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山的那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03K

在山的那邊教案精品多篇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痴想、隱祕、誘惑、喧騰”等詞語。

⑵ 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理解詩歌藴含的哲理。

2、能力目標:

⑴ 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⑵ 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⑶ 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3、德育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

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衝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

用於對詩歌意藴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從誦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探究關鍵詞語藴含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羣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説。

二、資料助讀

投影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説、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並疏解:

投影: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

誘惑( )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間( )_________________

隱祕( )__________________

喧騰( )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 )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⑴ 凝成(níng):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⑵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⑷ 隱祕(mì):隱蔽,不外露。

⑸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⑹ 痴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請學生説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徵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藴含着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中説:“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鬥,羣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四、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詩句可能有:

⑴ “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⑵ 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⑶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⑷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⑹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

⑴ 王家新創作談中説:“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⑵ “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

⑹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2、教師提問,指名學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勵學生補充:

⑴ “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⑵ 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⑶ 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⑷ 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説,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閲讀體驗説説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

⑴ 小時候理解的山是指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隨着閲歷的增長和體驗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是重重困難,道道難關。

⑵ “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後,又堅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着我,鼓舞着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創作談》)

⑷ 由“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前後的心情是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興奮、驚喜。

⑸ 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第一部分,他以一個孩子的語調寫出,“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與“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3、學生表情朗讀全詩。

4、語言運用:

仿照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藉助於“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脱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關鍵,理解詩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學習重點: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徵意義。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二、教學設想

1.這首詩的重難點在於“山”與“海”所藴涵的象徵意義,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利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2.詩是用來朗讀的,教師應在範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使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3.給學生定位於“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

4.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導語: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有一個山區的孩子,童年時他幻想自己會見到大海,長大以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那他的幻想實現了嗎?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今天就讓我們《在山的那邊》去追尋答案吧!

説明:教師通過生動有效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體現了營造教室中的積極探究的心理氛圍。

2.教師範讀。(可以配樂朗讀,音樂為鋼琴曲《命運》。有條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體圖片;也可讓學生談談對自然中的“海”與“山”的認識)

説明:作為平原農村的學生,絕大部分對海與山的形象認識來源於電視、圖畫等媒體而身臨其境者甚少。教師可以藉助媒體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海”與“山”,有利於學生對詩的理解。

3.學生自讀,教師巡迴指導

4、找學生個讀。(可以一人一節)

説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詩作鋪墊。

5.詩的語言,除字面的含義外,往往還有深層的含義,請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藴涵着什麼意思?説説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明確:探究“山”所藴涵的意思,要聯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座山。那就很容易聯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難;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由此學生就會聯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見,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心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説明: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景,在朗讀的基礎上學生整體感知這首詩的主旨,為學生合作探究指明瞭方向。

6.學生齊讀,然後自己找詩中不理解的語句,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補充。

説明:教師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間和時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彌補,使每個學生都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主旨提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情境中,學生更能創造性的探究和解決問題。

7.請找出一句詩作為你的座右銘,你會覺得哪句好一些,説説為什麼?

明確:這道題是開放題 ,教師應放開手腳,只要學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説明:“學以致用永遠是語文的最終目的”。教師應依從“人文”的觀點,引導學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座右銘的選則使學生對將來如何面對困難有更深的認識。

8.你能用你的文筆(或畫筆)描繪出攀上山頂看到的“海”的景象嗎?

説明:教師應引導學生實現課內課外相貫通,語文和生活相聯繫的思想。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對“海”景象的認識,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間融合,實現課程資源的多元化。

9.小結:通過對全詩的朗讀評析,我們感悟到詩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種執着與信念,因為他的心中始終有“海”——一個全新的世界,但願我們也會為我們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説明:教師結合對文章的感受和體驗,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10.作業:用上“讀一讀 寫一寫”上的所有詞語寫一段話或寫一首詩,表現自己不畏困難,戰勝挫折的信念。

説明:教師在安排作業是應考慮到作業的挑戰性和開放性,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況,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質就會得到培養。

四、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難 理想

堅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讓我們走向成功

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註。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理解、積累“痴想、隱祕、誘惑、喧騰”等詞語。

2、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理解詩歌藴含的哲理。

3、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學習過程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誘惑()___________________一瞬間()__________________隱祕()___________________喧騰()___________________痴想()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2、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3請學生説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釋疑

4、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⑴“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⑵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⑷“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⑸“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⑹“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5、再探

⑴“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⑵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⑶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⑷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⑸有人説,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閲讀體驗説説你的理解。

四、課內精讀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_________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為我聽到海_______在遠方為我_______──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在山的那邊,_________?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_________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_________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_________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_________你的眼睛……

1、依據課文為上文空缺處填上適當的'詞語。2、解釋畫線詞語的含義:⑴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如何理解?⑴誘惑着我的山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漫濕我枯乾的心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上文意思説一説要想實現理想應具備怎樣的精神?

