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3W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多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熟悉神話故事情節,瞭解想象的特點。

2、通過認識神話人物,感受女媧樸實、勤勞的母親形象及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教學重點】激發、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處處所洋溢的人類誕生的喜悦感情。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動畫導入

放兩段無聲動畫,要求學生説出其名稱:《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並提問:還知道與女媧有關的什麼神話故事?從而引出課題:《女媧造人》

二、初讀解疑

1、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一些什麼內容?

2、帶着疑問,閲讀課文

3、分組解答:

以女媧的身份口氣解答剛才的疑問

三、細讀探究

認識焦點人物—女媧,品讀語言,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悦。

1、小組討論:

①你喜歡女媧嗎?為什麼?請用“我喜歡(不喜歡)女媧,因為—”説話。

②找出人類誕生時的歡呼場面及女媧此時的心理活動,加以品讀體會,談談你的感受。

③根據文章內容説説你對女媧的認識。

2、教師評價整理:女媧是一個神通廣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喜悦之情,她創造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樣勤勞智慧。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象的,想象大膽奇特而又合情合理,這是神話的兩大亮點。

四、閲讀比較

走近袁珂——看看作者怎樣豐富想象。

1、分小組討論交流,比較課文與《風俗通》譯文,看看作者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見作者的想象力。

2、小組代表整理解答

想象的內容:

①造人動機的產生

②造人的具體過程

③女媧的心理情緒

④人造出後的歡快場面

⑤作者的評述。

其中③④兩點最見作者的想象力。

3、師點評小結:這些情節都是想象的,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無法對人類的起源作出科學的解説而大膽創造出來的。它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可貴的創造力和強烈的探求精神。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我們可以對人類的起源問題作出一些科學的解釋:由猿猴進化而成。但這種説法現在也漸漸受到衝擊,可見茫茫宇宙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發現,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悦。

五、放飛想象

1、口頭表達:請你改編女媧造人的原因,經過或方法。

2、書面表達:請你想象幾十萬年後未來人的外形生活情況(四人為一小組,一人執筆)。

3、佈置課外作業:

①收集書面材料,辦一期黑板報,描繪未來人類;

②追尋人類起源,瀏覽科普網站。

六、贈送名言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慾望。

國中七年級語文優質教案的反思

《女媧造人》是一篇神話故事,想象奇特,構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詳細敍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

一開始,我便以故事《女媧補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興趣,並由故事自然地過渡到對神話的瞭解,過渡到課文中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讀感悟、提問、合作探究。這一課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想象的豐富與優美之後,讓學生進行再造想象,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及想象能力。

這篇神話真實感人的地方,在於女媧造人過程中的心理和神態描寫。我讓學生將課文與課後的《風俗通》對比閲讀,看看課文豐富了哪些內容,你更喜歡哪一篇。學生閲讀後得出結論:課文豐富了女媧為什麼造人、怎樣造人、造人以後的喜悦、造人的辛勞、怎樣讓人類自己繁衍生息等內容。通過析讀這些相關語段,學生明確了作者是藉助想象來豐富情節,藉助描寫來豐富細節的。然後以“一個( )的女媧”的句式來理解女媧形象。讓學生感知到女媧不僅是一個神,她無所不能;女媧還是一個人,有人的七情六慾;女媧更是一個母親,有母愛的情懷,有勤勞的品格。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二

一、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現代作家、文學史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故事背景

《貓》是鄭振鐸從事文學創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內容已經觸及五四時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即使是對不會説話的貓,因為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説話辯訴的動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傷。這些深表懺悔的話,表明了作者受到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某些人生觀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影響。

三、理解詞義

1.污澀:骯髒且不光滑。

2.憂鬱:憂傷愁悶。

3.毫無生意:沒有一點生機和活力。

4.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6.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無:好像有,也好像沒有。

8.凝望:目不轉睛地看;注目遠望。

9.畏罪潛逃:犯罪後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寫養第一隻貓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③一④段):寫第二隻貓的來歷、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寫第三隻貓被“我”冤枉並打傷,最後死“我”痛悔不已。

五、問題歸納

1、“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內容上交代了“我”家養的貓的結局,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在結構上起着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第一隻貓的特點的?

本題可運用內容歸納概括三步法進行分析。從毛色、形態、性情和動作等方面來寫。“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寫出了第一隻貓的毛色和形態;“很活潑”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撲搶“紅帶”或“繩子”的動作,都寫出了貓的活潑的特點。

3、“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這句話包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題可運用作者情感分析法進行分析。將貓稱為伴侶,説明“我”對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為它的不幸而難過。“酸辛”,既有對小貓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貓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才不會亂跑呢!’”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小貓太活潑了,以至於讓人提心吊膽,生怕它丟了。三妹的玩笑話表現了她對這隻小貓的喜愛之情。為下文這隻小貓的亡失埋下伏筆。

5、“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了。”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貓在為“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的同時,還為家庭作了貢獻,它的活潑、能幹,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對它的喜愛之情。

6、“心裏便有些亡失的預警。”這句話能否刪去?

