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5W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7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一、學習目標:

1、通過交流明確九年級學習現狀和會考情況,瞭解老師,增進師生情感,和諧課堂氛圍。

2、明確九年級各科學習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充分做好學習準備。

3、通過有感情的誦讀,培養學習的熱情,樹立學習的信心,懷着夢想開始前進。

二、學習重點:

瞭解現狀,明確方法和要求,樹立信心。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學習方法:交流,探討,講故事,誦讀,記筆記

五、教學過程:

1、候課:同學們欣賞歌曲,準備好課堂筆記

2、上課導入,師生認識:用激情和信心開始第一課。

3、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4、交流夢想和信心對於九年級的意義:

你有夢想嗎?你對九年級學習的信心如何?

5、瞭解會考情況,交流各科學習現狀。

你的語文學習現狀如何?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6、探討語文學習方法:(可從態度、方法、練習、積累、整理、書寫等方面)你覺得在九年級,語文這一科應該怎樣學更有利、更高效?(板書)

7、明確語文基本要求:

九年級一年裏,我們語文學習的常規要求最起碼應該有哪些?(板書)

8、作業佈置:

①專備一個隨筆摘抄本,寫第一篇隨筆《九年級了,我怎樣學好語文》

②複習必修一課本文言文《勸學》,背誦默寫全文。

③開始每節講課前的三分鐘基礎提能訓練。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引有這樣一位詞人,他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他的《浣溪沙》中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原詩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二句,傳誦頗廣。知道這位詞人是誰嗎?對,他就是晏殊。今天,我們來學習的他另一首頗負盛名的詞作——《蝶戀花》。

二、文學常識

關於作者

見教材P64注⑥。補充諡元獻。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三、文本研習

1、起句描繪了怎樣的景物?這些景物帶有什麼特點?

起句描寫了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着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在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徵色彩(象徵品格的幽潔),這裏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色彩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説,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觀的色彩。

2、第二句中,寫羅幕的“輕寒”,與“燕子雙飛去”有必然關係嗎?特別點出“雙飛”有什麼意味?

(先説這兩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羅幕之間盪漾着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間本不一定存在着聯繫,但在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裏,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的。這裏與其説是燕子的感覺,倒不如是寫簾中人的感覺――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盪漾着孤孑悽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雙飛,更反襯出主人公的孤獨。

這兩句表面上是隻寫客觀景物,實則暗含着濃濃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語皆情語”。

3、第三句“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户”點明瞭什麼?有沒有別的信息?

這句在時間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兩點變化。一是點明瞭幽怨、哀愁是因為“離別”,二是“怨”由隱微轉為強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無知無情,它只顧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該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彷彿無理的埋怨,卻正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觸動。這與蘇軾《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機杼相類。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問

⑴詞句中哪些詞與上面照應?

“昨夜”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望盡天涯路”正從上文的一夜無眠生出。

⑵“昨夜西風凋碧樹”只是眼前所見之景嗎?“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風凋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聽西風飄落樹葉情景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故“凋”字既寫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與上文有何關係?這句所寫的境界有什麼特別處?

既然主人公有着濃郁的離愁別恨,就要想法排遣,於是,她“便獨上高樓”。|以上抒寫的只是憂傷低迴之音,這裏卻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有人説,這裏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百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這幾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情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冼盡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成為全詞的警句。

5、看最後一句。分析本句與上句的聯繫,兩個分句之間怎樣的關係?這句與上一句有某些共同點嗎?

這句與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由於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兩個分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難抵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着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與“望盡天涯路”照應,“知何處”的感歎更增添了全詞悠遠遼闊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盡的。情致。

四、體味本詞的藝術特色。

1、本詞與晏殊的其它詞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間,在境界、風格上是稍有區別的。上片取境較狹,風格偏於柔婉;下片卻境界開闊,風格近乎悲壯。

2、詞中,作者用了烘托與反襯的手法寫女主人公內心的悲苦。前者如“檻菊愁煙蘭泣露”,是以悲景寫愁,與詞中人物同病相憐。後者如“燕子雙飛”、“明月穿户”,都以樂景寫悲,以雙燕、月光無情反襯女子有情。

