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野外考察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W

野外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長白山野外考察報告

本月19日,我們基地校組織參加培訓的老師實地考察長白山。我們本次登山是從西坡出發的,長白山的西坡景區開發相對較晚,正因為如此,西坡完整地保留了長白山的原始風貌,有山地垂直自然帶、有梯子河、還有錦江大峽谷等。

長白山是世界上森林景觀保存最完整、生長最良好的原始温帶森林生態系統。從山麓到山頂,在幾十公里的水平距離內,隨着海拔的增高,層次分明地呈現出從北温帶到北極圈幾千公里的自然景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球北半球名山中極為罕見的現象。由長白山這類結構羣組成的火山錐體、山麓傾斜高原和熔巖台地三大地貌種類,及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針葉林帶、嶽樺林帶、高山苔原帶5個植物垂直分佈帶組成的自然面貌,為世界其它名山所不能替代。而在長白山西坡,這5個植物垂直分佈帶則表現得最為明顯,只須走上幾步之遙,便可領略從温帶到極地中間每個層次的變化。

到了白山市,就到了的廣義的長白山西坡,便進入了5個植物垂直分佈帶的第

一、二個階梯——闊葉林帶和針闊混交林帶。數千種植物、稀有植物和瀕危植物就展現在了您的眼前。過了松江河旅遊經濟開發區,您就到了長白山主峯腳下的西坡。也就到了針闊混交林帶和針葉林帶。萬頃原始森林裏草木森森,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到了火山錐體中、上部,您就走進了高山嶽樺林帶。您會被一種特殊的樹攝住靈魂,那樹皮暴枝虯,看似老態龍鍾,實則剛勁有力,扭曲昂揚。那枝那幹,寧死不屈服於狂風暴雪,匍匐於地,又倔強地揚起不屈的頭顱和手腳。這面對猙獰又猙獰而立的神樹,就是在長白山的特殊環境生長的,被人們稱為雪山硬漢的嶽樺。再往上走,您就到了高山苔原帶。那裏的植物,植株低矮,匍匐墊狀,花序大型,色澤鮮豔。它們以矮小和彎轉的身軀與風雪拼搏,以張揚生命的頑強與不朽,以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長白山火山、冰蝕地貌和垂直的生態帶譜為其構成了峯奇、水秀、樹美、石怪、谷深、洞異的奇妙天然景觀。似碧玉坐落在長白山頂,水面海拔2189.1米的長白山天池,以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在西坡,有規模宏大總落差70米的二級瀑布——錦江瀑布,和無處不在的瀑布羣,向您展示了攝人魂魄的天河景觀。一年四季只見出水不見入水的的天池;大地裂隙深數十米,只聽水聲轟鳴不見水的梯子河;星羅棋佈的礦泉、温泉、冷泉、寄生小火山口湖。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了世界其它名山所不具有的奇水勝地。

本次實習考察,我們不但開闊了視野,使課本里描述總結的知識真實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感歎大自然神奇的同時,也增強了我們的團隊意識,讓我們彼此間更加熟悉,對今後校際間的教學聯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感謝11中主持的基地校培訓!

【第2篇】長白上野外實習考察報告

一、長白山概況

長白山,位於吉林省延邊州安圖縣和白山市撫松縣境內,是中朝兩國的界山、中華十大名山之

一、國家5a級風景區、關東第一山。因其主峯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鬆,直上人間第一峯”的美譽。中國境內的白雲峯海拔高度2691米,是東北第一高峯,而長白山最高峯是位於朝鮮境內的將軍峯。

1、地理位置:

2、地質概況:

3、氣候概況:

二、長白山考察部分

6月19日晚7點,我們一行40人由黃老師帶領乘坐瀋陽開往松江河的火車,開始了三天的長白山野外考察。本次野外考察有兩個景點:望天鵝和長白山。

6月21日早7點半,我們一行隨着帶隊老師,乘坐約一小時的大巴車到了長白山腳下。此次登長白山是我第二次登長白山,第一次登的是北坡,這次是西坡,西坡與北坡不同的是需要自己爬1400個階梯。開始爬坡的時候天氣陰涼,山上充滿霧氣能見度很低,心想這回肯定看不上天池了。當艱難的爬到天池頂部時,我很驚喜的看到了天池,夢幻的、壯觀的天池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們欣賞完美麗的天池之後,下山的路上也領略到了氣派的錦江大峽谷、玉蘭瀑布等景觀。

結束了三天的野外考察,給我留下了深刻又美好的回憶,我要把一路上的所聽所聞所見,講給學生們聽,讓更多的人能瞭解長白山。

【第3篇】資源學院野外考察實習報告範文

實習報告 資源學院xx級 周美琴 8月3日星期二 一 引言7月21日至25日,我們資源學院xx級本科生對內蒙古中部進行了為期5天的野外考察實習.在資源學院領導和老師的關懷指導下,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充實有意義的實習生活.通過這幾天與大自然的充分接觸,,我對自然地理學和資源科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同時也激發了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的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二實習概況1實習目的 (1) 熟悉自然地理學概況,瞭解地質、地貌、土壤、植被及水資源等有關知識;(2) 認識內蒙古大草原,瞭解我國草地資源現狀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3) 參與科研活動,培養科學興趣和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奉獻精神. 2實習路線及內容 時間 路線 實習內容(指導老師) 7月21日 北京-延慶-懷來-宣化-張家口- 張北-太僕寺旗 沿途地形地貌(鄒學勇、嚴平) 燕山山脈-山間盆地-陰山山脈-內蒙古高原壩上-內蒙古高原 7月22日 太僕寺旗示範區與實驗基地 土壤風蝕速率的測定(嚴平) 示範區土壤水分、地温和容重的觀測(胡霞、孟祥亮) 植物資源的樣方法 (黃永梅) 地形圖識別與 gps定位(劉小平) 7月23日 太僕寺旗-哈巴嘎桑根達-錫林浩特 農户採訪 渾善達克沙地(嚴平、黃永梅、劉小平) 錫林郭勒大草原(嚴平、黃永梅) 7月24日 錫林浩特 參觀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砧子山(嚴平) 達裏諾爾湖 參觀萬畝高產高效飼草料種植基地 7月25日 沿原路返回 採訪當地牧户滿興寶 三實習記錄與分析(一)史老師的授課記錄7月22日,在太旗北師大實驗基地,史老師給我們講了生動的一課.我們所見的資源可分為三類:(1) 自然資源(植物、森林、河流等)(2) 人為資源(水庫、渠道、工廠、道路等)(3) 人力資源(既與自然資源有關又與人為資源有關的資源)一路經過了兩個自然帶:(1) 温帶半濕潤闊葉林(燕山餘脈處, 土壤為褐土,主要植被有荊條、酸棗等.)(2) 温帶半乾旱草原(陰山餘脈與內蒙高原交界處, 海拔在1200餘米,土壤為草原慄鈣土,主要植 被有針茅. )四個地理單元—華北平原、冀北山地(河北北部)、內蒙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小騰格里沙地).任何資源都基於一個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的類型(8種):(1) 山地—低起伏中山(海拔100-200米)、高起伏低山(200米以上)、波狀起伏山地(2)平原(3) 丘陵(4) 濕地—包括湖泊、沼澤、河流等. (5) 盆地(6) 高原—層狀、波狀(7) 台地(8) 沙地—流動、固定、半流動半固定沙地人文景觀類型10種—道路、城鎮、鄉村、居民點、農田(農場)、牧場、林場、廠礦、長城、水庫 接着史老師有給我們講了一些有關資源科學的知識.(1) 資源的本質是稀缺性和差異性.少才珍貴,才有價值.而資源的差異性則由自然條件的供求關係決定;(2) 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問題.效率:如何將現有資源發揮最大用處效益:如何從現有資源中獲得最多的利益前者強調benefit,後者強調efficiency.是重效率還是效益,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如果是資源短缺,則應考慮如何節約,重複利用稀缺資源,發揮最大效率(如北方的水).如果資源充足,則應考慮效益問題.這些與生態安全係數有關,應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注意它的限制性和安全性.(3) 高原和平原的區別.最根本的區別是高原是物質被侵蝕的過程.平原是物質堆積的過程.(4) 南水北調及所涉及的資源調度問題.(貿易手段) 分組實驗實驗一 土壤風蝕速度的測定實驗目的:(1)科學意義:風沙問題,土壤顆粒的起跳、傳輸和沉積. (2)現實應用意義:防治由於人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風蝕加劇,測定土地持久生產力能容忍的風蝕速度.實驗工具:土樣鑽、小鏟子實驗原理:由於地表中含有放射性示蹤元,利用鹼金屬銫137,它的半衰期為0.12秒,可測出土壤各個高度層的此元素的含量,與已知函數建立關係,便可推算出土壤風蝕速度. 實驗二 示範區土壤水分、地温和容重的觀測實驗工具:環刀、中子水分儀、地温計 實驗三 植被調查樣方法樣線法: 在2*2平方米麪積的草地中,四邊各

