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廣西考察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W

廣西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湖北、湖南、廣西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及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湖北、湖南、廣西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及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盟教育局職成教科 範如海

一、考察收穫

(一)針對大量未升學的畢業生調整農村國中辦學方向,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鞏固“普九”成果,推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切實做到為農村服務。

2、荔浦縣是桂北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半山區縣。1994年在廣西農村率先“普九”後,縣委縣政府大膽改革,在全縣農村國中全面開展以“綠色證書”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技術教育,納入縣“綠色證書工程”總體規劃,政府設立專項經費,由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部署,明確各鄉鎮黨委、政府和農業科技部門的具體責任和義務,教育部門積極主動,狠抓落實,開闢出“普九”後農村國中教育深化改革,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寬闊通道。主要做法,一是統一規定全縣國中在全面滲透的基礎上,根據自願實行“2.5+0.5”分流,分流後集中專業課培訓。二是統一要求在上好“綠色證書”專業課的同時,增加一些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勞技小組活動,激發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培養多種勞動技能。三是縣“綠證辦”統一編印了《科學種養技術》作為專用教材,學校也自編鄉土教材。四是縣教育局將此項工作列為教育目標量化管理。五是縣“綠證辦”安排各“綠證”專業的主管部門按國家農業部制定的標準,統一組織專業知識考試和實踐技能考核。

【第2篇】廣西農業考察團赴澳大利亞農業考察報告

廣西農業考察團赴澳大利亞農業考察報告

經廳領導批准,廣西農業考察團一行16人,於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亞、新西蘭進行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及銷售市場等考察。先後考察了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的農業管理機構、維多利亞州農業生產系統研究中心、農場,與有關管理、科研人員和農場主、企業家等進行座談和交流,考察活動收穫很大。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澳洲、新西蘭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農業生產優勢明顯:一是地域遼闊,人均耕地面積多。全國總面積7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000萬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63%,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近3公頃。二是適宜耕種的土地條件較好。澳大利亞有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於發展農牧業的地區土地條件均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適宜生產小麥、水稻、大麥、甘蔗、棉花等。三是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視農牧業發展。為了加強農業,澳大利亞政府於近年專門成立了農林漁業部,管理全國的農業、林業、漁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由於有這些優勢和條件,加上政府不斷地調整政策,澳大利亞農牧業近幾年來穩步發展。

新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其中89%為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積僅佔總面積的8%。全國2/3的土地適宜農牧,耕地面積38.5萬平方公里。共有48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場,人工草場面積為天然草場的一倍多。全國有羊場2.44萬個,奶牛場1.67萬個。

新西蘭人口360萬,其中86%是英國移民的後裔,9%是毛利人。北島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島。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奧克蘭,人口近80萬,是國家最大的工業中心和國際交通樞紐。

新西蘭經濟發達,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西蘭的大部分工業仍以農牧業產品為原料,農牧業的各種產品收入約佔國民收入的3/4,以農牧業產品為原料的出口值將近佔總出口值的一半。畜牧業佔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從事畜牧業的人口占農業人口的80%。

二、兩國農牧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1)農牧業發展產業化。近年來,兩國注重組織引導農牧民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改善品種,改進品質,優勝劣汰,實施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特別是牧草的種植、牛羊鹿的養殖、畜產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個環節,佈局合理,環環緊扣,產業鏈越拉越長,農產品多次加工、轉化、增值,農牧業的發展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據瞭解,目前兩國70%以上的畜產品用於出口,其中新西蘭畜產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達90%,畜產品出口值佔到全國出口總額的44%。

