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83K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鐘錶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並不陌生。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能夠發現,由於生活中經常接觸鐘錶,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錶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必須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有必須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構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些,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經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一、處理較好的方面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我喜歡的“猜謎語”中導入,之後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2、注重培養觀察本事。培養觀察本事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我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經過觀察,説説自我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彙報自我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我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必須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經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必須的難度,所以需要很多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實物鐘面,結合教學資料,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錶,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的機會。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教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

2、提出的問題方向不夠明確。如在讓學生觀察三個鐘面,讓學生找出三個鐘面的異同點時,我讓學生説説從三個鐘面上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提得太泛了,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答不到點子上。應儘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比如問時針和分針指在哪裏,有什麼共同之處,這樣答問的範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所以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摸清抓準、切中要害,使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

3、課堂中,學生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夠廣。

4、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如果我的語言能更活力、豐富些,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再豐富些,這樣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我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本事,不斷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一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二

在本節課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設計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的開始,設計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生憑直覺做出判斷,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內容具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規律”的內容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的判斷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繫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判斷,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個案例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美和作用,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一是我本想讓學生先用學具擺出有規律的圖形,再利用彩筆設計有規律、美麗、有創新意識的圖案,可學生沒有帶彩筆,這一步就沒有得到較好的執行。二是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平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現在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設計幾組有規律的動作或圖案時,學生大多偏愛用學具而且也沒什麼新意。三是結束時,沒有組織學生有規律的走出教室。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認識物體》是一年級上冊教學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具體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一個情境的延續部分,把學生反覆練習摸以及到紙上找圖形的活動變得豐富生動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獲得知識。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規則,想怎麼分就怎麼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再有,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説一説,捏一捏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教師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然後呢,拿出你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讓學生看精美建築的圖片,孩子們情緒高漲,他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本節課個人感覺比較成功是練習的設計,這部分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課本的書面練習,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活動加深對物體的認識,個人覺得效果更好,學生也學得很有興趣。但是由於本人是第一次教學一年級,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還不夠充分了解,教學中發現很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

一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四

一、聯繫生活實際,感受用數學的需要。

首先以東東家搬新房這個情境引入新課,通過東東用氣球佈置房間情境,與課前談話內容不落痕跡地銜接起來,讓學生感覺比較自然、親切,學生在參觀欣賞的同時很自然地進入了觀察、發現階段,體現了數學內容的生活化,學生學習的是身邊的數學,形象生動,所以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比較容易調動,做到了始終讓學生進入在生活情景中用數學的狀態來進行探究。其次是在鞏固規律時,用掛風鈴、設計地毯的環節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導下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美,激發用數學創造美的意識。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學生一年級已經學過圖形的簡單排列規律,因此,課的開始組織詞語接龍遊戲等,通過和學生的聊天、遊戲、猜謎,讓學生接觸一些簡單的規律,起到初步感知的作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排列表演、用符號,用數字來代替擺卡片,讓每個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體驗到循環排列規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符號感、數感不再成為一句空話,也不是那麼的牽強生硬,使學生對循環排列的規律有了更深的體驗。

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層次的進行教學。

1、創設情境、發現規律:創設東東家搬新房這個情境引入新課,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排列表演,在四個人不停地依次做排頭,揭示出了其中循環排列的規律,讓學生對規律的一種初步的意會和感悟。

2、合作探究,説清規律: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不同方位角度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發現,體會前、後、上、下四個基本排列規律的教學,初步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在這個版塊中,由於學生在表述上的不方便,有了使陳述更方便的慾望,這時引導學生用符號,用數字來代替已經水到渠成,讓每個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體驗到輪換規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符號感、數感不再成為一句空話,也不是那麼的牽強生硬,使學生對輪換規律有了更深的體驗。

3、變式練習,感受規律的多樣性:俗話説“學以致用”,我們的課堂不是演戲,熱鬧,好看,而是要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通過房間兩側的佈置,為後面的獨立練習做好鋪墊,在獨立練習中,讓學生接觸不同的信息,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為後面的創作埋下了思維的伏筆。以擺-説-看,再擺-再説-再觀察-再歸納的程序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擺一擺自己創造的規律,説一説自己的規律,看一看人家的規律。然後再來擺一擺人家有意思的新的規律,在腦子懂得的基礎上形成口頭語言來表述這一規律,接着通過觀察比較第一個向後和最後一個向前這兩種形式的規律,歸納概括出它們的異同,達到鞏固規律和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4、創造規律,服務於生活:運用巧妙的語言過渡,引發學生的創作慾望,為學生營造了大膽發揮想象,大膽創造設計的氛圍,他們在具體的創造操作過程中,有了獨立思考的動力,設計出了箇中規律,散發出了創新的火花,在最後反饋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學習主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更為厚實。

