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物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7W

生物説課稿【精品多篇】

國中生物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節內容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五單元第14章第二節植物的有性生殖,本節是第五單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第二節。本章主要是學習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使學生懂得生殖和發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徵,各種生物體都要通過生殖和發育來維持種族的延續。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內容比較多, 安排了兩個課時,我説課的內容是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是第二課時。本節課是從果實和種子的結構出發,探究它們適應傳播的結構,是對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進一步闡述。

本節課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讓學生自己課前收集當地常見的成熟的果實和種子,讓學生提前對果實和種子的結構有一定的瞭解,然後通過解剖、觀察等試驗方法,探究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最後教師播放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認識不同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具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完成教學目標。

(二) 教學目標

根據生物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用新的課程理念,倡導探究性學習,以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能舉例説明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認識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認同結構與功能相

適應的科學規律,感受生命延續的唯美與神奇。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果實和種子適於傳播的結構特點,領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規律。

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植物為了生存,為了物種的延續,形成了各種各樣巧妙的結構,果實和種子具有什麼樣的結構決定了它們的傳播方式是什麼,才能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規律,理解起來較為抽象難懂。因此,確立為重點。

二、説教法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方式對於生活在城市裏的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較少注意果實和種子的傳播。因此我在教學中會藉助多媒體播放有關植物種子傳播的視頻資料,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輔以教師的講解,來突破難點。

本節課主要是以探究實驗為主,教師要轉變角色,由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設計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和總結來實現教學目標。

三、説學法

由於果實和種子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好奇、好勝心教強,喜歡動手、動腦和參與小組活動,但分析理解和口頭表達能力不高。因此,在學法上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讓他們看一看,議一議,説一説,自

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四、説教學過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我是這樣安排程序的:

(一) 導課:幻燈片顯示國小學過的一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

引入

植物媽媽有辦法

孩子如果已經長大

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

牛馬有腳,鳥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麼辦法

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

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風輕輕吹過

孩子們就乘着風紛紛出發

蒼耳的媽媽有個好辦法

她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

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

孩子們就能去田野、山窪

豌豆的媽媽更有辦法

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

啪的一聲,豆莢炸開

孩子們蹦着跳着離開媽媽

這樣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接着板書: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二)新課講授

探究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

1、讓學生自己課前收集當地常見的成熟果實,如豌豆、油菜、蒼耳、蒲公英等,每組至少兩種。

2、佈置學生每組選取一種果實或種子討論,設計並填寫探究方案,期間教師巡視並適當給於建議。

3、通過解剖、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實驗方法,探究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

4、通過討論得出結論,並在全班內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過提問: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實是怎樣傳播種子的? 並教師播放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視頻資料,引導題目總結出於其傳播方式相適應的果實和種子的一些結構特點。突破教學難點。 鞏固與提升

1、小組共同完成探究報告及自我評價第二題和思維拓展內容。

生物説課稿範文彙總九 篇二

説教材:

教材特點: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2、當今社會,由於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因此,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從宏觀而不是微觀角度來開始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生物課標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本節從生物圈的角度介紹人和其他生物,先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學習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重點: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難點: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説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組合作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2、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初步認識課題報告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説教法: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角色扮演,閲讀。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向學生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那麼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生態系統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生態系統特點: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個區域內;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是一個整體。

二、生態系統的類型:

地球的表面並不是都一樣的,而且各地的氣候也不一樣,因此生物的種類也不盡相同,那麼開動你們的思維,你認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態系統呢?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認識各種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

三、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愛我家”。兩個學習小組(每個班級均有10個學習小組)合成一個學習小組,分成5組分別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農田,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你們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向其他同學展示一下你們的“家”。學生暢所欲言將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同學們把各自的生態系統都表達出來了,而且表達得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以自己的家為榮,都非常愛自己的家,這種情感非常可貴。剛才同學們都是以自己的家為中心來談的,那麼生態系統是獨立存在的嗎?與其他的生態系統有關係嗎?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分析自己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的聯繫:農田生態系統需要淡水澆灌;森林生態系統可以為地球大氣提供清新的空氣;海洋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海產品;等等。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發現各個生態系統並不是孤立存在於生物圈中的,他們都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聯繫,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從整個生物圈來説你能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各個生態系統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其他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影響,生物圈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包括各種生物,還有光、水、大氣等非生物,當某一部分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整個生物圈,所以我們説生物圈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五、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在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生態系統遭到輕度破壞時能依靠自我調節能力調節過來,但是當遭到嚴重破壞時,生態系統就無法恢復了。在整個生物圈中,誰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是人類的活動。那麼在你們身邊,有沒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呢?學生暢所欲言將身邊人類的破壞活動揭示出來,並表現出極大的憤慨:白色污染;隨意堆放垃圾;濫砍濫伐;浪費淡水資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廠隨意排放廢氣,污染空氣,產生温室效應……

