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教案《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8W

語文教案《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語文教案-《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説出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做了哪些事,志願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説説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麼稱他們為親人呢?帶着問題聽老師範讀課文,讀後讓學生説説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時:zàn

:yì

: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麼朝鮮人民和志願軍互稱“親人”?説説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做了哪些事,志願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瞭解課文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願軍戰歌》

(一)創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就是唱着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願軍戰歌》出國參戰的,今年剛好是志願軍赴朝參戰52週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彷彿歷歷在目。這節課,就讓我們與志願軍老戰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説了些什麼?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願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後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説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後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麼讓志願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默讀3分鐘後,學生在小組裏討論。抓住“幾夜沒閤眼、冒着炮火、唯一、同歸於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送去什麼?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助志願軍,想志願軍所想,急志願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着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着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着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並試着背一背。

(四)飽含激情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着志願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願軍會説些什麼?(齊讀第二部分)

再讀課題,齊讀,指名讀。

附: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本節課我以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確保教師的首席地位。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為敍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讚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敍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思精巧別緻。作者是以志願軍對前來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前3個自然段的寫法大體相同。首先,都是用滿含懇求意願的祈使句開頭,志願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都飽含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表達了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密不可分的親情。同時,這3個自然段還以具有充分肯定語意的反問句結尾,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敍,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3個自然段中間敍述的內容又主要是由送別時的情景和追憶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所組成,把現實的情景和往事結合起來,寫得情真意切。課文的最後3個自然段以呼喚的方式,抒發了志願軍戰士的心聲,表達了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二)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比較陌生,教學時可從介紹抗美援朝戰爭或播放《英雄兒女》《上甘嶺》電影片斷導入,拉近學生和課文的距離,進而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初讀課文,交流: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從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們是“親人”?從而讀懂課文敍的事,初步感受朝鮮人民對志願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再讀課文,通過體會最令人感動的語句,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昇華一的情感,體會前三個自然段共同的寫法──先敍事,再抒情,敍事與抒情相結合。

由指導朗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彼此之間依依異別的深情,引導學生思考:在與別時朝鮮人民一也回想起志願軍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從課文中找一找,結合着平日閲讀,觀看影視劇等説一説。使學生偏認識到朝鮮人民和志願軍互為親人,志願軍用生命和鮮血澆鑄了中朝人民間牢不可破的友誼。最後,引導背誦、抄寫和進行小練筆:展開想象,寫一件志願軍為朝鮮人民做的事。

(三)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問導法、暗示法、創設情景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

(四)技術準備 課件

三、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詞句在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四、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引入,激發探究興趣

1、談話導入

英雄邱少雲在奪取391高地時為了不暴露目標,任憑烈火燒身仍紋絲不動,而英勇犧牲;黃繼光為了戰鬥的勝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毛主席在聽聞愛子犧牲時揮筆在電報上提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名句。這些感人的事蹟都發生在什麼時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打擊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這是為了對方共同的敵人,為了實現共同的心願——和平,這就是愛國主義精神。中國人民志願軍用鮮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誼,當志願軍回國時,朝鮮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別,難捨難分的情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板書課題)

2、揭題,解題

課文題目的中心詞是什麼?什麼樣的人稱之為親人?課文目中的親人指的是誰?課文中為什麼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稱之為親人?(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要求,引導初讀。

(1)課文中寫到了哪些親人?

(2)從哪些事情中能夠感受到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3)找出能直接體現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段落,放聲朗讀。(四-六自然段)

三、激情朗讀,激發興趣

1、(指名讀出直接體現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段落)是啊,分別的時候令人肝腸寸斷,從這段文字中你又明白了什麼?

2、彙報交流

3、小結:從大家剛才的朗讀中老師也能夠深深體會到志願軍戰士不忍離開朝鮮的親人,這是多麼深厚的情誼啊!按常理説,志願軍戰士離開祖國,離開家鄉長達八年之久,他們也一定想早日回到回到祖國,回到白髮雙親和妻兒身邊,可是此時此刻他們卻希望——齊讀列車啊,請開得慢一點……

4、師導:那麼還有什麼比親人的等待等讓人割捨不下,比祖國的召喚更令人留戀的呢?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牽動着志願軍戰士們的心呢?讓我們細細品味那些讓志願軍戰士刻骨銘心的一幕幕真情。

四、品讀課文,讀出感情。(展示學法,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為志願軍戰士做了哪些事情?

2、創設情境,感受真情

(1)自由朗讀,畫處最令自己感動的的段落或者是語句,並抓住重點詞語細細體會。

(2)全班討論交流。(自由談體會)

(3)感情朗讀。是啊,素不相識的老大娘,雖然不是志願軍戰士的母親,但是卻向母親一樣,甚至勝似母親。因此,在離別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動情地説:(學生説)

3、遷移學法,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總結學法,歸納:

①自由朗讀,劃句子。

②讀重點句,談感受。

③感情朗讀,體會真情。

(2)按以上學法,展開小組合作,學習2、3自然段。

4小結: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蹟感人肺腑,志願軍戰士怎能忘懷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風一起度過,八年的崢嶸歲月共同走過,這血與肉凝結成的深情厚誼怎麼能不感天動地?怎麼不牽腸掛肚呢?讓我們走進志願軍叔叔,和他們一起與朝鮮人民話別,讓我們齊聲朗讀——再見了,親人!

