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語》十二章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2W

《論語》十二章教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一

一、背景資料,明確學習重點

(屏幕顯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顯示)

《論語》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顯示學生批註“語錄體”)

《論語》首創語錄體的寫法,語言精警生動,充滿智慧,格言警句,美不勝收。

(屏幕顯示)

《論語》,名句的集錦、格言的薈萃、成語的寶庫。許多成語,如盡善盡美、三思而行、捨己為人、學而不厭、循循善誘、舉一反三、温故知新、言傳身教、不恥下問、見義勇為、當仁不讓、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等,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師: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分為略讀和細讀兩個步驟。略讀,瞭解一下;細讀,深入地品析。二、略讀文本

(屏幕顯示)略讀

師:學習本課可以有四種收穫,請做筆記。

(屏幕顯示)激勵志向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屏幕顯示)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屏幕顯示)啟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屏幕顯示)積累語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師逐一講解每一句的意思。學生不齊讀,不齊背,各自開始讀背起來。)三、細讀文本

(屏幕顯示)細讀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賢: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堪:能忍受。

憂:憂愁,這裏指“我看而憂愁”。

(老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朗讀。)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説:“賢德啊,顏回!(只有)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窮巷陋室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貧困,顏回卻依然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章是這樣充滿情感地讚美顏回的,,

(學生思考,做旁批提問評點)

(屏幕顯示)

倒裝、感歎、反覆、描述、對比

(屏幕顯示)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

師: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摯的感情,因此,這一章有着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同學們如果要用這一章來訓練自己的閲讀分析能力,在分析結構上、在分析用詞造句上都是可以反覆進行的。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彎着胳膊當枕頭。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説:“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那不合道義而得來的富和貴,對於我來説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老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大聲讀)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一章是這樣生動地表達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顯示)描述抒情

議論抒情

(學生做筆記)

(屏幕顯示)對比賞析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話題:這兩章都,,

師:這兩章都寫了什麼,都有什麼,你盡情地去對比、提煉、發現吧。開始思考,做旁批,待會兒我們再來交流。我觀察你們的筆,要動起來。

(學生靜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間交流、提問評點)

(屏幕顯示)

這兩章都寫了貧困。顏回極貧,處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愛。

這兩章都寫了志趣。顏回貧賤,不改求學的樂趣;孔子不得温飽,卻安貧樂道。這兩章都寫了心境。顏回貧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貧,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這兩章都寫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讚歎,後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這兩章都描寫生動,情趣盎然,表現了高尚的節操,高潔的品性。

這兩章都寫了“樂”。坦然的心境,表現了開闊的心胸,表現了內心的強大。

四、結課

在大聲讀背中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二

課 題:

《學而時習之》

教學目的: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導語: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古之學者為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進入下一課內容的學習。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學而時習之

二、初讀感知

1、識記:説同“悦” 愠( ) 罔( ) 殆( )簣( )鴻鵠( )

繳( )軔( )或同“惑”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古之學者學習的態度、方法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説:音yuè,同悦,愉快、高興的意思。

(2)愠:音yùn,惱怒,怨恨。

(3)温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4)罔:迷惑、糊塗。

(5)殆;疑惑、危險。

(6)幹祿:幹,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幹祿就是求取官職。

(7)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8)疑:懷疑。

(9)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10)敏:敏捷、勤勉。

(11)意:同臆,猜想、猜疑。

(12)必:必定。

(13)固:固執己見。

(14)我:這裏指自私之心。

(15)簣:音kuì,土筐。

(16)軔(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説八尺)為一仞。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2)“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温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13)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侷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14)孔子並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説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裏所説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係問題上的觀念,

(15)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給我們以“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苦作 舟”的感覺。而莊子卻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知道了這一點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識,那就更危險了啊!”(《養生主》)這樣説來,孔子豈不是危險又危險了嗎?但他卻做了聖人。同樣感到生命有限,學海無涯,儒者和道家的態度卻是迥然 不同,讓我們看到在知識問題上儒道兩家的不同。

(18)“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這裏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説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説,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20)這裏,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裏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21)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係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裏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22)本段文字談到學習應“專心致志”,而不應該“三心二意”

(23)“為山九軔,功虧一簣”,學習不能半途而廢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總結文中特殊句式

3、翻譯第十八段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⑤、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教後感悟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於“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瞭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並聯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藴,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

教學重點: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於“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瞭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教學難點: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學的第25天,能告訴我,你們習慣國中生活了嗎?有些同學依然搖頭,十幾門的課程讓我吃不消;國小的好朋友被分到別的班級,我很孤單;住校的生活讓我很想家……學習生活上的煩惱接踵而至,我該怎麼辦?

