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師説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1W

師説説課稿【精品多篇】

教師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我的老師》是人教版國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憶了兒童時代生活在老師身邊的幾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師美好的心靈。作者是用童心來回憶往事的,在敍事中融入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動、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都德的《最後一課》,後面有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還有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它位居正中,與整個單元融為一體。第一單元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第二單元則由家庭走向學校,從國內到國外,從私塾到大學,學生的眼界在逐漸地開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七年級第一冊的教學任務是要求學生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係,着重培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本單元的幾篇課文所談到的老師,對兒童都起到了終生的影響作用,他們不但學識淵博、為人正直,而且愛憎分明,對真善美執着地追求。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為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一特點,我把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1.體會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藴含的依戀、思念老師的深厚感情,培養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良好品德。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3.詞句的揣摩。學習重點確定為: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藴含的依戀、思念老師的深厚感情,培養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良好品德。難點為: 理解、揣摩詞句,體會思想感情。

二、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特制定如下教學與學習的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當今課堂教學一股清新的活水,能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命。採用情境教學,可以較好地扣住教材特點,落實教材因素和學生因素,強化訓練目標,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朗讀感受法

《我的老師》作者用兒童純真的心理回憶和蔡老師接觸過程的七件小事,有強烈的親和力。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等閲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

3、質疑探究法

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看到成功的記錄,這種成就感促使學生可持續性地發展。

4、討論分析法

這既是個體的學習,又是團體的學習。討論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活動,當中體現了個體的思維,又有思維的碰撞、磨合、吸納,是合作學習的體現。

三、教材處理

學習本課用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指導朗讀,學生質疑探究。第二課時,學生討論明確看法。兩個課時的內容可以穿插進行,具體操作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定。

四、説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有人説:"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像蠟燭,照亮了學生前進的道路。""老師是人梯,載着學生攀登科學的高峯。"同學們,請大家回憶一下。從國小一年級起,到目前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師教過你們?在諸多老師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終身難忘的呢?我想,在每個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難忘的老師。如果把他寫下來,一定令人動情、感人至深的吧!誰來説一説呢?(讓學生踴躍發言)好,今天,我們學習的也是一篇關於老師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寫的回憶他的國小老師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師》。

這裏運用的是"情境教學法"關鍵是教師必須要進行情境誘導,使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進而主動學習,實現目標。因為相類人物能喚起學生無限豐富的聯想。()這裏讓七年級的新生回憶他們剛離別不久的國小老師,口頭描述老師的形象和事蹟,學生們絕對有興致侃侃而談,話語當中也會飽含記憶猶新的深情。此時此刻,再順勢而發,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

2、朗讀感知

①聽課文錄音(感受課文流露的真情,同時給每個自然段標序號並給生字注音)②師生共同朗讀課文(與學生共同感知,因為教師也是學習的參予者。朗讀前提醒學生注意用兒童的口吻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3、概括課文的大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4、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題;默讀過程有什麼疑難的問題或感觸很深的想法記錄下來。

學生有可能提到以下問題:

①蔡老師是位女教師,為什麼要把她稱為先生呢?

②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裏總的印象是什麼?"温柔"和"美麗"分別從什麼方面寫的?

③本文共記敍了幾件難忘的事情?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亂嗎?(這是最重要的問題,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來了解文章的思路、脈絡、感情線索等問題,還可以讓學生複述"夢裏尋師"一事,充分感受學生對老師的摯愛之情)④"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裏,對你是多麼的依戀!"全文都用第三人稱"她",這裏為什麼改用第二人稱?這樣一篇文章的人稱前後不一致可以嗎?

⑤"我忽然爬起來,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點的兩個詞能否互換?為什麼?

⑥"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改為"我很想再見到我的蔡老師。"有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⑦一般説來,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來,為什麼説"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説,又是多麼漫長"?

⑧"在一個孩子的眼裏,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為什麼説是"在一個孩子的眼裏"?

⑨在看老師寫字這一件事中,"不由得圍了上去"、"默默地看"、"連握筆的姿勢都急於模仿"等語句表現了我們對老師的怎樣的感情?(老師對孩子的影響)⑩本文着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對於這些問題,可以用遞紙條的方式交給老師,老師把它集中、歸納,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利用實物投影交給學生討論,遇上爭議較大的問題,老師再給予引導明確。在討論第③題時,④⑤⑥⑦⑧⑨⑩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滲透進去,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本課的學習目標得以實現,學習重點和難點也能得到突破。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得到情感的薰陶。最後再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穫,以及課後寫一篇關於老師的回憶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這個環節當中,老師扮演的是一個主持人的角色。

師説説課稿 篇二

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平移和旋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轉》是國小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平移和旋轉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物體運動變化中最簡潔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化的必要手段,也為綜合運用幾種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通過本節學習,增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進一步體會數學的價值和豐富內涵。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例,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能直觀地區別這兩種現象。

情感目標:體驗和感受數學活動的探究性,拉進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審美情趣。

3、教學重、難點

區別平移、旋轉兩種現象。

二、教法和學法

基於教材的特點與學生情況的分析,為有效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制定教法、學法如下:

1、教法採用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力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法採用實際操作法、觀察類比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學會自學和總結。

三、教學過程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創新始於探索,本節課我設計為四個環節,以期望在多種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

(一)、創設情境(發現新知)

上課之初我會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游樂園各種遊戲活動的動態實例,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並回答以下問題:

1、你喜歡哪種遊戲活動?它是怎樣運動的?

