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師説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67W

語文師説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語文師説教案教學設計 篇一

學習目標:

反覆誦讀,體會感情,讀懂“師道”的內涵,領悟文章情理交融的藝術魅力。

學習重點:

品味課文飽含感情的語言,感受韓愈鍼砭時弊、倡導恢復師道尊嚴的勇氣;理解“師道”的豐富內涵。

學習難點:

“所以”“眾人”“乃”“嘉”“貽”的意義或用法,“之”在文中作助詞“的”、作賓語前置標誌、取消句子獨立性三種典型用法,以及“師”字的活用。

學習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步驟:

一、初讀,讀通文意。

1、自由朗讀,參照註釋,自行疏通文意,疑難字詞相互交流釋疑。

2、標註課件展示的“所以”“眾人”“乃”“嘉”“貽”等五個字詞,準確翻譯,掌握其意義或用法;説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和“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三句中“之”字的不同用法;説出“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不恥相師”三句中“師”字的詞性並準確翻譯。

3、畫出每段中表明觀點態度的句子,概括各段內容,梳理文章寫作思路。

二、美讀,讀明感情。

1、勾畫文中“乎”“矣”“嗟乎”“嗚呼”“歟”等語氣詞、感歎詞;標註反問句、感歎句、否定句、判斷句等句式,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分組朗讀,進行比賽,評出優勝組。

3、梳理作者的感情變化:嚮往(古代師風)——歎息(當今風氣)——痛心(師道不復)——諷刺(權貴愚昧)——渴望(理想局面)——欣慰(後繼有人)。

三、精讀,讀懂內涵。

《師説》是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專門寫給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後學的文章,但文章思想深刻,十七歲的李蟠不見得真能領會多少真諦,這顯然是韓愈“借題發揮”,向當時的教育現狀、師道風氣發出挑戰的戰鬥檄文,字裏行間既有對惡劣風氣的批判;又透出睿智、冷靜的思考和合理的建議,雖時隔1200多年,但至今仍然振聾發聵,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師説》這個題目用今天的語言來表述其實就是《論師道》,所以作者要闡述的中心問題就是文中多次出現的“師道”的概念,它包含了豐富的內涵,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只有理解了韓愈所主張的“師道”的豐富內涵,我們才能領悟文章思想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首先,朗讀第一段觀點句中的四個排比的“無”字,感受作者決絕的態度,從而明確師道的內涵之一——擇師標準唯一。

其次,找出第二段的三層對比,分組朗讀,感受作者對當今惡劣風氣的痛恨和對師道不復局面的痛心,理解是否從師學習乃是人聖和愚的分野,進而明確師道的內涵之二——從師作用重大。

第三,齊讀第三段,翻譯“常”和“不必”,思考問題:韓愈認為老師和學生這兩種身份之間有怎樣的辯證關係?討論後明確師道的內涵之三——師生關係合理。

四、品讀,讀出魅力。

宋代蘇洵曾盛讚韓愈之文,説他的文章,如長江大河,渾灝流轉,使人望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我們穿越千載,從他的文字裏讀到了“文起八代之衰”的雄渾氣勢,也讀到了“道濟天下之溺”的責任擔當。交融的情與理在千年的時光中一直滋養着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重拾經典,讓我們的心靈穿越千年的時間屏障與古人溝通,讓經典照進現實,在屬於我們的時代熠熠生輝、流光溢彩!請有感情地朗讀,仔細品味,並爭取熟讀成誦,背誦全篇。

五、課堂小結:《師説》堪稱中國古代散文的典範之作,我們以“四讀”為主線,以讀情、讀理為兩翼,以品味情理交融的藝術魅力為目標,對這篇經典散文作了鑑賞,這就是古代議論性散文的四步閲讀法:

1、初讀,讀文

2、美讀,讀情

3、精讀,讀理

4、品讀,讀美

這種鑑賞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作為我們鑑賞其他古代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借鑑。

六、課堂檢測:請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要求:句式大體一致,綜合運用議論和抒情的表達方式。

我理想中的老師是。

我理想中的課堂是。

我理想中的教育是。

《師説》教學教案 篇二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有關“説”的文體知識,瞭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瞭解文中所採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閲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並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1、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採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出示內容見教案後附件部分)

