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師説》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7W

《師説》教學設計

《師説》教學設計

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學習“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領悟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

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學習“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教學難點:學習“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麼,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呢?是自學,還是從師學習?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唐代人們是恥於從師的。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人(今河南孟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之為韓昌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師説》選自《昌黎先生集》。

三、相關知識點

1、文體知識——説

“説”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範圍,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如《馬説》、《捕蛇者説》、《愛蓮説》、《師説》等都屬於這一種文體。本文標題“師説”不是“説説老師”之意,而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

2、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師説》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四、寫作背景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説》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裏看出。柳宗元説“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做《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説》,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五、讀文通義

1、聽範讀,請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六、師生合作 疏通文意

(一)講析第一段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義,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等);……的原因(或緣由)。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受”通“授”,傳授,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判斷句式。

3、惑而不從師:惑,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4、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賓短語後置。

5、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省略句,吾從(之)而師之。

6、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7、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庸,豈,哪。介賓短語後置。

8、是故無貴無賤:是故,因此,所以。

9、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判斷句式。

(二)講析第二段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從師的風尚。

2、其出人也遠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3、猶且從師而問焉;猶且,尚且,還。

4、今之眾人: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5、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下,名詞作動詞,低於。

6、而恥學於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8、聖人之所以為聖:所以,……的原因。

9、其皆出於此乎:其,大概,

10、則恥師焉: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11、惑矣:惑,糊塗。

12、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動詞使動用法,使……學習。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

1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

14、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15、國小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6、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17、不恥相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相師,拜別人為師。

18、士大夫之族:族,類。

1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動詞,地位低的人,官職高的人。諛,阿諛奉承。

20、君子不齒:不齒,不屑與之同列,羞與為伍。齒,並列,排列。

2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三)講析第三段

1、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2、郯子之徒:徒,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着。

4、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賓短語後置。

5、術業有專攻:攻,學習,研究。

(四)講析第四段

1、好古文:古文,古義,先秦及其以前的散文。今義,“五四”以前文言文的統稱。

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

3、不拘於時:被動句式。

4、學於餘:介賓短語後置。

5、餘嘉其能行古道:嘉,讚許。古道,古人從事之道。

6、作《師説》以貽之:贈送。

七、目標檢測: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古今異義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義,用來……辦法(方式、工具、

依據等);……的原因(或緣由)。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今之眾人: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着。

(三)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2、惑而不從師:惑,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4、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5、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下,名詞作動詞,低於。

6、而恥學於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8、則恥師焉: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9、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動詞使動用法,使……學習。

10、國小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1、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12、不恥相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相師,拜別人為師。

1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動詞,地位低的人,官職高的人。諛,阿諛奉承。

14、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四)文言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判斷句式。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賓短語後置。

3、吾從而師之:省略句,吾從(之)而師之。

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判斷句式。

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

6、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賓短語後置。

7、不拘於時:被動句式。

8、學於餘:介賓短語後置。

(五)一詞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些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誌。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六藝經傳”

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吾欲之南海:動詞,到、往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聖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

其皆出於此乎:副詞,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前指士大夫,後指“這”

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擇師而教之:表承接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國小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則羣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書

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研讀課文、重點突破

1、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樣的中心論點?從哪幾個角度對中心論點進行闡釋?

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從兩個角度闡釋:

(1)從師的必要性: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

(2)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第二自然段作者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 抨擊了怎樣的社會風氣?意在證明怎樣的觀點?

(1)縱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2)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對其身,恥學於師。

(3)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羣聚而笑之。

再一次通過對比論證“學者必有師”的重要性,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第三自然段舉出備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證明怎樣的觀點?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説明誰可為師,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4、第四段交待寫作緣由,但仍隱含着作者的觀點,那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不拘於時,能行古道。

説明寫作原因。分論點:不拘於時行古道

三、藝術特色

1、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古之聖人,從師,今之眾人恥師——聖益聖、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而教,於其身恥學於師——國小大遺、未見其明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其智乃反不及

通過三組對比抨擊”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

(2)舉例論證

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例説明聖人無常師。

(3)引用論證

引用孔子的話“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説明從師學習的原則。

2、“破”“立”結合

四、板書設計:

師説

韓愈

破正人必從師,以“道”為師(理論論據) (立)

立反士大夫恥學於師(反面現象) (破)

結對(三層對比)

合比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 (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 (身邊活例) (立)

段落

論點及主要論據

作用

總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全文總綱

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1、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 恥 學於師。

2、士大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 身,則恥師焉。

3、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羣聚而笑

第一個分論點,正反對比論證中心。

論點:聖人無常師。

論據:1、孔子從師的行為。

2、孔子從師的言論。

第二個分論點。從正面論證中心

板書設計

師説

韓愈

破正人必從師,以“道”為師(理論論據) (立)

立反士大夫恥學於師 (反面現象) (破)

結對(三層對比)

合比孔子從師的言行 (正面實例) (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 (身邊活例) (立)

Tags:師説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