五、總結寫法

這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都用第二稱呼,這樣寫好像在面對面説話,更方便表達情感,而且都是通過具體的事例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完成課後小練筆:從課文中挑選一件志願軍戰士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展開想象,在寫下來。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讀課文,自學生字生詞,通過查字典核查資料,瞭解“戰役、搗米謠、打糕、阿瑪尼、金達萊花”的意思,查字典並結合上下文,讀懂“供應、硝煙、雪中送炭、噩耗、同歸於盡、血泊”的意思,並結合讀懂這些詞語,讀懂文章的每一句話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資料,瞭解志願軍戰士抗美援朝的背景,並結合這個背景,讀懂“曾經灑滿獻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問句”、“第二人稱”的寫法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場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研讀三個材料與“曾經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係,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主題。

4、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查資料,瞭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關情況。要求:用簡要的話整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抗美援朝的時間及在怎樣的情況下出國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們抗美援朝的結果及我們戰士有多少人在那裏犧牲。

2、讀課文,藉助漢語拼音自學生字,運用查資料、查字典、結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標一提出的詞語,並嘗試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認真讀三個段落,練習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段落裏面回憶的故事。

第一課時

一、學生介紹自己瞭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關情況。(注意幫助客觀認識抗美援朝對我們國家的意義所在:打出中國軍隊的士氣,讓敵人認識到中國人不可欺,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可欺,國際主義精神)

二、交流彙報自學成果。

1、讀準生字讀音,並注意矯正“空着”“混進”兩個詞語的讀音。

2、介紹自己讀懂的相關術語的意思;讀課文,邊讀,邊結合上下文,介紹自己對“要求結合上下文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隨學生交流,教師提示體會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實現初步感知。

3、再讀三個段落,交流對三個段落所回憶故事內容用小標題概括的情況,通過比較,練習準確概括三個故事內容。

4、要求學生練習用第三人稱的方式講述三個段落所回憶的故事。

5、提出自己讀不懂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研究解決一些課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紹中到的常識問題;表達上的問題懸疑。

第二課時

一、研究前三個段落與結尾“曾經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係。

1、出示,課文結尾“再見了,這曾經灑滿獻血的土地”這句話,要求學生結合課前查閲的資料,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這片土地上,幾十萬人犧牲、流血,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用生命和鮮血保衞了這片土地的神聖,也保衞了祖國的大門。

2、研究三個故事與結尾的關係:

請同學讀三個故事,體會,三個故事分別有什麼特點?三個故事代表了什麼?與“灑滿獻血”有啥關係?

體會:三個故事都是朝鮮人民為志願軍戰士流血犧牲。

大娘為了志願軍戰士“冒生命危險”(體會冒着硝煙,雪中送炭,可能的後果);犧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孫孫(體會“丟下”“唯一”所強調的意思——在大娘看來,志願軍傷員比“唯一的小孫孫”還要重要,感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小金花的母親為了救老王犧牲自己(體會同歸於盡);大嫂為了志願軍戰士炸斷了一條腿。

將志願軍的流血、朝鮮人民為志願軍流血結合在一起,練習用“綜合法”推斷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友誼是鮮血凝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二、感悟“第二人稱、反問句”在表情達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時‘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朗讀,強化情感體驗。

1、要求學生閲讀三個段落,去發現三個段落在敍述上的人稱特點——第二人稱;結構上的特點:“勸慰——回憶——反問”;段落結尾都是反問句。

2、重點研讀第一段,與“第三人稱寫法”對比,體會“第二人稱”“反問”在表情達意上的的獨特作用。

先讀課文第一段,再讀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來,朝鮮阿瑪尼為我們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給了我們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着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瑪尼帶着全村婦女,頂着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卻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阿瑪尼家裏養傷,敵機來了,她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她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阿瑪尼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是永遠不會忘懷的。

對找原文,體會修改後與原文的不同點。

發現修改後的文字所做的三處改動:

第一是刪掉了送別的場景(勸慰大娘的話);第二是該換了人稱:將第二人稱該換到成了第三人稱“阿瑪尼”;第三是結尾的反問改成了感歎。

提出思考性問題,薛恆思考討論:

(1)故事大意,變化了沒有?作者要表達的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表達了沒有?

(2)讀原文,對比:在情感表達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個更好一些?為什麼

引導學生去讀原文,體會:

首先,人稱變化以後,讀起來,非常可觀,作者僅僅是在表達着客觀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稱對話形式,這樣讀起來,就好像我們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着主觀上的強烈情感,面對面再説,不能説假話,第二人稱給人的感覺就更真實。

結尾處,修改成了感歎句,感歎句不如反問句的情感表達更強烈。而如果在人稱修改之後,感歎句是可以順下來的,如果反問,“您説……。忘懷呢”這樣一改,反問的運用又不恰當了——怎麼讀怎麼彆扭,好像不很通順了。

3、朗讀原文,尤其是反覆朗讀反問句。

教學中,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引讀:

大娘,您曾經冒着硝煙……您卻昏倒在了路旁。——讀結尾反問句!

大娘,敵機來轟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孫遜!——讀結尾反問句!

給出結尾反問句,學生練習讀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後齊讀開頭送別的話語!

4、學生分組連練習讀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齊讀4-6自然段!

