力。

那麼,我們又為何要做到文從字順呢?大家來看一看下面的內容:

“詩言志”——《尚書·堯典》(這個“志”的含義側重指想法、抱負、志向。)

“詩緣情”——陸機《文賦》

“託物言志,借景抒情。”

“寫作文就為的是寫出自己想説的話”——葉聖陶

“我手寫我心”——里爾克奧地利詩人

看到這些內容,你瞭解了文從字順的目的了嗎?是的,我們就是要能夠運用好詞句表達出我們內心的思想、情感,表達出我們“自己想説的話”。

反饋指導:導入情節的創設,是構建學習環境的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帶着明確的目標開始思考。

環節二:注重積累,準確表達

出示任務:

1、(圖示)小明同學看到校園花圃中開放的格桑花盛開,想表達對這種花的生命力與美麗的讚歎,他對同學説:“校園裏的格桑花真是好看死了!”但又感覺一句“死了”完全不能表達出他心裏的感受,你能幫幫他麼?

2、美麗的花朵總能觸發人們的情感,宗璞在《紫藤蘿瀑布》一文中就生動傳神地描繪了紫藤蘿花開的美好與盛況,語言文字優美,用詞準確,表意清晰,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沉澱在最嫩最小的花苞裏。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那裏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

(指導學生抓住特點誦讀後)讓我們來仿照這段話,也緊抓格桑花的特點,來寫一寫我們校園中的格桑花。

反饋指導:有針對性的反覆朗誦,結合景物特點的適度品讀,關注表達,使自己的用詞更加準確,語言更加有條理。而這一過程更能讓同學們理解積累的方法和重要性。

小結:積累與模仿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很好的提升同學們駕馭文字的能力,積累好詞好句。但想要有條不紊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還需要緊抓重點,使句段之間邏輯清晰,直指中心。

環節三:細緻觀察,條理連貫

出示任務:得到了幫助的小明很高興,他寫了這樣一段話:

“大多格桑花的枝丫上都有一朵花盛開,一朵花待放。怒放的花朵顏色不同,或白或紫卻都那麼純淨,每一朵盛開的花都像聖潔的天使,張開了自己的翅膀。花朵圓圓的,又像是孩子們的笑臉,暢快怒放。”

但是老師説只有單純的寫景是不足夠的,我們還要表達出內心的情感或者志向,所以讓小明再去觀察格桑花,小明這又犯了難。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了個禮物可以協助學會觀察,這個禮物就是(掀開紅布)——磚頭。磚頭,大家幾乎天天看到,但如果讓你用語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東西,你説的出來嗎?

(引導學生從形、色等各方面觀察)

觀察事物,要多角度,僅僅觀察觀察外面還不是真正會觀察,真正會觀察得看出它的作用和本質。

(引導學生髮現磚的本質是泥土,經過燒灼等步驟後才變成磚石,可以用來搭建房屋)

你從磚的燒製中得到什麼啟示?

(引導學生得出對於人的思考)

那你再次觀察格桑花,又能觀察到什麼?得到什麼啟示呢?

(易成活、晚凋零,感受生命力等)

反饋指導:在本單元學習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過常見事物來表達哲理感受的,“託物言志”的關鍵就在於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在“物”與“志”之間建立聯繫,使物能達意,才能表達心中的志向或期望。然後,我們要由課內走向課外,關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對常見事、物進行細緻觀察,並能在觀察的基礎上形象、有重點地進行描寫刻畫。

小結:寫作就是這樣,細緻觀察,抓住重點,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這樣文意就會清晰起來,語句就會連貫起來。

環節四:真事真情,主線清晰

出示任務1:學會了觀察,小明又去看格桑花,他發現在百花敗落的深秋,在乾涸的土地上,格桑花依舊盛放,他被格桑花的不屈於艱難的環境而頑強的生命力所感動,寫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格桑花,作文中寫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親,敍述了自己在貧寒的家庭中奮發圖強的故事,寫完了很得意,拿給老師看。老師看完作文,心疼着小明的不容易,一打聽卻發現他的母親上午還送他來學校,老師感慨道:“豈能為了感人,犧牲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而在所不惜?”