(2)農牧業生產機械化。兩國的牧草生產基本上是以農場為單位來組織進行的,生產規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頃,每户分別養殖牛、羊大約在200頭和2500頭左右。自然放牧草場一般每10年播種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種改良,則播期縮短;專門收割用作乾草飼料的草場,每年播種、收割一般3茬左右。從兩個國家的情況看,草場耕翻、牧草播種、施肥、除草、收割、撿拾、打捆、擠奶、剪毛等各個環節都使用機械來完成,農牧業生產的全過程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3)草場管理科學化。綠色農牧業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一大特色。兩國人口稀少,資源豐富,國家在發展政策方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注重發揮本國優勢,將發展的重點鎖定在畜牧業,而國內所需的糧食等則基本上依賴進口,不存在毀草種田的狀況。畜牧業的發展,特別是草場管理的科學化,減少了對土地的耕作,幾乎所有的國土面積都被綠色植被覆蓋,保護了生態環境。由於兩國的農牧場完全實行私有化,農場主既種草又放牧,時刻注意牛羊的飼養量與草產量的平衡,避免過度放牧而使草場退化。實際運行中,農場主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品種,定期測算出不同區域、不同地塊牧草的產量,再根據牛羊的食草量,計算出草場宜放牧頭數和放牧時間,進行科學輪流放牧,保持了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值得借鑑學習的幾點 經驗

1、政府加強對農業的財政支持。澳大利亞的農業投入水平穩步提高,以2000/2001年澳聯邦政府預算開支為例,除正常的農業開支以外,聯邦政府新增農業支出3.5億澳元,主要用於對農民的扶持。其中,約3.1億澳元增補“促進澳大利亞農業發展”一攬子方案,2230萬用於保護動植物健康狀況;850萬澳元用於加強澳大利亞動植物檢疫部門;915萬澳元用於促進澳與東帝汶邊境地區的衞生檢疫;365萬澳元作為國家生物技術的一部分,用於發展和提高農產品原產地識別體系。

(1)政府通過制定“復興計劃”、“調整計劃”等為農場發展提供優惠貸款或贈款。聯邦開發銀行、聯邦儲備銀行以及許多大的商業銀行都為農場提供貸款;在農用資金來源中,政府及公共機構提供的財政信貸顯著增加。

(2)通過各種補貼(如肥料補貼、石油補貼)減輕農場負擔;

(3)農場購買新設備、建儲糧倉庫、建圍欄、理鹽鹼地、修渠築壩等,政府給18%的補助;

(4)税收優惠。農民在交納個人所得税時,如當年收入高於前5年的平均數,則按平均數納税;如低於前5年平均數,則按當年收人的一定比例納税;政府對於農場設施和科研、推广部門給予免税。此外,對農業的援助還包括在市場不景氣時給農民提供貸款,支持高效率和有潛力的農場擴大規模,幫助競爭中失利的農民轉業等。

2、多渠道增加農業科研經費。澳洲政府為了鼓勵農技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實行農業各產業部門聯合資助研究和推廣的計劃,產業部門和政府按1:1的原則出資(即只要生產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於本產業的科研與技術推廣。每種農產品銷售後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於生產該產品的農技研究與推廣。例如,每售一頭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頭豬提0.2澳元;羊毛生產者要交納其羊毛收入的3%作為科研推廣税,由各產業的法定機構在價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時常採取撥專款的方式強化某方面的研究與技術推廣。經費的其他來源還有行業協會和公司的贊助,從受益於新技術的農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術推廣機構實行有償服務的收入。80年代後期,全澳每年用於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的經費約4億澳元,其中州級政府機構分配得50%,科學與產業研究組織得35%,大學得10%,私人企業得5%。農業推广部門的經費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規定供給,其餘來源於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是聯邦政府最具權威的科研機構。csiro共有22個科研部門,其中的農業研究部門承擔對農產品及生產工藝的各項農業研究,這些部門均有政府財政撥款,也是農業領域獲得政府資助最多的機構。1999年僅在農業研究方面,csiro就獲得政府8000萬澳元的資金支持,佔同年政府對農業額外支持總額的80%。聯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種研發機構是研究開發中心(crc),由國營和私營部門組成從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學、csiro、州政府有關部門、公司及相關產業協會等,政府提供較少比例的資金扶持。

