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導學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3W

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導學案【精品多篇】

國中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優選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讀音準確、重音及停頓恰當。

2、品味重點詞語(“山”、“海”、“爬山”)的深層含義,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3、聯繫實際,理解人生的意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讀音準確、重音及停頓恰當。

2、品味重點詞語的含義。

教學難點: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領會本詩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學策略: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精彩紛呈、五彩斑斕。而生長在大山裏的孩子,他的理想會是怎樣呢?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座山,去看

看山的那邊有什麼!(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二、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出示幻燈片)

注音並解釋:痴想  凝成  一瞬間  喧騰  隱祕

三、朗讀詩歌(瞭解詩歌常識)

1、學生默讀,大致瞭解詩歌內容。

2、教師配樂朗讀,注意重音、語氣及停頓。

3、學生分組散讀,教師巡視指導

4、指名朗讀,師生評價優缺點。

5、齊聲朗讀。

四、整體把握詩歌的內容

四人一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兩節詩的大意,然後選代表發表看法,要求用語簡潔、準確。

教師明確:  第1節    童年時的嚮往與失望

第2節 成年後的執着與感悟

五、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1、結合朗讀重音,指導學生分組探究式閲讀,討論以下問題

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麼深層含義嗎?

②“痴想”這個詞在這裏指什麼?

③“鐵青”是指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又表現的,是什麼?

④ 怎麼理解“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句話?

⑤“誘惑着我的山頂”中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裏?

⑥“枯乾”是什麼意思?“枯乾的心靈”如何理解?

⑦ 文中多次寫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麼作用?

代表發言後明確:

①“山”象徵着挫折、困難,“海”象徵理想與信念,“爬山”象徵艱苦奮鬥。

② 痴想即痴迷,神往於外面的世界。

③ 用了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的主觀感覺。“我”本希望看見大海,可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好象山在那裏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

④ 比喻幻想全然落空。

⑤ 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⑥“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枯乾的心靈”指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⑦ 強調“我”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教師要適當點撥,比如教學生抓住關鍵詞語——  像信念、信心、戰勝失望等等,再把握幾個意象——山、海、爬山、全新的世界)

2、 在上述研讀的基礎上,思考詩歌所藴涵的人生哲理。提問、歸納、明確

(可多種):

①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③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心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3、仿造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

海在遠方為我喧騰

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

六、教師小結:這首詩,作者取象於大海羣山,用以表現自己的人生體驗,語言形象生動,富有哲理。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我們知道,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就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看幻燈片,感悟詩歌)

齊聲朗讀,再次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遷移訓練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題(三),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寫在讀書筆記上,不少於300字。

2.預習第四課《生命的意義》。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奮鬥       山——重重艱難險阻

海——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邊》課堂實錄 篇二

一  在山的那邊(第一課時)

2003年   月  日星期    上午第   節  總第(   )教時 課型:講讀課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1、看導語 ,默讀課文,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2、讀一讀,寫一寫。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3、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4、內容研討。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後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説,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為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為對實現理想的艱鉅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並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説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説,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説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並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麼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為什麼去爬山?為什麼又説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麼“鐵青着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麼説?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一座座山頂為什麼誘惑着我?“我”為什麼失望?心靈為什麼是枯乾的?海潮漫濕枯乾的心靈又是什麼意思?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闊,意藴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思考一“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思考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5、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鐵青着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裏?) 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枯乾”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6、再朗讀。

7、課外作業 。

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困難)

(理想)

資料: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課文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裏交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設計

初步感知

①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歌,從詩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過渡)《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藴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並且邊聽邊思考問題。

④屏幕投影思考題

a、詩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還藴含着什麼意思?

b、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

在此基礎上,可讓全班學生再次朗讀詩歌,加深印象,也為進一步賞析詩歌作準備。

精讀品味

(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的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之處,品讀這些詩句,就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獲得思想啟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題,學生思考: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語句談感受,體會到詩人用羣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並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

②朗讀指導

可用屏幕投影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教師小結]詩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藴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下節課共同探究的問題。

作業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一  在山的那邊(第二課時)

2003年   月  日星期    上午第   節  總第(   )教時 課型:講讀課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③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青島海濱,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生:在山的那邊是什麼?

