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8.63K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一

一、語言積累

1、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詞語意思

朦朧(                   ):

瞬間(                   ):

痴想(                   ):

喧騰(                   ):

2、找一找下列句子中有沒有錯別字,請你寫在句子後面的括號裏。

(1)給我的幼想打了一個零分。(                       )

(2)今天啊,我競沒想到/一顆從小漂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

(3)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疑成的海。(                     )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慢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

3、聯繫上下文,品味各句加點的詞語。如果換用括號括號裏的詞語,行嗎?

(1)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勇氣、決心)

(2)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仍舊、依稀)

(3)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種、栽)

(4)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傻想)

(5)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聯想)

(6)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引誘)

(7)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喧騰(喧鬧)

4、給下列括號中填入恰當的詞語

(1)一顆從小           (飛、飄、投)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            (長、生、扎)下了深根。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                     (浸潤、漫濕、滋潤)了我枯乾的心靈。

5、改正下列句子中停頓不當的地方

(1)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2)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6、説出下列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方法,並説説它們有什麼作用。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7、閲讀課文的第1節,回答問題。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答: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用什麼修辭方法?寫出我怎樣的心理?

答:

(3)分析“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的含義。

答:

二、閲讀理解

(一)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1)詩中所提到的“山”和“海”有什麼具體含義?

(2)“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

(3)“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但是“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是為什麼?

(4)本節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

從前有一個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飢渴難忍,瀕臨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於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這間小屋已久無人住,風吹日曬,搖搖欲墜。在屋前,他發現了一個吸水器,於是便用力吸水,可滴水全無。他氣惱至極。忽又發現旁邊一個壺,壺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道:“你要先把這壺裏的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後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壺灌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水壺塞,裏面果然有一壺水。

這個人面臨着艱難的抉擇……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他下決心照紙條上説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湧出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一會,他把水壺裝滿水,塞上壺塞,在紙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嚐到甘美的泉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瀕(        )臨                    搖搖欲墜 (      )

小心翼翼  (      )             置之度 (      )外

2、短文説“這個人面臨着艱難的抉擇……”,這句話中的省略號表示什麼,他面臨的“艱難的抉擇”指什麼?

3、“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這“奇妙的靈感”指什麼?在原文中用橫線劃出。

4、語段最後一段中説“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嚐到甘美的泉水。”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

5、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體會?除了文中主人公的體會之外,你再設想至少兩種以上的答案。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二

一、導入

在遙遠偏僻的山區,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處,有這樣一位少年,他從小隨父母輾轉了五六個地方,但是一直沒有走出山裏。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對此他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於是面對無言的羣山,他常常苦思冥想。“山那邊是什麼呢?”想的久了,內心竟流淌出一首詩歌。詩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邊》。這節課,我們一起隨同這位少年去尋找山那邊的世界。

二、讀詩訣竅

師:1、學習詩歌,通常情況下訣竅有三。他們分別是:讀準字詞、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先來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請一位同學讀準詞語,注意加色字的讀音。其他同學注意聽讀,看看有沒有讀錯的地方。(生活動)這些詞語裏面有個多音字:扎。誰知道扎的其他讀音。

從檢查的結果來看,同學們預習得比較充分。只是,老師不知道,同學們對於整首詩歌,是否也能讀準呢?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讀準詩歌。其他同學聽後評價。

2、詩歌的節奏,一般是按音節或意義來劃分的。同學們先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詞,讀出節奏。(學生自由地、熱烈讀)讀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剛才大家的朗讀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下面檢查讀書效果。

3、詩歌的朗讀除了要做到字音準確、流利富有節奏之外,關鍵還要讀出感情。想要讀出感情,就必須走進讀詩三境界。他們分別是讀懂詩歌、讀懂詩人、讀出自我。

三、讀懂詩歌

師: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呢? 海 (板書:海)

2、這個結論如何得出來的?(PPT )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還有深層含義嗎?(山就像困難,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艱難險阻,還就是理想境界)(板書:艱難險阻、理想境界)

4、詩人在登山尋海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

四、讀懂詩人

師:詩人往往通過含蓄凝練的語言來表達這種強烈的情感。我們只有品味語言,才能和詩人產生共鳴。下面請同學們精讀詩歌,圈點勾畫,畫出自己喜歡的詩句,並談談理解。可以從關鍵詞、修辭手法等方面入手。

(學生邊默讀邊思考,有所得之後要求小組內部交流)

請同學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回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看誰的眼睛最敏鋭。

穿插: 1、(對比品讀)(PPT)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是的,我曾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比較閲讀,學生談體會)

2、分聲部讀(PPT)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合)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女)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男)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合)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女)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男)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合)

師:同學們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了對理想的渴望,讀出了昂揚,讀出了堅定、喜悦。

理想的實現讓詩人振奮、慷慨,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忘記詩人第一次尋海的失敗。這一節的語言同樣精彩。請同學們繼續談談自己喜歡的詩句。

3、個人品讀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師指導朗讀,重點讓學生談談,然後邊體會邊朗讀。朗讀時語速放慢,聲調延長,體現出挫折感)

3、全體品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

媽媽給我説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痴想”原意是發呆的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師:説幾個與痴有關的成語或詞句:如痴如醉、痴心不改、情不自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藉着“痴想”, 讓學生梳理詩人在尋海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4、師生合作朗讀

王家新對於詩歌——這片海就是這般痴迷。(出示PPT,生讀:大概在上九年級時吧——我忽然很衝動地對父親講:“爸爸,我要寫詩!”父親不相信似的看着我,並笑了起來:“你要寫詩?詩歌要有意境!”什麼是“意境”,他沒有告訴我,我也不好意思再問… …從此我便經常琢磨什麼是詩的“意境” … …我就這樣默默地琢磨着,直到上高中後,我心裏才被喚起一種真正的詩的覺醒 … …我經常獨自在週末回家(平時住校)的山區公路上大聲讀詩。我並不知道馮至是誰,我只是偷偷地讀着,讀得渾身戰慄,還要去讀!

