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24W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精品多篇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 篇一

1、使用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

2、教材分析

這首新詩用象徵手法説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畏艱苦跋涉。詩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美,意藴豐富,在詩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3、案例設計思想

通過“導入,學習新課,談人生經歷”這三大板塊教學,使學生掌握本文的有關知識(字詞積累,朗讀技巧,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並能在反覆朗讀與交流的過程中體悟人生道理,樹立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如“痴想、隱祕、誘惑、喧騰”等;學會正確朗讀。

過程與方法:在朗讀與探討中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山”與“海”體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艱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確對待困難。

5、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學難點

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②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③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藴的分析。

8、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課文錄音);投影儀;幻燈片;CAI課件。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9、課時安排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二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一、簡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遊動懸崖》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

1、字: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騰(xuān)誘惑(yòuhuò)瞬間(shùn)隱祕(mì)

2、辨析形似字:

誘(yòu)喧(xuān)幻(huàn)繡(xiù)渲(xuàn)幼(yòu)

3、解釋下列詞語:

痴想:不能實現的痴心的想法。

誘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

②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着我。

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湧澎湃。

4、辨析近義詞:

〖痴想幻想〗

相同點:這兩個詞都可作名詞或動詞,都指非現實的想法。

不同點:痴想着重在痴心,一方面説明這種想法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現一種痴痴的情態。幻想着重點在以理想或願望為依據,其想法通過努力實現的可能性較小。

5、文章的結構:

全詩自然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童年的一次生活經歷説起。

第一層:寫自己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媽媽的指點喚起我的想望。

第二層:寫自己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爬過了山,望見的仍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第三層:寫自己童年時的疑惑:既然山的那邊沒有海,那麼海在哪裏呢?

第二部分:提示了詩歌的象徵意義。

第一層:承接第一部分結尾的疑問寫詩人長大後終於領悟了媽媽所説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

第二層:作者以山和海為喻,形象地寫出了自己怎樣憑着堅定的信念,越過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奮進,從而表達了這樣一個哲理: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總會成為現實。

6、文章的主旨: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藴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羣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困難重重,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盼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三、本詩的寫作背景

本詩寫於20多年前,那時的王家新還是一名剛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的學生。童年時對山的獨特體驗使作者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對於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他小時候特有的生命體驗,而且還潛在地影響到他的一生。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全詩表達了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的感情。

四、課文研讀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敍事詩,詩中運用聯想、想像和象徵的筆法,通過敍述、描寫和心理獨白,敍述了一個在山區長大的孩子對山外世界的無限嚮往,渴望知道山那邊是什麼,更期望自己親眼見到山那邊的風景。並由此上升到人們對希望的追求和嚮往。這個夢一直支撐他走了一段很長的人生之路。可是,要實現這個夢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在不停地追求中長大,從而走向成熟。在這個過程中,媽媽的話給了我無限的希望,無限的慰藉;海的濤聲又給了我無限的誘惑,使得我夢想看到海,在我幼小的心中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是童年埋下的希望的種子,那是我在成長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鼓起的信心和力量。當我不停地翻山越嶺,戰勝無數的失敗之後,我終於登上了這樣一座山頂,那就是我的夢的極致,便會有海的出現,那便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照亮你的眼睛,照徹你的心靈。

五、有關問題探究

1、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運用了象徵手法,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大海象徵着理想的境界;羣山象徵着實現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難;用爬山象徵艱苦奮鬥。全詩意象壯闊,意藴豐富,詩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匯在這些形象的描繪與刻畫之中,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2、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這是隱祕的。

3、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另外,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並且,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説是飄來的。只有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才會在我的心中紮根。

6、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中枯乾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如何理解?

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這句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7、結尾處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話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這句話藴含着一種驚喜。同時理想境界的實現又使人興奮、喜悦。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媒體:多媒體教學平台。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

2、板書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3、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二、指導朗讀

1、詩歌通過精煉、優美而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語意重音。)

2、指導學生朗讀:學生自由朗讀 → 指名讀 → 評價 → 齊讀。

三、整體感知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呢?

2、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詩中的“海”與“山”還藴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3、請同學們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4、這首詩抒寫了詩人怎樣的感悟?(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四、問題探究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下問題: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2、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7、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

(1)王家新創作談中説:“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2)“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

(5)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7)“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五、學生質疑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4)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5)有人説,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閲讀體驗説説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

(1)小時候理解的山是指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隨着閲歷的增長和體驗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是重重困難,道道難關。

(2)“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後,又堅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着我,鼓舞着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創作談)

(4)由“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前後的心情是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興奮、驚喜。

(5)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第一部分,他以一個孩子的語調寫出,“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與“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3、學生表情朗讀全詩。

六、體驗反思

1、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2、全班激情齊讀或齊背。

3、教師小結

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2、請把自己的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培養語感,在讀中熟悉詩歌的內容。

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

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語言。

鼓勵學生説真話、訴真情。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難點: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痴想(chī):

(2)隱祕: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濕:水滿濕潤。

(8)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年)等。

2.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敍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國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範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裏有什麼含義?