師:為什麼會這麼想?

生:因為大山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生:因為大山裏的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大海是這樣廣闊,我想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師: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師:同學們在國小一定都學過詩歌了,喜不喜歡詩呀?

生(齊):喜歡!

師:為什麼?

生:詩歌句子短,讀起來比較上口

生:詩歌有感情,能打動人。

師:同學們説的都不錯。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教師邊説邊用課件出示學習目標: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師:同學們預習生字了嗎?

生(齊):預習了!

師:誰來朗讀生字?要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學生踴躍舉手,教師出示課件並點名朗讀生字詞

生:痴想chī隱祕yǐn鐵青tiě凝成níng誘惑yòu

喧騰xuān紮下zān漫濕màn一瞬shǜn間

師:有沒有錯誤?

生(部分):紮下,不該讀zā應該讀zhā

師:這是個多音字,要根據具體語言環境來判斷。請大家到課文中把這個詞找出來,並把整個詩句讀出來。

生:詩句是“一顆從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有的學生讀zhā,有的讀學生讀zā)

師:到底應讀zhā還是zā?為什麼?

教師用眼睛搜尋並暗示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立即有個學生拿出字典來查,教師點頭表示讚許,更多的學生紛紛拿出字典來查,不一會兒,就查到舉手了。

生:這個字有三種讀音,在詩中應讀zhā而不d,“紮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裏生長。

師:對,應讀zha。字典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最好的老師,大家一定要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下面請大家把生字齊讀一遍。

生放聲齊讀生字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請同學們先聽老師讀一遍。

教師通過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朗讀課文。

學生凝神聽朗讀,受到感染,教師讀完,學生情不自禁鼓起掌來。

師:大家為什麼鼓掌咽?

生(齊):老師讀得好!

師:謝謝同學們給老師的鼓勵。同學們一定能讀得比老師還好。不過關鍵還是這首詩寫

得好,大家喜歡讀,是不是?

生(齊):是!

師:那麼老師也給大家配上音樂齊讀,好不好?

生(齊):好!

教師放音樂,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

師:大家自己評評讀得怎麼樣?

學生有的點頭説“好”,有的搖頭。教師請搖頭的同學説説自己的看法

生:速度太快,沒有感情。

生:該重讀的沒重讀。

師:為什麼會這樣?

生:讀的遍數少了。

生:因為是齊讀,所以難度較大。一個同學讀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讀快了,就沒有感情了。

生:對課文意思理解不透,還沒品出味來。

師:這幾位同學説得不錯。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讀,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讀的感情不夠,關鍵還是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夠。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2、全詩為什麼分為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師:下面我們來一起討論這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山的那邊到底是什麼呢?

生(齊):在山的那邊是海。

教師板書大大的“海”

師:”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還有其他含義嗎?

生:“山”,就像是困難;“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實現理想信念途中的艱難險阻。

教師在“山”下寫“困難”在“海”下寫“信念”

師:全詩為什麼分為二節?

生: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

生: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

生: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

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生:要實現理想的願望。

生: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師: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討論進行約六、七分鐘。

教師邊説邊出示課件

師:大家討論好了嗎?

生(齊):好了!

師:讓我們把自己的發現一起交流、討論,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鋭,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生爭相舉手

生:“山那邊的山啁,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師:怎麼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生:因為上一句詩人説“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從“終於”這個詞可見爬上山頂費了很大力氣,花了不少時間。

師:這句沒寫詩人自己,你怎麼看出他的心情?詩中的寫法好不好?

生: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着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師:對,這正是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你能讀出這種感情麼?

學生有感情朗讀前後共五句詩。

師: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歷會怎麼想?

生:怨恨媽媽。

師:怨恨?“媽媽,那個海呢?”(師故意帶着怨恨的口吻朗讀)

生:不……不是怨恨,是帶點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認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為媽媽一般不會欺騙自己的孩子,“我”沒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問媽媽。

生:説明“我”失敗之後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

師:對,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詞義重多了,用在這裏顯然不太恰當。我們在説話寫文章時用詞一定要準確、得體。在這裏主要是失敗之後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你用這種心情把這句詩讀一下好嗎?

