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4W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篇一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為指導,以七年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為依據,認真組織教學,努力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

二、學生基本情況。

本期擔任七年級語文教學。從學生的升學會考情況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很不樂觀。學生語文上優秀率的不到10%,且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因此本期語文教學的道路可謂任重而道遠。但即使如此,我仍將堅持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認真工作,着眼於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力求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1、本冊教科書共7個單元30課,其中精讀課文16課,略讀課文(標*號)14課。其中包括5個現代文單元,每單元4課。第一單元記事,第二單元寫人,第三單元寫景,第四單元小説,第五單元童話與科幻。從文體上看,這五個單元都可歸入記敍性文體一類。兩個文言詩文單元,每單元5課,大多數課文也都可以歸為記敍性文體。另外還有《名著引讀》《漢字的形體》《常用標點符號用法》等三個附錄。

2、寫作分整篇寫作、片段寫作和課外練筆。整篇寫作安排了七次,片段寫作結合課後“思考與練習”每單元安排一兩次,課外練筆要求學生形成習慣。 口語交際集中安排7次,分散的口語交際活動在課後“思考與練習”中也有適當安排。

3、綜合性學習安排3次,內容涉及學習查閲資料、調查社會用字、探究現代科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等。

4、寫字集中安排了2次,內容涉及複習正楷字,初步瞭解行楷字最基本的筆畫組合櫃律,分散的寫字練習結合課後“思考與練習”,每單元安排一兩次。

5、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敍事性的散文單元。目標是: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引導他們開展實踐活動。教學設計:先對作者作一介紹,以引起學生對課文的重視,激發他們的興趣。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脈絡和作者的寫作思路,以及文章的關鍵部分。巧設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

第二單元:寫人的散文單元。目標是:健康的感情、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使學生懂得怎樣對待親人、對待老師、體會他們的一片愛心;懂得如何處理個人、家庭和國家的關係,服從大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要點就行。

第三單元:寫景的散文單元。目標是:瞭解寫景文章的特點,學會寫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徵,合理安排寫景的順序),欣賞作品準確生動的語言。教學設計: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過程。

第四單元:小説單元。目標是:瞭解小説的一般特點和有關知識,瞭解小説是通過塑造人物、安排情節、描寫環境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閲讀古今中外的小説佳作,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會簡單的分析評價人物。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作精當的點撥。注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閲讀小説的基本方法。

第五單元:童話單元。目標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通過單元教學,達到落實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設計:以發展思維和想象力為重點,通過閲讀、討論、設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課堂教與學的氣氛,力求生動活潑。

第六七單元:古詩文單元。目標是:讓學生逐步接觸、瞭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養成誠信的品行,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在學習中大膽質疑,大膽探索。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古代詩歌的美,初步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取得的輝煌成就。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二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歡哪一種呢?為什麼喜歡它呢?説説看。(學生眾説紛紜)有人説,喜歡花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這麼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簡介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周敦頤)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峯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的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在《周元公集》。

師:要注意“頤”字左邊的寫法。

三、解題

“説”是議論文的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説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説》就是説愛好蓮花的問題。

四、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叫一位同學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漣(lián) 枝蔓(àn)

褻玩(xiè) 隱逸(ì) 頤(í) 噫(ī) 鮮有聞(xian)

師:一學生帶讀

2、全班朗讀課文

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3、教師範讀

五、理解重點字詞

1、蕃 (多) 獨 (惟獨)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 濯(洗滌) 清( 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長藤蔓)( 長枝節) ——屬於詞類活用

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淨植(聳立的樣子)( 立) 焉(呢) 予謂菊(第一人稱我)( 認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後鮮有聞(少) 宜乎眾矣(應當)(多)

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2、瞭解兩個古今異義

植 宜

3、一詞多義:

(1)“之”字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③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④何陋之有 之:助詞,在這裏是賓語提前的標誌,無實義。

(2)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

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5、翻譯全文

六、分析課文

1、周敦頤喜歡什麼樣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蓮花)