對於這種現象你怎麼看?

反饋指導:在老師的教導下,小明終於明白了真事真情是無法替代的,因為只有真實的經歷才能帶給我們一些感人至深的細節。寫別人的事情,是永遠沒法體驗當事人的情感的。同學們要明確的認識到寫真事、訴真情的重要性。

出示任務2:我們一起讀一讀賈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顆小桃樹》選段。

“黃昏時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卻看見我的小桃樹。它還在長着,彎彎的身子,努力撐着枝條,已經有院牆高了。這些年來,它是怎樣長上來的呢?爺爺的花市早不陳列了,花盆一壘一壘地堆在牆根,它卻長着。弟弟説:那桃樹被豬拱過一次,要不早就開花了。他們嫌長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卻不同意,常常護着,給它澆水。

啊,小桃樹,我怎麼將你撂在這裏,而漂流異鄉,又漠漠地忘卻呢?看着桃樹,想起沒能再見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喪,對不起奶奶,對不起我的小桃樹。”

文中的哪些內容打動了你?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反饋指導:文中的一些細節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偽造出來的,而且也只有真實的事情、真實的情感才能夠文從字順的表達出來,做到我手寫我心。

環節五:總結落實

出示任務:一朵花、一片落葉;一個玩具、一盞枱燈;還是一個飾物、一把樂器,這世間總有那麼一個東西寄託了一件曾觸動你的事情,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説一説自己想寫什麼景或物的哪個特點,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交流完成後,記錄在筆記本上。

反饋指導:讓學生有一定方法的嘗試去表達,去説真話、説實在話、説自己的話,不要説假話、説空話、説套話。”因為只有寫真人、敍真事、描真景、説真話、抒真情,作文才會血肉豐滿,才能“寫出自己心裏想説的話”。

作業:請同學們回家後繼續認真觀察,或者認真回憶,抓住特點,以“我心中的”為題,寫一件曾打動你心靈的故事。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愛看電影、電視劇。好的電影、電視劇往往以它生動的故事情節、豐滿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們,令人難以忘懷。作者看了一場戲,過後留給他的是什麼印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詞

鏗鏘 顰 婀娜 蜃樓 屏住

2讀“預習提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描寫了什麼?

明確:描寫了羣眾觀看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掛帥》的場面。

教師補充:京劇堪稱國粹,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以其豐富的內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達到了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峯,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為此,我想同學們和老師有同樣的感受,為生活在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度感到驕傲、自豪。

②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讚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的熱情觀眾和熱情藝術家。

三、閲讀、探究

(一)教師範讀全文

要求學生:

1畫出表現觀眾情緒變化的詞句。

2畫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

集體明確後,板書

(二)引導學生體味“膨脹”與“漲”,以此強調“關鍵詞句的含義”。

明確:“漲”是水位升高,這裏比喻觀眾情緒逐漸高漲,呈漸變的狀態。“膨脹”則有激盪起伏之勢,呈熱烈歡騰的狀態。

(三)找學生讀課文1、2段,要求其餘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出場內外的氣氛。

明確:“靜靜的”。

(四)思考討論:

為什麼突出“暑氣並沒有收斂”,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為什麼強調劇場“人擠得非常滿”?

明確:突出“暑氣並沒有收斂”,是為了以氣温烘托觀眾的心情,人們不顧暑氣炙人,爭相觀看梅蘭芳演戲,説明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在廣大羣眾中享有崇高的聲望。

強調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氣氛,是為了説明觀眾靜候演出開始,表現觀眾對於欣賞梅蘭芳舞台藝術的渴望心情。有這位藝術大師的演出,劇場就成了藝術的聖殿。

強調劇場裏“人擠得非常滿”,是為了説明廣大羣眾衷心喜愛梅蘭芳的舞台藝術。

(五)速讀第三段

要求:

1畫出兩個比喻句。

2畫出介紹劇情的句子。

討論兩個比喻句的作用。

明確:“蜃樓”、“彩霞”兩個比喻將京劇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思考討論:本段關於劇情的介紹,從文章整體看,寫得詳細,還是簡略?為什麼?