3、國家對小麥實行專營。對一種農產品實行壟斷性經營,這在市場經濟的國家是比較獨特的。1939年澳大利亞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麥局這個壟斷性機構,統管小麥在國際、國內市場的銷售。作為澳全體小麥種植業的代理,它是一個服務性的壟斷機構。近年來,其壟斷地位已經下降。它的宗旨是:保護、發展和維持小麥市場,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者收益;為糧食尤其是小麥生產者提供市場選擇的機會;進行與糧食有關的加工及增值活動。小麥局的職能是:控制小麥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銷售;從事其他糧食品種的購銷和出口業務;安排用於國內銷售和出口的小麥生產;促進、資助和從事與小麥經營和加工等業務有關的研究。小麥局可以從海外購買小麥,從事與其目標相符的其他商業活動,從事小麥的儲存、加工和運輸業務,併購買、經營相應的設施,從事與其商業活動相一致的財務與金融活動,提供與小麥營銷有關的服務,在國內外指定代理商,並建立分支機構和合營企業。1989年,澳政府改變了小麥國內市場完全由小麥局控制的局面,放開市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買賣。改革的目的是使生產者能按實際市場價格做出生產決策,同時讓生產者承擔部分市場風險。小麥局為生產者提供所謂“集中池”(pooling),作為統一銷售和結算方式,同時以一個平等經營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國內銷售價格由市場決定。

4、健全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澳大利亞的農業服務的一大特點是任何服務都以合同制來實現。例如,各農場的剪羊毛工作多由專業的剪毛服務隊承擔,許多農場的大型農機作業如耕翻土地等也由專門的服務組織完成。合同服務是70年代發展起來的,現已廣泛應用於種植業、畜牧業以及農田基建、農產品運輸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與私人獸醫服務結合的獸醫服務隊伍,有獸醫3000人,其中私人獸醫佔55%。所有獸醫均受過高等教育並通過資格考試,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經驗。官方獸醫服務組織通常把執行法規、調查研究、質量控制和推廣服務結合起來。澳大利亞約有種子公司100個,原種羊繁育場1700多個。農作物和牧草種子有專門的良種繁育場,由科研部門負責;良種的檢驗、加工。貯藏、銷售等已形成整體,實現了生產專業化、質量標準化。

5、建立代表農民自己利益的組織——全國農民聯盟(nff)。全國農民聯盟(nff)是澳大利亞農民的一個團體,成立於1979年,其目的是代表、保護和提高其成員乃至農業部門的利益。全國農民聯盟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核心機構、農產品理事會和各州農民組織。聯盟代表農民同政府、其他產業部門、其他產業組織、新聞媒介、社區組織和國外農民聯組織打交道。對於聯邦和州政府,它是一個“院外活動集團”,遊説議員支持農民的利益。聯盟調解農民與其他系統的糾紛,保護農民的利益。它還建立了數額為1000萬澳元的基金,主要用於支持保護農民利益的活動,進行經濟情況分析,提出政策建議等。它有一份發行量13萬份的報紙《農民之聲》,有全天24小時的新聞節目,還有一個綜合學校教育項目,向許多中國小校提供有關資料。

6.重視資源利用與保護。澳大利亞從農業佈局到具體技術措施都圍繞着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進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統和法律體系,通過土地管理機構來保證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國家的政策。澳大利亞的公有土地約佔87%,大部分牧場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給牧場主和林業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力。主要措施有:

(1)大力採用噴灌、地下滲灌和滴灌技術,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灌溉面積逐年擴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積佔43%,其餘為水稻和其他穀物;

(2)推行適宜的耕作方法。許多農場在麥茬地放羊,以羊糞肥田,並利用豆科植物,實行麥豆輪作;

(3)平衡土壤營養成分。本世紀初,澳科學家就發現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們發現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銅、鋅、錳等微量元素,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羊毛的產量與質量,他們推廣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顯著。

四、考察後的幾點啟示

1.加大農產品企業建設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澳大利亞農業已經步入現代化,成為農產品出口大國,除自然資源、氣候、環境優勢以外,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發達,帶動能力強,以各種專業合作社為主導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科學,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是農產品加工增值和進入國際、國內市場的主體,各種協會和各級政府農業部門行為規範,良種繁育、技術服務、市場控制、政策扶持引導的操作主體。我區農業現代化雖已出現端倪,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要使我區農業儘快達到現代化水平,與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必須加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產業化經營的具體模式上要走一條公司+公司(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基地(家庭農場、農户)的路子,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必須下大力氣培育一批企業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優勢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貿易組織,充當我區農產品進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主體。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和培育發展農產品龍頭企業的具體措施,進一步完善相關激勵扶持政策,通過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快我區農業產業化步伐。