三、根據文章結構特點,自己編寫背誦提示,練習背誦!

xx。

課時 篇四

學習內容:1、轉換角色,學習寫作。2、課文第4—6自然段

學習目標:能仿1—3自然段,以朝鮮人民的身份進行有關內容的寫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學習方法:多媒體輔助,創設情景,以寫促學。

理論依據:《新課標》要求綜合活動理論情景教學理論

具體步驟: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認識役、妮等八個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噩耗、戰役、雪中送炭、同歸於盡、深情厚誼等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3、理解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體會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

課前準備

瞭解抗美援朝戰爭,蒐集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發生的故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引入,激發探究興趣

1、出示題目:親人是什麼意思?(有血緣關係的,關係親密的人)誰是我們的親人?

2、課文中的親人指誰?(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鮮人民)這句話離別的話是誰説的?

3、介紹時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浩浩蕩蕩地踏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抵抗美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朝兩國人民終於打敗了美國侵略軍。1958年10月撤離朝鮮。在漫長的八年中,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生死與共。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終於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時,志願軍戰士深情地説--引讀課題:再見了,親人

4、課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願軍戰士並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那為什麼把他們也稱為親人呢?--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

二、深入研讀,展示探究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哪些事例説明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1)大娘為志願軍戰士洗衣服,幾夜無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3)小金花,為救老王,媽媽與敵人同歸於盡;

(4)大嫂,為挖野菜,炸傷了腿。

2、走進情境,感受體驗。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哪裏看出大娘像親人一樣對待志願軍戰士?劃出相關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

①交流。學生説句子,自由談體會。

②重點出示:

◇是您帶着全村婦女,頂着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麼意思?哪裏寫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難和危險?大娘她們僅僅是為我們送來打糕嗎?還為我們送來了什麼?(鼓勵、希望、信心。)

抓住動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説説大娘還會為我們做哪些事?

也許大娘做的事還有更多更多,這一切,怎麼不使我們感動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

③引讀:是啊,素不相識的大娘雖然不是我們的母親,但卻像母親一樣,甚至勝似母親。因此,在離別的一刻,我們志願軍戰士動情地説--(生讀)您説,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能忘懷?--師引,大娘,您就是我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母親!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動人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

隨機理解詞語:同歸於盡、噩耗

②重點指導: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同歸於盡,她的`死重於泰山。但小金花為什麼沒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着狠狠地説: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失去媽媽的痛,對敵人的恨,這兩種情感是多麼真切,對比又如此強烈。有感情地朗讀。

③引讀:剛強的小金花,在失去媽媽的一刻,她沒有哭,但當與志願軍叔叔離別時,她卻哭了,她與志願軍戰士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所以,當志願軍叔叔與小金花離別時,關心地説--(生讀)可是今天,跟志願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麼落淚了呢?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小組交流體會。

②重點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着籃子上山挖野菜。後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

到前沿陣地上挖野菜,會有哪些危險?那大嫂為什麼還要去挖呢?這説明了什麼?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③引讀:為了給戰士們挖蔬菜,大嫂卻為此付出了雙腿殘疾的代價,所以在志願軍心目中,這位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所以,在離別的一刻,戰士們滿懷真情地説--(生讀)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再讀課文,加深體驗:

1、在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動你的是哪個人的事蹟呢?有感情地讀一讀。

2、交流展示朗讀。

3、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麼感受?學生自由説。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風一起渡過,八年的崢嶸歲月共同走過,血與肉凝成的深情厚誼怎能不感天動地?怎能不牽腸掛肚啊!讓我們齊聲讀--再見了,親人!

語文教案-《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六

【説教材】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記敍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鍊,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根據這些特點,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學習目標〗

1、讀準生字,讀通課文,並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2、重點學習第一段,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覆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學重點〗體會中朝人民之間有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難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內容所藴含的思想。

【説教法】

如何根據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出發,促進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和諧發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鍊,感情真摯,可由於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幾組圖片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後我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2、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

俗話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力:

該文語言凝鍊,為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啟發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學生想象:志願軍戰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自己小孫孫的生命換來的,他們説些什麼?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3、學習文章敍事抒情相結合,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藉助朝鮮人民與志願軍送別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創設情境

1、課文中寫到了哪些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

2、從題目看,課文主要寫什麼內容?(朝鮮人民與志願軍送別的情景)

3、激情導入:走進文本,感受朝鮮人民與志願軍送別的情景。

(二)整體感知,梳理事件

1、自由朗讀1-3段,根據課文內容歸納志願軍戰士在與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回憶了哪些事情?

2、學法指導:在文中用“( )”將具體事情標出來,再反覆讀一讀,結合表格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3、初步感知:從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麼?(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三)學習感悟,體會寫法

1、默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這段話如果找3個同學來讀,你們分一分,看怎麼分最合適?

2、小組練習讀:送別的情景-往事的追憶-情感的抒發(現實-回憶-現實)

3、像這樣,再練習讀一讀第2、3自然段。

4、思考:這三個自然段,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係?在寫法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師生交流、歸納:並列關係;敍事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法;每一段最後的一個反問句,都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捨之情。

5、小結:本文情感豐富,作者在抒寫離別之情的時候,回憶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將現實情景與往事結合,給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6、提問:作者這樣寫,為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7、指導批註:從書中找一找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寫一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8、師生對話:交流對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兩國人民的用鮮血與生命凝結了深厚的友誼,這種情感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願軍為了幫助朝鮮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奮鬥,不怕犧牲的國際主義精神感動着每一個人。

(四)精品細讀,推敲積累

1、學生與文本對話: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裏的“代價”是指什麼而言呢?