明確:寫得簡略。因為本文的中心是讚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熱情的觀眾和熱情的藝術家。《穆桂英掛帥》的具體劇情與這個中心意思關係不大,所以寫得十分概括,免得沖淡了中心。由此,我們大家要注意文章內容詳、略的安排取決於中心的需要。

(六)畫出表現女主角上場時觀眾情緒變化的詞句,畫出描寫女主角歌聲的詞句。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瞭解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體味文章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和生動的人物描寫。

抓住語段要點,明白畫竹的美術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1分鐘)

用歌曲《丟手絹》引入"遊戲"的話題,進而引出豐子愷的《竹影》。

二、整體感知(5分鐘)

教師出示搶答題:⑴速讀課文,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⑵圍繞"竹影",文章寫了四處情節,請參照"看竹影"這樣的詞語結構,寫出其餘三處情節。

學生進行搶答。沒有搶答到小組進行糾正。

教師歸納:看竹影——描竹影——論竹影——悟竹影。(亦可對應小説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三、品讀描寫(15分鐘)

師生合作朗讀課文。教師分配任務:1、3、5組女生——旁白;1、3、5組男生——華明;2,4,6組女生——"我";2,4,6組男生——弟弟;爸爸——老師。

教師出示問題: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生動,並談談你的理解?(提示:描寫既包括景物描寫也包括人物描寫)

小組選擇討論的內容。教師進行干預,形成兩組討論景物描寫,四組討論人物描寫(四組又分華明組、"我"組、弟弟組、爸爸組)

小組進行討論3分鐘。小組進行黑板展示2分鐘。

教師在適當的地方進行點撥、歸納,提示學生注意:景物描寫的藝術化、人物描寫的動作、語言的童趣。

四、略讀文段(10分鐘)

教師導學:老師剛才從同學們的回答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些生動的描寫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後面還有四個自然段幾乎沒有涉及。尤其是5、6兩個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話語,介紹了畫竹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

全班齊讀第5、6段。

教師出示問題:⑴第5自然段説的是畫竹之難,畫竹難在何處?請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開頭提出了問題:竹為什麼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請就文章內容回答這一問題。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然後進行搶答,沒有搶答到小組進行糾正。

五、當堂抽測(9分鐘)

1、教師口述抽測題目。附題目:⑴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⑵圍繞"竹影",文章寫了四處情節,請用帶"竹影"一詞的三字詞寫出四處情節。⑶五個生字詞。

2、學生完成題目,交換批改。

反思

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要有層次和梯度,還要突出語文教學的特點,展現更多的語文味。例如朗讀的教學,我認為沒有朗讀的語文課是不完整,缺乏語文味的。因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要能用普通話進行流利準確、有感情的朗讀,所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以後,我就對學生進行了朗讀的訓練,要求學生在領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後,能在朗讀中準確反映出來。在提供給學生的學案中,不僅大環節上從易到難,而且每一個大環節的細環節也是從易到難,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現,如果填空的內容較多,我就將其分成幾個細點,寫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讓學生在有所提示的情況下能較好的完成。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八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説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説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説説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説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説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春望》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温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説:“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説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九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引導學生掌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情感閲讀文本,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的:品味詩歌的優美語言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體驗強烈的母子情懷。

教學重難點

一。要點:欣賞詩歌的思想感情,能帶着感情讀詩。

困難:與生活聯繫在一起,細心而深刻地體會到家庭的愛,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愛情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也是中外文學史上永恆的主題。泰戈爾的描寫了一個調皮的孩子在金花的幫助下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愛,荷葉媽媽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二、字詞積累。

並置:甜瓜、水果等與莖或枝相連的部分。

瑞:吉祥的。

邯鄲(h/d):蓮花。

帕伊哈伊: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Q)傾斜。

廕庇:遮蔽。

花瑞:花開的好預兆。

蓮蓬:荷花盛開後的花托。

適意:舒適。

展館:1描述高聳;2花木造型優美,帶有“丁亭”。

閉塞:閉塞,閉塞。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兒童作家,詩歌名作等。.給小讀者的散文集。