師:蓮花的別稱還有(荷花、芙蓉等)

2、寫獨愛蓮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寫蓮是從幾個角度寫的?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遠益清

姿態 ——亭亭淨植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這幾個角度各寫出了蓮花的哪些品格?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譁眾取寵)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達大度,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味道 ——香遠益清

( 美名遠揚)

姿態 ——亭亭淨植

(志潔行廉或獨立高潔)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自尊自愛令人敬重)

師:總結:蓮花的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我們知道了作者愛蓮,不僅因為蓮花姿態美麗,而且更因為蓮的品格高尚。

師:那麼我們知道了蓮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麼?(君子)

5、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 分別比作隱逸者、富貴者。

6、題為愛蓮説,為什麼還要寫其他花呢?

作者寫蓮,同時又寫菊、寫牡丹其用意是起襯托作用。

菊正襯,牡丹反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7、剛才我們知道了菊比作隱逸者 牡丹比作富貴者。為什麼?

隱逸者呢?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就像陶淵明一樣(陶淵明一生清廉,為官多年,最後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複雜的宦海中掙脱出來後,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並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師:作者喜歡嗎?(讚美惋惜)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陶後鮮有聞)富貴者呢?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豔,花朵碩大,有人評價為“天下無雙豔,人間第一香”,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師:作者喜歡嗎?(十分鄙視、厭惡)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牡丹之愛,宜乎眾人矣)

師:那麼君子是怎樣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師:蓮花這般高潔,在當時喜歡她的人多嗎?有何憑證?此話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不多。“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現在明白了

作者讚美蓮,其實是要讚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於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列的鄙視!結尾的兩句話一問一歎,發人深省,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八、小結

本文通過對蓮花形狀的敍寫和評論,借花喻人,闡述自己不慕榮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

九、齊背課文

感受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結束語:

通過今天的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蓮花一樣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世俗物慾的誘惑,做一個品德高潔、通達正直的君子,讓君子之德傳揚天下,讓君子之名遠播,讓君子之行引領眾生;那麼,君子之德就會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成為世間一道亮麗的風景。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三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2、學習《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詩歌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瞭解古代詩歌常識

通常所説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詩。如本課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和就是律詩。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言律詩、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於口語,用於韻也更接近口語。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國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統一了北國,凱旋歸來時登上碣石山,佇立峯頂,面對大海,浮想聯翩,寫下這篇樂府詩。當時曹操大軍,鎧甲未卸,征塵未洗,正可以揮師南下,征討孫劉,實現統一,完成宏業。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的壯麗景象,表現了的抱負。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這一聯聞名。

3、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歸(yàn)水何(dàn)(xiāo)(sè)

4、文學常識填空。

《觀滄海》一詩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__________見稱。

《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__________,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______。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整體感知

1、《觀滄海》寫景句子從“xxx”到“xxx”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寫的是景,後四句寫的是景。這首詩借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詩人以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和的表現。詩中洋溢着xxx。

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三面臨長江,與金山、焦山合稱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xxx。次北固山下,就是xxx的意思。在冬盡春來的時候,詩人沿江東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長江的孤舟上,太陽初升,詩人面對江南的青山綠水,感受時光流駛,心中不禁湧起的思想感情。全詩融寫景、抒情於一體,和諧優美,妙趣橫生,堪稱千古名篇。

(二)研讀課文

1、研讀《觀滄海》,品評探究,領會詩的意境美。

(1)“”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

(2)“”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作者描繪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渲染了大海怎樣的氣勢?

(4)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研讀《次北固山下》,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兩句詩的意思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的是什麼美景?