拉一條2米的線,圍成一個正方形.在每條線上按每隔10釐米取一個點,共80個點.在統計植物數量時,取樣點上接觸到的植物記錄個數,再算百分比,由此可計算蓋度.實驗記錄:植物名稱、蓋度、多度(cop3、cop2、cop1、sol、un)、高度、物候相 實驗四 地形圖識別與 gps定位實驗工具:羅盤、gps 羅盤:使用方便,判斷方向,還能測出山坡的角度,由此推算高度。結合地形圖可判定位置。 gps: 精確測定方向、海拔高度、經緯度。 農户訪談錄時間:7月23日地點:小河套村採訪對象:魏軍(漢族) 問:你們這的人都是當地的,還是從別處遷過來的?答:我祖籍是河北的,一九三幾年趕上旱年遷到這裏開荒. 問:請問你們家有幾口人,現在都在做點啥?答:一共有四口人,我、我媳婦和兩個兒子.大兒子只讀了國小五年級現在有18歲了,小兒子讀了八年級,他們現在都在北京、延慶等地打工. 問:你們家有多少畝地,產量有多少?答:一共有24畝地,產量在100-200斤/畝,一人分4畝地,我們可以再承包8畝,承包費是20元/畝. 問:你們每年要上交一定量的糧食嗎?答:可以不交糧,但要交農業税,每人每年20元. 問:如果碰上旱災,政府會有救濟嗎?答:政府救濟少,但是種數會給糧食. 問:你們主要吃些什麼呢?答:主要是麪食,如小麥油麥、胡麻、西芹、土豆等等,這些都是一年收一次的. 問:你們喝的水主要從哪來?答:打水井,但是水質不好. 問:説説你們家養的羊的情況吧.答:我們一共養了56只羊,其中30只成羊.以前可以養100多隻,現在政府實行圈地政策,養不了那麼多. 問:那您覺得圈了地好還是不好呢?答:圈了地不好放羊,收入少了.但是比起不圈地來説,風沙少了,環境好了. 問:政府這樣做,你們能理解嗎?有人不服去鬧事嗎?答:有鬧事的,後來慢慢也接受了.我們也沒有辦法,政府怎麼説我們就怎麼做. 問:你們放羊的品種政府有規定嗎?答:政府要我們養小尾旱羊,這種羊一年兩下次羔,而且肉質也挺好的. 問:你們是怎樣放羊的呢,有專門的人嗎?答:我們都是請羊倌放羊,2元/只·月,收入在600-700元/月.羊丟了一隻要賠100元. 問:你們的經濟收入如何?答:主要就是靠養羊,養了羊賣錢,得了錢又買羊,幾乎沒什麼經濟收入. 問:你們一些日常用品從哪來,交通工具呢?答:可以到集市上買,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 問:你們病了怎麼辦,附近有診所嗎?答:沒有,小病就自己解決,大病就到寶昌鎮去. 問:在有流行病的時候,政府會給你們打預防針嗎?答:會派專門的人來打,2元/枝. 問:你們這兒搞計劃生育嗎?答:要計劃生育,如果第一胎是女兒就可以再生個兒子.我有兩個兒子,所以被罰了600元,本來是想再生個女兒. 問:這裏的人大概多少歲結婚?答:20歲左右. 問:那你是不是就要給大兒子準備結婚禮金?答:對,大概要6-7萬。 通過訪問我們瞭解到當地農牧民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經濟收入普遍不高,教育程度也相對較低。他們對政府進行的圈地政策也不甚理解。對於保護大草原,保護生態平衡,似乎並不關心。他們最關心的是能否有收成,日子過得好不好。對於我們推廣的新技術也不是很,因為畢竟成本太高。要解決這一問題,並不是簡單的事,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促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牧民收入,同時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首先要尊重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草原資源。以草定牧,制定並嚴格執行草原載畜量標準,保持草畜平衡。要建立草原保護區,嚴禁破壞性開墾,嚴禁採挖。堅持不懈地推進退耕還草和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加強畜種改良,推廣優良適用草種、舍飼圈養、飼草料加工、分羣餵養方式等適用技術.全面落實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其中特別是要加強對農牧民的知識教育,對他們進行思想、技術的培訓,使他們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科學生產的潛力。將生產者對草原的權、責、利統一起來,調動廣大農牧民管好、用好、保護好、建設好草原的積極性,拓寬草原建設資金渠道,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 渾善達克沙地 7月23日早晨,我們來到達渾善達克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分佈於內蒙高原東部,由於這裏降水條件好,年降雨量在250-400毫米,植物生長良好,所以沙丘主要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為主,佔整個沙地面積的98%,流沙僅佔2%.在分佈上,降雨量由東至西遞減,因此在西部主要以半固定沙丘為主,而東部沙地固定比西部好.固定沙丘的形態多為壠狀,大致作西北西-東南東方向排列.由於受主風影響,植被蓋度在陰陽坡上有明顯的不同,一些喬灌木都長在陰坡上.半固定沙丘呈斑點狀散佈在固定沙丘之間.由於受強烈的風蝕作用,往往在迎風面形成一個風