二、情境導入

教師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於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説》,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出示課題】

三、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多媒體展示】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韓潮蘇海

【點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③ “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説:“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國中學過《捕蛇者説》《馬説》《愛蓮説》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四、文本內容研習探究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注意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注意課文第二段的語氣重音變化,要讀出韓愈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的特點,讀準作者藴含的感情。

2、共同研習課文內容

(1)設疑討論交流,瞭解課文內容

(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研習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深入瞭解課文內容,在研討的過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抒發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問題】

【問題一】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後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説》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夥子的。

【問題二】一代文學宗師為什麼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説》?

【明確】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 他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於餘”,我們説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説根本的原因是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

【問題三】文末説“餘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麼?課文體現在哪裏?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聖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説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聖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麼擇師的原則是什麼?(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①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點撥分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於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於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的。

【問題五】前面説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總結表格如下:

對象 從師的態度 結果 觀點

1 “今眾人” “恥學於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聖人” “從師而問” “聖益聖”

2 於其子 擇師而教之 國小

於其身 恥師 大遺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羣聚而笑之

【點撥分析】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並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強烈語氣的句子,來表明了自己的對“恥學於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等,朗讀時注意語氣。

(2)引導學生體味收穫,教師小結課文內容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讚揚,對“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為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鬥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五、思緒拓展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説,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裏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説》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説,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① 寫給當時那些不願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後果會很嚴重。再讀文章最後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悦的。(再讀課文最後一段)

②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複着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説,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恆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六、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試説説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麼借鑑作用。

【附錄】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的意思

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無貴無賤()

今之眾人()師道之不傳也矣()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

士大夫之族()吾從而師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作《師説》以貽之()

●解釋下列多義詞的義項

(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③或師焉,或不焉()

②吾師道也()④吾從而師之()

⑤巫醫樂師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齊師伐我()

(2)之:①擇師而教之()③古之學者()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⑤句讀之不知()⑥蚓無爪牙之利()

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於: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

③不拘於時,學於餘()()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師説》教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瞭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多媒體輔助。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並解題

國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説》,《馬説》實際上是“説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説老師”,説“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説》。

“説”是一種文體,偏重於議論,可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於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説:“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於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並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第1段

(一)朗讀:齊讀;單讀。

(二)學生根據註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為三層,學生分A、B、C三組,每組一層。然後每組推舉代表,向大家翻譯課文。

(三)總結本段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異義

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問上有較高造詣的人。

無:古-無論;今-沒有。

眾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詞多義

之: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從而師之

④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所以:

①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②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③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③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④ 其皆出於此乎

也:

①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② 吾師道也

③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後練習二、三、四。

語文師説教案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的】

1、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2、學習本文正反論證,用對比方法透闢地説明問題的寫作技巧。掌握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

【教學設想】

1、以串講為主,用讀讀講講,逐段歸結的方法,把詞句講解和作品分析結合起來。

2、安排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解題、簡單介紹作者、讀講課文第一、二兩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1、板書課題。

2、解題:“説”是議論文的一種。“師説”即“説師”,意思是“説説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説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pán)的,其實也是鍼砭時弊之作。

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昌黎(今河北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後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豔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説》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晚輩),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羣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説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4、教師範讀。

5、讀講課文第1、2兩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麼人為師的問題。

文章首句開門見山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後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説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裏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裏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後也得不到解決了。以上再從反面説。一正一反,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對“師”的看法: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並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麼”。動詞“知”後面的結構複雜。“其年之先後生於吾”,“先生於吾”是“大”,“後生於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麼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在結構上,既照應開頭“傳道”是“師”的首要職能,又為下段議論張本。(讀講至此,教師可帶領學生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讀後小結:這一段論述師的職能和從師的必要性,中心圍繞一個“道”字。這和作者自命繼承儒家道統有關。文中提出從師不論長少、貴賤,有他破除對長者、貴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為也自己“抗顏為師”(一本正經地做老師)申説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評當時社會上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文章緊承上文“學者必有師”的觀點,感情強烈地慨歎今日師道之不傳,轉入對恥於從師的批評,過渡極為自然。這一段,作者運用反覆對比的方法來加強文章的説服力。

