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4W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做到節奏分明,讀準重音,讀出感情,並能背誦。

2.瞭解聯想和想象的概念,並能合理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3.通過複述,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背誦詩歌,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合理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師生互動,創設寬鬆的教學氛圍

老師激情導入,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慾望,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詩人看見了什麼?(月光)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麼?(白霜、故鄉) 李白思的是什麼?(故鄉、親人);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麼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

3、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彷彿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4、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老師糾正字音、重音、節奏。

附板書:模糊(mó)(hu), 鮫(jiāo),怕會有/鮫人在岸

5、學生自由朗讀

分組討論,自由、合作、探究地學習,想想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像的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師生討論歸納,板書

6、配樂範讀,領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於景的激情範讀。

問: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麼旋律?(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着村外的松林、白雲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③請同學們用散文筆法敍説書中的靜夜景,(學生討論、歸納: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憂愁,故鄉的松林啊,依稀在夢中,點點落在筆下,可能身處他鄉的緣故,彷彿看到了故鄉的月光、松林、白雲、疏星、勾起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因此,這幾句要念得充滿了淡淡的憂愁)

請同學們帶着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④哪些詩句充滿了迷惘、追求?(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悽婉的鮫人流珠。

討論、歸納:異鄉的月光令人思接萬里,故鄉的印象充滿了淡淡的愁傷,為什麼?詩人聯想到那銀亮壯觀的天河被海霧籠罩、隔斷、感到困惑、迷惘、追尋,這裏的天河指銀河嗎?不,是詩人所熱愛的美麗的祖國。祖國災難深重,令詩人痛心憂傷,詩人怕祖國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霧似有泣——遠遠的海霧模糊,由此,又產生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想象——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⑤鮫人真的是指魚嗎?這淚為什麼而流呢?

師生討論、歸納:鮫人指的是詩人這類愛國青年,他們看到祖國的現實,天河的無處尋覓,只能遙望茫茫的大海,像傷心的鮫人佇立岸邊,對月深思,思鄉淚、愛國淚、憂心淚,化成一行行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這也可視為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投射吧?

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情感朗讀第二節,讀出聯想的迷惘追求。

7、學生範讀,審美陶情,融為一體

學生領悟了詩的旋律,意境,張開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體會親切,在反覆的誦讀中,欣賞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詩中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怎麼説呢?(學生討論、歸納)

板書: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8、全班齊讀全詩,賞析寫作特色

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揣摩作者的語言。疊韻詞“淡淡”“團團”寫出景物的朦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傷;動詞“籠罩”,以動襯靜,寫出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夜景;“疏”與“漏”的照應,寫出了幾顆星透過雲層無意而自然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一絲光明;“怕”字寫活了海霧似有情似有泣,詩人的憂與愛感動海霧中的鮫人,使人領悟到鮫人流的不是淚,而是心血、真情,語言精練、含蓄、深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詩人修辭的妙用,第二節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令人懸念在心,言盡而意未盡;詩人引用鮫人的典故,顯得悽婉動人,真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情。

9、全班齊讀第一節,領悟寫景美

學生練習:模仿第一節寫景,寫一段《校園月色》,用比喻、擬人、對比、疊字等修辭手法,發揮想象、聯想。

寫作之前,老師範讀《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輕紗,是動態的,柔和的,朦朧的,花和葉籠罩在夢的意境中,楊柳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寫作,師生共同點評。

五、作業:收集信息,拓展學習

讓學生課外收集郭沫若的詩集,如《女神》、《星空》等;賞析他的《夕暮》;閲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孫莉的小説《荷花澱》,體會現代作品中寫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筆。

六、板書處理

板書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以文中的主要詞句為點,文章脈絡為線,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寫景抒情,聯想豐富,以求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領會全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書:

月光 海霧

寫實 松林 聯想 天河 想象 表達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白雲 鮫人

疏星

教學反思:

一、情景創設是導引

學生所處時代畢竟離郭沫若所處的特定時代遙遠,不可能設身處地去體驗郭沫若的複雜心境。因此,這首詩所含的深刻內藴和愛國情懷,必須由我來點破。如何巧妙為之?我選用了絢麗的圖畫,幽雅的古箏,通過視覺、聽覺,調動學生的感覺,將學生引領進郭沫若所處的靜夜之中。如此情景的創設,對學生朗讀感受音樂美,對賞析詩歌意境美起到了導引作用。

二、反覆朗讀是基礎

如果詩歌不反覆朗讀,那麼情景創設也只是徒勞無功。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在某種意義上比賞析詩歌還重要。通過反覆朗讀,學生才會在腦中不斷加深印象,不斷完善認知,從而為賞析詩歌打下堅實基礎。

