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物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生物説課稿精品多篇

國中生物説課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晚上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從種到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

《從種到界》是八年級生物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一定的標準,各種生物可分成不同的類羣。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並對提出的問題,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具有怎樣給生物進行分類的能力。 4.通過對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節學習,繼續培養學生唯物辯證觀點。

2.通過對本節學習,學生對課本圖片的觀察及教師的介紹,培養同學們愛護生靈、愛護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質教學重點:

1.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教學難點:

1.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教學組織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二、説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我還採取大量的圖片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在課前運用互聯網準備各種圖片和相關問題,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

1、在上一節課我們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我們將動物分成有脊椎的和無脊椎的兩類,我們將植物分成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兩類。那麼我們能概括一下我們的分類依據是什麼嗎?(生物的形態特徵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燈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給我們班同學寄一封信,誰來幫幫他如何填寫通訊地址?填寫通訊地址,其實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尋找不同的等級。(學生幫助小明填寫通訊地址:銀河系、地球、中國、北京、海淀區、101中學,八年級一班。)

3、你覺得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有什麼意義?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分類的不同等級的單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這些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的。

(利用兩個提問一個事例來導入新課,意在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分類等級(以馬為例,結合教材圖片)

1、區別種與物種

展示不同顏色馬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斑馬和馬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師總結。(它們雖然長的很像,卻屬於不同的物種,列為同一個屬)

2、區別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圖片驢和犀牛,提出問題,哪個與馬、斑馬最像?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它們是同一個科,馬科。演示圖片羊,比較羊和犀牛,哪個與前面的幾種動物最相似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判斷比較難,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圖片。馬、犀牛、羊、鹿等動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們的指甲一樣。這是馬的蹄,它僅第三趾發達,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説,馬有一個蹄。旁邊的這是犀牛的,它有三個蹄,它和馬的蹄的數目都是奇數,所以這兩種動物屬於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兩個蹄,長頸鹿也有兩個蹄,都是偶數,所以它們屬於偶蹄目。可見,犀牛和馬、斑馬、驢更為相象,同屬於奇蹄目。

3、區別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

演示圖片:這些動物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它們和鳥、青蛙有什麼不同嗎?同學討論2分鐘,教師引導總結,它們都有毛,胎生,恆温,都能哺乳。分別總結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的共同特徵。

4、區別脊椎動物門和無脊椎動物門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區分魚和一些低等動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動物概念,區分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

5、區別植物界和動物界

雖然蚯蚓無脊椎,魚有脊椎,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都屬於動物界,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樹能進行光合作用屬於植物界。問題:植物界和動物界的生物有什麼區別?學生回答:植物能夠自己製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必須吃植物或其他動物。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按照從種到界的分類等級,瞭解了馬是怎樣被列入不同的分類等級的。現在請從界到種來總結馬的不同分類等級。

學生總結:我們先從植物和動物中選定馬屬於動物界,根據馬有脊柱將它定在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中有鳥綱、兩棲綱、爬行綱和魚綱、哺乳綱,馬是胎生,哺乳,恆温的陸生動物,所以屬於哺乳綱;它有一個蹄,所以區別於有兩個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屬於奇蹄目;然後找到馬科,馬屬,最後到種,馬種。提問題:

1、哪個分類等級中動物的共同特徵最少,哪個最多?2.哪個分類等級中的動物的種類最多,哪個最少?

引導學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徵最少,種的最多:2.界中的動物種類最多,種中的最少。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儘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安排了三個練習

1、幫助小明尋找他的親緣關係。

學生討論後給出答案:小明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偶蹄目、類人猿科、人屬、人種。

2、植物的分類等級

演示油松和毛白楊,打亂分類等級進行分類。

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裸子植物亞門、松柏綱、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楊柳科、楊屬、毛白楊。

3、林奈和雙名法

演示植物標牌,展示生物的學名。學生自學,教師總結。

4、佈置課外作業給校園植物掛牌。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從種到界》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物説課稿範文彙總九 篇二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位於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章,是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重要意義之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觀察葉片的橫切面實驗,介紹葉片的結構以及葉片上氣孔的開閉機制,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蒸騰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環的過程。最後深入探討綠色植物是如何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認識森林對促進水循環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教材共分三節,三節課的內容是相互聯繫相互融合的,首先從多個角度闡明水是綠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接着介紹了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本節內容則是對前兩節知識的補充和延伸,引導學生從理性上認識蒸騰作用的意義和保護森林的重要性,為第六章《愛護植物綠化祖國》埋下伏筆。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結合本節課的教學,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描述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解釋氣孔的開閉機制;説出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熟練使用顯微鏡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識。

