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山的那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3W

在山的那邊教案【精品多篇】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朗誦課文,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讀出語氣;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詩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置情景,以問題“你的理想是什麼?”進行導入。

通過觀看視頻“夢想,在山的那邊”,感悟大山裏的孩子們的夢想。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痴想隱祕鐵青凝成誘惑喧騰紮下漫濕瞬間

2、理解詞義。

痴想——發呆的想。隱祕——隱蔽、不外露。凝成——聚集在一起。

鐵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喧騰——喧鬧沸騰。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三、整體感知

(一)聽讀詩歌,把握詩歌停頓及節奏;

(二)朗讀詩歌,讀準字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詩歌共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在講什麼?

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時候自己對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寫今天的我不斷奮鬥最終實現了理想。並且把這個人生感悟告訴他人。

2、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既然説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風順?——不是,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山!

4、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山,作者的態度又是什麼樣的呢?(分析詩歌)

四、課文研討

(一)詞句理解,問題探討。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2、“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3、“哭”藴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4、“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麼能紮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裏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説“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乾”?——“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探究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1、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五、體驗和反思

補充資料: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於》,他在文章中説道:

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為什麼作者會寫成這麼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後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和上山下鄉,在“文~”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瞭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峯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談一談,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過這樣的“山”嗎?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六、課後作業1、背誦全詩; 2、完成常規作業及練習冊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小黑板。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小黑板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説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説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閲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閲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説,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説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三

【課文説明】

這首詩分兩節,前一節寫“小時候”,後一節寫“今天”。小時候就有一顆不甘蟄居閉塞山區之心,但是認識是幼稚的。長大後,感悟了,詩人用羣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只要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懂得“海”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無座數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詩的意藴。聯想任何一種理想和奮鬥,都會感到越讀越親切。事情往往是這樣,並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達到目的地的,要翻過無數座山,才能到達理想境界。失望是因為對長期性艱鉅性估計不足,認識深化了,就可以戰勝失望,乃至不再失望,就能夠“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詩人情感體驗的過程也是認識深化的過程。這首詩對人生是一個很好的藝術概括,當我們經過一番奮鬥不能實現理想因而感到沮喪的時候,想起這首詩,就會鼓起信心,繼續奮鬥,繼續前進。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難點:

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可從孩子對未來美好向往方面深情導入。

二、指導朗讀,整體感知

1、朗讀感知:

要求學生聽讀時:體會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初步理解詩中“山”、“海”的意思。

2、讀後由學習小組討論、探究詩中的“海”與“山”藴含着的意思。

假如學生答不上來,或者答得不好,可以提示一下,找一找詩人自己是怎麼説的。這是很容易找出來的:“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指導學生朗讀:

給詩句劃分節奏──給相關文字標出重音──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互評。

三、探究式學習

方式:自主、合作;教師指導。

教師引疑:

1、什麼是“全新的世界”?

提示:就是美好的世界,理想的世界。

2、舉舉例子,什麼樣的世界可以説是“全新的世界”?

提示:假如學生説,我家搬進新房子,新房子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小區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住老房子那些年頭,盼了一年一年,決盼望有朝一日住上寬敞漂亮舒適的新房子,那時新房子就是我心目中一個“全新的世界”,搬進新房子第一天,真有“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的感覺。這樣的回答就很好。從小家引向國家,今天我們這個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於半個世紀以前的革命前輩來説,就是他們為之奮鬥的“全新的世界”。中國人民再經過半個世紀的奮鬥,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時又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探究“山”的含義也是這樣,看詩中所説的“山”,聯繫實際生活,不難領悟,“山”是與“海”相對的一個世界,一個閉塞、落後、乏味的世界,山又是從現實到理想的奮鬥之路,詩人所説的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奮鬥之路是漫長艱險而又曲折起伏的。聯繫中國革命的歷程很容易理解詩意,丫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真是翻過了無數座山,一次次地戰勝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才終於攀上中國民主革命歷程上的最後一座山頂,看到了一個新中國。

3、在學生正確朗讀基礎上品味詩的語言:詩中的感情是用非常凝鍊的語言來表達的,請你品味下列詩句,可以在小組中交流。

提示:答案參見《導航》。

⑴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提示: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中的三個量詞用得如何?

⑶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⑷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4、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朗讀:

⑴ 在朗讀中,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

⑵ 你最喜歡哪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它讀出來嗎?