……

正是這種強烈的、不為人知的愛,伴隨着我的高中時代,伴隨我在“文革”結束後考上了大學,從此告別了家鄉,走上了人生和文學的長途 ——王家新《從前有個少年》

師:“我只是偷偷地讀着,讀得渾身戰慄,還要去讀!”詩人這份執着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想邀請一位同學和我一起朗讀第一節,感受字裏行間這位少年的內心渴望。(師生配樂合作朗讀)同學們也被打動了,是嗎?也想再次走進少年王家新的內心世界?

5、變式朗讀

那麼請同學們進行變式朗讀(PPT)

(旁白)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我) ——山那邊是什麼呢?(全體重複讀)

(旁白)媽媽給我説過:(媽媽)海

(我) 哦,山那邊是海嗎?

(旁白)於是,懷着一種隱祕的想望

(旁白)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

(旁白)可是,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

(我)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小組內部練習,之後小組展示,全班展示。

六、讀出自我

師:在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我聽出了少年王家新對於海的渴望,體會到了他登山之後未見海的那份沮喪。同學們是否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生活?(PPT)在成長的歷程中,你一定也遇到過許多山峯,你征服了嗎?如何征服的?請説出自己的體驗。

例如:數學難題對於我來説,就是橫亙於我面前的大山。我愈挫愈勇,毫不放棄,終於攻克了它。回顧所學的知識,我找出和它有關聯的公式,不斷演算,不斷想之前相類似的題型,終於做出來了。(學游泳、跑步、學書法、練鋼琴等)

師小結:是啊,理想就是海,困難就是山,要想看海,必須爬山。

五、結束語

師:詩中的少年早已走出深山,見到了山那邊的世界,成長為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教室裏的你們,也會長大。在以後的生活中,有機遇,有挑戰;有崇山峻嶺,也有激流險灘;有陽光雨露,也有風霜陰霾。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正如王家新所説: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發現大海。這時候,它將(學生齊誦)“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希望同學們堅定信念,勇攀高峯。

教學反思:

市課賽漸行漸遠了,現在的我再來回想當時當境,恍惚一切都在眼前。又看到了自己困頓的模樣,又暖暖的感受到張主任等專家老師的諄諄教導……心裏依然感觸頗深。

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再結合着張主任上傳的“20xx年國中語文優質課評選總結”的文件,真切感覺到自己的課與優質課之間的距離。這種距離裏面包含:

1、教師素質之間的差距

要想讓學生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教師就必須首先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在這方面,我過於遜色。尤其是我的學識過於淺薄、過渡語言過於蒼白、板書設計過於呆板。正是因為個人素質的低下,才使得自己的課沒有深度、新意。這是我成績差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

2、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還存在差距

授課之前,反覆告訴自己一定要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講課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可是當面對學生的沉悶現場,當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沒有臨場經驗的自己就慌了。於是為了打破課堂的沉悶,話不自覺地多了起來。於是預設的“自主、合作、探究”漸漸演變成老師的“獨台戲”了。

行文至此,回想箇中細節,更多的卻是感動。又想起了剛剛講完課之後的心聲:磨課領導貌似冰霜,實則如春陽般普照大地。磨課老師眼睛雪亮,實則促你置之死地而後生。

點點滴滴,莫能忘記!現在想來,我是個富足的人,即使成績不佳。

少年王家新痴迷於山外的世界,自己何嘗不想多加歷練?讀書是一種陶醉,歷練也是一種提升。可是沒有經歷何來鍛鍊?沒有鍛鍊何談提升?成功固然皆大歡喜,失敗之後的反思不也是提升的應有之義嗎?穿過歷史的雲煙,我發現許許多多或著名或平凡或大或小的人物,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即使摔得頭破血流也要匍匐前行!

《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 篇三

一、説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説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國中的學生來説,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説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裏,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閲《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有感情朗讀;

2、品味語言;

3、感悟人生。

(三)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餘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範朗讀。

3、教師範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並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並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②重音要突出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

4、學生再讀,思考:

①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②作者藉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並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

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着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4、為什麼説“枯乾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着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着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

探討完以上問題後,學生帶着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聯繫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嚮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嚮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繫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藴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

(六)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後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⑴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⑵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⑶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3、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置】

一、課文感知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裏交流。

三、課文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中國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四、朗讀課文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藴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五、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藴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六、問題探究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2、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七、體會感知

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粗的詞語: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1、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佈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2、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後記

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五

創意説明:這篇教學設計的着力點在於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後語言運用的借鑑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温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裏飛來一隻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着。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在山的那邊》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六

情感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衝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藴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思路

從誦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探究關鍵詞語藴含的意義。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羣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説。

二、資料助讀

投影:

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説、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並疏解。

投影: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 ) 誘惑( ) 一瞬間( )

隱祕( ) 喧騰( ) 痴想( )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祕(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痴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請學生説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徵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藴含着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中説:“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鬥,羣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四、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詩句可能有:

(1)“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2)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6)“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

(1)王家新創作談中説:“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2)“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

(6)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2、教師提問,指名學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勵學生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4)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5)有人説,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閲讀體驗説説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

(1)小時候理解的山是指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隨着閲歷的增長和體驗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是重重困難,道道難關。

(2)“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後,又堅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着我,鼓舞着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創作談),

(4)由“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前後的心情是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興奮、驚喜。

(5)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第一部分,他以一個孩子的語調寫出,“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與“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3、學生表情朗讀全詩。

4、語言運用:

仿照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xx

五、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藉助於“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脱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