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師説教學設計 師説説課稿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師説教學設計 師説説課稿

《師説》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結合《勸學》總結文言文的基本學法: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於研究註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本課擬採用目標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優點是既讓學生知道要幹什麼,也讓學生便於總結他們掌握了什麼。作為文言文的整體理解,要力求把它當作現代文來上,把重點詞義的解釋放在理解課文中去進行。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放在背誦前進行。理解文言文的內容,牽引學生進入文本採用問讀法進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安排

利用詞典和課下的註釋,把課文讀通,讀暢。並且初步瞭解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進程

1、老師介紹文學常識。抓住如下中心詞介紹:

韓愈、古文運動、寫作背景、解題。

2、老師出示案例,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説:“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老師的寬泛定義,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

3、齊讀文章,學生活動:你能大致地説一説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嗎?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陋習。

4、學習第一段:

⑴ 朗讀:點讀第一段——老師糾音,並指明朗讀中的缺陷——學生齊讀。

⑵ 老師出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進入文本,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本,然後參與三個問題的討論。理解與翻譯中要注意下列詞的用法與意義:必、受、師(6個)、是故。

① 老師是幹什麼的?

② 人為什麼需要老師?

③ 選擇老師需不需要考慮他的年齡大小?

⑶ 各自背誦第一段——點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接着指出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總之,這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們從師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並闡明瞭擇師的態度和標準。

5、學習第二段:

⑴ 朗讀:點讀——師正音——齊讀。

⑵ 理解文本: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弄懂這一段所寫的內容,參與下面問題的討論,並且在理解與翻譯的過程中掌握下列幾個詞的意義:出、下、恥師、句讀、不、族、相若。

① 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在從師學習的態度上有何區別?為什麼“聖益聖,愚益愚”?

② 今之眾人對自己和對孩子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區別?

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不同?

④ 本段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抨擊了“恥學於師”的陋習。)

⑤ 本段文字論證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對比。)

⑶ 熟讀——背誦——齊背。

⑷ 老師總結:本段運用了三個對比,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陋習,這是結合當時的現象從反面進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應的,前面提出師道之不傳,欲人之無惑的現實,然後通過三個對比來説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尾兩句與首句照應,再次説明了師道之不復的原因。

5、學習第三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本: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掌握重點詞語有:常、師、之徒、專攻。討論下列問題:

① 作者列舉孔子拜師一事是為了説明什麼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 孔子為什麼我們要拜這些人為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聖人”、大學者孔子的例子,説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説明了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而且還為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一石三鳥,事例選得非常精當。

6、學習第四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本:

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應掌握的重點詞語有:傳、拘、嘉、貽。並參與討論一個問題:

作者寫《師説》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什麼?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説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但作者並沒有把它作為附記來寫,而是圍繞中心論點來寫:他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與上層“士大夫之族”相反),“學於餘(從師學習),“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就是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論點。

7、理解全文結構:

(這是為學生背誦課文作準備。)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並形成如下板書:

段意 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四、説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

1、不拘於時;

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8、背誦全文:

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寫作的結構之後,要求學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9、課後拓展:

⑴ 學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⑵ 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老師?請談談你的見解

《師説》説課稿

各位老師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説》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説》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説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於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鋭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説明。

一、説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 關於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 關於考綱 據《大綱》要求,大學聯考《考試説明》對古文閲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 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 關於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 關於學情 過國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閲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説》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説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① 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 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註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 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説學法、教法 (一)學 法

① 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 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閲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説:“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③ 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 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三) 教 法

① 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温故知新,從而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 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説》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説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説》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註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 教師配樂示範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範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 一學生示範朗讀,其餘學生看註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佈置作業

五、説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 説 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 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二段 對其子 ——於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

醫、師、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師生,師道關係

四段: 寫作緣由

(三)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課時的方法學習三四段,並檢查課文名句的背誦情況。

其次,進入課文的分析。本課從分析討論課文的第二段開始。這一段中,對比論證使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我設問[提問]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為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文,鍛鍊搜尋有效信息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係一一列出,並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通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從而在誦讀與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的使用效果,並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分析後,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並背誦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舉例的手法論證“聖人無常師”。在設計中,我設問[提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用文中原句回答。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所舉例子背後所藴含的道理,明確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分析後,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背誦名句。最後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講解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全文,並試着檢查名句的記憶情況。加強誦讀訓練的力度,培養語感。第四步,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問題是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説》都是和學習有關的論説文,説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關係的發展。

最後總結全文,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