冰心的創作內容大致包括:母愛、童心、自然三個方面。它以倡導愛的哲學而聞名,母愛是愛的哲學的根本出發點。

四、關於散文詩:

散文詩是一種兼具散文和詩歌特點的文體,其篇幅一般較短,具有詩歌的意境和散文表現。

外表是散文,本質是詩歌。

五、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聽、讀後,要求學生總結大意)

這篇散文用風景來書寫人,以情送人,以花為人,引起對母愛、母女感情的自然讚頌。寫荷花就是寫“我”,寫荷葉就是寫媽媽,實現“我”就是風雨的荷花,而媽媽就是經得起風雨的荷葉。是的,即使是荷葉有意識地保護了蓮花,更不用説母親們對他們的孩子們都有了很好的照顧。當我們遇到風雨時,純潔的母愛總是悄然而來,給我們安慰和力量;無私的母愛永遠保護着我們,陪伴着我們一生。

2 、理清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從他院子裏的蓮花開始,集中在雨中的蓮花上,並寫到雨打紅蓮和他院子裏的荷葉保護蓮。在雨中,作者發現荷葉遮住了荷花,撫摸着自己,於是聯想起母親,想起母親愛孩子的情景,表達了對母親保護孩子成長的感情。

這篇文章用什麼方法來喚起對家庭過去事件的回憶?

用觸摸現場的方法喚起對家庭事件的記憶。父親的朋友花了9年前在自家院子裏發光的蓮花去看紅蓮,介紹了大自然。

六、探究品讀

一。為什麼作者要從他院子裏的蓮花開始?課文的重點是什麼?為什麼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對蓮花的欣賞?

2、文章看紅蓮,當時的環境是什麼?紅蓮呢?作者的心情如何變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緒變化是什麼?最後,“我心中的雨要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空曠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麼?

4、在該段末尾,"媽媽!"你是荷葉,我是紅蓮。我心裏的雨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天空下的影子?“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5個。花園裏有許多蓮花。他們中只有兩人被選中寫作。作者在這裏採用的表達手法是什麼?這條路的作用是什麼?

6歲。”雨滴不停地跳動,只在勇敢仁慈的荷葉上,採集一些流動的水珠。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作者看到一大荷葉旁邊的紅蓮,慢慢地側身,是被上面的紅蓮深深地感動了,因為什麼?

分組討論,展示,老師明確:

一。為什麼作者要從他院子裏的蓮花開始?課文的重點是什麼?為什麼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對蓮花的欣賞?

(1)雨打紅蓮,荷葉保護自己院子裏的蓮花,使蓮花觸到了自己,所以有了聯想。“我”是雨下的蓮花,母親保護蓮花不受風雨的侵襲。荷花是寫“我”,荷葉是寫母親。它充滿了愛。它自然地與母親的關懷和愛聯繫在一起,温暖而感人。所以藉此情景表達自己對母親保護孩子成長的感受。.

(2)紅蓮是本文的重點。課文以你院子裏的荷花開頭,重點描寫雨中的荷花。.

(3)在寫《雨打紅蓮》和《荷葉護蓮》之前,作者先是在九年前和祖父一起寫了《荷花鑑賞記》,做了一個平淡的牀上用品,把這些花放在人們的背景下讓人知道。《花裏年鄉》和《桑提蓮》的開篇,展示了吉祥的符號,把花與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人們下面的花卉隱喻埋下伏筆。

2、文章看紅蓮,當時的環境是什麼?紅蓮呢?作者的心情如何變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緒變化是什麼?最後,“我心中的雨要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空曠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麼?