不能,因為這句話表明由於太喜愛這隻貓了,找不到它,心中難免會有不祥之兆,也為下文寫小貓的亡失作了鋪墊。

7、“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都在批評什麼人?

三妹埋怨鄰居家的→←丫頭,“我”詛罵捉走貓的人,實際是批評了兩類人:一類是事不關己、不聞不問、麻木不仁的旁觀者;另一類是損人利己、自私自利、橫刀奪愛的小人。這兩類人都會給善良的人帶來傷害,而有時這種傷害是長久的。

8、“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本題可運用中間句(段)作用分析法進行分析。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因守護不住生命而產生的痛心與惋惜之情。那種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作者不想再讓自己品嚐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從對上文兩隻小貓的敍述過渡到對第三隻小貓的敍述,結束上文,為第三隻小貓的出現埋下伏筆。

9、“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兒,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詞有什麼作用?

兩次提到“凝望”,寫出了貓對兩隻鳥的關注,為下文“我們”冤枉小貓埋下伏筆。

10、“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手製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永不”則抒發了決然毅然的情緒。並且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照應,使文章在結構上具有了首尾照應的特點。

11、本文用第一人稱來敍事,有何好處?

作品中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我”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我”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的製造者。用第一人稱敍述,可以極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發真實感情,揭示作品主題,引起讀者共鳴。

12、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什麼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仔細體味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達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為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13、寫第二隻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類人。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14、本文一共寫了三次養貓,刪去寫前兩隻貓的文字可以嗎?為什麼要重點寫第三隻貓?

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為詳寫第三隻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也是為了與第三隻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佈局,有利於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因為寫第三隻貓最能表現主旨。

六、課文主題

文章通過對三隻貓不同結局的敍述,抒發了“我”對三隻貓的不同情感,表達了“我”對第三隻貓的內疚、自責,進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如果冤枉了別人,而對方又難以辯解,那會給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自學研討,掌握本課的生字。

2、準確、生動地複述課文。

3、幫助學生樹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樹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難點

文言詞句的分析講解。聯繫背景評價包拯這一形象。

教學突破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結合課下注釋自主將文言文變成自己的話通譯下來;引入學生平時看電視書刊以及傳説中瞭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講述,教師及時給予合理評價。

教學準備

有關字詞、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課文朗讀帶。學生蒐集有關包拯的故事。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電視台曾熱播過電視劇《包青天》,哪位同學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題曲,哪位同學又能根據本部電視劇的情節對包青天做簡明扼要地評價。(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與獎勵)

2、這些故事都是編導們演繹的,與歷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們來看看史學家是怎樣記述這一人物的,板書課題。

3、簡介文學常識:本文選自《宋史·包拯傳》。“傳”是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敍述傳主的生卒、地位、官職、生平事蹟等內容。包拯的事蹟長期流傳民間,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指導初讀課文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閲讀課文。結合註釋、詞典自主解決字詞,疑難之處可質疑或討論。(巡視、點撥)

2、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字詞注音:

鬻、徙、硯、率、遺、耶、斂、憚、惡、嫉惡、苟、贓、塋

(2)解釋下列加點字:

a、第歸,殺而鬻之。

b、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d、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三、示範朗讀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閲讀課文。結合註釋、詞典自主解決字詞,疑難之處可質疑或討論。(巡視、點撥)

2、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字詞注音:

鬻、徙、硯、率、遺、耶、斂、憚、惡、嫉惡、苟、贓、塋

(2)解釋下列加點字:

a、第歸,殺而鬻之。

b、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d、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四、引導複述

1、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每段重點寫了包拯的一個特點。有的段落記敍具體,有的段落記敍較概括。請同學們選取一個段落來複述,要求準確,生動。

2、根據學生複述情況,做具體評價,既要鼓勵,又要指出改進方法。

五、本課小結

學習文言文有個規律:從機械性朗讀到理解性朗讀再到表演性朗讀,本節課我們就是按這幾個步驟進行的,同學們對本課內容還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請大膽提出、大膽思考、大膽質詢,大膽必“大得”。

六、板書設計參考

人物傳記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學家)

鬻、徙、硯、率、遺、耶、割牛舌案進貢硯台

斂、憚、惡、嫉惡、苟、贓、出使契丹嚴峻執法

塋克己奉公

七、作業設計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1)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

(2)聞者皆憚之

(3)與人不苟合

(4)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2、翻譯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2)京師為之語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麼?為什麼?(用自己的話)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1、啟發發言:同學們對《包拯》一課提出了哪些疑問,是怎樣解決的。?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

2、肯定學生解疑的方法,並做恰如其分的指導。

三、引導評價

啟發:在第二單元,我們已經接觸了幾篇傳記,(投影:學習傳記要在瞭解人物事蹟的基礎上,結合人物所處的背景,做出恰當的評價)。請你結合課文評價一下包拯這個人物?