五、課後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此詞。

2、做“學習與評價”是的有關練習。

《蝶戀花》詩詞鑑賞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析晏殊的這首《蝶戀花》,可着一“愁”字,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愁?詞中已明確告訴我們了,是離別之愁。古今寫離愁的詩詞多如牛毛,那此詞有何獨到之處,以致能膾炙人口。因為它能融細膩與宏闊為一體,不僅寫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寫出愁之變、之動。本詞中所寫之愁,不管是意藴內涵,還是其呈現方式,均在不斷流動變化着,對比分析詞的上下片,這種變化體現得很明顯。如果説詞的上片對愁的刻畫是內傾的幽深的,那麼詞的下片對愁的展現則是外向的悲壯的,這種格調變化有力地提升了詞的品質內涵而區別於一般寫離愁別恨的詩詞。

詞的上片,作者寄愁於景,通過檻菊、蘭花、月光等意象渲染離愁之苦,這種情感呈現方式是含蓄的,幽微的,非常的真切。“檻菊愁煙蘭泣露”,傳神在“愁”、“泣”二字,用擬人化手法隱約透露主人公內心情感。試着將這二字改成“繞”和“滴”,就韻味全無了。“燕子雙飛去”、“月光穿朱户”,這些景象觸動抒情主人公的內心隱祕處,使其內心愁緒瀰漫擴散,徹夜難眠。

內心之愁實在無法裝盛了,那就只好設法排解,於是很自然地有下片“獨上高樓”的舉動和“欲寄彩箋兼尺素”的願望。“望盡天涯路”似乎為情感宣泄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但天涯路的盡頭是什麼呢?除了虛空還是虛空,這使主人公內心之愁更深更濃了。欲寄書信,卻又是山長水闊,無處可達,更使內心之愁帶上一點悲涼甚至悲壯的色彩了。

“曲盡幽微,富於變化,境界宏闊,格調高遠”是晏殊這首《蝶戀花》的過人之處。

附詞話三則

1、詞人須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遊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2、詩詞鳴不平。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飢不食”。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之者也。故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王國維《人間詞話》

3、大家詩詞脱口而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脱口而出,無嬌柔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蝶戀花》閲讀練習

1.閲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1)“檻菊愁煙蘭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渲染了什麼樣的氛圍?(2分)

(2)“昨夜西風凋碧樹”一句“景中含情”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4分)

(3)詞中刻畫了一位什麼樣的主人公形象? 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2分)

①擬人;(1分)

②清冷(哀愁)。(1分)

(2)(4分)

①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景色蕭索;(1分)

②暗示主人公昨夜通宵不寐卧聽西風落葉的愁苦心境;(1分)蕭索之景含有強烈的孤獨之情。(2分)

(3)(4分)主人公因離別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見庭院之景更感孤獨悽清;(1分)登高望遠不見所思,滿腹離愁更無處可寄。(1分)刻畫了一位滿腹離愁、孤獨(悵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用白描刻畫人物的方法。

2、瞭解本文中插敍的效果。

3、掌握“生命之線”的內在含義。

教學重點:

1、學習用白描刻畫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線”的內在含義。

教學難點:

1、學習用白描刻畫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線”的內在含義。

學前準備:

1、預習課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收集有關尼泊爾境內帕傑爾墨峯的地理氣候情況

課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資料交流(尼泊爾境內帕傑爾墨峯的地理氣候情況)。

二、引出課題

三、檢查預習情況

1、字、詞的形、音、義。

2、概述文章主要內容。

四、提出突破口:本次爬山中,作者運用何種描寫方法,刻畫了馬爾和我怎樣的不同表現?為什麼要不時插入我的心理活動與第一次的登山經歷?

要求:從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並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書上。四人小組討論,班級交流。

(注:白描這種描寫方法對學生來説是第一次接觸,故要跟學生舉例講清楚何謂“白描”。)

五、延伸突破口:結合全文及第15節,理解“生命之線”的內在含義。

“生命之線”有兩層意義:1、連結登山人身體的繩索,是物質之“線”;登山任保定的生死與共、團結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線。

六、能力遷移

生活中到處有着這樣的“生命之線”,試從生活和閲讀材料中找出類似的例證。

《生命之線》練習題

1.課文寫了那個事件?寫了幾次?這幾次時間分別是什麼時候?有哪些人物?

登山運動兩次

第一次:1985年“我”與西蒙

第二次:1992年“我”與馬爾

2重點是寫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樣的寫作方式來交待?