【第4篇】大學生暑期野外考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第一章:緒言

(1)實踐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

少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境內,華縣劉家河村南,縣城東約五公里處, 山門距隴海鐵路華縣火車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僅2.2公里,均有等級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勢東連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峯海拔1664.4米。這裏山青水秀,風景幽雅,是一處靈境勝地。少華山屬石灰巖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頗多,當地羣眾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勢,修廟琮,塑神像,鑿石開路,設置棧道、鐵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縮小的華山,因而取名少華山。少華山上現有齊雲洞、觀音洞、希夷崖等景點。

少華山自然地理概況:少華山山勢主體呈現為中細蜂腰形。腰部為巖漿侵入的火成巖、變質巖構造,即屬於太白、華陽巖基組成的秦嶺主體東秦嶺位於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之間的拼合帶———秦嶺造山帶的東段。該區構造巖漿活動強烈。少華山區的巖石大部分為玄武巖和花崗巖等火成巖,同時又有少數的沉積巖和變質巖。其褶皺形態多樣斷層形式多樣其中南坡嚴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為温帶落葉及闊葉林。

(2)實踐任務

①掌握野外觀察,描述巖石的一般方法,觀察描述實踐區域常見巖石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特點。

②觀察少華山地貌及地理現象:河流山體特徵。

③觀察巖層產狀要素,褶皺和節理。

④使用地質羅盤測巖層產狀。

(3)實踐目的

通過野外實踐,一方面使我們獲得實踐區基本地理現象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使我們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訓練,培養和提高我們觀察分析野外地理現象的特點。

(4)實踐工具:

鐵錘、地質羅盤、放大鏡。

(5)實踐要求http:///

認真觀察地理現象,實踐期間大膽細心。合理使用測量儀器,要有科學嚴謹的實踐精神。野外注意安全,進入山區注意防火事宜。

(6)實踐地點:陝西省渭南市華縣境內少華山,

第二章:巖石。

少華山由於是火山噴發而形成的,所以那裏的巖石多以火成巖為主,其中白色花崗最常見,也有肉紅色的花崗巖, 少華山區的巖石主要為玄武巖和花崗巖等火成巖。其中玄武巖是典型的噴出巖多呈黑色風化面黃褐色或灰綠色。細粒或隱晶結構呈斑狀結構並長有氣孔、杏仁等構造。火成巖根據其化學成分及礦物成分排列,分為超基性巖. 基性巖.中性巖和酸性巖;根據巖石產狀,分為深成巖.淺成巖和噴出巖。花崗巖是分佈最廣的深成巖類,也是酸性巖,主要由鉀長石.富鈉斜長石.石英組成,並含少量黑雲母或角閃石。花崗巖是分佈最廣的深成巖類,也是酸性巖,主要由鉀長石.富鈉斜長石.石英組成,並含少量黑雲母或角閃石。

【第5篇】資源學院野外考察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 資源學院xx級 周美琴 xx年8月3日星期二 一 引言xx年7月21日至25日,我們資源學院xx級本科生對內蒙古中部進行了為期5天的野外考察實習.在資源學院領導和老師的關懷指導下,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充實有意義的實習生活.通過這幾天與大自然的充分接觸,,我對自然地理學和資源科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同時也激發了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的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二實習概況1實習目的

(1) 熟悉自然地理學概況,瞭解地質、地貌、土壤、植被及水資源等有關知識;

(2) 認識內蒙古大草原,瞭解我國草地資源現狀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 參與科研活動,培養科學興趣和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奉獻精神. 2實習路線及內容 時間路線實習內容(指導老師)7月21日北京-延慶-懷來-宣化-張家口-張北-太僕寺旗沿途地形地貌(鄒學勇、嚴平)燕山山脈-山間盆地-陰山山脈-內蒙古高原壩上-內蒙古高原7月22日太僕寺旗示範區與實驗基地土壤風蝕速率的測定(嚴平)示範區土壤水分、地温和容重的觀測(胡霞、孟祥亮)植物資源的樣方法 (黃永梅)地形圖識別與 gps定位(劉小平)7月23日太僕寺旗-哈巴嘎桑根達-錫林浩特農户採訪渾善達克沙地(嚴平、黃永梅、劉小平)錫林郭勒大草原(嚴平、黃永梅)7月24日錫林浩特參觀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砧子山(嚴平)達裏諾爾湖參觀萬畝高產高效飼草料種植基地7月25日沿原路返回採訪當地牧户滿興寶 三實習記錄與分析

(一)史老師的授課記錄7月22日,在太旗北師大實驗基地,史老師給我們講了生動的一課.我們所見的資源可分為三類:

(1) 自然資源(植物、森林、河流等)

(2) 人為資源(水庫、渠道、工廠、道路等)

(3) 人力資源(既與自然資源有關又與人為資源有關的資源)一路經過了兩個自然帶:

(1) 温帶半濕潤闊葉林(燕山餘脈處, 土壤為褐土,主要植被有荊條、酸棗等.)

(2) 温帶半乾旱草原(陰山餘脈與內蒙高原交界處, 海拔在1200餘米,土壤為草原慄鈣土,主要植 被有針茅. )四個地理單元—華北平原、冀北山地(河北北部)、內蒙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小騰格里沙地).任何資源都基於一個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的類型(8種):

(1) 山地—低起伏中山(海拔100-200米)、高起伏低山(200米以上)、波狀起伏山地

(2)平原

(3) 丘陵

(4) 濕地—包括湖泊、沼澤、河流等.

(5) 盆地

(6) 高原—層狀、波狀

(7) 台地

(8) 沙地—流動、固定、半流動半固定沙地人文景觀類型10種—道路、城鎮、鄉村、居民點、農田(農場)、牧場、林場、廠礦、長城、水庫 接着史老師有給我們講了一些有關資源科學的知識.

(1) 資源的本質是稀缺性和差異性.少才珍貴,才有價值.而資源的差異性則由自然條件的供求關係決定;

(2) 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問題.效率:如何將現有資源發揮最大用處效益:如何從現有資源中獲得最多的利益前者強調benefit,後者強調efficiency.是重效率還是效益,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如果是資源短缺,則應考慮如何節約,重複利用稀缺資源,發揮最大效率(如北方的水).如果資源充足,則應考慮效益問題.這些與生態安全係數有關,應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注意它的限制性和安全性.

(3) 高原和平原的區別.最根本的區別是高原是物質被侵蝕的過程.平原是物質堆積的過程.