(大娘失去了唯一親人“小孫孫”;小金花失去了媽媽;大嫂失去了雙腿)

2、導語: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現,在送別的站台上,志願軍戰士們都思緒萬千。快,勸一勸大娘吧,勸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送別的情景。

4、朗讀指導: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大娘和志願軍之間深厚的情感?請你圈點出來,在朗讀的時候注意突出表達這樣的意思。

A.大娘-稱呼時親切地、關愛的語氣。

B.一“丟”一“背”-感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

5、渲染氣氛:八年的朝夕相處,多少個日日夜夜。大娘為了送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到這裏你有什麼體驗?(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險為志願軍送打糕的;志願軍戰士餓着肚子在陣地上拼了三天三夜)為了救助傷員,她自己唯一的小孫孫被炸死,讀到這裏你又有什麼體驗?(大娘對志願軍懷着多麼深厚的情誼)有了這樣的體驗,你想怎樣來讀?

6、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交流、積累句式:

(1)“您説,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什麼?你認為在文中使用這樣的句式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避免平鋪直敍,更加強烈地抒發了依依惜別之情。)

(2)文中還多處出現了這種句式,畫下來,抄寫一句你最喜歡的。

8、學習指導:小金花是個剛強的孩子,今天與志願軍分別,她卻落淚了;大嫂架着雙枴送了幾十裏,還不願離去。你又感悟到什麼?帶着你對朝鮮人民的敬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給同伴聽。

(五)直抒胸臆,昇華情感

1、創設情境:長鳴的汽笛催促我們就要與這片熱土分別了。此時志願軍戰士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請朗讀4-6自然段,理解他們的情感。

2、讀了這幾個自然段,你覺得當時的場景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請以呼喚的方式,練習讀一讀,抒發志願軍戰士的心聲。

3、示範朗讀:兩個“再”;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4、總結:中朝兩國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願這友誼之花永不凋謝!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4、瞭解課文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

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繼續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內容表達思想的。

【教學難點】

通過事情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3、瞭解課文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上甘嶺》、《英雄兒女》等電影,回憶英雄邱少雲在奪取391高地的戰鬥中為了不暴露目標,烈火燒身一動不動,英勇犧牲。黃繼光為了戰鬥的勝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這些英雄事蹟,發生在什麼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打擊美帝侵略者和朝鮮人民並肩戰鬥,用鮮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誼。1958年當最後一批志願軍撤出朝鮮回國時朝鮮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別,難捨難分的情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板書課題:9、再見了,親人)

2、介紹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師生共同交流查閲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資料。

4、播放《再見了,親人》情景朗讀等音像資料,感受情景。

二、佈置預習

1、學習生字新詞。

2、讀通課文。

3、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説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4、討論怎樣把課文分成兩部分?依據是什麼?

三、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自由談談自己記憶生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取長補短,提高自學能力。

注意“暫、誼、混”等字在文中的讀音。

2、組詞練習

鎖( )暫( )糕( )阻( )組( )

瑣( )斬( )羔( )租( )祖( )

誼( )搗( )謠( )搖( )混( )

宜( )島( )遙( )瑤( )棍( )

耗( )嫂( )艘( )餿( )

犛( )搜( )嗖( )颼( )

3、由4名同學分別朗讀第一、二部分,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教師糾正易讀錯的字的讀音。(注意“暫時、乘機、血泊、搗米謠、混進、看守”等詞語的讀音。)

⑴ 課文是以誰的口氣寫的?(板書:志願軍)

⑵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別代表着什麼?(板書:朝鮮人民)

4、理清課文脈絡

前三個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後三個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地點發生了變化。前三個自然段是在路上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話別回憶,後三個自然段是在車站上。

四、學習第一段

1、配樂誦讀(動畫),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講的是送別路上的情景,寫了哪些人與志願軍話別?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這一段主要講了大娘為志願軍做了哪幾件事?邊聽邊作記號,把大娘做的幾件事找出來。

3、學生思考後回答:

(三件事,一是幾夜沒閤眼給志願軍縫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中,冒着炮火給志願軍送打糕;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救志願軍傷員,失去惟一的小孫孫。)

(板書:送打糕、救傷員、失去親人)

4、出示句子:

⑴ 您帶着全村婦女,頂着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 “雪中送炭”什麼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給別人取暖,比喻在別人正急需的時候,給以支持和幫助。大娘是在志願軍空着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時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説是雪中送炭。)

② 用“雪中送炭”説一句話,教師給以及時指導,(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沒辦法回家時,媽媽給我送來了雨傘,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⑵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温暖!”這句話可看出什麼?(看出大娘為志願軍做的不只是這三件事,而是把志願軍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來一直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

5、反覆讀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話

⑴ 志願軍是怎樣讚揚大娘對志願軍的情誼呢?(板書:比山高海深)

⑵ 將反問句“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麼能忘懷?”改成陳述句。體會使用反問句的好處。

五、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語文教案-《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九

【海南省海口市公開課】

第一課時 第一部分

師:上課前你們有人説我很膽小,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做一個榜樣?我不是膽小嗎?不是害怕嗎?哪個同學做一個膽大不怕的樣子?怎麼做呢?不管我提的問題有多難,不管自己會不會,我都給老師做樣子,站起來嘗試。誰能?我現在就要提問題了,誰能回答我的問題,舉手,沒有?你們不是鼓勵我嗎?什麼?不知道什麼問題呀?不管我提什麼問題?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給老師做樣子,答錯了也沒關係。想好沒有?

生:想好了。

師:這回誰能幫助我就積極舉手。誰可以幫助我?(一學生站起來)咱們這次講的課題是什麼?