2.必須加快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培育一批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的農產品品牌。

這次考察澳洲、新西蘭比較深受啟發的就是農產品要想進入國際市場必須符合國際市場的安全衞生標準,包括生產基地的標準和成品標準。達到了標準就拿到了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我們要學習借鑑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安全食品生產體系建設。

3.轉變政府職能,服務於出口創匯農業企業

在考察中我們體會到,要發展創匯農業,讓我區農產品真正進入國際市場,在當前農業企業還不強大的情況下,靠農民或企業單槍匹馬,沒有政府扶持幫助,顯然還要有較長的過程。企業需要政府在農產品的整體宣傳上,信息服務上、進關標準建設上給予大力的幫助和支持。

4.值得學習借鑑澳洲農業利用再生水的政策與經驗

澳大利亞城市污水處理後農業再利用的政策與辦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他們的具體做法是:政府負責鋪設主管線、建蓄水池、電力增容,每30公頃補貼400澳元,支管線和提灌設備由農場主自負,15年不收水費,維修費各自負責,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間影響農場種植政府還給予補償。政府與農場實行合同管理,在農場申請建設前要交保證金,完工使用後如數退還。我區城鎮化建設發展很快,城市污水處理是個大難題,如果我們的城市污水處理能夠象澳大利亞那樣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的大好事。

這次考察活動時間短,收穫多,考察團成員表示,回國後要積極消化學習和考察的成果,乘勢而上,努力工作,為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貢獻。

赴澳洲考察代表團成員名單

曾凡林 廣西農業信息中心 書記、副主 任

陳國祿 梧州市人民政府 副祕書長

黃鎮良 梧州市財政局 副 局 長

謝文浩 梧州市財政局 科 長

覃柱材 梧州市農業局 局長

魏德功 梧州現代農業實驗區 副主任

黃世康 岑溪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楊立堅 岑溪市農業局 局 長

陳金乾 蒼梧縣農業局 局 長

胡振釗 中共藤縣會員會 副書記

黃保緒 藤縣農業局 局 長

劉東慶 貴港市農業局 局 長

李水恆 貴港市港北委員會 區委副書記

盧紹全 貴港市港北區農業局 局長、黨組書記

餘偉紅 桂平市農業局 局 長

陳 蓓 廣西經濟對外交流中心 翻 譯

【第3篇】名師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天長教學實踐組赴廣西南寧考察報告

撰稿人:仇衞芳

XX年12月5日,杭州已經感受到冬的嚴寒,天長教學實踐組的學員們從各地趕來,一行30餘人帶着幾分欣喜、幾分憧憬,在班主任、杭師大繼教院王秀玲老師和基地導師、時代國小書記、特級教師杜小芳老師的帶領下,赴廣西南寧,開始了為期一週的教學考察,參觀那裏的名樂路國小和濱湖路國小等四所國小。通過參觀感悟,課堂交流、經驗介紹等方式,使我們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拓寬工作思路, 同學之間也增進友誼,不斷產生思想上的碰撞,開始了一段尋夢之旅。

一、一老一新,見證廣西教育飛速發展

廣西,一個延續千年積澱着深厚文化底藴令世人神往的地方,地處中國南部,南臨北部灣,有1500公里海岸線,西南與越南毗鄰,有1020公里陸上疆界線,陸地總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05%,居全國各省區市的第9位。作為中國西部唯一既沿海又沿邊的省區,廣西是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中國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國與東盟各國交往的重要門户和通道。