【練習反饋】

1、按要求寫出《次北固山下》相應的詩句:

首聯:xxx頷聯:xxx

頸聯:xxx尾聯:xxx

2、《觀滄海》中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的句子是: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錢塘湖春行》和《天淨沙秋思》,理解詩歌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自主學習】

1、反覆朗讀《錢塘湖春和行》和《天淨沙秋思》

2、瞭解詩人白居易和馬致遠

白居易(772~846),字,晚年自號。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餘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的。《錢塘湖春行》是一首詩。

馬致遠生於1250年,約卒於1321年,是元代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雜劇《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等七種。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整體感知

1、《錢塘湖春行》這首七言律詩通過湖水、、早鶯、、、淺草、,展現了一幅景色、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西湖早春圖畫,抒發了詩人之情。

2、《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圖,真切的表現出遊子的之情。

(二)研讀課文

1、研讀《錢塘湖春行》

(1)從詩中找出表現初春的詞語?

(2)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和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xxx”,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xxx”,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這是總寫。

中間兩聯是分寫。頷聯寫,從覺和覺角度,描寫了早春生機勃勃的景象。

頸聯寫,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通過“xxx”和“xxx”來表現早春的景象。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xxx”,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讀《天淨沙秋思》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圖”。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部分是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圖,渲染了的氣氛;

另一部分是騎着瘦馬、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的剪影。兩部分相互映襯,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悽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尾句:“xxx”點明主旨。

3、在這幅絕妙的晚秋思鄉圖中,卻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美景,這與“斷腸人”的愁情一致嗎?談談自己的見解。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閲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重難點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閲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鑽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着。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麼?”語方脱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着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説可生,無説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着皇帝的統稱,並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鬚笑悦。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pǐ)於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倒塌到河裏,

二石獸並沉焉。

(門旁)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到河裏了。焉,助詞,無義。

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經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隻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着河的方向衝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便划着幾條小船,拖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裏,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裏開館執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説:

“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麼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

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着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又嘲笑説: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語詞。

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衝的力量,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身空着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

像這樣再衝擊,石頭又向前再轉動。

轉轉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不停,於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地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

按照老水手的説法去找,果然在幾裏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着哩,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課後習題

故事説了一件什麼事?

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解釋和文章的翻譯。(重點)

2、在理解的基礎上背熟全文。

3、理解語句的比喻意義,領會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重難點)

4、感受蓮花的高潔之美和作者潔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歸納預習筆記。

㈠作家作品簡介,例如:

周敦頤,( )朝著名哲學家,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諡號元公,本文選自( )。

㈡ 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例如:

周敦頤 蕃 淤泥 濯 蔓 褻玩 噫 鮮有聞

2、重點字詞的解釋,例如:

①蕃 ②獨③益清 ④亭亭⑤植 ⑥濯⑦褻玩 ⑧宜⑨予⑩鮮

3、重點句子翻譯,例如:

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③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⑤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㈢文言知識積累,例如:

通假字(蕃)

古今異義(鮮、予、宜)

重點虛詞(之、而)

詞類活用(蔓、枝、遠)

文言句式(“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

三、初步領悟,前5小題用原文語句填空:

1、愛蓮説》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4、“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6、《愛蓮説》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 )。

7、《愛蓮説》在寫作方法上是藉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借物抒情( )。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從哪三個方面來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美好的品質的?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品質?

2、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舉例説明第二段所用的修辭方法

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5、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讚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6、作者借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這種思想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並最終背誦課文。

2、學習用文言文“九字翻譯法”,翻譯課文;以“意義”劃分句子節奏。

【學習重難點】:

以“意義”法劃分句子節奏。

【學考考點】:

1.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奏。

【評價設計】:

通過自讀、聽範讀在教師指導下達成讓每個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課下注釋,“九字翻譯法”,達成讓每個學生正確翻譯課文。通過小組合作,讓80%的學生達成按“意義”劃分句子節奏的目標。

【預習導學】:

1、朗讀課文不少於4遍,力爭讀熟,(讀熟後自己在橫線打鈎)

2、給下列橫線字注音:

佳餚( ) ( )自強( )兑命( )學學半( )

3、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字詞。

雖旨至道善困

是故自強自反

故曰:教學相長

《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

【背景資料】:

本文節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

2、閲讀本課學習目標、重難點。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課前活動。(七年級練字、八年級話題演講、九年級詩詞積累)

二、學習研討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後,聽範讀。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學生大聲朗讀。

2、誦讀展示。(學習小組形式展示)

(2)速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使用文言直譯-“九子法“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來小組交流,最後班內共同解決)。

1、預設問題:解釋加點字及翻譯句子。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決字詞或句子:

2、細讀文章,讀出節奏,注意停頓。

方法指導:要正確解答這類問題,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為主,聯繫上下文,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句子的語法結構和一些標誌性的文言虛詞。

如;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3、讀懂文章,説説這篇短文跟我們講了怎樣的道理。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講授“教與學”的關係,開頭“雖有佳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小結】(我收穫,我快樂)

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課堂檢測】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家學者解釋説明經書《 》的文章選集,是一部思想的資料彙編。又叫《 》。與《 》《 》合稱“三禮”。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記錄等的問答,記述。

【課外延伸】: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七年級下冊語文《社戲》教案 篇七

《社戲》課堂實錄

山東鄒平黛溪雙語學校  靳志勇

教學設計:

《社戲》計劃用三課時講完

第二課時,首先交流閲讀心得,然後分析“偷豆”情節,瞭解人物性格,體會“童趣”。再次,在體會“童趣”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對文章主題進行深刻的認識。初步體會文章優美的景色,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第三課時,引導學生用聲音讀出江南水鄉的意藴,通過品讀語言,讓學生體會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瞭解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並嘗試着進行寫作練習。

第二課時:

師:上一節課我們瞭解了魯迅《社戲》的故事情節,對文章的情節已經比較熟悉了。我們在上一節課臨結束的時候留下了一個作業 ,請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問題:結合文章,談一談自己是否有和魯迅一樣的童年生活體驗,並在筆記本上做記錄)現在,就請大家來共同交流。

生1:回老家時,最好吃的東西都歸我吃,小夥伴家裏有什麼新鮮東西也都讓我嚐嚐,讓我看看,還可以打着陪我的旗號不幹活。我的這短經歷和文中“迅哥”的童年一樣。

生2:我一直住在城市,很少回老家。記得一次回老家看奶奶,村裏的孩子不怕豬狗雞、牛羊兔,我回去時顯得很膽小,他們都笑話我,有的還故意逗我,那段時光讓我很留戀。

生3:我想説説我的那些小夥伴。我的一幫小夥伴裏,也有像雙喜那樣很有點子的大哥哥,有時候我領着更小的一幫小傢伙時,現在覺得我也有點像雙喜,不過我不會划船。

生4:在我們村裏像六一公公這樣的老人很多。我認識一個在街上遛鳥的老爺爺,即使我們逗弄了他的小鳥,但他對我們還是很和藹,而且有時他還讓我們與他最棒的八哥對話。

生5:結尾一段讓我們想起學過的普希金的詩句“那過去了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師:大家説的真好,不僅注意到了文章的一些細節,而且很好的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看,素來嚴肅的魯迅寫出了令大家如此感興趣的小説,想必在小説中,一定有你喜歡的片段。大家最喜歡哪些片段呢?

生(紛紛):偷豆----偷豆

師:好,你來説説。

生:我最喜歡他們回來的時候去偷人家羅漢豆的情節。因為我對它印象比較深,我小時侯也做過這樣的有趣的“傻事”。

(眾生笑)

師:那我們就先來欣賞“偷豆”,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請大家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讀“偷豆”一節。

(生讀課文)

師:在偷豆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兩個人吧?

生1:一個肯定是阿發

生2:還有一個是雙喜

師:好,雙喜“偷豆”過程中有什麼表現?

生:他要孩子們不要只是在阿發家的田裏摘,不然阿發的娘會哭罵、氣惱。

師:這表現了雙喜什麼?