討論並歸納;“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討論並歸納: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是“隱祕”的。

7.探究質疑: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討論並歸納:“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討論並歸納:“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課時

9.探究質疑:為什麼説“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討論並歸納:因為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説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質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詩中的“山”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比喻重重困難。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難,這就是説,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需要百折不撓堅持奮鬥,理想境界才能實現。

11.探究質疑:“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討論並歸納:“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這是媽媽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指實在的東西,所以説是飄來的。

12.探究質疑:為什麼説一座座山頂會“誘惑”着我?

討論並歸納: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13.探究質疑:“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討論並歸納: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4.探究質疑:“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討論並歸納:因為“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驚喜,使人興奮。

15.再次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這首詩中詩人藉助於羣山和大海這兩個意象,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與哲理,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終究將會實現。

五、板書

海比喻理想境界

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爬山比喻艱苦奮鬥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並積累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本詩,通過朗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探究“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4、體味詩中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羣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這首詩敍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二。談談詩歌

本文的體裁是詩歌,詩歌,是與小説、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通過精煉、含蓄、優美而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且有一定的節奏、韻律。

這就要求我們要通過反覆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

詩歌的基本特點:

(1)高度的概括性。

(2)飽含着濃烈的抒情性和豐富的想象力。

(3)語言凝練富有音樂美。

詩歌的分類:

(1)按內容、表達方式,可以分為敍事詩和抒情詩等。

(2)按語言的表現形式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等。

(3)按創作的時代和詩歌所反映的時代內容,可分為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古典詩歌)。

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優秀的詩篇承擔着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並啟示真理。詩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並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淨化人們的靈魂。所以我們在閲讀分析理解詩歌時,須注意以下要領:

1、用心吟誦,整體感受。

2、分析要點,感受詩的形象。

3、藉助聯想和想象,領悟詩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語言,感受詩歌節奏和音韻之美。

三。走近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被譽為“讓九十年代推遲到來的詩人。”

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遊動懸崖》(1997)等。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詩人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

作者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國小老師,從小隨着父母的工作

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裏的世界。童年的山區生活,是封閉的,壓抑的,而詩人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的少年。這種獨特的體驗,成了他創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邊》起源於作者童年生活經歷。

四。檢查學生字詞預習情況。

1、請一位同學給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騰(xuān)

誘惑(yu)一瞬間(shùn)隱祕(yǐn)

2、請另一位同學解釋下列詞語。

痴想:發呆地想。誘惑: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沸騰。隱祕:隱蔽,不外露。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凝成:凝結形成。

五。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聽課文範讀

要求:同學們聽讀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情感表達。

2、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請同學們根據範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我想同學們一定能讀得比老師還好。不過關鍵還是這首詩寫得好,大家喜歡讀,老師也給大家配上音樂齊讀,好不好?注意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3、指導朗讀

同學們的朗讀總體不錯。但要注意幾個地方:

(1)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是”字讀重音,句子呈升調,要讀出疑惑和想往的語氣。

(2)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這個句子中,“終於”要讀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費了很大力氣,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3)媽媽,那個海呢?要讀出詩人的什麼情感?無限的困惑和沮喪,無限的嚮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這幾句中“飄”“扎”“又”“又”“誘惑”要讀重音。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了漫濕了我的枯乾的心靈??”這句要讀出詩人的什麼情感?説的非常好,詩人對看到“海”的渴望。對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心。

(6)結尾幾句要讀出什麼情感?對,看到“海”時的驚喜,興奮。

六。整體感知

1、整首詩分兩部分,請同學們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寫我童年時期,對山那邊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寫我長大後,我的奮鬥與感悟。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六

課題

《在山的那邊》

總課時

2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詩人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加強朗讀訓練。

3、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對於“痴想”、“隱祕”“飄”“枯乾的心靈”重點詞或短語的理解。

2、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和精神進行培養。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瞭解到詩人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思想感情。那麼,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這節課我們細細品味詩人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語言,來進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懷。

二、新課研討。

1、請學生朗讀詩歌。

要求:注意詩的節奏、重音,品味詩句感情。

2、請學生找出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

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這句詩表現了孩子怎樣的情態啊?把“痴想”換個詞試試?