2、這些遊戲的運動是否相同?分分類?

讓學生帶着問題觀察,交流、感知並形成共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比。

設計意圖:由熟悉的圖片引入,使學生產生視覺衝擊,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開始學習,創設有利於學生思考、學習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類比、聯想,進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通過學生自主交流、總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環節分為兩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意義

在引導學生給遊戲活動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説出分類理由,讓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強調像纜車、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運動稱為平移。像大風車、摩天輪、轉椅圍着固定點做圓周運動稱為旋轉。然後提出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隨處可見。讓學生舉出相關的例子,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理解,對於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及時的評價和肯定。同時着重強調平移不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還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後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轉。

2、第二環節是設計一個小實驗,創設疑問。

用電腦演示:一條小船,船頭有一隻小白兔,船尾有一隻小黑兔,小船出發向下平移。由此產生爭論:經過一段時間後,誰走的路長?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移一移”、“説一説”、“畫一畫”獨立思考後,並在小組進行激烈討論,各自發表不同的見解情況下,明確他們是同時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樣長。也就是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只需看這個圖形的某一點移動多少格。

設計意圖:教師給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本着“放”的思想,使學生們在觀察、討論、操作中,感知、激發學生的思維,營造出“敢想、敢説、敢爭論”的氛圍,喚起創新意識。

四、解釋與應用(應用新知)

我設計了四組練習題

第一組走進知識平台在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意義的基礎上,學以致用。

第二組跨進知識階段經歷了基本圖形的平移、旋轉後達到獨立判斷圖形的變化。

第三組攀登知識高峯結合實例、由易到難,培養學生多種思維方法。

第四組遊戲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五課堂總結

説一説這節課學會了什麼?你認為這節課最有趣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理、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師説課稿 篇三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七課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位置與運動》單元中第4課時的內容,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瞭解運動的形式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運動的狀態。在學生學會如何用參照物確定被研究物體的位置後,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幫助學生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對運動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學會利用相對運動的道理解釋生活中的運動或靜止現象。

學情分析

通過前3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理解參照物,學會用參照物確定被研究物體的位置,所以本節課內容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特點,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舉例説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2、科學探究目標: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願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物體的動與靜

教法學法:我將教學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會有具體的體現。

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勤於鑽研、持之以恆、合作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造性地感受、鑑賞科學知識。所以,本節課我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認知矛盾,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通過"盪鞦韆"活動,讓學生明確如何判斷運動與靜止,最後通過具體的例子,引導他們充分分析,討論有關"相對運動"的問題,從而對運動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明白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相對而言的,並能對這一知識解釋生活中的運動或靜止現象。

依據這一思路,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環節: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坐過汽車吧?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坐在行駛的汽車裏觀賞車外的景物,會出現什麼現象?"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後,注意力馬上被調動起來,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裏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後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運動着的世界之《動與靜》,從而引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讓他們積極投入到思考解決問題中去。)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後,用課件出示"盪鞦韆"活動 ,此時我會藉助課件提出問題:"小明和小立同時坐在一個鞦韆上盪鞦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並動腦筋想一想,鞦韆上的小明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如果你是小立,會感覺小明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如果你是旁觀者小方,會感覺小明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接下來的環節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由於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會不同,我會抓住這一點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的答案並一定要説明理由,即以什麼為參照物來判斷的,被判斷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關係。

當然,必要時我也會做適當的補充,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模擬演示,讓學生分別從鞦韆上的同學、地面上的同學的角度去觀察小明的運動情況。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有變化,就是運動的;沒變化就是靜止的,動與靜是相對的。

(設計意圖:在本節課中,我不只是讓學生知道最後的結論,而是想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總結提升,最終獲得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真正體現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在教學中我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適時對他們做一下引導,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來我安排的是: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這時我播放多媒體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裏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以及在湖中划船的運動情況,讓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參照物不同結果也不同,。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通過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問題,使學生的理論認識得到提升,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四、歸納總結,得出結論説一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使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進一步明確如何去正確選擇參照物判斷物體的動與靜,進一步提升對物體運動的認識,更好地去解決實際問題。)五、課外拓展活動讓學生在課下認真觀察電扇各部件的運動情況,並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收穫。

(設計意圖:這是從課內向課外的一個延伸,讓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讓他們體會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最後本節課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的音樂聲中結束。

(設計意圖:藉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滲透靜與動的相對性,又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一節課,使學生能回味無窮。課雖至,意猶在。)板書設計動與靜

有變化———運動

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                   相對的沒變化———靜止(設計意圖: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板書時,我力爭做到簡潔明瞭,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通過板書,對探究的結論一目瞭然,)那麼以上就是我設想的<。<動與靜》的教學思路,我想在講授時,加上教師的靈活調控,一定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