第二次插敍

3分析兩次登山運動的異同

次序[來源:學科同異

合作伙伴對同伴的態度、行為結果

第一次遭遇險情

生死考驗西蒙砍斷繩索栽入冰隙

第二次馬爾救助、勸慰最終得救

4討論馬爾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團結助人的精神

《生命之線》教學反思

先談對這篇文章本身的看法。由於這是一篇經過翻譯的外國作品,因此譯者如何翻譯其實給予了作品以第二次生命。就《生命之線》來説,我認為如果翻譯所用的辭藻更平實一些,減少一些由華麗辭藻帶來的過大信息量,也許能夠使文章的主旨更雋永。當然,這一想法主要與我自己比較喜歡沖淡如話的語言風格有關。然而,就學生的閲讀效果來看,學生往往會把很多時間花在試圖搞清楚主人公與馬爾先後下落的過程上,甚至花了很多時間之後還是一頭霧水。所以依我看,翻譯用詞還是平白一些的`好,至於在外國作品的翻譯中用上“煢煢孑立”這樣的詞,就更顯得不倫不類了。

從主題上來講,《生命之線》又是一篇以生死為母題的課文。之所以用“又是”,是因為這樣搞不好就生離死別的文章在我們的國中課文中實在是不勝枚舉。其實,對於是否需要把那麼多以生死為主題的文章選入國中語文教材,我一直有些個人的想法。國中生處在最絢爛最美好的時節,是應當盡情享受生命饋贈的年齡。總是在課堂上讓他們思考《沉船之前》中人們面對死亡時的不同心理,《諾曼底號遇難記》中船長為什麼放棄逃生,以及在這篇《生命之線》中如何看待西蒙割斷繩索自己求生的行為,是非有必要?是否符合他們心靈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否能夠給他們的成長帶來更多的正能量?這還是有待商榷的。以我之見,該讓中學生多讀讀靈秀的小品文,多從中學得一些生活的樂趣和其中的智慧,多用樂觀積極的心態關照生活,年輕的一代人才更有可能比我們生活得更幸福陽光。

最後,關於文章結尾部分寫我依舊喜愛探險活動,以及對人類探險精神的讚美,結尾這些的內容與本文的主題之間的關係如何,這個結尾是不是偏離開了前文“生命之線”的題中應有之意。我自覺不甚了了。讓我寫,最後一節不寫或寫別的內容也許更好。由於我自己對這個問題沒有想清楚,故而教學中並沒有涉及,希望下次上到這篇文章時有新的感悟。

為這篇課文設計的核心問題自己還是比較滿意的,驅動性比較強,能夠把主題挖出來。

核心問題:

本文中出現的“繩索”、“生命線”、“生命之線”的含義是否相同?請結合文章説明理由

授課反思:

程度好的班級的這節課,如果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品讀字句,給更多的時間充分閲讀反覆討論效果也許會更好。程度弱的班級核心問題不能太早拋出,之前要反覆理解內容,搭足腳手架,拉着手往上爬,否則就會像這次的課一樣,一下子全班給問蒙了,答不出來,也不願意多想。

總之,這次這篇課文上得太趕了,有些問題沒有説到,有些問題沒有説透,有些結論的得出是我為了搶時間越俎代庖,只能在講練習的時候補充了,真是很不應該。最近的心態太功利,要自我批評!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

三、教學用時:1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二)瞭解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説説詩意

3、聯繫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三)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於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後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於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青年時期的杜牧,懷有經邦濟世之志,喜讀兵書,為人剛直不阿,敢於指陳時弊。後來,由於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旋展,終於墮入頹廢享樂、縱情聲色的生活裏面。

杜牧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提倡言之有物,樸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麗柔靡的文壇上,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鍊、自然,很多名篇為後人所傳誦。由於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後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並提,稱為“小李杜”。

2、解題 :山行,你認為是什麼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呢?請同學們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

(四)學習詩文

1、誦讀古詩,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讀不準的地方。

(2)通過指名讀、齊讀、範讀等,初步瞭解古詩內容。

2、根據學法自學古詩。(通過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

3、交流總結,教師重點指導

①字詞方面: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裏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雲生處:指飄浮着白雲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於: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②指名讓學生根據詞義説説詩的意思,其他同學想象畫面。

驅車沿着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雲繚繞那裏居住着幾户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4、精讀賞析,品味美句。

①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層次嗎?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寒山、石徑、白雲、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説,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②“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説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

③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什麼?説什麼呢?

④比較閲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着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領並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

《蘇幕遮》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寫旅思鄉愁。上片寫遊子在途中登樓望遠所見景象,下片抒寫懷遠思鄉情懷,層層展開,婉轉纏綿。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讚美生機勃勃,而范仲淹這兩首詞的基本情調卻都是“悲”。但兩詞又有區別,《漁家傲》是“悲壯”,《蘇幕遮》是“悲涼”“悲清”。

(五)小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碧山,石徑,農舍,白雲,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悦目,精神發越,讓讀者感到雋永清新。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六)作業:背誦並默寫;完成本課配套習題。

(七)板書設計:

山 行

杜牧

遠景:寒山、石徑、白雲,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設想:

1、首先了解什麼是婉轉拒絕,掌握婉轉拒絕的技巧。

2、創設情境,讓學生來表演,學會婉轉拒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聊關於“拒絕”的話題,大家想想,你生活中有沒有拒絕和被拒絕的事,心情如何?