隨着廣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廣西教育事業也邁上新台階。XX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標誌着廣西教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XX年,“兩基”通過國家驗收,標誌着廣西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我們所考察的四所學校,無論是農村國小或者城鎮國小,都有一個共同特徵:校舍整潔幽雅,校園環境優美,管理者們都非常注重營造一個清雅的讀書環境,這些無不見證了廣西教育的飛速發展。印象最深的是有着百年老校之稱的南寧市名樂路國小和新建五年的南寧市濱湖路國小。

1、百年民樂

民樂路國小已經走過整整一個世紀。她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XX年)。一個世紀以來,她歷經滄桑卻依然端莊、簡樸,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成為南寧市家喻户曉的名校之一。學校佔地面積8761平方米,建築面積10568平方米。現有25個教學班,學生1300多人,教職工70人,教學設備完善,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

學校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教師的發展,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的辦學理念,明確“傳承老牌、充實內涵、提高質量、辦出特色、快速發展”的辦學思路,樹立“以人為本,科研興校,爭創名校”的治校方略,營造出“以人為本,人盡其才,德才並舉,和諧發展”的辦學氛圍。

學校以“講文明、樹新風、文雅和諧全面發展”為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教育功能,多渠道、多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開展各種興趣團隊活動,如:鼓號隊、合唱團、書畫興趣小組、籃球隊、田徑隊、科技小組等,讓學生特長得到培養。近年來,各興趣團隊獲國際、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的獎項30多項,學生獲市級以上各類獎勵985人次。學生綜合素質普遍提高。

百年傳承、收穫豐碩。學校先後獲全國紅旗大隊、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文明學校、自治區衞生優秀學校、自治區“綠色學校”、自治區心理健康教育優秀學校、廣西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南寧市文明單位、南寧市先進單位、南寧市德育先進單位、南寧市首批辦學水平一級學校、南寧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南寧市科研先進單位等100多項榮譽稱號。

2、夢開始的地方——濱湖路國小

在美麗的南湖畔,有一個夢開始的地方——南寧市濱湖路國小。這所建校僅五年的國小, 濱湖路國小先後被評為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基地、全國“現代教學藝術研究”實驗學校、南寧市科普示範學校、南寧市先進單位等十多項榮譽。期間,學校還迎來越南、澳門、台灣、北京等國內外教育代表團來校參觀訪問達856人次。是什麼讓這所國小在短時間內如此大放異彩?源於濱湖路國小“夢的教育”主題,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教育。

一走進濱湖路國小,就彷彿置身於一個童話般的天地,它似夢境般的美麗、漂亮,它那獨特的造型、新穎的設計,給了我們很大的震撼,也給了我們無盡的美的享受。校園環境建設在突顯時尚、典雅的同時體現着 “夢的教育”特色。一個大大的“夢”字烙印在教學樓的核心地帶,教學大樓用藍色作為牆體顏色,被稱作“藍色宮殿”,它的獨特造型彷彿一艘帆船引領學生為夢想揚帆起航。校園裏的 “中國地理立體微縮圖”、“百家姓”羣牆、立體“算盤”牆,以“夢想啟動未來”為主題的文化長廊、“向海洋進軍”科學知識長廊等為學生營造了濃郁的“夢”的氛圍。

學校精心組織和設計的各種形式新穎、富有創新精神的特色文化活動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工作中,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做一個有理想的人。學校每學期初都開展“播種夢想”活動,在開學典禮上,學生們親手將寄託着自己夢想和希望的“許願石”或者是親手製作的小紙船放入學校的“夢源”,播種自己的夢想。到學期末,學校又有相對應的“收穫夢想”活動,讓學生摘取“我是最亮的那顆星”,感受收穫夢想的甜蜜與快樂,激勵着孩子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在濱湖路國小,學校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色來設立獎狀,所以每到學期期末,評出的獎狀每張都有所不同。這種評獎方式,極大鼓勵了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

“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讓美德在希望中紮根,讓夢想在勤奮中實現”,濱湖路國小師生們以這句話作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聰明和才智,為個性化教育探索出一條可行之徑。

