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師説》説課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師説》説課稿多篇

師説説課稿 篇一

《老人與海鷗》是安排在“人與動物和諧篇章”的第一課。學習這篇課文為學習其他課文打下學法基礎和情感基礎!

主要內容:《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來臨,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老人去世後,海鷗們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充分展示了人與動物的和諧。

文本結構:課文條理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兩大部分之間呈因果關係。

【説學情分析】

知識水平: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閲讀速度,繼續圍繞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提高閲讀速度。本課時學生已掃清字詞障礙,讀通讀準文章。

能力水平: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捕捉關鍵詞句體味情感的能力,繼續鞏固這一學法。

情感態度:抓住興趣點——孩子天生就喜歡小動物,每個人與動物之間都可能發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難忘的事。所以學習這篇課文,很容易和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引導學生呵護動物!

教學目標】

1、學生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文段,體會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感悟課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

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教學時數】

2課時

設計思路】

為了更好地突破目標,本課教師教法先扶後放,以讀為本,創設情境;學生學法自讀悟情、激情美讀, 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昇華中,抓重點文句,品重點文段,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親情,感悟和諧之美。

【教學統覽】 1.入境,再現感人故事;(預設5分鐘)

2.入景,欣賞和諧畫面; (預設18分鐘)

3.入情,體會靈魂震撼; (預設15分鐘)

4.入心,化作實際行動。 (預設2分鐘)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入境,再現感人故事。

1、美讀詞語。(撮嘴呼喚 應聲而來 、親暱説話 抑揚頓挫 嘖嘖稱讚 翻飛盤旋 瞻仰遺容 肅立不動)

2、畫面呈現。老師引導學生説出腦海裏浮現的四幅畫面;老師板書:餵養、呼喚、交談、送別。

3、串講故事。老師請個別學生串講畫面,再現一個感人故事。

[設計意圖] 這樣設計給學生回顧故事提供有效的幫助,旨在讓學生在直奔重點段落前,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基調有一個整體感知。

二、入景,欣賞和諧畫面。 (課文的第一部分)

畫面一:老人喂海鷗。

1、範讀,談感受。在朗讀時要注意讀好“很小心”、“退開一步”、“撮起”、“呼喚”這幾個詞。

2、朗讀指導.課件出示“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着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師引讀:(引語中要定準節奏,讀出味道!)

海鷗來的多了,吃得快了,請你歡快地讀讀。

海鷗來得更多了,吃得更歡了,請你更歡快地讀讀。

海鷗吃得心滿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誰能這樣來讀讀。

3、想象畫面。“海鷗飛成的樂譜能唱出一支怎樣的歌?”(課件出示填空:_____之歌)學生可能會説“快樂之歌”、“飛翔之歌”等等。

4、配樂齊讀。個性化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老人喂海鷗的畫面是一篇有聲有色的和諧樂譜,讓畫面和音樂融為一體,讓靈動的畫面唱起美妙的歌。

5、總結學法:剛才我們採用體味關鍵詞句,讀中感悟,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

畫面二:老人呼喚海鷗的名字。

1、感同身受。讓學生抓住爸媽給孩子取名來理解老人為海鷗取名.拉近生本距離。

2、語言文字訓練。(“抑揚頓挫”。)先與形近字區別,再解釋詞語的意思,最後造句。

3、師引讀,生接讀。師生一起用親暱的語氣和抑揚頓挫的語調呼喚海鷗的名字。

4、教師總結過渡到畫面三。

畫面三:老人談論海鷗。

1、學生同桌對讀:練習老人與作者之間的對話。

2、指導朗讀。(以讀代講,師及時指導朗讀)彙報時,引導學生留意文中描寫的老人“生動”的眼神,“親暱”的語氣和“抑揚頓挫”的語調,營造出和諧之聲,感受濃濃的愛。

3、小結板書:十多年的來,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鷗就像他的——生:兒女;在海鷗心中,老人就是他們的——生:父親。老人與海鷗,他們就是——生:親人。(板書:親人)

[設計意圖] 這裏有含義深刻的文句,教學時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字裏行間尋覓老人對海鷗的愛。為此,通過教師範讀、創設情境引讀等,學生悟讀、練讀、男女生對讀、美讀,入情入境讀。在讀中體會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導讀出節奏,讀出味道!同時抓住“抑揚頓挫”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畫面一詳細指導,學法總結,為後文學習做了學法指導和打下情感基礎。