生:《再見了,親人》。

師:對不對?

生:對。

師:你可以幫我寫到黑板上去嗎?

生:可以。(走上前,寫“再見了,親人”)

師:咱們一起來把課題讀一下,我聽一聽你們的情感怎麼樣?

生:(讀)“再見了,親人”。

師:以後再也見不到了,要有這種情感。(很有情感地示範)“再見了,親人”大家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現在親人就在眼前,一邊握手,一邊説:“再見了,親人”。(語速較快,有節奏地示範)大家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我聽着你們讀得不太像啊,現在親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體會一下,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還要把手抖起來就像了。現在親人已經上車了,站在車窗裏面往外看,朝鮮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車上的戰士,怎麼讀?

生:“再見了,親人”。(比前次語氣激昂)

師;列車已經走遠了,朝鮮人民望着遠去的列車,最後一次深情地呼喚。

生:“再見了,親人。”(讀聲較高,聲音悠長)

師:這樣讀就對了。同一句話,不同的情況,讀法就不同。課前大家讀了課文沒有?

生:讀了。

師:還想讀不想讀?

生:想。

師:再讀讀好吧?

生:好。

師:我對大家讀課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個,就是你讀完以後,得想辦法説點什麼,這是閲讀的一個能力,也是一個習慣。讀完了就應該有的説。比如對課文的內容,課文的結構、課文的情感,要試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來。不能讀完了一句話也沒有,那就不行了,聽明白了嗎?

生:聽明白了。

師:那好,現在就開始讀書。讀完了先説一説有關對課文整體方面的感受。你願意怎樣讀就怎樣讀,默讀、朗讀、兩人讀、小組讀都可以,你有選擇學習方式的自主權。(學生開始讀書)

師:現在讀完了,我不提什麼問題,誰有話要説?想説什麼就説什麼,對課文總的看法,總的感受,有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生:課文主要內容是寫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對朝鮮人民説的話。

師:他是講課文總的內容。可以。

生:老師,什麼叫做“頂着打糕”呢?

師:什麼叫“頂着打糕”?(隨手拿起學生的書)這是一本書吧?這叫拿着書,是不是?(把書放在頭頂上)那麼現在呢?(眾笑,師指着頭頂上的書)如果它是打糕的話,那怎麼説呢?

生:頂着打糕。

師:明白了吧?好啦,誰還有問題?

生:這篇文章是不是講志願軍説的話?

師:他説整篇課文是不是志願軍説的話?好好看一看,再回答這個問題。

生:這篇課文志願軍説的親人不是真正的親人。是戰場上幫助他們的親人。

師:有意思,有意思。一會兒我還要就他這個話題來説。

生:我想説整篇課文是從志願軍的角度去説的,沒有寫其他人的感受,有點自述的感覺。

師:那麼你説的是他(指剛才發言的同學)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憶的,有的是他當時説的,和朝鮮人説的。

師:明白沒有?(問前面類似發言的學生)

生:明白了。

生:課文是用三個人物的事例來描寫朝鮮人民為什麼是他們的親人。

生:這三個人為志願軍做出了非常大的犧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生:從課文中我讀出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那種依依不捨、難捨難分的情誼。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親人,志願軍才會這樣難捨難分的。

生:我讀懂了這篇課文是在志願軍上火車站的時候在路上,朝鮮人民送他們走的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況。

生:在志願軍説話時,還回憶了很多朝鮮人民為他們做的好事,他們真像親人一樣。

師:大家都説了自己的見解,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生:我想問一下,是什麼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陣地上去挖野菜?

師:這個問題很好,真把我問住了,你把這個問題寫在黑板上,先記下來,誰還要發言?

(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為什麼説他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師:這個問題也很好,也把它寫到黑板上。還有沒有?(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課文上説小金花很剛強,那為什麼和志願軍叔叔分別的時候掉眼淚了?

師:是啊,剛強就不應該掉眼淚了,把這個問題寫上去。(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為什麼小金花的媽媽被炸死後,她把腳一跺説“我一定要為你報仇!”為什麼不寫她的痛苦?

師:對,你這個問題和剛才那個同學差不多,和他寫在一起可以嗎?(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大娘為什麼丟下小孫子,寧願先把志願軍背進防空洞,不先保護小孫子?

師:這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核對一下,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陣地挖野菜?”你這個是“什麼力量使大娘不顧小孫子,先保護志願軍?”把他們合併成一個問題好嗎?還有誰?

生:為什麼説,我們的心和你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師:為什麼説,我們的心和你們的心永遠在一起?你把這個問題記在心裏,等一下上課注意聽,如果懂了,就別説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來,好嗎?

生:他們為什麼要讓列車開慢一點?

師:把這個問題也記在你心裏,看一會兒能不能解決,好嗎?除去問題以外,你們想一想,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他們的主要情感是什麼?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生:戀戀不捨。

生:難捨難分。

生:依依不捨。

師:還有什麼?為什麼戀戀不捨,難捨難分、依依不捨呢?因為他們是什麼呀?

生:親人。

師:聽了大家的話以後,我覺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覺得你們説得都不對。(學生詫異)我為什麼説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對呢?因為我想,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其實不是親人,誰能舉例子,説説什麼人是你的親人?

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師:應該調過來説,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樣説,為什麼?

生:不知道。

師:不知道?爺爺奶奶是爸爸媽媽的什麼?