三、語言凝練是難點

賞析詩歌可以看內容,析寫法。但關鍵是讓學生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學生如何體會並言説,重在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我在引導學生賞析《靜夜》語言凝練時,用《春》中一個“鬧”字來拋磚引玉,啟發學生來欣賞詩中“漏”一字之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由已知推未知,由熟知解決不知。

四、想象聯想是目的

本單元、本詩的重點就是要學生體會想象聯想的作用,進而培養其想象聯想的能力。我在引導學生賞析第二詩節時,抓住詩眼“鮫人對月流珠”這一景象展開想象,試圖激發學生想象聯想之潛力。在拓展訓練這一環節上更是鞏固強化這種能力。

五、板書簡潔是亮點

我的板書設計是在簡潔的原則上,追求重點突出,學生一目瞭然,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詩歌描寫的重要景物和手法,亦可以幫助學生背誦全詩。

這五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不足時明顯的:

1、在教學環節的銜接和過渡上還不夠嫻熟、自然,幻燈片放映時,因為手誤,把本應對學生預習情況的考查內容提前顯示。學生欠缺思考、回答得過程。

2、在詩歌教學情景的引申和體會上還做得不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是全文的詩眼,也是意境昇華、拓展部分。但我在教學中卻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對詩歌“情景交融”這一特點,講解太突然。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二

一、導入新課

導入: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知識貧乏,人們對於一些自然和社會現象,比如日月出沒、電閃雷鳴、人類自身來源等,不能科學地解釋,於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過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並且依照人類的英雄形象,創造了許多動人的神話故事。一個被幻想加工過的神奇世界便產生了:山川日月風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個專司其職的神靈;開天闢地後的盤古“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威武的太陽神每天乘坐羲和駕駛的車子繞天巡行……

人,到底從何而來?思索着的遠古人們用他們豐富的想像創造了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今天我們所要學的《女媧造人》。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把握情節

自由朗讀課文,感知故事情節,並思考下列問題。

1、請你用口頭語言,再現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

2、女媧為什麼要創造人類?(用課文內容回答。)

她看到周圍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獨,當她走到池水旁時,照見了自己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靈機一動,就想到了為什麼不造和自己一樣的生物呢。於是人類就誕生了。

3.女媧是怎樣創造出人類的?

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用黃泥揉成團狀成人。第二種方法:用一條枯藤伸入泥潭,攪成泥漿,向地面揮灑,泥點濺落的點,就出現了人。

4.女媧怎麼樣讓人類繁衍生息?

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婚姻法,讓他們去創造後代。

目標導學二:再讀課文,把握人物

故事中哪些內容體現出女媧的“神”性?故事中哪些內容體現出女媧的“人”性?

(1)神:一天變化七十二次、揉黃泥造人、揮灑泥漿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獨、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勞、慈祥、聰明、活潑、情感豐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動。

講故事: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講述,儘量投入感情,表述連貫,力求生動。

同位之間合作,互相講述;推薦兩三個同學當眾講述,鼓勵藉助肢體語言表現。

目標導學二:分析寫作手法

1、品讀課文,理解誇張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誇張句子,試着説出它的的作用。

課文15段,用誇張的手法寫出女媧的神通廣大。

2、品讀課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細品味課後練習《風俗通》裏兩則短文,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豐富了以下幾個情節:①造人的具體過程;②人造出來後歡欣喜悦場面;③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④作者的評述。可見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補充了女媧為什麼造人,怎樣確定人的形象,第一個人被造出來後的情形以及女媧怎樣想辦法讓人類自己繁衍生息等內容。

(2)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女蝸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象的,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象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象,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象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強烈的探求慾望。

這一環節,解釋什麼是“神話”: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神話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於遠古時代生產力的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自然現象和原始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和變化,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目標導學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神話版的“人類的起源”呢?