生朗讀

師: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也可以説説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下深根?

話音剛落,其他同學立即交頭接耳小聲討論起來,開始都面有疑惑,過了一會兒有一兩個同學舉手。

生:“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説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

生: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

師:問題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飄來的東西確實不易紮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生很多舉手,全班齊讀。

師:讀得不錯,“飄”和“扎”都作了重音處理,同學們的語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還有更多的感悟和發現吧?

生:我覺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量詞用得特別好。

師:請你説説是哪三個量詞,好在哪裏?

生:“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説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生:失敗後就灰心喪氣。

師: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

生: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

生: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師:説得好不好?

生(齊):好!(學生一起鼓掌!)

請你把這句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重音把握不準

師:還有誰來讀讀?注意重音。

又一名學生起來朗讀,強調了兩個“又”字。

師:好,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了漫濕了我的枯乾的心靈……”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奮鬥。

師:為什麼説“枯乾的心靈”?

生:説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乾,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師:朗讀這句是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讀試試。

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生:我最喜歡最後那兒句“是的!人們叼,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麼興奮、驚喜啊!

師:大家一起來讀一遍。

生有感情齊聲朗讀,但仍有些放不開

師:同學們有沒有過成功的經歷?

生(齊):有!

師:不夠洪亮!有沒有?(師加大音量)

生(又齊聲響亮):有!

師:好,就用這樣的聲調和喜悦來讀。

生齊聲朗讀,有進步,但仍沒有讀出高潮

師:這遍讀得怎麼樣?

生有的點頭,叫好:有的搖頭。師點名叫搖頭同學

生:最後一句的語調應該上昂很高。

師請這名學生示範朗讀,讀得很好,師生共同模仿。全班再次慷慨激昂的放聲朗讀。

師:讀了這麼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誦下來了?

師當堂示範背誦,不少學生能夠背誦,然後全班有感情背誦。

師:開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不夠理想,現在我們已經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再把全詩朗讀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進步!

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師: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教師邊説邊出示課件。)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近十分鐘。

師:下面就把我們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與同學們分享吧。誰先説?

生:記得在五年紀的時候,我愛上了游泳,可是就是基本的腳法怎麼學都學不會,每次練習比賽我都落在最後,我想是不是我就這點能力?在我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淚之後,我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攀過這座山。我開始了自己安排的特訓,別人練兩小時我練四小時,別人遊一圈我遊十圈,我的汗水佔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這段艱苦而有意義的訓練,讓我一步步爬上了山頂,我堅持了六個月,終於在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還被少體校的游泳隊選去,讀了這首詩就讓我想起自己這段經歷,我也看到了屬於自己的海,這是我堅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結果。

師: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難時,也一定能想到這次難忘的游泳經驗。

生:“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最喜歡這句話,因為我有這麼一段難忘的經歷。那時一年以前吧,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與舞伴參加了“全國少年拉丁舞錦標賽”。來到賽場上,看到碩大的賽場,台下坐滿了人,我緊張極了,快透不過氣來。比賽開始了,輪到我獨舞時,剎那間,腦子裏一片空白。跳得一塌糊塗,在預賽中我居然連前十六名都沒有拿到,回到賓館後,我哭得非常傷心。老師和舞伴都來安慰我,從那一刻起,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賽拿到前三名。在這一年中,我刻苦訓練,從最基本的—卜叉下腰到組合中的花步,每天不知要練上幾千遍幾萬遍。每週二十個小時的訓練使我疲憊不堪,而每次在我失去信心,激勵我的總是那碩大的舞台,燦爛的獎牌。一年後,我又回到當初那個賽場上,比賽中我進自己最大的努力發揮水平,終於一年的酸、甜、苦、辣、痛沒有白費,我取得了亞軍的好成績,雖然離冠軍還有一步之遙,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下我一定能看到大海的!

師:在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形容賽場的寬大,用“碩大”是不是值得商榷一下?還有其他的經歷嗎?

