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51W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難點。“山”、“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決好這三個學習重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 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設想】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⑵、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為引子,通 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1、“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2、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3、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導入: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 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為什麼會這麼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點字詞。

痴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1) 詩中的“海”和“山”藴含着什麼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我追尋心中的海和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藴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説: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説,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2)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説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情感變化為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3、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腳本,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1)、哦,山那邊/是海嗎?

提示: “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嚮往的語氣。

(2)、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4、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藴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在山的那邊》選自 ,作者 。

2、解釋詞語:

隱祕 痴想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嗎?為什麼?

(明確:詩中並沒明確説出理想實現了沒有,只是在詩尾用向大家發出號召的方式提出:經過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的觀點。因為這首詩的主旨並不在於實現理想的結果,而至於過程,是要讚美那種為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

2.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 明確:本詩通過寫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讚揚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為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並號召大家學習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

建議: uawen.c n 最好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中心思想,教師給予引導就可以了。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討論:詩中的“海”與“山”藴涵着什麼意思?(分小組討論,因為詩的中心思想已明確,學生只要用腦一想就能得出結論,所以這個題學生自己討論就可以了,教師不必要講解)

( 明確:海是少年的夢想,理想(自己總結)信念,想望(詩中的詞)山是少年追求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一個個小的目標。

2.詩句“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中“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 明確:不是寫山的顏色,是擬人的手法。把山比擬成人,是修辭方法的一種。擬人--定義:是把事物模擬做人來寫的修辭方式。

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建議:讓學生舉例子,教師點撥

四、、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後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過一座座大山,經歷無數險阻之後,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這時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子的?

2.討論之後寫下這段話,找幾個代表學生在班裏交流一下,答案並不唯一,目的在於開拓思路,發揮想象。

六、、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你又重新樹立了怎樣的理想?你將怎樣為實現理想而奮鬥?課後寫一篇練筆,要有感而發。

七、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努力奮鬥

爬過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難 實現理想

八、課後反思:這篇課文我們勝利的完成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大家的課堂表現也非常積極,大部分的同學都在主動學習,這是我們這堂課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後我們的學習都像今天這樣令人滿意。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二)

童趣

一、學習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學習重難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瞭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二、自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板書課題。

2、作品、作者簡介

3、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4、朗讀課文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着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雲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着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覆朗讀課文,並讓學生試着劃分朗讀節奏。

三、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複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説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二、自學設計

1、檢查作業

複述、背誦、翻譯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麼?

b.請概括地説出作者記敍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a.參考註解,試説説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説,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c.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三、作業

a、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彙,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五、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六、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積累豐富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子,有感情並準確的朗讀課文。

2、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4、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教學設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畫面美,教學中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畫面美,並領會作者抓住特徵寫景時用筆之細膩,同時領悟、體會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學方法]自讀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展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 《早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 《山居秋暝》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 《絕句》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 《鷓鴣天》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峯來。——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裏,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的“抒情詩之王”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字詞預習檢查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的字詞,弄清字詞讀音、字形以及含義。組內練寫,互相檢查。)

注①讀準字音。

靜謐( mì ) 蒞臨( lì ) 吝嗇( lìn )( sè )

咄咄逼人(duō ) 粗獷(guǎng ) 乾澀(sè )

②掌握下列詞語

靜謐:安靜。謐,安寧、平靜。

蒞臨:來到、來臨(多指貴賓)。

吝嗇:過分愛惜財物,不捨得給別人,也不捨得自己用。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三、朗讀訓練

1、配樂欣賞,初步感知。

2、齊讀課文,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和停連。

四、文本分析(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分析)

1、文章的寫作思路。

2、用兩三個詞語概括每個季節的雨的特點。

春雨的特點:美麗而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

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思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讚美之情,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4、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2——5段。

五、難點分析(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組討論結果)

1、文章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洗淋後的情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這段文字寫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是間接描寫,展現了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間接抒發了對春雨的愛戀之情。

2、淒冷的秋雨為什麼能純淨人們的靈魂呢?

秋天的雨,端莊而又沉靜。在人們勞累了一個春夏,收穫的時節,給人安靜與深思,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所以説可以純淨人的靈魂。21

3、這種“特殊的温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冬雨給人以清冷和柔和的,萬物經過冬天的洗滌,使人感覺到濕潤、明亮與温暖,讓人忘記冷冽的寒風,乾澀而苦的氣息,忘記了嚴冬。W

4、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這一段改稱“你”。

用第二人稱稱呼雨,顯得更親切感人,更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六、修辭分析

學生找出文中運用了修辭的語句,並選出一句自己喜歡的句子談談。

七、作業

1、有感情並準確的朗讀課文。

2、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到積累本上。

3、以“風的四季”為主題,運用比喻、擬人或者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幾句話。

【教學總結】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它還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由此可以看出閲讀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

在引導學生感受優美散文時,要立足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得能力。我基於新課標的要求,同時瞭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學生在感受散文和鑑賞散文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設計這邊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四讀課文,去感受散文的優美。首先初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瞭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時要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拿出手中筆進行批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閲讀完之後檢測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並對一些易錯、難懂的字詞進行講解。其次,讓學生帶着問題二讀文章,“這篇寫得是雨的四季,那麼雨在四季有什麼特點呢?”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從文中圈畫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點,但對於雨在春季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去總結。我在這點做得不太好,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有層次引導,這使學生直接去總結雨在春季的特點時顯得不知所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學生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再次讓學生三讀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可以從修辭、不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賞析,注重培養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但從這個環節我也瞭解到一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學生對一些修辭把握得還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準確區分比喻和擬人。第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時,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下手。對於這些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進行專項練習加以鞏固。最後,再讓學生四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學課堂才剛剛開始,對於剛剛講過的這堂課,覺得自己對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還算準確,思路還算清晰,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讓學生個性化讀的時間少;在鑑賞課文美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課堂中語言不夠簡練,造成拖堂的現象。瞭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後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