生甲:彝族史詩《阿細的先基》中描述阿熱和阿味兩位大神造人時説:“稱八錢白泥,稱九錢黃泥,白泥做女人,黃泥做男人……”然後向泥人吹了一口氣,泥人就活了。

羅馬神話中以泥土和泉水捏出人類的是普羅米修斯,他還從各種動物中攝取善和惡,放在人的胸腔裏。

生乙:日耳曼神話認為人類是植物變的,它説天神歐丁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優美,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

三、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通過比較閲讀(課文內容和課後一則寫《女媧造人》的簡短文章《風俗通》)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寫法,整堂課的環節較為流暢,學生也易把握。讓學生把自己瞭解的有關造人的故事表述出來。這樣做,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鍛鍊了他們的膽量。

不足之處:1、課堂評價不到位。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沒能給予肯定,在課堂上沒有發動學生作點評。2、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饒頭、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藴含的道理。

能力目標

1、學習閲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德育目標

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閲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跟錄音仿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節,理解關鍵語詞的表達效果。

2、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所選四則寓言故事精短,構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過藝術地設計提問,把學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學生的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寓言的內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過探究、比較性題目的設計,如將故事情節作改變、刪節,看錶達效果的變化等,拓展想像空間,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講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點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和寓意;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理解精巧構思和擬人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導入,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麼,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彙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閲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二、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説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於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三、師生共同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學生自由誦讀,思考:恰如寓言詩人拉·封丹對寓言的形象概括,讀寓言,要從“身體”讀出“靈魂”,也即從所述故事讀出道理。那麼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師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研習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紮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於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依照寓意來佈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瞭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於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

學情分析剛進入國中的學生對國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國中語文與國小語文在學習方法上與知識結構上有很大的區別。就學習方法而言,國小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藉助工具書學習,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國中語文要求學生能獨立藉助工具書學習,能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知識結構而言,國小語文注重字、詞、句、段的積累和運用,國中語文在此基礎上注重課文的閲讀與分析本課是詩歌,它的意藴深刻,學生難以理解。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點

重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方法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課前準備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內容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過程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痴想(chī):

(2)隱祕: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濕:水滿濕潤。

(8)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五

一、目標展示:

1 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2 從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感知王幾何的人物形象。

3 體會作者在文中藴含的敬佩、尊重老師的感情,培養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預習:

1 走近作者:

馬及時,四川都江堰人,筆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詩集《最後一片樹葉》,詩集《泥土與愛情》和《小精靈拼音童話故事》叢書(4冊),詩集《樹杈上的月亮》《中國孩子》等、歌詞《茶山謠》等。

2 字音、字形:

須臾 徒手 屏息 綽號 嘈雜

輪番 喉嚨 銘記 高漲 彌勒佛

三、自主學習:

1 快速瀏覽全文,説説本文主要寫的是誰?

2 王幾何本來叫什麼名字?“王幾何”這個綽號是怎麼來的?

3 王老師在課堂上展示的絕活是什麼?他這樣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

4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四、合作探究

1 本文描寫的是一節充滿笑聲的數學課,説説這節課上令人發笑的源頭有哪些?

2 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描寫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1) 。“一個方頭大耳、矮胖結實的中年人夾着一本厚書和一個大圓規、一個大三角板擠進門,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講台上。”(第三自然段)

(2) “矮胖老師站在講台上,雙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翹,胖臉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第十自然段)

(3) 他突然面向課堂,反手在背後的黑板上徒手畫了籃球大的圓,緊接着,又反手畫了一個等邊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 “這就是那些老同學給我取的綽號。天啦,本人太喜歡這美妙的綽號了!可惜,從來沒有一個同學當面喊我王幾何……”(第十五自然段)

3 王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五、交流分享、話説老師

同學們,你們已經離開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國小,離開了那裏的老師,想必一定有那麼一位老師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就來説説他(她)的外貌特徵,或者他(她)最常説的一句話或者最常做的一個動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師的特點,説出老師的與眾不同。

六、作業

請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寫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師。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細節描寫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3、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從咀嚼語言,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從一代農民父親的特點上正確而全面的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

合作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遲志強演唱的《父親》創設情境,老師作為中年人由衷的演繹歌詞內容。

二、詞語積累

易錯字和一詞多音的詞語積累

三、以“台階”為切入點,整體感知

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節。(梳理思路圍繞“台階”來展開)

明確: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親不辭勞苦花了大半輩子造成一棟九級台階的新屋(經過),父親卻走向了衰老(結果)。

故事情節:想建台階——準備建台階——建造台階——建成台階

四、踏上台階,看農民父親

1、要求學生拋開資料書,通過與文本的親密接觸説説你所讀到的父親。

2、根據學生的解讀分類梳理學生所讀到的內容製作成幻燈片。

3、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商討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補充同學們的解讀,豐富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學會如何扣住文本進行人物鑑賞。

A、同學們基本讀到的已知內容:老實厚道、勤勞能幹、艱辛、吃苦耐勞、不服老、倔、倔強

B、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一:“有點虛榮”與“自尊心強”這兩點的爭鳴。預設:

這個點上引導同學們抓住第22段:“腰閃了一下。我就不讓他抬,他堅持要抬。抬的時候,他的'一隻手按着腰。”還有第28段:“他卻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個生氣的父親,不願接受老了的事實。他的自尊與倔強的個性。

這個爭論的點,是作者同情農民父親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這位農民父親的特有的謙卑;贏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三:懷念舊時光?