5、你心中的希望是什麼?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

五、拓展延伸

鄉愁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練習:《鄉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別構成四節詩的核心,而這一切無不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出了“鄉愁”的底藴,最難抑、最傷感的“鄉愁”,莫過於這“一灣淺淺的海峽”。作者以_______、_______象徵祖國,又充分運用了強烈的_______手法,含蓄、委婉地把_______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切自然。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原文 篇四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

媽媽給我説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於是,懷着一種隱祕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

可是,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詩歌。

2、反覆朗讀感悟,體會詩歌中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會詩歌中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作者為實現理想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

2、學會設計自己的人生,並樹立為人生目標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義。

2、嘗試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品味詩中重點字詞及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並能聯繫生活實際加深理解。

教學難點:

對“山”與“海”的理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國小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每個人對自己以後的人生都會有過朦朧的“夢”,這個夢就是我們的理想,你們的夢是什麼呢?能給大家説説嗎?(請4、5位同學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錯,我們又該怎樣為着理想而努力奮鬥呢?(學生各抒己見)

不錯,理想的實現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恆心今天我們學習的《在山的那邊》,就是一篇關於理想實現的詩歌看看我們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發

2、寫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裏,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抱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着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於這片小小的天地於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麼,併為着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後來,他把在探尋和奮鬥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於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二、初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正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以下字詞的音形義

痴想 (chī) 隱祕 (mì) 苦澀(sè) 凝成 (níng) 誘惑 (yòu)

喧騰(xuān) 耽於(dān) 一瞬間(shùn) 喧騰(xuān) 枯乾(kū)

痴想:不能實現的痴心想法 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誘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湧澎湃 隱祕:隱蔽,不外露

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3、指名朗讀,全班齊讀。

三、研讀與賞析 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1、詩歌兩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從時間上説,第一詩節寫我童年的時候;第二詩節寫我長大以後

從內容上説,第一詩節寫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詩節寫我長大以後的拼搏和奮鬥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後;拼搏和奮鬥。

2、詩歌中的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探究一下,“山”與“海”藴含着什麼意思?

從象徵意義上説,第一詩節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詩節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理想的境界

3、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四、小結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藴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羣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第二課時

一、檢查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研讀與賞析

1、探究課後練習二。

(1)“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表達了“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

(2)“鐵青着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2、小組合作交流。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2)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喧騰”的是海嗎?)

喧騰、激盪的是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3)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照亮”意味着什麼?在這“一瞬間”中,將有怎樣的情感體驗?)

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驚喜、興奮。

(4)“零分”指什麼?為什麼説“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零分”指幻想的破滅“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現實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部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這顆“種子”是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為什麼“紮下了深根”?

“種子”是媽媽説的山那邊是海的信念理想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紮下了深根”表示“我”對着信念的渴望。

(6)“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大家體會一下有什麼樣的妙處?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

“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

“一座座”,説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7)“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幾句是寫實際的景物還是虛寫?它有什麼含義?

虛寫,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麼辦?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學生回答: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四、小結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激情齊誦!讓好詩伴你健康地成長!

板書設計:

理想境界

艱難險阻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熟讀成誦。

2、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

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理解詩文中的象徵意義及其藴含的哲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朗讀詩歌的主要方法,背誦詩歌。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難點:

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四、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用具:

投影儀、錄音機

六、教學過程:

1、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課文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3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藴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再進行讀詩的指導。

4、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藴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2、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七、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在學生詩

歌有了大概瞭解之後,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八、佈置作業: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後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九、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小時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媽媽的話)

長大後――――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媽媽話之含義)

現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對困難,追求新的生活。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4、體會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5、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6、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通過朗讀,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國小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中國。在這個中國上,相信你們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麼東西呢?誰來説説你們的理想?就是你們以後希望從事哪一項工作?為什麼?

看來同學們都有理想、有目標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共同的目標。

説實話,其實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還真沒好好想過以後準備幹什麼。因為我們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讀完國小就考國中,讀完國中考高中,讀完高會考大學。我也沒想過要是考不上要怎麼辦,幸好該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讀國中的時候,我看過一篇報道,是一個記者問一個牧童:你為什麼放牛?牧童説,攢錢。記者再問:攢錢幹嘛?牧童説,娶老婆。那,娶老婆幹嘛?牧童説,生娃!生娃幹什麼?牧童想了想,説:生娃,放牛!我那時候就感覺這牧童很可悲,我説不上自己以後要幹嘛,真要問我有什麼理想的話,那就是不要像那個牧童一樣!