先是以“今之眾人”與“古之聖人”來對比。(板書)

説明如果不從師學習,那麼愚人就更加“愚”了。“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麼不同呢?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藉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係的連詞“所以”不同。

再以“為子的擇師”和“其身則恥師”來對比。(板書)

證明這是“國小而大遺”的反常的做法。“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國小”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來對比。(板書)

説明“士大夫之族”在這個問題上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後以慨歎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是一種可怪現象,與本段開頭相呼應。注意:“官盛則近諛”的“諛”後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後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於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後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

讀後小結:通過以上三層對比,極言師道不傳之可歎與可怪,鍼砭時弊,發人深思。

6、佈置作業:反覆朗讀課文。並作好回講課文第1、2段的準備。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讀講課文第3、4段,總結課文;結合“思考和練習”三~五題,講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1、檢查複習:指名朗讀、回講課文第1、2段。

2、讀講課文第3、4段。

第3段,論述“聖人無常師”,從正面進一步闡明能者為師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於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而是所從事的學業。“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採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隻表多數,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闢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集體朗讀。)

讀後小結:這段引用歷史事實,從“古之聖人”中舉出孔子為例證加以申述。從孔子師郯子等人的事蹟,推斷出“是故弟子……術業有專攻”這個重要結論。這個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第4段,説明寫作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稱讚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為的慨歎“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並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集體朗讀。)

讀後小結:篇末點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3、集體朗讀全文一、二遍。

4、總結課文:本文以“師説”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係。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説的“道”,是指“聖人之道”。他認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侷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於這些,應適當指出。

5、指導學生作“思考和練習”:

第一題參考答案見“課文總結”部分。第二題參考答案見課文第二段的讀講內容。

語文師説教案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本課為第2課時,之前學生已經進行了預習,並消除了字詞對理解的障礙,且已進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説”的文體知識,把握本文文體特點。

2、瞭解文中所採用的論證結構,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

3、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並掌握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

難點:正確把握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現實思想意義。

三、教學方法

1、以讀促感悟品評。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正確、優美的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徑。

2、採用問題教學法。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四、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我們在國中學過《捕蛇者説》《馬説》《愛蓮説》等課文,那麼這些文章從文體的角度上講有什麼共同特點?

這些文章都是議論類文章,“説”是其文體的標誌。那麼“説”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體呢?

“説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也。”“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可以理解為:“(作者)對××的見解”或“説説××的道理”。那麼韓愈在《師説》中又要表達怎樣的見解呢?

【設計意圖】可以讓學生感知本文的文體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創設學習氛圍。

㈡研習文本

⒈整體感知全文

學生散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

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帶有作者的觀點的句子,然後分析其關係。

【設計意圖】可以使學生有目的的讀書,並積極思考,從而把握文章結構。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⒉細部內容研習

⑴探究寫作目的

①文下注釋説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文中有沒有相關信息?

明確:從課文的最後一段中“(餘)作《師説》以貽之” 可以看出韓愈的這篇《師説》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17歲小夥子的。

②一代文學宗師為什麼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説》?

明確: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他不拘於時,學於餘;能行古道。

③那麼上述的幾個原因哪個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確: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於餘”,我們説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説根本的原因是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鑑別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並過渡到對“古道”的思考。

⑵瞭解時代背景

①文末説“餘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麼?

明確:古人的從師之道。

②古人從師之道是什麼?課文體現在哪裏?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分析: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聖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説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聖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還可以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③前面説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明確:當時存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

分析: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刻理解韓愈寫作本文的用意,並過渡到對當時的風氣進行分析。

⑶探究論證方法

①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對比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

明確:作者通過三組正反對比——擺出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從師態度迥然不同的事實,進行縱向對比,揭示了“聖益聖,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們為子擇師與自己恥於從師的事實,進行自身對比,指出“國小而大遺”的後果;提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從師態度完全相反的事實,進行橫向對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現象勸誘世人——有力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②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 “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

如,“古之聖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於師”。請用“反而”作為連接詞,寫另外兩個句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文章第二段的結構,並體會對比論證的好處。仿寫環節意在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㈢思維延展

韓愈的《師説》其實就是自己的師道觀,即韓愈對於“師”和“道”的理解,對此你有何看法?並試着説説《師説》中的觀點在今天對國家社會和我們個人有什麼借鑑意義?