絕大多數同學所認為的“懷念以前的三塊青石板的日子”;三塊青石板鋪成的台階上見證着很多“快樂的時光”。

預設:

這個點的商討也是人物解讀的一個難點和有深度的思考,學生年齡尚小,與老牛拉破車的時代距離較遠,老師要助力學生。方法可補充一些助讀資料,引導學生去發現。設計問題如下:

1、“懷念”?九級台階造好了,為什麼父親的快樂沒有來到?

2、造新台階的日子用了大半輩子,有着太多的艱辛,但其中的“快樂”在哪?為什麼會很快樂?

扣住第28——31段的內容精讀,帶動學生對前文勞動所產生的“快樂”的理解。

明確:父親是一代農民的代表,勞動就是生命,在勞動中獲得尊嚴!不能勞動的現實擊垮父親,並不是戀舊。對父親的殺傷力之大足可以完全擊倒父親,作者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和憐惜。

D、部分同學的個性解讀四:為目標而不懈堅持努力。

父親在台階上尋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種追求和願景,目標實現後,人也老了。人生往往會為一個並不確定的目標去奮不顧身。當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的時候,我們卻突然覺得無所事事或者説目標達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結束的一刻。這篇小説刻畫父親這個人物形象就是這樣豐富和立體。

五、從“台階”走下來,看“命若琴絃”

拓展到史鐵生《命若琴絃》主人公老瞎子的命運,豐富對人生目標、對生命的認識。

生命就是過程,如溪流一路奔流一路歌,最終歸入大海,化為寂靜。一路的奮鬥,才是生命的精彩,亦如史鐵生的《命若琴絃》——

主人公老瞎子彈斷了120根琴絃,理想實現了,復明的藥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過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鐵生,失去雙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來,生命與他而言就是苦難,但他從不説勇敢和堅強,從叫囂戰勝病魔,順其自然地活下去,“專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命若琴絃,繃緊了弦,把該彈的靜靜地彈下去——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生活。

是鳥兒就要在空中飛翔,是不能飛翔也照樣在空中結網。

這是生命之苦,換一個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板書設計:

台階李森祥

台階三級九級

父親謙卑、勞動者需求的尊嚴

作者的情感:敬仰與憐惜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七

綜合學習:漫遊語文世界

活動目標

①通過此次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使學生充分認識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②引導學生蒐集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初步樹立漢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

③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活動重點

①蒐集語言現象並歸類整理。

②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①佈置任務,學生分組。學生可自由組合,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進行。

②蒐集調查資料,分組篩選、梳理,把同屬於一類型的資料編在一起。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個有趣的廣告闡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有這樣一則奶粉廣告:“沒有加進什麼,不過提出水分。” 這則廣告從反面人手,從具體的製作過程人手,用形象的語言來表示,在一句“沒有加入什麼”表現了產品之純,後一句用“不過”急轉,進一步表現出產品純還不夠,還必須沒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語言簡練,12個字中有轉折,有波瀾,文字淺顯但具體形象,初看語不驚人,細品則回味無窮。

二、出示活動目標

四個小組分別展示

①廣告集錦:

信心型 功用型 對比易記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園風:

精選校園流行語,如: 哇噻—— 酷斃了! 帥呆了!

③口語薈萃:

選取有代表意義的方言整理分類,與普通話對比並尋找規律。

④街頭巷尾:

將店名、招牌、標語的用語分類,闡明自己觀點。欣賞優秀的店名如家樂福。

⑤網絡語言:7456、886、青蛙、大蝦等。

根據語言形式分為四類:文字、數字、英文字母、符號;闡述網絡語言的迅猛發展對母語的衝擊,初步思考其優缺點。

三、教師總結

①充分肯定同學們的實踐,對於同學的思考給予高度讚譽。

②佈置作文,任選一題,按照要求寫作。

四、活動小結 -

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法,蒐集了家庭、校園和社會生活中最新鮮、最活潑的語言現象,溝通了課堂內外,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教學《行道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覆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裏,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徵意義的。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麼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麼象徵意義。

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體感知

①自讀,發現問題

讓同學們獨立閲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篩選、整理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課堂討論,確定思考題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麼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並理解:神聖的事業是什麼事業?為什麼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有關提示]神聖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研討與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儘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繫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提示]採用了對比手法: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b.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説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説像在發牢騷,你怎麼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第一次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