為什麼其他的詞無法表現?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這句寫的是詩人自己嗎?你怎麼看出他的心情?

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能讀出這種感情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下深根?

(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 )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説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為什麼説“枯乾的心靈”?

朗讀這句是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讀試試。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讀課文,領會感悟。

開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不夠理想,現在我們已經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再把全詩朗讀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進步!

四、佈置作業。

1、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2、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齊聲朗讀。

通過節奏、重音等品味詩句的韻味。

學生自學討論。

思考某句詩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組的同學交換意見,如有自己不懂的詩句,也可以和同學討論。

“痴想”意思是發呆得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着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面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學生有感情朗讀前後共五句詩。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説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

説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乾,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知識銜接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把課文分析和朗讀訓練結合起來。

板書設計

課後記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掌握“痴想、隱祕、鐵青……”等詞語;

2、逐步掌握閲讀詩歌的技巧,不斷提高閲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閲讀和思考,領悟“海”與“山”的含義;

2、通過討論,明白關鍵句及優美句的含義與運用;

情感與價值:

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於追尋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的總體形象,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層含義。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去感悟夢想與追夢。

大家翻開課本第2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在山的那邊》(板書題目、作者)。這首詩呢,是作者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成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山的那一邊是什麼;一起來探討,來自邊遠山區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們能從這當中得到什麼啟發。

二、檢查預習

1、之前已經安排大家回去預習課文了,現在大家先集體朗讀一遍課文,完了找兩位同學上來給加點字注音。理解詞義。

痴想chī隱祕yǐn鐵青tiě凝成níng喧騰xuān誘惑huò一瞬shùn間朦朧ménglóng紮根zhā

痴想:不能實現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

失望:

①感到沒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

②因為希望未實現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誘惑:

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

②吸引、招引。文中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舊。

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湧澎湃。

隱祕: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找同學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讀後感。

三、朗讀訓練

1、老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用斜線劃出停頓,用圓點標出該讀重音的詞語。

3、分別找兩個同學朗讀兩大部分,大家點評。

4、集體朗讀。

四、課文研討

(一)局部品味:詞句理解,問題探討(學生提問為主,而後補充)。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3、“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5、“哭”藴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麼能紮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裏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説“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7、“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裏?——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8、為何隔着崇山峻嶺,作者還能聽到海的“喧騰”?——作者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9、如何理解“枯乾”?——“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在體驗失敗或者挫折以後,要總結出自己如何去面對現實。所以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標前進。

10、“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11、“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12、在第二節詩中,“一次次”變換着出現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寫出了“我”對“追尋”的一種怎麼樣的精神?——執着。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提問、總結。

1、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

2、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

3、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板書:

第一節:童年時——現實中的“山”,媽媽説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節:長大後——“山”象徵困難,“海”象徵信念——拼搏、奮鬥

(三)整體感知:揭示詩歌的象徵意義,體現的哲理。

1、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麼,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海。(板書:山——海)

2、“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在詩歌中找答案。——“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板書:信念、全新)

3、為什麼説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課文的導讀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大家想想這個問題。(揭示“海”的象徵意義)

舉例子説明:大家到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沒有?知道這些着名學府是怎麼樣的嗎?這些大學的校園裏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説,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説,“海”是作者主觀想象的海,並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裏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説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或者説奮鬥目標,即理想。(板書:海——奮鬥目標、理想的象徵)

4、既然説“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山。(板書:山)

5、“山”又有何特點呢?——“鐵青着臉色”、“無數座山”。(板書:鐵青、無數)

6、“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説明:為什麼説山是“鐵青”和“無數”的?揭示“山”的象徵意義。

鐵青: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要實現理想,得克服長期性和艱鉅性。人們起初往往對此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覆多次。隨着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由此可見,“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板書:困難、挫折)

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篇八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九

一、重點字詞

1、注音。

痴(chī)想誘(yòu)惑喧(xuān)騰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huàn)幻想(shùn)瞬間(níng)凝成

3、解釋下列詞語。

(1)隱祕:隱蔽,不外露。

(2)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4、詩中的山指的是困難、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詞語積累

痴想:不能實現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沒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為希望未實現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誘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舊。

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湧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騰(xuān)

誘惑(yòu)一瞬間(shùn)隱祕(mì)

四、辨析近義詞

痴想幻想

這兩個詞都可作名詞或動詞,都指非現實的想法。但詞義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點在痴心,一方面説明這種想法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現一種痴痴的情態。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點在以社會或個人的理想和願望為依據,其想法通過努力有實現的可能性。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五、重點句子

1、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