二、你來我往,課堂研討讓我們共同進步

一路上,點點滴滴的收穫都時時會令我們驚喜,特別在兩地老師互相研討的課堂中,同學們有茅塞頓開的頓悟,也有豁然開朗後的釋然,時時為精湛兩地老師的高超教學技藝叫好,也時時為學生的精彩展示鼓掌,做一個優秀的數學老師是幸福的,同學們帶着共同的夢想在行進中。

1、民樂路國小教研,風格迥異

在民樂路國小課堂研討活動的讓人印象最深.對於當天的教學交流活動,學校高度重視,分管副校長親自接待,青秀區教研室小數教研員,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小數教研員悉數到場。第一節課由民樂路國小的骨幹教師韋衍波執教——《折線統計圖》,這節課準備充分,雙基紮實,教學手段獨特有效,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效果明顯,韋老師把民樂路國小教師應有的先進教學藝術演繹的淋漓盡致。第二節課則由名師班學員陳紅霞老師執教——《小數的意義》,陳老師對教材的處理新穎獨特、別具匠心;整堂課環節設置大氣而開放,但是對於個別細節的處理卻又不失精緻和細膩,顯示出陳老師紮實的教學功底和良好的課堂調控能力,向聽課教師展示出了浙派名師閃亮的教學風采。兩堂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課,讓人大呼過癮,收穫豐厚。

課後,在王秀玲和杜小芳兩位導師的引領之下,雙方聽課教師進行了互動交流。在輕鬆、友好、坦誠的氛圍下,學員們暢所欲言,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許小娟、徐衞國、李康其、姜榮富等的精彩點評還贏得掌聲無數。活動結束後,雙方相約今後再聚,努力為兩地的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創造更多的機會,搭建更高的平台。

2、濱湖路國小教研,讓人震撼

濱湖路國小的課堂研討活動更讓人無法忘懷,特別是學生們在背誦校訓、班訓的豪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讓我們震撼,多久沒有看到過這樣整齊的學生了?震撼的感覺還沒有結束,課堂研討活動開始了,首先由濱湖路國小年輕老師上了一節四年級的“位置與方向”,女教師細膩的課堂表現、行雲般的師生交流,把一個簡單的內容上出了不簡單的理解,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接着由我們的學員張翼文老師演繹了一節同是四年級的“三角形的面積”,張老師對教材的獨特解讀,課堂大氣而精緻,給所有在場的老師一個很好的示範。兩節課中學生的表現給了我們很多的感動,學生在回答不夠完整時會説:對不起,老師,我還沒想好。在同學回答很精彩時會自發鼓掌,在同學暫時想不出時,會給一個鼓勵的微笑以及同桌那輕輕地一拍,等等、再等等,課前豪邁的將士們眨眼變成了一個個小紳士、小淑女,讓我們不得不佩服這所年輕國小的成功教育。最後我們學員與濱湖路國小的所有數學老師進行了教學研討,氣氛熱烈,大家都搶着發言,學員畢宏輝、葉青的評課中肯,獨到且有深度。每個人都在傾聽、交流、消化、接納,這麼一個充實的下午讓我們都忘了時間,都不忍説再見。

黃昏的日暉下,我們正對着教學大樓與濱湖路國小師生揮手告別,教學大樓的正面牆壁上'讓我們的今天賽過昨天'10個金燦燦大字組成的校訓,在激勵着濱湖路國小全體師生的同時,也激勵着我們全體的成員,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成功一點點……

三、文化考察,感受廣西文化內涵

南寧考察的日子裏,除了觀摩學校和教學研討,我們還見縫插針地安排了文化考察,如參觀了廣西自治區博物館等。博物館坐落在南寧市民族大道。1954年建館,1978年新建陳列大樓。面積1.29萬平方米。建築立面對稱,造型莊重,輪廓分明,美觀大方,通透簡潔,具有中國南方建築風格和民族形式。主要有廣西革命文物陳列、廣西文物展、廣西民俗展、古代銅鼓展等。