(4) 南水北調及所涉及的資源調度問題.(貿易手段)

【第6篇】大學生寒假實習報告範文:野外考察實習報告範文

一 實習概況

1.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並不等於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於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瞭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作為一個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學生,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類型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貌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2.時間

20**年1月16日至20**年1月18日

3地點

肇慶市七星巖公園 三水木棉圍 崗美 東崗村 三榕峽公路旁

二 肇慶地區主要地貌類型

第一天,經過幾個小時從珠海到肇慶的車程,在白土鎮安頓好,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這裏的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峯。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温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巖山峯。 七星巖風景區具體由閬風巖(峯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峯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裏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峯佈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而這一次我們主要是要觀察這裏的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窪地地貌。

緊跟着老師的腳步,我們找到了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系中上統的壺天羣灰巖,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理、褶皺均有。在這裏,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羣石灰巖,主要是由白雲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雲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雲巖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巖石上,巖石並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巖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巖石成分裏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巖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峯。雙源洞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流動。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兩邊,時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鐘乳。在石灰巖裏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巖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 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而我們看到的石鐘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是原來巖洞崩塌後留下來的,屬於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巖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裏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我們沿着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巖與沙頁巖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巖風化後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於頁巖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於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巖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裏是沙頁巖與石灰巖的交界處,可溶性巖石與不可溶性巖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裏彙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彙集到落水洞後,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衝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落水洞發育於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巖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我們在這裏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裏正好是巖層層面和巖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於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後便形成了。

接着,我們來到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峯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峯連接而成山脈。天柱巖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層溶洞,最低的一層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 代越久遠,這是由於抬升運動造成的,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由於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已經停止了發育。第二層的溶洞較小,我們沒有仔細觀察。而是選擇仔細觀察第三層的溶洞,這個洞比較大,裏面黑暗一片,我們無法看到洞裏有多深,我們在洞裏面的較外部聽老師講解。在洞裏,我們在閃光燈和電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個倒扣的“臉盆”,即石鍋,這是由於過去經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局部地區又受到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鐘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滑,並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我們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 “窟窿”裏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巖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老師説這一層以前經過很多河流的沖刷,雖然我們無法觀察到具體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還是可以判斷出來的。而在這裏,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比較巨大的石鐘乳,老師説遲早一天他會整個掉下來。經過大概1個小時的登山,我們到達山頂的摘星亭。從山頂眺望,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峯。這些山峯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後的兩翼形成山巖的(稱為殘峯),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育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類型,斷層中間破碎帶由於風化和搬運作用,就發育成今天的五個大湖。老師還在這裏給我們講解了肇慶市的地貌特點和大概的形成過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識,這裏真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們到了木棉圍的公路旁的河流階地上,那邊有大量的鵝卵石,普遍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部分被水泥蓋住了。此處階地鵝卵石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 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而且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而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 後來由於構造運動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此處基巖的多樣性。然後,我們還到一些村莊裏面觀察了不少階地。

而下午我們到了北嶺那邊的東崗村洪積扇參觀考察,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西江從肇慶市的西部流進,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市的南端流過,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再到沖積平原的過渡。洪積扇是乾旱、半乾旱地區暫時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較強,扇面上水系不發育。由於山前構造斷裂下降,洪積物厚度可達數百米。從扇頂至扇緣高差也可達數百米。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結形成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洪積扇因山地不斷抬升,山前平原不斷下降,形成上疊式扇體。當山地上升規模、幅度均較大時,老扇隨之抬升,在其下方發育新扇體,形成串珠狀洪積扇。當山地前緣有不等量的新構造活動時,新扇體向相對下降的一側移動,使新老扇體並列向一側偏轉,造成不對稱形態。簡單來説,洪積扇是由於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羣,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於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特點,這裏的巖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稜角,粒徑較大,較疏鬆,大多為礫石,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裏到山外是由粗變細。

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們到了三榕峽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斷層,節理,巖層及滑坡等地貌。

首先,我們在公路旁的山邊學習羅盤的用法。如何量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如何用 羅盤定地物方位。然後,我們沿着公路一直走我們所在考察的地點位於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巖。在這邊,地表大部分為沉積巖多覆蓋,但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節理和層理。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窪的地區。該背斜發育於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砂頁巖,頁巖具有巖理,與泥巖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由於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勸我們停止行程,但最後在老師們的交涉下,只出動警車為我們開路,看來應該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們冒這一個險。果然,一段步行後,我 們看到一個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滑坡是斜坡巖土體沿着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滑坡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滑坡是我們地貌學第一節課所教的內容,現在親眼看到,還真是震撼。而3天的實習也到此為止。

三 結語

這次肇慶地區地貌學實習能夠圓滿完成,有賴於老師們事先充分的踩點佈置等各種的準備,令我們從課堂外這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地貌學。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尤其要感謝我的實習指導老師劉希林老師和高全州老師,老師們的耐心指導教誨和經驗技術的授予,使同學的積極性和學習氣氛保持良好的狀態。這一次實習,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書本上沒有生氣的文字和圖片裏的石頭與地貌,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鞏固了我對硬知識的認識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去加深對地貌學的體會和理解。總的來説,這一次的實習是一次美好的經歷和一次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一次思維模式的轉換。希望再有機會去進行野外實習。

【第7篇】大學生寒假實習報告範文:野外考察實習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並不等於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於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瞭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作為一個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學生,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類型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貌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2.時間

20**年1月16日至20**年1月18日

3地點

肇慶市七星巖公園 三水木棉圍 崗美 東崗村 三榕峽公路旁

二 肇慶地區主要地貌類型

第一天,經過幾個小時從珠海到肇慶的車程,在白土鎮安頓好,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這裏的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峯。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温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巖山峯。 七星巖風景區具體由閬風巖(峯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峯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裏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峯佈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而這一次我們主要是要觀察這裏的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窪地地貌。

緊跟着老師的腳步,我們找到了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系中上統的壺天羣灰巖,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理、褶皺均有。在這裏,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羣石灰巖,主要是由白雲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雲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雲巖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巖石上,巖石並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巖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巖石成分裏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巖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峯。雙源洞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流動。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兩邊,時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鐘乳。在石灰巖裏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巖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 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而我們看到的石鐘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是原來巖洞崩塌後留下來的,屬於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巖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裏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我們沿着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巖與沙頁巖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巖風化後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於頁巖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於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巖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裏是沙頁巖與石灰巖的交界處,可溶性巖石與不可溶性巖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裏彙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彙集到落水洞後,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衝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落水洞發育於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巖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我們在這裏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裏正好是巖層層面和巖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於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後便形成了。