明確:學生結合課文自由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具體內容可參考2005年3月25日《考試報》高一語文新課標版第36期《從<師説>看韓愈的師道觀》一文。對於侷限性應該指出,並要學生查閲相關資料去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究韓愈寫作本文的深層用意。“結合現實談自己看法”意在使學生樹立謙虛好學和尊師重教的思想。

㈣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瞭解了韓愈寫作《師説》的目的,那就是批判當時社會“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確立了自己的觀點:人應當從師學習。我們重點探究了第2段的內容,分析了本段中的三組對比,體會了對比論證“可以使正確與錯誤對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確,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也聯繫實際談了自己對從師及學習的看法。

同學們,行動是最響亮的語言,讓我們在實踐中落實。

《師説》教學教案 篇六

【結構分析】

本文論述了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從師原則,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的惡劣風氣。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以教師的重要作用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原則,提出中心論點。第二段,論述“師道之不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風氣,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第三段,以孔子為例,進一步從正面論證中心論點。第四段,點明寫作緣由。

本文從整體上是按照“正一反一合”的邏輯順序來行文的。我國古代論説文有一個傳統的模式,即“起、承、轉、合”,實際揭示了説理的一般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長期以來科舉的八股文的影響,掩蓋了其理性的光輝。我們今天在詮釋古文寫作規律時,仍然可以借鑑並加以運用。本文首句是“起”,説明“什麼是師”;緊接着寫“為什麼要從師”就是“承”;“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則是“轉”,不再是講道理,而是聯繫實際,從社會現實的角度説明“從師之必要”;“聖人無常師”之後,就是“合”了,即全文的歸結,説明“聖者為師”的道理,實際回答了“怎樣從師”的問題,並與開篇相呼應。

《師説》教學教案 篇七

師説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鬥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鑑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於”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於、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一、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説”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説文範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着重論述的論題。“師説”,意思是“説説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鍼砭。着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採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鑑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學生),作《師説》,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紮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後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後官至吏部侍郎(相當於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後諡“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並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後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後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説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國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説》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餘,富有現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藉或目的。“用來……的”“……的憑藉”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隊。例:齊師伐我。《左傳》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後起意義)

⑷於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於”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⑸其a、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註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於“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的標誌。

韓愈的《師説》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註解和有關背景資料,瞭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後,看註釋,通讀課文,瞭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覆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説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於、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後面的跟蹤試題。

國中學過韓愈的《馬説》,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繫。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複習《馬説》,增強對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説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又要有事實論據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後,再以現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説文的典範。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理論論據)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士大夫恥學於師(反面現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説》中的創新,在內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侷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嶄新觀點,説明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着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説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説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於此乎”的疑問語氣,發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聖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聖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説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峯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於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於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着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後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進一步批判。説明了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闢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後,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師説》教學反思

在教學《師説》一文時,我的導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從幼兒園到現在,差不多有十年寒窗了吧。那在這十幾年中,大家接觸過不少老師。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老師的看法。通過這樣一個提問,讓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對老師的看法,從而引出課文。

學生對導入部分的問題很感興趣,對於如何看待老師都有自己的貼近現實的想法。其實這個導入和課文還有一定的距離,可以再深入一點,問一問學生應該如何對待老師,從而引出“恥學於師”的問題,更好地和課文接軌。

講到“句讀”的時候,穿插了古今中外有關標點的故事,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雨果和編輯社之間“?”和“!”的故事,慈禧太后與《涼州詞》之間的故事,對聯“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造醋罈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等等故事。講故事的時候,學生注意力很集中,所以我應該要善於尋找文中的興趣點,尤其是在上古文時,找到文中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並加以拓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最後一個課時中,我歸納了“之”“師”“其”“師道”幾個字詞的一詞多義,我是用ppt展示出來的。正是由於使用了幻燈片,學生就光是抄筆記,完全不去思考,所以我提問的時候,學生都沒有反應。應該讓學生在記筆記的同時也能思考,做到手動,腦動,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