不得不説,廣西自治區博物館真是一改我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不愧是綠城南寧啊,博物館都是鳥語花香。小小的園子雖然不大,造園之人卻有《紅樓夢》之神韻,一步一景,步換景移,頗有情趣。迎門是巨大的銅鼓雕像,擋住園中丘壑。旁邊繞過去,流水粼粼,上有曲橋。綠樹森森,小徑一路蜿蜒,可見典型的侗族、苗族壯族等民族建築,不少參觀者或坐或站或走,人還真不少。

侗族的鼓樓中有牛首形長條凳,有火塘,有提燈,唯獨不見牛皮大鼓;樓前有小廣場,此時一片靜謐。壯族的幹欄建在小丘上,千百叢彎竹中,竹籬茅舍,還有踩上去晃晃悠悠的竹編平台。樓梯頗舊,台階微向下傾斜,我們走路時小心翼翼,不免唸叨沒扶手不便。旁邊人聽了,回答説“這才有壯族原味”,我們才作明白狀。 園中商業氣息頗濃,幾處民居被改成休閒、餐飲處,好在雖有酒旗卻無招攬之厭,仍可從容穿越。民間工藝展亦是,是展覽更是銷售,但遊客靜靜看,銷售人員亦不騷擾,比很多地方掛羊頭賣狗肉都可愛得多。

樓上是博物館常展,看了考古展,從新石器、銅器、陶器、玻璃水晶一路看過來,雖未見珍品,但地方特色濃郁,仍值得一看。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各類用來陪葬用的陶製屋舍狀明器,廳堂屋舍,佈局齊整,屋有瓦頂,門有門環,窗有窗櫺。屋中有人,門首有狗,圈中有豬,道上有羊,糙中有細,頗有味道。唯一疑惑的是,館中到處吹大風扇,文物的隔間也有縫隙,但東西沒有標複製品,只能認為是真品,難道這些漢代及早至數十萬年前的石頭、銅、陶都是不怕腐蝕的?看過展覽,倚欄外望,滿園蒼翠,南國特有的樹種搖曳生姿。

四、收穫多多,尋夢之路正在進行中

人呀,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夢想,回想起來自己一直處在尋夢的過程中。……考察之前,學員們可能對考察目的並不明確,在考察的過程中,我們的思路漸漸明晰,原來,一羣尋夢的年青人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在國小數學教學這個領域裏,求實創新,開拓進取。以下是我們的收穫。

收穫之一:合理制定學校發展目標

合理制定學校發展目標,目標的高度決定學校發展高度。學校領導應組織學校領導班子及教師代表認真研討,廣泛徵求意見,科學地規劃好本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三年、五年、十年。校長為任一屆,造福一方,要樹立雄心壯志,能象南寧濱湖路國小的領導那樣明確提出 “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讓美德在希望中紮根,讓夢想在勤奮中實現”,要根據本校實際提出可行性的辦學目標,校長善於運用目標激勵法,如濱湖路國小“讓我們的今天賽過昨天”。鼓勵師生員工奮發向上,讓師生員工充滿激情,滿懷希望去實現共同而光榮的奮鬥目標。

收穫之二:教師要站在學科的源頭

數學知識分三種,第一種是不教就會的知識,第二種是教了就會的知識,第三中是教了還不會的知識,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每一個內容時,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瞭解學生對這個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時候,對知識調查到什麼地方,就決定了教學的深度,在教學中要注重概括和演繹,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只有站在學科知識的源頭,才能成為真正的優秀教師,才能輕負高質的提高教學質量。

收穫之三:於細微處超越

細細品味本次教學研討的課例,教師們的演繹都是細膩的,每一堂的課都是對以前同類課一種超越,特別是我們學員帶出去的課,精彩的演繹來自於對教材的理解,來源於對學生的瞭解,上課老師看似隨意,其實都是匠心獨具,有時是一個學習材料的選擇,有時是一個問題的設計,甚至是對一個學生髮言的評價,都用心對待,不隨意放過。對教材的解讀,對學生的引導,無不閃現着教師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細節展現出來的美,體現的是老師“以生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輝。

參加培訓的每一位學員們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夢想奮鬥着,感謝杭師大繼教院,如同一艘大船,承載着我們的夢想,帶着我們遠航。

山東教學特色名校觀摩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