三、入情,體會靈魂震撼 (課文的第二部分)

1、結合老人感人的報道創設導語:(出示老人喂海鷗的畫面,教師引讀13、14、15自然段,出示四個場景的句子)。

場景1——海鷗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

場景2——海鷗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

場景3——海鷗紛紛落地,在老人遺像前站成兩行,肅立不動……

場景4——我們收遺像時,海鷗像炸了營似的撲過來……

1、結合平時積累。談談海鷗心情:戀戀不捨、難捨難分、焦急萬分、心如刀絞……

2、結合插圖理解想象。師:這一幕就像發生在親人生死離別場面,你感受到了什麼?(相機指導讀出個性化體會和感受)

3、句子對比,體會用詞準確。首先師問:這裏用了“撲”這個字,為什麼不用“飛”呢?(換詞對比談感受,相機指導讀)

4、小練筆“如果你是白色旋渦中的一隻海鷗,你會鳴叫什麼?(目的是讓學生把前面的課文和自己的感受説進去)”。

5、寫法習得。請你仔細研讀這幾個場面,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這個場面寫具體的呢?☆ 動靜結合 ☆ 細緻描寫 ……

[設計意圖]本環節重點抓住描寫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肅立不動”“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等句子,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從海鷗的動作中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義。挖掘“撲”字的運用之巧妙,旨在體會作者如何準確用詞來表達情感,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領學生懂得如何遣詞造句,推敲語言。在這一環節中,我還注重了讀寫的有機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想象海鷗的鳴叫,設身處地的想像海鷗在傾訴些什麼。寫話的過程,是練筆的過程,也是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和昇華的過程。

四、總結全文,延伸情感

1、師指着板書小結:因為老人與海鷗的情誼,所以才有了這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感人場面,雖然老人走了,但是他關愛動物的善舉將由我們傳承!

2、佈置作業。學生所感悟到的這種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情感不應該隨課的結束而結束,應及時的進行拓展。所以我還佈置了課後練筆內容:寫一寫生活中自己與小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

[設計意圖] 這是一篇至情至美的課文,我們希望這節課能結束在感情的至高點,所以我們在學生激情滿懷的美讀之後,用一段真情告白來為這節課畫上一個句點,當然,課是結束了,這種情感我們卻希望它延續下去,所以,我們在作業中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這是學生學文後情感的梳理,借作者的情思與心聲來傳學生學文之後的感受,融情感昇華與文字訓練於一體,這是小練筆應承載的一項功能,在本處,我想這種功能是必要的。

《師説》説課稿 篇二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蒸發是常見的一種汽化方式。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是解釋許多現象的基礎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用到。學生對於蒸發現象很熟悉,因此,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適當的實驗,讓學生自己經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並注意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際中去。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蒸發快慢的速度與什麼因素有關,以及蒸發吸熱才能解釋一些有關的現象,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難點:用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解釋現象,這兩點知識既是本節重點又是難點,學生往往不能用來解釋有關的現象。做好實驗,使學生對蒸發吸熱獲得深刻的印象,同時在解釋現象時提醒學生注意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不要想當然地回答問題。例如回答扇扇子會感到涼快,不要因為一説涼快就認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運用蒸發吸熱降温來解釋。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及本節的教材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蒸發現象,理解蒸發快慢的條件;

2.知道蒸發吸熱利用蒸發降温;

3.會用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解釋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如何使用控制變量法,通過實驗來研究一個量隨兩個量變化的定量關係;學習通過實驗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説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説教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採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設疑激趣引出課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教師點撥解疑釋惑──創意設計應用實踐──總結評估交流感受──課後實驗鞏固強化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説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六、説教學流程

(一)設疑激趣引出課題

上課時,教師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寫兩個大字(例如:汽化或蒸發),字很快就沒有了,同時聞到了酒精味。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

1.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現象?

