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W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在山的那邊》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一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你們對大海有好奇之心嗎?你們心目中的大海是什麼樣子的呢?請大家來説一説。

學生髮言

師: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在海邊,時不時可以去看海。第一次看到大海心情是無比興奮的,大多數情況下大海風平浪靜水天一色非常地廣博浩渺,到了漲潮,特別是颱風的時候大海又會掀起驚濤駭浪,波濤澎湃。總之,大海是神祕的,變幻莫測的,讓人好奇又神往的。

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現代詩,來看一下,作者所説的大海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二、積累整合

1、看導語,默讀課文。

師:大家看導語部分(教師讀一遍),帶着問題,大家默讀一遍課文,初步把握詩歌大意。

2、讀一讀,寫一寫。

教師板書:

痴想隱祕鐵青凝成誘惑喧騰漫濕一瞬間

學生齊讀上述詞語

3、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師:我先朗讀一遍,大家注意聽字音和停頓、語調等。

師:詩歌學習的重中之重在於朗讀,只有在不斷朗讀的過程中才能逐步體會詩中的情感。那麼,請同學們説一説,怎樣的朗讀才算讀得好呢?有哪些標準呢?

生:讀準字音、語氣、語調、停頓、讀出感情、對詩有自己的理解

師:很好,這些也是背誦詩文的關鍵幾點。現在同學們帶着這些標準自己練習朗讀。

生:自讀、齊讀。

三、感受鑑賞

師:插入作者簡介。《在山的那邊》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起源於童年經驗。我生於湖北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國小老師,一直沒有走出山裏的世界。世界對於幼年的我來説,就是放學後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無言的羣山。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在詩中,我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

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作者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根據你的理解,他實際上在尋找的是什麼?“山”和“海”分別有什麼象徵意義嗎?“爬山”這個過程又意味着什麼呢?

接下來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生:山,象徵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艱難險阻和重重困難;

海,象徵人生奮鬥的目標、理想的境界。

爬山,象徵為實現理想而艱苦奮鬥、不畏艱險、戰勝困難。

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好。接下來請同學們在文中尋找一下,作者所説的海是什麼樣子的(用文中的話回答)?

生:用信念凝成的、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思考領悟

師:很好,作者在第一節中敍述的是小時候的渴望、困惑,現實中的山和海,而在第二節中敍述的則是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寫的是象徵意義上的山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一個全新的理想世界。此外,我們知道,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下面請同學們再次齊讀課文,找出詩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點評,或找出詩中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與同學們一起探討。

問題探究: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明確: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2、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明確:擬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明確:“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明確: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明確: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明確: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這首詩抒寫了作者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

五、應用拓展

師: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生:

師: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詩歌主旨,通過以上的分析,這首詩所藴含的主旨可以説是顯而易見了: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二

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閲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着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於“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

二、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設計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讀一讀,寫一寫。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3、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4、內容研討。

可在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料”中的詩人創作談讀給學生聽,以幫助理解詩歌。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後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麼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為什麼去爬山?為什麼又説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麼“鐵青着臉”?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麼説?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一座座山頂為什麼誘惑着我?“我”為什麼失望?心靈為什麼是枯乾的?海潮漫濕枯乾的心靈又是什麼意思?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

5、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學習方法和習慣也是教學目標。學習筆記應該有一部分專門記“語文學習經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方面應該分頁記。每次小結只須提要式地記一兩點。

6、再朗讀。

7、課外作業。

從“研討與練習”選題,或自行設計。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二、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在山的那邊》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我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因此,對我來説,重讀這首詩,猶如翻開封存多年的老相冊,重又看到了那個不無稚氣、卻讓人感歎和懷念的早年的我。

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於童年經驗。我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國小老師,從小隨着父母的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裏的世界。世界對於幼年的我來説,就是放學後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着這一切的無言的羣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於是,“海”在我的生活中並最終在這首詩中出現了。“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而這些含義,在我年幼時都不可能意識到。我只是憑藉着我那耽於幻想的天性在遙望山的那邊,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藍色。

《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初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瞭解山與海的意象。

教學

重點

難點

1、詩歌朗讀的停頓、節奏、情感。

2、山與海的象徵意義的初步探究。

教學

準備

Powerpoint課件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

同學們,我前幾天翻閲過你們的軍訓日記,走入中學校門的你們,憧憬着美好的學習生活,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老師非常理解和欣賞你們,因為每個人都有夢,尤其是小時候,對未來總是有着各種各樣的嚮往和設計。今天,我們要學習詩人王家新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表達的也是詩人同樣的情懷。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瞭解詩歌,瞭解作者情況,解決字詞。