四、誘思導學

五、1、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我們已接觸過幾篇,哪位同學們能舉例談談。(引導學生注意本文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人物)

2、提問: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嗎?試從文中找出答案來。

五、拓展鞏固

1、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請舉出他審過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清官?他們有哪些事蹟?請你用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向同學們講述。

六、本課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寫包拯的典型事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為民請命的好官形象。寫人離不開寫事,寫事運用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表現效果更佳。

七、作業設計

填空

課文共有——個段落,分別記敍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開審案、平日為人幾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記敍較具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記敍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寫,第________段穿插了側面描寫。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的翻譯。

2、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

3、瞭解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及其表現作用。

教學重點:

翻譯課文、解釋字詞並掌握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瞭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及作用。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解決。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自然界有許多動物能模仿人類的語音,比如鸚鵡能學人説話,海豚能像人—樣發出悦耳的音符。聲音是個奇妙的東西,能把你帶入變幻無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這樣一種藝術,不信?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口技》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字,並提出疑難字句。齊讀課文。

要求:聲音洪亮,流暢準確,熟悉課文情節。

3、教師解答疑問,並強調掌握重要字詞的讀音、釋義

分析第一、二段,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熟讀課文。

翻譯第三、四段,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熟讀課文。

翻譯第五段,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熟讀課文。

4、通過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讚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三、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研讀賞析:分析文章寫作特點

(一)讓學生再讀文章的第2、3、4段,理清文章的層次。

1、思考:這三段描寫了幾個場面?分別概括出來。

學生思考後作答,然後教師總結:

(1)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

(2)一家人醒而夢

(3)火起後眾人的慌亂惶恐。

2、讓學生在書上畫出這三段所描寫的聲音種類口頭作答,並思考:三個場面聲音的變化有何特點? 這個問題讓學生迅速小組討論作答。

明確:聲音的變化總的來説是按“小一大(第一個場面)一小(第二個場面)一大(第三個場面)”的順序來寫的,其中又各有特點,如:第一個場面聲音,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第二個場面突出鼠傾盆器的聲音來烘托屋內的靜;第三個場面更是寫得有生有色,達到高潮,聲音由少而多,應接不暇。另外,聲音有的是單獨相繼而出,有的是同時發出,

3、繼續思考:課文第3段的描寫可否省略?這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不能省去。這段寫—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為平靜,也為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這樣處理,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二)分析課文開頭和結尾兩段。

1、思考: “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氣大、技藝高。“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2、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重複?為什麼?

不是簡單重複,既有呼應作用,更主要的區別在於:開頭以交代道具為主,為下文作鋪墊,結尾再次強調道具的簡單,稱讚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對這場表演還回味無窮。

3、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1)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一指出,並談談側面描寫有什麼作用?

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眾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於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4、比較第2、3、4段中聽眾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並加以品味。

第2段中聽眾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説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歎”表明對錶演者的讚賞,觀眾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説明觀眾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第4段寫聽眾“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脱這場火災,説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

5、文中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俄而”、“少頃”、“未幾”。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製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深。

6、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渲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二、拓展延伸:請學生當堂翻譯理解《柳敬亭傳》第二自然段。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交代人物籍貫、姓氏。“本”字為下文“變姓”伏筆。]年十五,獷悍無賴,犯法當死,變姓柳,之盱眙市中為人説書,已能傾動其市人。[簡述柳少年坎坷遭遇。在“市中”初露鋒芒,點明具有良好的説書基礎和天賦。]久之,過江,雲間有儒生莫後光見之,曰“此子機變,可使以其技鳴。”[市中説書,“見”者多矣,而獨莫後光發現柳的“機變”,莫確有伯樂之眼力。“鳴”照應下文“名達於縉紳間。”]於是謂之曰:“説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開端啟蒙就高標準,嚴要求。如此嚴師,何不出高徒!]敬亭退而凝神定氣,簡練揣摩,期月而詣莫生。[響鼓何須重錘。“退”即“簡練揣摩”,説明求教謙虛、心誠。]生曰:“子之説,能使人歡咍嗢噱矣。”[功夫不負人。]又期月,生曰:“子之説,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蓋進乎技矣。”[兩個“又”字,説明柳並不滿足現狀,精益求精,最終有志者事竟成。嚴師且發“喟然”之歎,大功告成矣。]由是之揚,之杭,之金陵,名達於縉紳間。華堂旅會,閒亭獨坐,爭延之使奏其技,無不當於心稱善也。[三“期月”閉門苦練,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通過刻苦奮鬥,柳終於從一個逃犯成為藝壇明星而“名達於縉紳間”。]

本段寫柳敬亭在莫後光的指導下,刻苦演練,精益求精,技術不斷提高的過程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讚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四、作業: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