幸好,我發現真像那個牧童這麼想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篇課文,説的就是一個邊遠山區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大家翻開課本第2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在山的那邊》(板書題目、作者)。這首詩呢,是作者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成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山的那一邊是什麼;一起來探討,來自邊遠山區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們能從這當中得到什麼啟發。

二、檢查預習

1、之前已經安排大家回去預習課文了,現在大家先集體朗讀一遍課文,完了我找兩位同學上來給加粗字注音。理解詞義。

痴想 隱祕 凝成 誘惑 海潮 喧騰 攀上 一瞬間

痴想──發呆的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誘惑──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沸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找同學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讀後感。

三、朗讀訓練

1、老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用斜線劃出停頓,用圓點標出該讀重音的詞語。

3、分別找兩個同學朗讀兩大部分,大家點評。

4、集體朗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探究關鍵詞藴涵的意義,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象徵意義。

〖教學過程〗

四、課文研討

1、局部品味:

詞句理解,問題探討(學生提問為主,而後補充)。

⑴ “痴想”在文中的意思?

提示: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⑵ 如何理解“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提示: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⑶ “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提示: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⑷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提示:“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⑸ “哭”藴含怎樣的情感?

提示: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⑹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麼能紮下深根?

提示:“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裏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説“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⑺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裏?

提示: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⑻ 為何隔着崇山峻嶺,作者還能聽到海的“喧騰”?

提示:作者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⑼ 如何理解“枯乾”?

提示:“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在體驗失敗或者挫折以後,要總結出自己如何去面對現實。所以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標前進。

⑽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⑾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提示: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⑿ 在第二節詩中,“一次次”變換着出現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寫出了“我”對“追尋”的一種怎麼樣的精神?

提示:執着。

2、概括兩節詩的內容:

提問、總結:

⑴ 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

⑵ 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

⑶ 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板書:

第一節:童年時──現實中的“山”,媽媽説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節:長大後──“山”象徵困難,“海”象徵信念──拼搏、奮鬥

3、整體感知:

揭示詩歌的象徵意義,體現的哲理。

⑴ 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麼,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提示:海。

板書:

山──海

⑵ “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在詩歌中找答案。

提示:“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板書:

信念、全新

⑶ 為什麼説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課文的導讀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大家想想這個問題。

提示:揭示“海”的象徵意義。

舉例子説明:大家到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沒有?知道這些著名學府是怎麼樣的嗎?這些大學的校園裏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説,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説,“海”是作者主觀想象的海,並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裏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説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或者説奮鬥目標,即理想。

板書:

海──奮鬥目標、理想的象徵

⑷ 既然説“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

提示:山。

板書:

⑸ “山”又有何特點呢?

提示:“鐵青着臉色”、“無數座山”。

板書:

鐵青、無數

⑹ “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説明:為什麼説山是“鐵青”和“無數”的?揭示“山”的象徵意義。

提示:鐵青: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要實現理想,得克服長期性和艱鉅性。人們起初往往對此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覆多次。隨着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由此可見,“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板書:

困難、挫折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五、體驗和反思

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我們課後第5頁,有這篇文章的摘錄。他在文章中説道:

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板書:

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

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

六、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2、第5頁,研討與練習三。

3、《每日五分鐘》第1課。

七、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山 海

鐵青、無數 信念凝成、全新的世界

奮鬥之路: 漫長、艱鉅

困難、挫折 理想、奮鬥目標

實際生活的世界 想像性的世界

封閉、灰暗、壓抑 開闊、光亮、自由

《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 篇八

【指導思想】

1、閲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着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於“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

【教學步驟】

一、看導語,默讀課文

二、讀一讀,寫一寫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三、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四、內容研討

可在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料”中的詩人創作談讀給學生聽,以幫助理解詩歌。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後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麼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為什麼去爬山?為什麼又説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麼“鐵青着臉”?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麼説?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一座座山頂為什麼誘惑着我?“我”為什麼失望?心靈為什麼是枯乾的?海潮漫濕枯乾的心靈又是什麼意思?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

五、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學習方法和習慣也是教學目標。學習筆記應該有一部分專門記“語文學習經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方面應該分頁記。每次小結只須提要式地記一兩點。

六、再朗讀

七、課外作業

從“研討與練習”選題,或自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