接着,我們來到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峯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峯連接而成山脈。天柱巖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層溶洞,最低的一層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 代越久遠,這是由於抬升運動造成的,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由於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已經停止了發育。第二層的溶洞較小,我們沒有仔細觀察。而是選擇仔細觀察第三層的溶洞,這個洞比較大,裏面黑暗一片,我們無法看到洞裏有多深,我們在洞裏面的較外部聽老師講解。在洞裏,我們在閃光燈和電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個倒扣的“臉盆”,即石鍋,這是由於過去經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局部地區又受到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鐘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滑,並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我們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 “窟窿”裏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巖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老師説這一層以前經過很多河流的沖刷,雖然我們無法觀察到具體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還是可以判斷出來的。而在這裏,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比較巨大的石鐘乳,老師説遲早一天他會整個掉下來。經過大概1個小時的登山,我們到達山頂的摘星亭。從山頂眺望,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峯。這些山峯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後的兩翼形成山巖的(稱為殘峯),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育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類型,斷層中間破碎帶由於風化和搬運作用,就發育成今天的五個大湖。老師還在這裏給我們講解了肇慶市的地貌特點和大概的形成過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識,這裏真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們到了木棉圍的公路旁的河流階地上,那邊有大量的鵝卵石,普遍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部分被水泥蓋住了。此處階地鵝卵石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 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而且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而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 後來由於構造運動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此處基巖的多樣性。然後,我們還到一些村莊裏面觀察了不少階地。

而下午我們到了北嶺那邊的東崗村洪積扇參觀考察,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西江從肇慶市的西部流進,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市的南端流過,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再到沖積平原的過渡。洪積扇是乾旱、半乾旱地區暫時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較強,扇面上水系不發育。由於山前構造斷裂下降,洪積物厚度可達數百米。從扇頂至扇緣高差也可達數百米。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結形成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洪積扇因山地不斷抬升,山前平原不斷下降,形成上疊式扇體。當山地上升規模、幅度均較大時,老扇隨之抬升,在其下方發育新扇體,形成串珠狀洪積扇。當山地前緣有不等量的新構造活動時,新扇體向相對下降的一側移動,使新老扇體並列向一側偏轉,造成不對稱形態。簡單來説,洪積扇是由於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羣,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於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特點,這裏的巖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稜角,粒徑較大,較疏鬆,大多為礫石,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裏到山外是由粗變細。

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們到了三榕峽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斷層,節理,巖層及滑坡等地貌。

首先,我們在公路旁的山邊學習羅盤的用法。如何量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如何用 羅盤定地物方位。然後,我們沿着公路一直走我們所在考察的地點位於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巖。在這邊,地表大部分為沉積巖多覆蓋,但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節理和層理。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窪的地區。該背斜發育於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砂頁巖,頁巖具有巖理,與泥巖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由於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勸我們停止行程,但最後在老師們的交涉下,只出動警車為我們開路,看來應該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們冒這一個險。果然,一段步行後,我 們看到一個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滑坡是斜坡巖土體沿着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滑坡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滑坡是我們地貌學第一節課所教的內容,現在親眼看到,還真是震撼。而3天的實習也到此為止。

三 結語

這次肇慶地區地貌學實習能夠圓滿完成,有賴於老師們事先充分的踩點佈置等各種的準備,令我們從課堂外這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地貌學。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尤其要感謝我的實習指導老師劉希林老師和高全州老師,老師們的耐心指導教誨和經驗技術的授予,使同學的積極性和學習氣氛保持良好的狀態。這一次實習,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書本上沒有生氣的文字和圖片裏的石頭與地貌,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鞏固了我對硬知識的認識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去加深對地貌學的體會和理解。總的來説,這一次的實習是一次美好的經歷和一次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一次思維模式的轉換。希望再有機會去進行野外實習。

【第8篇】大學生畢業實習報告:野外考察實習

第一章:概況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實習,勘探工作目的是:

(1)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中奧陶統、晚奧陶統、中石炭統和晚奧陶統的巖層構造、巖性、巖層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以及各個地層中所伴隨的礦產、褶皺類型、斷層情況以及從晚奧陶統到中石炭統的過渡巖層各種性質等;(2)瞭解煤礦的基本情況、基本地形。瞭解煤礦生產中各種機械的用途及注意事項、煤的分類及運輸方式、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標準等以便在以後的工作初期可以儘快的熟悉各種情況避免各種錯誤;

二:勘探任務,本次野外實習的任務是:

(1)觀察各實習地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體等其他情況;

(2)觀察奧陶紀石灰巖的顏色、光澤、解理、化石的種類及其含量、斷層等其他情況;

(3)對斷層做素描圖、描述其擦痕的狀況;

(4)觀察晚奧陶統與中石炭統的假整和麪及其過渡巖層的風化程度、顏色、巖性、化石種類及其數量等其他情況;

(5)觀察中石炭統本溪組泥巖層的巖層特點、砂巖的顏色、解理及砂巖巖層中所包含的礦產、石灰巖的顏色、解理、裂隙的發育情況、化石的種類及其數量等;

(8)觀察煤礦的地形、瞭解煤礦的各種設施的用途、觀察各種機器的特點,瞭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9)瞭解煤礦的開採情況、煤的種類、煤的儲存和運輸等。

三:交通狀況

縫山針公園位於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園西邊是村莊,公園前是東西走向的公路,公園內是海相沉積的中、晚石炭統石灰巖。

紅砂嶺位於的縫山針的公園西方,焦作影視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視路從南面跨過,上白作鄉公路從南至北穿過此地區,交通便利,有盤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鐵礦和其他的一些廢棄的鐵礦礦井。

西張莊位於焦作市區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從山下到山上路礦稍差,山頂上有硫磺礦和用黏土燒製陶瓷器皿的小工廠。

焦煤集團珠春礦位於焦作礦區西南部,東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焦晉高速在礦區西部穿過,焦克公路在礦區北部通過,有礦區鐵路專線與焦柳、正太乾線連接。

四:天氣情況

12月11日霧,、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氣晴朗,有風、12月19日天氣晴朗、無風。

五:水文地質情況

(1)在縫山針公園內無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羣英乾渠自西向東穿過本地區,一般乾涸無水,夏秋季節彙集降雨並排泄山洪,有時會發生小規模的山體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為景觀用水。地層含水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砂巖含水層、二疊系砂巖含水層、石炭系第八層、二層石灰巖、奧陶系石灰巖含水層。

(2)在紅沙嶺未見到明顯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僅有東西走向的羣英乾渠,一般乾涸無水,夏秋季節彙集雨水並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性雨水多滲入地下。

(3)在西張莊沒有發現明顯的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羣英乾渠自西向東穿過,一般乾涸無水,夏秋季節彙集雨水並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性雨水。

(4):焦煤集團珠春礦礦區內無固定水系,沒有河流湖塘,僅有兩條季節性洪溝自北而南從礦區西部和中部穿過,一般乾涸無水,夏秋季節彙集降雨並排瀉山洪。

六:地形地貌,(1)縫山針公園為山前沖積平原,地質構造較複雜地質構造以斷層為主,輔以輕微褶曲,褶曲構造不甚明顯主要表現為走向方向上的擠壓現象,有單斜地壘構造,中部有一正斷層,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地表被第四系黃土所覆蓋北部地面主要為中奧陶統、晚奧陶統形成的的石灰巖山脈,區內地層走向se~ne傾向ne,傾角一般5~10度,局部達大約30度左右,山勢陡峭,高度在200米左右。