生:我要講的是半年前,我上六年級時,馬上就要開青島市國小生運動會了,我苦練了三年跳高,只看這次運動會的成績了。不知是不是由於心理上的壓力,我在技術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在跳高時助跑和起跳不能協調,我的成績也因此大打折扣!一向活潑開朗的我顯得很憂鬱,這樣一座大山我能戰勝他嗎?“當然!”生性好強的我怎能這樣屈服!三年來我的成績一直很優秀,怎能在這一次關鍵的比賽中,給學校抹黑,讓老師失望呢?一種堅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可是響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經過多次嘗試,我終於在一瞬間開了竅:我做對了!激動的我馬上抓住要領,又接連跳了好幾次,我終於找到了感覺,此時,我好像已站在了這座山的半山腰,另一半的路程就看我的最後發揮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運動會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跳的1米56的成績已達到了國家女子跳高二級運動員的標準。這次難忘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廣闊,也讓我明白了要戰勝“山”那樣的困難,需要多麼大的努力,多麼堅定的信念,當看到海的那一刻,又是多麼激動,多麼欣慰。這一次,讓我更深的認識了自己,我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那麼我就是最偉大的!伴隨我的將永遠會是山那邊的大海!

師:在很多時候,我們要戰勝的最大困難也許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

生:能不能戰勝自己!

師:對!人生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我們繼續聽聽同學們的人生經歷。

生:我很喜好書法,在我剛開始學寫書法的時候,我的筆總是不聽我的使喚,老師在班裏舉行了一次書法比賽,所有同學的家長都來觀看這次比賽,而我是這次比賽的最後一名,丟盡了臉。於是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賽中奪得第一名。我還給自己制定了計劃,每天比別人多用兩三倍的時間來寫書法,而且寫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就這樣,我每天都在努力,終於在半年後的又一次比賽中如願以償取得了第一名。現在,我已經獲得了很多的獎,最好的一個就是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就是這樣翻過一座座大山,我終於看見了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現在這件事一次次激勵着我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難,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翻過那阻擋你實現理想的山,就一定能看見大海,那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師:困難總是一個接一個的,如果這位同學滿足於在班上的第一名,認為那樣就是看見了大海,他會怎麼樣?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國一等獎。

師:對!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説,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

生齊聲答:有!

師:最後讓我們再一次用我們的心靈投入的齊誦最後幾句詩,讓好詩伴你健康去成長!全體師生一起飽含激情地背誦最後幾句詩。

師:今天的作業 練習,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教師邊説邊出示課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兒,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困難)

(理想)

這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詩歌朗讀教學課,整個教學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由“整體感悟”、“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三大教學板塊組成,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通過恰當的“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悦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並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另外,教師教好地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 ,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總的看來,這是一堂成功的語文教學研究課,教師的教學觀念新穎,語言親和力強,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較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對我們落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實施新課程改革有比較好的借鑑。

《在山的那邊》課堂實錄 篇三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理解詩歌中大海、羣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徵意義。

重點:

1.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理解詩歌中大海、羣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徵意義。

難點:

詩歌中大海、羣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徵意義。

考點、易錯點:

品味語言。

教學過程必須體現的環節:

一、板書課題、出示目標(1分鐘左右)

二、自學指導

三、學生先學

四、檢測(15分鐘左右)

五、後教(討論更正)(10分鐘左右)

六、當堂訓練(20分鐘左右)

七、教學反思

教案集體備課

修改意見備註

教學設計

一、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邊》(板書課題),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投影出示)

1.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理解詩歌中大海、羣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徵意義。

實現這個目標,主要靠大家自學,比誰學得好。

二、第一次先學後教:朗讀課文,掃除生字詞

1.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及時評價,並訂正錯誤,教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

2.聽讀課文。

3.齊讀課文。

三、第二次先學後教:理解內容,品味語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音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學生帶着下面的問題朗讀課文。

投影出示“自學指導”

1.1、詩中“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裏有什麼含義?

3.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4.“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怎麼理解“枯乾的心靈”?