四、小結

激越的情感,顯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路上,讓我們……

五、綜合與創新

1、《在山的那邊》一詩中的探索、追求之情一定打動了你。你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待着你去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和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2、詩有凝鍊的語言,詩有美妙的意境,請你喜歡詩,平時多讀詩,請你也寫寫詩,謳歌我們的人生。

《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 篇四

【指導思想】

1、閲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着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於“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

【教學步驟】

一、看導語,默讀課文

二、讀一讀,寫一寫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三、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四、內容研討

可在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料”中的詩人創作談讀給學生聽,以幫助理解詩歌。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後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麼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為什麼去爬山?為什麼又説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麼“鐵青着臉”?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麼説?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一座座山頂為什麼誘惑着我?“我”為什麼失望?心靈為什麼是枯乾的?海潮漫濕枯乾的心靈又是什麼意思?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

五、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學習方法和習慣也是教學目標。學習筆記應該有一部分專門記“語文學習經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方面應該分頁記。每次小結只須提要式地記一兩點。

六、再朗讀

七、課外作業

從“研討與練習”選題,或自行設計。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的

1、瞭解的結構特點;

2、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2、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過程

一、課前積累,開拓視野

1、師出示中名言,生齊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上節課我們學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們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學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從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三、檢測字詞,掃通障礙

1、找一生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生領讀;師糾正。

2、師點一些詞語,生造句:心驚肉跳、嗓泣、頭暈目眩。

四、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生先大聲朗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主要講述了作者一次怎樣的人生經歷?作者又是用哪句話來結束這一人生經歷的講述的?試人文中找出。

2、從這一經歷中,作者領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體現在哪個段落上?

五、研讀課文,培養能力

1、生默讀講述“脱險”經歷這一部分,準備複述。

2、師引導學生如何複述故事性文章;師出示複述要求:

A、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B、交待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C、儘量用自己的話。

3、生複述課文,師生點評。

師找出一些語句:“嗨,慢着,”;“我沒法——”;“再見!”;“如果你相待在那裏,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氣。”;“我下不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看見了。”然後指導學生如何朗讀,出示朗讀要求:

A、用普通話,做到字正腔圓;

B、明曉詞語和詞組,做到停頓恰當;

C、揣摩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

5、生朗讀;師點評。

六、延伸拓展,開發思維

1、師提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伯事雖已過去了,但作者卻從中領悟到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試用文中的話表明這一哲理。

2、怎樣理解這一哲理?

師點撥,啟發學生聯想:以爬山為例,將爬上山頂的大目標化為爬山途中一個個小目標;以學習名次為例,樹立短期目標,進而連綴成長無目標。.。.。.

3、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什麼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從中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生分組討論2、3問。

七、課後小結中、提出希望

1、1師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生步。2提出希望。

2、佈置作業:

將六(3)題形成局面小文章或寫一篇讀後感。

附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故事:遇險——脱險

哲理:反困難分解再去克服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①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②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直接揭題,板書課題、作者。

2、師:你們在剛看到這個題目時,有沒有猜想過山的那邊是什麼?為什麼?

猜一猜老師希望山的那邊是什麼,為什麼?

山的那邊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這是因為大家所講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已經成為了一種理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這個從湖北的大山中走出來的詩人的筆下,山的那邊是什麼。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前要求學生講講朗讀的幾點要求,然後儘量讀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點評、指導。

3、教師配樂範讀,師生有感情地配樂齊讀。

4、我們已經讀了那麼多遍,你們明白王家新要説什麼了嗎?

5、試着回答下列問題:

①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板書:山海

困難理想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可從不同角度)

板書:時間童年時期長大以後。

事情渴望“海”追尋“海”。

心理嚮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與媽媽的對話與讀者的對話。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那麼,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注意:回答時要採用“我認為(詞)用得好,好在”的句式;或“我認為(句子)寫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3、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鋭,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4、在討論中結合學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讀指導,準確把握重音、停頓等。

5、試背。

四、體驗與反思

1、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五、總結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説,你們的面前正橫亙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堅持不懈,山重水複後必能柳暗花明。

最後,我為同學們朗誦一下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詩《山高路遠》作為這節課的尾聲,讓好詩伴你健康成長!

《山高路遠》

呼喊是爆發的沉默/沉默是無聲的召喚/不論激越/還是寧靜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遠方呼喚我/我就走向遠方/如果大山召喚我/我就走向大山

雙腳磨破/乾脆再讓夕陽塗抹小路/雙手劃爛/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佈置作業

1、根據自身實際抄寫詞語,準備聽寫。

2、選擇喜歡的詩句背下來,有能力的背誦全詩。

3、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