(2)紅沙嶺主要為中石炭統本溪組的石灰巖形成的山脈,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區內多斷層、褶曲,山勢稍緩,有明顯的鋁黏土層與石灰巖的交替帶,高度在300米左右。

(3)西張莊主要為上石炭統太原組的石灰巖和鋁黏土層形成的山體,山勢較陡,有明顯的鋁黏土層與石灰巖的交替帶,地層構造以斷層、褶曲為主,褶曲發育明顯,主要為走向方向上的擠壓現象,形成了一系列的寬緩褶曲,地層傾角約為10~30度,山體高度在50米左右。

(4)珠春礦井田位於太行山南麓,北距太行山約五千米。地貌形態為山前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海拔為+156m,東部海拔為+124m,地勢較平坦。地表全被第四系黃土層覆蓋

(1)縫山針公園內未發現礦井,周圍有中型煤礦和已經採空、廢棄的巷道,現在開採的煤層為e2煤,因其煤層埋藏深度較大無小煤礦,其南面有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調工程。

(2)紅沙嶺有正在生產的小鐵礦,生產情況比較簡陋,為人工開cai

(3)西張莊的在西張莊上奧陶統的第7層石灰巖上部的山頂有正在生產器皿的小型工廠和已經廢棄的生產黃鐵礦的礦井,從外表上可以看出此礦井為一個小規模的礦井。

我們所到的地區的巖層多為晚古生代的石炭紀的中石炭世,早石炭世以及早古生代的早奧陶世,中奧陶世,晚奧陶世

早古生代始於6億年前的寒武紀初到4億年前的志留紀末,延續約2億年。這個時代世以個海洋佔優勢的時代,特別是奧陶紀為地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侵時期之一,華北地塊在寒武紀至早奧陶世世地殼緩慢下降接受趁機的時期,普遍以發育以濱海淺海相碳酸鹽為主的地層,中晚奧套世級地殼普遍上升。遭受剝蝕。缺失沉積從震旦紀到至留紀。華北地區經歷了上升(海退,遭受剝蝕)下降(海侵,接受沉積)在上升(海退,遭受剝蝕)3個階段,反映了一個巨大的地殼升降和海侵旋迴。華北地塊以北的天山-興安地區和以南的崑崙-秦嶺及祁連山地區滇西地區,均為地殼活動帶。其中祁連山最為典型。至留紀末期加里東運動使地層全部折皺隆起,並有演講活動,下古生界全部遭受編制,形成加里東褶皺帶。從早古生****始生物進入大發展的時期。早古生代海洋占主導地位,形成了穩定,廣闊,連續的前海環境,世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繁盛時期。先後出現了許多門類。奧陶紀世在古生代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鼎盛時期。以碗組類筆石和頭足類的直角石珠角石為代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海生藻類非常繁盛,為石煤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末期出現了陸生裸厥植物。

晚古生代始於4億年前的泥盆紀初期至2.3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延續約1.7億年是從海洋向陸地轉化的重要發展階段。早古生代的加里東運動是陸地範圍開始擴大,至晚古生代,特別是從石炭紀到二疊紀,經過海西運動陸地範圍進一步擴大。華北地塊自中晚奧陶世,至留紀,泥盆紀和早石炭世的長期風化剝蝕至晚石炭世時才中心下降接受沉積上石炭統直接覆蓋於奧陶統侵蝕面上。華北地區由於經歷了約1.4億年的風化剝蝕,地形平坦,卻與準平原化。華北地塊古生代成煤期主要時晚石炭世和早二疊時的早期,形成了包括上石炭統太遠組和下二疊統下不山西組的含煤地層,南部還包括下二疊統上不下石合子和上二疊統上石合子組。華北石炭二疊紀煤系時我國重要的含煤地層

其他礦石赤鐵礦:完好的晶體少見常呈緻密的塊狀,腎裝結合,結晶的赤鐵礦為鐵黑色至鋼灰色,隱晶的赤鐵礦為暗紅色。半金屬製土塊光澤不透明無節理,摩式硬度5.5~6.5,相對密度4.9~5.3無磁性。

石膏:晶體常為板狀集合塊狀,粒狀,纖維狀,純淨的石膏無色透明含雜質時呈灰黃色,玻璃光澤,節理面呈珍珠光澤有一組完全節理,薄片有撓性。

黃鐵礦:晶體常呈立方體集合體常呈緻密塊狀侵染狀和結合狀顏色為淺銅黃色表面常有黃褐色條紋黑色金屬光澤,不透明,無節理,斷口參差狀,

石英:晶體常呈六方柱狀集合體常呈晶簇狀,緻密塊狀,無色透明着稱為水晶常因含雜質出現不同的色調,晶面金屬光澤斷口油脂光澤,無節理,斷口貝殼狀。

高嶺石:晶體極細小,在電子顯微鏡下呈六方形,鱗片狀,常為疏鬆鱗片狀緻密細粒狀,土狀集合體,質純者白色。常用含雜質而帶各種色嗲,土塊光澤摩式硬度2~2.5,相對硬度2.60~2.63乾燥時有吸水性,遇潮後有可塑性其土塊狀具有粗擦感,易用手捏碎。

【第9篇】xxxx年大學生畢業實習報告:野外考察實習報告範文

引言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説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裏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麼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一樣高興,為一些同學訴説着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巖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並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於:

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並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瞭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制約的關係,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一、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處於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為太行山,東部為低山丘陵,北止於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 5-10公里。盆地形態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於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併為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為東部丘陵,高出盆地 100—200米,為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於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佈,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佈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佈,太古界地層主要分佈着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佈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於山西台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並伴隨着大量的斷裂發育和巖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為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為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為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於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巖,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巖和古生界頁巖、鮞狀灰巖。林州盆地是伴隨着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係是太古界片麻巖與中奧陶紀灰巖相接觸。

3. 地表形態

林州地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於北温帶東亞季風氣候區的範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裏的氣候規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河流皆發源於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於垂直,盆地北部為漳河,中部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先後與衞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乾燥氣候區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徵。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乾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範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為優勢種。

8. 交通狀況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內鐵路連接京廣線;國家幹線公路膠(東)長(治)線橫穿東西,新(鄉)河(口)線縱貫南北,地方幹線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設已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9. 物產狀況

本區物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鉛、鋅、銅、煤、石灰石、白雲石、石英巖、大理石、花崗巖等20多種農業方面,盛產小麥、玉米、穀子、紅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傳統的土特產品享譽海內外,新的名優特產品不斷湧現,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蠶繭等土特產品和花崗巖、大理石等優質工藝品,帶着林州人民的勤勞、純樸和紅旗渠故鄉的深情厚意,走出國門,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金橋。