其實大家這些煩惱,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聖先師已經為我們解決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學來介紹他呢?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並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師範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並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七年級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裏很孤單。宿舍沒有家裏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六、課堂小結: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我們不得不佩服孔子作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為後世做出的傑出貢獻。大家看到的這幅畫像就是唐代吳道子根據史料畫的。兩邊的對聯是後人對孔子一生的評價——學為人師學不厭,行為世範教不倦。我提議咱們用現代人的鞠躬禮來表達自己心中對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嗎?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節課,我們瞭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瞭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

《論語》十二章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文

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準備

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背誦導入

二、合作探究

1、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

2、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3、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説明理由。

謙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温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4、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 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 打算?

三、朗讀體會

四、整理歸類

1、成語類

温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格言警句類

(1)談學習態度的

第7、9章

(2)談學習方法的

第1、2、4、5、12 章

(3)談修身做人的

第1、2、6、8、11、12章

(4)談珍惜時間的

第10章

五、總結文言語法:

1、通假字:(通誰讀誰,通誰講誰)

説:通“悦”,讀yuè,意為: 愉快,

知:通“智”,讀zhì,意為:聰明。

2 、文言虛詞

(1)連詞

而:①順接連詞,表並列或承接 關係,意為“並且”“而且”“就”或不譯。

例:學而時習之 任重而道遠(並且)

温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後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不譯)

②轉折連詞,錶轉折關係,意為“卻”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例:提刀而立

④修飾語,可譯為“着”“地”

例:默而識之(地)

(2)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

例:餘知而無罪也。(你)

(3)兼詞(一字代兩字的意思)相當於“於之”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當於“於之”,意為:在那裏)

則 表承接關係的連詞,意為“就”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五:佈置作業

默寫全文

本課時講解

句的停頓、字音、字義及翻譯。

多鼓勵學生髮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學生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修身做人

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做人

珍惜時間

自我報告

教學反思

課堂完成背誦。最好能當堂記住字義

備課組長審核簽字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的相關知識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點、難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詞語如“而”、“之”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課時安排

兩個課時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周遊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説。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採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説的主要資料。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築,也是著名的旅遊名勝。

五、《論語》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1、體式歸納起來有:

(1)、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説話的環境(包括説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3)、敍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註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等。

六、創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説,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七、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感知、討論:本文的內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2、課文講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説:“學習並時常温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裏感到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文:孔子説:“温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孔子説:“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這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要學習與思相結合。啟示: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説∶“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孔子説:“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説:“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歎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説:“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説:“博覽羣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它或是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説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説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於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説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説理文主要的形態。

八、歸納總結

通假字

1、不亦説乎:説通悦,愉快,yuè。

一詞多義

1、而:學而時習之(順接連詞,可譯為“然後”)

學而不思則罔(轉折連詞,可譯為“卻、但是”)

博學而篤志(並列連詞,可譯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愠(瞭解)温故而知新(知道)

3、為:為人謀而不忠乎(給,替)可以為師矣(當,做)

詞類活用

學而時習之

(二)、學習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四)、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九、課堂小結

本文的內容圍繞着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度,通過學習本文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十、課下作業

默寫全文、做相關的練習題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篇六

【學習目標】

一、瞭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複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説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藉助註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註重要詞語,並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註。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第一章:孔子説:“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説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並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第二章:孔子説:“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音樂呢?”

第三章:孔子説:“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第四章: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説:“看見賢人就應該想着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説:“質樸多於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於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第七章:曾子説:“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第八章:孔子説:“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幹的。”

第九章:孔子説:“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第十章: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説:“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説:“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説:“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説:“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第十一章: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説、“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十二章:孔子説:“學生們為什麼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羣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1、請概括各章所藴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藴涵的道理。

【明確】

一、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要善於抵制物慾,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儘可能地把精力用於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麼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説不要做什麼,後兩個方面説要做什麼,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係,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麼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麼用?這裏即是説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三、闡述了孔子執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闡明瞭孔子關於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於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説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願望。

八、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説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願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九、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慾,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十、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仁”。“仁”的。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十一、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説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十二、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説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裏,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