二、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前,曾在海軍擔任要職。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這時,如果你是羅斯福你會怎樣説?

三、學生看書找到答案:羅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壓低聲音問:“你能保守祕密嗎?”對方答:“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着説,“我也能。”

四、教師小結:羅斯福採用的是婉轉拒絕。

五、創設情境,讓學生準備並表演。

1、媽媽準備用同一種花色的窗簾布來佈置所有的房間,而女兒小芳喜歡用另一種花色的布來做自己房間的窗簾。小芳和媽媽發生了意見分歧,她該如何説服媽媽呢?

2、今天晚上全家要為爸爸過50歲生日。你的'一位同學卻邀請你去看足球賽,如何拒絕他的邀請,才能不傷害這位同學的感情?

3、一位同學想利用父親出差的機會隨父去泰山遊玩,向班主任請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絕他,才能使他心悦誠服?

(整個表演過程中,教師積極參與,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適時的讓學生評價表演,教師也適時的加以點評。)

六、把你身邊發生的或自己身上發生的一次最難忘的關於拒絕的事件講出來,要求講真話,露真情

七、表演的基礎上總結婉轉拒絕的技巧。

1、婉轉拒絕的前提和目的。

前提是: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無法接受別人的要求。

目的是:既拒絕了他人的要求,又不傷害他人。

3、婉轉拒絕的方法和技巧:根據不同場合、對象,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

(1) 先順其意説,後説明不能答應的理由。

(2) 採用另外的説法,暗示對方。

(3) 不直接談自己的看法,而講其他人的看法。

(4) 轉換話題

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形、義:

半明半昧 靜寂 霎眼 星羣密佈

2、學習並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3、欣賞文中描寫的觀看繁星的情景,領悟作者表達的感受。

4、熱愛生活,學會欣賞身邊的美。

教學重點、難點:

1、由景物引發的聯想、感受。

2、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恰當的表達感情。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

(1) 佈置學生預習課文。

(2) 向學生提供有關資料,以便學生正確把握課文內容。

a.作者簡介。

b.寫作背景。

學生:

(1)閲讀課文及教師提供的材料。

(2)普通話誦讀課文,查工具書讀準字音。

(3)熟讀課文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二、導入新課:

巴金熱愛大自然,對夜空繁星的情景進行了觀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寫觀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讓我們來仔細研讀課文。

三、研讀課文:

1、根據文後“探究練習一”第一句,理清課文結構。

(學生先個人思考,然後討論發言)

參考意見:

第一部分(第1段): 描寫“我”最愛看繁星,回憶從前在家鄉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 回憶“我”三年前在南京讀書時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寫“我”在海上觀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學生將第3,4段內容分開為“在海上的每一天觀看的情景與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與感受”,也應加以肯定、認可)。

2、作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對繁星進行了觀察,產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達了這些感受?(學生先用鉛筆在文中劃出有關語句,然後與前後左右同學探討交流,準備在全班發言)

參考意見:

“望着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彷彿回到了母親的懷裏似的。”

“好象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説話一樣。”

“我彷彿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彷彿聽見它們在小聲話。”

“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裏了。”

“那四顆明亮的星星是頭,下面幾顆……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親,把星星比作朋友,並和它們説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參考意見:

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生動、形象的表達感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親,是為了突出他看繁星時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時親密和諧的感受,它們表達了作者對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童心、童趣不減。

4、細讀課文第三段:

(1)學生多種形式朗讀。

(2)理解本段中心:寫“我”每晚在美的環境中看繁星所產生的種種美的感受。

(3)理清思路:

仰 望 ——>欲 睡 ——>沉 睡

(1—4句) (5—8句) (9—10句)

(4) 按以上思路逐層分別背誦,然後合成背誦全段。

5、閲讀第五段,思考並回答問題:

(1)“那個天上的巨人”指什麼?