在文本中,作者的情緒從“無聊”到“不適”,從“不適”到“不安的情緒”,反映了作者對花兒命運的關注。

在文章的最後,我直接表達了我的想法。自然界中的雨滴是可見的,但心裏的雨滴是看不見的,所涉及的內容範圍很廣,除了母親之外,還有誰能給它們遮蔭呢?這把母愛推向了高潮。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十

活動目標

瞭解“朋友”的,學會與別人交朋友。認清自我,讓別人願意與自己交朋友。

活動準備

1、學生課前蒐集有關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課前每位學生各剪三顆紅五角星,以便上課時做遊戲用。

3、教師準備本課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活動一:交流收穫,解讀“朋友”

導語設計:世界華人成功學激勵大師陳安之先生説:“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説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見,我們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麼樣的朋友更重要。為了同學們現在和將來的成功,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叩響友誼的大門,努力尋找一把打開友誼之門的鑰匙。

1、交流收穫。同學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交友的格言、故事等,並談談自己的理解、啟示。

明確:(1)交友名句:①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③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寧割席,道不同不以為友;②藺相如和廉頗刎頸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2、解讀“朋友”。

(1)教師出示“友”字的小篆寫法,讓學生猜一猜它是個什麼字,並解釋其。

明確:這是“友”字的小篆寫法,它看起來像兩隻同時伸出來的右手,兩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見,大家都伸出右手緊緊相握,以表達親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義是友好之意。

(2)教師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讓學生討論它看起來像什麼,並解釋其。

明確:“朋”字看起來像並列的兩串貝殼,這種並列的關係表達了“朋”字平等的。

小結:通過對“朋友”兩字的解讀,我們可以將“朋友”的理解為平等而友好的人際關係。平等意味着重視而非歧視對方;友好則意味着我們的言行舉止不僅不會給他人帶來傷害,帶來痛苦,而且會給他人帶來快樂和益處。

活動二:聆聽故事,辨別朋友

1、請班同學以下説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時候(橫線上可填:考試、痛苦、生病、開心、獲獎、生日……),朋友———————(橫線上填寫朋友的表現。)

2、同學們聽完故事後,一起來思考:故事中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為什麼?

3、教師個別提問,引導學生掌握辨別真假朋友的標準

教學提示:引導學生體驗交友經歷,並從一定的情境中學會辨別真假朋友,掌握甄別真假朋友的標準。為下一個活動奠定基礎。

活動三、我評我選,體驗互動

1、教師教師活動規則:每位同學拿出三顆紅五星,在紅五星上寫上班中最喜歡的同學姓名及喜歡的理由。全班四組同學依次開展送星活動,每位同學要將手中的紅五星送給班裏最要好同學。活動過程中同時播放周華健演唱的歌曲《有一個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裏哪位男、女同學得到的紅五星最多(即:有人氣),並請上講台,在學生的掌聲中給予頒獎,最後對同學們在紅五星上寫出的理由進行歸納。

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歡迎的同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不受歡迎的同學有什麼品質?如何讓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

4、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和發言內容,進行小結,歸納以下結論:

友誼技巧:

(1)平等互惠,學會體諒朋友的難處,相互給予與分擔。

(2)寬容他人,尊重差異,加強溝通。

(3)坦誠相待,堅持原則,絕不能以犧牲原則為代價,維持所謂的友情。

[教學提示]通過活動,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力、錘鍊語言的能力,可以檢驗學生對“朋友”一詞理解的廣度和深度。進而“朋友”這一。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實體驗受人歡迎的快樂,從活動中歸納總結出受人歡迎的品質,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避免了“滿堂灌”式的教學。

活動四:活學活用,自我反思

請你結合自身情況,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體的改變?把這些具體的行為改變寫在紙上,比如:“言行上應該變得更有禮貌”,並與大家分享。

總結:交友看起來很難,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諦,並積極得在生活中去實踐它,平等而友好的對待身邊的同學,想必會有很多同學願意與你為友!正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人恆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於此,後祝大家儘快交到越來越多的好朋友。

教學提示:引導學生掌握交友的關鍵點,給涉世未深的學生提些改變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動五、自我認識

通過這次活動,同學瞭解了你,你對自己和同學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將活動中的自我介紹寫成一篇文章,或為你的朋友寫一段介紹文字。不少於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