2、請結合現實説説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本內容,聯繫現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説:“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鋭地反對,説:“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説:“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説:“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温、良、恭、儉、讓”等。

8、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説:“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説:“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説話做事的。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説:“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三、整理總結

四、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完成課後檢測。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運用其中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

有人説,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着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形、義。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説(yuè)乎

傳(chuán)不習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教師泛讀課文,然後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學習了,然後時常複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八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三、自學提綱

(一)自主學習

1、解決生字詞讀音

論語説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業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閲資料,瞭解作品及孔子。

3、熟讀課文,並進行示範朗誦。

4、關鍵字詞理解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而:時:習:之:亦:説: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E、交:不信:傳: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為師矣(可:以:

H、罔:殆:

I、誨女知之乎(誨:女:

J、是知也(是:知:

K、見賢思齊焉(賢:齊:焉:

L、必有我師焉(必:

M、善者:從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為己任(仁:以為:己任:

P、死而後已(已:

Q、歲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譯原文

6、閲讀課前導讀,按照下面三類把內容劃分類別:

求知態度:

學習方法:

修身做人:

7、蒐集整理本課的成語。

(二)、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話回答對待“賢”與“不賢”我們應該怎樣做?

2、曾子認為“士”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行?你知道歷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稱之為“士”?

3、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4.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己所欲”時就要“施於人”嗎?

二、拓展學習:

以下是《論語》精華選讀,讀讀背背,讓自己的心靈沐浴在經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

2、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説:“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説:“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説:“《詩》上説,‘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説:“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説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説:“《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説:“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説:“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7、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説,“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8、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説:“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説:“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説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裏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説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1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説:“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説:“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説:“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説:“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説:“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19、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説:“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2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説:“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認為説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22、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説:“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説:“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24.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説:“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25、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説:“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2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説:“面對着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27、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説:“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説:“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

【譯文】孔子説:“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閒遊,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説:“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懼的事情。

【資料附註:孔子的學生】

孔子的學生很多,《史記孔子世家》中説“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説孔子學生有3000人,成績優異者72人。

顏回,字子淵,以德行著稱,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誇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稱,性子急,脾氣大,常挨孔子罵。

子貢,即端沐賜,以言語著稱,是辦外交、做買賣的好手,是樹孔子為“聖人”的主要弟子。

曾參,字子輿,孔子的繼承人。

四、自學測評

1、孔子,名,字。(朝代)國人,我國偉大的家、家,學派創始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一部書,共有篇,是(學派)經典著作之一。

2、解釋詞語

不亦説乎五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翻譯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着重敍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國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學情分析

這是升入七年級後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善於思考並且樂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在對文言文這一語言形式的把握上還略有欠缺,而且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並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紮實基礎,從而為今後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瞭解《論語》和孔子;積累文言詞彙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閲讀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合作探究法和讀寫結合法傾吐閲讀感悟,使閲讀產生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五、教法學法分析

1、誦讀法。反覆誦讀,體會文章內藴,在讀中理解、領悟每一語錄的主旨,力爭當堂背誦。

2、質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節的內容提出問題,並共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並形成自己的認識。

3、競賽與自由表達法。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能快速背誦課文,並讓學生聯繫生活暢談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4、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應用多媒體及電子白板等電教化輔助手段,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説:“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説,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師是誰嗎?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引出孔子及《論語》。]

(二)作家作品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

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四書五經之一。

[設計意圖:瞭解孔子及《論語》,明確孔子及《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對當下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三)讀文感知

1、學生讀前三章,掃清字詞障礙。

2、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加以體會。

[設計意圖:熟悉文言文的讀文節奏,誦讀中感悟作品內藴。]

(四)合作探究

1、教師示範講授第一章。

2、學法指導文言翻譯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後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學三章的內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生與生、組與組、師與生等多邊合作突破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案例(以身邊發生的事例)。

2、學生合作探究。

3、結合所學,反思自己在學習、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進辦法。

4、誦讀感悟,體會精彩內涵。

(六)課堂小結

歸納所學文言知識點。

(七)佈置作業

背誦前三則。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六章內容。

一、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1、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二、初讀感知

朗讀課文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説(yuè)乎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逾矩(yújǔ)簞(dān)好(hào)肱骨(gōng)篤(dǔ)

三、賞讀課文

1、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簞食。人不堪其憂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六章。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e、人不堪其憂。

四、自主質疑: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決。

五、練習:反覆朗讀,直到成誦。

六、作業

①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餘部分內容二次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