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物理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9W

物理説課稿【精品多篇】

物理説課稿 篇一

一、教材地位:

1、本課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冊(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七章第四節;主要內容是講授“動量守恆律”在碰撞、爆炸等內力>外力這類題型中的應用。

2、地位:“動量守恆律”是大自然界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普適基本規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統相互作用對時間的累積(Ft)總和為零的這麼一個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恆律來源於對稱性;考慮教材編排的系統性,書上從牛頓運動定律中導出動量守恆,然而其適用範圍卻比牛頓運動定律廣泛得多----不論是變力還是恆力、不論是哪個參照系、不論是高速或低速,宏觀或微觀系統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無需慮及中間細節,只需注意始、末態,具有簡捷方便的獨特優勢,為處理力學(含後續學習的電力、磁力)問題闢開了一新的思維方法。本課是“教綱”裏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大學聯考重點考查的知識點,故應教好本課。

3、編排:《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是繼學生學習了“動量、動量定理、動量守恆定律”之後,通過應用守恆定律解決碰撞等實際問題達到掌握該定律的一節習題課-----旨在加深對動量及守恆條件的理解、進而熟練地應用守恆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定量問題。

4、依據教綱對本節的“B”級要求、教材的編排,本節教學目標可定為:

〈1〉知識目標:學生要會用動量守恆律處理一維碰撞、爆炸等兩物

體相互作用的問題:即

會確定系統、分析相互作用過程(初、中、末態)物體的受力,從而判定系統動量為什麼守恆;

根據動量守恆律的矢量性、同時性(“一邊一時”),正確寫出已知條件、守恆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恆律解題優點所在。書P127

〈2〉能力目標:提高解題能力即讀題、析題、圖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題步驟、解題表述等科學思維習慣及方法。

〈3〉德育目標: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辨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5、教學重點:正確列出動量守恆方程及應用守恆律解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使學生深刻領悟一維矢量的運算方法--------化為標量(代數)運算。

二、教法説明:

本堂課主要採用討論、閲讀指導、練習、實驗及多媒體放映等教學方法。教法選擇的依據:

應用討論法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滲透合作、共贏的思想,調動積極性:作為知識應用課,正是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求得共識,本課應讓學生讀題並討論----分析系統動量是否守恆?加深對知識應用的領悟。有些老師處理問題時也是在討論、自學中完成的。

通過觀看實況錄象(打枱球、掛車等)、觀察氣墊導軌上滑塊的碰撞等實驗引起同學們對碰後物體速度求解的興趣,讓同學們認識到本課學習的意義;通過直觀模擬碰撞現象給學生以更多的感性認識,變抽象為具體,多維度化解教學難度,加深對規律應用(知識)的記憶。

人類對經歷過的挫折總是記憶猶新,本節可以通過對典型例題的分析、求解,通過學生動腦、動手演算,比較、講解不同學生的答題錯誤,特別是對動量矢量性的疏忽和運算錯誤,進行有目的的強化,以期突破本節的難點。如對書上【例2】設具體數字而讓學生解答,待出現答題錯誤時加以糾正;也可做這樣的理想實驗:站在懸崖邊的人,給他一個動量,他將如何運動?引出對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種種讓學生牢固烙上動量是矢量動量守恆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本節內容在高三教學中還須深化,考慮高一學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數學、語文能力等),教學所涉及的習題儘可能過程清晰、系統(對象)容易確定;

只要求到一維兩物體的題型,系統只有某方向動量守恆的問題儘量迴避;

守恆定律中速度相對性及變質量問題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識的綜合只牽涉到平拋或豎直上拋即可,且作為較高要求,應放在另一節練習課上。

三、學法設計:

本課的教學要培養科學的讀書及解題方法,力求養成規範答題習慣,提高學習積極性。

通過對定律導出的簡單複習,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即從本質上明確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適用條件(比牛頓運動定律更廣);

通過解答實際題目的訓練,培養審題能力、養成注重過程分析注意整體思維和嚴謹解題步驟的習慣,克服邊審題邊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時間並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導題後小結------“題後思”,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即守恆律題型的一般解題方法:確定對象 確定過程並分析確定正方向並寫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學生喜好表現,可以通過對不同層次教學對象課堂作業的投影、講評,可激發學者“願學”的情感,讓大家學有所獲有所得,多層面提高學力。

注意由淺入深、按步解答、適當降低、抓好反饋落實的環節,注意歸納,給予機會提高自信心以激發差生學習情緒,解題時易出現的混亂問題有二:一是符號問題,強調設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確則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則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結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恆方程“一邊一態”的問題,解決辦法是嚴格列出已知,作圖輔助思維。

把例題及課堂練習發到學生手上,適當選擇1-2題綜合型題目(兩個以上知識點),鼓勵好生上台講述,多完成難一點作業,籍以調動優等生的積極性。

在上述關於教材、教法、學法等分析的基礎上,我實施了這一節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效。

物理説課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電與熱》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電流的熱效應跟哪些因素有關,二是電熱的利用和防止。電流通過導體會產生熱,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但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這是學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學生學習了電能、電功率知識後及時地安排了本節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此外教材在學生知道了焦耳定律後,及時地安排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也為下一節電功率和安全用電的教學做了知識儲備,在全章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和本節課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b、知道焦耳定律的內容及公式。

c、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的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發揚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安電流的熱效應與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的關係。

難點: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真觀察、分析,並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生活上,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電熱器入手,理解電流的熱效應;學習上,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的知識累積,對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和探究實驗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積極性,讓學生經歷討論、探究、合作、交流等環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

2、演示實驗

3、談話教學

六、學法

1、探究學習

2、合作學習

3、理論聯繫實際

七、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用5分鐘時間細讀課本,完成導學案上的自主學習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二)進行新課

播放電爐工作時的畫面,引入電流的熱效應。通過對比電爐絲和導線,得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並不相同。進而引導學生探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猜想,得出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可能與電流、電阻及通電時間有關,並説出猜想的依據。

根據學生的猜想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由於此實驗是演示實驗,為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我儘量引導學生自己分析電路,並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根據結論我們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都有關係。類似的實驗,早在171年前就有人成功地完成了,這個人是誰呢?

讓學生根據課本介紹焦耳,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克服困難的決心。

通過閲讀課本,瞭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公式表示、符號意義及單位。

焦耳定律是焦耳經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來的,讓學生結合物理課本,利用之前學過的歐姆定律和電功率的相關知識,試推焦耳定律的公式表示。培養學生的理論推導能力,並認識到電學中各個物理量之間都是有聯繫的。

瞭解了焦耳定律之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生活中利用電熱的方面和電熱給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並思考怎樣防止這類電熱。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物理説課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環節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繫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八年級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2、德:培養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瞭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於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採取瞭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覆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繫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麼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説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於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於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於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採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後繁,先定性,後定量;先具體後抽象;先特殊後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於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節課在程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採取瞭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複習提問導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繫、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説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繫,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麼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複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繫,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麼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