10. 經濟概況

本區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紅旗渠奇蹟,並培育了“紅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經濟建設中再顯身手。10萬建築大軍以“紅旗渠傳人”的姿態。遍佈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個縣、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長治、鄭州、西安、新疆等12個建築基地,並已打入南也門、科威物、俄羅斯、等國際市場。近幾年來,林州旅遊業發展迅速,有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拉動當地各項產業的發展。

11. 旅遊業發展情況

林州市自然風光秀麗多姿,名勝古蹟聞名遐邇,素有“太行天然公園”之稱的林濾山風景名勝區、龍頭山風景名勝區和“人工天河”——紅旗渠、國家級森林公園——五龍洞,以其獨特的雄、險、奇、秀、幽令中外遊客留連忘返。王相巖、惠明寺等文物古蹟更引發華夏子孫的悠悠情思。“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濾山國際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運動健兒來此大展風姿。

二、區域地層與巖性

林州地區的地質現象比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完善的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太古界時期,以片麻巖、片巖為主的變質巖類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巖廣泛分佈,其波痕、泥裂構造清晰可見,古生界中的灰巖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和早奧陶的白雲質灰巖,在林州地區分佈較廣。新生界的礫巖在該區也很具有代表性。

【第10篇】大學生畢業實習報告範文:野外考察實習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調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簡單的技能。

2、通過野外實習,瞭解調查地區氣候、地貌、母質等成土因素的特點及其和土壤發生的關係。

3、通過對土壤的觀察和採集,掌握主要土壤類型及其發生演變和分佈規律,學會土壤剖面點的選擇和修整、土壤剖面層次劃分,形態描述和記錄。

4、瞭解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和變化的影響。

二.實習地區自然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杭州地區

時間:****年8月27日—****年9月2日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河網密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蕩、水庫佔8%。

杭州地區處於中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温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16.2℃,夏季平均氣温28.6℃,冬季平均氣温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台錢塘台褶帶,中元古代以後, 地層發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更添人類文化(特別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響之疊加。由於以上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上述各內在因素(包括巖石、構造、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和人類文化等)及其彼此間的共同作用,鑄就了杭州地域綜合體系統(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綜合體系統)

三.實習時間、地點和任務

四.實習內容

****年8月28日 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從照片中的剖面可見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火成巖,較灰巖更易受到風化,其風化層疏鬆通透性能好,有利於土壤形成和發育,因此土層發育較厚,土壤剖面整體呈現黃棕色,腐殖質層為灰色,由於出於森林地帶,微生物對枯枝落葉的分解作用較活躍,有機質和各種養分的含量較為豐富,因而土壤呈現疏鬆的團塊狀和細粒狀,這種土壤結構內部的有機質以嫌氣性分解為主,分解過程相對緩慢,有利於養分的保存,同時也有利於水分的保持。腐殖質層和澱積層在顏色上分層不明顯,只在結構上有所不同(見附錄1號圖-從左到右)

****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採集點處於丘陵緩坡,屬於地帶性土壤形成環境,成圖母質主要是灰巖,受水熱條件影響較大,礦物分化明顯,剖面主體呈現紅棕色,分層較明顯(見附錄左二)。腐殖質層為灰黑色,較薄;0-15釐米;澱積層呈現紅棕色,在16釐米以下,土層發育較厚。

****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區新沙島

水稻土樣

耕作層

犁底層

滲育層

該農業土樣取自新沙島中部,取樣深度為60釐米,此時水稻處於拔節期。仔細觀察可見照片中土壤顏色是有所區別的(見附錄左三),a層為耕作層,約0-20釐米,呈現青灰色,夾雜有鏽斑;p層為犁底層,約20-25釐米;w層為滲育層,黃色,以氧化狀態為主;土樣出現這樣的分層主要原因在於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在土壤淹水期間,物質交換主要在水土界面上進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擴入影響最大。由於與表面水相接處的表土中氧的濃度較高,導致出現比下面土壤顏色為淺的氧化層;下部由於氧的來源被隔斷,加上微生物的活動會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機還原物質不斷產生,導致土壤呈現一種青灰色。當排水乾田後,氧氣沿水稻根孔擴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而在鏽管之間仍為還原狀的灰色,在土團結構面也有類似現象,水稻土上層鏽斑多於下部,同時鏽斑也反映了水的週期性。此外,人類的施肥活動也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礦物質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響。

旱作土樣(中間)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母質層

a層約為0-26釐米,有鏽紋鏽斑但不明顯;b層26-75釐米,鏽紋鏽斑較多;c層在75釐米以下,鏽紋鏽斑很少。由於鏽紋鏽斑的形成主要與農業灌溉時水的週期性影響造成的氧化還原環境的交替有關,旱作土處在還原環境下的時間較短,大部分時期都處於氧化環境,因而不會像水稻土出現青灰色的土層,而是在間歇的氧化還原條件下,由氧氣沿根孔擴散使根孔壁形成鏽紋鏽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質層

母質層

a層友誼黑色土層,深度為5-7釐米,上面種有樹木,因此有枯枝落葉參與土壤有機質的積累;c層為耕作土,沒有明顯的b層。該土樣取自洲頭,是新成土,以沙為主,土體很疏鬆,有明顯的分異現象,土壤中還有很多根系,説明該處土壤處於一種較為穩定的環境所以有生物出現。

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屬紅壤,為什麼兩地土壤的a、b層色彩均有差別?

答:由於玉皇山植被髮育時間久,保護較好,土壤物質交換穩定,有機質積累較多;大奇山屬於被破壞以後又逐漸恢復的山體環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機質不如玉皇山地區豐富,所以腐殖質層顏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質層為淺。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質是火成巖,玉皇山成圖母質則為灰巖,因此兩種巖石風化程度不同,灰巖在南方更易風化,因此土壤中有機質積累也較豐富,所以使得玉皇山採集土樣的澱積層顏色深於大奇山所採集的土樣。

2、水稻土、旱作土與自然土壤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

答: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用顯著:施肥影響了有機質的積累,增加了礦物質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風化加速了礦物質的風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還原交替的環境。這些人為因素是自然土壤採集點所沒有的,因此雖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離上相隔並不是很遠,但差別卻很大。

3、洲頭所取的自然土壤樣本中只有a、c層,a層很薄,缺少b層,為什麼?

答:a層為腐殖質層,也可稱表土層。包括有機質的積累層或物質淋溶層。該層生物活動最為強烈,進行着有機質的積累轉化作用。而洲頭土壤由於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長的植物生長時間較短,枯枝落葉相對較少,生物活動不是很活躍,加之江水的影響,故而a層土壤發育較薄。缺失的b層為澱積層,是由物質澱積作用形成的。本層澱積物主要來自土體上部,也可以來自土體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帶來水溶性或還原性物質,因土體中部環境改變而發生沉積聚集。洲頭由於靠近富春江,江水間斷性的漲落衝擊洲頭,河流對洲頭的這種侵蝕作用,日照風曬對土體的風化吹蝕作用,加之洲頭土壤本就是較為疏鬆的沙性土,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被風化淋溶的物質徹底自土體中淋失而無澱積層(b層)。

4、旱作土從下到上,鏽紋鏽斑增加明顯,為什麼?