六、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電池對水體的污染》鏈接)後,同學們你們認為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該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達成共識:我們要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隨意亂扔垃圾;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帶動其他人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要多種樹,綠化環境。

七、教師總結:

生物圈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壞,就很難恢復,那麼地球上的生物也就無法生存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它也是那些美麗植物和可愛動物的共同家園。

八、課下作業:

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題,寫一篇文章。

説學法: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讓學生深入體驗。1、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中體驗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體驗到各生態系統是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2、觀看課件裏的環境污染圖片,讓學習認識到地球上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狀況。體驗環境污染的危害。3、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讓學生明白蓮花鎮電池污染的嚴重性及前景是不容樂觀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應從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説課稿 篇三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中的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這節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內容,負反饋調節是重要概念,是學習完生態系統的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後的綜合知識,體現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一個統一聯繫的整體。教材通過兩個種羣之間負反饋調節的實例,闡述什麼是負反饋調節。之後,安排了一個“思考與討論”活動,讓學生建構食蟲鳥與害蟲這兩個種羣之間的負反饋模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練習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負反饋的含義。

3此後,再以森林中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存在負反饋調節的事例做進一步説明,涉及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相互聯繫,再闡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是學習掌握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理論依據和知識基礎。

1知識目標: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説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4)設計並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5)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2)探究各種生態因素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意識。 (

(2)確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身的觀點,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教學難點: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區別及其關係。

二、説教法

直觀教學法:引用一些直觀的圖片和實地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實踐中的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總結和應用的能力。

三、説學法

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對生態系統種羣數量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提高他們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理解,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分析自己有哪些行為破壞了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他們的環保責任感意識,。通過課題|:實驗設計並製作生態,觀察其穩定性。總結規律,得出結論,開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實踐的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引入:學生演示他們預習製作的生態瓶圖片,交流生態瓶的製作過程,

隨後説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時間。由此複習舊課:組成生態系統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又是什麼?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食物鏈和食物網)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些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

推進新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

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基本條件)。從而進入新課: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旦受到內在或外來因素的影響,這種穩定性會發生一定變化,從而影響到生物的生活。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森林生態系統進行適當的砍伐、草原生態系統的適當放牧、海洋生態系統的適當捕捉動物不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學生概括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教師精講概念的三層含義:

①它是生態系統發到一定階段的所具有的一種綜合能力 ②結構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能量的輸入和輸出、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的相對穩定 ③它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兩部分。

分別展示不同生態系統的圖片,組織學討論分析,讀圖、識圖、分析圖片,引導學生講圖文信息轉換為文字信息,教師進行講解,強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恢復力穩定性要強調其核心是“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使學生理解負反饋調節的機制師生共同比較歸納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來源及特徵。畫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關係曲線圖。 抵抗力穩定性 恢復力穩定性 生態系統在收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其原狀的能力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產生後代多,能迅速恢復原有的數量。

2、物種變異能力強,能迅速出現適應新環境的新類型。

3、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受到的制約小。 概念 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來源

1、生物的種類、數量多,一定外來干擾造成的變化佔總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途徑多,一條途徑中斷後還有其他途徑來代替。

3、生物代謝旺盛,能通過代謝消除各種干擾造成的不利影響

特徵

1、各營養級的生物數量多,佔有的能量多。

2、各營養級的生物種類多,食物網結構複雜。

探究二:思考討論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課件展示與講述結合,學生分組討論,組織語言表達思考的答案,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接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例如:保持與提高生物的數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保護草本、苔蘚、地衣等耐性強,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種小型動物,提高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保護和建設多種不同類型的局部生態系統,形成互補生態。提高生態系統的綜合穩定性。

主要讓學生明確以下觀點: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

(2)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範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定狀態;

(3)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反思總結,練習鞏固:對本節知識點進行回顧,整理出簡要的知識主線,為學生系統性複習鞏固提供思路,課件展示老師課前收集準備的相關練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加學生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把握。