——指英國人指給“我”看的天上那個像巨人般的星座。

(2)怎樣理解“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 一是那個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狀;二是因為“船在動,星也在動”。

(此題如學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四、作業

1、誦讀全文並背誦第三段。

2、你觀察過夜晚的星空嗎?請寫出你的感受。

3、蒐集有關星空的故事,並以文字記錄下來。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區別“停”“亭”。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在情境中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傾聽了《春曉》鳥兒清新的叫聲,感受了《夏日》裏唯有蜻蜓飛的靜謐美景,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另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秋天。請你看一組圖片:出示楓葉、楓樹、楓林的圖片,你有什麼感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如爍彩霞,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了一首好聽的詩,你想讀讀嗎?請你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2、誰願意給大家讀讀?指讀。

3、出示畫面,師説意境:詩人在深秋的一個午後出遊,他來到了林木蕭條的山前,看見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山頭,那山上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看見幾户人家,詩人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他情不自禁地揮毫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你聽:師配樂範讀課文。

4、請你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

三、感悟詩意,讀中體會詩情。

請你讀前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1)遠上寒山石徑斜 板:寒山 石徑 學習“徑”字。請同學説説哪個字是小路的意思?從“寒”中你知道了什麼?(深秋季節)

(2)白雲生處有人家 板:白雲 人家 白雲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説明山很高

師引讀:到底是深秋時節啊,的確有些寒意了,詩人遠遠望去,不僅感歎到:“遠上。.。.。白雲。.。.。”請你結合圖畫把這兩句詩讀一讀。

指導朗讀:自由讀,指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

(3)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構成了一幅靜謐濃郁的山村秋景圖,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腳步,你從哪句話中知道他停下來了?“停車坐愛楓林晚。”

·區別“停”“亭” 出示涼亭的圖片,字理,怎樣記住這個字?字謎: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動作。出示句子:詩人(停)下腳步,來到一座(亭)子旁來觀賞這美麗的楓林。

由於特別喜愛楓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車來觀賞。這句話哪個字説出了詩人的喜愛之情呢?(愛)正是因為楓林的美麗,所以作者對它產生了由衷的喜愛之情,不僅感歎到:停車坐愛楓林晚。你願意讀讀這句話嗎?

讓我們再次欣賞一下這美麗的楓林。

(4)面對如此美麗的楓林,你想讚美一下它嗎?用你自己的話説出你此刻的感受。詩人又是怎樣讚美的呢?“霜葉紅於二月花”

為了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詩人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也與這自然融為一體,成了這景色的一部分。分層次指導朗讀: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楓葉都像燃燒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紅豔,他不由得發出感歎:霜葉。.。.。B。靜對這自然生命的壯觀,詩人心裏充滿了感動,他不由得發出讚歎:霜葉。.。.。C。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這是一種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發出驚歎:霜葉。.。.。

(5)古往今來,楓葉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精靈,被人讚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讀了杜牧的這首紅葉詩,也寫了一首紅葉詩,名叫《和杜錄事題紅葉》。 “和”在這裏讀hè,意思是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杜錄事就是指杜牧。請你試着讀一讀: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讀,齊讀。師:在農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樹葉經霜打了以後,在秋天裏一下子都變了樣。你看,漫山的紅葉,就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火紅火紅的,但卻不是因為火才使它這樣紅的:又像盛開的鮮花紅紅的,但卻沒有等到春天就開放了。這首詩被稱為《山行》的姐妹篇。請你試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們帶到秋的美景中,大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也不乏生機,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出示《楓橋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八

整體感悟:

上節課我們瞭解到這是一篇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類文章寫作成功的基礎是先

把景物寫好,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寫景的。

學生默讀課文,然後發言談談自己認為本文寫景哪裏寫得好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言加以引導總結,可以將問題總結到以下幾點上來: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寫的順序

3、景物描寫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辭手段

研讀賞析:

此階段要緊承上階段的討論總結,以解決上面列出的問題,本階段主要在於圍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反覆閲讀、體會文章在寫景上的獨到之處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從側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麗,也引出下文,照應結尾。

2、描寫的角度

花形(像一條瀑布;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輝煌的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泛着點點銀光;顏色邊上淺下深)

花態(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在笑,嚷嚷;)

描寫的順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體——局部。

從描繪的形象看:作者先從所見的整體着筆,“只見一片輝煌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將花瀑擬人化,使靜態變為動態,讚美花繁花盛,如盛裝少女歡歌笑語,生趣盎然。再按照視線所及,從局部着筆,細寫每一朵花,像“帆”、如:“艙”,“船艙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進而提出花中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的問題,這便寫出花不僅生機勃勃.而且還具有神話般的美麗。

從描繪的顏色看:仍是先寫整體,“一片輝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條幅”.再寫局部“泛着點點銀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上深下淺,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作者着力描寫紫色是因為紫色是深沉的,象徵着生命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