4、教學重點及難點:

解釋氣孔的開閉機制;探討綠色植物如何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

5、課前準備:

(1)預習本課實驗操作內容;

(2)課前調查:利用乾濕計測量裸地、林地空氣濕度,並進行比較;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蒐集有關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水循環,保持水土方面的資料。

二、説教法:

根據教情和學情,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本節課通過用顯微鏡觀察菠菜葉的橫切面裝片,蠶豆下表皮裝片及CAI課件的使用,使得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

2、引導發現法:孔子説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現代課堂教學原則之一。引導發現法就是教師用已知的內容,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去發現未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課堂互動教學法:通過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營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説學法:

人類已跨入現代文明的21世紀,新的世紀對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1、實驗探究法:

通過觀察實驗,讓學生獲得第一手的學習材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

在學習葉的結構和蒸騰作用時,通過分組實驗和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實現了資源共享;

3、總結歸納法:

通過課前蒐集資料,課堂互動交流,歸納出蒸騰作用及水循環的過程。

4、發散思維法: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主渠道,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啟發設疑等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新品質。

此外,這節課還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學知識,七年級的學生難以理解,於是我在教學中對抽象原理採用多媒體動畫層層深入,練習設計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問題意識,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戰。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教學過程。

四、説程序

1、課前欣賞,激趣導入

首先,我創設情景,通過一曲氣勢磅礴的《長江之歌》激發起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求知。﹝示課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長江用他母親般的胸懷,哺育着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同時也滋潤着祖國大地的綠色植被,那麼同學們從這動人的旋律和美麗的圖片中,能否悟出一個生物學道理呢?在教師聲情並茂的訴説中,學生們感到一種震撼,一種共鳴,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也喚起學生對綠色生命的熱愛和探究之情,並且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自然界的水循環,真正達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雙重目的。然後教師又提示學生:“長江流入東海之後,又到那裏去了呢?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請看下面一組數據﹝示課件)

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這裏教師巧妙地設置問號,對學生質疑,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很容易答出這些水分是通過葉的蒸騰作用散失了,那麼要想知道植物怎樣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大量水分,還必須瞭解葉片的結構。這是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要點,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課堂活動。那就是——

2、探究DIY,互動你我他

DIY是自己動手的英文縮寫,這句話充分體現出新課標中學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於課前同學們預習了實驗操作的基本內容,因此我首先請同學們以二人小組為單位,練習徒手切片,﹙示課件﹚製做菠菜葉的橫切面裝片,並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在學生對葉片的基本結構有了感性認識之後,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葉面的顏色總比葉背深?”學生帶着疑問重新回到鏡下世界去尋找答案,很快便發現靠近葉面的柵欄組織中葉綠體多而靠近葉背的海綿組織中葉綠體少,同時學生也會結合生活實際提出許多問題,諸如“秋天的落葉為什麼總是葉面向下而葉背朝上?清晨的露珠為什麼能在葉面上滾來滾去?楓葉到了秋天為什麼會變紅?水分在葉中通過什麼結構被輸送?”等等。學生們興趣大增,爭先恐後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教師則給予準確提示,於是在熱烈的課堂氛圍中,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學過程達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課件)此時,教師又及時利用CAI課件出示葉片橫切面的立體結構,並進行簡單總結和反饋檢測。

接着,教師結合剛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圖表繼續質疑“植物體內近99%的水分究竟通過葉片的什麼結構蒸發到空氣中?”引導學生將目光定格於葉片的表皮,由於臨時裝片中觀察表皮中的保衞細胞及氣孔很困難,教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蠶豆葉下表皮永久裝片,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在顯微鏡下,學生很容易觀察到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衞細胞圍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騰失水的門户,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並出示氣孔的電鏡下照片。關於氣孔的開閉機制是本節課又一難點,於是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並提出問題,及時點撥。如保衞細胞的形狀如何?細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勻?當保衞細胞失水(吸水)時氣孔怎樣變化?我還設計了氣孔開閉的FLASH動畫,真實再現了保衞細胞細胞壁的變化與氣孔開閉的關係。那麼保衞細胞的這種結構特點對蒸騰作用有什麼意義呢?植物體內99%的水分蒸發到空氣中是不是一種浪費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又設計了第二個課堂活動,那就是——