生:偷豆也有分寸,周到。

師:分析很到位。“雙喜”還有什麼表現?

(生結合文中語言探討交流“雙喜”)

師:那阿發有什麼表現?

生:阿發説: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

(生紛紛讀,不時伴隨着學生們的笑聲)

師:看來偷羅漢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偷豆、煮豆的過程中,迅哥兒和小夥伴們友情更濃了,而且呀,作者把這段真摯的友情放在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中,更是增添了浪漫的情趣。

師:提到“雙喜”和“阿發”,不得不提“迅哥”的那些小夥伴和平橋村的村民。假如你來到了平橋村,你願意和誰交朋友?為什麼?

生:我願意與雙喜交朋友,因為他很大膽,有魄力,比如課本中是他向迅哥兒的外祖母和母親打包票,迅哥兒才有機會和他們—塊兒去看戲。我喜歡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師:估計你也是一個比較有魄力的人。

生:我也喜歡和雙喜交朋友,我覺得雙喜是個很會拿主意的人。比如説,大家都不願再看戲的時候,誰也沒提出來不看,是雙喜提出來不看,又比如説當大家都到阿發家的豆田裏摘一大捧後,雙喜讓大家不要再偷,當然,這裏我還看到了雙喜考慮問題比較周全,很能為他人着想。這樣想想,我更願意與他交朋友了。

師:你能看到別人的優點,生活中想必也能為他人着想。

生:我要和阿發交朋友,雖然文章中阿發出場不多,可我從他的一句“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中我覺得他很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那樣斤斤計較。所以我願意和阿發交朋友。

師: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也一定很大方。

生:我願意與桂生交朋友,我因為桂生對客人很熱情,又機靈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願意為他跑腿。

生:老師,我能不能和六一公公交朋友?

師:行啊,不是有忘年交嗎?説説為什麼喜歡與六一公公交朋友?

生:你看,“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沒罵,還説請客是應該的,還送來了豆,還誇他一句----豆好吃嗎?我覺得他心腸好,為人樸實,特讓人感動。

生:我願意和八公公交朋友,他雖然沒有正面出場,可是從雙喜的擔心,以及沒有聽到什麼關係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還有,從雙喜對八公公的評價中我認為八公公心很細。所以我挺喜歡他。

師:大家的發言真是精彩,結合文章闡明瞭自己的觀點。從大家的發言中,我覺得我們平時要多注意身邊同學和老師的言談舉止,通過人的語言和動作去了解人物,窺視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徵。魯迅用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平橋村”村民的形象,那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應注意用簡練的語言和動作等描寫方法去刻畫人物,使自己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師:社戲、社戲,“迅哥”他們那一夜到底看了什麼樣的一些戲呢?一起來看看“船頭看戲”。那一夜演了一些什麼戲?

(生默讀文章)

生1:看了一段“鐵頭老生”的戲。

生2:“小旦”演唱的戲。

生3:“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的一段戲。

生4:“老旦“唱戲。

師:這些戲好看嗎?

生齊答:不好看。

師:説説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沒看成。

生2:想看“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但是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

生3:想喝豆漿,沒喝成,很是掃興。

生4:最怕的老旦還是出場了,更是掃興。

師:哦,看來戲的確不好看。但是,我有些奇怪,為什麼課文結尾説:“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

(眾生思考)

生1:他很留戀那那段時光,到現在也忘不掉。

生2:那天晚上的社戲不好看,但“迅哥”的心情很高興,比如他們回來的時候,在路上偷豆,煮豆,小夥伴們玩的很高興。

師:這樣看來,那晚的戲在“迅哥”眼中是“好戲”,那晚的豆也是“好豆”。究竟是什麼讓“迅哥”覺的那晚這麼好,而且不能忘懷?

生:我覺得“迅哥”是很懷念看戲的那個過程的。

(師板書:過程)

生1:他肯定很懷念和他一起看戲的那些小夥伴們。

師:你的意思是説“迅哥”和小夥伴相處的特別好嗎?