2.學生分組討論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

通過對這個現象的討論分析,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1)汽化:液態──氣態;

(2)蒸發:只在液體表面緩慢進行的汽化現象;

(3)蒸發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進行。

3.教師引導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的蒸發實例;

4.學生繼續分組討論蒸發現象實例:

學生彙報蒸發例子,例如:在晾曬衣服時,不管烈日炎炎,還是陰天,都可以幹,只不過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強調蒸發在任何温度下都能進行,同時引出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設計意圖:讓學生緊密聯繫實際,從生活走進物理。

(三)猜想假設設計方案

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是理解層次,應作為重點討論,要求學生不僅記住這三個因素是怎樣影響蒸發快慢的,而且應能結合實際舉例説明。為此,在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首先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組討論、猜想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然後互相交流並且舉出實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駁;最後學生設計可行性方案以便驗證自己的猜想。

設計意圖:“控制變量法”在以前學習中曾經接觸過,在這裏引導學生逐步學習應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在充分討論猜想之後,根據設計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邊的器材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得出結論。

學生交流實驗過程,例如:在兩塊玻璃上分別滴一滴酒精,一組:將其中一滴酒精攤平。二組:對其中一滴加熱。三組:對其中一滴酒精扇風。對比總結

出蒸發快慢與何因素有關。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師點撥解疑釋惑

用分子動理論觀點解釋蒸發現象及影響因素。

這一環節主要是從理論的高度深層次來認識蒸發現象及影響因素,應該説相對難度較大。可以首先由教師用分子動理論觀點解釋蒸發現象是如何產生的,然後由學生用分子動理論觀點解釋影響因素。

在運用分子動理論觀點解釋蒸發現象及影響因素之後,教師讓學生一個小實驗:在同學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慮如何使酒精儘快蒸發?

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進行實驗同時會感覺擦酒精處涼,説明蒸發吸熱。然後安排學生進行實驗對結論進行驗證:拿兩支温度計,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層紗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觀察兩支温度計的示數,再對二者扇風,從而得出蒸發吸熱的結論。

在得出結論之後,可引導學生進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體蒸發温度降低──與周圍環境有温度差──從周圍物體吸熱──周圍物體放熱温度下降──液體蒸發產生致冷作用。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

(六)創意設計應用實踐

在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以後,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環節:學生聯繫實際講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致冷。

例如:電冰箱、冷風機致冷;狗夏天吐舌頭;夏天用電風扇吹風;天熱時往地上灑水……

另外,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課外資料,例如:噴灌……

第二環節:給學生出一部分創意設計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

設計意圖:設計開放性試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七)總結評估交流感受

第一環節:教師對今天學生上課的表現進行正確地評價,及時表揚學生的閃光點;

第二環節:學生互相交流討論,談對本節課的感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八)課後實驗鞏固強化

利用身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驗證(1)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2)液體蒸發吸熱有降温致冷作用。

設計意圖:為學生構建開放性的課堂,從物理走向生活。

七、談教學反思

本節的內容,從知識上看並不難,但應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有很豐富的生活經驗,要充分利用,為此在課堂上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在平時有時觀察不是很仔細,在課上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體會,最後得出結論,對於訓練學生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師説説課稿 篇三

一、主體的選定:

自我校“心靈小屋”開辦以來,有許多學生通過書信、詢問、交流等方式抒發內心的感受,我發現國小生成長到中年級,其自我意識逐步覺醒,獨立性增強。不僅體現在和父母的交往上,還體現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同甘”但不能共苦,當遇到困難、受到挫折或是和同學發生矛盾時,很少能過主動分擔,友善相處。從發展的角度看,引導國小中年級學生接納人際交往的基本法則,搞好同學關係能為今後與他人和睦相處、合作學習、共同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而與同學友善相處、共同進退的前提就是能夠體察、感受對方,進而“以心換心”,傳遞彼此的理解和關懷。所以,確定“換位細考”這一活動主題既是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現實問題的引導,也是為他們社會性成長奠基。

二、目標的解讀:

基於該階段學生與同伴的交往進入一個雙向幫助、但不能共患難、仍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心理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以下三點:

1、創設情景,嘗試換個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

2、引導學生接納“換位思考,以心換心”的人際交往法則;

3、學會積極樂觀的看待和思考問題,學會寬容,欣賞他人,做一個快樂的兒童。

三、方案設計:

在教學中,根據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標的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具體特點,我注重營造平等、民主、寬鬆、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性和情感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四、教學環節:

國小中年級心理健康活動對形式的趣味性相對低年級要求略低,但對於活動的參與性、情感性的要求更高,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班級特點、開展活動的環境條件等。本節課,我還考慮了學生之間的交往現狀這一因素,課前深入學生生活,留心觀察,分層瞭解學生的情況,積累了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突出問題-----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不懂得理解、關懷他人。為了幫助學生克服交際困難,學會交往,我設計了活動過程四部曲:

1、情景導入,心有所動;

2、參與體驗,互換角色;

3、情感分享,結交朋友;

4、拓展互動,共建快樂。

下面,我具體説説我是怎樣教學這一課的:

一、情景導入,心有所動:

本節課上,我由一封信引發學生對類似感受的體驗,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產生共鳴。聽完了這封信,教室裏格外的安靜,我説“:同學們,相信大家也曾遇到過類似的煩惱,有誰想和老師、同學們説一説你當時的心情?”我記得其中有名學生這樣説:“老師一次課上我想上廁所,但又怕耽誤學習,我的身子接不自覺的左右搬動,老師看見了卻狠狠地批評了我,説我不遵守課堂紀律,當時我又委屈有難過。”這樣通過幾個同學的發言進一步呈現裏在學校生活中與老師、與同學間的種種煩惱和內心的感受,此時傾訴自己的苦腦和傳遞彼此的理解關懷,就成為大家共同的願望。

二、參與體驗,互換角色;

“是啊,當我們感到苦惱、感到孤獨的時候,多麼希望得到朋友的支持和鼓勵。老師知道還有很多同學在校園生活中遇到過這樣不開心的事,現在你們可以在小組中盡情的傾訴,小組的同學會非常的歡迎你們!”聽了我的活,孩子們消除了心中的顧慮,敞開心扉盡情的傾訴,在進一步激發小組合作後,我請同學們換個角度想一想:“假如你是他們,你希望身邊的同學怎樣做?是一句最真誠的話語、一個最有感染力的動作、還是一幅最漂亮的圖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關心和理解傳遞給彼此,同時感受集體的温暖。”伴着大家熟悉的歌曲《朋友》,孩子們第一次真正嘗試了換個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

三、情感分享,結交朋友: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我提供了充足的時間,鼓勵學生人人蔘與,我通過巡視監控、個別輔導、參與其中來發現典型案例,以便情感分享。在我參與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向我説出了心中的故事,我們彼此換位,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學們,剛才我真希望有一個攝像機,把大家傳的理解和關懷的動人場面拍攝下來,因為老師看到了每一位同學臉上真誠的微笑,你們到底做了什麼?是什麼感動着你們呢?”在學生的自由發言中,我感受到他們的思維是那樣的靈活,那樣的富有創造力。我記得我們班的孩子用了好多表達關懷和理解的方法:有真誠的話語、富有感情的動作、講笑話、唱歌、親手繪製圖片、傾聽心聲等等。當時我真的被他們打動了,並及時的做了小節:“同學們,一句温馨的話語會像春天燦爛的陽光,驅散內心的陰霾;一個富有感染力的動作傳遞着無言的理解和鼓勵;一幅親手繪製的圖畫包含着多少關心和愛。”這樣,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接納了人際交往的法則“換位思考”。

四、拓展互動,共建快樂:

“同學們,我們通過互換角色找到了彼此升上的閃光點,結識了更多的朋友,你們高興嗎?”孩子們異口同聲-----高興。“那麼,説一説怎樣才能做一個快樂的兒童?才能擁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班級、校園、社會?”帶着問題,伴着歌聲,孩子們在一次擁有了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在老師

的啟發下,他們聯繫社會,拓展到更多的人身上,使教學得到昇華,真正學會了積極樂觀的看待和思考問題,總結出只有多點溝通、多點理解、學會寬容、欣賞他人,才能給他人和自己帶來更多的快樂!

師説説課稿 篇四

一、文本認識

打開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風裹挾着夏雨新荷、鳥語花香,月光魚影撲面而來,青山秀水的詩情畫意,語文世界的奇妙和諧剎那間把我吸引了。

傾聽着大自然的聲音,領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詩意文字的引領下,我們突然打開了一扇奇異獨特的大門,一直通向我們和大自然的心靈深處——

《望月》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為聚焦點,雖形散卻神聚。其靜謐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語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給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個自然、質樸的視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頓生憐愛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則使文章頗添了幾分童話色彩,易於引起學生共鳴,便於啟發他們同樣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作為本單元的主體文章,《望月》還能通過課外拓展的教學形式,獲得超越文本的意義建構,使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並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薰陶。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閲讀教學的相關要求,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我將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品讀課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獨特、充滿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語句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藴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望月》説課稿《望月》説課稿。