3、你説我説,討論交流

俗話説,水往低處流。為什麼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為什麼炎熱的夏季樹林裏的空氣卻涼爽濕潤?由於同學們在課前都做了一定的準備,所以教師有意安排同學們根據剛才所學的知識和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小組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各組同學根據課前親手測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氣濕度的對比資料,發表自己的意見,分析講解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至此,學生們對蒸騰作用的過程和意義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均大大增加,課堂教學達到第二次高潮。最後在民主輕鬆的教學氛圍中教師通過CAI課件展示蒸騰作用的過程,並請同學上台發言。CAI課件的使用,使這部分知識由抽象變直觀,化靜為動,打通了學生因抽象思維造成的障礙,降低了學習難度,順利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創編故事,拓展視野

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蒸騰作用及水循環的過程有了大致的瞭解,但怎樣把這些知識串聯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題——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呢?我要求同學們當堂創編一個小故事並選派代表上台發言。“假如,你是土壤裏的一滴水,請説出你經過綠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遊路線”學生們經過短暫的思維加工,沉醉於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鍛鍊,對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也有了更加系統的認識。﹙播放錄象﹚緊接着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展示水循環的過程並啟發學生“李白有詩云: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你認為這首詩有缺憾嗎?不但闡明瞭水循環的過程,而且幫助學生樹立堅持真理,不畏權威的信念。

在這幅圖中,紅箭頭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環流動,藍小球表示綠色植物蒸騰作用散失之水。顯然,如果沒有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環雖照樣進行,但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據科學家測算,某熱帶雨林的年降雨量為1950毫米,其中蒸騰水量就佔了80﹪,約1570毫米。由此可見,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大大促進了生物圈的水循環。並在優美的音樂中展示一組漫畫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種動植物生存的家園,它不但是一座綠色的水庫,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美化環境……

5、知識拓展,滲透環境教育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熱點之一,它對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保護環境,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已成為當務之急。常言道: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特點,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行為。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環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結合具體事例,創設情景,激發學生保護森林,愛護植被的情感。

這是98年的長江特大洪災,

這是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十年前和十年後截然不同的景象。

這是我國從1978年開始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修建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樹立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本節課的情感目標也彰顯得淋漓盡致。

②播放精美的公益廣告,喚醒學生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

在這裏教師有意啟發學生: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又能為節水做些什麼呢?同學們踴躍發言,節水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鼓勵學生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習慣,真正做到學的確有所用。

③結合媒體新聞,從人和自然脣齒相依的角度幫助學生學會關心環境,關心人類,瞭解世界……同時,教師將與本節課有關的網頁鏈接於此,使意猶未盡的學生能夠在課外盡情瀏覽。

6、創新練習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請你填空,創編故事”等學生對課本知識已當堂掌握,因此在課後練習的設計中,我以兩道開放性習題為載體,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過這項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實踐等科學素質,使得“課已盡而意無窮”。

在這節課的最後,我選用了一首環保歌曲的歌詞作為結束語,意在激勵每一位同學保護森林,珍惜水源,對本節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擁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擁有綠色的波瀾;

如果不再擁有小鳥的歌聲;人類在這世界上多麼孤單。

誰願看到洪水淹沒家園;誰願看到沙漠一望無邊;

誰願看到大海不再蔚藍;誰願這世界寒冷沒有温暖。

我們同住一個家,同在藍天下,

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麗還給自然……

生物説課稿 篇三

説教材:

《尋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學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旨在通過“食物品嚐會”這一活動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餐桌上常見到的食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再通過對蒐集的資料進行閲讀、整理、篩選,來驗證猜想。最後,得出結論,並交流總結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從而對微生物及其與人類的關係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與瞭解,為後兩節課認識微生物的益處與危害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微生物對於人的感官來説,多數是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比較抽象,但微生物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這方面來説,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

説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簡單剖析和對學生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蒐集資料、驗證猜想的方法。

2、意識到重視實驗和證據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態度。

3、知道什麼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説材料:

教師準備:白蘿蔔、酸蘿蔔、白豆腐、黴豆腐、生麪糰。一次性碗。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麪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蒐集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

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部分我充當一個學校餐廳的美食顧問,調查學生都喜歡哪些食物。科學教師被聘為顧問,學校為的是讓伙食更加營養豐富,科學合理,這一情境的設計隱藏着學科學就是為了用科學,為了更好地用科學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意思。在導入中,讓學生説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食物多數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摟着再推出一種特製食物讓學生品嚐,留有懸念,勾起學生品嚐的慾望。

2、品嚐討論,發現問題。

“食品品嚐會”雖然是本課的導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學生可能經常吃,但學生平常沒有注意思考與觀察我們吃的是不是科學,所以品嚐這一看似簡單的環節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秩序地品嚐,要在品嚐的同時仔細認真地觀察與思考,體會食物加工前後的一些變化。學生在對比品嚐後,就會從中發現問題。