整節課我以“主題情境”活動為主線,以“合作探究”活動為主導,以“培養能力”為目標,讓孩子們在輕鬆自如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的美。

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大部分學生從開始擺出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規律到接受新知識一步步在交流中學會一種又一種圖形移動的規律;少數程度好的學生在其他學生學習他們創造出來的機會的同時又嘗試在前面的基礎上遷移性地創造出更多新的規律。

這堂課上下來,自己覺得任務還是基本完成,從學生作業來看,他們掌握的情況還是可以的。但回過頭來看課堂過程,發現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我明顯的感覺到自己上課時操之過急,給學生觀察、發現規律的時間較少,就匆匆讓學生説,在學生表達得不夠清楚的情況下,又有點代替學生説。其次,在實際教學中,我增加了表演的次數,拉長了時間,同時也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在這堂課中我的教學語言仍舊不是很簡練,而且評價語言還是不夠,評價的藝術很缺乏。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五

國小一年級20XX學年很快就要過去了,回顧這1學年,我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服從上級領導安排,熱愛、關心學生,嚴格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我同時不斷提高業務知識水平,鑽研教材,努力提高教學水平,且多聽取意見,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務求精益求精。我是因為喜歡才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的,所以我的工作態度是積極的、主動的。從執教的第一天起,就要求自己的舉止行為要更加規範,因為從今以後我將為人師表,一言一行都影響着1批人,即我所教育對象的未來,我要對他們負責。

本學年任教一(2)班數學和班主任工作,我根據學校、科組的工作安排,認真制定學科計劃,並落實完成。

一、自覺提高業務素質

一年級採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對此,我認真鑽研教材,學習新課標,仔細體會新課標理念,理解教材的意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案。積極參加科組教研活動,參與課改研討,到泰安國小拜師學藝,出外聽課、學習。

二、合理使用教法,想方設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年級學生剛進學校,一切都是那麼陌生、新奇,他們往往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不習慣國小紀律的約束,再加上他們調皮好動的特點,往往會違反1些紀律,做錯一些事情。我先從抓好學生的課堂常規入手,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靈活採用不同的教法,以正面教育為主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教材活動性強,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緊密聯繫生活實際。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着數學。在教學中,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

3、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波利亞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繫。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讓學生在動手、思維的過程當中探索、創新。例如,在教學觀察與測量1章時,我設計了1系列的活動。讓學生互相量身高、量黑板、量課本等,讓學生走出課堂,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正確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和高度,用正確的語言表述物體的位置。教學統計時,設計1些調查活動,如調查班裏同學喜歡吃的水果,男女同學的人數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索調查的方法,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4、發揮合作優勢,開發學生創新潛能。

合作研討,即在課堂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羣體,突出學生的協作與討論,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素質的提高,小組由不同性別、不同成績、不同能力的學生組成,使優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鍛鍊,差等生得到幫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時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1課時,我安排了6人一小組,討論怎樣計算19+18=。分組討論時,學生都很積極地把自己的算法告訴同組同學。到彙報結果時,竟發現有兩組學生找到了6種算法,比書本介紹的還多出了兩種。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既發揮了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拓,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鍊。

5、開展競賽、遊戲活動,提高課堂學習氣氛。

基於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引進競賽、遊戲活動,學生積極性高,效果好。寓教於樂。

6、運用表揚鼓勵學生,加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通過對《2-5的分與合》這一內容的教學活動,我深有體會:這一節課,我覺得學生學得很有趣,學生都 “動”起來,思維都“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活動內容,引發學生興奮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分桃子,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思維。動手擺一擺自己喜歡擺發,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小組動手操作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

在採用新的教學手段的今天,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徹底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改變“教師改,學生聽”、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做法,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敢於探索,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現將我個人在教學活動中的所獲如下:

(一)、在操作實踐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數的分與合教學,對於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實際大小,數與數的之間的關係,滲透加、減法的意義以及掌握10以內的加、減的基本計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為了使學生不死記硬背數的分與合,所以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嘗試體會,可以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二) 讓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培養遷移能力。

要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必須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即動手又動腦,積極主動的參與,不僅學會了知識又學會了遷移,利用遷移能力學習後邊的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三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孩子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學習的成功,這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因此在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去參與,去選擇,都有獲得成功的

機會。

在此,我認為讓學生動手操作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xia

(1)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因為動手操作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藉助直觀的活動來實現和反映其思維活動,並逐漸抽象成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必須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

(2)操作活動要適時、適量、適度。適時就是説並非所有的教學環節都適合動手操作這一教學方式;所謂適量就是説操作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能淺嘗輒止,走走過場;所謂適度就是説當學生的直觀認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上及時抽象,由直觀水平向抽象水平轉化。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七

《解決問題》

《認識人民幣》這個單元是讓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解決一些和購物有關的實際問題。解決問題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解決問題,對題目的題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格式與計算方法的選擇上。

教給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同時,一定要讓孩子獨立讀題。一般我們要讓孩子從“圖”和“文”兩方面獲取信息。這裏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分清數學信息和無關信息。在所獲得的圖文兩方面的信息中,找出哪些是條件,哪些是問題。初步確定是用加法還是用減法解決。使學生明確,根據已經知道的數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後得出的答案也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孩子掌握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是先嚐試,再根據試算的結果進行有方向的調整;另一種是選定一本後,按順序羅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這兩種方法,個別孩子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理解。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 有時,我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往往會忽視和越過孩子生成的東西,甚至在出現意料外的生成時變得慌張,這些都是我平時要着重注意的地方。方法之一就是在備課時,先充分研究教材和學生,然後列舉出各種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再有針對性地對此做出準備,達到好的預設,以應對臨時的情況。在最後一道題中,由於時間沒有很好的把握,學生一些不同的思維方式沒有得到很好的鍛鍊,今後還應該在時間的把握上多下工夫。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八

本週三我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研究課。我講的是第五單元《左右》。反思整個教學實踐過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誤的遺憾。 我在教學中,積極做到以下幾點:

1、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認識左右比認識上下、前後要困難一些,有關的研究表明,學生常常在判斷物體的位置時將左右顛倒。對此為了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物體的左右位置,本課我把知識點的切入口是放在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習慣上。如要發言時你要舉那隻手,生活中你會用右手做哪些事?因為學生已經有了這些生活的習慣動作,所以一旦與左右的認識結合起來就容易為學生所理解,也利於今後的記憶。

2、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安排了很多生動有趣的活動,如觀察、模擬和遊戲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適當的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比較、推理與思考,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如對“左右”的認識,安排擺一擺活動,由於桌上擺放着幾種學具,學生在説這些學具位置的時候,就可以有多種語言表達方法,而每一種方法的敍述都將促使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

3、教學活動中滲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例如,最後一個環節,判斷小朋友上下樓梯都是靠哪邊走的?讓生示範懂得都是靠右邊走,因為存在着相對性,結果都是靠右走的。我又不忘記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就要養成右側通行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學到的數學要服務於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總之,所有教學環節和活動的設計,都是為了更好的達到擬訂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愛上數學。

但也有讓我不滿意之處:教完本課覺得還有以下的不足,如學生原有的經驗不夠一致,甚至差別很大。個別“學困生”還需要教師適時點撥、留給他們更長的時間去思考,但課堂上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難免有時會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學時沒有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沒有把“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真正落實到課堂中來。通過作業反饋,還發現少數學生對於上下樓梯靠右行這一知識點還沒把握好。另外本節課在時間安排上還不夠合理。

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注意這些問題,爭取講好每一節課。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九

作為一年級數學的第一單元,數一數之中所用到的數字相對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時就學會數這幾個數字了。看圖數物體時,只要他們觀察的夠仔細,相信他們都能數出自己所選物體的個數,所以我感覺這一單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課時,可以儘可能的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數物體,比如數人時可以先數女同學有幾個,再數背書包的女同學有幾個,再數扎辮子的女同學有幾個等等,儘量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十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國小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並以實物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裏,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裏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説説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