生1:是的。

師:我們不妨概括為“人好”(板書:人好)

師:不僅小夥伴對“迅哥”友善,而且整個平橋村的村民對“迅哥”格外照顧。來,誰在來説一説。

生2:特別是在“偷豆”“煮豆”的時候,他們心情一定很好。我就概括成“心情好”吧!

師:很有見地!(板書:心情好)

生:“迅哥”也很懷念江南優美的風光,特別是“夏夜行船”一節寫的景色很美。

師:咱們就叫景色好吧!(板書:景色好)

師: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我們看到他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戲的過程中和小夥伴們結下的真摯的友誼,感受到的江南水鄉特有的優美的風光,還有就是自由的空氣。簡單一點,正如剛才那位同學所説,他懷念的只是看戲的過程。

師:魯迅《社戲》結末一句,道出了人生共同體驗和感受,這句話使我們想起自己逝去了的童年,撥動了我們的心絃,點燃了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他曾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説:(大屏幕展示)我有一時,曾經屢次記憶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

師: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過的魯迅的作品裏,還有哪一篇文章也是這樣的結尾?

生:我們曾經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結尾説他描的最好的《三國志》和《西遊記》的繡像,被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最後一句話特別能牽動人心,我讀完後就想我童年最珍愛的東西,但現在找不到了,對自己的童年很懷念。

師:魯迅先生用細膩而優美的筆觸為我們描畫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們對童年無限懷戀的共同情感體驗,與我們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

師:剛才也有不少同學提到了社戲過程中“夏夜行船”這一節,認為描寫的景色非常優美。那,我們再來欣賞“夏夜行船”一節。

師:“夏夜行船”這一個片段在文中是多少段?

生: 10――13吧

師:那好,我們先準備一下,然後請4位同學起來給我們朗誦一下吧

(生下面輕聲讀,作準備,師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師:好了,哪四位願意來?

(生舉手很多,師叫了四位)

朗誦完畢,大家鼓掌。

師:從大家的掌聲中看出剛才那四位同學讀得不錯,我再強調一下,要注意表情朗讀,不是面部表情,是説要用我們的聲音表達出感情,來傳情達意,要自然,像泉水流出泉眼。想一想,費盡周折,我終於看到渴盼已久的社戲了,我的心情該是什麼樣的,同學們,下面讓我們齊讀10―――13段,用聲音把我們一起帶回到那個美麗的江南水鄉,好嗎。

生:好

(再次播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生很投入的讀。)

師:這種意境頗像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所説的那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於酒也。“(大屏幕展示)我們把這句話改寫,讓它帶有<<社戲>>的風韻。

(生認真的思考,兩分鐘之後開始寫)

師:哪位同學想來做一位“大詩人”?

生:迅哥之意不在戲,在乎社戲過程也,社戲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於戲也。

師:改的很不錯,深刻的理解到了“迅哥”之意。我把我寫的送給大家:迅哥之意不在戲,在乎山水人和之間也,山水人和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於戲也。

師:美麗的江南水鄉,令人難忘的朋友深情,童年的一切總是那麼美好,這一切都永遠的停留在了“迅哥”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最後帶給大家一首羅大佑唱的《童年》,讓我們一起去回憶那令我們魂牽夢縈的童年。

(在《童年》音樂中結束本節課)

七年級下冊語文《社戲》教案 篇八

《社戲》教案

執筆人  七年級語文組   葛琳琳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學情分析:

對魯迅的文章,學生是比較熟悉的,本文所敍之事對學生來説也是感興趣的,學習此文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讓學生參與,對景物的描寫一定要引導學生體會化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關鍵詞語的意義,體會運用詞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2)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3)感悟社戲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文中的細節,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1)理解景物描寫在小説中的作用;(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啟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四、            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置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風景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敍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教學難點: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五、教法與學法教法:1、導讀法、問答法。2、質疑法、精講法。3、賞析法和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提高能力。