3、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學生通過品嚐,發現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後在味道、顏色、濃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變化,紛紛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酸奶的製作過程,有的想知道醃製泡菜時為什麼總要用肚大口小的罈子,有的想了解為什麼豆腐製成後會變的鹹鹹的,軟軟的,也就是“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把各自提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課後可以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研究。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但怎樣選擇適合各自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仍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所以。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是什麼改變了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組織學生猜想,展開探究。究竟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並不關鍵,只要學生敢於大膽猜想,我就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獨立見解的前提。

4、蒐集資料,驗證猜想。

關於資料的蒐集途徑在前幾冊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的關鍵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彙總、篩選等,找出“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驗證各自的猜想。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從課前蒐集的資料中梳理出問題有關鍵,以解決問題。在學生找到具體的乳酸菌、毛黴菌等細菌後,老師適時總結,説明這些就是微生物,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微生物並不陌生,為下一步尋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誰備。

5、閲讀資料,尋找微生物

對課本上的資料卡以及學生課前蒐集到的關於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進行閲讀、理解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學生閲讀後能把資料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説出來,在小組內、全班分別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正是本冊教材所要培養的科學能力的二級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學生充分閲讀、交流之後,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與人類關係密切,在自主探究中達成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

國中生物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屬於“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的多樣性的相關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章的內容定位是“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通過前四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瞭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瞭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羣的特徵,這就為學習生物的分類打下一定的基礎。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和鑑別,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生物圈中的各類生物特徵的回顧、總結、深化,從中學習科學的分類方法,同時也為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説學情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瞭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瞭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羣的特徵。但對這些生物的分類方法還沒有系統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一些分類的方法,對學習本節課有基礎。教師應重要的向學生傳授分類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指示和技能。

三、説教學目標

1、嘗試依據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徵進行分類;能説出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和依據。

2、通過小組討論,建立起生物分類的方法模型,提高動手能力。

3、意識到生物分類的意義。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為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為説出分類的依據。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並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着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課堂一開始,我會詢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去動物園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動物園中場館的分佈,他們是隨機分佈的嗎?有什麼樣的劃分依據呢?當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之後,繼續設疑:同學們剛才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無意中已經應用了生物分類的方法,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讓我們以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的身份,來嘗試根據生物的特徵對一些常見的生物進行分類吧!

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將學生帶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

2、新課展開

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卡片。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些卡片有什麼特點?採用一定的方法將這些卡片分開。組織學生討論,各小組是按照什麼將這些卡片分開的。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後進行小結:我們可以根據食物特徵的方法將看似雜亂無章的事物或東西整理出來頭緒來。從而引出“分類”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方便,常根據事物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門別類的整理,這個過程叫做分類。

從日常生活中引入分類的感念,讓學生可以直觀的理解,同時為學習生物的分類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生物(有動物和植物)。讓學生按照前面學過的方法,首先觀察各種生物的特徵,比較這些生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嘗試對它們進行分類。讓學生上台操作多媒體來將不同的生物放入相應的框內。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參照“探究竟”裏的方法,重新設計一個分類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這時學生可能會説出很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學,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和相互評價,討論各自方案的優缺點,通過相互補充使分類方法更加合理,總結出分類的方法。

多媒體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通過思考“探究竟”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最後教師通過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圖片,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分類依據進行分類。讓學生明確分類的依據不同,分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明確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類依據。

3、聯繫生活

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列舉一些有關分類的事例,以此訓練學生的分類方法和分類技能。

4、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課下蒐集資料,找一找生物分類學的相關資料,下節課和同學們分享。

七、説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魚的分類和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生物説課稿範文彙總九 篇五

説教材:

教材特點: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2、當今社會,由於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因此,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從宏觀而不是微觀角度來開始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生物課標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本節從生物圈的角度介紹人和其他生物,先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學習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重點: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難點: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説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組合作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2、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初步認識課題報告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説教法: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角色扮演,閲讀。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向學生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那麼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生態系統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生態系統特點: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個區域內;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是一個整體。

二、生態系統的類型:

地球的表面並不是都一樣的,而且各地的氣候也不一樣,因此生物的種類也不盡相同,那麼開動你們的思維,你認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態系統呢?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認識各種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