結課佈置作業:我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那麼,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着重分析他們之間的關係。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達到對本節內容知識的鞏固提高和延展的目的。

生物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及學情

1.1教材解析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是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章的第1、2節內容。第13章共有4節內容,本節在整個第四單元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學過的地面上的生物、水中的生物、空中的生物和土壤裏的生物等內容,都為學習本節作了鋪墊,本節內容也是對前面所學的各類生物的回顧、總結。同時本節為第3、4節學習作了適當的鋪墊,為後面將要學習的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

第1節內容從學生所熟悉的生物的俗名入手,讓學生體會到生物俗名的不科學性,引起認知衝突,進而介紹生物的學名;第2節內容安排上是從超市分類擺放的商品引到生物的分類,進而引出科學的分類,再給自己熟悉的動植物的分類。兩節內容都注重了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繫,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的具體內容標準“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確定第2節為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1.2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學習生物已有近一年的時間,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基礎,對生物的命名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如生物的俗名,校園中植物標牌上的學名等)。但是,學生已有的生物學知識,並不是按照分類系統來學習的,其次,大多數學生將來並不從事生物學專業工作,對他們來説,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而是分類的思想和方法。

1.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説出俗名和學名的由來,説出生物命名的重要性;説出分類系統的七個階層及七個分類系統的關係和“種”在分類階層中的生物學意義;説出可被當做分類依據的生物特徵,知道當今生物學家用來分類的最重要依據。

(2)能力目標:識別生物的俗名和學名;嘗試根據動物和植物一定的特徵進行分類;能夠在網絡上查找並提取有用信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小組合作交流中能夠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目標成因:依據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1.4重點、難點及其確定的依據

教學重點:生物學名的含義;嘗試運用科學的分類方法根據一定的特徵給動物和植物分類。

教學難點:認同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能説出可被當做分類依據的生物特徵。

確定教學重難點的依據: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基礎性及選擇性原則,結合三維目標及學情分析、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確立了本節學習內容的重難點。

1.5課時安排

二課時(連上)

1.6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師製作的多媒體網絡課件、多媒體網絡教室(學生人手一台計算機)

二、説教法

2.1採用的教法

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教學法。

2.2採用該教法的依據

該教法的選擇始終體現構建以學生在學習與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為核心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

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可以為建構主義倡導的學習環境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使這種學習環境真正得以在課堂中實現。

三、説學法

3.1採用的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課本和網絡課件提供的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運用小組討論、綜合分析等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3.2採用該學法的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論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教法的實施,體現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學法指導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學、會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

四、説教學程序

4.1首先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播放《生物多樣性》視頻。地球上生物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約定俗成200多萬種,每年還有許多生物被發現,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寶貴資源,首先要認識它們,你知道它們的名稱嗎?

4.2利用網絡課件,進行個人自主學習。

下圖是網絡課件的內容:共有6個模塊的內容(學生點擊相應按鈕即可進入該模塊的學習),其中前三個模塊是供學生自主學習,後三個模塊是小組同學合作完成。

模塊一:生物的俗名。例舉了同物異名和異物同名的幾種生物,同時提供了搜索工具,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問題:你認為這些俗名的使用有何優點及弊端?

模塊二:生物的學名。簡單介紹了林奈的生平,有關林奈更詳細的內容作了鏈接,詳細講解了雙名法。

問題1:人們平時喜歡用俗名而不用學名,為什麼?問題2:一種生物的俗名是多種多樣的,而學名卻是統一的,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一,為什麼説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模塊三:嘗試分類。按照動物的形態特徵,製作了嘗試分類小遊戲。

問題:分析各種分類標準有什麼優缺點?

4.3利用網絡課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模塊四:科學的分類。介紹了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生物分界的歷程和7界分類系統。

問題1:人和貓、桃和小麥在分類上有哪些相同階層?又有哪些不同?問題2:生物分類等級從大到小,所包含的生物種類的數量有什麼變化?所包含的共同特徵是增多還是減少?

模塊五:給動物分類。簡單介紹了動物的類羣,製作了動物分類小遊戲。

問題:你們小組是如何進行歸類的?

模塊六:給植物分類。簡單介紹了植物的類羣,製作了植物分類小遊戲。

問題1:。你們小組是如何進行歸類的?問題2:你認為植物分類選用的標準主要是植物的哪些特徵?問題3:學習植物分類,認識了多種多樣的植物,你有什麼感想?