2、積累描寫月亮的詩句,領略詩詞意境,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同時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本次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1、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用一個字或詞來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閲讀後的感受。(板書: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疏理文章的脈絡,以小標題的形式提煉出文章所藴藏的三個因素的美。(板書:月光之美 古詩之美 想象之美)

(師: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遠的詩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説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讀者的話,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出了在那樣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詩之美”曾經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這個環節,教師根據板書,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並且引導他們反覆品讀,充分質疑,教師將有價值的問題強調凸顯出來:“月光”和“詩”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讓“我們”沐浴其間,又怎會使“我們”沉醉不已?

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結合中心句讀出自己的體會,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設計意圖】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主要着眼於朗讀的指導與訓練,通過“品讀析情法”、“感悟鑑賞”等教學方法,引領學生進入語境,同時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個性化的閲讀體會。如從“吐灑”、“晶瑩閃爍”、“鍍”等詞可以體會到月光的淡遠、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寫出了月光的朦朧、寧靜等等。學生在賞析的過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養了語感,提高了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

(1)是啊!這明暗互襯、動靜相宜的景,這讓人動心動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中心句,想一想,應該通過朗讀強調哪些詞語?

(2)為什麼在這句話中,“詩”這個詞要用逗號隔開呢?

(3)對啊!令我們“沉醉”的不僅是月光,還有什麼?

(4)“誦明月之詞,歌窈窕文章”向來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匯合營銷

《望月》説課稿教案。下面,就讓老師來扮演文中的“我”,同學們都是文中活潑聰穎的“小外甥”,我們還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充分調動自己的詩句積累,一起來再現當時“賽詩會”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詩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樂解説:你描繪的是明淨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現的是大氣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之月……

或者:通過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了詩人月下獨酌時孤寂的身影。

通過你的背誦,我似乎體會到了詩人在月夜快馬加鞭趕回故里的歡暢。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表達了詩人的愁緒與綿綿的思念。

…… ……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燈):看來,同學們都是充滿才氣的小詩人,對寫月亮的詩瞭解得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再回到這個中心句,經過剛才的“賽詩會”,你對這句有什麼新的體會?你還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嗎?

(7)小結:多美的意境啊!詩句因為月光多了一份靈動,月光卻因為詩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詩互相融合,渾然一體。讓人沐浴其間,使人久久沉醉,不願離去。

【設計意圖】在教學這一個環節時,我儘量通過學科間資源的整合,既增強了古詩詞欣賞的直觀性、情境性,又幫助學生調動主觀情感積極參與,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在具體設計時,採用“想象感悟法”、“積累拓展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豐富朗讀形式,讀出韻味;渲染課堂氣氛,讀出情味。”和“激發學生想像,讀出意味;巧妙點撥引導,讀出餘味。”等多種手段,使學生在立體化閲讀中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意象,實現讀者與文本及作者深層次的交流對話,感受到了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

3、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

指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望月》説課稿《望月》説課稿。讓學生通過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並且説一説:“在‘小外甥’眼裏,月亮像____________ 。”(幻燈),同時,以“在我的眼裏,月亮像_____________ 。”(幻燈)這樣的説話練習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遷移創作,通過編寫詩歌、畫畫,書法或創作童話的方法來具體地表現自己心中獨特的那個月亮。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畫裏,在學生的筆下,“獨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獨特的閲讀感受。本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扶放結合法”、“遷移運用法”,使學生參與主體的語文實踐與創造,把自己對月亮的感性認知、對文章情感的深切體驗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也進一步固化自己的閲讀感受。

4、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和作者與“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遠的古詩意境裏,沉醉在充滿情趣的創造空間裏。正所謂“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人們眼中的月,實際上就是人們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也能“以心觀萬物”,去體會“萬物皆有情”的奇妙和樂趣!