六、教學工具:教學參考、網上資源(課堂實錄、,)

七、            教學手段:多媒體。

八、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5分鐘)

[導語]:童年對於許多人來説,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長大後,回憶往事時,更是懷着一種浪漫情懷,大家的童年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説説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         [1分鐘]

此環節不讓同學們闡發,只是説説就行,目的是勾起學生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學生活動]:找四個學生回答          [2分鐘]

問題簡單,找四個成績差的學生來答此問題。

[師小結並導入新課]:四位同學講的很好。的確是,童年的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説不盡、道不完。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們陪童年魯迅走過了充滿童趣的生活,今天我們將追尋魯迅兒時鄉村生活中的一段難忘的經歷。 [1分鐘]

(設計意圖説明:由提問導入,揭示課題。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童年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8分鐘)

1、生字注音

不憚dàn  潺潺chán  鳧水fú   攛掇cuān duo 踱duó 頗pō

怠慢dài  吁氣xū    宛轉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歸省xǐng行輩háng   舀水yǎo  藴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2、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紹興人,有小説、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裏。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1921年又發表了中篇小説《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裏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  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主要敍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童年》或別的什麼標題?為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説一説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裏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分析情節(15分鐘)

1、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圍繞什麼展開的?如果讓你在“社戲”前面加一個動詞的話,加什麼好呢?

看。(一些老戲迷去戲園子,都是説:“走,今兒個聽戲去!”因為戲迷都懂行,看戲就是為了聽唱;小孩看戲就圖個熱鬧,所以用“看”字。內行聽門道,外行看熱鬧。)

2、課文中第一次出現“看戲”兩個字是在第四段第一句話。這句話前面的三個自然段和主要情節“看戲”有沒有聯繫?有什麼聯繫?

有聯繫,這三段交代了看戲的時間、地點、看戲的人,還有看戲的機緣——由於我隨母親回外婆家消夏,所以才得以看戲。這些可以稱為“看戲”前的“序幕”。結尾寫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 (尾聲)

3、  看戲的過程按時間或事件的發展順序可分為幾部分?

主體:    (4——30)看社戲      戲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頭看戲(14——21)

月下歸航、偷豆(22----30)

4、作者寫來真麻煩!要是我們寫可能就簡單多啦。“一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正趕上趙莊演戲,於是一天晚上,我就和一羣小夥伴架着船去看戲了。”一句話,多簡單!連下面的情節也省了。這樣寫好不好?

不好。比方説我們逗小孩的時候,拿着一塊糖,總是東藏藏、西藏藏,要麼舉得高高的,就是不一上來就給他。看戲卻先讓你看不上,就是為了有意思啊!這在寫作上有個術語叫“蓄勢”。就是為了調人胃口,使文章有波瀾,讓人愛看。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寫這看戲之前的一波三折。

5.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1)a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後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6.提問:為什麼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着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係不大,所以略寫。

五、教師小結(3分鐘)

突出平橋村的樂土樂事,點明看社戲的過程是事件的重點,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是三個重點情節。

板書:社戲

魯迅

(回憶、留戀童年)

序幕:時間、地點、人、機緣

主體:    (4——30)看社戲      戲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頭看戲(14——21)

月下歸航、偷豆(22----30)

或:

盼看戲——一波三折

去看戲——去心似箭

主體:看戲  在看戲——昏昏欲睡

看戲歸——順手牽豆

尾聲:      六一公公送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檢查上節課內容

2、感悟社戲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回顧上節課內容(5分鐘)

1、生字文常

2、故事情節

二、速讀課文,思考問題(5分鐘)

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好看。(採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於出了台”,並不停地唱着。想喝豆漿,沒喝成,很是掃興。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感悟社戲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5分鐘)

思考:戲不好看,但在文中肯定有你或者“迅哥”感興趣的事吧?大家最喜歡哪些片段呢?