三、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愛我家”。兩個學習小組(每個班級均有10個學習小組)合成一個學習小組,分成5組分別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農田,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你們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向其他同學展示一下你們的“家”。學生暢所欲言將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同學們把各自的生態系統都表達出來了,而且表達得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以自己的家為榮,都非常愛自己的家,這種情感非常可貴。剛才同學們都是以自己的家為中心來談的,那麼生態系統是獨立存在的嗎?與其他的生態系統有關係嗎?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分析自己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的聯繫:農田生態系統需要淡水澆灌;森林生態系統可以為地球大氣提供清新的空氣;海洋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海產品;等等。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發現各個生態系統並不是孤立存在於生物圈中的,他們都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聯繫,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從整個生物圈來説你能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各個生態系統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其他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影響,生物圈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包括各種生物,還有光、水、大氣等非生物,當某一部分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整個生物圈,所以我們説生物圈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五、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在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生態系統遭到輕度破壞時能依靠自我調節能力調節過來,但是當遭到嚴重破壞時,生態系統就無法恢復了。在整個生物圈中,誰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是人類的活動。那麼在你們身邊,有沒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呢?學生暢所欲言將身邊人類的破壞活動揭示出來,並表現出極大的憤慨:白色污染;隨意堆放垃圾;濫砍濫伐;浪費淡水資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廠隨意排放廢氣,污染空氣,產生温室效應……

六、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電池對水體的污染》鏈接)後,同學們你們認為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該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達成共識:我們要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隨意亂扔垃圾;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帶動其他人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要多種樹,綠化環境。

七、教師總結:

生物圈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壞,就很難恢復,那麼地球上的生物也就無法生存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它也是那些美麗植物和可愛動物的共同家園。

八、課下作業:

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題,寫一篇文章。

説學法: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讓學生深入體驗。1、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中體驗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體驗到各生態系統是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2、觀看課件裏的環境污染圖片,讓學習認識到地球上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狀況。體驗環境污染的危害。3、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讓學生明白蓮花鎮電池污染的嚴重性及前景是不容樂觀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應從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説課稿 篇六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XX》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XX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XX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後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XX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XX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XX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XX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XX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四、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XX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XX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XX和有絲XX異同點的比較。這裏主要説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首先以問題引入,引發思考

(1)什麼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麼?

回答之後,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並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説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後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後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

由於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能否以有絲XX方式產生?之後引出減數XX概念。並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XX自然想了解減數XX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着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裏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麼?什麼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麼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後面能説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XX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複製,也就是要説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於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複製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後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XX後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着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後在後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説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後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XX過程與有絲XX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XX"和"等數"。"XX"即着絲點XX,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於減數第二次XX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XX後期與減數第二次XX後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説明了減數XX的本質。接着,全屏展示減數XX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XX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複習各XX時期細胞的名稱。

生物説課稿 篇七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級生物第八單元第二章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在這裏我主要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過程。

一、説教材分析

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着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安排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要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希望教師在教學中滲透這一精神。

本節教學內容並不難,時間也較充裕,應該適當安排學生活動,讓學生更多地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討論獲得結論。

關於男女染色體的差別,教材編入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後安排學生仔細觀察,找出男女染色體組成上的差異。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能力目標: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情感目標: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教學難點: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用新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即培養普通公民必備的生物科學素養,而不是培養生物科學家的素養,以此來指導教學行為。《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本節課的重點是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和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這是我確立重點的依據。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識聯繫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1、關於導課:

以問題導入:“雌雄有別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許多動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奧祕?”這樣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2、新課:

本節教學從認掛圖、為染色體配對、尋找男女染色體異同開始,引出“性染色體”概念,進而通過生男生女的小組遊戲活動,理解人類性別的決定方式及男女性別比例特徵。再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普查資料,分析數據,發現問題,對男女平衡問題產生興趣,探究自然狀態下,為什麼生男生女的概率為1:1。

3、學生活動:

為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勤於動手,樂於探究,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設計了活動環節,老師宣佈遊戲規則,兩人一組,製作卡片,隨機抽取,模擬家庭生男生女的遊戲,各組統計男女性別比例,向全班彙報、彙總。老師巡迴指導,依據學習活動中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原則,設計思考題,啟發學生思考:A這個活動的原理與生男生女的奧祕有關係嗎?B有人認為生男生女的責任全在女性,你認為這種想法科學嗎?通過學生活動揭示人類性別遺傳的自然規律。當然從一個班統計結果來看,樣本不夠,不能科學地反映性別比。老師可引用全年級或幾界屆學生的統計總數,更有説服力。甚至推廣到全國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小黑板列舉建國以來我國大陸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啟發學生實事求是的分析歷次人口普查有什麼共同特徵?嘗試解釋產生這種特徵的原因。

5、知識的遷移和昇華:

新課標關注個體差異,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創造機會,因此設計了以下問題:

A人們的觀念和醫療技術會不會影響男女性別的比例?

B男女性別比例不平衡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嗎?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學習的空間。