生自學,師巡視瞭解情況。

師指名回答後,明確:

1.小時候,“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長大後,領悟了媽媽所説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羣山比喻重重困難,“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了“我”從小就不願意困居於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受。“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

4.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的奮鬥,就像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是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四、當堂達標

以“我終於見到了”為題寫一段話。(橫線處可以填寫某種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寫具體的人,如你的偶像、某個神祕人物等。)要注意寫出你對見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尋過程中的曲折經歷,以及見到後的激動心情。

生獨立寫作,師巡視瞭解情況。

六、課後作業:

完成配套練習課內部分。

《在山的那邊》導學案 篇四

在山的那邊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學習重點】

1、理解詩歌中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

【學習難點】

1、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自主預習案】

1、給下列字注音

痴(      )想     隱(      )祕(    )   凝(      )成

誘(      )惑    喧(      )騰         瞬(      )間

2、解釋下列詞語

痴想:

隱祕:

凝成:

誘惑:

喧騰:

瞬間:

幾乎:

3、詩分兩節,你能説説為什麼嗎?

4、請你概括第一節、第二節的內容。

【課內探究案】

一、聯繫實際,激情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踏上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滿懷憧憬和嚮往。你是怎樣描繪未來的藍圖呢?(學生各抒己見,興奮而熱烈。教師適時點撥,引出課題。)一個渴望大海的山裏孩子,最美麗的夢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擁抱大海,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詩人深情的訴説。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

1、教師有感情地範讀課文

2、學生分組朗讀詩歌,互相評價,加入情感,再次朗讀體會。

3、學生個別誦讀,學生評價,教師點撥。

4、學生齊讀,感受兩節詩的大意。

5、明確兩節詩的大意:

第1節童年時的嚮往與失望  第2節成年後的執著與感悟

三、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一邊》,那麼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

(2)、為什麼作者會這樣想?(也就是是什麼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因為大山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這裏就涉及到了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經歷。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裏,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抱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着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於這片小小的天地。於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麼,併為着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後來,他把在探尋和奮鬥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於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因此我認為這篇課文對於你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並培養自己為理想不懈努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就請大家把剛才找到的,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句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藴涵着什麼樣的含義。

2、詩中“山”、“海”的 象徵(藴含)意義。

山—重重艱難險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嗎?

山:巍峨、高大、雄偉、沉穩――成熟、穩健

曲折陡峭、封閉堵塞――愚昧狹隘、貧窮落後

海:海納百川而不言――大度、寬容、謙虛、淵博

動盪莫測、狂暴不馴――殘暴、兇惡

4、本文的“文眼”是什麼?請嘗試找出來。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即能體現出文章中心的詞或句子。     讀出了文眼,就讀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認為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四、研讀賞析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劃下來一起討論。

五、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動了成長的你,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把我們的人生經歷與個人體驗與同學們分享。

六、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我們知道,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就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七、達標檢測。

【拓展檢測案】

1、閲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的問題。

山 民

韓 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麼”

父親説“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着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裏的羣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裏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1)為加點字注音。

疲倦:    遙遠:     遺憾:

(2)對本詩主旨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山民”是閉塞、保守、愚昧的象徵。

b.“山民”有渴望衝破封閉、保守的強烈願望。

c.“山民”的遺憾是見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兒子、兒子的兒子身上也不會實現。

d.“山民”對自己理想的實驗只是進行了想像,卻沒有付諸行動。

(3)對本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山民》屬於寓言詩,它假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人,不安於“山”,總嚮往着“海”,見異思遷,總不會成功。

b.“他問”“他想”“他覺得”“他只是遺憾”——詩人選擇這樣的詞語,旨在刻畫一個有思想,有活力,卻戰勝不了命運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山民”對山的疲倦,意味着對現狀的不滿足,因而激發了新的思維,激起了對新生活的追求。

d.詩篇重在記敍,語言平實流暢,樸素無華;塑造人物,採用了多種方法,如: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

4、仿照例句擴寫句子

例:   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

【自主預習案】答案

隱祕: 隱藏,不外露。

凝成: 凝結而成。

誘惑: 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 喧鬧,沸騰。

瞬間:一眨眼之間,形容時間很短。

幾乎:將近於,接近於;差點

痴想: 入迷的想。

【拓展檢測案】答案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樹在點頭→_樹在風中向我點頭→ 我看到樹挺立在風中向我點頭。

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導學案 篇五

今天,我授課的內容是詩歌《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繫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導學案 篇六

創意説明:這篇教學設計的着力點在於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後語言運用的借鑑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温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裏飛來一隻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着。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