1、  師:認真閲讀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麼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裏,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閲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於漁”的教學理念。)

2、  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

《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閲讀的規律。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自然美。

[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裏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台,“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1、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2、聽後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着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後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

3、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最後明確(多媒體顯示):

“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捨之情。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着什麼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5、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裏作什麼詞用?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麼説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這樣寫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6、至於“深夜歸航”部分的景物描寫又怎樣呢?為什麼説“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討論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還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讓學生在品讀賞析中體會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領會小説景物描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人性美。

“偷豆”——在偷豆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兩個人吧—“雙喜”和“阿發”

提到“雙喜”和“阿發”,不得不提“迅哥”的那些小夥伴和平橋村的村民。假如你來到了平橋村,你願意和誰交朋友?為什麼?

[小夥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淨之美,體現着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1、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2、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外祖母:疼愛我,直爽等。

母親:疼愛我,説話講究藝術,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等。

八公公:精細,善良,勤勞等

六一公公:淳樸,善良等。

雙喜:富有領袖氣質,善於説話,有組織能力等。

阿發:有組織能力,淳樸,有童趣等。

桂生:為人厚道,關心他人等。

“我”:念過書,不會從事鄉間勞動,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等。

*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遊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着愛的温情。

四、歸納主旨,體驗反思。(6分鐘)

1、歸納主旨: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説並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後故事的敍述,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

2、體驗反思: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討論歸納:並非那夜的豆最好吃,也並非那夜的戲最好看,原因在於“我”在以後的生活中再也沒有感受到這麼淳樸、天真、可愛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這樣結尾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和嚮往之情,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是對主題的深化。

五、拓展延伸:(3分鐘)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麼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台説給大家聽聽。

六、課堂小結:魯迅先生用細膩而優美的筆觸為我們描畫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們對童年無限懷戀的共同情感體驗,與我們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

七 、佈置作業:(1分鐘)

學習描寫景物片斷〈秋天來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點,調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這一季節特點,做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板書設計:

《社戲》 “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點實詞。

2.通過朗讀體會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

教學重難點: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自由發言

你們喜歡在田野中漫步嗎?你喜歡農村生活嗎?請談談你的理由。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看看他們農村生活是怎樣的。

二、朗讀指導、自由朗讀

1.放錄音,提要求:注意斷句及字的重音,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

2.請大家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3.提示重點詞句。

(1)從詩中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詩人形象?(可從生活的環境,詩人的表現等方面説明)

(2)這一形象表現了他怎樣的志趣。

3.教師提供詩人的簡介,詩的背景資料。

4.指導背誦。

三、小結轉引,學習《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這是一首田原詩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繪了一副什麼圖畫。

2.介紹王灣的生平。補充介紹五言律詩的基本知識。

四、點拔意境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兩首關於大自然的詩,由於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所抒發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卻都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恬適無慾。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情入境

1.導語: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那麼四季中的秋季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

2.那麼假如你正身處於異地,面對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呢?聽音樂磁帶,借題發揮。

3.即興創作秋季小詩。

二、指導析讀賞析詩歌

1.與《天淨沙》對比,學習其中的意境倉IJ作。(引出板書)

2.介紹其背景情況,學生再讀古詩;體會那種身在異地斷腸人的心境,並試着背誦。

3.再引:其實在此情景中也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事,_場激烈的戰爭打響了,將軍壯士

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寵,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現在我們學習一下。

4.放錄音,體會其中激烈緊張的氣氛。

5.詩句導讀。

6.結合分析,再讀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誦《雁門太守行》和《天淨沙》。

三、體味賞析自讀體味

1.引語:秋天裏的詩感情委婉曲折,熱烈奮進,但陽春三月,柔風吹拂的節,感受又會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出示問題:

(1)詩中寫了什麼景?其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2)人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季節的?

四、本課小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傳情。《天淨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

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十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悦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説有何作用?

現身説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説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儘量讀難説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説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歎語氣,相當於“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清説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藴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説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後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鑑》

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讚歎)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