4.4利用留言簿進行全班交流討論

學生在留言簿中針對本節內容,發表感想,有疑惑的地方與老師和同學進行網上交流討論,網絡的支持還可以將學習進一步延續到課後。

生物説課稿 篇五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説説這一節課。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

2、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説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⑵能力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實例,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⑴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⑵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難點:⑴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⑵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二、説學法

通過快速閲讀、組織討論、觀察對比、圖文結合、思考以及聯繫生活實際來學習本節課內容。

三、説教法

本堂課採用“提出問題—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1、通過“問題探討”、“思考討論”的表達交流活動,使學生獲取有關蛋白質和氨基酸結構的知識。

2、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蛋白質的功能。

3、利用“科學史話”、“科學前沿”的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由於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圖解和flash動畫演示等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四、説教學過程

1、利用問題探討引入課題

首先展示“大頭嬰兒”圖片及相關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聯繫身邊的例子説説為什麼有些食品需要添加氨基酸,還有哪些食品中含有蛋白質,且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讓學生聯繫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討論

問題,從而導入研究課題。

通過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蛋白質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動所需要的重要物質,那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2、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主動獲得氨基酸結構知識,嘗試寫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向學生展示四種未見過的化學結構式,分組討論哪些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

問題1:判斷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據是什麼?

問題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區別在哪兒?

演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的flash動畫,認識的結構特點,並由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3、介紹我國科學家在蛋白質工程方面的傑出貢獻: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並展示結晶牛胰島素的圖片。

4、引導學生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閲讀課文,完成“思考與討論”。

討論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討論2:20種氨基酸能夠形成多少種蛋白質?

學生活動: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閲讀氨基酸脱水縮合過程的文字、圖解、與同學交流看法,獲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知識。

讓有代表性的學生表達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猜想蛋白質的種類?

5、演示《縮合反應》的flash動畫並提問。

問題1:氨基酸結合之後生成的化合物是否還符合氨基酸結構通式,是不是一個氨基酸?

問題2:引導學生分析氨基酸縮合反應的關鍵部位。並分析二肽兩端各有什麼?

學生對號入座後會發現生成的化合物已經不是氨基酸,從而引出肽、二肽、多肽的內容。

總結學生討論結果,用圖解形式記錄氨基酸與蛋白質的關係,説明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以及肽鏈的盤曲摺疊方式決定蛋白質的多樣性。

6、提問:聯繫生活實際以及教材23頁圖2-7,説説蛋白質執行哪些功能呢?引導學生觀察、閲讀蛋白質主要功能示例,歸納總結。

最後師生共同探討蛋白質結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有怎樣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小結這堂課的內容,然後在練習中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連成網絡。從而完成本課時教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及布臵作業

(略)。

國中生物説課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並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技能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質疑,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繫,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

1.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着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關於《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3.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並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後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並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麼,你知道花落後,果實和種子是怎麼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4.關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並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閲讀課本104頁,瞭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5.課堂反饋: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麼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麼原因? (4)有的花並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6.最後通過一個學後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週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生物説課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二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中的第四節。本章在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基礎上,先講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再講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讓學生知道了生物體有多細胞的動物體和植物體以後,告訴學生生物體也有單細胞的,它們沒有複雜的結構層次,是否與多細胞生物體一樣,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呢?因此,第四節以典型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為代表,具體介紹了單細胞生物雖然只有一個細胞,但也有較複雜的結構,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然而本節課由於沒有辦法安排實驗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單細胞生物,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觀察、探究、討論得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二、教學目標

1、説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2、舉例説明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

難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四、教學方法

設計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媒體播放豐富的視頻和圖片。整個課堂設計以“生物夢語”情景引入,暗示並肯定學生喜歡學習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明確學習目標,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特點。

五、教學程序

1、多媒體播放視頻1《單細胞生物》,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看完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並彙報:從視頻中能夠獲取到什麼信息,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順勢引入學習主題《單細胞生物》。

2、多媒體播放視頻2《眼蟲》,要求學生帶着思考去觀看:人體的細胞如果離開人體就很難存活,眼蟲也是一個細胞,它為什麼就能夠獨立生活呢?引導學生向邁向第一個知識目標——單細胞生物是怎樣獨立完成生命活動的。