生:爸爸媽媽。

師:對,應該把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放在前面,是不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誰?

生:親人就是有血緣關係的。

師:他給概括了,有血緣關係的,是親屬,是一個家族的。那麼志願軍是中國人,朝鮮人民是朝鮮人,他們是親屬嗎?

生:不是。

師:有血緣關係嗎?

生:沒有。

師:那麼從這一點上來説,他們是親人嗎?

生:不是。

師:不是親人(在黑板上寫下“不是親人”)因此我説作者説的不對。既然不是親人,哪來的“再見了,親人”?(學生紛紛舉手)想跟我辯論是嗎?但現在你還辯論不了。我希望你們好好做第二輪閲讀。怎麼讀?這回要求就多了。一邊讀一邊抓住什麼來讀呢?(板書“抓事實”)第一,抓住事實,看看課文上寫了什麼事實——剛才你們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細看看這些事實裏藴含了什麼道理?你得理解它,(板書在“抓事實”後加寫“——理解”)理解了以後,用自己的話給我講道理,來説服我。(板書,在“理解”後加“——説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書“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麼情感來寫的?他表達了朝鮮人民和中國志願軍的什麼感情?(在板書“抓情感”後加寫“——體會”)抓住了感情以後,你自己去體會,並且要能有感情地讀出來,來感動我。(在板書“體會”後加寫“——感動”)就這樣,用你的理解來説服我,這叫“曉之以理”;用你的體會來感動我,這叫“動之以情”。最後讓我承認大家的看法,承認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是親人。

(上述板書整體內容如下:)

抓事實——理解——説服抓情感——體會——感動

師:能這樣學習、這樣發言嗎?

生:能。

師:還是剛才那樣,你採用什麼方式讀都可以,誰想説話了,就舉手。你真地把我説服了,感動了,我給你鞠躬致謝。(學生讀課文)

師:看樣子準備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不是那麼容易説服;我也有一付鐵石心腸,不容易受感動。(眾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現在行了嗎?

生:行了。

第一課時 第二部分

師:好,那我先試試你們的“火力”。你們説朝鮮人民是親人,可是,自從1950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把戰火一直燒到我國邊境,中國人民派出了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到朝鮮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國坐下來談判。停戰後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戰爭,志願軍死傷成千上萬,到八年了,最後一批志願軍要回國了,怎麼來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個人?這像是親人嗎?——你們怎麼反駁我?(學生先是驚愕,後是交頭接耳,然後爭着舉手)

生:老師,您説的不對!來送行的不只是三個人,好多朝鮮人民都來送行,只不過作者只寫了三個人。

師:為什麼只寫三個人?

生:選了這三個人做代表。

師:為什麼只選三個人?

生;因為這三個人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付出了犧牲的代價。

師:對呀,只有這麼三個人作出了犧牲,這就是親人了?(此生無語,其他學生喊着舉手)

生:做出犧牲的人很多,但這三個人最重要。

師:你看,你倒幫我説話了——別的人都不重要!(眾笑)你要想説服我,就得講出道理來。光和我“抬槓”是不行的。

生:我認為大娘她們三個人是朝鮮人民選出來的代表,讓她們代表所有朝鮮人民來送行。所以作者只寫了三個人。其實她們代表了成千上萬的人。

師:你怎麼知道是選出來的?你參加了他們的選舉大會?(笑聲)四鄉八村的朝鮮人民先聚到一起開個選舉大會,選出三個自己不説話,專門聽志願軍説話的代表,然後派她們來,讓志願軍説話給她們聽。(大笑)這樣的代表倒挺好當!(笑聲)

生:我是這麼想的,很多人來給志願軍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個一個都要寫上,那就寫成長篇小説了。作者要在這麼一篇比較短的文章裏表達朝鮮人民對志願軍他們的心意,就得選出代表人物來寫,重點地寫。用他們,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點地寫。作者最後還寫了,不過很簡單地概括了全體朝鮮人民……

師:(打斷)哪裏寫了全體朝鮮人民?

生;最後三個自然段就是志願軍對全體朝鮮人民説的話。

師:你的意思我明白了——雖然你説得不太簡練。你是説,由於作者寫作上的原因,無法一個一個地寫來送行的人,也沒有必要都寫,就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人重點寫,然後再用概括的手法寫全體。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你説的這個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這三個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確實有點代表性。可是,她們都是女的,男人們都哪裏去了,怎麼不來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師:不對,早就停戰了。

生:也有男人來送行,課文的插圖上就畫着一個、兩個、三個……數不清了,好多個男人。(眾笑)

師:是啊,當時朝鮮戰爭打得很激烈,很殘酷,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成千上萬,朝鮮人民犧牲得更多,的確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戰鬥,後方支援前線,看護傷員都是由朝鮮婦女擔當的。所以課文記敍的都是朝鮮婦女的事蹟。好,我們把話再説回來。由於寫作選材上的原因,作者重點寫了三個人,概括寫全體。這是一種經常用得到的選材組材方法。比如我給大家出個作文題“美麗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風景名勝,像“東郊椰林”“火山口”“銅鼓嶺”“亞龍灣”“大東海”“天涯海角”“鹿回頭”等等一個一個全寫上,你就選擇你最瞭解的,最喜歡的兩三個景點,重點寫,詳細寫,然後用概括性的語言總的介紹一下全島,三言兩語就行了。你要寫一次活動,寫一次勞動等等,也都是重點寫幾個項目,或是幾個人,有代表性的,總的情況就概括介紹了,對不對?