答:與水稻土相比,旱作土處於水淹的時間較少也較短,土壤中氧氣含量較高。灌溉時土壤處於短時間的還原環境,但表層依舊有氧氣擴入,因此表層仍以氧化環境佔優勢,鏽紋鏽斑較少。在中部由於水的隔斷作用土壤處於還原環境,在非灌溉期氧氣沿作物根孔進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在這樣的氧化還原環境交替情況下土壤中形成鏽紋鏽斑,且較上部稍多。下部由於灌溉的深度影響,仍舊以還原環境為主,很少有鏽紋鏽斑。

5、洲頭取了2個剖面,2個都是沙泥互層,一個為青灰色(水邊,<右上>;),另一個剖面分層明顯,泥為青灰色,沙為黃色(離水邊較遠,<右下>;),為什麼?

答:靠近水邊的土壤長期淹水,在還原環境下形成了分異不明顯的沙泥互層;離水邊較遠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週期性變化的影響,淹水時缺氧,處於還原環境,還原物質不斷積累,退水時氧化,在氧化還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現青灰色,沙呈現黃色的明顯分異現象。

五.實習總結及體會

通過土壤地理的野外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土壤的形成及其差異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也對五大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類活動)在不同地區其主導因素間的差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選擇和整修,圖樣標本的採集,領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幾天的實習也培養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鍛鍊了我們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遺憾的是實習中為了保護考察地區土壤,土樣採集都有路老師一人代勞,少了一份參與的樂趣。但在老師的講解下依舊學到了很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麗的風景。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段寶貴的經歷。

【第11篇】野外考察見習報告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並不等於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於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瞭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作為一個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學生,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類型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貌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2.時間

20**年1月16日至20**年1月18日

3地點

肇慶市七星巖公園三水木棉圍崗美東崗村三榕峽公路旁

二肇慶地區主要地貌類型

第一天,經過幾個小時從珠海到肇慶的車程,在白土鎮安頓好,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這裏的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峯。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温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巖山峯。七星巖風景區具體由閬風巖(峯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峯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裏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峯佈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而這一次我們主要是要觀察這裏的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窪地地貌。

緊跟着老師的腳步,我們找到了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系中上統的壺天羣灰巖,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理、褶皺均有。在這裏,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羣石灰巖,主要是由白雲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雲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雲巖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巖石上,巖石並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巖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巖石成分裏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巖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峯。雙源洞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流動。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兩邊,時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鐘乳。在石灰巖裏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巖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而我們看到的石鐘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是原來巖洞崩塌後留下來的,屬於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巖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裏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我們沿着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巖與沙頁巖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巖風化後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於頁巖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於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巖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裏是沙頁巖與石灰巖的交界處,可溶性巖石與不可溶性巖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裏彙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彙集到落水洞後,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衝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落水洞發育於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巖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我們在這裏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裏正好是巖層層面和巖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於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後便形成了。

接着,我們來到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峯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峯連接而成山脈。天柱巖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層溶洞,最低的一層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遠,這是由於抬升運動造成的,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由於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已經停止了發育。第二層的溶洞較小,我們沒有仔細觀察。而是選擇仔細觀察第三層的溶洞,這個洞比較大,裏面黑暗一片,我們無法看到洞裏有多深,我們在洞裏面的較外部聽老師講解。在洞裏,我們在閃光燈和電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個倒扣的“臉盆”,即石鍋,這是由於過去經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局部地區又受到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鐘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滑,並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我們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窟窿”裏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巖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老師説這一層以前經過很多河流的沖刷,雖然我們無法觀察到具體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還是可以判斷出來的。而在這裏,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比較巨大的石鐘乳,老師説遲早一天他會整個掉下來。經過大概1個小時的登山,我們到達山頂的摘星亭。從山頂眺望,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峯。這些山峯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後的兩翼形成山巖的(稱為殘峯),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育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類型,斷層中間破碎帶由於風化和搬運作用,就發育成今天的五個大湖。老師還在這裏給我們講解了肇慶市的地貌特點和大概的形成過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識,這裏真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們到了木棉圍的公路旁的河流階地上,那邊有大量的鵝卵石,普遍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部分被水泥蓋住了。此處階地鵝卵石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而且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而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此處基巖的多樣性。然後,我們還到一些村莊裏面觀察了不少階地。

而下午我們到了北嶺那邊的東崗村洪積扇參觀考察,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西江從肇慶市的西部流進,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市的南端流過,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再到沖積平原的過渡。洪積扇是乾旱、半乾旱地區暫時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較強,扇面上水系不發育。由於山前構造斷裂下降,洪積物厚度可達數百米。從扇頂至扇緣高差也可達數百米。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結形成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洪積扇因山地不斷抬升,山前平原不斷下降,形成上疊式扇體。當山地上升規模、幅度均較大時,老扇隨之抬升,在其下方發育新扇體,形成串珠狀洪積扇。當山地前緣有不等量的新構造活動時,新扇體向相對下降的一側移動,使新老扇體並列向一側偏轉,造成不對稱形態。簡單來説,洪積扇是由於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羣,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於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特點,這裏的巖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稜角,粒徑較大,較疏鬆,大多為礫石,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裏到山外是由粗變細。

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們到了三榕峽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斷層,節理,巖層及滑坡等地貌。

首先,我們在公路旁的山邊學習羅盤的用法。如何量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然後,我們沿着公路一直走我們所在考察的地點位於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巖。在這邊,地表大部分為沉積巖多覆蓋,但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節理和層理。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窪的地區。該背斜發育於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砂頁巖,頁巖具有巖理,與泥巖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由於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勸我們停止行程,但最後在老師們的交涉下,只出動警車為我們開路,看來應該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們冒這一個險。果然,一段步行後,我們看到一個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滑坡是斜坡巖土體沿着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滑坡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滑坡是我們地貌學第一節課所教的內容,現在親眼看到,還真是震撼。而3天的實習也到此為止。

三結語

這次肇慶地區地貌學實習能夠圓滿完成,有賴於老師們事先充分的踩點佈置等各種的準備,令我們從課堂外這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地貌學。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尤其要感謝我的實習指導老師劉希林老師和高全州老師,老師們的耐心指導教誨和經驗技術的授予,使同學的積極性和學習氣氛保持良好的狀態。這一次實習,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書本上沒有生氣的文字和圖片裏的石頭與地貌,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鞏固了我對硬知識的認識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去加深對地貌學的體會和理解。總的來説,這一次的實習是一次美好的經歷和一次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一次思維模式的轉換。希望再有機會去進行野外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