接着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眼蟲是單細胞生物,請指出它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和功能。

學生自由討論後彙報交流,教師指導後得出較為全面的認識。

再接着展示幾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激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查找相關資料,揭示它們的奧祕,以此來激勵學生的學習精神。

3、多媒體播放視頻3《草履蟲》,完了再播放3個flash動畫,補充展示草履蟲的結構、收集管和伸縮泡以及消化食物的過程。草履蟲也是單細胞生物,要求學生看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出草履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用畫圖或列表等方式,在發給他們的白紙上用黑色和藍色的筆,表示出眼蟲或草履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可以2選1)。

5、多媒體播放視頻4《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並展示多幾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繼續激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查找相關資料,揭示它們的奧祕,接着進行小組探究學習,然後彙報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6、最後進行知識梳理,歸納總結。完畢後展示第4步小組合作學習的作品,並進行民主投票,選出優秀作品,進行表揚,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生物説課稿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學習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綠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機物。這兩節知識是連貫的,順接起來也非常自然。內容上本節主要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裏有三個演示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上分析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二、目標設定

依據新課標,緊扣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説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強化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落實動手實驗並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節課的課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學。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並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首先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推測: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時我會順着學生的思路,設置思維的障礙: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是由學生討論交流,並上台演示實驗,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我將教材中的三個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分小組自學加討論,研究實驗原理,分析實驗現象,選拔學生上講台實際操作,其他學生觀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把以教師為主導的演示實驗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實驗,教師只是個引導組織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過程,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學法指導。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觀察時要伴隨思考。給學生質疑。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作為實驗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討論,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揚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善於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長處,交流方法。在學完呼吸作用後,立即列表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分別,也讓他們看到比較法簡潔實用的優勢。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實,學法的指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穫!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設計的是利用12分種的時間來完成課後練習和伴隨的習題,在這當中,有問題隨時提問,討論,交流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説課稿範文彙總九 篇九

一、説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繫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衞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説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説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係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係。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髒,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説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複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複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説教學設計:

(一)複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通過複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着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註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台發佈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髮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瞭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閲《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説法對嗎?

回答:這種説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説“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説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説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三者關係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説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係。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係,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説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複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説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生物説課稿 篇十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級生物第八單元第二章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在這裏我主要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過程。

一、説教材分析

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着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安排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要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希望教師在教學中滲透這一精神。

本節教學內容並不難,時間也較充裕,應該適當安排學生活動,讓學生更多地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討論獲得結論。

關於男女染色體的差別,教材編入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後安排學生仔細觀察,找出男女染色體組成上的差異。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能力目標: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情感目標: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教學難點: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用新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即培養普通公民必備的生物科學素養,而不是培養生物科學家的素養,以此來指導教學行為。《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本節課的重點是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和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這是我確立重點的依據。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識聯繫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1、關於導課:

以問題導入:“雌雄有別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許多動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奧祕?”這樣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2、新課:

本節教學從認掛圖、為染色體配對、尋找男女染色體異同開始,引出“性染色體”概念,進而通過生男生女的小組遊戲活動,理解人類性別的決定方式及男女性別比例特徵。再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普查資料,分析數據,發現問題,對男女平衡問題產生興趣,探究自然狀態下,為什麼生男生女的概率為1:1。

3、學生活動:

為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勤於動手,樂於探究,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設計了活動環節,老師宣佈遊戲規則,兩人一組,製作卡片,隨機抽取,模擬家庭生男生女的遊戲,各組統計男女性別比例,向全班彙報、彙總。老師巡迴指導,依據學習活動中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原則,設計思考題,啟發學生思考:A這個活動的原理與生男生女的奧祕有關係嗎?B有人認為生男生女的責任全在女性,你認為這種想法科學嗎?通過學生活動揭示人類性別遺傳的自然規律。當然從一個班統計結果來看,樣本不夠,不能科學地反映性別比。老師可引用全年級或幾界屆學生的統計總數,更有説服力。甚至推廣到全國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小黑板列舉建國以來我國大陸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啟發學生實事求是的分析歷次人口普查有什麼共同特徵?嘗試解釋產生這種特徵的原因。

5、知識的遷移和昇華:

新課標關注個體差異,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創造機會,因此設計了以下問題:

A人們的觀念和醫療技術會不會影響男女性別的比例?

B男女性別比例不平衡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嗎?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學習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