生:對。

師:我們借這個問題複習了寫作方法,作者的寫作思路弄清了,我想這一課的段落劃分你們也應該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師:可以分幾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後總的告別算一段。

師:真聰明,連課文結構也不用我講了。

生:老師,分兩段,前面三個人的算一大段,後面總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師:那樣分段當然也可以,不過兩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還是分四段比較勻稱,行嗎?剛才試了試,你們的火力還可以,但要完全説服我,感動我,你們還得努力,現在可以了嗎?

生:可以了。

師:可以了就準備發言,不用舉手,有話站起來就可以説。先聲明“老師,我要説服您!”或是“老師,我要感動您!”要説服我的,就先把你作為依據的課文讀出來,然後再講理。要感動我,就得讀得有聲有色,有感染力。好吧,開始。

生:老師,我要説服您。(讀課文)“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敵機的封鎖,造成了……”

師:(打斷)先停一下,我問你,這是志願軍戰士一邊在和大娘説話,一邊在回憶是不是?

生:是。

師:回憶的時候,就應該和平常講話不一樣。“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很有語感地示範)這樣來讀,再重讀一下。(學生重讀,有進步)

生:這一段課文寫了朝鮮大娘為志願軍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險給志願軍送打糕。這裏是由於敵機封鎖,志願軍戰士沒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給他們送飯吃,表示她們很勇敢,在敵機封鎖的情況下,她們也敢在戰場上走動。

師:嗯,他有了想法了,你們對這一段有想法沒想法?

生:有。

師:那就先把他剛才讀的那一段大家一起來讀一讀,我先看看有沒有情感。

生:(讀)“記得五次戰役……給我們吃。”

師:這一句再讀一下“是您帶着……”開始。

生:(讀)“是您帶着全村婦女……來給我們吃。”

師:讀得不錯,我覺得他剛才(指剛才發言的同學)説得很好,但是還不夠,就這段話你們還有説的嗎?還能繼續説服我嗎?

生:如果志願軍空着肚子就打不贏這場戰役了,是大娘發動全體婦女,來給志願軍送飯。

師:對嗎?空着肚子能打敵人嗎?

生:不能。

師:能打!但是有影響沒有?

生:有。

師:就在這時,大娘送飯來了,但是我覺得你們説得還不透。

生:大娘年紀大了,但她還領着全村的婦女來送打糕。志願軍的人數很多,她們必須不分晝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覺。

師:還有嗎?繼續説,我還沒聽夠。

生:這個時候,有可能敵機在上空盤旋,如果發現了她們,炮彈就會扔下來,她們就可能犧牲了。

師:對呀。但是飛機往下扔“炮彈”,有點説不過去吧?(生:扔炸彈)這才對。——他説的這些,書上有沒有?

生:沒有。

師:書上只説:“冒着炮火,穿過硝煙”,這位同學知道如果炸彈落下來,婦女們就可能犧牲是吧?書上沒説,他想到了,很好,還有誰?

生;如果沒有大娘的帶領,全村的婦女不一定會送打糕給志願軍。

師: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動不統一,時間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經過一番組織,動員。費功夫不費?

生:費。

師:把婦女們集合起來,一塊做打糕,一塊送上去,路上還要頂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師:但是我又有點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書上為什麼卻説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個成語,是説下雪天給別人送去炭,烤火,幫助人,也比喻在別人最困難的時候去幫助人家。志願軍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東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樣。

師:哦,我明白了:志願軍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嗎?

生:是踏雪而去,因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險。(師插話:所以志願軍……)感動得流出了眼淚,打勝了那次阻擊戰。(師插話:但大娘卻……)累得昏倒在路旁。

師:這一段説得不錯,可以説已經説服了我。還有哪一段,能感動我,説服我?

生:我來説服老師(讀)“八年來,你給了……”

師:(打斷,很有情感地範讀)“八年來,您給了我們……”這麼讀,慢點讀。

生:(讀)“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心血!”

師:對,讀得不錯,大家再讀讀這兩句。(生讀)

師:要有一種懷念的心情,再讀一遍,開始。(生再讀)

師:(指剛才發言的同學)你再讀一次再説。

生:(重讀)這裏就是説,志願軍在朝鮮作戰,離開了爸爸媽媽,但大娘給了他們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師:好不好啊?

生:好。

師:誰能聽出來了,他抓住了哪一個詞?一起説。

生:慈母般。

師:對,還有誰想説?

生;就是剛才那句話“八年來”,不是親人要是培養成親人的話,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成的,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變成親人。

師:這回説對了,不是培養是變成親人啦。從血緣上説不是親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這樣慈母般的關懷,他們實際上已經變成什麼了?

生:親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這句話是説大娘冒着生命危險給志願軍送打糕,可是回來時還沒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説明她的身體很虛弱,但她不顧自己的虛弱,堅持給志願軍送打糕。

師:非常好,送完打糕後,大娘付出了代價,昏倒了。

生:我也要説服老師。(讀)“我們還記得……唯一的親人。”

師:(很有情感地範讀)“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再讀一次。(學生再讀)

師:大家一起來讀一次。(學生齊讀)

生:對大娘來説,小孫子是她唯一的親人,可是敵機來了,她不顧小孫子,先搶救傷員,傷員比她的小孫子還重要,在她心裏,傷員也是她的親人。

師:像自己的兒女一樣。你説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沒有,課文中用了許多“反問句”,説得比“陳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説的這些內容,説一個反問句來質問我,把我問得啞口無言。能試試嗎?