佈置作業:(見附頁)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到閲讀教學的特點,在進行《望月》一課的教學預設時,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韻味和趣味,同時有效地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 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通過品析研讀、語言積累、句式比較和想象寫話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的綜合運用,學生還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由“感”而“悟”,由“積累”到“運用”,由“理解”到“創造”的層層深入,並從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

五、板書設計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詩之美 “沉醉”

想象之美

六、作業設計

☆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項作業完成。

1、作業一:(閲讀以下描寫“月亮”的散文語段,積累並背誦。)

【語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望月》説課稿教案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語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極頂的觀月亮峯上賞月,雲淡風清,玉盞般的圓月亮,悄無聲息地懸在空中,那樣的清,那樣的靜,恰似一泓蓄滿瓊漿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業二:以《望雨》或《觀雲》為題,寫一段話。

《師説》説課稿 篇五

【説教材】

1、本課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真正的英雄》是國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它通過里根總統對在航天飛機升空過程中七位宇航員的犧牲的沉痛追悼,表現了人類的偉大的探索精神,表現出我們對未知領域的頑強探索。這種精神,讓每個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讓他們為之深深觸動。同時,從里根總統所表現出的深沉的情感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人類相親相愛的美德。文章對學生能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加強對課文的朗讀,感受其中思想感情。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類的偉大,科技的進步。 3.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培養勇於探險的勇氣。

重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類的偉大,科技的進步。

難點:航天飛機和載人宇宙飛船的知識

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對這篇具有震撼人心作用的演講詞,教師要給予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使他們能夠從字裏行間緊緊抓住文章的內涵。在朗讀時既讀出真情,又讀出雄渾的氣勢。

【説教法】

1、朗讀法: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討論與點撥結合法: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給以必要的點撥,如課文中對七位宇航員身世的回憶及人們對宇航員的哀悼花的筆墨較多,航天飛機失事花的筆墨較少。要學習這種詳略得當的寫法。

【説學法】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古人也曾説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達到不教”的目標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並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節

2. 朗讀法: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重點難點的突破

【説教學過程】

1、理解、積累“陰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夢寐以求”等詞語。

2、瞭解悼詞的寫法,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內容。

3、朗讀課文,領會悼詞的感情脈絡,體味文章豐富強烈的感情。

4、品味關鍵語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欣賞和理解能力。

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要求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寫作聯繫起來,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的能力。再聯繫本文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熱情參與,團結協作解決問題,並且適當插入寫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於課文之中,體驗里根總統當時內心的激盪——對死難者的無限哀悼,對未來毫無畏懼的探索。

2. 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帶着感情的朗讀,理解這篇演講詞的精髓。

説活動程序: 篇六

(一)自由探索色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開始教師帶領幼兒到户外找顏色,萌發幼兒對色彩的興趣,知道一種顏色可以變出多種物體,為下面學習詩歌埋下伏筆。

(二)學習詩歌。

此部分分為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遊戲“顏色變魔術”,教師依次用各種顏色的蠟筆變魔術,讓幼兒再次感受周圍生活色彩的豐富。第二環節是幼兒完整欣賞詩歌。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欣賞詩歌,欣賞後啟發提問,幫助幼兒初步理解詩歌的內容及表現形式。第三部分是利用課件讓幼兒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直觀形象的課件充分刺激了幼兒的感觀,引導幼兒更細緻的觀察,更深刻理解詩歌內容。第四環節是幼兒學習朗誦詩歌。首先讓幼兒跟着課件朗誦,接着組織幼兒集體朗誦,最後請個別幼兒朗誦,這樣注意到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都動起來。第五環節是拓展幼兒思維,讓幼兒想想詩歌中的顏色還可以變什麼,為以後的仿編詩歌埋下伏筆。

(三)遊戲“變魔術”。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引導幼兒嘗試用五種以上的色彩作畫,讓幼兒帶着已學過的詩歌到繪畫中體驗、感覺。在理解詩歌的同時學習繪畫,在繪畫的過程中加強幼兒對詩歌的理解,特別是對色彩的感覺。兩者相輔相承。

(四)仿編詩歌

出示自己畫的圖片讓幼兒種與同伴討論創編詩歌。利用這些圖片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教師引導幼兒:“什麼顏色變出什麼?”“有幾種顏色變魔術?”通過這樣的仿編和操作活動,讓幼兒利用剛學到的知識參與仿編,教師適時地指導和幫助,順利自然的完成教學的難點。

(五)結束。

在此環節教師讓幼兒一起收拾活動材料與詩歌結尾“回到盒子裏,親親熱熱在一起”相呼應,旨在教育幼兒用完的物品要歸位。最後為了鞏固幼兒的情感體驗與知識技能的掌握,我設計了延伸活動,把材料投放在區角中讓幼兒繼續作畫仿編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