1、簡要了解詩歌及朗讀要求。

提問:同學們,你們瞭解的詩是什麼樣子的?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2、關於王家新 (幻燈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年任《詩刊》編輯。詩集有《紀念》(1985)《遊動懸崖》(1997)

3、熟悉詩歌,解決字詞。

a、請學生打開課本,自己試讀兩遍。第一遍解決字詞問題,第二遍嘗試有感情的朗讀,理解詩歌的內容。

b、教師出示課件並請同學朗讀生字詞

痴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漫濕màn 一瞬shǜn間

隱祕:隱蔽,不外露。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誘惑:吸引,招引。

痴想:發呆地想。

喧騰:喧鬧沸騰。

c、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

教師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

三、整體感知,初步瞭解山海的象徵意義。

問題:

*山的那邊是什麼?請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認為詩中的山和海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嗎?它們還藴涵着什麼意味?

*你怎樣理解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詩句?

四、再讀詩歌,領會詩人艱難的探索、永恆的追求。

五、自學討論。

(問題:在大家朗讀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給你的感觸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詞你覺得寫得最好?為什麼?請大家思考,並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作業 。

1、字詞練習

2、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寫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回顧自己對詩歌的學習,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作簡要記錄。

讀課文。或與同學合作解決字詞。嘗試理解詩歌感情。

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學生先根據自己理解説出詞的意思,然後再歸結詞的準確意思。

學生聽讀時,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

思考,集體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理解詩的內涵。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唯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學生獨立朗讀,揣摩詩歌的情感。

個別學生做示範朗讀。

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詩句的內涵,體會用詞的精妙之處,並和小組同學交流。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能把自己和課文聯繫起來,便於學生投入詩歌的意境。

調動學生的學習體驗,對詩歌的學習有準備。

要培養學生做筆記的好習慣。

不要以自己的範讀取左右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間。

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學生理解詩句意義。

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更容易掌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為下節課深入的學習做準備。

繼續加強詩歌與學生實際的情感鏈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困難 艱苦奮鬥 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探究詩中的“海”與“山”藴涵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對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學習作者追求理想時的鍥而不捨的精神。

3、瞭解“海”與“山”的內在涵義。

教具準備:

配樂朗讀磁帶;錄音機;投影儀;配文插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對於我們來説,童年剛剛過去並不陌生,你還能回憶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嗎?(喚起童年的回憶)你還記得童年時你的那個最大的夢想嗎?(同學們爭先回答)的確,幾乎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願,可能就是這些幻想和心願吸引着我們,帶我們走進另一個世界,哪怕為之付出代價,也不放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寫得就是童年時代追求夢想的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童年夢想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檢查預習情況(投影)。

1、給字注音並解釋詞。

隱祕痴想鐵青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

明確:

隱祕:隱蔽不外露。

誘惑:原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在本詩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騰:喧鬧沸騰。

2、《在山的那邊》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朗誦此詩(2遍)。

第一遍:瞭解本詩的內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讀此詩(自己練習)。

3、找同學起來朗讀。

4、針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加以點評。

①讀準字音。②普通話標準。③自然流暢,不讀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讀。

5、在教師點撥的基礎上,再練習朗讀。

6、再找學生起來朗讀。

小結:經過教師的教讀,學生們的朗誦水平明顯提高。(給予鼓勵和表揚)課下可以分組進行朗讀比賽,鞏固朗讀能力。

四、深入感悟書包範文,鑑賞創新。

詩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麼?

明確:“我”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不怕困難,併為之鍥而不捨的少年。

五、佈置作業。

把自己的夢想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不超過30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在山的那邊》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詞語:

隱祕痴想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嗎?為什麼?

明確:詩中並沒明確説出理想實現了沒有,只是在詩尾用向大家發出號召的方式提出:經過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的觀點。因為這首詩的主旨並不在於實現理想的結果,而至於過程,是要讚美那種為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

2、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明確:本詩通過寫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讚揚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為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並號召大家學習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討論:詩中的“海”與“山”藴涵着什麼意思?

明確:海是少年的夢想,理想,信念,嚮往,山是少年追求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一個個小的目標。

2、詩句“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中“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明確:不是寫山的顏色,是擬人的手法。把山比擬成人,是修辭方法的一種。

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四、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後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提示:

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過一座座大山,經歷無數險阻之後,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這時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子的?

2、討論之後寫下這段話,找幾個代表學生在班裏交流一下,答案並不唯一,目的在於開拓思路,發揮想象。

六、課堂總結:

這篇課文我們勝利的完成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大家的課堂表現也非常積極,大部分的同學都在主動學習,這是我們這堂課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後我們的學習都像今天這樣令人滿意。

七、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你又重新樹立了怎樣的理想?你將怎樣為實現理想而奮鬥?課後寫一篇練筆,要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