生:大娘犧牲了小孫子,這不就是親人嗎?

師:不太好,沒説清楚,語氣也沒有多大力量。誰來説?

生:大娘為了搶救志願軍傷員,丟下自己的小孫孫,這還不能説明他們是親人嗎?

師:你話中説的“他們“是指誰?得説清楚,再重説一次。

生:大娘為了搶救志願軍傷員,丟下了自己的小孫孫,這難道還不能説明大娘把志願軍戰士看成是自己的親人嗎?

師:問得很好。我承認我啞口無言了。(眾笑)“唯一的親人“,大娘的其他親人是不是不在身邊?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時都犧牲了。

師:都犧牲了,已經不在世上了,只有這麼一個小孫孫。但是為了搶救傷員,她又失去了這個小孫孫。大家再讀這句話,“您為我們……”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來讀。

生:(讀)“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師:還不夠沉痛。(做一次示範)再讀。(學生沉痛地讀)

師:就是這樣一位大娘,八年的時間,像慈母一般地照顧、愛護志願軍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願軍依依不捨。所以一開頭志願軍怎麼説的呢?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大娘,……幾夜沒閤眼了。”

師:咱們從課文開頭起,再把這兩句學一下。注意聽(範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幾夜沒閤眼了。”(學生學讀這兩句)

師:別人打拍子唱歌,咱們打拍子讀課文,你們看我的手勢,就知道抑揚頓挫了。開始。

(配合教師手勢,學生重讀)

師:這回我不打手勢,你們自已讀。(學生重讀)

師:再往下讀。

生:(讀)“您這麼大年紀,能支持得住嗎?”

師:不錯,就是太悲哀了。(眾笑)不要那麼傷心,而是一種尊重,一種懷念,一種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讀一遍,開始。

生:(讀)“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師:好,誰敢舉手説我是班裏讀得最好的?有這個自信沒有?我發現咱們班同學挺喜歡學習挺喜歡爭取第一。但是我一問誰敢自己讀,卻都往後鑽?(眾笑)人要是沒有自信,這一輩子就什麼事也做不好,什麼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擺在面前的事做好,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驕傲,現在誰能很自信地舉手?有一個了,別人呢?(眾笑)你們都笑什麼,其實他讀起來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導學生讀)

生:(讀)“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師:非常認真!(學生熱烈鼓掌)現在他是站在領獎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讀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領獎台上。誰能把他讀坐下?(眾笑)好,你來。

生:(讀)“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師:好不好?

生:好。

師:誰能再把她讀坐下?(另一生站起來讀,學生鼓掌)

師:好,你們倆誰坐?(學生爭論,有説他坐,有説她坐)

師:好,兩個人都很好,並列第一,誰還讀?把他們一齊讀坐下。(另一生站起來朗讀)

師:好,誰也別坐了,大家都起立,我們先下課休息!(眾笑)

語文教案-《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十

一、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本節課我以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確保教師的首席地位。

二、説教材處理

(一)教學內容

講讀課文《再見了親人》,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的內容,記敍了 1958 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二)教材簡析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分為兩個部分,全文是以志願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情景,通篇都是志願軍説的話,透出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捨難分之情,表達了中朝兩   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話別總是雙方交談的,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説些什麼呢?課文中沒有直接寫,但是從課文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些。在志願軍向朝鮮人民追述種種往事時,朝鮮人民一定也回憶起志願軍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講述着志願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還高比還深的情誼,課文中沒有作具體敍述。

(三)教學目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容,體會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 、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 、深刻領會並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 、結合句子理解 “ 唯一、雪中送炭 ” 的含義,能用 “ 雪中送炭 ” 造句。

(四)教學難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五)教學準備:課件(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三、説設計思路

上勾下連,整體感知。學生閲讀一篇課文,不僅要提高他們的聽、説、讀、寫能力,而且還要從文章表達的內容中學到知識,受到啟發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統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每篇文章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講的道理,通過情與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與理是交融的,《再見了,親人》第二部分的 “ 情 ” 是建立在第一部分 “ 理 ” 之上的,找準文章情與理的切合點是學好這篇文章的關鍵。

學習完第一部分後,我提出了三個歸結性的問題:①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文章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願軍付出了哪些血的代價?②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什麼人?現在你能説説志願軍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③第一部分三個題目的分析、歸納,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場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願軍捨生忘死的動人情景,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導學生體會其內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點統挈全篇,幫助學生辨清文脈,從文章的內在聯繫上去理解和把握內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披文以入情 ” 突出朝鮮人民和志願軍的深情厚誼,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使 “ 知 ” 和 “ 情 ” 在聯繫中不斷加深,不斷昇華。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

“ 教是為學服務的。 ” 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收到好的學習效果。根據本課特徵,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l 、啟發誘導法

課文是以志願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志願軍滿懷深情地追述許多難以忘懷的往事,讚頌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實際上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也為朝鮮人民付出了血的代價,中朝人民的友誼正是用鮮血凝成的。所以教學時,我注意引導理解這一點,這樣既能使學生比較準確、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讓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比較紮實的訓練。

2 、遷移法

同為志願軍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話別時,幾段寫法上相同,因此,我認真指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後,讓他們用學到的相同方法學習2 、3 自然段。

3 、以讀代講法

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中朝人民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夠説明的,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多讀課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這也是適應大綱中講的:加強讀的訓練是當前語文科教學最重要的一種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